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压麦田。今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麦田里又添了新机器,种粮大户程夕兵带着农民操作植保机,提高麦苗越冬抗冻能力,“别小看这新技术,无人机测量数据指引,精准得很。今年俺种的600亩地,一季麦一季稻,单产1800来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今年以来,各地农村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洪涝灾害影响,抢农时,保生产,亿万农民用辛勤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农业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生产向优向绿向好,“会”种地到“慧”种地,稳住了农业基本盘“瞧,这玉米一穗16行,足有640粒左右,粒长芯小,分量足!”粮食颗粒归仓,山西芮城县东垆乡富力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杨自立,剥开一穗玉米满意地掂了掂。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力。”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表示。——藏粮于地,牢牢护住“饭碗田”。黑土地保护在行动。在吉林农安县,亚宾合作社流转、托管的700多垧地,全部采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合作社理事长常亚宾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今,我们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400斤,节约成本600元,粮食增收1000斤。”黑土地更有保障了。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黑土耕层平均厚度由19.8厘米提高到23.3厘米。到2025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达到1.4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在湖南衡山县白果镇,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民刘武志说:“汛期不再担心排水了,大农机进田方便,真是旱涝保收喽!”去年,衡山县完成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每亩增产粮食67.4公斤以上。看全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将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保障粮食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藏粮于技,种地有了“金扁担”。“好种育好粮。”今年山东沂南县大庄镇沟崖村鑫隆农场选择本土优质玉米“登海605”,农场总经理王占友尝到了甜头:“这个品种根系发达、抗倒伏,而且棒大粒深,亩产量达到1300斤。”一项项良种科研攻关,助力藏粮于技。位于湖南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今年双季稻累计亩产达到3061.52斤,创下高产新纪录。良法、良机紧紧跟上。“科学种田,效果真好!”黑龙江大庆市龙凤区龙凤镇久青村农民王殿生说,今年他把传统种植改成大垄双行,秸秆还田加上免耕播种,增强植株的通风透光性,减少了倒伏率。“种蒜全程机械化,过去真不敢想。”山东金乡县王庄村蒜农邱敬华说。金乡县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模式,700多个加工企业研发深加工产品40余种,一项项新技术让蒜农增收有底气。农业生产方式迈向高质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71%。广袤田畴,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下跑的大拖拉机,“会”种地变“慧”种地,生产向优向绿向好,稳住了农业基本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田间联通车间,农业发展添活力“抱团发展省心省力,就是好!”河北省南和县闫里村村民刘清波说,全家6亩地,过去自己种,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前年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租金6000多元,他腾出时间到附近公司打工,多挣一份钱。一年来,各地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一项项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小农户加快融入产业链。这些天,河北景县王瞳镇西场村村民正忙着收获胡萝卜。“经销商提供种子、统一回收,60亩地,全部走了订单!”村党支部书记刘立明兴奋地说,大葱一季每亩纯收入8000元左右,胡萝卜纯收入5000多元。在山东青岛市宝山镇,小小蓝莓串起了农户增收链。金沟村村民宋清河说:“有了企业带动,腰包越来越鼓了。”目前宝山镇蓝莓种植面积已超过2万亩,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蓝莓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组织方式的转变,有力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近6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0万家,从事农业生产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达到90万个,300多万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日益紧密,有效带动亿万农户增收致富。——“三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化,激活农村各类资源。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在河南淅川县张河村,6000亩岗坡地流转给农业公司种植软籽石榴,农户土地入股,除了租金、分红,还可以在石榴林里务工。村民王洪才高兴地说:“只要不下雨,每天都有活干,一年收入近2万元。”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使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地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已基本完成,1239个县(市、区)、18731个乡镇建立起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乡村振兴动能强劲“山清水秀人也秀,鸟语花香饭亦香。”隆冬时节,甘肃省两当县金洞乡太阳村陈翠芳的农家乐生意红火,她一大早就开始忙碌,“农家腊肉、干豆角、土鸡蛋,客人都喜欢,去年一年挣了6万多元。”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太阳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火,让许多家庭告别了贫困。“培育和发展乡村产业,最终要通过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交叉重组,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产业深度融合,融出发展“加速度”。告别“原字号”,发展深加工。贵州省贵定县沿山镇大坳刺梨产业种植基地,刺梨果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金果果”。近年来,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贵定县种植面积达18万亩,去年仅鲜果销售产值就达4800余万元,全县16870户刺梨种植户户均年增收2845元。