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从均衡理论到异度均衡(第1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的形成路径(第2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框架及内涵(第3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算法及数学模型(第4期) 1.异度均衡为评价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异度均衡不仅仅是一个分析理论,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运用到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评判的工具。作为经济活动的评价工具时,异度均衡模型主要计量某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并通过比较总收益和总损耗之间的关系来对该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分析。如果经济活动的收益损耗比在均衡点附近,那么该经济活动是合理的,如果不在就需要进行调整。 本文根据经济学领域的分类将不同的经济活动划分为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中观层面的经济活动以及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异度均衡理论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这三个层面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评价。限于文章篇幅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文章无法罗列过多的经济活动实例。因此,为了更有说服力地验证异度均衡的有效性和通用性,后文将分别基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选择3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活动实例,通过实际数据将异度均衡理论运用于对不同层面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分析。 其中,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本文将选择中国的“五年规划”,并以“十三五”规划为例,运用异度均衡模型来分析“十三五”期间国家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情况,并通过总收益与总损耗的比值来评估十三五规划以来国家的总体绩效。中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本文将选择地方任期公平的问题,研究了地方区域社会总收益和总损耗情况,并通过地方总收益总损耗比值来评估地方政府的决策是否公平合理,同时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的任期问题。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本文将选择对高铁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估。后文将对这三个例子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 2.异度均衡为解决公平问题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方法 前一期的文章中提到,异度均衡理论将未来的收益和损耗纳入当期的经济资源配置分析框架,终于使代际公平的正确观念建立在可实现、可观测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底层逻辑问题,这是一项巨大的理论完善和收获。此外,异度均衡理论站在未来看当前,观察当前的角度也因此更为广阔。除了代际公平,异度均衡理论也防范空间上的风险转移,即充分考虑横向空间的机会成本。其中,虹吸效应就是引起空间上机会成本的典型例子。经济学中虹吸效应是指伴随着一定的发展要素,事物间的发展呈现梯度变化,产生的由小向大转移的一种虹吸现象。也就是说,较好的事物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使其他事物向好事物靠拢的现象。城市发展初期就会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中心区域城市在成长期主要靠积聚周边的生产要素发展,周边的城镇或者是中小城镇逐渐向中心城市聚集,带给区域中心各种优质资源。在这之后,中心区域城市不断发展,当其成长为大型城市甚至一线超大型城市时,因为优质医疗、教育、基础设施资源高度聚集,资本充裕。将会从劣势地区吸引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等优质资源。对大城市来说,这将会导致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对小城市来说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发展会逐步萎缩。 一些国家的很多项目及决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地区的虹吸效应,如修建高铁等。而现有的经济理论在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评估时,还停留在账面上的盈亏,没有从空间的维度去考虑其他的社会成本,如虹吸效应造成的地方城市的机会成本,因此对经济活动的评估还不够科学合理。异度均衡理论不仅考虑经济活动本身的收益成本,还从空间维度考虑经济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的收益损耗,为我们重新审视国家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3.异度均衡为经济活动风险提供一种预警机制 凯文·凯利在《失控》一书中引用了生态学家博格斯关于生态系统均衡的表述,“均衡不仅意味着死亡,它本身就是死亡状态。”笔者认为与其说均衡即死亡,不如说均衡是瞬间即逝的合理,打破均衡即是发展,并且存在一个趋势即拐点,可以预判,可以提前预警。均衡点只是两类事物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变化是绝对现象。在微观上这种相对稳定的均衡,在宏观上就是指某一时期的整体状态。 预警要提供两个基本信息,一是损耗的总量是否超过了经济主体的承受能力。二是在全部的损耗敞口中,有多少被隐形而实际上无人承担。预警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任何事物的未来都处于不确定性的波动曲线中,在经济上都呈现两侧的价值特点,一方面是收益,另一方面是损耗。犹如硬币的两面。经济管理和囯家治理都应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通过对异度均衡点的计算,就可以确定当前的技术与发展等经济活动损耗总量是否超过了收益总量,及其结构性原因,从而预测出未来的趋势和当前经济资源配置或交易行为,投资活动的合理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总收益不能覆盖总损耗,其比例小于1时如果离均衡点很远,那么预警就成为必要行动。
