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基辛格 1、粮食,美国对外的王牌 二战结束之际,粮食问题成为当时战争国家摆在头等,亚洲和欧洲近千万人忍受着饥饿,美国以地缘政治目地向外援助,用赊账的方式提供给法国和意大利,以免其倒向苏联。 在南亚,巴基斯坦一遭旱灾美国立刻给予粮食援助,这是为了防止苏联南下。仅在1954-1956年,粮食援助占了美国对外援助的一半以上。 而且粮食没有形成类似于石油的欧佩克组织,很难形成统一的利益趋势,美国政府一般通过扶持本国企业,对外援助。在当时有三家美国粮食公司,美国阿丹米ADM公司、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公司。这三家美国公司,直到现在还是美国对外粮食输出的利器。 上述三家公司外加法国路易达孚公司,控制着全球80%的农产品贸易,直接或间接影响粮食领域的种子生产交易、农产品收购、仓储、运输、期货、机械化农具和化肥等诸多环节,这些企业都有政府背景,通过广泛介入渗透其他国家的粮食市场,参股入股粮食企业,达到干涉他国政权的目地。 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首字母,称作“ABCD”四大粮商。 1954年,艾森豪威尔政府通过了一项粮食援助计划,美国可以合法制度化的对外使用粮食援助手段,美国政府可以以有偿或者无偿方式对外提供粮食援助。这就是著名的《480号公法》,所谓的“粮食换和平”也就是从这开始而来。 一开始美国政府只是通过该法案来缓解本国农产品剩余问题,到了后期发现可以通过粮食输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 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政策及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苏联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尽管苏联希望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改变这一状况,但是自身体制的限制收效甚微。 不得已,苏联政府决定向美国购买粮食,1972年美苏达成一项7.5亿美元的信贷协定,内容为美国为苏联提供5亿美元贷款,苏联则在今后3年内购买美国谷物,最终美苏之间达成了3000万吨粮食协议,由美国粮食企业嘉吉来提供大部分粮食。 随着后期苏联内部粮食问题得不到接近,最后直接影响美苏之间的“中导条约”的谈判。最终苏联政府妥协让步,全盘接受美方要求,销毁射程在500至5500千米的中程和中近程导弹。 这是美国人第一次通过粮食输出达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尝到甜头后,如法炮制使用粮食武器又影响了诸多国家,在智利,智利国内粮食减产只能增加进口缓解危机,外汇大量消耗同时引发通货膨胀。高涨的粮价引发民众不满,最终在粮食紧缺和社会动荡情况下阿连德下台并在军事政变中自杀,亲美派的皮诺切特上台。 在他上台后美国重启粮食援助,但援助的粮食并没有多少落到民众手中,大部分由军方销售,销售所得资金又用来购买美国的武器。美国此举稳定了南美后院、出口了粮食、顺带销售了军火,可谓是一箭三雕。 而在亚洲那边,美国瞄准了中国,但是拥有者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美国到头来以失败告终。 2、中国粮食,坎坷 1948年,清华大学的一群教授为了抗议美国扶持战后日本经济的举动,决定联署一份《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宣言》,其中就包括《背影》的作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在朱自清签字后的两个月后,他就因严重的胃溃疡最终导致胃穿孔,医治无效去世。半年之后,北平和平解放。 知识分子的呐喊改变不了中国那时贫弱的格局,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姓温饱问题仍不是被放在首要的位置! 在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千多亿斤,在除去饲料、榨油、种子、酿酒等其他用途后,平均每人一年仅4百多斤口粮。折合平均每人一天仅有一斤多粮食。 在当时两条发展之路摆上政府的面前,是暂缓工业化,发展民生的"小仁政";还是引进设备,发展工业化的"大仁政"。这是个艰难的选择。最终,国内还是选择了发展工业化的道路。 为了尽快实现工业积累,新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出口,1950年粮食出口122万吨,1951增加至200万吨,到1960年,粮食总计出口2400多万吨,实现外汇收入20多亿美元。 可以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厂里的每一颗零件,都是全国人民勒紧腰带,从口粮中省出来的。 随后,三年自然灾害期以及错误的决策下到来的特殊时期,中国遭遇了严重的粮食危机,"饥饿",成了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永生难忘的记忆。 国家也从出口赚外汇变成进口保命,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粮食必须进行计划供应。按人头每月供给定量的粮食。粮票,应运而生。 (图源:网络) 在那个挨饿的年代,粮票成为当时人与人之间的硬通货,与之相配合的,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也是中国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特征。但是即便实行计划供应,仍解决不了粮食缺口的问题。 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掀起了大量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建设。还有上海,就将上海市就将一部分富余人口转移至周边苏、皖等地所建农场,来减轻了城市的粮食供应压力。 转移人口只是杯水车薪,粮食依然缺乏,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月里,广大中国人民就靠着这些半物质半精神的食粮,度过了最难熬的寒冬。 粮票,在中国使用长达40多年,成为那一年代独特的历史记忆,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特殊时期过去之后,在恢复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问题真正的摆在的头等位置。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农业的活力又逐渐被激发出来。 同时,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和以李振声为代表的远源杂交小麦,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粮食格局,基本上实现了用7%的耕地养活全球20%的人口。 