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在农业生产方面相比于过去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高度提升、种业首次单独成段表述、生猪养殖政策由短期产能恢复转为长期健康发展。推荐四条投资主线,种植板块苏垦农发、中粮糖业,种业板块大北农、荃银高科、登海种业,生猪养殖板块牧原股份、天康生物、中粮家佳康,农业绩优股海大集团、圣农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在农业生产方面相比于过去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高度提升、种业首次单独成段表述、生猪养殖政策由短期产能恢复转为长期健康发展。结合当下基本面我们推荐四条投资主线,种植板块苏垦农发(行情601952,诊股)、中粮糖业(行情600737,诊股),种业板块大北农(行情002385,诊股)、荃银高科(行情300087,诊股)、登海种业(行情002041,诊股),生猪养殖板块牧原股份(行情002714,诊股)、天康生物(行情002100,诊股)、中粮家佳康,农业绩优股海大集团(行情002311,诊股)、圣农发展(行情002299,诊股)。 ▍粮食安全问题提至更高高度。 两个方面变化值得关注:1)粮食安全问题部分阐述由前两年的“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变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2)将“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单独成段表述更加清晰,提出具体的工作开展形式、监管制度和惩罚措施。 ▍打好种业翻身仗。 从今年种业内容首次作为小标题单独成段表述,其中提到“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我们预计生物育种有望持续得到政策呵护,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进程将继续稳步推进。 ▍生猪养殖政策着眼于长期发展。 今年表述由“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转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可以看出政策重点从短期和增加供给转为长期和有序发展,这也表明落后产能扩张将很难得到政策支持,而龙头企业或将获得政策倾斜。 ▍风险因素: 动物疫病大规模爆发;食品安全问题;自然灾害等。 ▍投资建议:建议把握以下投资主线。 1)种植:粮食安全问题重视程度提升,推荐受益于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上涨、公司经营稳健的苏垦农发、中粮糖业等。 2)种业:“打好种业翻身仗”首次作为标题写入一号文件,预期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政策将稳步推进,转基因种子的推广将使得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充分受益。推荐种业龙头企业大北农、荃银高科、登海种业等。 3)生猪养殖:非洲猪瘟疫情反复,高猪价时间预期延长,推荐成本控制得当、出栏量高增的牧原股份、天康生物、中粮家佳康。 4)推荐政策持续支持的技术社会化服务、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相关的海大集团、圣农发展等。 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究 文丨盛夏 熊承慧 彭家乐 朱欣頔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民生的基本考量。春节临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极寒天气影响下,如何保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如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本报选取粮食、能源、食用油、果蔬、肉类等重要民生商品加以分析,推出“保供稳价为民生”系列报道。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忙着置办年货。米面油是年货中的必需品,米面油市场稳定供应关系广大城乡居民切身利益,不容出现任何闪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地过年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如何多措并举做好“米袋子”供应保障工作,让老百姓买得到买得起粮食,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让百姓买得到粮食 最近,家住北京丰台区的武庆龄女士计划购买一些粮食,但她并不打算囤太多。这是由于现在粮食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吃完了可以随时购买,根本不用担心买不到粮食,而且可以保证粮食新鲜。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加上春节来临粮油消费需求旺盛,抓好粮油保供稳市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运行平稳,确保老百姓有饭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说。 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历史高位,中央和地方储备充实,36个大中城市和市场易波动地区均建立了相当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实际保障能力都在15天以上。粮油加工能力较强,目前纳入统计范围的两万多家加工企业每天可加工稻谷150万吨、小麦80万吨,可充分满足14亿人每天的米面需求。 作为全国最大的产销区,广东省2020年底首次开展央地联合粮食供应保障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广东省粮食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央地协同能力。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符合本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个、应急加工企业5388个、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我国粮食应急加工、储运、配送、供应网络健全,完全有能力满足粮油应急市场供应需要。”秦玉云说。 近期,境外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全国各地特别是重点地区粮食市场供应。中央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做好春节期间米面油市场保供,加强就地过年群众生活保障。各地各部门密切配合,灵活运用政策“工具箱”,确保粮油供应不脱销、不断档。 让困难群众买得起粮食 去年以来,粮食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稻谷和小麦小幅上涨。2020年12月底,早籼稻收购价格同比上涨10%,南方地区粳稻价格上涨20%,北方地区粳稻价格基本稳定,小麦价格上涨约3%。“玉米市场供需偏紧,叠加资金炒作,拉动口粮价格有所上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两节”期间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要求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确保困难老年人、孤儿、留守妇女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有饭吃、有暖衣、有避寒场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好春节期间粮油保供稳市,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保证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口粮供应。 针对稻谷和小麦价格持续上涨,国家有关部门持续投放政策性稻谷和小麦,为粮食市场降温。2021年1月,国家每周投放政策性小麦400万吨、早籼稻60万吨、中晚籼稻100万吨。为稳定政策性小麦价格,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采取提高交易保证金、预付货款、缩短交款期限、限制最低出库率等措施,抑制投机行为,调控作用明显。