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上午,据国家邮政局中国快递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我国今年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实现自9月10日我国年内快递业务量达500亿件以来,每月增长百亿件的“四连跳”。 今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速经历了从负到正再到重回高位区间运行的转变。进入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复市持续推进,快递业务增速明显加快,重回30%以上的高速增长区间。当前,邮政快递业日均2亿多件已成常态,日均服务用户近4亿人次。 机构指出,快递作为线上消费的主要交付渠道,快递业务量的增长受实体网购需求催化。此外,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增量较快,在消费者享受到网购服务的同时,也令快递市场获得了新的规模扩张。浙商证券研报指出,2020年1-11月,实体网购零售额8.78万亿元,同比增长15.70%,实体网购渗透率24.3%,同比提升4.8pts。2020年11月,实体网购零售额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 就行业具体表现而言,11月顺丰增速领跑,“通达系”单价如期改善。据国金证券研报统计显示,行业11月件量(亿件)排名情况为韵达15.82、圆通15.39、申通10.13、顺丰9.06;件量增速排名为顺丰59.51%、韵达42.91%、圆通42.57%。“通达系”方面,旺季期间头部公司收缩价格竞争政策叠加新进入者保价控量,行业价格战暂时缓和,单价降幅小幅收窄。旺季临近尾声,机构认为需密切关注后续价格政策的持续性。展望未来,华泰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双十一”结束,行业逐步进入淡季,价格战有重启迹象,机构建议关注龙头企业定价策略。考虑丰网、极兔、京喜等新进入者,电商件市场出清延缓,倒逼“通达系”寻求新业务机会。(吴黎华 实习记者 庞昕熠)
网购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世界上很多国家民众都羡慕中国有网购,很多外国人享受了中国的网购后,还觉得做中国人真幸福,舍不得回国。因为要吃什么,要买什么商品,只要一个手机就能送货到家。今年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待在家里,疫情能够得到迅速控制,也与网络购物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不过,也有人认为网购对经济发展的危害非常大: 一是,网购商品虽然便宜,但是假冒伪劣的太多,这使得正规的生产厂家无法生存下去。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嫌;二是,网购对实体店的冲击太大,导致实体店关门歇业;三是,网购虽然能促进民众消费,但是消费场景单一,人们往往买完了商品就好了。不像大型商场,你本来想去看场电影,但实际上在看了电影之后,还顺便买了件衣服,又去吃了顿饭。只有更多消费场景的大型商场才能真正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而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但是网购总体上还是对国内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第一,网购方便了大众消费。特别是城里上班族更加方便,他们可以通过网购,把需要的商品送货到家,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而且,电商平台时不时的造个节日,什么“6.18”、“11.11”等网络购物狂欢节,这样可以促进年轻人的消费欲望,甚至还刺激了消费金融的发展,肯定是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第二,实体店往往可以把商品的价格抬上去,消费者却浑然不觉。或者,实体店卖给你的商品,之前转过好几个经销商,层层加价,这个加价费用都要你来承担。而网购可以让商品价格更加透明,实体店的暴利时代就会过去。 同时,网购平台直接从厂家拿货,少了中间环节赚差价,这样可以把物价给降价下来,消费者又可以少花不少冤枉钱。国内的物价水平也可以保持稳定。 第三,网购平台造就了一大批相关联的服务业,由于就业门槛不高,这也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 比如送货到家的快递员,以及送餐到家的外卖人员。要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更多的人就业问题。网购平台的兴盛让更多的年轻人找到了工作,这样社会的失业率就会下降,这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导致线下实体商店受到冲击,并非都是网购惹的祸,由于国内的高房价,导致实体店的租金上升、人工成本上升,实体店的利润下降。同时,实体商店受到冲击的,往往都是与电商平台同质化、标准化竞争的商品。所以,实体商店若想避免业务受到电商影响,就应该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个性化商品定制,那么与电商平台合作搞O2O,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子,可由线下实体店送货上门,这样也可以达到共赢的目标。 网购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有多大?答案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网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但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看,网购方便了消费者,降低了商品过高的价格,更关键的是网购需求量大,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实际上,实体店现在生存困难,主要并不是网购造成的,高房租和同业竞争激烈才是实体店生存困难的主要因素。而且对于实体店来说,也可以通过差异化竞争,以及也进军网络,来弥补自己的劣势。 o2o( online To Offline) 线下商务与互联网相结合是未来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网购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实体店要想生存,有一些硬性的成本瓶颈必须被突破,同时也要提升和创新线下的服务意识。 网购不是中国独有的商业模式,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网购电商,相反,在这次的全球灾难疫情面前,网购发挥了巨大的力量。
