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连获丰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国际供应链稳定,专家认为—— 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持续 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 当前,秋粮收购正在全国从南向北稳步推进。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特殊商品,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对广大农民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产又丰收的好年景,粮食市场价格较上年有所上涨。但粮食价格上涨也引发了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担忧。确保粮价稳定,走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怪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 在黑龙江黑河市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林子村,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正在组织合作社社员卖粮。今年合作社种植2.6万多亩地,其中水稻5000亩、平均亩产1100多斤,玉米8000多亩、平均亩产1000多斤,大豆1.3万多亩、平均亩产240多斤。吴德显说,今年粮食产量虽没有预期好,但略微高于去年水平,粮食收购价格也高于去年。其中,湿玉米价格每斤0.95元,大豆价格每斤2.4元,扣除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租种的土地每亩纯收益在250元左右,自己承包的土地每亩纯收益500多元。 秋粮上市以来,粮食市场火热,持续走高的价格让不少农民产生惜售心理。目前,粮食价格趋于稳定,以当前市场价格卖粮,种植收益较好,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惜售心态,开始积极卖粮兑现,东北等主要产区玉米、稻谷、大豆已开始上量。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0月31日,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2163万吨,同比增加95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刘冬竹建议,农民应尽量做到均衡有序售粮,既不盲目捂粮惜售,也不扎堆售粮,避免集中售粮价格下跌。未出售的粮食要离地通风,上楼子、上栈子,避免霉坏造成损失。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市场主体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加工企业主动多建库存备足原料,贸易商和经纪人积极收粮,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提高。今年小麦和早籼稻市场化收购超过90%。在黑龙江,象屿农产早在9月15日就开始入市收购,目前已收购玉米170多万吨;在湖北,武汉兴正实业有限公司已经收购中晚籼稻600多万斤。 在稻谷供大于需形势下,11月12日黑龙江启动粳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是目前全国唯一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省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预计,今年秋粮收购也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全国大范围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可能性不大。 粮食价格已逐步趋稳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影响,加上社会资金流动性充裕,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10月份,国内主产区籼稻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粳稻上涨6%左右,小麦上涨5%左右。粮价上涨引发了社会对粮食稳定供给的担忧。 刘冬竹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可满足全国一年以上消费需求,预计小麦和稻谷价格将在合理区间波动。受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供需趋于紧平衡等因素叠加影响,国内玉米现货市场价格涨幅达30%左右,但没有超过2014年历史最高水平。进入11月份后,随着主产区玉米上市量增加,临储玉米持续出库,以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陆续到港,玉米市场供应完全有保障,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 需要提醒的是,在市场化条件下,粮食价格涨跌是市场波动的正常现象。刘冬竹认为,今年粮食价格上涨是生产成本连年上升、粮价多年低迷状况下的恢复性上涨,有其合理性,也充分说明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市场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4年以来,国家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取消大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这既有助于消化不断高企的粮食库存,也促进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与国际粮价逐步接轨,粮食价格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受疫情、灾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仍在正常波动区间。 秦玉云认为,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保持国内市场供应和维护价格总体稳定有保障。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政府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库存规模充实,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今年以来,玉米及高粱等替代品进口增加较多,有效调剂了国内余缺。 多措并举稳定粮价 粮价稳,则百价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农民、企业还是粮食行业专家,都认为稳定的粮食价格和供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专家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稳定粮价,确保农民“种粮卖得出”,确保市场粮源供应稳定。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基础地力。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配套等增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扭转一些地方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 同时,要通过调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激发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春耕时节,国家有关部门提高了2020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扭转了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7年下滑势头。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分钱。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预期,有利于农户合理安排明年粮食种植。 此外,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灵活安排政策性粮食投放,截至11月12日,共组织政策性粮食拍卖212场次,总量达到1.037亿吨,有效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加强政府储备吞吐调节,有的省份采取了适当放宽地方储备收购水分要求、延长轮换架空期等措施,满足加工企业阶段性用粮需求,促进区域市场平稳运行。 另外,还要继续深化粮食产销合作,顺应粮食“大流通”形势,构建一个稳定的粮食自由流通体系,完善供应链,有序搞好搞活国内粮食购销,确保粮食跨区域有序流通。象屿农产总经理陈代臻表示,目前象屿农产已在黑龙江构建起玉米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富锦、北安和绥化三地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并构建起一张从产区到港口再到南方销区的北粮南运大流通网络,每年粮食经营量1000多万吨。(刘 慧)