在1999年,周星驰执导的《喜剧之王》上映。尹天仇对着柳飘飘的一句,“我养你啊”,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画面。 现如今,国人也不用在操心粮食问题。可以说,从寒冬中走来的国人,更加明白民以食为天的特殊意义。对粮食短缺的恐惧深深融进中国人的基因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得到了丰硕的回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说过: 我们的科研经费来讲,原来少得可怜,上世纪60年代最开始只有500元科研经费,后来增加到每年有2000元,这就算好的了,但出差只能坐硬座;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年有了2万元的经费,那时我们很满意了;80年代后期两系杂交稻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里的一个重大专项,经费就更多了, 一年1000万。这对于我们是个天文数字! 正是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让在这块不至于成为以后被外界限制的领域,毕竟,粮食危机,比今日的芯片危机,更为严重! 3、新时期,争夺 1994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叫做《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中国人民的饮食会迅速多样化。中国人民会从严重依赖淀粉类主食的饮食结构,转为更多地食用副食品。在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西方专家集体认定,“中国养活不了10亿人”。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冷战时美国政府一直对不听话的国家搞“粮食禁运”,美国政治人对“粮食武器”运用已极为熟练。 对于中国这个区域,始终都想把触角伸向这块有着五千年农耕历史的国家。 1994年,中国为了进入WTO必须在粮食领域进行让步。于是中美签署了《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对中国的大豆进口和主要粮食进行关税配额。签署这个协议,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美国农产品能够进入中国,这其中,尤其以大豆最多。 1995年,中国刚开放粮食市场,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地对美国农场主的大豆种植进行补贴。直接结果就是美国农民的大豆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美国大豆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虽然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大豆补贴政策提出抗议,但是那时的WTO由美国主导,抗议无效。 到了2000年左右,中国当年的大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8%,美国大豆产量则占28.6%,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 正是基于这个格局,美国不忘时不时发挥关税游戏,在2003年在美国棉纺织利益集团压力下,美国政府单方面对中国挥舞起了关税与配额,为了缓和局面,时任总理温家宝出访美国,表示将派出代表团去美国买大豆,总量达150万吨。 中国粮食话语权旁落,大豆市场也带来惨痛的教训,在2001~2004年,国际资本突然开始炒作大豆,美国大豆从415炒到1064,同期中国大豆也跟涨。 直接导致东北豆民大量扩种,国内压榨能力大幅增加,但是2004年4月开始,大豆价格暴跌,在短短半年时间,美国大豆价格从1064跌到500,国内价格同样暴跌,很多扩产的豆农巨亏,国内的压榨企业,他们进口的大豆还在海上,价格就已经跌去一大截,很多国内压榨企业由于巨额亏损倒闭。 在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在中国2004年的大豆危机后,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实际加工能力。 并且,外资榨油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国产大豆,收购价比较高,逼迫农民只能种转基因大豆,种子要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后,定价权就在他们手中。 面对这般情况,中国一直都在等待时机,机会很快就来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豆价格也随之暴跌,从7月初的高点,到年底价格跌去一半,中国的豆农再一次面临巨额亏损。 但是中国高层突然发力,大量收储,价格比市场价高,又略高于豆农的种植成本,同时,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开始限制企业对食用油的涨价幅度,安排中储粮和中粮等国企入市,采用小包装食用油定点供应。 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借着全球粮食价格低谷,中国强化了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经济作物的贮备。同时,采取粮食保护价,国内粮价高于国际粮价,保持农业的活力。同时把外资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打压他们在国内的话语权。 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个缩影,主粮问题上,在2005年同样上演多空对决! 在2005年12月-2008年7月,国际小麦价格从291涨到1334,涨了4.6倍;国际玉米价格从185涨到758,涨了3.2倍。主要原因仅仅是因为当时国际上流传2005年全球仅仅存在上千万的粮食缺口问题。 同期中国的粮食价格也涨了,小麦从1400左右涨到2000左右,涨了0.7倍;玉米从1200左右涨到1800左右,涨了0.7倍。 这般平静背后是中国开始动用国家粮库进行抛储,刚开始的时候,国外资本拼命抬价,全部吃进,进一步造成供不应求的形势,不过中国的抛储从刚开始是十天半个月一抛,到后来每周一抛,最后时刻是每隔一两天抛一次。 国外资本彻底傻眼了,中国也适时的出声:中国的贮备粮还有1亿吨,够全中国人吃一年,足可以撑死敢来炒作的投机资本! 从那时候开始,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粮食价格一直基本控制在自己手中。 201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高达6.6亿吨,同期全球的粮食产量也只有27.22亿吨,中国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就已经占据了全球总产量的24.4%,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也就短短71年的时间现如今,中国高仓对于粮食的态度,便是,基本口粮掌握在自己手里,大豆这类可以进口。 4、小结 改革开放的拿来主义思想,在2018年中兴被打一记闷棍后醒悟,如今美国挥舞着关税的棒子限制中国的科技企业之时,我们应该庆幸,有足够底气可以从容应对美国的粮食利器。 倡导节约粮食,可能是基于目前全球疫情肆虐,粮食产量下滑的一种未雨绸缪。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时代,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都是最基础、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