按语 本文将异度均衡理论与收益-损耗分析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异度均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相应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该模型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收益与总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工具,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直观和科学。 1.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人类很早就将算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了。更进一步讲,算法也不限于数学,办事的步骤与流程也是算法,步骤背后隐含着办事效率的逻辑。 异度均衡的均衡点主要是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与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因素后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对称的点。反映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本质和风险波动规律,每一个点都包含了事物正面、负面,收益、成本,好处坏处等之间函数关系的均衡状态,不同的点均衡状态不同,收益与损耗的关系不同,当总收益高于总损耗时,事物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当损耗持平收益时,形成拐点,表示事情可能走向负面,总损耗越来越高时,事情就越来越走向负面,可以选择合适的点预警,提示构成上述曲线的函数中的某些变量需要得到改变。也就是实际事物的某种结构、战略、投资、等需要调整。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研究是在现实客观经济数据基础上,预测未来经济波动的有益尝试。与现有大部分研究范式不同,是在探索寻找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拐点因素。这些系统性分析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一场多方博弈,需要实现甚至比石头剪刀布更复杂的博弈均衡。异度均衡研究所寻找的就是这样的多变量函数中的均衡点。 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可以概括为:从风险原理出发,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合适的能体现上述维度和变量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量,所产生的结果,即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 异度均衡模型的框架设计及风险计量上,我们选择银行经济资本模型作为基础。当我们企图把时间、空间维度和波动机会、风险、公平等变量因素引入某种函数时,这个函数必须是体现当前与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这种逻辑的算法是从风险计量原理出发的函数关系上来考量,经济资本的计量正好具有这种特点。 2.银行经济资本模型的启发 图1银行贷款损失分布密度图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一定条件下的非预期损失被称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在给定的风险容忍水平(置信水平)下, 吸收所有风险产生的潜在损失所要求的成本。 预期损失是银行经营过程中承担风险造成损失的期望水平,是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损失部分,因而对这一部分损失的处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一是通过产品定价转移消化这类损失,二是提取坏帐准备金作为相应的核销准备。可见预期损失实际上可以当作一项常规成本加以处理,不太符合一般理解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因而有人据此认为预期损失并不具备风险特征,不属于风险管理讨论的范围。 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分为潜在损失(即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倍数的大小由银行的置信水平决定)和极端损失。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也不可能完全被覆盖。因此对于超出预期损失的部分,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容忍程度的不同(不同的置信水平)作了划分:在相应概率水平内可能发生且超过了预期损失的部分就是潜在损失;超出了银行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且发生几率很低因而可容忍的损失部分就是极端损失。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安排中,潜在损失由经济资本来覆盖,极端损失不予覆盖,管理过程中采取压力测试的手段应对。 前文所说的风险成本,借用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即可以看成未来预期成本(成本的期望,不确定性中的相对确定)和潜在成本(成本波动的倍数,该倍数由置信水平决定)之和,我们定义为损耗。相对应地,损耗也由预期到的部分和非预期到的部分及风险决策所要求设定的置信水平三部分组成,对应的损耗类别分别定义为预期损耗(EC)、非预期损耗(UC)和潜在损耗(PC)。预期损耗指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可以预见的成本,是一种常规成本。非预期损耗是损耗的波动,而潜在损耗类似经济资本的概念,即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超出预期的成本,是损耗波动的倍数。置信水平指决策者在区间内的行为可以使得风险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概率,该概率是预先设定的,设定的依据可以是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也可以是某项决策对稳健性的内在要求。 3.异度均衡的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异度均衡模型主要考量的是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关系。