随着南方中晚籼稻、华北玉米陆续上市,2020年秋粮收购由南向北顺利开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27日在此间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说,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四分之三,是粮食收购重中之重。受播种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秋粮大量上市略晚于去年。当前南方中晚籼稻进入收购旺季,入统企业累计收购759万吨。目前主产区入统企业已收购新产玉米438万吨、大豆6万吨。11月上旬东北玉米、大豆、粳稻集中大量上市,收购进度将进一步加快。 秦玉云说,秋粮再获丰收,为收购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新粮陆续上市,市场粮源逐步增加,秋粮收购工作全面展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将统筹抓好秋粮收购和保供稳市工作,确保粮食市场总体稳定。一是督促各地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抓好市场化收购,强化收购资金、运力、信息等保障;二是压实中储粮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王立彬)
正值秋收时节,当很多人还在脑补农民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农忙画面时,在东北的广袤农田里,无人收获机、倒伏收割“神器”、“空调”粮仓等智能化农业机械,令这个收获季充满科技风与未来感。 无人收获机用上北斗卫星导航 近日,在黑龙江省红卫农场种植户韩双栋的水稻田里,三台无人驾驶智能收获机自动转弯,身后“吐”出粉碎的秸秆。不一会儿,一块7亩的水稻田就收割完毕了。记者登上无人驾驶智能收获机,发现一个四方形盒子是这台机器的“大脑中枢”,显示屏上闪烁着一些数据。 “这个37,表示在头顶上方可以接收到37颗北斗导航卫星信号。”一位技术人员介绍,盒子里加载了复杂的软件系统,用户只要输入地块定位,点“开始”键就可以操作了。 在收获现场,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粉碎的秸秆,发现里边没有一颗遗失的粮食。红卫农场农机科科长李岩说,借助北斗导航卫星定位,无人驾驶收获机提高了收获精度,可以减少收割过程中的粮食损失。 不久前,无人农业作业试点现场推进会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召开。在这个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试验区建设的带动下,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拖拉机、插秧机、收获机等已逐步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销售各类自动驾驶农机装备和系统1.17万余台套,同比增长213%。 智能农机改变了传统秋收方式。记者在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玉米地里看到,一台大型联合收获机正在作业;驾驶室的显示屏上,玉米的水分、产量、收获面积等信息实时更新。 张庄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说,一台收获机每天可以收获200亩玉米,过去种地用“小四轮”,灭虫用小药壶,收获用镰刀,现在种收都是智能化大农机。“以前十几天才能收完的庄稼,现在几天就能完事。” 倒伏收割“神器”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今年8月底、9月初,东北遭遇台风“三连击”,部分地区玉米出现倒伏,一些农户曾一度犯愁怎么收。如今,一台台经过改装的收获机如“变形金刚”般在地里驰骋,扶起秸秆,收获玉米,这种秋收“神器”确保颗粒归仓。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农安县,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忠余正开着改装收获机收割倒伏玉米。收获机的割台上加装了三对辅助喂入搅龙。收获机启动前行,搅龙开始旋转,趴在地上的玉米秸秆被割台前尖扶起,顺着搅龙被拽上割台,玉米棒被收进仓内,秸秆被粉碎铺在地上。 今年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经营的7500多亩玉米倒伏严重。“玉米秆横七竖八地倒在地里,一开始比较犯愁。”李忠余曾经做过10年的农机维修工,经过十几天的反复试验,他将合作社6台收获机改装。 为了让更多农民掌握改装经验,农安县农机部门专门组织了改装农机作业现场会,邀请李忠余为当地种粮大户现场演示。目前,吉林省有超过15000台经过改装的收获机正在地里抢收粮食。“预计10月底秋收基本结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邬晓东说。 为适应倒伏作物收割要求,加快抢收,黑龙江省财政下拨1.7亿元,用于收获机械改装补贴,目前已改装近2万台机械用于秋收,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种粮大户周春波的玉米地里,改装后的收获机正在收获倒伏玉米。周春波说,9月初因为台风玉米出现倒伏,当时玉米到了成熟期,对产量影响不大,但如何收回来却是件犯愁的事;现在看,改装后的“神器”起了大作用。 “空调”粮仓保障粮食品质 记者日前走进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记者登着长长的边梯,走进长67米、宽29米、高约8米的高大平房粮仓,脚下储存的玉米达6米多深。 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保管员邢艳说,本仓现存6700吨玉米,等级国标二级,目前仓内平均粮温18摄氏度,粮情稳定,储粮安全。 看似普通的一间粮仓,却藏着不少科技秘密。过去,给粮仓“体检”是个人工体力活。几米长的温度计,每隔一段距离就得插上一根。而如今,上百个粮温传感器分布在每个粮仓不同位置,坐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就能看到仓内各处的粮温变化。 中储粮哈尔滨直属库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公司科技储粮覆盖率达到100%,标准高大平房仓采用先进的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高效低碳环保,粮食储存三年品质新鲜,粮食损失率很低。 在中储粮集团吉林分公司龙嘉直属库,通过现代化的储粮技术,几十名在岗人员管理着上万吨玉米。在直属库粮仓内,记者看到一颗颗玉米籽粒饱满,抓起一把感觉冰凉。 仓库保管员刘玥说,通过应用内环流绿色储粮技术,冬季积蓄冷源,夏季智能环流,使粮食始终保管在“空调房”里。“粮仓全年保持在低温状态,大幅降低了粮食生虫、霉变的概率,保障了每一颗粮食的品质。”刘玥说。 一些粮库还安装了智能化粮库系统。在中储粮沈阳直属库的监控中心,可通过高清摄像头随时调阅粮仓内部情况。中储粮沈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弢琦说,无论直属库的哪个粮仓,都可在线查看粮温等基本信息,放大后可清晰看到每一粒稻谷。
