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如何平衡成本、可靠性及量产进度等因素。 相较于其他传感器,激光雷达可提升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机构预计,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不过,2021年伊始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路线之争,让激光雷达成为汽车行业重点关注领域。专家认为,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如何平衡成本、可靠性及量产进度等因素。 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距离的装置,广泛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领域,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 近日,禾赛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被上交所问询。公司拟募资2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中心、激光雷达专属芯片、激光雷达算法研发三个项目。目前A股尚无核心业务是激光雷达的上市公司。禾赛科技冲刺科创板IPO,有望成为A股激光雷达“第一股”。此外,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也在筹备上市。 从全球市场看,2020年下半年以来,激光雷达公司迎来上市热潮。2020年9月,以机械式激光雷达为主要技术路径的Velodyne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12月,坚持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Luminar同样登陆纳斯达克。另外,Aeva、Innoviz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上市,Ouster预计2021年上半年上市。 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未来5年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2019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83.7%。 2021年被认为是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一批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将于今年上市。 2020年11月,小鹏汽车宣布,与大疆孵化的Livox览沃科技达成合作,2021年开始生产的量产车型将升级其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提高性能。该公司有望成为全球首家将激光雷达技术集成到量产车型的汽车制造商。 2021年1月9日,蔚来发布配备了激光雷达的首款轿车ET7,供应商为蔚来和蔚来资本投资的Innovusion公司。1月15日,长城汽车(行情601633,诊股)宣布,旗下“咖啡智能”平台打造的WEY旗舰产品“摩卡”计划搭载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兼具测距远、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且无需深度学习算法,可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相较于其他传感器,其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对于‘负责任’的高级别自动辅助驾驶,激光雷达不可或缺。”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 激光雷达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目前,禾赛科技获得了百度、博世和安森美的投资,而速腾聚创获得了北汽、上汽和阿里的投资等。 技术路径之争 无人驾驶的传感器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技术路径之争。 一种是视觉算法。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大脑系统为例,其主要借助摄像头,对周边物体建立模型,同时把数据添加至神经网络进行纯视觉计算,在自动驾驶中承担“识别”的作用。另一种是激光雷达,工作时向四周散射激光,基于反馈判断周边是否存在障碍物并生成点云图,在自动驾驶中承担“感知”的作用。 2020年11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公布激光雷达上车方案后表示:“开始几年我们会把安全因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宁愿硬件冗余、软件冗余。” 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角度看,两者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激光雷达不具备摄像头的物体识别能力,感知与识别两项能力不能在激光雷达上进行融合。但基于多传感器方案,可以采用摄像头进行补充。 中国厂商崛起 从两家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的财务情况看,成绩并不算乐观。2019年,Velodyne净亏损6720万美元,Luminar净亏损9470万美元。而禾赛科技2019年净亏损1.5亿元人民币。 “现阶段激光雷达企业基本上都不盈利,但资本市场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出货量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激光雷达产品还不能做到工业标准品,未来到底哪种技术路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前瞻研究员高飞翔表示。 根据Velodyne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公司激光雷达累计出货量5.16万台。而Luminar的激光雷达产品2019年销售仅在百台量级。 但资本市场对Luminar充满期待。