该理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收益与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更直观和科学地反映某种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实施其经济活动的依据。因此,异度均衡的收益-损耗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各种投资或支出行为的评估分析,既适用于宏观的政府公共决策问题,也能对微观的项目投资决策问题进行评估分析。 为了便于文章的建模和数据核算,现做出如下假设和说明:(1)本文借鉴银行的经济资本模型思路中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概念,将异度均衡理论中的收益及损耗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其中显性收益或损耗主要指与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直接收入或支出,隐性收益和损耗主要指由该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收益和消耗;(2)本文主要从时空的维度对隐性收益和损耗进行核算,即从时间的维度考虑当前经济活动给未来带来的收益和损耗,以及从空间的维度考虑经济活动给整体空间(全社会、各地区)带来的收益和损耗;(3)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可计量性,本文无法穷极所有的因素,因此在平衡收益和损耗的对称性的基础上选取了可以较大程度反映经济活动收益及损耗的指标;(4)对于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或压力感这类难以计量的理论化效益,本文不予考虑;(5)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本文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同样将隐性损耗分为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6)当期隐性损耗主要是指当期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耗,而当期隐性损耗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就形成了当前经济活动的未来隐性损耗,因此文章假定未来隐性损耗会在当期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7)未来隐性收益主要是指当期的经济活动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但由于资产存在折旧的现象,本文将当期的隐性收益乘以折旧率再折现回当期的值作为未来隐性收益。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理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统一的经济过程,在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损耗时,将相关的波动因素纳入其中,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完善。于是,综合上述假设及说明,本文可以构建异度均衡理论下,基于收益-损耗比的经济活动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和分别表示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和分别表示经济活动的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为当期隐性收益,为未来隐性收益的现值,和分别表示经济活动的显性损耗和隐性损耗,为当期隐性收益,为未来隐性损耗的现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针对未来隐性收益或损耗,本文假定其为满足某种分布的随机变量,若存在历史数据,分布函数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拟合。 对于上述理论模型,如果收益损耗比大于等于1,则说明某一经济行为是合理的,达到了异度均衡;反之如果收益损耗比小于1,则证明该经济行为在综合考虑相关维度后是不合理的,没有达到异度均衡。比值越大, 说明某一经济行为越趋于合理。如果收益损耗比等于1,则说明该行为处于异度均衡的拐点上。相关的示意图如下。 图2异度均衡拐点示意图 本文撰写说明:本论文由朱小黄博士主笔,构建了整个论文的学术逻辑和写作内容以及基本观点。杨军博士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并参与了论文的修改完善及建模的讨论,王丹研究员参与了各种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论文文本整理及数据的收集检验。孙伟研究员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蔡鑫博士在算法及模型支持上及场景的具体计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除此之外,在异度均衡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林嵩教授、张光利博士、谭庆华博士有不少贡献。张微林博士和谢东平博士也提供了帮助。
相关阅读: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从均衡理论到异度均衡(第1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理论的形成路径(第2期) 朱小黄:异度均衡的理论框架及内涵(第3期) 本文将异度均衡理论与收益-损耗分析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异度均衡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相应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该模型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收益与总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工具,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直观和科学。 1.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 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人类很早就将算法运用到生活中去了。更进一步讲,算法也不限于数学,办事的步骤与流程也是算法,步骤背后隐含着办事效率的逻辑。 