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拉枝、疏果、采摘……这些果树管理技术,37岁的嘎玛曾经听都没听过,如今经过培训已经熟练掌握。嘎玛是西藏山南市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居民,2019年底,嘎玛一家从那曲市双湖县措折强玛乡才玛荣村搬迁至此。“搬迁后,我从2020年3月份开始在果园学技术工作,一个月在果园劳动20多天,每天可以拿到16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我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嘎玛说。 从海拔5000米的羌塘草原搬迁到海拔35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19年4月,搬迁安置点种植了近千亩的矮化苹果,作为配套产业项目。当地将矮化苹果种植园委托给了康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运营,果园收入的65%将作为分红交给搬迁群众。该公司技术主管王惠玄介绍,“我们从陕西聘请了技术员,手把手帮助他们掌握果树种植管理全流程的技能。苹果种植园用工高峰期可以达到500多人,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去年10月矮化苹果种植园迎来第一次丰收,吃着自己参与管理结出的苹果,嘎玛开心地说:“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几乎看不到树,更没有果树,水果吃得也少。如今搬迁后住上了宽敞明亮温暖的房子,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就像成熟的苹果一样甜,今后我会靠自己的劳动把日子过得更美好。” 在山南市桑日县,300名农牧民受益“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增收。2011年,桑日县引进拉萨曲水荣顺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桑日镇塔木村尝试种植15亩葡萄,2014年取得成效,筛选出了适应高原气候种植条件的超高海拔A等葡萄品种。2017年,桑日县成立了帕竹荣顺(净土)庄园有限公司,把桑日镇塔木村、洛村作为示范点,采取整村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方式,葡萄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15亩逐步扩展到现在的4500亩,目前基地葡萄年产量达到100吨。 桑日镇塔木村村民央金措姆是葡萄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她说:“我从2015年开始在葡萄种植基地打工,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一天能挣到100元,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葡萄虽小,但对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却很广泛。通过土地流转,群众可以获得土地租金;农闲时到葡萄种植基地打工,能够有工资性收入;此外葡萄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基地也优先租赁附近群众的,这对群众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桑日县沃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林介绍,2016年至今,葡萄基地已带动当地群众增收300多万元,5户13人实现脱贫。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葡萄种植规模、培育新的品种,给更多的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群众的现金收入,确保让群众依托葡萄产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山南市先后引进藏草、亿利、江平生物、西普农业等一批绿色企业落户,建设了万亩苗圃基地、千亩矮化苹果、千亩葡萄种植基地、千亩经果林、千亩甘草基地、百亩车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形成了生态种植、生态旅游多元生态产业扶贫体系。(经济日报记者 贺建明)
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乔文志在水稻种植基地观察“稻花香2号”生长情况。 (资料照片) “我就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就想干好一件事,就是把五常大米种好、卖好。”47岁的乔文志说,“2020年东北地区遭受三场台风侵袭,我们新品种的抗倒伏性得到了验证,品种的改良为稻米丰收奠定了基础。” 提起乔文志,粮油行业以外的人可能不熟悉,但提起五常大米,几乎是家喻户晓。在五常大米品牌发展中,乔文志功不可没。如今,乔文志不仅是2020年“全国十佳农民”,还是黑龙江省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合作社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企业则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加工出最好的大米 “创业之初,我揣着2万元到北京卖五常大米。当年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五常大米好,我要把它卖个好价钱。不过,当时的五常大米杂质多,也没有自己的品牌。”乔文志回忆,为了加工出最好的大米,他跑遍全国,引进山东日照、杭州萧山、湖南郴州等地稻米加工设备,并集成研发出一条国内领先的稻米加工生产线,建起了第一个现代化厂房。果然,用新设备加工出的五常大米很受客户欢迎。 消费者觉得五常大米好吃,这与它的地域、土质、气候、环境、品种分不开。因此,市场上出现大量仿冒品牌,还有一些东北产的相近品种也打着五常大米的旗号销售,这令五常当地的很多大米生产企业陷入了尴尬。