1月27日投放河北、江苏等地小麦152万吨,实际成交128万吨,成交率为84%,成交均价每吨2397元,比上周成交均价降低了每吨48元。 秦玉云表示,春节期间要强化市场监测,密切跟踪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的监测,及早发现并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增强调控能力。加大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现象,确保市场有序运行。 让农民卖粮有好收益 江西崇仁县河上镇山背村种粮大户戴军明2020年种300多亩水稻,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早籼稻、晚籼稻价格高于往年。除了留足全家口粮,他把稻谷全部卖掉了。 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收益。黑龙江海林市长汀镇平安村村民卞树军2020年种了21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1300多斤,由于玉米价格大幅上涨,每亩种植收益比往年多了一倍。 2020年秋粮上市以来,价格高、行情好,农民售粮踊跃,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春节临近,近期粮食收购进度有所放缓。截至1月25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2742万吨,同比减少52万吨;其中,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收购2513万吨、3140万吨。 秦玉云表示,今年秋粮收购进展属于正常水平,南方地区中晚稻旺季收购已经基本进入扫尾阶段,即将圆满收官;东北地区粳稻旺季收购将在2月底结束,春节前收购量也在减少,预计春节后还会有一些。 最低收购价收购是国家为了确保种粮农民利益而实施的惠农利农政策。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目前中晚籼稻、粳稻平均收购价格每斤都在1.42元,多数省份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黑龙江省是唯一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的主产区,累计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306万吨,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建三江等东部地区,当地产量大、商品量大、运距远,价格一般相对较低。 年末、节前通常是售粮高峰期,但去年以来,秋粮收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峰。“这是因为近几年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储粮条件不断改善,农民市场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并不急于卖粮,而是根据市场形势择机出售,常年售粮正逐渐成为常态。”秦玉云说。(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粮食连续获得“十六连丰”,但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粮食在产后环节损耗严重。记者27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据测算,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加工等产后环节损失量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接近粮食大省吉林全年粮食产量。“一年损失一个吉林”,主要是农户储粮、粮油加工等环节损失较为集中,粮食流通个别环节损失率高。前几天,山东遭遇强降雨,临沂数百个村庄不同程度受灾,一些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的粮食被水浸泡。临沂市莒南县石莲子镇陈家白崖村村民 贾学增:小麦都泡这样了,这个要是不及时处理的话,就发霉就烂了。你现在就是给面粉厂也不要,包括那边那个面粉厂,现在也是淹了,它那个小麦也都淹了。贾学增说的面粉厂位于道口镇前介脉头村,工厂负责人说,厂里存储的1000吨小麦、80吨玉米以及部分成品面粉都过了水,磨面机械也都进了水,粮库的外墙甚至出现了裂缝。同样为储粮发愁的还有江西省高安的吴有平,尽管今年的早稻收成不错,但好收成并不意味着有好收入。江西高安黄沙岗镇农民 吴有平:放粮都是用木桶、用蛇皮袋,老鼠会咬,浪费很大。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改善粮食储存条件,减少农户、中小企业、粮食经纪人等储粮环节损失,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积极推动科学储粮的基础上,下一步,将采取立法的形式最大可能地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民利益。全链条节粮减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在产后环节,各地通过建设农户科学储粮仓,减少储粮损失。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目前,0.5-2吨农户储粮装具和10吨农户仓,10吨至20吨中小型农村烘干整理装备,都已推广应用。江西高安黄沙岗镇农民 吴有平:现在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种铁皮仓,老鼠也咬不到,经济实惠,也不会浪费粮,再也不用记挂老鼠咬的事。全链条节粮减损的第二个主要措施,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帮助农户解决收粮、储粮、降水、干燥等问题,通过社会化服务,有效推动节粮减损。山东临沂莒南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每吨100元的成本价,为种粮大户、粮企开展粮食烘干服务,并以每斤1.18元的价格,收购泡水返潮粮。临沂市莒南县板泉为农服务中心经理 孙开强:中储粮给我们烘干粮食(每斤)1.22元的收购价格,除去运输费用加上我们的人力费用,我们按照(每斤)1.18元的费用直接收购农户的粮食。有了这个政策,为粮食受潮发愁的贾学增拉着他的小麦,来到了板泉镇为农服务中心,7吨小麦以每斤1.18元的价格卖了出去。目前,板泉镇为农服务中心的6组粮食烘干机,正开足马力,24小时不歇机,全力抢救泡水返潮粮,尽量减少农民和粮食企业的损失。仓储有保障 口粮供应不依赖国际市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库存都能够满足1年以上需求,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保障。我国的粮食库存构成主要分三大类: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 王宏:从仓储技术看,我国粮食仓储能力明显增强,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储备品种看以口粮为主,小麦稻谷等口粮占7成左右,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建设一批大型粮食物流枢纽,增强分播集散能力,加快建设高标准粮仓。目前,我国国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有5388家,成品粮日加工能力在百万吨以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4601家,应急配送中心3170个,应急储运企业3454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加强粮源组织调度,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米面油生产和投放力度,有效保障了市场稳定。中储粮上海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保管科科长 拾强:这个就是我们储存了2年的稻谷,外壳剥掉其实这还是糙米的状态。但是从这个糙米来看,色泽度包括气味没有明显的变化,和新粮相比仍保持新鲜度。