异度均衡的均衡点主要是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不确定性与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因素后的总收益和总损耗对称的点。反映了事物的不确定性本质和风险波动规律,每一个点都包含了事物正面、负面,收益、成本,好处坏处等之间函数关系的均衡状态,不同的点均衡状态不同,收益与损耗的关系不同,当总收益高于总损耗时,事物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当损耗持平收益时,形成拐点,表示事情可能走向负面,总损耗越来越高时,事情就越来越走向负面,可以选择合适的点预警,提示构成上述曲线的函数中的某些变量需要得到改变。也就是实际事物的某种结构、战略、投资、等需要调整。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研究是在现实客观经济数据基础上,预测未来经济波动的有益尝试。与现有大部分研究范式不同,是在探索寻找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拐点因素。这些系统性分析将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一场多方博弈,需要实现甚至比石头剪刀布更复杂的博弈均衡。异度均衡研究所寻找的就是这样的多变量函数中的均衡点。 异度均衡的算法思路可以概括为:从风险原理出发,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总量与损耗总量的关系,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中,引入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代入收益与损耗波动、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公平尺度等变量,选择合适的能体现上述维度和变量的开源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量,所产生的结果,即异度均衡的实际数值。 异度均衡模型的框架设计及风险计量上,我们选择银行经济资本模型作为基础。当我们企图把时间、空间维度和波动机会、风险、公平等变量因素引入某种函数时,这个函数必须是体现当前与未来关系的基本模型。比较符合这种逻辑的算法是从风险计量原理出发的函数关系上来考量,经济资本的计量正好具有这种特点。 2.银行经济资本模型的启发 图1银行贷款损失分布密度图 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一定条件下的非预期损失被称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在给定的风险容忍水平(置信水平)下, 吸收所有风险产生的潜在损失所要求的成本。 预期损失是银行经营过程中承担风险造成损失的期望水平,是相对而言比较确定的损失部分,因而对这一部分损失的处理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进行,一是通过产品定价转移消化这类损失,二是提取坏帐准备金作为相应的核销准备。可见预期损失实际上可以当作一项常规成本加以处理,不太符合一般理解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因而有人据此认为预期损失并不具备风险特征,不属于风险管理讨论的范围。 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分为潜在损失(即经济资本,是非预期损失的倍数,倍数的大小由银行的置信水平决定)和极端损失。风险不可能完全消除,也不可能完全被覆盖。因此对于超出预期损失的部分,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容忍程度的不同(不同的置信水平)作了划分:在相应概率水平内可能发生且超过了预期损失的部分就是潜在损失;超出了银行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且发生几率很低因而可容忍的损失部分就是极端损失。在银行的风险管理安排中,潜在损失由经济资本来覆盖,极端损失不予覆盖,管理过程中采取压力测试的手段应对。 前文所说的风险成本,借用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即可以看成未来预期成本(成本的期望,不确定性中的相对确定)和潜在成本(成本波动的倍数,该倍数由置信水平决定)之和,我们定义为损耗。相对应地,损耗也由预期到的部分和非预期到的部分及风险决策所要求设定的置信水平三部分组成,对应的损耗类别分别定义为预期损耗(EC)、非预期损耗(UC)和潜在损耗(PC)。预期损耗指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可以预见的成本,是一种常规成本。非预期损耗是损耗的波动,而潜在损耗类似经济资本的概念,即要实行当前决策需要付出的超出预期的成本,是损耗波动的倍数。置信水平指决策者在区间内的行为可以使得风险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概率,该概率是预先设定的,设定的依据可以是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也可以是某项决策对稳健性的内在要求。 3.异度均衡的数学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异度均衡模型主要考量的是经济活动的总收益和总损耗的关系。该理论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收益与损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价提供了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可以更直观和科学地反映某种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是否实施其经济活动的依据。因此,异度均衡的收益-损耗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对各种投资或支出行为的评估分析,既适用于宏观的政府公共决策问题,也能对微观的项目投资决策问题进行评估分析。 为了便于文章的建模和数据核算,现做出如下假设和说明:(1)本文借鉴银行的经济资本模型思路中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概念,将异度均衡理论中的收益及损耗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其中显性收益或损耗主要指与某项经济活动相关的直接收入或支出,隐性收益和损耗主要指由该经济活动带来的外部收益和消耗;(2)本文主要从时空的维度对隐性收益和损耗进行核算,即从时间的维度考虑当前经济活动给未来带来的收益和损耗,以及从空间的维度考虑经济活动给整体空间(全社会、各地区)带来的收益和损耗;(3)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可计量性,本文无法穷极所有的因素,因此在平衡收益和损耗的对称性的基础上选取了可以较大程度反映经济活动收益及损耗的指标;(4)对于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或压力感这类难以计量的理论化效益,本文不予考虑;(5)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本文将隐性收益分为当期隐性收益和未来隐性收益,同样将隐性损耗分为当期隐性损耗和未来隐性损耗;(6)当期隐性损耗主要是指当期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耗,而当期隐性损耗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就形成了当前经济活动的未来隐性损耗,因此文章假定未来隐性损耗会在当期隐性损耗的基础上波动;(7)未来隐性收益主要是指当期的经济活动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但由于资产存在折旧的现象,本文将当期的隐性收益乘以折旧率再折现回当期的值作为未来隐性收益。 