10月18日,在“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科技赋能 爱粮节粮”中储粮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在中央储备粮济南直属库举办。 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公众群体代表共60余人实地感受和切身体验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大国粮仓”,倡导爱粮节粮社会新风尚,增进公众对粮食储备工作的了解,增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信心。 在启动仪式上,中储粮集团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孙伟致阐述了中储粮围绕“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引导公众更加关心粮食储备工作,进一步树牢爱粮节粮观念。 活动期间,公众有机会进仓查看粮食储存管理情况,了解电子测温、内环流控温、智能通风、仓顶隔热保温等现代化的储粮“黑科技”应用情况,观看移动式液压翻板现场演示,听取扦样、检化验及出入库流程介绍,详细观摩现代化科技储粮设施设备,深入了解出入库粮食数量质量的严格管控流程和绿色储粮技术,观看粮情监测“千里眼”--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平台现场演示,切身感受一个真实、全面、立体、智能的“大国粮仓”。 此外,活动还精心策划了科技储粮、爱粮节粮方面的趣味科普、有奖竞答,以及粮食检化验、保管作业、美食品鉴等各种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活动,让公众切身感受到粮食储备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倡导公众养成尊重劳动、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强化爱粮、护粮、惜粮、节粮意识,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据悉,本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在全国同步开放100余家中央直属粮库,覆盖粮棉油所有储备品种,涉及收购、仓储、调运、研发等所有储备管理环节,实现线下探访活动与线上直播联动,让更多公众有机会通过网络实时了解开放日精彩内容。 (中国日报山东记者站)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6年丰收,尤其是近5年,粮食产量都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秋粮面积增加、长势喜人,全年粮食有望再夺丰收。粮食持续稳定发展,正在改变千百年来看天吃饭的生产局面,有力保障了国家现代化进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亮点,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粮食连年丰收,书写辉煌 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13277亿斤,比2003年8614亿斤增长了54%,而同时期,人口只增长了8%。这期间,粮食生产连续跨越11000亿斤、12000亿斤、13000亿斤台阶,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粮食连年丰收,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直接反映,为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粮食优势区域凸显。粮食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近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80%的粮食产量和85%的商品粮。粮食主产区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效应显现,适度规模经营优势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粮食单产持续提高。2019年我国粮食单产762.6斤/亩,比2003年的577.6斤/亩,增长了3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40%。其中水稻是世界平均水平1.5倍,小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玉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倍。单产提高不仅有效缓解了粮食需求增长对耕地的压力,还有效地扩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人均占有量远超国际标准线。2019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5公斤,远超人均400公斤的国际谷物安全标准线。目前,全国小麦、稻谷库存量大体相当于全国居民一年的消费量,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水平。稻谷、小麦自给率超过100%,玉米自给率多年稳定在95%以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粮食连年丰收,意义重大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粮食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稳定之道,关系到国家安危、人民福祉和国际格局。粮食连续丰收,使我国稳定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坚实。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础,“不愁吃”就是要稳定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不愁吃”问题有效解决,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长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保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物质基础。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粮食连年丰收功不可没。 为加强市场调控平抑物价发挥重要作用。仓廪实,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粮食生产稳住了,“三农”战略后院守好了,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以及进入新世纪初期,我国出现了3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有关。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粮价多次出现“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我国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国际粮价波动传导的压力,确保了市场粮食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米面无忧,稳定了经济基本盘。 为推动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创造了条件。主产区把粮食生产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引领,形成“粮食+”多业态发展模式。201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2万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6倍多。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等多个粮食主产省份农产品加工业为全省第一大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使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也为更多的农业人口、农业资源投入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中国制造的奇迹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应对国际复杂形势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贸环境更加复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国家紧急宣布实施粮食出口限制,引发国际粮价波动和市场恐慌。而我国由于充足的粮食库存和有效的供应体系,确保了城乡居民每一顿都能吃饱饭,稳定了民心、稳定了社会。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贸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粮食安全警示课,让大家更加明白什么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4亿人的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完全靠进口粮过日子,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一旦有风吹草动,有钱也买不来粮。 