(原标题:独角兽IPO步伐提速 2021年人工智能或迎产业大年) 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工智能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占领全球科技创新高点的重要抓手,有望迎来政策红利大年。对于人工智能行业而言,2020年显见的现象是,相关独角兽正在试图加速步入资本市场。无论是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或是云从科技,国内“AI四小龙”上市消息不断。同时,包括海天瑞声、云知声、云天励飞等人工智能企业,均已提交科创板IPO申请,并有望在2021年上市;思必驰、第四范式等企业也披露了上市意愿或计划。一时间,谁将冲刺成为“AI第一股”成为坊间话题。另一方面,无论是人工智能市场本身,或是其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度,也在持续升温中。根据IDC数据,2020年“新基建”整体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2757.1亿美元,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最为重要领域之一,也将迎来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62.7亿美元,2019-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4%。“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服务方式,如今进入到改变生产方式的阶段。”近日,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领域的落地,拥有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案例,能规模化推广对应产品并通过统计数据证明应用成效,它们已成为社会的刚需所在。人工智能行业,2020年相关独角兽正在试图加速步入资本市场。视觉中国市场日渐成熟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沉淀,2020年人工智能独角兽开始向资本市场进军。公开资料显示,依图科技已于2020年12月1日进入科创板上市问询阶段,另一只“AI四小龙”云从科技于12月3日进入科创板上市受理阶段。旷视科技的上市动作起步更早,早在2019年8月25日便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融资额高达10亿美元。不过此后,旷视科技因首次聆讯未获通过,以及遭遇疫情影响,导致其赴港上市进程推进迟滞。商汤科技同样传出IPO意愿。有报道称商汤科技正在进行新一轮10亿美元至15亿美元的融资,融资将在2020年完成,融资后商汤科技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并计划在科创板上市。此外,包括海天瑞声、云知声、云天励飞、思必驰、第四范式等企业同样有所动作,或传出上市意愿。AI领军企业纷纷提速上市,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阶段相关。“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在政策红利、产业成熟度驱动下,正快速发展。”兴业证券相关研究团队表示,当前国内人工智能无论是基础支撑、技术驱动或是场景应用,均开始日渐成熟。其中,作为人工智能算力核心,中国AI芯片领域发展势头强劲。兴业证券研究团队预计,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可达785亿元,2019-2024年CAGR为45.11%。与之相对应地,国内AI芯片领军企业之一寒武纪于2020年7月20日登陆科创板。招股说明书显示,寒武纪在2017年至2019年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和4.44亿元,2019年营收增长率高达279.35%。而根据最新披露的2020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寒武纪单季收入0.7亿元,同比增长477%,归母净亏损1.08亿元,前一年同期亏损5.55亿元,亏损幅度大幅收窄。而在技术驱动层,从核心领域来看涉及机器的语音及图像两大能力。兴业证券方面表示,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将接近200亿元,2016-2021年CAGR为34.35%。图像智能则在2015年后开始快速发展,预计2021年中国图像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2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科技龙头企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2020年6月,百度宣布未来十年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芯片、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投入,预计到2030年,百度智能云服务器台数超过500万台。同时百度宣布,未来5年预计培养AI人才500万。在此之前,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投入2000亿用于包括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等在内的新技术、新基建;5月26日,腾讯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进一步布局,并随后首次公布AI新基建“一云三平台”架构。“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工智能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占领全球科技创新高点的重要抓手,有望迎来政策红利大年。”兴业证券研究团队分析称。拥抱场景大年不仅是政策红利可期,经过几年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也开始进入场景落地的兑现阶段。