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间,海目星(688559.SH)发布2020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24.27%;归母扣非净利润2043.09万元,同比增长45.98%。2020年9月,海目星正式亮相科创板,作为上市后的首份定期报告,公司营业收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归母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向资本市场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海目星是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具备面向多元化应用市场、多层级行业客户的综合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积累了如Appl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立讯精密、京东方、蓝思科技、特斯拉、CATL、长城汽车、蜂巢能源、中航锂电、亿纬锂能等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客户,实施了多个标杆项目和批量化的交付,并打造出多个应用样板工程。海目星表示,自产激光器研发实力、激光器的切割工艺应用的典型案例、多方面底层研究能力的投入和积累、顶尖的技术团队是公司的核心优势。在谈及与特斯拉、宁德时代大客户的合作时,公司表示,2019年公司拿到特斯拉12台高速激光制片机的订单,金额约1100万美元,目前正在洽谈后续合作,后续订单具备不确定性。宁德时代作为锂电龙头,每年都有大量的设备采购需求,海目星作为其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大部分产线需求都有参与。截止3月底,海目星在手订单11亿元左右,目前公司尚未披露最新订单数量。根据公开数据,2017-2019年公司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3.77%、47.69%和46.02%,依次比例计算,公司全年营收有望突破12亿元。东吴证券研报称,目前激光设备行业处于筑底阶段,但激光行业仍是朝阳行业,切割、焊接、超快等应用市场依旧广阔,长期看好行业前景。中航证券也明确表示,2020年虽然由于整体宏观经济的不景气,激光设备及激光器企业业绩增长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预计下游工业企业对激光设备的需求仍然有保障。海目星表示,未来将选择一些有技术壁垒的行业,综合应用公司的激光及自动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技术积累和储备,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
10月12日,光峰科技(688007.SH)发布公告称,受益于影院复工,近期公司旗下影院服务业务快速恢复的增长态势,其中9月份服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已恢复83%。预计对光峰科技全年业绩恢复产生积极影响。影院复工80天票房破百亿,光峰科技两万套设备累计播放超过亿小时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院线进入“冰封期”,导致整个电影产业陷入停滞状态,光峰科技的影院光源业务亦受影响。光峰科技表示,虽然受疫情影响,公司利润对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仔细分析公司的半年报可以发现,公司实际经营情况要优于财报相关数据。核心原因在于折旧摊销、股权激励等成本,并没有直接影响当期现金流。显然,光峰科技经营“里子”(现金流水平),要优于“面子”(利润等财务指标)。疫情期间企业守住了盈利底线,经营表现要好于预期。随着国内疫情持续向好,7月20日国家电影局发布“解冻”通知后,1279家影院有序开业,影院首日复工率仅12%。8月20日影院复工满月,全国票房已超10.1亿元,超3300万人次观影。8月25日七夕单日票房达5.23亿元,创影院重启以来的新高。9月中旬,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将影院上座率上限提升至75%,今年国庆档期8天的电影票房已超过39.27亿元,为去年同期的87.92%,取得历年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特别在10月3日,国内电影年度总票房终于突破了100亿大关。从3月底以来各类优惠政策和行业公约等陆续发布,院线复工率加速上升、新片不断定档,市场关注度逐渐升温,影视板块有望进入加速复苏的状态。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国影院复工率超90%,全国银幕数71070块,其中光峰科技的ALPD®激光放映设备已投放市场19000余套,占全国市场份额超27%,授权计时播放超1亿小时。