三、粮食连年丰收,经验宝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明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与基本国情相符合、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形势相对接的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同时,构建了各级政府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考核体系,不断出台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法规,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破解现代技术、现代装备与小农户对接的难题,加速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目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正在加快形成,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在此次席卷全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充足的粮食供应帮助我国度过突发的危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前瞻性、治国理政方略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抓住机遇加快构建新时期国家粮食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新时期粮食政策体系,打牢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发展的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保驾护航。 (陈萌山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原党组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6日 16 版)
原标题:多灾之年为何粮食生产还能夺取丰收?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答问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疫情影响、战胜洪涝灾害,夏粮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上,对于稳固国民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就粮食生产的有关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又是丰收年,又有好收成 记者:百姓常说“八月十五定收成”。为什么要说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怎么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 韩长赋:从全年粮食生产看,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是历史新高,秋粮形势也比较明朗,丰收已成定局。 全年粮食丰收不丰收,大头在秋粮。判断今年秋粮能够丰收,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秋粮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另一方面,秋粮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常年粮食产量3500亿斤左右,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一直较好,苗情长势不错。夏季西部传统旱区的部分县遭遇伏旱,对当地秋粮有些影响,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又连续遭遇3个台风,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倒伏,我们组织专家及时进行了灾害评估,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获的难度和成本。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将大面积收获。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粮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丰收在望。 多灾之年粮食丰收,在于多方力量同向发力 记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南方洪涝、东北干旱和台风、重大病虫等严重灾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粮食生产还能夺取丰收? 韩长赋:对农业来说,今年确实是个多灾之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关”,在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和农业夺得丰收,来之不易。 多灾之年粮食和农业能获得丰收,是多方力量同向发力的结果。 政策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资金40多亿元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力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超常规。国务院提前1个月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及早部署安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有力推动了各地分区分级恢复春耕生产秩序。经国务院同意,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 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唱响“四季歌”。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农业农村部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布设了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最大限度减轻了病虫危害。 人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及时下田施肥灭草、防病治虫、备种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 在南方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时晾晒,抢排积水、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做到早稻应收尽收、晚稻应插尽插。在台风袭击东北后,农民群众创造性地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战疫情、抗风雨,指导服务不误农时,帮助农民把关键技术落实到田。 手中有粮,赢得战略主动 记者:与往年相比,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 韩长赋:今年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各种挑战相互交织,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的特殊重要性。 粮食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农时扎实抓好春耕备耕,扎实抓好三夏农业生产,扎实抓好秋粮生产,农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二季度增长3.9%,比一季度快了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丰收,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全国人民吃得饱,还得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样的小康才有基础、有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 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是不少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早稻、小麦上市后价格稳中有涨,玉米价格走好,菜肉奶等“菜篮子”产品行情也不错,产量高、价格好、收入增。