截至今年2月19日,Velodyne市值为35.6亿美元,而Luminar市值为109亿美元。 根据扫描模块的不同,激光雷达通常可分为机械式和固态两种。Velodyne等企业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研发早、技术相对成熟,但机械旋转部件在行车环境中不稳定,符合车规级要求的产品量产难度高。Luminar则是全球1550纳米固态激光雷达领域领军者。高飞翔认为,Luminar能够获得高估值的原因在于,其1550纳米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壁垒高,同时需要产业链进行技术工艺的整合。 此外,成本问题也是激光雷达应用的瓶颈。 2020年12月,华为发布了96线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并宣布要把成本压缩到200美元。除了华为,国内的激光雷达生产商还有大疆、镭神、思岚科技等。 科技创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专家王煜认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至于哪家激光雷达生产厂商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路线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其能否平衡光源、接收、机械控制、光路控制等的成本以及量产进度及可靠性。 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称,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融合方案将在高端豪华车型上率先使用。随着成本的降低,经济性车型将逐步进行配套。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9日讯帝尔激光(300776.SZ)今日股价大跌,盘中最大跌幅达6.40%,报143.6元。截至收盘,帝尔激光报145.46元,下跌5.19%,成交额2.46亿元,换手率3.70%,总市值153.90亿元。 帝尔激光昨日晚间公告披露2项信息:公司IPO的4个募投项目延期以及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4亿元。 2019年5月17日,帝尔激光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公开发行的新股1653.60万股,发行价格为57.71元/股,募集资金总额为9.54亿元。本次发行费用为8793.99万元,其中保荐机构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赚得保荐及承销费用7634.34万元。 帝尔激光IPO募集资金净额为8.66亿元。按照招股书披露,其中1.88亿元将用于“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9975.00万元用于“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2.51亿元用于“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1.28亿元用于“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帝尔激光上述5个IPO募投项目,除补流项目外的其余4个项目原计划完成时间均为2021年5月。 帝尔激光昨晚披露的公告显示,“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和“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完成时间均调整为2022年5月;“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和“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的完成时间调整为2022年12月。 截至三季度末,帝尔激光补流项目超额完成,但其余4项目的投资进度不及13%。据帝尔激光昨日公告,截至2020年9月30日,“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投资进度为7.22%,“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投资进度为3.19%,“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投资进度为12.26%,“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投资进度为1.98%,“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投资进度为101.92%。 帝尔激光公告称,“帝尔激光生产基地项目”、“帝尔激光研发基地项目”延期的主要原因为这2个项目的实施地点均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科技城。公司于2019年5月上市后,因受武汉军运会期间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临时性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于2019年12月方才取得项目的建筑施工许可证。此后又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直至2020年5月完全恢复施工状态,使得公司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土建施工进度缓慢。同时由于生产基地尚未完工,后续的机器设备购置等也无法实施,故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进度大幅滞后于原定计划。鉴于以上原因,经审慎研究,本着对股东负责及谨慎投资的原则,结合目前该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公司拟延长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上述延期事项对公司业务正常开展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帝尔激光精密激光设备生产项目”和“帝尔激光研发及测试项目”的实施地点均位于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计划建设的厂房、实验楼等建筑物用于精密激光加工设备生产以及研发活动。