只做大米加工,很难从源头上保证稻米的“真”与“好”,如何让消费者确信他们买到的是真正的五常大米成为乔文志面对的一道难题。 一番调查走访后,乔文志认识到,要做好的农产品,就要从全产业链上着眼谋划,把各环节串珠成链。“我们从源头抓起,从培育良种、建设基地开始,实现标准化种植,进行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按照认证的标准统一生产、种植和管理。”乔文志说,他还引入溯源体系,实现一品一码,即使远在万里之遥,人们坐在家中也能利用手机,清楚地看到水稻生长全过程。 育种是好米的源头。一个有竞争力的粮食企业,也要有自己最具竞争力的品种,这样产业发展才能有不可替代性。2010年,乔文志发现五常普遍种植的“稻花香2号”品种逐渐退化,不仅倒伏严重,口感也有损失。他成立乔府大院种业公司,聘请“稻花香2号”研发人之一、“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项文秀为总经理,与中科院合作,开发和改良稻种,成功完成了“稻花香2号”的提纯复壮和“中科”系列新型优质水稻品种的培育,为东北水稻品质提升打开了新窗口。 有了良种,还要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他带领当地农民成立了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把附近8个村的5万亩土地集中在一起,实行连片种植。合作社探索搭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农民用资金和土地入股合作社。小农户接入大产业,再借助数字农业科技,基地实现了水稻种植管理现代化。 把品牌做强做优 一产起步,接二连三。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成为趋势,“农田变景区”深受市民欢迎。乔文志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建设乔府大院稻花香生态体验区,这里不仅有稻田观景台、观光长廊,还是五常市中小学生农业实践教育基地。基地每年设计、种植不同内容的稻田画,并根据水稻生长周期,举办插秧节、稻花节和开镰节活动,创建稻米文化馆,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和游客来此体验农耕文化。后来,五常市稻花香生态体验区也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 有了产业的根基,乔文志又在谋划企业更长远的发展——把品牌做强做优。近两年来,他不断进行产品升级,用品牌的力量扩大稻米的价值。他带领企业进行全国布局,进军200多个城市,在多个省份建立营销分公司,进驻永辉、大润发等生鲜超市,成为海底捞、鹿港等餐饮品牌的供应商。 稻米加工是一项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20余年来,乔府大院采用流转、入社、领办农民持股公司等形式,建立了40万亩水稻种植基地,每年以高出市场价格收购村民优质稻谷,带动周边11个乡镇35个村、8000多户农民累计增收近亿元。通过产业工人转型模式,拉动1000多人就业。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理念,越做产业链条越长,难度越大,责任也越大。如今,我国农业已经有了现代化发展雏形,农民也成为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在发展的路上,我将用科技为五常大米的品牌发展插上翅膀。”展望未来,乔文志对农业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乔金亮)
细心人会发现,近期,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疗机构推销员出现在北京各大超市卖场。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在北京某超市门口遇到了推销员刘小姐,她是某全国连锁专业植牙医疗机构市场部员工。她向记者表示:“目前,缺牙后最理想的修复方式就是种植,价格虽然略显昂贵,有的达到万元,但已在降低。” 种一颗牙到底需要多少钱?12月28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遇到了为此苦恼王先生,他说:“在跑了多家医院和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后,我仍一头雾水,从几千元到几万元都有。”王先生向记者调侃称,“看来网上流传的‘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的说法并非戏言。” “口腔经济”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面镜子,不仅越来越多人选择更高价格的种牙,记者梳理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发现,产业链上的许多上市公司,诸如正海生物(行情300653,诊股)、通策医疗(行情600763,诊股)、美亚光电(行情002690,诊股)等也因此取得了较好业绩增长。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认识程度的加深,行业必然受益。”东兴证券(行情601198,诊股)医药首席分析师胡博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蛋糕变大后会有更多医疗企业谋求分一杯羹,目前行业高附加值产品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降低价格会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进口植体价格虚高 竞争激烈流量为王 眼下,不少患者最烦恼的是这笔不小的开支,不停地在各口腔医疗机构之间比价。胡博新表示,“对消费者而言,目前种植牙市场的确相对混乱,在缺乏严格行业监管、标准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流通环节随意加价,导致进口种植体价格虚高。” “从口腔医学专业角度看,种植牙相较于传统固定烤瓷假牙和活动假牙确有过人之处。”