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贸易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方法,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就目前的实际而言,它只能属于应然世界范畴,属于我们应努力的方向。但在实然世界,持有这种想法,无疑是危险的,且是异常危险的。衡山之谋下,衡山国的自取灭亡,无疑是可鉴之前车。 如何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谁为中国的米袋子负责”,这个命题20年前便在中国存在,这一直吵闹不已。对于这个问题,前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宁高宁的回答是:全球的粮食安全解决的唯一方法就是自由贸易。 就宁高宁董事长的这一观点,政经天一楼主韩和元的看法是:自由贸易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方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就目前而言,它只能属于应然世界范畴,属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但在实然世界,持有这种想法,则无疑是危险的,且是异常危险的。衡山之谋下,衡山国的灭亡无疑是可鉴之前车。 西周、春秋时期,在齐鲁两国之间有个衡山国。从可掌握的文献来看,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衡山国好战,但该国却灭亡了。原因是,该国真将应然世界当成了实然世界,信了自由贸易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唯一办法。 当时,齐国经过管仲改革,国力日益强盛,齐桓公的图霸之心也开始暴露出来,而卧榻之侧的衡山国,自然成了他首先就得除掉的对象。衡山国最大的特点是擅长制造兵器。“衡山利剑,天下无双”,这不得不让齐桓公有所顾忌,于是问计于管仲。管仲答道:“不可硬攻,只可巧取”。于是管仲决定上兵伐谋,而他的谋略恰好就是利用“自由贸易”。 据《管子·轻重戊》记载,方案一经确立,齐国便派人高调前往衡山国,不计价格,以高出市价很高的价格,大量进口衡山国所造之兵器。与齐国接壤的燕国和代国听说后,以为齐国采购军备是要攻打他们,为防备齐国的进攻也开始进入军备采购的行列,以期通过武器装备的扩充,形成军事力量的平衡。燕国和代国大肆采购军备,又引起其他邻国的紧张,为保持军事力量平衡起见,也加入了这场军备竞赛。 在这种连锁反应下,一时间,国外订单如同洪水一般涌入衡山国。而衡山国的产能到底有限,当看到天下诸侯都来订购兵器,衡山国国君告诉宰相:“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受此利好刺激,衡山国全国人民全部加入到兵器制造行业中来。几年下来,衡山国开始害了荷兰病——除了武器制造业畸形繁荣外,百业尽显萧条。尤其是农业,完全荒废。 但于这时的衡山国而言,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因为粮食安全完全可通过自由贸易来解决。武器的利润如此之高,粮食完全可通过贸易获得。粮食安全的问题,在衡山国完全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快衡山国就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就在衡山国农业彻底萧条后,齐国乘机前往其他国家大肆收购粮食,当时市场上的粮食价格约为十五钱一石,而齐国人却将价格开到了五十钱一石。这样一来,全天下的商人都将粮食卖给齐国。 待粮食价格被炒高之后的数月,齐国突然宣布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同时断绝与衡山国的外交关系。此时,衡山国已无粮可用,又无处购买粮食,兵器也被自己卖了个精光。这时,齐鲁两国大军发起进攻,衡山国君自量已没有资本招架两大敌国的进攻,只得奉国降齐。 在这里需予以再次说明的是,自由贸易在应然世界,确实应当作为世界粮食安全的唯一方法。但在实然世界里,持有这种想法,并付之行动,无疑是“太傻太天真”之举。 当然,这并不代表自由贸易本身是错的,而是因为影响自由贸易的变量实在太多,尤其是国际政治的博弈下,有时自由贸易会被某些国家彻底政治化,进而使其失灵,有时甚至连贸易都不可进行。在这时,贸易如何确保一国的粮食安全呢?
最近有几则消息格外引人注目:日前,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8月12日,央视新闻点名批评部分“大胃王”吃播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有的人居然是吃了再把食物吐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8月17日发布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这些文字,将国人的注意力聚焦在了粮食安全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但凡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动市场情绪。而近期的种种迹象,又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呼吁,一些紧张的人甚至开始担心“粮食危机”的渐行渐近。难道粮食真的不够吃了吗?我们来好好扒一扒这件事。1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供给的确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海外疫情的不断蔓延。尽管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早已持续向好并趋于稳定,但其他不少国家的疫情依然没有得到较好控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18日,海外累计确诊病例多达2225.7万人,当日新增病例一直在20万人以上(见图1)。受此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遭受冲击,不少地方仍处在停工停产状态。在此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度迎来了严峻考验。需知,粮食生产是一个严重依赖供应链的生产活动,而供应链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网络,既涉及到农场主、农民、工人等劳动者,又需要化肥、种子和农药等物资,还离不开加工厂、运输公司、批发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重创这一庞大的网络体系,进而抬升粮食生产运输的压力。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会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疫情或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增一倍,到2020年底这一数字将超过2.5亿;同时,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如果不立即采取应对行动,到2020年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将会有约2.65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境况,比2019年的1.35亿增加1.3亿,近乎翻倍。然而,如果从全局角度看,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量是比较充足的。根据中国农村农业部的数据,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而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还有将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接近30%。