目前,上述两个募投项目的募集资金投入进度较原计划有所滞后,主要原因:一方面,受国内新冠疫情影响,项目厂房施工建设有所延缓,目前部分厂房建筑工程已完成主体施工,部分厂房建设已完成施工准备。另一方面,由于项目所需的部分机器设备系向国外供应商采购,受到国外新冠疫情的影响,该等设备的采购进程有所延缓。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募集资金,确保募投项目建设质量,有效配置项目资源,同时结合了现有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规划需要,公司经研究后对该项目进度规划进行优化调整,拟延长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上述延期事项对公司业务正常开展不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昨日,帝尔激光还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4亿元,其中3.31亿元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印刷技术应用研发项目”、2.60亿元用于“新型显示行业激光技术及设备应用研发项目”、2.49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近日,阿联酋迪拜经济部颁发“消费者友好型企业”奖。中国品牌海信在300余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在市场上,海信激光电视也受到了迪拜王室成员等消费者青睐,并在被称为“迪拜长安街”的谢赫扎伊德路亮相。而整个中东市场,海信激光电视1-11月同比增长更是达到120%。 据了解,“消费者友好型企业”评选是迪拜政府为提升消费者体验和商家服务质量而设立的。根据各行业平均水平,迪拜经济部设立了11项评估标准,最终得分通过率只有30%。中国品牌海信在参评的300多家企业里表现优异,在售前体验、产品质量保证以及投诉解决效率评分均高于行业平均分,与三星、宜家等品牌共同获评“消费者友好型企业”。 事实上,获奖背后是海信产品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并获得认可。以海信激光电视100L5为例,其凭借出色的画质及沉浸感体验,自年初上市以来就受到歌手、数码达人欢迎。9月初,激光电视也成为迪拜王室成员的客厅电视的换代选择。 今年9月,在迪拜最知名的的谢赫扎伊德路上,海信激光电视的巨幅海报一经亮相引发众多关注。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海信电视在中东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51%,而激光电视同比增速更是达到120%。 而在服务方面,海信在收获好评同时还在不断提升。在迪拜,每年异常炎热夏季结束后,空调、冷柜产品进入集中清洁和维修期,对此,海信迪拜公司在11月为消费者提供了免费人工、购买折扣等服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工作人员介绍,海信在迪拜自建的新区域呼叫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建成后也将持续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作者 | 尼莫 来源 | 新股 提供IPO领域专业资讯,关注新股 据消息,上海禾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日已完成IPO上市辅导,拟科创板挂牌上市,估值或超10亿美元。 2013年成立的禾赛科技是一家3D传感器(激光雷达)制造商,产品主要用于无人驾驶领域、地图测绘、智慧城市/V2X、机器人及安防等领域。 目前,公司已布局500多项专利,客户分布在全球20个国家与地区的70座城市。在美国加州DMV公布的65家获得无人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的公司中,超过50%是禾赛的客户。 硅谷无人驾驶新秀 2013年,禾赛科技成立于美国硅谷圣何塞,后搬迁至上海。禾赛科技的创始团队都是技术出身。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孙恺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机械和电子系,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一帆为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主攻智能机器人领域,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向少卿拥有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和机械工程双硕士,主攻智能机电一体化领域。 激光雷达是机器人行走的“眼睛”,是人类能够解放四肢驾驶汽车的关键,激光雷达的发展带动着整个领域的前进,业界流传一句话,“激光雷达的产品演变史,就是半部自动驾驶行业的进化史”。激光雷达带领汽车产业走向下一个生产力的变革。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进行精密测距,激光遇到物体就会反射,通过计算反射时间来测量物体的距离,利用成千上万的脉冲构建出动态三维模型,汽车便可靠着这幅由激光雷达描绘出的实时地图,实现自动驾驶。除了汽车,工厂里的叉车、物流的配送小车也能够装备激光雷达,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智能化。 激光雷达是L4/L5自动驾驶的核心,自动驾驶概念的兴起拉动了激光雷达行业的增速,根据Yole统计,2017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7.26亿美元,2018年增长至13亿美元,预计2023年达50亿美元,六年复合增速达38%。 全球激光雷达的龙头公司是Velodyne,国内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公司模仿Velodyne的产品模式,主打性价比,逐步抢占国内市场。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2021年预计突破6亿元,年均增速约18%,保持稳定高增速。 目前国内车载激光雷达的渗透率偏低,随着禾赛科技等国产厂商的发展,国内将逐步实现激光雷达的国产化。 行业未来向低成本化与量产化发展,固态雷达产品相对于机械旋转雷达具备这两种优势,将会成为主流产品。行业面临的难题则是智能化与感知系统。 