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蓝天白云、稻浪荷塘,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花塔村建起的稻田公园里,游客不仅能看水稻,还能亲自体验插秧、收割、捉鱼、戏水。种粮大户任生贵说:“田里养龙虾,稻子都不用上化肥、不用打药,借着游客的口碑,把晋祠大米的品牌也打响了。”乡村产业离农业最近,联农民最紧。今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收预计超过23.5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吸纳就业增收能力显著提升,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受益农户达800多万户。在全国,9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11个农业产业强镇,1600多个农产品加工园,聚集特色农业资源要素,推动“农业+”加快发展壮大。——乡村创业创新热潮涌动,田间地头长出新业态。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一个小型支架,一部手机,陕西延安市新茂台村果农刘云正当上了网络主播:“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延安苹果,皮薄肉厚,连皮吃口感也很好。”通过手机直播,去年延安苹果线上销量达400多万元。在政府扶持下,苹果车间里安装了智能选果线,个性化包装、苹果文创等产品也纷纷亮相。扶产业促就业助脱贫。江苏悦达集团在陕西铜川市落地扶贫产业,带动千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户李树华说:“现在在公司上班,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感觉很幸福。”今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预计突破1000万人,引领乡村产业新风尚,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有力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农民腰包更鼓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一个个产业拔节生长,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越来越近!(记者 高云才 郁静娴 李晓晴)《人民日报》(2020年12月28日 第01版)
记者12月24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稻谷、小麦库存保持历史高位,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良好,畜禽及果蔬生产稳定。明年国内农产品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品种供给总量充足、品种丰富。 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在节日消费拉动和生产流通成本增加支撑下,预计农产品总体价格将呈季节性波动上涨走势,但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需要持续关注后期低温雨雪天气、疫情对农产品正常产销的影响。 唐珂表示,我国始终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战略,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数量不大,主要是用于品种和年度间余缺调剂,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影响有限。下一步,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生猪生产,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保障好城乡居民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在“米袋子”方面,唐珂表示,由于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丰产、库存充裕,近年来我国粮价持续低位运行,今年受疫情、灾情及资本炒作等影响,部分品种价格呈阶段性恢复上涨走势,但总体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今年我国小麦、稻谷产量均稳中有增,库存依然处于历史高位,预计后期口粮总体价格将继续以稳为主。 在“菜篮子”方面,唐珂表示,今年秋冬季以来,随着猪肉市场供给持续改善,价格连续三个月回落,蔬菜生产保持稳定,价格季节性回落,“菜篮子”产品供给形势总体上好于去年同期,价格也呈稳中有跌的走势。其中,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后有望趋稳。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连续6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同比已连续5个月增长,预计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猪肉价格在春节前受需求拉动可能小幅震荡上升,春节后企稳回落。 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陈友权表示,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比较好,全年粮食面积达到了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扭转了连续4年下滑的势头,总产量达到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了480公斤左右,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有保障。明年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偏紧的农产品供给,着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反食品浪费法是对粮食的深层保护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22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共32条,分别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按照草案,反食品浪费法所称食品浪费,是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也就是说,按照食品本身的功能,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只是食品消费者不按规定使用,导致食品出现浪费。因此,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处理,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显然,这是依据我国在食品浪费方面出现的问题,从法律层面来解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重要决策。要知道,虽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我国尚不存在粮食安全方面的问题,即便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也能比较好的应对。但是,决不是说粮食安全方面可以高枕无忧,可以随意浪费。退一步讲,就算我国粮食无忧,按照目前全球尚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解决吃饭问题,从大国责任心的角度,也不应当存在严重浪费粮食的问题,应当最大限度地节约粮食、节约食品,减少浪费。 制定和出台反食品浪费法,毫无疑问就是顺应发展潮流,最大限度地节约食品、提高食品的利用效率、减少食品的浪费,从而达到节约粮食、增强粮食安全性的目的。 事实也是,如果单纯把节约粮食与餐桌结合起来,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有可以安全食用的食品和饮品,都与粮食有着密切关系,浪费这些食品、饮品,就是浪费粮食。