Wind数据则显示,2019年全球小麦、大米、玉米和大麦的供应过剩率分别为62%、46%、41%和29%(见表1),这意味着即便是全球粮食完全无产量,各类粮食储备也能满足70多亿人近半年的需求。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处在“严重粮食不安全”的边缘呢?只因全球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在2019年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群,主要来自那些受到冲突、极端天气和经济动荡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最严重的国家有10个,分别为也门、刚果、阿富汗、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叙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和海地,其人口总数占全球粮食危机总人口的66%,约9000万人;其中,南苏丹有61%的人口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状态,其他国家如也门、中非、津巴布韦、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也有至少35%的人口处于粮食危机状态。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疫情冲击之外,蝗灾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尽管目前印巴地区的蝗灾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的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依然面临着蝗灾的威胁。按照FAO的统计,蝗灾爆发以来已有超过4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若不能尽快防治,蝗灾恐将继续威胁当地的粮食安全。正因上述种种,出于优先保障国内需求的考虑,自今年3月份起,很多主要的稻米、大豆、小麦出口国家都采取了部分粮食出口限制的举措(见表2),这对于那些粮食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非好事——出口限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其粮食短缺程度,进而让本就处在粮食不安全境况之下的人们更加不乐观。2相比于海外,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就要明朗多了。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始终都将粮食问题视为头等大事,历届政府更是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议程的重中之重,比如自2004年起每年的一号文件都绕不开“三农”主题、反复强调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等等。得益于此,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创纪录的“十六连丰”,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合13277亿斤),比2019年增加了594万吨(119亿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见图2)。从结构上看,虽然我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是除了大豆等个别品类之外,作为主粮的大米、玉米和小麦几乎不需要进口,且当年总产量基本都能覆盖总需求。从库存上看,当前我国大米库存1.165亿吨,在完全没有产量的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9个月的消费需求;玉米库存和粗粮库存都在2.04亿吨左右,无产量的情况下能满足全国8个多月的消费需求;小麦库存1.52亿吨,无产量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14个月的消费需求(见表3)。因此,我国粮食储备非常充足,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也不存在粮食短缺之忧,即便是其他国家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举措,对我国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虽然今年夏粮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得益于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的生长期天气与墒情的良好态势,全国夏粮再获丰收,单位产量同比增长1.6%、总产量同比增长0.9%,奠定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上半程基础。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夏粮只占全年粮食生产总量的1/4左右,占比约75%的秋粮才是关系到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大头。对于秋粮而言,眼前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南方洪涝灾害,自今年入汛以来,席卷南方的洪水对粮食生产的局部影响较大,甚至不排除个别地区粮食产量暴跌的风险。不过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目前洪灾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局部地区,而我国秋粮产区60%位于北方,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南方受灾严重区域也及时采取了抢种扩种晚稻等措施加以补救。另外,由于近些年我国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得防汛减灾工作一直处于可控状态,洪涝灾害给农业发展与农产品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抵御了不少,所以预计今年洪灾不会对全年粮食产量带来太大的挑战。一言以蔽之,我国的几大主粮自给率较高、库存较为充实,洪灾风险整体相对可控、影响范围有限,这些便是我们判断短期内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的信心和底气所在。3既然国内形势要好得多,为什么还会有本文开篇的几则消息出现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尤其是当前这一特殊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海内外形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更应该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然而,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非始终都是万无一失的,至少还有两方面潜在的隐患需要重视起来:一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并不算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至今已达成“十六连丰”的壮举,当前粮食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可是均摊到14亿人的头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业内普遍认为,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是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公斤,如果剔除饲料消费、工业用粮消费等,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会进一步下降。