可以说,今年的粮食和农业丰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目前正是秋收时节,全国将有200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秋收作业,减少收获环节粮食损失,一定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实现颗粒归仓,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疫情影响、战胜洪涝灾害,夏粮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手上,对于稳固国民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就粮食生产的有关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又是丰收年,又有好收成 记者:百姓常说“八月十五定收成”。为什么要说今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怎么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 韩长赋:从全年粮食生产看,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是历史新高,秋粮形势也比较明朗,丰收已成定局。 全年粮食丰收不丰收,大头在秋粮。判断今年秋粮能够丰收,主要基于两点:一方面,秋粮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今年秋粮面积预计超过12.8亿亩,比上年增加800万亩,特别是东北地区高产作物玉米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的基础;另一方面,秋粮长势总体较好。东北四省区常年粮食产量3500亿斤左右,占全国秋粮比重超过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温水匹配一直较好,苗情长势不错。夏季西部传统旱区的部分县遭遇伏旱,对当地秋粮有些影响,但影响有限;8月底9月初,东北中部又连续遭遇3个台风,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倒伏,我们组织专家及时进行了灾害评估,由于玉米已进入蜡熟期,有八九成的产量,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获的难度和成本。 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将大面积收获。长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涝,中稻晚稻受灾,但面积增加弥补了损失。洪涝过后,南方大部天气晴好,有利于庄稼生长成熟。黄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粮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丰收在望。 多灾之年粮食丰收,在于多方力量同向发力 记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发生南方洪涝、东北干旱和台风、重大病虫等严重灾害,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粮食生产还能夺取丰收? 韩长赋:对农业来说,今年确实是个多灾之年,粮食生产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多个关口,春耕备耕时过“新冠肺炎疫情关”,南方水稻双抢时过“洪涝关”,东北秋收前过“台风关”,还过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关”,在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和农业夺得丰收,来之不易。 多灾之年粮食和农业能获得丰收,是多方力量同向发力的结果。 政策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统筹整合资金40多亿元支持早稻主产区恢复双季稻生产,保持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资金规模稳定,有力调动了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预计全年粮食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超常规。国务院提前1个月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及早部署安排稳定粮食生产工作。在春耕生产关键时节,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名义印发《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有力推动了各地分区分级恢复春耕生产秩序。经国务院同意,把今年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产量作为指导性指标下达各省(区、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压紧压实责任。 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秋管秋收等关键农时,唱响“四季歌”。针对今年农业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农业农村部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布设了草地贪夜蛾“四条阻击带”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线”,最大限度减轻了病虫危害。 人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也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号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及时下田施肥灭草、防病治虫、备种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两不误。 在南方洪涝发生时,农民抢收早稻、抢时晾晒,抢排积水、抢插晚稻,及时改种补种,做到早稻应收尽收、晚稻应插尽插。在台风袭击东北后,农民群众创造性地改装收获机械,及时抢收倒伏作物。广大基层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战疫情、抗风雨,指导服务不误农时,帮助农民把关键技术落实到田。 手中有粮,赢得战略主动 记者:与往年相比,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何特殊意义? 韩长赋:今年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诸多挑战。各种挑战相互交织,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这次疫情大考,再次证明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饭碗的特殊重要性。 粮食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农时扎实抓好春耕备耕,扎实抓好三夏农业生产,扎实抓好秋粮生产,农业增加值逆势增长。上半年,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二季度增长3.9%,比一季度快了0.4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我国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口粮面积稳定在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丰收,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全国人民吃得饱,还得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这样的小康才有基础、有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是今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标。 现阶段,农业生产还是不少农民尤其是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早稻、小麦上市后价格稳中有涨,玉米价格走好,菜肉奶等“菜篮子”产品行情也不错,产量高、价格好、收入增。可以说,今年的粮食和农业丰收,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目前正是秋收时节,全国将有200万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秋收作业,减少收获环节粮食损失,一定把丰收的粮食拿到手,实现颗粒归仓,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