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王立彬)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总投入超过815亿元,百姓“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记者近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各地谋划布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3个子项共8900多个项目;中央财政连续四年累计安排补助资金近21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总投入超过815亿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5828个项目,建成4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提升1500多个粮食质检机构,各省份支持建设389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据悉,优质粮食工程有效带动了粮食产后减损和农民增收。国家通过引导基层粮食企业、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多元主体盘活仓房,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粮农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促进粮食减损。到2020年年底,4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全国产粮大县全覆盖,覆盖区域粮食损耗浪费和霉变损失将平均降低4个百分点。
投资要点 通胀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指标之一,关于通胀的讨论,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为此,我们精心准备了系列专题,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中国、美国通胀在下一阶段的走势,并回答当前市场上的热点问题。 随着猪周期即将见顶,主流分析认为直到年末,中国通胀将总体处于回落态势,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约束。然而,关于明年通胀是否可能超预期上行这一问题,近期市场上有很多分歧的声音,主要聚焦于猪价与粮价方面。 猪价方面,通过对前两轮猪周期的分析,我们判断本轮猪肉价格的高点将出现在2020年9、10月份,同时由于能繁母猪补栏的质量不高,本轮猪肉价格更可能体现出“急涨缓跌”的走势。若从能繁母猪存栏向猪肉价格的传导判断,明年年中猪肉价格可能回落至45元至50元每千克的区间,带入我们的测算模型得到,2021年5月份CPI增速处于阶段性高点时,将位于2.3%至2.6%之间。 粮价方面,疫情及南方大雨之后,小麦、粳稻等主粮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粮食通胀的担忧。总的来说,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有两个路径:1、主粮价格直接作用于CPI粮食项(占CPI总权重2%)。2、饲料粮价格推升生猪养殖成本,最终作用于猪肉价格和CPI猪肉项。但当前政府主粮库存高企,及生猪养殖利润丰厚,将阻碍两个路径中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因此我们认为今、明年粮价,不太可能成为扰动CPI趋势的主要因素。 风险提示 猪价上涨超预期;粮价上涨超预期。 一、CPI远月预测 通胀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核心指标之一,关于通胀的讨论,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为此,我们精心准备了系列专题,通过数据模型预测中国、美国通胀在下一阶段的走势,并回答当前市场上的热点问题。 随着猪周期即将见顶,主流分析认为直到年末,中国通胀将总体处于回落态势,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约束。然而,关于明年通胀是否可能超预期上行这一问题,近期市场上有很多分歧的声音。 上一章节中,我们从CPI预测模型切入,还原更加精确的CPI预判方法。在CPI远月预测方面,仅采用历史均值的方法预测远月CPI增速误差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对一些具有强周期性的商品进行弹性调整。 本章中,我们将对当前市场最为关心的两个问题——猪价和粮价做出解答,通过模型判断这两个重要的商品,将如何影响未来一年的CPI走势。 二、猪肉价格何去何从 从前两轮猪周期来看,从能繁母猪存栏量增速拐点传导至生猪价格顶点,时间大约在13个月(生猪存栏为9个月)。本轮猪周期中,能繁母猪存栏拐点出现2019年9月,因此合理判断本轮猪肉价格顶点出现在中秋节前后的9至10月份。 但更为关键的是,猪肉价格在本轮下行周期中的斜率如何? 2019年9月以来,能繁母猪存栏增速上行,但质量不高。低生产率的三元母猪(商品猪)大量留种,降低了未来潜在的生猪供应恢复速度。因此本轮猪价见顶后的下行,较当前能繁母猪恢复速度的斜率,可能进一步降低,表现为“急涨缓跌”的走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2460万头,与2019年5月水平相当。从能繁母猪向猪肉价格传导周期1年左右推断,2021年中猪肉价格或在45-50元之间。 假设猪肉价格在中秋节前的9月达到周期性高点60元/千克,此后逐步回落。2021年春节后,猪肉价格回落至50元/千克,年中回落至45元/千克。根据计算,2021年春节后CPI依旧延续上行趋势,但在2021年5月份阶段性高点,CPI同比为2.3%,较历史均值法计算结果低0.7个百分点。(若猪价回落至50元/千克,对应5月CPI为2.6%) 三、粮食价格会超预期么? 疫情及南方大雨之后,小麦、粳稻等主粮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粮食通胀超预期的担忧。 总的来说,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有两个路径:1、主粮价格直接作用于CPI粮食项(占CPI总权重2%)。2、饲料粮价格推升生猪养殖成本,最终作用于猪肉价格和CPI猪肉项。 从主粮涨价的路径来看,历史上货币宽松、或者M2的上行,一定程度与后续粮食价格的上涨有相关性。但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PPI的上行,并抬升主粮的种植成本(种子、农机使用、化肥等),因此数据上PPI与粮食价格的正相关性更加明显。 虽然PPI上行会引发粮食价格的上涨,但其上涨幅度,还取决于政府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即主粮库存。主粮库存均处于历史低位时,政府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有限,粮商囤积行为会放大粮食上涨幅度(2003、2009)。主粮库存高企时,政府有能力控制粮食价格,主粮价格超预期上涨的可能性很小(2017年)。 从饲料粮涨价的路径来看,当前玉米、大豆等饲料粮库存位于历史低位,的确存在超预期上涨的可能性。饲料粮涨价,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生猪养殖成本,向CPI猪肉项传导。 相较于主粮,我国大豆80%以上依靠进口,玉米市场化定价后,其价格走势也与外盘也较为相关。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动荡,极端天气风险频发,大豆、玉米国内外价格超预期上涨的风险较大。 但在另一方面,从饲料粮向猪价的传导,仍需分情况讨论。理论上猪粮比位于高位时,生猪养殖利润会部分吸收饲料粮价格上涨带来的冲击,导致饲料粮价格向猪肉价格的传导不畅。 根据数据回测,猪粮比>;7时,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解释力度仅为13%;猪粮比<;7时,玉米价格对猪肉价格的解释力度高达74%。考虑到当前猪粮比位于异常高位,近期饲料粮涨价对猪价的传导,可能并不明显。 因此无论是从主粮的角度,还是饲料粮的角度,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不太可能成为今明年CPI超预期的风险点。 四、结论 猪价方面,通过对前两轮猪周期的分析,我们判断本轮猪肉价格的高点将出现在2020年9、10月份,同时由于能繁母猪补栏的质量不高,本轮猪肉价格更可能体现出“急涨缓跌”的走势。若从能繁母猪存栏向猪肉价格的传导判断,明年年中猪肉价格可能回落至45元至50元每千克的区间,带入我们的测算模型得到,2021年5月份CPI增速处于阶段性高点时,将位于2.3%至2.6%之间。 粮价方面,疫情及南方大雨之后,小麦、粳稻等主粮与大豆、玉米等饲料粮价格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引发了市场对于粮食通胀的担忧。总的来说,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有两个路径:1、主粮价格直接作用于CPI粮食项(占CPI总权重2%)。2、饲料粮价格推升生猪养殖成本,最终作用于猪肉价格和CPI猪肉项。