12月29日,某民营口腔诊所负责人杨大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最主要是不影响邻牙,传统假牙都需要磨除一部分邻牙,种植牙就不需要。从护理繁复程度、患者舒适度、美观度和使用时长等角度看,种植牙也存在一定优势。”杨大夫说:“只是医保只能报销一小部分,基本要患者自掏腰包,价格比较贵。”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种植牙的费用主要包括种植体材料费、基台费、牙冠费、手术及麻醉费、检查费,其中种植体费用占比最大。这种外形酷似螺丝的纯钛种植体基本上依赖进口,所以医疗机构向患者收取高昂费用。同时,手术费和修复材料费也占比不小。 在实地走访中,《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在北京某三甲口腔专科医院种植牙单颗价格约为1.6万元—1.8万元,均为德国、瑞典、瑞士和美国进口品牌;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口腔科种牙价格也在1万元以上;而北京的几家民营连锁口腔医疗机构提供的瑞典、韩国进口种植牙报价则在4980元—10000元。 同为进口种植体,为何价格相去甚远?刘小姐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称:“我们是某国外进口种植体品牌的华北区总代理,因此可以拿到低价,价格便与其他机构拉开了距离。”胡博新也向记者道出其中原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口腔医疗机构存在通过医疗器械服务转嫁其他运营成本的现象。加上进货渠道不同,才会使得出厂价仅数千元,甚至不及千元的种植体,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突破万元。” 一位口腔行业人士表示,“口腔行业受年初疫情影响较大,为了增加收入,各大口腔医疗机构不约而同将目光锁定在种植牙市场,并意识到流量的重要性,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数据显示,口腔医疗运营机构2019年平均销售费用率为14.47%,其中可恩口腔最高达到21.09%,广告宣传费用占比88%,为5659万元。而规模与其相当的小白兔在2019年销售费用率为14.5%。 各大超市推销员活动频繁,种植牙广告铺天盖地,正是营销战的一个缩影。 未来10年复合增速25% 市场规模逾2100亿元 然而,瑕不掩瑜。口腔医疗保健市场具备发展潜力,这不但从植牙市场价格的躁动得到了验证,也获得了政策层面的支撑。 “目前五六十岁的人种牙需求大,追求美观的年轻人也不算少数。”杨大夫说。刘小姐也表示,“作为一家专业植牙机构,我们10月份种植牙数量750颗,11月份也有超过600颗,植牙单价最便宜也要5000元—6000元”。 由东兴证券胡博新团队撰写的研究报告也显示,随着我国人口年龄增加,缺牙人口比例正不断上升,其中55岁以上缺牙人口比例高于50%以上;从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牙齿治疗率角度看,我国35岁-44岁人群的牙齿治疗率仅为11.6%,未治疗率为89.4%,而美国中年人群的未治疗水平仅为27%;我国65岁-74岁人群的牙齿治疗率为42.6%,美国该年龄段人群的治疗水平为81.5%。据胡博新团队按不同年龄组人群反复推演测算,我国潜在种植牙市场规模逾2100亿元。 2011年-2018年,我国种植牙数量由13万颗猛增至约240万颗,年复合增速高达52%。2019年,这一数字已增长至312万颗,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种植牙市场之一。但我国种植牙市场的渗透率仍不高,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一员,行业也受到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撑。2019年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健康口腔社会支持性环境基本形成,人群口腔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大幅提升,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总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植牙的市场空间正不断打开。胡博新预测:“种植牙市场未来10年年均复合增速可能达25%,潜在需求将逐渐释放。” 企业业绩持续增长 种植体系待国产化 有了梧桐树,不愁金凤凰。纵观整个种植牙产业链:种植体由外资垄断,修复材料加速国产渗透,检测设备也正实现低端替代。正海生物、美亚光电和通策医疗等上市公司都已围绕种植牙领域的产业链展开积极布局,随着企业的不断进入,终端市场价格必将松动。 在上游种植体领域,进口品牌占比约90%以上,国产品牌仅占10%。但是国产品牌不断进行研发、追赶国际领先技术,获批上市的种植体系数量正逐渐增多。目前已有北京莱顿BLB、威高WEGO等十几种种植体获得医疗机构与患者的认可。 在口腔修复膜领域,瑞士盖氏的修复膜市场占有率达70%,上市公司正海生物的口腔修复膜产品海奥市占率达10%,其余市场由日本和韩国品牌瓜分。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正海生物2017年—2019年口腔修复膜的收入分别是8700万元、1.05亿元和1.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20.6%和31.4%。收入增速呈现逐渐扩大趋势,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检测设备领域,CBCT(锥形束CT)为口腔科必要工具,国产检测设备CBCT正实现了部分市场替代,产品正向中高端市场渗透。东方财富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该设备生产企业美亚光电,2017年—2019年口腔X射线CT诊断机的收入分别是2.60亿元、3.71亿元和4.84亿元,均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口腔医疗服务领域,A股上市公司通策医疗,在2020年第三季度,仅种植牙一项的营收就达1.07亿元,同比增长26.31%,虽然今年公司第二季度种植牙营收同比仅增长17%,但纵观近三年口腔细分领域包括种植牙和隐形正畸依然实现了高速增长。 “此外,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车针、器械盘、排龈线、排龈器、电刀、印模材等,我国供应商较少,大部分依赖进口,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前述口腔行业业内人士表示。 “要想让行业长治久安,肯定少不了到位的监管,大量的合格人才,以及行业标准的建立。但最为根本还是要发展中国国产的种植体系,只有国产产品的质量能够跟上市场的需要,才能降低市场价格,让行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胡博新表示。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但数据显示,我国耕地盐碱化、酸化、沙化等退化现象严重,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成为迫切的市场需求。 近日,为促进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财政部提前下达了省(自治区、直辖市)2021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 如何更好地修复土壤,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拥有能源化工行业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的鸿达兴业提出了以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公司成立了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逐步投身于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领域,以支持农业发展。经过反复治理试验,最终在氯碱生产环节的副产品中,找到了改良土壤的方案,研制出土壤调理剂。”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将有障碍的土壤进行改良、修复,让其回到健康状态,不仅可以增加我国粮食产量,对农户来说也是最有帮助的。”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表示。 据介绍,鸿达兴业推出了“生态农业”新型种植模式,尝试进行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与传统种植不同,生态农田是将可移动栽培技术‘无缝植入’至农业种植的一种新模式,划时代地将农业和固定土地分离。”鸿达兴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以自主研发的PVC环保新材料作为栽培容器,把障碍性土壤放入容器,经过土壤检测,有针对性地加入公司生产的土壤调理剂,让容器内的土壤达到可耕种标准。 据了解,生态农田不仅让因严重干旱、污染等导致无法从事农作物生产的区域都可以耕种,还可以利用房顶、房前屋后、空地、沙漠、矿山、戈壁、荒野、滩涂等地种植,能迅速改善农村的种植生态。 作为土壤改良的先行者,近年来,鸿达兴业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展土壤综合治理,改良土地逾百万亩。在盐碱化严重的地带,土壤修复和生态农田的推广,在鸿达兴业的努力下,一千多年种不出水稻的内蒙古,居然种上了几万亩水稻,成为粮食示范基地。“如果这些土地全部成功改善,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我国粮食产量,我们希望能为祖国修复出千万亩良田。”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说。
12月20日,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沙河村,村民在种植大户方正中流转的土地里采收萝卜。 近年来,青神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产业优势,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农业机械、劳务等入股或租赁形式,把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实施产业化生产,冬季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日渐成为拓宽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好渠道。 张忠苹摄(中经视觉)
冬季的大西北,寒风凛冽,最低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乡种植大户赵伯强却在自己的农产品堆场上干得满头大汗,他正在忙着出售自己种植的洋葱,满脸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然而就在前几年,从农机修理转行到农业种植的赵伯强,由于不懂种植技术,盲目大量使用化肥,导致耕地土壤板结严重,农产品产量逐年下降,加之农产品价格低迷,使他背负了两百多万元的债务,一度失去了种植农产品的信心。 “2019年春季,公司的销售人员上门推销公司的有机肥时,赵伯强的抵触情绪很大,拒绝接受使用有机肥。在销售员的反复劝说和介绍下,他抱着试一下的态度,在自己种植的洋葱地里试用了启明公司生产的‘雄关’牌有机肥,并在后期使用了启明公司的‘雄关’牌冲施肥。”据公司相关人士介绍,到了收获季节,他种植的洋葱长得又大又圆,亩产达到了8.6吨,比未使用有机肥的土地平均每亩增产2吨多,而且洋葱保鲜时间长,极少发生霉烂变质现象。他的洋葱成了各地经销商竞相购买的抢手货,当年盈利150万元。 据了解,2020年,赵伯强又增加了农产品种植面积500多亩,继续种植洋葱和大田玉米。播种前底肥全部使用启明公司的有机肥,生长期使用启明公司冲施肥,并适量施用常规化肥。加上得当的田间管理措施,使他种植的洋葱和玉米再次获得大丰收,预计盈利在200万元以上。当记者问起他的丰收秘诀时,他总是笑着回答,“是酒泉启明公司的有机肥和冲施肥帮我走上了致富路”。 同样在这个冬天,距离赵伯强不远的东洞滩上,酒泉启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泉启明公司)为了保证有机肥项目的尽早完工,公司干部员工克服天寒地冻施工难度大的困难,正在加紧施工,与时间赛跑。