恰恰是,通过“光盘行动”等,“明面”上的浪费得到有效遏制了,“暗面”上的浪费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与粮食有关的饮品,浪费现象依然随处可见。别的不说,在喝酒方面,就存在着严重浪费现象。一次聚会下来,倒在外面的酒、洒掉的洒、被狂喝之后吐掉的酒,不计其数。说到底,也是对粮食的浪费。 饭店等公共消费地带的食品浪费现象越来越少了,家庭中的浪费现象却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经常出现浪费食品的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也会成为食品浪费的重要通道。能否从立法的角度,将这些可能存在的、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浪费行为控制住,对减少食品浪费至关重要。 很显然,要真正形成爱惜食品、爱惜粮食、爱惜劳动的良好习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政府层面来看,不仅要做好反食品浪费的宣传工作,加大反食品浪费的工作力度,从而让社会各方面都能知道反食品浪费的重要性,而且要带头做好反食品浪费工作,对每一位政府公务人员提出这方面的要求。一旦发现浪费现象,要严厉惩罚和严肃处理。 从监管部门来看,面对食品方面可能出现的浪费问题,除严格执行反食品浪费法外,还要围绕法律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能够更具体、更精细地遏制食品浪费。尤其是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方面,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惩罚措施,以便于在发现问题时,能够依法处理,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顾虑和压力。 对市场主体来说,要依据法律规定,制定本场所的反食品浪费办法与措施,如饭店对顾客就应当时刻做出减少浪费的要求,提醒顾客不为了面子好看,造成食品的大量浪费。必要时,面对有些顾客明显存在数量过多,可以主动为顾客减掉一些食品。对剩下的食品,要求顾客必须打包。再如一些出售小食品的店铺,也要及时提醒顾客,注意数量合适,不要多多益善,即使不花自己的钱,也要注意节约,不要造成浪费等。又如学校、幼儿园,如果能够在教育好孩子如何爱护食品、减少浪费的同时,把他们养成的良好习惯传递给家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市场主体都动起来了,对居民消费来说,也就能形成一定约束。 对广大居民来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消费的要求也在提升,出现浪费的概率增大。因此,如何依据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去做好食品的节约工作,对每一位居民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型社会,节约粮食、节约食品、减少浪费,是每位居民都能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就可以认为是不合格的居民。因此,必须主动做反食品浪费的示范和标兵。 总之,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反食品浪费,共同爱惜粮食和爱护食品,那在食品方面就一定能够形成良好的节约局面。 谭浩俊
反食品浪费立法在路上。12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上,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会议审议。草案共32条,分别对食品、食品浪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此次草案定义了食品浪费行为,据此规定了食品供需双方应承担的相关法律义务,并为“大胃王吃播”等网络视频提供者标定了处罚的相关细则。食品供需双方加强引导约束餐饮业是我国食品浪费的产业“大户”。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为从源头减少食品浪费行为发生,草案对“食品”及“食品浪费”定义均作出明确。按照草案规定,本法所称食品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食物。食品浪费,则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此次草案提出了食品供需双方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例如,针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草案规定应当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应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规格选择,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等。其中,当餐饮服务提供者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食品、餐饮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依法制定、实施反食品浪费等相关团体标准和行业自律规范。而对于消费者,此次草案也结合垃圾分类行动提出,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实际上,早在草案发布前,地方法律已就食品浪费做出相关约束。例如,继今年5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后,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明确餐饮经营者、单位集体食堂在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中应采取设置提示标识等具体措施。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指出,反食品浪费法使得节约粮食从道德倡议有法可依,但由于用餐场所分散,执法难度较大,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遵守。餐饮场所容易形成浪费,因此除立法外,还可通过社会引导,推广餐饮“预订”业务,减少餐饮单位食材采购量的不确定而引起食物浪费;通过各单位加大“光盘行动”的宣传,强化人们对食物消费的定量意识;同时,加强食物教育,通过食物课程、营养教育等走入学校。“大胃王吃播”可被处10万元以下罚金近年来,随着“大胃王吃播”视频在国内走红,单条视频创百万浏览量的记录屡见不鲜。但流量红利时代,视频主播弄虚作假、浪费粮食的相关消息也在网站、报端不胫而走。8月12日,微博话题“大胃王吃播被批浪费严重”引发网友热议。随后,抖音、快手等平台相关负责人公开对媒体表示,已关注网络舆情,一旦发现用户创作中有暴饮暴食,以假吃、催吐、宣扬量大多吃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今年9月,据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单月处置违规“吃播”账号数量达1.36万个。此次草案就前述情形同步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的,由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网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降低粮食损耗,杜绝餐饮浪费,除了正面宣传外,对于屡教不改和造成严重浪费的行为,给予合法的训诫和惩罚是必要的。执法者应及时受理举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造成粮食及餐饮浪费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此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调研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粮食安全保障法被列入2021年立法计划“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也列入明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务院提请审议。