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我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我国口粮即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均大于消费量,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费量的2%左右,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口粮供应并不依赖国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我们仍然是掌握主动权,就是说把这个饭碗牢牢地端在手里头的。我们的这个手里头,端到的仍然是中国粮。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01 最近广东省在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例行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很快有媒体报道广东省粮食安全的严峻:2019年广东粮食产量1240.8万吨,消费量约5125万吨,粮食自给率为24%。 微博评论里不少人奚落: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粮食产出,竟然连本省人都不能养活?珠三角不是中国传统的产粮区吗,现在怎么不行了呢? 还有人拿出1980年代湖南和广东的粮食冲突往事,说明广东省强调粮食自给率,可以理解。 老实说,这则报道和评论看得我目瞪口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六十年前“备战备荒”的阶段。 粮食安全,兹事体大——但是再怎样强调安全,也要有基本的市场观念。 02 广东粮食自给率不到30%,确实不高,这有什么可忧虑?只要广东还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粮食自给率低到个位数,也无须惊讶,更不用担心。 2020年广东省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人民币,超过俄罗斯和韩国 ;全省进出口总额超过7万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贸易顺差1.62万亿元,占全国贸易顺差40%以上。 做一道粗糙的计算题,按广东全省粮食消费总量(以1.1亿人口,每年130公斤粮食计算)和当前粮食价格计算, 单单广东一年的贸易顺差,就足够买下20年口粮。 改革开放前,广东是农业大省,不过也有湖南和江西大米输入,供应广州粮食市场。1980年代后,广东外来人口剧增,本省粮食供应不足,就大量从邻省甚至国外买粮。只要其他产业兴旺,经济发达,广东根本不缺粮。 一些网友津津乐道的“1980年代湖南掐广东脖子”的故事,恰恰说明了广东的优势。 1980年代初广东经济蓬勃发展,数百万湖南人南下务工,大量粮食物资随之南下。这引起湖南一些官方人士不安,他们担心湖南“粮食不够”,于是出台政策,在湘粤边界设置上百处关卡,限制物资南下。 面对湖南“堵截”,市场的力量更强大。 据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回忆,当时湖南稻谷价格是每100斤22元,广东是30元至35元;湖南生猪收购价每公斤2.4元,广东收购价是每公斤3.6元。 差价创造了投机倒把,湖南乘客坐火车到广东会带粮,边界农民也挑粮赶猪,走小路到广东贩卖。 湖南官方组织人员“埋伏”拦阻,不少湖南粮贩甚至被判刑。于是广东省改向泰国进口大米,湖南大米反而出现滞销现象。 风波持续一年多,最终以湖南改弦更张,承认错误结束。 当时计划经济还很浓厚,广东经济还不像今天这般强大,湖南不仅没“掐”住广东脖子,还差点“折”了手腕。这也证明很多人想象的“粮食封锁”,没有那么容易——只要自身经济强,粮食安全就有保障。 广东人的吃饭问题不基于本省粮食产出,谈“自给率”毫无意义。 03 媒体爱谈“粮食自给率”,也算是悠久的传统。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就发过报道,谈中国很多地方粮食不能自给,“粮食安全基础薄弱”。其中谈到几个数据:上海粮食自给率是10%,浙江是三分之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均不能自足。 媒体眼中粮食安全最薄弱的地区,正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谈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是放在全国范围内看,而是计算一省一市自给率,这真是让人非常费解的思路。 按照这种思路,北京市东西城区岂不是也要种上粮食,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不要以为这种推论是夸张。看看中国大城市的周边农田,你能看到这一思想的现实版。 深圳是全国唯一没有农村的城市,目前拥有较大面积耕地(5.4万亩),基本农田有3.5万亩。北京五环以内寸土寸金,仍有不少耕地;至于五环以外,更有不少基本农田。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2020年底刚确认,基本农田将不少于328万亩(2186平方公里),这占到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三分之二以上。 大城市周边保留基本农田的意义何在?很多人认为是保护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事实上,基本农田不是生态保护的最佳方式,各地也严格禁止转变用途,包括绿化带和果园开发。 基本农田的唯一功能,就是种粮产粮。 这也是中国大城市维持一定“粮食自给率”的原因。 中国大城市再现代化,也要自己种一点粮食——有些年轻人笑谈为“种族天赋”,但总归是笑谈, 大城市种粮自养是有代价的:大量土地经济产出极低,建设用地尤其住宅用地短缺,房价居高不下 ,普通民众的住房福利提不到提升。相比那一点粮食产出,代价实在太高昂了。 04 谈粮食安全,不能是各个省市区和城市“提高自给率”,搞自立更生那一套。 正确路径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适宜种粮的地区,大力提高产量;不宜种粮的地区,发展其他产业—— 所谓适宜与否,当然不指种粮的自然条件,而是经济产出效率。 从水热条件看,全国比珠三角优越的产粮区不太多,但现在珠三角从事制造业和对外贸易,能获得更高收入,放弃农业没什么可惜。 最典型的是广东顺德,历史上著名的渔米之乡,全国有名的“桑基鱼塘”说的就是这里。但今天的顺德,粮食自给率为零。制造业早已是顺德的一张金字招牌——倘若改革开放初年,顺德大力搞农田保护,哪有今天的辉煌。 桑基鱼塘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当然,不是说经济发达地区不会有农业。 上海周边有蔬菜大棚,北京郊区也有大量水果种植,这些都符合市场规律。珠三角地区非常大,不是所有土地都会用于工商建设。 广东江门过去就是珠三角的粮仓,近几年粮食不断增产,现在已占到全广东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 农业是现代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只要生产效率提升,它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很多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法国和荷兰,都是农业强国。广东农业会不会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道路呢?我觉得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05 把目光从广东拿出来,放到全国范围看,道理也是一样。 中国的粮食安全,一方面当然靠中国人自己种粮——中国人不可能不种粮,也没有哪个国家养得起中国人。中国农民和耕地的绝对数量,都占世界前列,任何微小的制度和技术改进都能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放宽资本进入农业的管制,鼓励建设大型粮场,推广农机机械化,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还有很大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人可以靠世界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全世界适宜种粮的地区很多,中国应拓宽进口渠道,引进更多便宜的粮食,使国内很多地区从农业耕作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保障粮食安全。 只要资本充足,中国人甚至可以到海外种粮。这种看似遥远的想法,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现实。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目前南方地区秋粮收购已接近尾声,东北地区仍处于收购高峰,预计旺季收购4月底结束。