该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度提升启明公司有机肥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为祁连国际产业化发展和业绩持续提升贡献力量,为国家有机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助力前行。 资料显示,酒泉启明公司是祁连国际旗下一家集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冲施肥、基质、土壤调理剂等系列肥料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与农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先后研发了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冲施肥等系列产品,并取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和甘肃省农牧厅颁发的多项肥料登记证。该有机肥营养元素丰富、肥效持久,能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作物根际微生物群,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并提高肥料利用率,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是化肥使用到顶后唯一能继续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肥料之一。公司现有年产1万吨系列有机肥的生产能力,产品销往陕甘青宁新西北五省和四川、山西、西藏、内蒙等地,深受广大农户的信赖。同时公司先后中标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政府有机肥招标项目,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17年,中国政府颁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在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再次重申了三农问题中“耕地”的重要性,指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护耕地是中央基于我国东北土地有机质退化、西北土地盐碱化和南方土地酸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加大了政府采购力度,同时也配套出台了鼓励使用有机肥的相关补贴政策,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户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据统计,有机肥市场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有机肥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为有机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祁连国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提前规划部署,结合日益成熟的有机肥生产技术于2019年初就确定了酒泉6万吨有机肥易地改造项目。该项目占地210亩,计划投资5000余万元,一期工程将于2021年3月投入生产。 对此,祁连国际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辛占昌对记者介绍称,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设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每亩耕地可使用150~200公斤有机肥,有机肥市场极具想象空间。辛占昌说祁连国际完成纳斯达克上市后,将借助资本的力量,厚积薄发,抢抓机遇,加大市场整合力度,立足西部布局全国,争取在几年内做到各类有机肥30万吨产销量,为全国耕地的“退化、酸化、盐碱化”提供解决方案,使有机肥产业成为祁连国际新的业绩增长点,为投资者给予更好的回报。
历经120天的激烈竞争,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结果揭晓。12月16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青年科学家组成的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获得AI组冠军。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联合举办的国内首届“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数字农业种植竞赛。赛事吸引了全球超过17支AI队伍参加,经过初选之后,共有4支AI队伍入围决赛,一同进入决赛的还有大赛主办方特邀及报名的4支顶尖农人队伍。 7月22日开始,4支AI队伍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远程控制位于云南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内的智能化温室,利用尖端数字设备和人工智能,远程种植草莓。4支顶尖农人队伍则亲临比赛现场,依靠种植经验,与AI队伍在草莓的品质、产量、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上展开全面比拼。 