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有关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环节的节粮减损将在该法中作出具体规定。”在日前召开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透露。据统计,世界76.33亿人口中仍有8.2亿面临饥饿,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会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有逾1.35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前述报告预警,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人。12月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入其中之一。近期,中央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例如,11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提出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12月3日,《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针对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粮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孙文华指出,“十四五”时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仍不能放松,粮食安全问题不用担忧了,但在其他国家疫情尚未平稳控制的情况下,我国仍要抓住粮食生产的主动性,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反食品浪费立法在路上。12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上,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首次提请会议审议。草案共32条,分别对食品、食品浪费定义、反食品浪费的原则和要求、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各类主体责任、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此次草案定义了食品浪费行为,据此规定了食品供需双方应承担的相关法律义务,并为“大胃王吃播”等网络视频提供者标定了处罚的相关细则。 餐饮业是我国食品浪费的产业“大户”。为从源头减少食品浪费行为发生,草案对“食品”及“食品浪费”定义均作出明确。按照草案规定,本法所称食品包括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食物。食品浪费,则指对可安全食用或者饮用的食品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 此次草案提出了食品供需双方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例如,针对餐饮服务提供者,草案规定应当主动对消费者进行防止食品浪费提示提醒,应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规格选择,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等。 当餐饮服务提供者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商务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食品、餐饮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依法制定、实施反食品浪费等相关团体标准和行业自律规范。 而对于消费者,此次草案也结合垃圾分类行动提出,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 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孙文华指出,反食品浪费法使得节约粮食从道德倡议有法可依,但由于用餐的场所分散,执法难度较大,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遵守。餐饮场所容易形成浪费,因此除立法外,还可通过社会引导,推广餐饮“预订”业务,减少餐饮单位食材采购量的不确定而引起食物浪费;通过各单位加大“光盘行动”的宣传,强化人们对食物消费的定量意识;同时,加强食物教育,通过食物课程、营养教育等走入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大胃王吃播”视频屡见不鲜,但视频主播弄虚作假、浪费粮食的相关消息也在网站、报端不胫而走。对此,草案就同步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音视频服务提供者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的,由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网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降低粮食损耗,杜绝餐饮浪费,除了正面宣传外,对于屡教不改和造成严重浪费的行为,给予合法的训诫和惩罚是必要的。执法者应及时受理举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造成粮食及餐饮浪费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此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调研专家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前召开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岳仲明透露,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也列入明年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由国务院提请审议。有关方面正在抓紧起草,有关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环节的节粮减损将在该法中作出具体规定。 “粮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孙文华指出,“十四五”时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仍不能放松,粮食安全问题不用担忧了,但在其他国家疫情尚未平稳控制的情况下,我国仍要抓住粮食生产的主动性,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