“开机即盈利”的影院业务作为光峰科技重要的利润来源,影院全面复苏为光峰科技的业务极速反弹奠定了基础,对企业未来盈利具备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深耕“Laser as a service”影院赛道自2014年安装全球首台ALPD®激光电影放映厅,解决了传统放映技术普遍存在银幕偏暗、亮度不足、播放3D片源体验感差的问题,为观众带来优异的画面质感和观影体验,随后在电影放映市场率先推出“Laser as a service”激光光源按时长付费的“服务模式”,推动公司ALPD®技术的快速普及,影院服务业务快速普及一方面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和持续的收入,另一方面保证有较高的利润回报。“Laser as a service”服务模式——即影院只需根据使用时长进行付费而无需购买光源。这一模式能够对影院的资金、运营压力起到有效的缓解作用,还能享受光峰科技激光光源的高亮度、高色域、高对比度等技术成果。与此同时,光峰科技为光源设备接入远程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光源提供远程授权和智能计时服务,并为资产监测、巡检维修派单、追踪等日常运营提供支持,使“Laser as a service”服务模式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影院激光光源“服务模式”有助于影院“轻资产”运营,有效帮助影院实现“降本增效”,利好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复苏,随着影院的全面开放,影院服务模式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未来光峰科技不断升级ALPD®技术,通过对放映设备的技术赋能,为影院放映体系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技术研发颠覆式创新据悉,光峰科技商业模式创新的底气,来源于技术研发一直以来坚持的颠覆式创新。光峰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激光显示底层架构技术的发明者,首创ALPD®半导体光源技术(以下简称“ALPD®技术”)以原创性的创新结合了半导体激光芯片的高亮度和稀土材料的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成本的优势,在显著提高半导体激光光源的性能基础上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成为第一个真正实现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激光显示技术。资料显示,光峰科技研发的ALPD®4.0光源,相比灯泡光源降低成本20%以上,使影院商家更愿意从灯泡切换到激光。光峰作为激光显示行业的领跑者,技术架构优化创新不停止,对上游的依赖性较小,成本大幅降低。据AVC(奥维睿沃)《中国激光投影市场研究报告2019》显示,从光源来看,蓝色激光+荧光粉技术依然是主流光源技术,占市场份额的98.6%。目前,光峰科技即将推出ALPD®5.0,届时激光的半导体属性将充分展示出来,实现激光和视频内容的互动,甚至有影响内容制版的标准的可能。正在同步研发的ALPD®6.0,目标是在成本或者性能上对目前技术重点突破,能够大大拓展激光显示应用领域,使激光显示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C5探索中小影院解决方案不仅如此,光峰科技积极探索中小影院解决方案。企业成功研发适合中小影厅的影院级经济型光源放映产品——C5,正逐步进入试产阶段,C5使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全球第五家具有开发、制造符合DCI标准数字电影放映机能力的公司,作为全球最小的DCI认证激光荧光数字电影放映机。在保证亮度以及成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光源成本,满足中小型影厅的放映需求。光峰科技自主研发的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C5,正式通过DCI认证并已实现量产,实现了中国数字电影放映关键设备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一直以来对电影放映机的垄断。也代表了光峰科技在研发电影设备技术方面取得的一大成就,使公司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全球第五家具有开发、制造符合DCI标准数字电影放映机能力的公司,我国成为第四个能够开发和制造符合DCI标准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国家。在产品应用层面上,C5和GDC公司帐下的影院管理系统(TMS)两款产品一拍即合。C5作为激光显示硬核科技产品,为GDC的影院管理系统赋予了硬核载体,使GDC能够完美落地面向市场;GDC的影院管理系统则为C5提供影院管理功能的内置驱动。TMS搭载自主研发的DCI点播系统,支持无限容量片库,满足不同地域和文化人群的观影需求,在未来或将搭配5G网络传输,提供无比流畅的观影享受。据光峰科技官方披露数据显示,今年7月、8月、9月影院服务收入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65%、83%,后续随着院线的正常运营,光峰影院服务业务将逐步恢复常态。