据路透社报道,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于11日发布报告称,世界粮食计划署将向贝鲁特运送5万吨面粉,以稳定黎巴嫩的粮食供应。 据悉,黎巴嫩的粮仓以及公民私人库存粮食在爆炸中被摧毁。 这份报告提到,这些面粉将稳定黎巴嫩国内的粮食供应并且可以确保该国短期内不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据估计,黎巴嫩目前的面粉储备可以满足6周的市场需求。 报告还指出,第一批货运量为1.75万吨,将在未来10天内抵达贝鲁特,足够供应为期1个月的面包。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表示,近年来,我国口粮即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均大于消费量,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费量的2%左右,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口粮供应并不依赖国际市场,饭碗仍然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去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我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近几年,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从库存家底看,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粮食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均能满足1年以上消费需求。 单从稻谷来看,卓创资讯稻米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晓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口粮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我国稻米总供应充足,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库存量足是保障我国稻谷供应的基石。 “稻米需求也较为平稳。稻谷作为最大的口粮品种,近几年口粮消费量在1.3亿吨至1.6亿吨之间,通过供需对比可以看出,其年度盈余量大。”陈晓珊解释道,“截至8月10日,全国大米均价为4036元/吨,目前储备稻谷持续投拍,米市需求总体清淡,预计稻米价格仍将保持稳定。供应充足、市场运行平稳,稻米粮食安全足以令人放心。”
到2022年全省建成1380万亩高标准农田 近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三年,全省每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130万亩,每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示范项目10万亩,稳定保障500万吨以上粮食产能;到2022年,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80万亩,为提升福建省粮食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方案提出,在规划布局上,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特别是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革命老区苏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工作基础好的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在示范提升项目上,2020—2022年,省级统筹资金每年支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省级示范项目10万亩以上,鼓励建设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整县、整乡(镇)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 方案要求,要严格项目验收考核,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纳入对市、县(区)政府责任制考核内容。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和激励制度,对任务完成情况好的市、县(区)给予倾斜支持,对未及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约谈。 在保障支持方面,方案提出,要健全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省、市、县(区)财政共同承担农田建设支出责任。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省级财政对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每亩给予奖补1.5万元。