此次大赛评委及科学顾问团队阵容豪华,汇聚了中国数字农业领域的诸多顶级专家,评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独特赛制安排也吸引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和极客群体的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致辞,他表示数字技术正给中国农业、农村变革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摄影:龙遇春) 12月16日,大赛评委会公布比赛结果:除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获得冠军之外,AI组亚军和季军分别由来自云南的“智多莓”队和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的AiCU队获得。安徽省长丰县4名女性农人组成的艳九天队拔得头筹,获得顶尖农人组卓越奖,来自辽宁丹东的圣野浆果队和来自江苏句容的纪荣喜劳模工作队分别获得顶尖农人组的先锋奖和创新奖。 ▲纪荣喜劳模工作队、艳九天队、圣野浆果富民队的顶尖农人队伍在比赛基地内。(摄影:龙遇春) “此次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鼓励青年探索高性价比的人工智能种植方案,通过多轮角逐,顶尖农人团队展示了传统种植技术的价值与意义,人工智能团队验证了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可行性”,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助理代表张忠军表示。 人工智能更胜一筹 令业内更关心的是,此次多多农研科技大赛,AI队伍和顶尖农人队伍的比拼结果——“机器能否在农业种植领域战胜人?” 12月16日,大赛评委会揭晓了产量、投入产出比和甜度等三项指标的对战结果:AI组的草莓产量平均值高于传统农人组平均值196.32%;AI组投入产出比平均值高出传统农人组平均值75.51%;传统农人组的果实甜度整体均值高出AI组5.24%以上。 “AI组较好的水肥、温度和空气湿度控制促进了植株的快速生长和开花挂果,实现了较好的产量。投入产出比与产量正相关,AI组较高的产量提升了投入产出比。传统组栽培基质含水量少,相较AI组,果实甜度更高”,大赛技术支持专家、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阮继伟表示。 在4个月的决赛期间,参赛的AI队伍建构了各自的草莓AI种植管控系统,让AI模仿人类专家,实现了草莓种植的自动化。草莓AI种植管控系统,相当于AI种植大脑,其包括生长模型、种植决策、生长状态识别等模块,涉及多个机器学习的算法。 比赛过程中,每支队伍的草莓AI种植管控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环境、水肥等数据,再基于设定的草莓生长模型,向控制草莓生长的外部设备输出决策。难点在于形成实时的、正确的决策。各支AI队伍的最终比赛成绩的排名,就在于AI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换言之,就是AI大脑是否足够“聪明”。 ▲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获得AI组冠军,左二和左三为获奖代表,分别为郑剑锋、林森。(摄影:龙遇春) AI组冠军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正是基于知识图谱,构建了一套更为“聪明”的草莓AI种植管控系统,最终在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都取得最高分,奠定胜局。 推动数字农业革命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长期的、规模化的竞技平台,通过全国‘顶尖农人’和世界‘人工智能’的切磋与较量,来充分激发青年学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探索出一批适用于小农生产模式的、低成本、可复制的AI农业应用,并且通过将人工经验数字化,来为农产区提供植物AI种植模型”,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表示。 据赵春江院士透露,目前中国的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778亿元,预计到2025年能够达到1.26万亿元,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抓住数字技术机遇,快速发展农业的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参赛的各支队伍,在享受探索人工智能在农业应用的喜悦之时,也开始尝试将比赛成果转化为可行性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并已在田间地头应用实践。 AI组亚军智多莓队来自云南,是一个横跨农业科研、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复合型团队。智多莓队在比赛期间便留意如何让比赛成果惠及中小草莓种植户。10月31日起,智多莓队向昆明市滇池西岸的一百余户草莓种植户提供AI种植支持服务,并和其他三支参赛顶尖农人队伍达成合作意向,帮助他们在产地建设数字农业工作站,提高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水平。 CyberFarmer·HortiGraph联队也决定将比赛成果进行商业转化,并着手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草莓知识库,将种植草莓的相关数据标准化成知识,向全国草莓种植户开放,使小农户也可以获得顶尖专家的种植经验。 ▲AI组季军AiCU队代表发表获奖感言。疫情暴发后,这支队伍一直在阿姆斯特丹远程种植云南比赛基地里的草莓。(摄影:龙遇春) AiCU队是由7位在荷兰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组成的团队,此次比赛让团队发现,针对传统种植中植物生长的单一项目进行控制有很好的推广前景。等待疫情结束之后,他们将回国创业。 尽管国内农业AI种植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此次比赛让业内也看到AI种植巨大的商业前景,这将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数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