末端物流配送问题还是乡镇网购的痛点,即便在北京也一样。5月18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北京市消协”)发布2019年北京乡镇(村)居民网购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乡镇(村)居民网购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有待完善。事实上,目前国内已经有96.6%的乡镇设立了快递服务网点。但农村的快递服务还存在着服务成本偏高、村级覆盖率偏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超半数订单提前签收 根据北京市消协发布的报告,乡镇(村)居民网购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有待完善。调查员网购体验13次,有7次遭遇订单被提前签收。 具体来看,在7次订单提前签收中,包括未经允许就把商品放到代收点的情况。代收点离下单时填写的收货地址还有数十公里,需要消费者自己去取,物流人员甚至说送到家要加运费;还有个别物流快递人员因天气影响,未与消费者协商就擅自取消订单,然后打电话让消费者拒收。 居住在大兴区榆垡镇的范女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己在网上平台买了一个“七斗柜”,在下单时填写的是家庭地址,没有出现“不能配送到家”的提示语。“但是等到收货那天,申通快递(行情002468,诊股)直接把快递放到了2-3公里外的代收点。” “如果是小件还好,我自己去取一下没有问题。但是大件我自己根本拿不动。”范女士补充说,“即便要放在代收点,是不是可以提前和我沟通一下呢?” 北京商报记者针对此问题采访了申通快递方面,对方表示:“对于任何一个环节的派送服务申通都是有相关规定和要求的,任何快件无论是放在驿站还是放在快递柜都要提前获得客户认可和确认,如果快递员随便放引发客户投诉,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当然有些末端快递员会根据经常送的客户的取件习惯去判断他更愿意放在代收点还是更愿意送上门。” 末端配送问题频现 上述消费者的经历并不是偶然,“最后一公里”问题在部分偏远乡镇更为凸显。据媒体此前报道,四川南充南部县的一些较偏远的乡镇会收取1-5元取件费。然而在国家邮政局宣布整治收费乱象后,不少偏远乡镇代办点都选择关门,停止运送快件业务。此后,偏远乡镇的收件人收取快递需要自行前往县城,或是额外支付10元配送费通过中国邮政转运。 此外,报告中还提到,时效问题成为乡镇(村)居民网购选择物流时最在乎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多受访者在选择物流时考虑时效因素,五成受访者考虑服务态度,考虑运费和品牌的均占三成多。但与2018年相比,考虑物流时效因素的比重有所下降,而考虑物流品牌、服务态度和运费因素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看来,目前,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快递是否能够送达成为消费者选择货品的首要考虑因素,农村包裹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配套设施亟待完善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认为,乡镇网点目前仍存在一些发展问题:“快递末端配送网点不健全、人力不足,造成部分网点在配送人力紧张的情况下随意加价;寄存设施设备不足,缺乏专门管理,造成快递员不能做到有序及时配送,为满足平台的准时签收率而冒充签收。派件多揽件少,收益不足,难以养活规范服务队伍。快递企业都是鼓励揽件,因此揽件收益高于派件。但乡镇快递往返单数不对等,多以派件为主,收益不高。” 可以看到的是,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拓展了网购消费增长空间,但“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严峻。 杨达卿指出,从根本上看,要推进乡镇快递需求的集聚,加快新农村建设,加速城镇化发展,由此推进快递需求集聚,推进物流需求化零为整,减轻快递配送压力。在服务方面,发展乡镇快递还需要量力而行,尽可能推进统仓共配等模式,把需求集中,尽可能推进集中配送,减少资源分散带来的资源空耗。 赵振营认为,当前一方面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一定的过热问题,另一方面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也在制约着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水平。电子商务有销量、没利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推动农村地区的撤村并镇工作,有效规避电子商务快递包裹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要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快递收寄设施建设工作,在确保货品安全和居民安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赵振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邮政局已于近期启动“快递进村”工程,目标是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与此同时,加强政府对农村快递服务的保障,推动快递的下乡和进村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