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市、县政府在政府债务限额内通过政府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让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端牢中国饭碗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孟含琪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又特别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鱼米之乡,新华社记者近期采访发现,各地正着力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推进绿色转型……中国人用沉稳有力的双手托起中国碗,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 盛夏,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已经封垄。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说,这大豆品种是“东生17”,正常年景亩产量可达400斤,蛋白含量在40%以上。“东生系列”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自主研发培育,具有高产、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等特点,已成为黑龙江省内许多地区的主打品种。 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持续提高。 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测产取得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增至万亩以上,2020年在全国推广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千万亩以上……在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助推下,我国水稻良种培育不断创新,产量屡攀高峰。 在世界三大主粮中,杂交育种难度最大的小麦育种也在取得新突破。在山西,历经40年钻研,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团队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品种。专家组评价,该品种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已完成关键环节科研攻关。与此同时,团队又完成了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第二代产品杂种优势更强,结实率更高。”冯树英说。 不仅育好种,还要教农民种好粮。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的农田里,农民汤金鹤家玉米长势旺盛。老汤家的农田是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崔金虎“帮种”的。 去年,崔金虎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在90亩农田里开展试验,并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经专家组测产,试验田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今年在崔金虎指导下,汤金鹤家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高产增收在望。 一批批科研人员不懈奋力攀登,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让中国农民种好中国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护好良田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不仅靠育良种,还要靠种良田。 在吉林松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莲花山村,顺鑫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喜江说,以前这里十年九旱,再加上粗放种植方式,脚下的黑土地逐渐变薄,种田收益越来越少。 3年前,合作社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还田,春耕时再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保护性耕作能够保墒,减少风蚀,提高土地有机质含量。”刘喜江说,短短3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 为了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今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在各地不断推进。广西建设高标准农田约2660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8.45%;安徽今年将建成46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站在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略芝村地头,成片玉米田一望无垠。略芝村党支部书记武生魁说,村里耕地是盐碱地,大家用井水浇地,浇过的地表都是白色的盐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里修了渠,用黄河水浇地改良土壤,再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地质量变化显著。 武生魁告诉记者,项目区2200亩耕地每年可节水9.46万立方米。小麦每亩平均产量由改造前的350公斤提高到381.2公斤,今年每亩平均产量更是达500公斤。“浇地、播种、施肥、收割都是机械化,人力投入少了,收入多了。”他说。 高标准农田更易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在吉林省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稻田被分成整齐的地块,地块配置了水位传感器、流量检测仪等,可以实现节水灌溉、精准灌溉的效果。 重当前也谋长远,各地推进“藏粮于地”,守牢耕地红线,保护良田沃土,为保障粮食安全增添底气。 中国碗装好粮让百姓吃得好 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随着我国粮食在生产数量上稳定提升,提升绿色品质、实现绿色生产有了更加从容的空间。 黑龙江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今年种植水稻36万亩,其中有机水稻10万亩,绿色水稻26万亩,这一种植结构不是“拍脑袋”的结果。2019年底,这家合作社联社通过对全国各直营店、网络销售平台的销售额、交易量、消费者评价进行大数据分析,制订了种植计划。 为顺应市场需求,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减“肥”、控药的“绿色农业”也在各地开展。