与百度的紧密合作 迄今为止,禾赛已完成累计超过2.3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德国博世集团、光速、百度等全球知名的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百度作为第二大机构投资方,持股7.88%,百度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直接出任禾赛科技的董事。 2017年禾赛科技与百度Apollo共同发布了一套自动驾驶开发者套件——Pandora,解决了自动驾驶中国制造的痛点,实现激光雷达、环视摄像头模组、多传感器融合和感知识别算法的一体化,提高传感器探测的性能,解决了数据同步的问题,降低了一体化的继承难度。 2018年禾赛助力百度推出Apollo Robotaxi,能够识别路况,实现对车辆的自动避让以及自动变道、对行人能够自动减速礼让,使自动驾驶向未来又迈出了一步。 2019年百度投资禾赛与AI加速芯片的开发商地平线的合作项目,研发更高性能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 百度由禾赛的客户变为投资人是对禾赛科技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坚定信念。
双十二掀起购物热潮的同时,也掀起了因商家产品质量而引起法律纠纷的热议事件,近日有一条关于激光电视的微博话题#被坑用户忠告:千万别买激光电视# 在微博阅读人数过亿引起了广泛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商家诚信宣传和理性消费的重新审视,为接下来圣诞节等新一波购物热潮提出了警醒。 事件的缘由是一名用户买了一台海信75寸激光电视,品牌网购宣传和导购宣传都告知该电视护眼且显示清晰,但其母亲使用不到一天后眼睛不舒服,而且还存在白天看不清、晚上看眼睛痛,漏光严重、画质差等问题。于是她认为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愤然投诉,要求商家退货。但商家坚决不退,便告到法庭。 热议焦点一:激光电视“护眼”是否属于虚假宣传?权威媒体指出:并不护眼! 该名用户此举一出,一呼百应,众多网友纷纷在微博下留言力挺博主!也有很多法律人士给出了点评。那么激光电视是否护眼?其以护眼为卖点的包装宣传,是否属于虚假宣传呢? 其实《南方日报》“激光电视成过渡性产品” 报道中早已提到医学专家实锤激光电视伤眼,或许是由于知道画质不过关,激光电视厂家开始把卖点转向护眼,试图以健康护眼的方式打动消费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南方日报》专门请来了医学专家就激光电视护眼的问题展开分析,发现激光对人眼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眼直视激光可能导致短暂失明或永久失明。由于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与电视屏幕之间有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激光是独立传输的,一旦有人眼(尤其是爱动的小孩)介入其中,很有可能造成不敢想象的严重后果。二是激光电视是发射蓝色激光成像,因为激光光源的短波蓝光对人眼有害,即使不直视激光束,长期观看激光电视仍然有可能对人眼造成伤害。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权威健康媒体《生命时报》也报道“多位眼科专家论证激光电视不护眼”,指出“激光电视对外宣称的护眼功效,其实没有充足的科学依据支撑。厂家将‘护眼’包装为卖点的做法,实属忽悠和炒作。” 据了解,激光电视厂商用“漫反射”、“柔和成像”等理由作为激光电视护眼的依据,提出“漫反射成像,非直射光源,长时间观看不伤眼”、“2米近看也护眼”、“护眼效果显著”等,但实际上对于人眼来说,不会在意光是直射、反射,还是折射,色彩、亮度、对比度等视觉要素,才是更重要。另一方面,激光电视更加青睐昏暗环境,更容易导致视疲劳。 专家表示,激光电视不适合老人和小孩使用,在昏暗环境下,老年人容易诱发青光眼,而孩子在相对模糊的视觉环境中更容易导致视疲劳,同时,激光电视所宣称的可以近距离观看同样不成立。据国际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提出的“人眼和屏幕间的距离至少是屏幕对角线长度乘以1.6倍”计算法,对动辄80吋-100吋的激光电视来说,观影距离反而应该更远一些,“适合近距离看”显然经不起推敲。 热议焦点二:所谓“网红产品”激光电视是否值得追捧?用户忠告粉丝:千万别买激光电视 因为论据充实,这个案件目前已尘埃落定,商家自知理亏已经给予赔偿,但激光电视的不良使用体验是确实存在的,因此该名用户也给出了对各位消费者善意而坚定的忠告:千万别买激光电视!那么这名用户反馈的问题是否属于个别现象呢?所谓的“网红产品”激光电视到底是否如宣传的那样值得追捧? 用户投诉激光电视原来并非个例 原来这起事件并不是个案,其实网上早已有大量因为购买激光电视而出现眼部不适的真实案例。早在之前知乎大V蓝大仙人就曾指出,售价2万左右的激光电视,实际效果比液晶电视中的低端机还要低,“更为神奇的是,低亮度这个致命硬伤,通过营销,竟然变成了护眼,缺点秒变优点,还能拿出来宣传一波,666。” 激光电视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消费者质疑,据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2019年数据显示,消费者关于激光电视的投诉量激增了120%。 而在新浪微博黑猫投诉、华声在线等消费者投诉平台也充斥着对“激光电视”的产品质量问题投诉。消费者在购买后称“一年半不到就蓝屏”、“两个月就黑屏”、“白天根本没法看”、“激光电视看起来画面发灰”、“看久了眼睛难受得要死”、“屏幕鼓包”、“色块差异(后查是激光引擎问题)”…… 买电视,选过渡产品还是主流产品? 自诞生以来激光电视一直口号喊得很响亮,宣称是新一代视觉技术的革新,让人误以为是一种非常高科技的电视产品,但从真正购买体验过激光电视的用户们口碑中我们可以得知,事实却远非如此美好。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激光电视出货量仅为20万台,仅占全国0.4%的市场表现,正是市场最真实的反馈。正如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所分析的“如今的激光电视也是一种过渡产品,不会成为电视市场主流产品。”而真正引领市场前行趋势的却是另外一个悄然兴起、被业内专家和消费者普遍认为更加领先的新型显示技术——Mini-LED。 不仅是电视画质、价值评测方面相当权威的专业网站CNET,还是海外知名电视评测网站Rtings.com都对Mini-LED给出了极高的评价。Mini-LED相比传统LCD屏幕具备高对比度、高亮度、广色域、广视角以及超薄等特点,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而且不烧屏,寿命更长,在产品能耗、可靠性、耐用性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为液晶电视市场带来新的起点。各大厂家为了在高端市场占有更高的份额,积极开发Mini-LED新型显示技术。Mini-LED画质持续提升,而成本相对更低,寿命更长,对于高端消费者来说自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Mini-LED已成为行业普遍认同的显示技术演进方向,业界预计,Mini-LED全球市场规模将达2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5%。未来以Mini-LED为代表的新技术,有望推动8K大屏设备普及,迎来全新技术跃级,进而构建整个显示行业的产品创新与技术演进新格局。