相比之下,美国则超过1300公斤/人,巴西也超过了560公斤/人。这便意味着,粮食生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二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偏少,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纵然我国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占比却不高,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开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中低产田占比超过70%,不少优质耕地都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占,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稳定度不够。同时,伴随着人口总量的渐增与城镇化的深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概率还将继续下降,再加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务农人员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我国未来粮食生产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靠政策和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确保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此笔者尝试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研资源整合,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及产量;第二,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市场意识、有生产技能、有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务必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并强化对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以此来增进粮食的生产质量。如今,国家正式定调“内循环”的经济发展主线,而粮食问题恰恰又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方为明智之举。粮食生产更是如此,无论是节约食物、杜绝浪费,还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都需要你我他共同的努力。毕竟,没人能依靠老天爷赏饭吃,饭碗端牢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参考文献:1、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2020年;2、东兴证券:《粮食危机来了吗?》,2020年;3、华泰证券:《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2020年;4、国开证券:《粮食安全:短期有保障 长期需重视》,2020年。
最近有几则消息格外引人注目: 日前,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8月12日,央视新闻点名批评部分“大胃王”吃播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有的人居然是吃了再把食物吐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8月17日发布报告称,到“十四五”期末,中国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这些文字,将国人的注意力聚焦在了粮食安全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但凡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动市场情绪。而近期的种种迹象,又引发了全社会对于“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呼吁,一些紧张的人甚至开始担心“粮食危机”的渐行渐近。 难道粮食真的不够吃了吗?我们来好好扒一扒这件事。 1 从全球范围来看,粮食供给的确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海外疫情的不断蔓延。 尽管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早已持续向好并趋于稳定,但其他不少国家的疫情依然没有得到较好控制。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18日,海外累计确诊病例多达2225.7万人,当日新增病例一直在20万人以上(见图1)。受此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遭受冲击,不少地方仍处在停工停产状态。 在此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度迎来了严峻考验。 需知,粮食生产是一个严重依赖供应链的生产活动,而供应链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网络,既涉及到农场主、农民、工人等劳动者,又需要化肥、种子和农药等物资,还离不开加工厂、运输公司、批发零售商等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重创这一庞大的网络体系,进而抬升粮食生产运输的压力。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会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疫情或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增一倍,到2020年底这一数字将超过2.5亿;同时,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将大幅增加,如果不立即采取应对行动,到2020年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将会有约2.65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境况,比2019年的1.35亿增加1.3亿,近乎翻倍。 然而,如果从全局角度看,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量是比较充足的。 根据中国农村农业部的数据,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而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还有将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接近30%。 Wind数据则显示,2019年全球小麦、大米、玉米和大麦的供应过剩率分别为62%、46%、41%和29%(见表1),这意味着即便是全球粮食完全无产量,各类粮食储备也能满足70多亿人近半年的需求。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处在“严重粮食不安全”的边缘呢?