在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三十年里,从“老8股”,到中小板与创业板的设立,再到科创板落地、注册制“三步走”,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从中获得资本赋能,代表新生力量的科创型企业掌门人也走到了舞台中央,接下来,他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去迎接挑战,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科创板广东第一股、激光显示行业第一股光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李屹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讲述了自己攻坚克难的创业历程,并分享了此前鲜少提及的早期求学经历及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这位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名单的“科研型企业家”,以满腔的热忱与英气,“自带光环”的走进人们视野。 从清华校训到实现梦想 激光电影放映、激光电视、智能便携微投、激光工程方案、激光教育方案……当记者走进光峰科技的展厅,流光溢彩的激光显示产品遍布四周,而在一个没有打光的角落里,摆放着公司获得的各种奖杯和荣誉证书。随行的员工介绍道,李屹看重科研成果,但并不看重荣誉。 穿过展厅,记者就见到了刚刚结束一场投资者交流会的李屹,算起来这已经是记者第三次与他见面。略带疲态的他眼神依然十分明亮,在展厅内坐下后,他打趣说,“今天我特地穿了新衬衫,希望能展示出一个好形象。” 这位不看重荣誉的科研型企业家,却十分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也乐于分享观点。 李屹出生于重庆万州区(时名为“万县”)一个从事科技工作的家庭,在他的描述里,家乡是个“有很多重要的、全国性工业企业”的地方。从地理上看,万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既是一个通江达海的开放之地,也是一个万商云集的包容之地。 在这种家乡特色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屹选择了理工科并投身科研。凭借自身努力,他进入了清华大学。“到清华后,我对校训的印象最为深刻”,李屹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是清华多年积淀的概括。我在清华5年,从16岁到21岁,正好经历了人生思想开始成熟的阶段。此后30年,开始了关于‘光’的寻梦之旅。” 如果说清华校训的影响于李屹是一生的伴随,那么其在罗切斯特大学的经历,就是一把开启梦想的钥匙。彼时,在获得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后,李屹进入该校激光能量实验室从事科研,了解到实验室正在做“人造太阳”项目,一种通过清洁能源模拟出太阳光与太阳能的技术——这种前所未有的尝试,给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李屹带来了极大冲击。 这个“人造太阳”项目点燃了这位热血青年心中那个关于“光”的梦想。 李屹认为,在实验室里“造太阳”,是敢于挑战自然、颠覆生活的行为。“这段经历成为后来创办光峰科技的重要启发。科技创新的本质,是要给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要颠覆前人铺好的路。和人造太阳一样,光峰科技就是想探索新高度,想尝试能突破想象的事,用科技改变生活。” 2006年,36岁的李屹带领团队离开硅谷,在深圳创立了光峰科技。2007年,他们提出ALPD®技术路线,这种蓝色激光+荧光粉的技术架构解决了当时激光显示成本过高的难题。2013年,光峰科技与LG合作推出全球首台100吋激光电视,开创了激光电视细分市场。“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将原来昂贵的激光显示产品普及到了普通家庭,这就是我们‘科技改变生活’的初心。”李屹说。 2020年11月10日,光峰科技正式发布基于ALFA技术的全球首款柔性菲涅尔波导屏,这是光峰科技改变人们生活的最新研发应用成果。“之前有海外投资人来参观,我问他们,你能想象在中国买100吋的电视带回欧洲吗?肯定不能想象。”采访中,李屹展开双手,开始比划这种激光电视能有多便携,“现在,100吋的柔性抗光屏可以卷起来,就像个画筒,而激光电视也就只有手提箱那么大,可以带去更多场景使用。” “壮起鼠胆,把猫打翻” 工作之外,李屹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影迷。 “电影是人性的写照,是对文化的承载”,李屹饶有兴味地继续讲述:“人只能活一次,但看电影能够沉浸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不同的经历。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动画片叫做《好猫咪咪》,里面有句台词是‘老鼠怕猫,千古谣言;壮起鼠胆,把猫打翻’。被质疑的老鼠敢于去挑战猫,这和我们做科研其实是一样的。” 而做“敢于挑战猫的老鼠”需要的是非同寻常的坚毅。李屹的创业之路并非一直顺风顺水,他与团队一手打造的ALPD®,也曾遭受过业界的误解、冷落与不信任。