总而言之,异度均衡理论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统一的经济过程,在考虑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损耗时,将相关的波动因素纳入其中,使得对经济活动的评价更加完善。于是,综合上述假设及说明,本文可以构建异度均衡理论下,基于收益-损耗比的经济活动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对于上述理论模型,如果收益损耗比大于等于1,则说明某一经济行为是合理的,达到了异度均衡;反之如果收益损耗比小于1,则证明该经济行为在综合考虑相关维度后是不合理的,没有达到异度均衡。比值越大, 说明某一经济行为越趋于合理。如果收益损耗比等于1,则说明该行为处于异度均衡的拐点上。相关的示意图如下。 图2异度均衡拐点示意图
按语 均衡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凯恩斯主义,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不确定性和对称性是世界的两个基本性质,经济学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的庞大分析框架中,均衡理论是最重要的栋梁。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均衡不仅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理论架构,而且是组织经济活动、配置经济资源、评价经济结构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发现了均衡理论的可扩展空间,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思想—异度均衡。 1.对称性、不确定性与均衡思想的演化 对称性是自然界高度进化的法则,否则向弱者、无辜者转移风险的倾向不会得到遏制,风险转移的后果不仅导致弱者、无辜者的灭绝,更会引发自然界整体系统的崩溃。同样地,人类社会中任何倡导公平和正义的法律、规则及道德无不强调着对称性原则。然而,知识尤其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事务中反倒存在着大量非对称性现象,将风险转移给不同空间的不相干主体,将风险转移给未来等现象都是典型例子。可以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类科学都是某种程度上试图弥补非对称性或纠正不平衡即追求均衡的不懈努力。 所谓均衡点正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虽然这一均衡很容易被打破:对称性更容易被非对称替代,“均衡点”很容易变成意味着趋势改变的“拐点”。 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2.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描述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本质,这是第一次均衡思想引入了经济分析,而这也成为古典经济学区别于旧的经济理论,进入“科学时代”的一个标志(Murray Milgate,1996)。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真正提及过“均衡”,其均衡思想散见于他的名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其他论文之中,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用详尽、又略显干涩的语言表达了古典均衡概念的内涵,即“经济系统的引力中心”,指任何经济过程都有“自然趋近”的一种终极状态,经济系统任何时间都被吸引朝向经济运行的“自然条件”。虽然“自然条件”或“长期正常条件”代表了古典主义最初的“均衡概念”,但真正让“均衡”一词广泛传播的是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在《政治经济学》中对均衡进行了正式论述,开启了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扉页。 3.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均衡层次深化为“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包含了马歇尔(Marshall,1890)所言的“供求相等、市场出清”的这一核心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一般均衡”最为靠近斯密“自然条件”的内涵,而“局部均衡”则为“幻灯片式”比较静态分析提供了空间。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本质上依旧是“静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动态问题时只能简单地使用类似静态分析的方法,把一系列静态均衡串起来分析他们所谓的经济的动态(John F. Henry,1983)。萨缪尔森把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称之为对应原理,即在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之间形式上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并不能让两者划上等号。从本质上看,之所以新古典均衡模型难以处理动态时间问题,是因为在这个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用处于历史时间中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这种本质上的缺陷使得均衡思想在新古典主义贡献中依旧难以获得全面升华,而这一工作由凯恩斯主义延续。 4.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 均衡思想发展至凯恩斯时代同样受到了这股冲力的巨大影响,走出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定式,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是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的。