只因全球粮食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 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在2019年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群,主要来自那些受到冲突、极端天气和经济动荡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最严重的国家有10个,分别为也门、刚果、阿富汗、委内瑞拉、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叙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和海地,其人口总数占全球粮食危机总人口的66%,约9000万人;其中,南苏丹有61%的人口处于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状态,其他国家如也门、中非、津巴布韦、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也有至少35%的人口处于粮食危机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疫情冲击之外,蝗灾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退。尽管目前印巴地区的蝗灾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的巴拉圭、阿根廷等国家依然面临着蝗灾的威胁。按照FAO的统计,蝗灾爆发以来已有超过40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若不能尽快防治,蝗灾恐将继续威胁当地的粮食安全。 正因上述种种,出于优先保障国内需求的考虑,自今年3月份起,很多主要的稻米、大豆、小麦出口国家都采取了部分粮食出口限制的举措(见表2),这对于那些粮食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非好事——出口限制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其粮食短缺程度,进而让本就处在粮食不安全境况之下的人们更加不乐观。 2 相比于海外,国内粮食安全形势就要明朗多了。 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始终都将粮食问题视为头等大事,历届政府更是一直把粮食安全作为发展议程的重中之重,比如自2004年起每年的一号文件都绕不开“三农”主题、反复强调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坚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等等。 得益于此,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创纪录的“十六连丰”,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34万吨(合13277亿斤),比2019年增加了594万吨(119亿斤),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见图2)。 从结构上看,虽然我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是除了大豆等个别品类之外,作为主粮的大米、玉米和小麦几乎不需要进口,且当年总产量基本都能覆盖总需求。从库存上看,当前我国大米库存1.165亿吨,在完全没有产量的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9个月的消费需求;玉米库存和粗粮库存都在2.04亿吨左右,无产量的情况下能满足全国8个多月的消费需求;小麦库存1.52亿吨,无产量情况下足够满足全国14个月的消费需求(见表3)。 因此,我国粮食储备非常充足,自给自足完全没有问题,也不存在粮食短缺之忧,即便是其他国家采取了粮食出口限制举措,对我国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虽然今年夏粮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得益于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的生长期天气与墒情的良好态势,全国夏粮再获丰收,单位产量同比增长1.6%、总产量同比增长0.9%,奠定了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的上半程基础。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按照我国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夏粮只占全年粮食生产总量的1/4左右,占比约75%的秋粮才是关系到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大头。对于秋粮而言,眼前最直接的威胁来自南方洪涝灾害,自今年入汛以来,席卷南方的洪水对粮食生产的局部影响较大,甚至不排除个别地区粮食产量暴跌的风险。不过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目前洪灾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局部地区,而我国秋粮产区60%位于北方,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并且南方受灾严重区域也及时采取了抢种扩种晚稻等措施加以补救。 另外,由于近些年我国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得防汛减灾工作一直处于可控状态,洪涝灾害给农业发展与农产品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被抵御了不少,所以预计今年洪灾不会对全年粮食产量带来太大的挑战。 一言以蔽之,我国的几大主粮自给率较高、库存较为充实,洪灾风险整体相对可控、影响范围有限,这些便是我们判断短期内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3 既然国内形势要好得多,为什么还会有本文开篇的几则消息出现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尤其是当前这一特殊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海内外形势,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我们更应该坚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非始终都是万无一失的,至少还有两方面潜在的隐患需要重视起来: 一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并不算高。 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至今已达成“十六连丰”的壮举,当前粮食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可是均摊到14亿人的头上,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业内普遍认为,人均占有400公斤粮食是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我国2019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公斤,如果剔除饲料消费、工业用粮消费等,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还会进一步下降。相比之下,美国则超过1300公斤/人,巴西也超过了560公斤/人。这便意味着,粮食生产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出现供需紧张的局面。 二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偏少,中低产田比重较大。 