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总是质疑,作为一家深圳的企业,怎么能做出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国外合作伙伴也不信任我们。”谈起过往艰辛,李屹言语苦涩但神情轻松,“那时蛮痛苦的,同样水平的团队,若来自硅谷就容易被接受,但来自深圳就会遭受偏见。”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北美企业的首席技术官开玩笑说,再推销技术,就把我从这个楼里扔出去,他不太认可我们的方案。”李屹表示,“在那个年代,激光显示其实有IMAX、柯达在做,也有初创企业在做。而我们是来自遥远深圳的光峰,提出颠覆性技术路线,号称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还非常注重知识产权,这时候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说服他们。” 而那些磕磕碰碰并未给李屹带来伤痕,反而助他积淀了更沉稳、坚毅的气质。既然说出来没人接受,他就一件一件去做,通过自己研发的产品去说服人。“与LG合作后,我们在院线与巴可合作来推广ALPD®,这是靠一步步创新做出来的具体成果。像清华那句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像那句‘把猫打翻’的台词,真正的成功就是坚持住。”李屹说。 在光峰科技员工的眼里,这位“理工男老板”的自我要求高得可怕,随时带着一股冲劲和韧劲,且源源不断地鼓舞着员工。“他身上有少年气、不死板,还健谈,不是那种过分严肃的科研人。要是和他聊起喜欢的电影,他可以滔滔不绝讲上大半天。”有公司员工向记者表示。 如今,光峰科技的ALPD®已是激光显示行业的主流技术路线,以自己的激光显示技术服务近两万家激光影厅,在商教、工程等领域的业务也发展稳健。2019年7月份,光峰科技迎来创立后的高光时刻,成为科创板首批挂牌企业之一。 “压力更大了,会思考在科创板这么好的环境下,我能不能带着光峰科技实现更长久更持续的发展?”在向记者介绍上市的情形时,李屹表示,“我们曾经认为,把公司做到上市就可以了,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马拉松。光峰科技上市很快,但跑好第一公里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好好跑接下来的几十公里。” 敬畏未来如履薄冰前行 刚刚跑完“一公里”的光峰科技,迎来了一个小插曲。李屹怎么也想不到,“科创板专利纠纷第一案”竟落在自己头上——台达公司等同业因专利起诉光峰科技。直到2020年10月份,经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理,光峰科技不侵权抗辩成立,台达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被驳回,并承担相关受理费用。光峰科技算是有惊无险,不过,这让李屹警觉起来。 “企业家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能真正让一个企业建立护城河,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李屹感叹道,“光峰科技是在科创板上市后第一个赢得专利诉讼的企业,有示范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自身抗辩经历,把重视知识产权的观念传达给更多上市公司,助力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谈及未来,李屹从容且果敢。“当下的光峰科技不为暂时难题所困、不为市值变化而惑,坚持科技创新改变生活的初心,愿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的价值回报。行业会变化,而我们无法知道未来会有什么颠覆生活,所以我们也要敬畏未来,如履薄冰地前行。” 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份,光峰科技首发原股东持股已全部解禁,由李屹直接控制的深圳光峰控股有限公司共持股7976.27万股。而截至记者发稿,李屹未曾减持,也没有筹划减持。 “受益于科技创新大环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怀揣热情与梦想加入光峰科技。”李屹表示,“愿意加入科创行列的年轻人,一定做好差异化竞争准备,创造价值,不要做无谓的重复性工作。要敢于探索未来,挑战现在,回归创新本质,用科技给社会带来更多更好的东西。” 那么,如果李屹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员,他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如果回到过去,我依旧会选择这条路。这条路很有挑战性也有乐趣,而且现在的环境比14年前好太多了。若有机会回归,或许会给自己定下更大的目标。”李屹坚定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倔劲。 岁月轮回,归来仍少年。