相较于其他传感器,激光雷达可提升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机构预计,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不过,2021年伊始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路线之争,让激光雷达成为汽车行业重点关注领域。专家认为,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如何平衡成本、可靠性及量产进度等因素。 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距离的装置,广泛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领域,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 近日,禾赛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被上交所问询。公司拟募资2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中心、激光雷达专属芯片、激光雷达算法研发三个项目。目前A股尚无核心业务是激光雷达的上市公司。禾赛科技冲刺科创板IPO,有望成为A股激光雷达“第一股”。此外,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也在筹备上市。 从全球市场看,2020年下半年以来,激光雷达公司迎来上市热潮。2020年9月,以机械式激光雷达为主要技术路径的Velodyne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12月,坚持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Luminar同样登陆纳斯达克。另外,Aeva、Innoviz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上市,Ouster预计2021年上半年上市。 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未来5年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2019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83.7%。 2021年被认为是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一批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将于今年上市。 2020年11月,小鹏汽车宣布,与大疆孵化的Livox览沃科技达成合作,2021年开始生产的量产车型将升级其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提高性能。该公司有望成为全球首家将激光雷达技术集成到量产车型的汽车制造商。 2021年1月9日,蔚来发布配备了激光雷达的首款轿车ET7,供应商为蔚来和蔚来资本投资的Innovusion公司。1月15日,长城汽车宣布,旗下“咖啡智能”平台打造的WEY旗舰产品“摩卡”计划搭载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兼具测距远、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且无需深度学习算法,可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相较于其他传感器,其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对于‘负责任’的高级别自动辅助驾驶,激光雷达不可或缺。”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 激光雷达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目前,禾赛科技获得了百度、博世和安森美的投资,而速腾聚创获得了北汽、上汽和阿里的投资等。 技术路径之争 无人驾驶的传感器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技术路径之争。 一种是视觉算法。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大脑系统为例,其主要借助摄像头,对周边物体建立模型,同时把数据添加至神经网络进行纯视觉计算,在自动驾驶中承担“识别”的作用。另一种是激光雷达,工作时向四周散射激光,基于反馈判断周边是否存在障碍物并生成点云图,在自动驾驶中承担“感知”的作用。 2020年11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公布激光雷达上车方案后表示:“开始几年我们会把安全因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宁愿硬件冗余、软件冗余。” 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角度看,两者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激光雷达不具备摄像头的物体识别能力,感知与识别两项能力不能在激光雷达上进行融合。但基于多传感器方案,可以采用摄像头进行补充。 中国厂商崛起 从两家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的财务情况看,成绩并不算乐观。2019年,Velodyne净亏损6720万美元,Luminar净亏损9470万美元。而禾赛科技2019年净亏损1.5亿元人民币。 “现阶段激光雷达企业基本上都不盈利,但资本市场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出货量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激光雷达产品还不能做到工业标准品,未来到底哪种技术路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中信证券前瞻研究员高飞翔表示。 根据Velodyne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公司激光雷达累计出货量5.16万台。而Luminar的激光雷达产品2019年销售仅在百台量级。 但资本市场对Luminar充满期待。截至今年2月19日,Velodyne市值为35.6亿美元,而Luminar市值为109亿美元。 根据扫描模块的不同,激光雷达通常可分为机械式和固态两种。Velodyne等企业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研发早、技术相对成熟,但机械旋转部件在行车环境中不稳定,符合车规级要求的产品量产难度高。Luminar则是全球1550纳米固态激光雷达领域领军者。高飞翔认为,Luminar能够获得高估值的原因在于,其1550纳米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壁垒高,同时需要产业链进行技术工艺的整合。 此外,成本问题也是激光雷达应用的瓶颈。 2020年12月,华为发布了96线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并宣布要把成本压缩到200美元。除了华为,国内的激光雷达生产商还有大疆、镭神、思岚科技等。 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认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至于哪家激光雷达生产厂商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路线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其能否平衡光源、接收、机械控制、光路控制等的成本以及量产进度及可靠性。 中泰证券称,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融合方案将在高端豪华车型上率先使用。随着成本的降低,经济性车型将逐步进行配套。
华为正在不断加码汽车业务。12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华为首次发布了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 华为融合感知产品部总经理段忠毅表示,目前华为已经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按照年产10万套/线在推进,以适应未来大规模量产需求。此外,基于场景分析,华为设计、开发了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可以实现城区行人车辆检测覆盖,并兼具高速车辆检测能力,更符合中国复杂路况下的场景。 据了解,华为激光雷达产品的研发始于2016年,经过半年的调研明确了方向,要做一款高性能、车规级、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激光雷达,基于此定位,激光雷达团队启动“爬北坡战略”。 当日,北汽高端新能源品牌ARCFOX极狐HBT谍照曝光,据ARCFOX极狐官方信息显示,华为此次官宣的激光雷达,正是极狐HBT所量产搭载的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产品,伴随华为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亮相,搭载华为3颗激光雷达的极狐HBT成为量产第一车。 由于美国的打压,今年下半年华为手机业务因为芯片短缺受到很大影响,不得不出售荣耀品牌。作为业务填补,华为加快了在汽车领域的研发。今年7月,华为HiCar正式上线,HiCar是华为提供的人-车-家全场景智慧互联解决方案。据日前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公布的数据,华为HiCar已经与超过20家车厂、150多款车进行了合作,2021年计划预装超过500万台车。 8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增多项专利信息,包括“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交通信号灯的识别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和智能车”。其中,“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与“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的申请日期分别在2017年6月和2017年4月,公开日期均为2020年8月。 10月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牌“HI”亮相。“HI”品牌以全栈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汽车制造商们开展深度合作,包含一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五大系统,此外,“HI”还拥有AOS、HOS、VOS三大计算平台。 11月,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决议文件,签发人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项决议主要内容有两点: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合并至消费者业务BG,统一由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挂帅;重申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在产经观察家丁少将看来,对于因手机业务受冲击而面临下滑的消费者业务来说,华为汽车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方案以及周边产品的加入,是强有力的补充,但短期来看,华为还是不太可能自己做汽车,仍是以方案商的身份与车企合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