作为国内智能语音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开放平台吸引了大量开发者的参与。刘庆峰2020年10月透露,科大讯飞技术覆盖的独立终端设备超过20亿,开发者团队达157万,开发应用数达到93万。而在2020年,科大讯飞开放平台上的开发者,出现了有别往年的不同特点。“我们原先是为开发者服务的,但2020年越来越多具备行业特征的机构加入我们,如人力资源、内容资源、技术资源等,”刘庆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越来越多掌握平台及资源和核心技术的人愿意与我们合作,为开发者提供整体服务。” 不仅是带有行业Knowhow的垂直机构加入,2020年科大讯飞也与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企业联手,形成公共平台从而赋能其所在的行业。“科大讯飞拥有诸如AI营销、AI客服等语音服务能力,但深入到整个生产制造场景中,行业龙头更了解他们所在的行业,所以我们共同协作,在龙头企业内部验证后再向全行业开放。”与之伴生的则是另一个趋势。刘庆峰坦言,过去开发者在科大讯飞平台上更多是以产品创新及创业为主,2020年最大的变化则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AI能力进行自身转型升级的赋能。“虽然当前仍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但弱人工智能时代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产业端需要遵循几点规律:要有场景,不能老讲技术,”谈及人工智能未来趋势时,SAP中国研究院院长李瑞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工智能需要重视数据、算力、算法及场景,没有场景的创新没有价值。”
由京秦热电、中建信息及中国移动秦皇岛分公司三方合作实施的危险作业实时监控系统于日前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充分利用移动视频设施和工业5G网络,实现用较小成本对不同位置的危险作业进行全面灵活视频监控的管理要求。 据介绍,项目依托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打造的生产现场高危作业实时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为建立平台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移动安全管控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实现京秦热电运维智能化、现场作业信息化、安全管理全面化奠定了基础。 中建信息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高科技企业,近年来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着力于将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在该项目中,中建信息结合电力企业特点,自主研发了智慧安全风险管控系统解决方案,为企业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科技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网站12月23日报道,美国空军正在秘密研制的新型战斗机将配备类似人工智能(AI)副驾驶。报道称,美国空军正在秘密研制的新型战斗机将在一年内开展设计、制造和相关测试工作,而这款战斗机将配备人工智能副驾驶,就像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的R2-D2机器人,人类飞行员可以依靠它完成关键的作战任务。在今年9月,美国空军负责采购、技术和后勤的助理部长威尔·罗珀透露了美军“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斗机的消息。美国空军对这款第六代战斗机守口如瓶,只是证实了它的存在。目前有关NGAD战斗机的一些线索已经浮出水面,最新的消息显示该机将拥有一个人工智能副驾驶。报道提到了美国空军在本月中旬首次公布了名为Artoo的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于12月15日首次被安装到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U-2侦察机上,并被赋予控制侦察机雷达和传感器系统的任务。报道称,现代空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飞行员必须掌握各种开关、程序、传感器和武器系统。除了监控高度、速度、燃油状态等传统数据,五代机飞行员还必须密切关注一系列传感器,包括红外传感器、威胁预警系统和雷达等。一旦投入战斗,飞行就会变得极其复杂,因为飞行员必须考虑敌人的空中和地对空能力、优势和劣势,而同时还要驾驶战机。而人工智能副驾驶可以执行相对简单的任务,如通信、威胁监控、网络安全和导航等。与此同时,人类飞行员可以更专注于那些为人类保留的任务,比如批准发射武器、更改飞行计划以及与基地、空中和地面上其他人员进行沟通。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解放飞行员,让他们用人类思维类观察战场态势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作者 | 保尔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2016年3月,Google旗下公司DeepMind研发的智能机器人AlphaG,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开展人机大战。这场人机大战,采取下围棋五局三胜制的形式进行。最后AlphaGo以4比1的总比分的绝对优势获胜,世界冠军只勉力赢了一局。 这次比赛结果世界震动。而上一次举世震惊的人机大战,还是在1997年。当时,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深蓝”,与当时的国际象棋冠军的卡斯帕罗夫决战,并以微弱优势取胜,成为世界上首个击败世界象棋冠军的机器。在这场比赛中,计算机智能与人类智慧碰撞出火花四溅。 计算机是当时颠覆世界的革命。人工智能是同样的战胜人类棋王的赢家,因此,人们对其寄予厚望。 