“这是一个新的平台和起点,不以财富自由为导向,而是推动海目星真正实现‘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梦想。”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在接受专访时直言。 亮相科创板,是海目星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想一路走来的“重要时刻”,赵盛宇有自己的答案:2009年底进入大客户富士康供应链体系;2012年代表深圳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位居第二;2015年进入宁德时代供货商体系,成为苹果的合格供应商;2017年成立2家子公司并建立产业园;2019年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体系,进入苹果iPhone供应链体系…… 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创新能力,海目星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头部客户,也正是成为头部企业优质供应商,坚定了海目星突破“卡脖子”技术,为客户赋能,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升级的决心。 在赵盛宇看来,未来激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激光技术升级、激光应用场景渗透将伴随着工业制造业升级,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迈进激光产业,进入主流体系 “当时光纤激光技术刚进入中国,整个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回忆起刚创业时的情景,赵盛宇说,那是2008年,激光器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激光器设备价格昂贵、激光产业发展缓慢。 敏锐意识到激光器设备市场前景广阔、激光应用将具有划时代意义,赵盛宇凭借在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工作的丰富经验,怀揣创业梦想走出研究院,率先迈进激光产业。 富士康是海目星的首个大客户!尽管目前来看订单数额较小,但赵盛宇对此却印象深刻——二三十人的团队,针对富士康塑胶件表面去毛刺的机械化需求,历时半个多月开发专用设备、完成测试,实现这一工艺的机械化量产,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信心。海目星也因此“破例”拿到富士康供应商代码,进入其供应链体系。 服务头部客户让海目星意识到,单一的激光优势很难形成技术壁垒,引进人才、提高竞争力、让企业具备开发复杂设备能力,才能真正在市场上立足。 2011年,海目星决定将激光与自动化结合起来发展,引入以张松岭为代表的自动化人才队伍,公司的激光团队升级为激光和自动化结合的团队;2012年,海目星引进国际顶尖紫外激光器开发团队,通过大力研发核心器件,提升定制化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由此进入行业主流体系。 人才和技术的积累为海目星抢抓机遇做好了准备。2015年,国家加大了对锂电池的补贴力度,海目星成功研发出宁德时代第一台可量产的锂电池激光高速制片机,进入宁德时代供货商体系,正式切入锂电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市场。 突破“卡脖子”,加速国产替代 “非常具有挑战性。”谈起进入宁德时代供货商体系,赵盛宇直言,挑战来自用新技术和理念突破关键技术屏障,更来自大量仿真实验之后成功落地。 据介绍,在多机耳电芯电池制造过程中,传统采用机械模切,而每个电芯需要多套组合磨具,换模以及频繁的修刀,这成为制造过程中成本最高的环节。单条产线每年换模具及修刀的成本就高达千万元。 用激光来代替原有的机械制成?海目星团队在对多电芯电池系统分析、理论论证基础上,2个月内开发出样机,并进行了上百万个单元实验,用统计数据确认新工艺完全具备替代能力。 2015年5月,在锂电行业从未露面的海目星,携带专属于锂电行业的激光和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成为宁德时代首家激光制片供应商。激光制片也得到宁德时代的全面认证,推进量产。之后激光制片迅速推广,带动整个产业进步。 “成为头部企业优质供应商,坚定了海目星挑战‘卡脖子’技术的决心。”赵盛宇说,“这对推动激光行业本身进步,以及推动制造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成为海目星两大核心能力。“国际顶级的客户,高速发展的行业”是海目星的发展定位。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创新能力,海目星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十分可观。 在3C领域,海目星积累了Appl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比亚迪、京东方等优质客户,是京东方国内激光设备的核心供应商;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与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全国排名前十的企业多有合作;在动力车领域,公司成为特斯拉电芯量产激光切的中国的唯一供应商…… 海目星的业绩也进入高速增长期,2017年至2019年,海目星分别实现营收6.38亿元、8.01亿元、10.