纵然我国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占比却不高,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大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开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其中,中低产田占比超过70%,不少优质耕地都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占,反映出我国粮食生产保障能力稳定度不够。同时,伴随着人口总量的渐增与城镇化的深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大概率还将继续下降,再加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务农人员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我国未来粮食生产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 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靠政策和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确保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此笔者尝试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研资源整合,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及产量; 第二,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市场意识、有生产技能、有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务必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并强化对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解决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以此来增进粮食的生产质量。 如今,国家正式定调“内循环”的经济发展主线,而粮食问题恰恰又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方为明智之举。粮食生产更是如此,无论是节约食物、杜绝浪费,还是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都需要你我他共同的努力。 毕竟,没人能依靠老天爷赏饭吃,饭碗端牢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近日,民生电商与粮达网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彼此在粮食产业供应链领域的科技能力、产业资源,双方将在粮食贸易、仓储、科技、金融等环节展开深入合作,寻求以科技提升国内粮食产业供应链的运转以及金融服务效率等,共同促进农粮产业数字化升级。 2014年10月成立的粮达网,是中粮集团与招商局集团联合打造的大宗农粮交易一站式电商服务平台。资料显示,截至目前粮达网累计注册交易商7000余家,实现大宗农粮(主要品种为玉米、小麦等)线上交易4210万吨,成交额达780亿元。 “成立至今,粮达网一直致力于平台化发展,积极探索国内农粮产业数字化升级。民生电商在粮食供应链科技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粮食资产数字化的科技能力和资金资源,将极大完善和丰富平台的服务能力,为平台上的粮食企业提供助力”,粮达网总经理杜东强表示。 民生电商CEO芦胜红则强调,粮达网和民生电商合作基础在于科技,“粮达网以科技的方式构建粮食大宗交易平台,而民生电商则致力用科技革新传统粮食供应链金融服务,双方的宗旨都是以科技去提升粮食产业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本次合作,民生电商主要通过旗下粮食资产数字化科技平台民农云仓进行对接。据悉,2019年中上线的民农云仓,是国内首个粮食产业资产数字化科技平台,其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粮食行业的智能金融监管与资产数字化,将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粮食资产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成功对接,构建了粮食供应链融资的科技通道。 截至目前,民农云仓已累计获得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九江银行、中关村银行等多家银行授信超30亿元,形成了一个以锁定农业供应链企业作为核心服务对象的资金平台。 “粮达网和民生电商在粮食供应链领域,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借助民农云仓的科技手段和资金,合作将极大满足粮达网上粮食企业的资金需求,提升其围绕粮食的交易、经营能力,提升平台交易规模,从而惠及整个产业”。除了彼此的互惠,在业界看来,两家合作对国内粮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也极具参考意义,“2020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很多产业、企业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加速了很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粮食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其数字化程度,也势必影响我国粮食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未来抵御类似风险的能力。民生电商和粮达网在粮食供应链领域都极具科技实力,有成熟的科技产品,彼此科技资源、能力的融合和碰撞,无疑也能为国内农粮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带来更多实践。” 据悉,达成合作后,民生电商与粮达网即开始迎接今年的秋粮征收,尤其是玉米等作物,已经着手实现科技系统对接、粮仓智能化改造等,并开发多种形式,满足粮食供应链中不同环节、类型企业资金需求的服务模式。
主要观点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近期,由于洪涝、总书记发文强调勤俭节约、武汉餐饮协会倡议N-1点餐模式,辽宁倡议N-2点餐模式,粮食安全问题市场关注度再度上升。我们从几个维度看,中国基本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第一,客观指标,国际通用的指标是粮食自给率,且只考虑谷物的自给率(大豆算入油料作物中),我们三大主粮自给率2019年为99.8%。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另外从库存来看,我们三大主粮库销比为68%,若只考虑稻谷和小麦这两大口粮,则库销比为90%左右,基本够一年的消费。从进口依赖度看,三大主粮进口依赖度合计仅为2.5%。 第二,从我国政府的评估,我国粮食保障能力较强。体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粮食库存体系有三道防线,分别是政府储备(中央+地方)、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粮食保障能力较强。此外,洪涝从往年经验看,一般对应的是丰年(我国常年多数地区是缺水的),因而,洪涝也不会对粮食安全带来影响。 第三,从世界粮农组织的评估。尽管全球饥饿人口数量较高,2019年达到6.8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9%。但中国的状况较为乐观。以饮食的最低标准,能量充足与否来衡量,我国仅不到0.1%的人达不到这一标准。若将饮食标准提高至营养充足,我国也仅0.8%的人达不到这一标准。 更具体的信息参见正文,我们分五个问题作了详细梳理。包括国内粮食自给率有多少?国内粮食库存与进口情况。