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白泉镇集贤村,华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振华说,过去种地主要施用化肥,改用有机肥后,“明显感觉土地有劲儿了”,产量也有小幅提高。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优先采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建立可追溯体系,让百姓吃得放心。 为了种出口感更好的稻米,不少农民主动放“慢”脚步,“让土地喘口气”。 刚过去的夏收季,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种田大户许芳的3000多亩土地没有收获小麦,她却不着急。“传统的种植方式是一季稻一季麦,土壤肥力透支,水稻品质也逐年下降。”我国从2016年启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后,许芳尝试以种植紫云英代替小麦种植,开始“养地”。 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紫云英是绿肥,4月底是盛花期,将紫云英翻耕到田里,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许芳说,轮作休耕提升了水稻品质,价格翻了两三倍。随着地力改善,种植下一季水稻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江苏很多农户像许芳一样尝到甜头,轮作休耕试点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面积逾百万亩。 以绿色优质为导向,打造好品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韦斌华说,广西从2018年开始以绿色食品为准入标准,打造“广西好嘢”农业品牌目录,共选出199个品牌,品牌总价值超1500亿元。“广西将做大做强‘广西好嘢’农产品品牌,让百姓吃得健康,吃得好。” 碗中装好粮,“绿色”生“金色”。在保障供给数量的同时,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我国农业正向着绿色、优质方向发展。(参与记者:王建、宋晓东、薛钦峰、王飞航、赵久龙、陈健、周勉、何伟、姜刚、王君宝、吴慧珺、贾云鹏)
关注夏粮收购。当前,甘肃天水市的夏粮收购正陆续展开,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多渠道宣传粮食收购政策,加强产销对接,切实推动夏粮收购工作,截至21日,天水市已完成夏粮收购6.6万吨。 作为天水市唯一一家市属国有粮食储备与加工企业,天水第一粮库有限公司承担着省、市两级粮食储备任务。在企业的平房仓内,今年轮换的新粮经过降温降水等处理后已经完成入库,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粮食储存情况。 在由第一粮库承建的天水区域粮食仓储物流生态产业园内,从省外调入的优质小麦正在持续入仓,企业采用边建设边入粮的方式,确保能及早抢抓优质粮源。目前,产业园一期建设完成的8个浅圆仓都在陆续入粮,剩余8个还在建设中。 天水市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积极行动,引导粮食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等参与到市场收购工作中,同时严格执行质价标准,在收购过程中禁止压级压价、抬级抬价,做到敞开收购。
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国16个省份(包括13个粮食主产省份)已经组建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达到75亿元。通过基金增信融资,累计向2000多户粮食企业发放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1130亿元,有效缓解了粮食企业特别是基层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这意味着,自2016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粮食市场化收购融资长效保障机制。 据了解,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粮食收购逐步由政策性收购为主转向市场化收购为主。由于粮食行业具有基础性、弱质性、微利性等特点,粮食企业特别是基层小微企业大多底子薄、有效资产少,资信等级不高,市场化收购粮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 为支持企业“有钱收粮”,搞活粮食市场流通,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财政部、银保监会、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和单位,共同指导各地组建运行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为粮食企业市场化收购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参与企业获得存缴基金10倍至15倍的贷款,支持企业入市收购。 截至目前,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份,再加上山西、广西和新疆,共有16个省份组建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作为粮食市场化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支持政策,通过为粮食企业融资增信,发挥托底保障和引导带动作用,有效激发各类资金投入粮食市场化收购,推动实现“优粮优价”,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 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是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做好信用保证基金相关工作,充分发挥信用保证基金在夏粮收购和疫情防控期间保供稳市的作用,持续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健全信用保证基金等粮食市场化收购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更好地服务粮食企业和种粮农民。进一步完善信用保证基金政策,切实巩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成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