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5.63万元、8330.36万元、1.45亿元。 拓展激光应用,加码中国智能制造 “激光市场潜力巨大。”谈及对行业发展前景及企业细分领域的布局,赵盛宇称,“消费电子、动力电池两个细分领域将齐头并进。此外,能源、汽车、通讯产业变革也将给激光应用带来市场空间。” Optech Consulting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激光材料加工设备市场规模从2012年10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4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04%,预计今年将达到169亿美元。 国内激光设备市场同样前景广阔。在赵盛宇看来,过去解决了激光设备应用从“0”到“1”的问题,未来实现从“1”到“100”将是大势所趋。激光技术的进步及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更高效、智能、稳定地将激光技术的优势应用到产业中,加速智能制造。 “围绕产业需求进行设计,不断调试提升,才有机会做出来顶级的产品。”在他看来,中国高端制造产业链逐步完善,高端设备需求巨大。 这也给了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机会。如半导体行业,光刻、标识、封装、检测等大量激光应用的设备,尚以欧美企业为主,百亿级的市场,中国企业被卡在门外,这将成为海目星等企业努力突破的方向之一。 锁定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也是海目星打造业绩新增长点的方向。海目星自主研发的高速激光制片机用于锂电池生产前段的极耳切割工序,能有效提高动力电池极片的生产效率。公司手握宁德时代、特斯拉等行业巨头订单资源,将迎来广阔的蓝海市场。此次海目星募投的激光及自动化装备扩建项目将主要用于生产动力电池生产设备。 “未来三五年企业仍将处于快速发展轨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明年市场恢复常态化之后,我们有信心增长30%以上。”赵盛宇说,专注于激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与市场拓展,通过新兴行业布局及新技术开发,持续开发符合下游产业的新设备,促进下游行业产业升级,推动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成为全球工业激光与自动化智造第一品牌”就在不远的前方。
北醒为这款国产纯电动中型SUV提供了旗下最节能、最稳定的TFmini激光雷达测距模组,实现首个从无线遥控后备箱,到智能感知启动后备箱的创新。 在搭载了北醒激光雷达的乘用车上,激光雷达通过系统发出的光信号进行探测,内置芯片计算出距离值,只要距离值在设定范围内,即可判定车主是否在后备箱开启位置。自此,车主们可真正“解放双手”,感受激光雷达这一黑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 该项目的技术突破源于北醒激光雷达解决方案拥有高可靠性、低错误率、成熟的核心技术和强大供应链的依托。 “激光雷达进入前装车厂,是大多数激光雷达公司的目标。但是路径有很多种。北醒选择先让激光雷达的测距模组登陆汽车前装市场。让产品在大规模量产中反复打磨,再促进包含测角功能的3D激光雷达整体的成熟,进而在高速无人驾驶上最终全面进入前装。”北醒CEO李远表示,“做产品的节奏感很重要,要形成雪球效应,北醒把一个复杂的激光雷达分解成两个部分:测距模组和测距测角整体,一步步进入前装车。目前,测距模组已经在商业化中完成了工艺积累和质量安全校验。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持续不断的自身打磨实现技术进化,交付客户更具安全可靠的3D激光雷达产品。 “激光雷达这一强大的非接触式感知技术对轨道交通、公路交通、民航、机器人领域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次能够进入前装乘用车市场,标志着国产激光雷达的测距模组从安全性到供货能力,质量和成本控制都达到了汽车行业的要求。基于此,我们会把测距模组和测角模组结合,推出车规级和轨交级的3D激光雷达Horn-X2。北醒一直追求极致的探测性能,让智能行驶更安全。” 北醒同时宣布,为满足交通行业客户需求,将推出多模式可调节的激光雷达产品,结合其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能够更准确感知和预测交通事件的发生,为大交通行业创建更智能、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记者/李春莲)