政府如何评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洪涝对粮食产量影响多大?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评估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每周经济观察 需求端:地产销售淡季不淡。本周周一至周五,30大中城市合计成交面积同比为32.7%。上周同比为21.5%,上上周为19.8%。目前高频来看,8月销售数据同比可能仍好于7月。汽车数据有所回落,8月9日当周,零售同比为3%,7月31日当周为9%。螺纹表观消费量再度回落,基建施工恢复偏慢。 生产端:水泥价格走势分化。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微回落。其中华东地区依然小幅上行。汽车批发数据再度回升,8月9日当周同比为6%,7月31日当周同比为-5%。螺纹产量尚未出现回升。螺纹价格继续窄幅震荡中。 外贸方面,景气较好。中港协发布的8月1日-10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显示,八大枢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5%,增速较前值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同比增长6.2%,内贸同比增长15.2%。 物价方面,本周食品价格整体保持,猪肉价格高位震荡,鸡蛋价格快速回调。关于猪价,本周猪肉价格虽然依然高于48元/kg,但已经显现出一些松动迹象。未来正对应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同比的回升,且高位之下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提高,未来生猪供给或将增加,价格将有小幅调整。 财政方面,截至8月15日,8月预告新增发行(发行起始日最晚为8月21日)和已新增发行专项债合计已达3772亿。年内共新增发行地方债32845亿,完成全年发行计划(47300亿)的69.4%。 货币方面,本周央行投放流动性4900亿元,但同时利率债市场供给冲量,叠加周六仍有4000亿MLF到期递延至下周,资金利率仅仅是勉强保持平稳。 汇率方面,美元指数延续弱势,人民币汇率走势稳健。逆周期因子维持在退出状态,无明显方向引导。 风险提示:中美冲突加剧,消费修复力度不及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粮食安全问题五问五答 我国基本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看。 第一,客观指标,国际通用的指标是粮食自给率,且只考虑谷物的自给率(大豆算入油料作物中),我们三大主粮自给率2019年为99.8%。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另外从库存来看,我们三大主粮库销比为68%,若只考虑稻谷和小麦这两大口粮,则库销比为90%左右,基本够一年的消费。从进口依赖度看,三大主粮进口依赖度合计仅为2.5%。 第二,从我国政府的评估,我国粮食保障能力较强。体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粮食库存体系有三道防线,分别是政府储备(中央+地方)、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粮食保障能力较强。此外,洪涝从往年经验看,一般对应的是丰年(我国常年多数地区是缺水的),因而,洪涝也不会对粮食安全带来影响。 第三,从世界粮农组织的评估。尽管全球饥饿人口数量较高,2019年达到6.8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9%。但中国的状况较为乐观。以饮食的最低标准,能量充足与否来衡量,我国仅不到0.1%的人达不到这一标准。若将饮食标准提高至营养充足,我国也仅0.8%的人达不到这一标准。 (一)国内粮食自给率多少? 粮食,我国的统计口径下,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中国粮食产量多数年份实现正增长,产量不断创新高。2019年,粮食产量6.63亿吨,其中谷物占比92%(谷物主要是玉米、小麦、稻谷这三大主粮)。大豆占比3.2%,薯类占比4.3%。在国际口径下,大豆一般统计在油料作物中。在分析一国粮食安全问题时,主要看谷物的自给率。 我国粮食基本做到自给自足。以产量/消费量衡量的自给率看,三大主粮2006年以来基本都在100%以上。近几年自给率有所下行。但也在95%以上。(按照国际标准,90%以上,都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2019年,三大主粮自给率为99.8%。考虑大豆以后,由于大豆主要依赖进口,自给率有所下行。2019年,三大主粮+大豆合并计算的自给率为87.1%。 (二)国内粮食库存有多少?每年进口多少粮食? 以期末库存/当年消费量这一指标衡量的库存状况看,我国三大主粮当前库销比在0.63,库存可供国民半年以上的消费。即使算上大豆,库销比也有0.55。 以年进口量/当年消费量这一指标衡量的进口依赖度看,我国三大主粮进口依赖度保持在较低位置,近几年略有上升,但也仅在3%左右。算上大豆,大概在15%左右。 (三)政府如何评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针对粮食安全保障问题,农业农村部做过专门解读。主要内容如下: 粮食产量: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人均粮食占有量。2010年以来,我们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 粮食库存量。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我国谷物进口量。我们国家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我们进口的主要是强筋弱筋小麦、泰国大米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我国粮食库存的构成情况,主要分三大类:第一,政府储备。第二,政策性库存。第三,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这部分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我们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比如说,地方储备粮就是按照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建立的。政策性库存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数量相当可观,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 世界粮食供需:2019/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 (四)今年洪涝对粮食产量影响多大? 根据统计局8月14日的解读,今年粮食产量受洪涝影响不大。“总的来看,今年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对于早稻单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综合来看,目前总的判断早稻还是有可能丰收的。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0.9%,为全年粮食增产奠定了很好基础。从整个粮食生产来看,大头在秋粮,秋粮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0%以上。目前看,60%的秋粮在北方地区,受洪涝影响相对较小。”(注:粮食按收获季节分为夏量、早稻、秋收粮食)。 往年经验看,洪涝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1998年,粮食产量同比为3.7%,增速高于1997年、1999年。2016年,粮食产量同比0%,与2017年0.2%的增速相近。高于2018年-0.6%的增速。 (五)联合国粮农组织如何评估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的报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我们摘录其中的四个图。 1)饥饿问题:全球饥饿人口(食物消费不足)在2019年达到6.8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9%。预计到2030年全球饥饿人口数量上升至8.41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9.8%。其中,中国的饥饿人口占比,粮农组织根据中国2013年的数据推断<;;2.5%,并未给出明确的占比。 2)新冠疫情的影响:三种情形下(根据2020年、2021年全球GDP增速的预测区分,情形一对应2020年全球GDP增长-4.9%,2021年增长5.4%;情形三对应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10%,2021年为0.3%),2030年全球饥饿人口将上行至8.6-9.09亿人。相比新冠疫情前的预测(2030年,饥饿人口8.41亿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饥饿人口数量到2030年增加0.2-0.68亿人。 3)饮食健康问题:从饮食质量角度,全世界超过30亿人(占全球人口38.3%)无法负担健康膳食(各国标准不一,全球整体看,每日花费3.75美元)。中国大概是16.3%的人无法负担。若降低饮食标准,以营养充足与否来衡量(每日花费2.33美元),则全世界依然超过15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3.3%)无法负担。中国则只有0.8%的人无法负担。若进一步降低饮食标准,以能量充足与否来衡量(每日花费0.79美元),则全世界有1.85亿人(占全球人口4.6%)无法负担,中国则只有0.1%的人无法负担。 4)粮食安全问题:全球9.7%的人处于严重的粮食危机中(会耗尽食物,最坏的情况是一天或几天不吃东西)。16.3%的人处于中等程度的粮食危机中(在获得食物的能力方面面临不确定性,被迫在所消费食物的质量和/或数量上妥协)。中国的数据缺失。 二 每周经济观察 (一)需求:地产销售淡季不淡,螺纹消费再度回落 本周需求端,地产销售淡季不淡,但螺纹消费有所回落,指向基建施工端恢复偏慢。地产,本周周一至周五,30大中城市合计成交面积同比为32.7%。上周同比为21.5%,上上周为19.8%。目前高频来看,8月销售数据同比可能仍好于7月。汽车数据有所回落,8月9日当周,零售同比为3%,7月31日当周为9%。螺纹消费情况,8月14日当周为373万吨,上周为393万吨。基建施工似乎恢复偏慢。 (二)生产:水泥价格走势分化,汽车批发再度回升 生产端,水泥价格走势分化。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微回落。其中华东地区依然小幅上行,中南、西南区域水泥价格小幅下跌。汽车批发数据再度回升,8月9日当周同比为6%,7月31日当周同比为-5%。螺纹产量尚未出现回升,8月14日当周为386万吨,8月7日为384万吨,7月31日为387万吨。截止至8月14日,螺纹的厂库+社库为1221万吨,环比上周再度上行。价格端看,螺纹钢价格小窄幅震荡,波动不大。螺纹钢HRB40020mm上海8月14日价格为3670元/吨,8月7日为3700元/吨。 (三)通胀:食品价格平稳,鸡蛋价格快速回调 本周食品价格整体保持,猪肉价格高位震荡,鸡蛋价格快速回调。菜篮子价格200指数收于120.57,环比小幅上涨0.1%(前值下跌0.35%)。猪肉、蔬菜价格均在高位震荡,本周猪肉价格依然维持在48-48.5元/公斤的窄区间内,蔬菜价格维持于4.4-4.5元/公斤。鸡蛋价格终于在本周快速回调,环比下跌8.4%(前值上涨4.4%)。 在猪肉价格于高位徘徊超过1个月后,本周猪肉价格虽然依然高于48元/kg,但已经显现出一些松动迹象。未来正对应10个月前能繁母猪存栏同比的回升,且高位之下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提高,未来生猪供给或将增加,价格将有小幅调整。鸡蛋方面,洪涝灾害后生产、流通环节修复,出货量加大,带动价格回落。 (四)资金:资金维持紧平衡,国债利率窄幅震荡 本周五,DR007收于2.2098%,DR001收于2.1665%,环比分别上行0.86bps、11.33bps。1年期、5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报2.2774%、2.8209%、2.9369%,较上周五分别变化+5.19bps、-1.02bps、-5.49bps。 本周央行投放流动性4900亿元,但同时利率债市场供给冲量,叠加周六仍有4000亿MLF到期递延至下周,资金利率仅仅是勉强保持平稳。经济基本面延续总量修复、结构分化态势,工业增加值同比持平于4.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6%(前值-3.1%),但修复斜率放缓,债市利率小幅回调。此外,货币政策边际调整下,金融数据也迎来拐点逐步验证期,信贷扩张速度的放缓使得利率上行的压力减轻,但同时货币政策的定力的增强也限制了利率下行的空间,利率保持窄幅震荡。 (五)地方债:8月专项债新增已经4000亿,近千亿投向棚改 截至8月15日,8月预告新增发行(发行起始日最晚为8月21日)和已新增发行专项债合计已达3772亿。年内共新增发行地方债32845亿,完成全年发行计划(47300亿)的69.4%。其中,一般债发行7264亿,完成全年计划(9800亿)的74.1%,专项债发行25580亿,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的68.2%。本周专项债新增发行1458亿,其中188亿为棚改专项债,再融资发行576亿。下周专项债预告新增发行853亿,其中220亿为棚改专项债。下周专项债再融资预告发行92亿。本周一般债新增发行1046亿,再融资发行769亿。下周一般债预告新增发行886亿,再融资预告发行257亿。 (六)进出口:8月上旬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涨 本周CRB现货指数同比-4.69%,增速继续回升,但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同比-1.31%,修复势头放缓;BDI指数同比-21.15%,本周增速有所回落;国内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本周延续小幅波动,上海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继续回升。 中港协发布的8月1日-10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显示,八大枢纽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5%,增速较前值加快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同比增长6.2%,内贸同比增长15.2%,增速均在加快,8月上旬贸易情况大幅改善。大宗商品进口方面,原油吞吐量同比增长26.4%,增速较前值加快10个百分点;金属矿石(以铁矿石为主)吞吐量同比增长21.7%,增速环比也有所增长。 (七)汇率:美元指数延续走弱,人民币汇率走势稳健 美元指数方面,本周民主党与共和党就新一轮财政刺激仍未能达成协议,继续压制美元指数,不过初请失业金人数等经济数据走强,美国经济重回修复路径的预期再度提升,二者对冲下美元指数处于93-94区间震荡。人民币汇率方面,本周人民币汇率继续维持稳健的走势,中间价升值至6.94附近,逆周期因子维持在退出状态,无明显方向引导,后续美国大选临近,或将带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大。