(原标题:2020年中国粮食量价同增:玉米价格上涨,饲料市场缺口增大) “一是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二是亩产有所增加。”12月10日,江苏盐城市建湖县某乡镇的一位基层农业干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样解释2020年的粮食产量增收原因。尽管是身处江苏农业面积和农业产值最大的地级市,但能在2020年取得粮食增收实属不易,“从乡镇层级看,近几年确实是保证了粮食增产,但增幅成长处于小空间,难以提升。”上述基层干部继续解释,“整体上,今年夏粮和秋粮属于正常。”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的最新消息,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13390亿斤),比2019年增加565万吨(113亿斤),同增0.9%。对应的是,从全国层面看,2020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也都同时得到了提升。“粮食增长的背后,主要是需求的增长。”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徐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仅如此,在增收的同时,粮食价格也有所增长,尤其是玉米。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量为2.61亿吨,较2019年增产400万吨;参考12月8日全国玉米均价1.252元/斤,较2019年同期(0.9元/斤)上涨了近40%。而进口大豆的增长也意味着饲料油料缺口较大。粮食增产边际效应递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中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看,增加谷物种植面积是确保粮食增产的关键所在。以2020年数据看,谷物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接近84%;新增加的面积中,谷物面积占到近17%。就当前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少县域则是主动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沭阳县一位副县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是立足于粮食以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将三次产业比例从2015年的13:46.5:40.5调整到2019年的11.2:41.7:47.1。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江苏涉及农村的诸如苏北农房改造的一系列改革中,因为对土地的集约利用,都释放出了耕地指标。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定,2020年江苏省耕地保有量要达到7127万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以盐城市响水县的夏粮面积看,2020年的种植面积为54.08万亩,同比增加0.96万亩,增1.8%。其中,小麦面积52.71万亩,同比增加0.96万亩,增1.8%。除了面积、亩产略微增加的原因外,一位响水县农业系统的官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0年夏粮实现增产的主要是苗情(小麦)基础好:“一是去年播种期间没有出现连阴雨天气,二是粮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苗匀苗齐,提高了播种质量;三是2020年越冬期属暖冬年,大于0℃以上有效积温高,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从响水农业部门的抽查情况看,在衡量粮食的重要指标“千粒重”中,2020年夏熟小麦每亩穗数42.9万穗(同增0.6万),每穗粒数25.2粒(同降0.7粒) ,千粒重39.1克(持平)。小麦单产422.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3公斤/亩)。不过,这依赖于政府的投入。2020年响水县财政配套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控制小麦赤霉病。事实上,这是响水夏粮生产获得丰收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江苏县级地方官员认为,在面积和亩产增加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粮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种植的全程机械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12月9日,在江苏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考评会议上,全省66个粮食主产县整体实现全程机械化,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耕、种、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大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2%,高于国家标准,这使得每亩节本增效近500元。就粮食增产的逻辑看,江苏省社科院农发所张立冬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改革开放初期是生产关系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粮食大幅度增收;后来是绿色农业革命,采用良种、化肥、农药等,促进粮食大幅度增收;近些年则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实现增收,“当前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粮食增产的边际效应在递减。”饲料油料缺口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的解读,2020年,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4亿亩,同增778万亩,增长4.7%。受大豆振兴计划政策带动,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1.48亿亩、392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825万亩、30亿斤,分别增长5.9%、8.3%。但从2020年粮食市场的表现看,有两大特点不能忽视:一是粮食价格尤其是玉米价格涨幅较大;二是饲料油料的缺口较大,导致进口的大豆增加。“今年粮食价格涨幅有点大,主要是玉米涨价带动的。”盐城种植大户徐正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主要原因是东北玉米因为受台风洪涝灾害影响减产,玉米倒伏收割成本增加,生猪逐步恢复产能等因素。在现货市场,正常玉米价格在1600-1900(元/吨),但2020年高峰价格甚至超过2700(元/吨)。 国内农业重点企业雨润集团养殖部门的一位分析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猪产能恢复带动饲料需求带来玉米需求增加;第二,疫情、国际局势和经济双循环大环境刺激玉米深加工企业(酒精、淀粉、糖、其他生物制品)提高开工率从而带来需求增加;此外,玉米价格的上涨也涉及到市场炒作,贸易商和农民看到价格上涨开始囤货,以及疫情和国际关系导致进口配额的不确定。进口的大豆则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据南京海关发布的1-10月进出口数据显示,江苏重点农产品的进口量增加,其中,大豆进口量增加37%。这是持续拉动全省进口保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是国产大豆榨油出油率低于国外的以转基因为主的大豆;二是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低,国产大豆价格没有竞争力;三是国内土地资源有限。”张立冬博士对记者解释。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是联合国系统内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以粮食为援助手段追求全球粮食安全或零饥饿目标。《直播联合国》系列专访《联合国里看中国》第五集,让我们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屈四喜一起,走进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栏目介绍: 作为新华网、新华社音视频部、中国移动咪咕文化共同打造的融视频栏目,第二季《直播联合国》综合运用最新的互动视频技术,融合4K、AR、VR、3D动画等全新视觉体验,直播联合国台前声音,讲述和平发展故事。在传递联合国精神力量的同时,生动展现联合国与每一个普通人的息息相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