中国激光电视发展迎来了里程碑时刻。8月28日,全国平板显示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激光显示器件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分标委”)成立大会在青岛召开,这是为激光显示这种新兴显示技术设立的首个分技术委员会。工信部、国标委、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市场监管局、青岛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全国激光显示企业代表及激光显示行业专家出席了大会。 本次大会重点研讨了激光显示的光学性能、显示屏图像质量、彩色散斑的光学测试方法等三项激光显示器件标准。 “目前中国已有60项新型显示领域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正式批准发布,40项正在制定过程中,这些基础性重要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标准委标准技术管理司副司长国焕新在致辞中说。 “激光显示器件分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分标委主任委员许祖彦院士现场介绍说,“在现有显示技术中,激光显示采用激光作为显示光源,可实现超高清、大色域、大尺寸、高观赏舒适度的高保真视频图像再现,被视为显示产业升级转型走向超高清显示时代的最佳技术路线”。 据悉,海信作为激光显示分标委的秘书长单位,从2017年开始就积极推动激光显示分标委的组建工作,至今已牵头起草了两项激光显示国家标准的报批稿。 2007年,海信在没有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更没有现成参照物的情况下,就开启激光电视的研发之旅。经过长达7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研发,海信于2014年推出了全球首台100英寸激光电视,此后六年完成5次产品迭代,形成了从75英寸到120英寸的全规格大屏产品布局,并在激光光源技术、光学引擎、整机制造等方面掌握了关键技术,从而实现了从部件到整机全部自主生产。 通过十几年的摸索,海信深深体会到“标准”对一个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激光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标准来保驾护航。海信刘卫东博士从2014年开始承担IECTC110WG10激光显示标准工作组的召集人,是目前TC110唯一的一位中国籍召集人;2018年,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成立激光电视产业分会,海信成为分会会长单位。截止2020年7月份,海信已经累计申请激光电视相关技术专利1159项。 当前,以激光电视为代表的新兴显示技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2014年-2019年,激光电视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81%。今年上半年,虽然有疫情的不利影响,海信激光电视销量逆势增长了33.60%,在整体激光电视市场中占比达到88.36%。 “激光电视现阶段4K分辨率快速普及,超高清8K分辨率激光显示技术正在研发,预计2020年完成技术储备”,激光显示分标委秘书长海信刘卫东博士说。 (CIS)
8月19日,快克股份(603203)发布公告称,公司与苏州恩欧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恩欧西”)股东高磊、许德强、苏州市恩研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万商集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签订《支付现金购买股权协议》,拟以自有资金购买恩欧西85%股权,交易对价9180万元。 资料显示,恩欧西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智能激光、智能生产管理系统、X射线、光电科技领域的研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其2019年实现营收4486万元,净利润121万元;2020年1-6月实现营收1912万元,净利润416万元。截至2020年6月底,恩欧西资产净额达1702万元。 提及本次交易的目的和影响时,快克股份称,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物料作唯一标识以建立互联及信息溯源体系成为必然要求,激光打标技术因具有快、准、微及无耗材等特点,在FPC(柔性电路板)/PCB(印刷电路板)、5G新材料、半导体芯片、晶圆等行业得以越来越广泛应用。 恩欧西主要为先进电子装联FPC(柔性电路板)/PCB(印刷电路板)、5G新材料、安防等多个领域提供激光镭雕设备及方案,在激光打标技术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等方面具有工艺积淀,已拥有了一批优质用户;目前正向上游延伸至IC(集成线路板)激光标记、wafer(晶圆)打码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恩欧西也储备了激光切割相关技术。 快克股份表示,恩欧西的业务符合公司致力于成为先进的电子装联及微组装智能装备提供商的发展愿景,有助于增强公司在FPC/PCB相关领域电子装联设备成套能力,提升公司竞争实力;并协同公司相关工艺装备切入半导体微组装领域,促进公司业务持续增长,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