但当前政府主粮库存高企,及生猪养殖利润丰厚,将阻碍两个路径中粮食价格向CPI的传导。因此我们认为今、明年粮价,不太可能成为扰动CPI趋势的主要因素。 五、8月价格数据点评 事件:9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其中8月CPI同比上涨2.4%,增速较上月下行0.3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8月PPI同比下跌2.0%,降幅比上月缩小0.4个百分点,环比回升0.3%。 继7月份CPI短暂反弹后,8月CPI重新走入下行通道。其中,CPI猪肉项由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因素,同比增速由7月份的85.7%大幅回落至8月份的52.6%,成为带动CPI同比向下的最主要原因。在前文我们已经得出结论,今年中秋节前后猪肉价格将登顶,届时叠加基数因素,将带动CPI同比增速持续下行直至明年春节后。 CPI非食品项喜忧参半。8月份旅游、租房市场继续表现为“旺季不旺”,拖累非食品项同比增速。与人力成本较为相关的衣着加工服务费、家庭服务、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项,同比增速持续下行,表现出疫情后服务业需求复苏仍不稳固。 但在商品项目中,服装、鞋类、通信工具CPI项同比增速上行,相关商品需求出现好转迹象。另外,8月份原油价格继续走高,带动交通工具用燃料、水电燃料项目增速上行。 PPI方面,8月份国际原油价格环比继续上行,带动石油相关产业PPI持续改善。但进入9月份后,国际原油价格明显回调,将打断持续6月份以来石油相关产业PPI的回暖势头。 8月份黑色、有色上中游PPI表现亮眼。雨季过后,基建与地产赶工需求支撑黑色、有色产品价格大幅上行。8月份政府债务融资规模达到年内第二轮高峰,同时地产销售情况旺盛,预计近期基建、地产开工需求仍将持续,并对PPI继续形成支撑。 风险提示:猪价上涨超预期;粮价上涨超预期
到2022年四川省完成5000万亩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能生产约占全省80%的粮食 从2020年起,各地要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四川将累计建成443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全省粮食年产量700亿斤以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哪些重点工作?具体如何实施?9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解读新闻发布会,对该文件进行详细介绍。 为何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需大力提升粮食产能 四川省是全国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和消费大省,目前,四川粮食产量近700亿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处于重要地位。 近年来,四川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至2019年,全省累计投入733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169万亩。其中,2019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80万亩,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不过,四川省农田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等问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达到“三网”配套的比重不高,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相当部分地方工程性蓄水严重不足,还有不少旱山村、望天田,全省常年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损失粮食15亿斤至20亿斤。 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良田”是核心。据评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左右,粮食产能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50公斤以上,特别是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到2022年四川省完成5000万亩建设任务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能生产约占全省80%的粮食。 需要抓好哪些重点工作? 明确布局、建设、验收、投入等一系列任务 《实施意见》全面系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要求,是统揽全省今后一个时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 建设高标准农田,首项重点工作是科学规划布局。《实施意见》要求突出抓好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和农田宜机化建设等,形成全省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在建设重点方面,明确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及“鱼米之乡”试点县和国家级、省级农作物制种基地县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组织实施方面,要严格按程序开展项目竣工验收;要把各级项目信息上图入库,综合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加快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建成全省“一张图”和监管系统。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要,《实施意见》明确要通过加强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从2020年起,各地要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 《实施意见》还明确了责任主体,强化政府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建立通报约谈和考核奖惩机制,督促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26日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目前全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的消费量,玉米库存虽然消化较快,但市场供给有保障。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了阶段性波动,受到广泛关注。唐珂当天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我国粮价稳中有涨,品种间走势有所分化,不同环节价格波动有所差异。其中稻谷价格涨幅最小,小麦次之,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收购、批发环节粮价涨幅偏大。 唐珂表示,我国粮价总体保持稳定,有三个基本面因素支撑。一是生产稳中向好,二是粮食库存充裕,三是消费较为平稳。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有关部门适时加强了储备投放和应急保供,市场供给平稳有序,市场上不缺粮、不缺油。 针对部分地区小麦价格上涨,一些种粮大户有惜售囤粮的现象,以及小麦收购进度晚于去年等问题,唐珂提醒广大农民朋友,特别是种粮大户,密切关注市场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粮荒”的舆论,不要盲目跟风囤粮,把握好售粮的时机,实现丰产又丰收。 而对于日前有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大概会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唐珂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100%,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可以说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战略目标。报告里提到的粮食缺口,应该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产需缺口,而不是实际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将继续立足国内,以我为主保障供给。