新粮上市以来,市场行情较好,玉米购销两旺。截至2021年1月5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1亿吨,同比增加500万吨。2020年,我国粮食市场化收购比重达到9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充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添了底气。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考验。在粮食供求长期紧平衡的态势下,我们仍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以粮食供给安全稳定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从“藏粮于库”到“藏粮于市” 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高位,企业商品库存明显增加,创近15年来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粮食企业商品库存增加,使我国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持有效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说。 企业商品库存增加是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的结果,意味着粮食逐渐从“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转型。过去,国家实行托市收购和临储收购政策,主要依靠政府储备抵御风险。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粮食企业是市场化收购的主力军,是实现“藏粮于市”的重要载体。随着更多粮源由政府粮库转到社会主体手中、靠市场调节,粮价波动也更频繁。因此,需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同时,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由以前的直接调控转向以政策引导为主的间接调控,确保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政策“组合拳”确保粮市稳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洪灾、台风等因素影响,2020年粮价波动频繁,但处于正常波动区间。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丰富粮食调控“工具箱”,综合运用轮换吞吐、库存拍卖和增加进口等“组合拳”,确保粮食安全无虞。 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并特别强调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多部门协同配合,出台有力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保障粮食市场稳定供应打下坚实基础。据了解,近两个月玉米种子销售明显加快,尤其是东北地区农民种植玉米意愿显著增强。 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国家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性粮食投放力度,2020年累计竞价销售成交政策性粮食1.2亿吨,比2019年增加7000多万吨,有效保障了市场粮源供应。 我国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全球粮食供应链掌控能力。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749万吨,进口大米223万吨,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品2041万吨,保障了国内粮食稳定供应。“总的来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充足和运行平稳。”秦玉云说。 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产业强、粮食安。在引导“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市”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粮食加工企业为引擎,打造从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粮食产业体系,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产需有效对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立完善的粮食产业体系,各地作了很多有益探索。浙江湖州市近年来打造“湖州好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从以前“农民种什么,企业粮库收储什么”转变为“市场需要什么,农民种植什么”,不仅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仓容不足和储备企业轮换亏损的问题,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储备优化、企业盈利、政府减亏、消费者获益“五方共赢”。 “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能够切实增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表示,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强化市场引领和需求导向,有利于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种粮收益;有利于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表示,要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导向作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
听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要求进一步打通落实堵点,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定了这些大事。会上,李克强总理作出了哪些部署?中国政府网(微信号:zhengfu)为你梳理——听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 要求进一步打通落实堵点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也是应对严峻复杂形势、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的重要举措。受国务院委托,在全国9个省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总的看,《条例》实施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对减税降费、政务服务便利化等满意度较高,对“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便利企业开办经营的改革举措感受明显。去年在极为困难条件下新设市场主体2000多万户,逆势大幅增加并保持较高活跃度,离不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评估也发现企业对招投标、中介服务、融资等方面问题反映较多。同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之间,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落实《条例》的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差距明显。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条例》落实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1、鼓励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非省会城市以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2、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催生更多新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则运行。