接下来,2017年,AlphaGo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以3比0的压倒性总比分优势,战胜了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围棋界公认,AlphaGo的棋力已经超过人类职业围棋顶尖水平。这次比赛再次将人工智能在公众视野中引爆。 同期,资本大举入场,下注AI板块。 经过三四年,一级市场培养的人工智能的项目,在当前加速了上市的步伐。11月底,海天瑞声获科创板上市委会议通过,12月以来,依图科技、云知声先后进入科创板上市问询阶段,而云从科技、云天励飞均进入科创板上市受理阶段。 在即将到来的2021年第一季度,人工智能的上市潮即将到来。 风口落地 2016年和2017年的AlphaGo两次围棋胜利,加速了人工智能风口的到来。 AI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普通民众,主流观点都认为,当前的深度学习的架构,不同于人工智能的上一阶段机器学习的理论。前者的原理类似于人类的神经网络网络,智能程度上更接近人类的“思考”。而人工智能理论进化,使机器从“弱人工智能”迈向“强人工智能”,AI有望能代替大量人类的重复性劳动的岗位。 2015年-2018年,AI在创投圈中大热,深受资本追捧。 图:中美人工智能投资额与投资笔数(百万美元) 2015年起,AI领域的投资频次和投资总额都录得快速增长,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增速一再提高。在2018年,AI投资达到巅峰。仅在2018年这一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金额就过千亿人民币,投资笔数接近500笔。截至2019年上半年,国内共有1300 家人工智能企业获得了风险投资。 人工智能行业开始躁动,并逐渐步入泡沫期。在资本的鼓励下,AI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冒出,并到处路演以获得融资。各路资本此时的投资策略也十分激进。根据人工智能投资轮次数据,2016年,A轮及以A轮前投资占总投资金额的 80%,尽管这个比例逐年下降,但2018年仍高达 65%。 大量冒进的投资机构没能预测到,人工智能行业研发时间长、回报时间慢。数年过去,一级市场的项目成功退出的少之又少。看二级市场可以知道——成功上市的真正的人工智能企业极少。(科大讯飞算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而人工智能的投资资金又较多,大量烧钱是行业常态。投资机构逐渐面临项目退出的压力,创投行业重新审视对AI的投资。 随着资本市场回归冷静,2019年,AI的投融资金额断崖式下跌,相较于2018年下降25%-30%。“有三个AI专家就能估值7亿、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表示。而在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AI的投融资活动更是跌至冰点。国内风险投资额较上年同期下滑三分之一。国内、国外都有不少AI公司宣告倒闭。风口上的“猪”,终于不再能上天。 随着资本寒潮+科创板注册制,AI公司纷纷开始转向二级市场寻求上市自救。根据递表速度,预计从2021年第一季度,人工智能公司的上市热潮将拉开帷幕。这无疑给沉寂了快两年的AI行业带来了振奋。 值得注意的是,冷静下来的一级市场,逐渐聚焦到B轮以后的投资。也就是说,市场更在乎公司在“商业”的成长性,而并非“技术“的成长性。而一级市场的价值取向,或将深刻得影响二级市场。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正在排队的公司中,让投资者最为期待的,无疑是在四小龙之列的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在人工智能的大年,我们该怎么看? 拨云见日:云从科技的商业本质 一级市场炒作风气骤停,人工智能的投资,正在逐步回复理智。在当前情况下,在二级市场根据概念热炒,可能会陷入较大风险;看清前途才是要紧事。 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是当中较为特别的AI公司。2017年-2108年,云从科技的亏损远小于同行业公司,被一部分人认为可能是最快实现盈亏平衡的公司。 此外,云从科技还拥有国家队背景,并在技术上行业领先。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并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智能感知认知到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公司的跨镜追踪(ReID)技术获得首届全国人工智能大赛冠军;3D人脸重建、OCR、语音、机器阅读理解等技术在世界权威数据集刷新纪录;深度学习、视觉识别等领域论文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与期刊上发表。 计算机领域技术日新月异。对投资者来说,要跟踪和看懂新技术,并不是这么容易。但幸好,科技企业也不过是商业的一环,本质亦是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因此人工智能的投资,必然要回归商业落地实质。就比如我们不会为微软研究院中那些尚未商业化的项目给估值。而商业化能力有时候甚至远大于技术能力。 云从科技的两大主营业务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主要落地的场景包括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实际上,四小龙都已实现了商业落地,并主要都属于计算机视觉识别赛道。根据IDC统计,四小龙所占市场份额包揽了行业的前四,云从科技的市场份额排第三。 图:计算机视觉识别应用的主流厂商 资料来源:IDC 计算机视觉识别,顾名思义,是使用机器代替人类去“看”,包括使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安防市场是计算机视觉识别的最重要应用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应用逐渐从安防,渗透至金融、互联网城市治理、楼宇园区等创新领域,应用领域也越发广泛。