易炼红见证签约 8月25日,省政府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南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长易炼红,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共同见证签约。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殷美根,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贾骞分别代表双方签约。 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旨在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发挥江西粮食生产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地方粮食和重要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筑牢粮食和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深化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政策研究与实践创新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助推江西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快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巩固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
据报道,初创公司iFarm获得了400万美元融资。此轮融资由 Gagarin Capital 领投,Matrix Capital、Impulse VC、IMI.VC 和一些天使投资人参投。 据悉,对于新一轮融资的资金,iFarm将用来继续开发其“iFarm Growtune”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来支持多种垂直农场的运营,并使种植工厂的数量增加三倍。此外,该公司将优化其自动化生产线,以降低人工成本,并完成草莓、樱桃、番茄、甜椒、萝卜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试验。 据了解,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iFarm,成立于2017年。该公司利用自动化垂直农场管理技术,提供了用于种植新鲜水果、浆果和蔬菜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使用它的方案,客户可以在城市的环境中,从空仓库、工厂、商店到地下室等地方,种植喜欢的蔬果。 Gagarin Capital 的执行合伙人 Mikhail Taver 表示,2020 年的 COVID-19 大流行,暴露了全球粮食系统的问题,全球粮食播种、收成和供应都受到了干扰。而iFarm正在采用一种新颖的农业方法,提供了一种自动化解决方案,来种植农作物并确保粮食安全。
最近有几则消息格外引人注目: 日前,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8月12日,央视新闻点名批评部分“大胃王”吃播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有的人居然是吃了再把食物吐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8月17日发布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这些文字,将国人的注意力聚焦在了粮食安全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但凡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动市场情绪。而近期的种种迹象,又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呼吁,一些紧张的人甚至开始担心“粮食危机”的渐行渐近。 难道粮食真的不够吃了吗?我们来好好扒一扒这件事。 1 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供给的确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海外疫情的不断蔓延。 尽管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早已持续向好并趋于稳定,但其他不少国家的疫情依然没有得到较好控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18日,海外累计确诊病例多达2225.7万人,当日新增病例一直在20万人以上(见图1)。受此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遭受冲击,不少地方仍处在停工停产状态。 在此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度迎来了严峻考验。 需知,粮食生产是一个严重依赖供应链的生产活动,而供应链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网络,既涉及到农场主、农民、工人等劳动者,又需要化肥、种子和农药等物资,还离不开加工厂、运输公司、批发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重创这一庞大的网络体系,进而抬升粮食生产运输的压力。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会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疫情或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增一倍,到2020年底这一数字将超过2.5亿;同时,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如果不立即采取应对行动,到2020年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将会有约2.65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境况,比2019年的1.35亿增加1.3亿,近乎翻倍。 然而,如果从全局角度看,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量是比较充足的。 根据中国农村农业部的数据,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而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还有将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接近30%。 Wind数据则显示,2019年全球小麦、大米、玉米和大麦的供应过剩率分别为62%、46%、41%和29%(见表1),这意味着即便是全球粮食完全无产量,各类粮食储备也能满足70多亿人近半年的需求。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处在“严重粮食不安全”的边缘呢?只因全球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 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在2019年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群,主要来自那些受到冲突、极端天气和经济动荡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最严重的国家有10个,分别为也门、刚果、阿富汗、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叙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和海地,其人口总数占全球粮食危机总人口的66%,约9000万人;其中,南苏丹有61%的人口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状态,其他国家如也门、中非、津巴布韦、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也有至少35%的人口处于粮食危机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疫情冲击之外,蝗灾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尽管目前印巴地区的蝗灾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的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依然面临着蝗灾的威胁。按照FAO的统计,蝗灾爆发以来已有超过4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若不能尽快防治,蝗灾恐将继续威胁当地的粮食安全。 