3、促进公平竞争,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市场化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加大信贷中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潜规则”的查处力度。4、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放得开又管得住,进一步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行综合监管、联合执法,对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等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草案总结印花税暂行条例多年实践做法,一方面总体保持现行税制不变,并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纳入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适当简并税目,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负,并突出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规范,减少自由裁量权,堵塞任意性漏洞。草案规定买卖、技术等合同和证券交易的税率维持不变,降低加工承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货物运输合同和营业账簿的税率,取消许可证照等的印花税税目,同时明确现行印花税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不变。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维护粮食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严格政策性粮食管理,规定严禁虚报收储数量、以次充好、虚假轮换等,严禁挪用、克扣财政补贴和信贷资金;强化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粮食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草案还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草案总结印花税暂行条例多年实践做法,一方面总体保持现行税制不变,并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纳入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适当简并税目,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负,并突出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规范,减少自由裁量权,堵塞任意性漏洞。草案规定买卖、技术等合同和证券交易的税率维持不变,降低加工承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货物运输合同和营业账簿的税率,取消许可证照等的印花税税目,同时明确现行印花税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不变。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具体全文如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要求进一步打通落实堵点,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也是应对严峻复杂形势、促进经济稳定恢复的重要举措。受国务院委托,在全国9个省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总的看,《条例》实施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对减税降费、政务服务便利化等满意度较高,对“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便利企业开办经营的改革举措感受明显。去年在极为困难条件下新设市场主体2000多万户,逆势大幅增加并保持较高活跃度,离不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评估也发现企业对招投标、中介服务、融资等方面问题反映较多。同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之间,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落实《条例》的进展也不平衡,有些差距明显。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条例》落实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一要鼓励东部地区、省会城市对标国际先进先行先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非省会城市以改革促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二要推广“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等创新举措,催生更多新市场主体,按市场规则运行。三要促进公平竞争,推进政府项目招投标市场化改革,规范中介服务,加大信贷中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潜规则”的查处力度。四要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放得开又管得住,进一步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行综合监管、联合执法,对涉及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等领域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 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草案总结印花税暂行条例多年实践做法,一方面总体保持现行税制不变,并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纳入法律规范;另一方面适当简并税目,降低部分税率,减轻企业税负,并突出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规范,减少自由裁量权,堵塞任意性漏洞。草案规定买卖、技术等合同和证券交易的税率维持不变,降低加工承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货物运输合同和营业账簿的税率,取消许可证照等的印花税税目,同时明确现行印花税税收优惠政策总体不变。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为维护粮食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通过《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严格政策性粮食管理,规定严禁虚报收储数量、以次充好、虚假轮换等,严禁挪用、克扣财政补贴和信贷资金;强化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质量安全检测监管,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粮食不得作为食用用途销售;明确了防止和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的措施。草案还加大违法行为惩处力度。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原文标题: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 要求进一步打通落实堵点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草案)》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