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9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仅为 220 亿元人 民币,市场规模仍较小;但赛道仍在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在2019年-2024年间将以49.00%的年均速增长,并于2024年达到1,613.03亿元,接近当前的八倍。 这看起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赛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赛道已经相当拥挤。 算力、算法和数据是人工智能三要素。在现实的商业化进程中,数据往往才是最关键的因素。由于很多行业尚未数字化,获得能持续积累的数据十分困难。因此,人工智能企业选择在应用场景清晰、数据积累较多的安防、互联网等行业落地较多。计算机视觉识别主要集中在以上领域应用。因此可以说计算机视觉识别赛道是门槛最低、参与者最多的AI赛道之一。 在产业链公司方面,云从科技的竞争者众多,除了其他三个独角兽,还有数量庞大的AI公司。此外,这些AI企业还需要与传统厂商同台竞技。海康威视、虹软科技这些传统厂商有着数据、市场、渠道等优势,可能会后发先至,对云从科技构成大威胁。 高估值的历史遗留问题 2016年-2019年,云从科技实现营收0.65亿元、4.84亿元和 8.07亿元,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期,符合整体行业的高增长态势;由于高额的研发费用,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同期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6 亿元、-1.81 亿元、-17.08 亿元。 2017年-2018年,云从科技的亏损较小;2019年云从科技的亏损大幅扩大,是因为当年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这亦是依图亏损常年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拆解净利润变动的原因来看,尽管云从科技在2017、2018年亏损比同行小,但撇开会计处理的因素,实际经营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大幅高于同行。 反而从毛利率看,云从科技的盈利水平较低。2017年-2019年,云从科技的毛利率为36.79%、21.70%、40.89%,而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的毛利率均在50%以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根据产品服务类型可划分为软件部分、硬件部分和技术开发。笔者猜测,可能是云从科技在方案中绑定了较多的硬件。硬件的销售虽然会扩大营业收入,但硬件几乎不赚多少钱,因此会拖累整体毛利率。 而AI的投资热潮,可能会催生一级市场估值过高。根据招股书,云从科技2020年3月13日“202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决定:公司增加股本至618,724,554股,新增股本由重庆红芯、创达三号、长三角基金、海纳铭威以及宏泰海联认购。其中,重庆红芯以12,154万元认购5,627,831,对应的股价为21.60/股,对应的估值为133.62亿元。以2019年的营业收入计算,PS=16.56。而以12月18日的收盘价计算,科大讯飞的PS仅为8.6。 当然,科大讯飞2019年的营收同比增速已下降至27.30%(2017年时仍为63.97%),而云从科技的该数据为66.77%,因此科大讯飞的估值要大打折扣。但考虑上一二级市场的价差,云从科技上市的估值肯定比这个要高不少。再加上云从科技的成长速度也在迅速下滑,综合来看,云从科技的上市的市销率估值必定不低。 此外,根据 Gartner2020 人工智能技术成熟曲线,计算机视觉将在2-5年后成熟,可能是最早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当某项技术步入成熟,意味着第一梯队的技术,难以与第二梯队拉开很大差距。此时,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可能会进一步下滑。云从科技这么高的估值,真的合理吗?
2月2日,人工智能企业银河水滴与A股上市公司竞业达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致力于先进技术和业务场景的融合,打造支撑智慧教育、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多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引擎。为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加速技术研发与相关解决方案的落地,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中科猫头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银河水滴创始人兼CEO黄永祯表示,银河水滴是中国领先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视频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企业,拥有全球先进的步态识别技术和视觉检测技术。竞业达在智慧教育等诸多行业深耕多年,拥有众多的应用场景及业务拓展能力,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是银河水滴一直致力的工作,双方的此次合作,可以让技术与市场有效衔接,将创造出更多的产业机会。 竞业达董事长钱瑞表示,竞业达是一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视音频技术为特色,从事行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与服务的高科技产业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竞业达现已在多个细分领域确立了行业竞争地位。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给各个传统行业带来重大变革,双方的合作非常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双方强强联合成立的猫头鹰公司一定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市场拓展,从而为两家公司的发展带来强大助力。 