正因上述种种,出于优先保障国内需求的考虑,自今年3月份起,很多主要的稻米、大豆、小麦出口国家都采取了部分粮食出口限制的举措(见表2),这对于那些粮食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非好事——出口限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其粮食短缺程度,进而让本就处在粮食不安全境况之下的人们更加不乐观。 2 相比于海外,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就要明朗多了。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始终都将粮食问题视为头等大事,历届政府更是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议程的重中之重,比如自2004年起每年的一号文件都绕不开“三农”主题、反复强调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等等。 得益于此,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创纪录的“十六连丰”,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合13277亿斤),比2019年增加了594万吨(119亿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见图2)。 从结构上看,虽然我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是除了大豆等个别品类之外,作为主粮的大米、玉米和小麦几乎不需要进口,且当年总产量基本都能覆盖总需求。从库存上看,当前我国大米库存1.165亿吨,在完全没有产量的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9个月的消费需求;玉米库存和粗粮库存都在2.04亿吨左右,无产量的情况下能满足全国8个多月的消费需求;小麦库存1.52亿吨,无产量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14个月的消费需求(见表3)。 因此,我国粮食储备非常充足,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也不存在粮食短缺之忧,即便是其他国家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举措,对我国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虽然今年夏粮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得益于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的生长期天气与墒情的良好态势,全国夏粮再获丰收,单位产量同比增长1.6%、总产量同比增长0.9%,奠定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上半程基础。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夏粮只占全年粮食生产总量的1/4左右,占比约75%的秋粮才是关系到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大头。对于秋粮而言,眼前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南方洪涝灾害,自今年入汛以来,席卷南方的洪水对粮食生产的局部影响较大,甚至不排除个别地区粮食产量暴跌的风险。不过根据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的研究报告,目前洪灾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局部地区,而我国秋粮产区60%位于北方,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南方受灾严重区域也及时采取了抢种扩种晚稻等措施加以补救。 另外,由于近些年我国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得防汛减灾工作一直处于可控状态,洪涝灾害给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抵御了不少,所以预计今年洪灾不会对全年粮食产量带来太大的挑战。 一言以蔽之,我国的几大主粮自给率较高、库存较为充实,洪灾风险整体相对可控、影响范围有限,这些便是我们判断短期内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3 既然国内形势要好得多,为什么还会有本文开篇的几则消息出现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尤其是当前这一特殊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海内外形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更应该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非始终都是万无一失的,至少还有两方面潜在的隐患需要重视起来: 一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并不算高。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至今已达成“十六连丰”的壮举,当前粮食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可是均摊到14亿人的头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业内普遍认为,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是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公斤,如果剔除饲料消费、工业用粮消费等,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会进一步下降。相比之下,美国则超过1300公斤/人,巴西也超过了560公斤/人。这便意味着,粮食生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 二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偏少,中低产田比重较大。 纵然我国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占比却不高,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开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中低产田占比超过70%,不少优质耕地都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占,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稳定度不够。同时,伴随着人口总量的渐增与城镇化的深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概率还将继续下降,再加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务农人员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我国未来粮食生产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 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靠政策和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确保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此笔者尝试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研资源整合,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及产量; 第二,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市场意识、有生产技能、有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务必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并强化对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以此来增进粮食的生产质量。 如今,国家正式定调“内循环”的经济发展主线,而粮食问题恰恰又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方为明智之举。粮食生产更是如此,无论是节约食物、杜绝浪费,还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都需要你我他共同的努力。 毕竟,没人能依靠老天爷赏饭吃,饭碗端牢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