我们国家突然提到要节约粮食,打击浪费粮食行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国际粮食将减产20%以上,国际上正面临粮食危机。就连以出口粮食为主的国家,如越南,澳大利亚等,都限制了粮食出口,甚至宣布不出口。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有时也会向其它国家进口一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鉴于目前的国际缺粮形势,我们国家才会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坚决打击粮食浪费的行为。 第二,今年有百年不遇的重大疫情的到来,为抗击疫情就需要封城、封路、封村,于是交通运输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就会受到一系列的影响,同时,疫情也对国内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此外,进入6月份开始,南方许多地方遭遇水灾,很多农田被淹,有些受灾严重的地方,庄稼严重歉收,个别地方情况严重甚至绝收。所以,国内粮食也是来之不易,当然要打击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第三,我国浪费粮食现象严重。有数据显示,我们国家,每年浪费的食物折合成粮食,估计有1000亿斤,这个数量,可以用作约3.5亿人一年的口粮需要。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人一大跳。一粒米当知来之不易,农民伯伯是旱天一身汗,涝天一身泥,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岂容一些人大肆糟蹋?对于浪费粮食的行为当然要对其进行打击。 目前,国内浪费粮食最为严重的地方,就是除了餐饮业、学校还有工厂的食堂了,在那里有些地方超过1/3的食物直接被倒掉了。节约粮食首先就应该从这些餐饮行业,食堂抓起。 然后再把那些网上一直流传的,所谓的隔夜饭致癌这种谣传受此影响,有很多人把吃剩的饭菜直接就倒掉了,这实在是太可惜了。现在国内粮食虽然比较充裕,但还是要想想缺粮少食的时候的艰难。 第四,目前国内三大主粮基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能达到95%,但是用于畜牧饲料的粮食还都需要依赖于进口。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中国必须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虽然美国等国家农业相当发达,粮食出口在美国出口创汇总量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我们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高瞻远瞩,不能在粮食上面受制于人。所以,我们既要获得粮食生产上的丰收,也要重新打击浪费粮食的现象。 不过,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在前有疫情、后遭洪涝旱灾的情况下,我国今年夏粮依然获得丰收,总产达到了2856亿斤,比较去年增长0.9%,使我们增加了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 但是从长远来看,反对浪费粮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爱惜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已经是势在必行,也是刻不容缓的。
中国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约人均920斤),其中大米、小麦自给率达到97%,完全能满足中国人吃饭问题。 而中国现在主要进口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是大豆、棉花、玉米等。因为,中国耕地有限,首先要满足14亿吃饭自给自足,这就导致其他一些如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所以只好从国外进口。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进口粮食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对等贸易。中国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产品,而作为对等贸易,中国也要从这些国家进口产品,但这些国家还能拿得出手的,且中国能够接受的就是大米等谷物。作为等价交换,中国会选择进口泰国、越南等国家粮食。这也是无奈之兴趣,这些国家要以物换物。 第二,中美两国长期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国为了缩小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让美国人找到一点点心理平衡,就于去年底与美国签署了双边贸易(第一阶段)协议。 协议规定要进口美国大量的玉米、大豆、棉花。中国进口大豆和玉米,主要是用作饲料,以及制作副食品所需大豆,以增加中国人肉类和奶蛋白供量。 显然,中国进口部分美国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降低中美两国贸易顺差,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缓和两国贸易关系。 第三,现在国内一些家庭逐步富裕起来,有些人已经不满足于吃饱肚皮了,所以,中国进口粮食主要是为了改善国人的膳结构和营养水平。 例如中国先后要进口了泰国的优质大米、乌克兰优质小麦,从而满足了部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舌尖”上的口福,因为进口优质大米的吃口要比平时吃的米口感完全不一样。 当然,中国进口了国外大量粮食之后,也有其他国家认为,如果中国将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粮食全买光,则对其他进口粮食的国家将是噩耗。这也是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说法,但是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因为中国始终力主于粮食自给自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会过多依赖于进口粮食,这样可确保自身的粮食供应处于安全状态。不过,国内像大豆、棉花等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这肯定是在所难免。 现在问题是,如果中国不进口大量粮食,世界会怎样呢? 一方面,中国若不进口粮食,将给世界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将导致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没钱发展工业经济和进口工业产品,它们将会继续落后下去。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不购买美国的农产品,中美贸易顺差会很大,美国人心理会不平衡,就会在贸易出口上面报复中国,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会减少。 同时,美国国内也有大量的农场主申请破产。根据美国农场局联合会(AFBF)的最新数据,在截至6月30日的过去12个月中,大约有580户农场主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2章申请破产保护,较过去一年增长了8%。 目前,中国主粮(大米、小麦、玉米)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而像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还是要依赖于进口的。 中国对外进口粮食的原因是:对等贸易、贸易再平衡、改善国人对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如果中国不再进口农产品,那么中美贸易摩擦会升级,很多农场主会破产、发展中国家无力发展工业经济等,其实,中国土地面积有限,除了主粮之外,其他农产品种植面积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所以,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中国即使不进口主粮,也要进口大豆、棉花等其他农产品。 所以,中国进口部分农产品也是出于自身国内需求的考虑,与其他国家互惠互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