中科猫头鹰公司将充分依托银河水滴全球先进的步态识别技术和视觉检测技术,将人工智能与竞业达主要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技术与应用的高效互动,将可为众多行业尽快提供优质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 此外,中科猫头鹰公司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步态识别、动态视频分析、人体姿态分析、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场景分析等前沿AI技术,重点突破AI算法的精准度和实用性。在产品上,公司将以AI算法核心,持续研发基于X86架构的高算力高并发AI服务器、基于边缘计算的AI终端、内置超强算力和场景自分析能力的AI前端摄像机、具有AI能力的移动端APP等一系列软硬件产品,逐步拓展医疗、健康、军工等行业以及全国市场。
科技浪潮风起云涌。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配送快递、纯电动无人汽车发布等消息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很多人担心,一旦人工智能科技对配送、出行行业的改变成为常态,会造成现有劳动力的失业吗?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不新鲜,2016年AlphaGO大败人类顶级棋手后,机器取代人类的担忧就达到了顶峰。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提到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预测了2033年的人工智能替代率:电话营销员99%、保险代理人99%、运动赛事裁判员98%、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生94%、律师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人员67%。各行各业的总体替代率是47%。 这些职位都有共同的特征:高度标准化、规则性强、体力劳动居多。 实际上,这些职位由机器来完成也并不一定是坏事。2020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引发人们对资本利用算法压榨劳动者的担忧,在现有的算法语境下,外卖员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如果机器人取代外卖员送餐,通过大数据计算红灯和机车行走的路线,理想状态下是不是能解决这一困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不就是把人类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发挥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吗?繁重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人类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理想社会。 有人会问,工作被机器人抢了,外卖员和司机怎么办? 在互联网外卖平台和出行平台出现之前,中国的外卖员和共享汽车司机远没有今天这么多,他们原来可能是其他产业的从业者,因为新型技术和平台的出现,被优厚的待遇吸引,从落后的小城市走出来,成为大城市建设中的一员。他们对于产业是没有什么忠诚度的,一旦有更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出现,转行是很自然的选择。如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未来的职业将更加注重劳动力的软技能,如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等。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淘汰一些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业而拒绝进步。 而且,人工智能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从事需要大量经验和创造性的职业,比如医生,设计师,画家等。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用过去的大量历史数据去近似的模拟人的经验,它的长处在于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用优化的算法快速地运算。 但是,人工智能和人的大脑比,其实一点都不“智能”,人工智能无法举一反三,无法突破自己的数据和算法框架。 所以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算弱人工智能,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无自主意识;而相对应的强人工智能指的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有自主意识。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人类能像上帝一样,造出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 尽管科技企业一直宣扬机器人的作用,但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场景存在很强的局限性。 比如,机器人配送快递只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是数字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城市,有平坦的道路、有限的面积和固定的运行路线,可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即便未来机器人送快递能全面推进,也只能是从数字化程度高的城市开始,慢慢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硬件成本。 纯电动无人车的产品已经上市,但现在的自动驾驶效果实在是难言满意,普遍自动级别到第三级L3,也就是目前无人车还需要驾驶者主导,自动驾驶系统还只能起到辅助驾驶功能。无人汽车全面实现民用,完全取代司机这个职业,还早得很。 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工作,我们更愿意相信机器和人类协作去完成复杂的工作。劳动能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即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完全依赖机器进行劳动也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
科技浪潮风起云涌。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配送快递、纯电动无人汽车发布等消息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很多人担心,一旦人工智能科技对配送、出行行业的改变成为常态,会造成现有劳动力的失业吗? 实际上,这种担忧并不新鲜,2016年AlphaGO大败人类顶级棋手后,机器取代人类的担忧就达到了顶峰。 尤瓦尔在《未来简史》中提到牛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预测了2033年的人工智能替代率:电话营销员99%、保险代理人99%、运动赛事裁判员98%、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生94%、律师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人员67%。各行各业的总体替代率是47%。 这些职位都有共同的特征:高度标准化、规则性强、体力劳动居多。 实际上,这些职位由机器来完成也并不一定是坏事。2020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引发人们对资本利用算法压榨劳动者的担忧,在现有的算法语境下,外卖员与死神赛跑,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如果机器人取代外卖员送餐,通过大数据计算红灯和机车行走的路线,理想状态下是不是能解决这一困境?科技发展的目标不就是把人类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类发挥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吗?繁重的工作由机器来完成,人类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理想社会。 有人会问,工作被机器人抢了,外卖员和司机怎么办? 在互联网外卖平台和出行平台出现之前,中国的外卖员和共享汽车司机远没有今天这么多,他们原来可能是其他产业的从业者,因为新型技术和平台的出现,被优厚的待遇吸引,从落后的小城市走出来,成为大城市建设中的一员。他们对于产业是没有什么忠诚度的,一旦有更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出现,转行是很自然的选择。如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未来的职业将更加注重劳动力的软技能,如领导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等。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淘汰一些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业而拒绝进步。 而且,人工智能也有其局限性,它无法从事需要大量经验和创造性的职业,比如医生,设计师,画家等。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用过去的大量历史数据去近似的模拟人的经验,它的长处在于可以储存大量的数据,用优化的算法快速地运算。 但是,人工智能和人的大脑比,其实一点都不“智能”,人工智能无法举一反三,无法突破自己的数据和算法框架。 所以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算弱人工智能,指的是专注于且只能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人工智能,无自主意识;而相对应的强人工智能指的是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有自主意识。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人类能像上帝一样,造出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人。 尽管科技企业一直宣扬机器人的作用,但我们尚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场景存在很强的局限性。 比如,机器人配送快递只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或是数字化程度高度发达的城市,有平坦的道路、有限的面积和固定的运行路线,可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即便未来机器人送快递能全面推进,也只能是从数字化程度高的城市开始,慢慢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这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大的硬件成本。 纯电动无人车的产品已经上市,但现在的自动驾驶效果实在是难言满意,普遍自动级别到第三级L3,也就是目前无人车还需要驾驶者主导,自动驾驶系统还只能起到辅助驾驶功能。无人汽车全面实现民用,完全取代司机这个职业,还早得很。 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类工作,我们更愿意相信机器和人类协作去完成复杂的工作。劳动能彰显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即便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完全依赖机器进行劳动也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