某种意义上看,用“凯恩斯革命”来形容这种均衡理念的变化毫不为过。绝对均衡和相对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主观均衡和客观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这些均衡内涵的多维性扩大都可以追根溯源至凯恩斯的理论贡献。这种均衡思想的“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念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包括逻辑清晰的两个层次:一是中间性均衡,以及“有限波动”的规律性;二是移动均衡,以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一致性。凯恩斯认为货币经济本身存在周期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有规则的。它既不会无限地繁荣,以致超过充分就业的限制;也不会无限地衰退,以致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均衡“静态性”、“客观性”、“绝对性”的拴结。“有限波动”意味着均衡可以是相对的,“移动均衡”意味着均衡可以是动态的,而“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对预期的强调意味着均衡可以是主观的。凯恩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新古典的均衡观,而将凯恩斯均衡和新古典重新统一融入古典均衡的努力来自于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理论贡献。 5.均衡分析理论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均衡一般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理论是 1874 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他提出“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均衡价格论概念(典型的局部均衡),他指出当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就是均衡。 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28)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两人零和博弈总是存在“最大最小均衡”。但是,由于零和博弈的特殊性,它在社会科学中并没有普遍的应用价值。随后,纳什(Nash)在1950年到1953期间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划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标准,另一方面证明了非合作博弈中战略均衡的存在性。从此,纳什均衡成为管理和经济分析的重要概念。 然而,纳什均衡是以主体“唯利是图”为假定前提的,丢失了特定人文环境下的公平需求,这显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现象的本质。一般均衡的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确定条件下的,似乎也不能全面解释不确性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机制。 6.异度均衡的提出 通过以上国内外均衡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有可扩展空间。客观来讲,评价当前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不仅限于当前其带来的经济效用,更应该将其对未来的影响纳入考量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要预测未来波动所带来的收益与损耗的变化并纳入到当前的经济分析中去。一方面,可以观测到的当前是由过去的因决定了现在的果,就如同银行当期效益其实是上年业务发展汇总呈现出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波动也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因此,在进行均衡理论研究时,要将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统一的、一以贯之的过程,这样才是完整严密的研究逻辑。不确定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特质是跨时空区域的,鉴于此,我们需要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纳入均衡研究体系中来,其中时间维度主要指时间曲线上的不确定性及波动,空间维度主要指空间变化下的机会成本,而公平尺度是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综合考量。除了设定某种条件下的分析,凡是动态的分析就必须考虑“异度”即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经济均衡问题。均衡理论的完善过程,不是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不同条件下,不同理论框架对经济现象的不同解释。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我们明确地感觉到:目前为止的均衡理论和思想存在的缺陷是:虽然确认经济不确定性这个大前提下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波动的形式而存在的,但没有认真考虑这种波动对收益和损耗的量化关系。这个波动的过程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和现在已经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模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但未来及未来因波动而产生的收益、风险、公平、机会成本等变量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就均衡理论而言,在增加未来这个附有众多经济变量的元素后,事实上这就提出了新的均衡条件和算法的问题。这促使我们从理论上对均衡理论产生完善和补充的动因。也就是在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建立第三类均衡的观念、方法、工具和一整套思想体系。我们把这一新的均衡关系叫做“异度均衡”。 本文撰写说明:本论文由朱小黄博士主笔,构建了整个论文的学术逻辑和写作内容以及基本观点。杨军博士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并参与了论文的修改完善及建模的讨论,王丹研究员参与了各种具体问题的讨论和论文文本整理及数据的收集检验。孙伟研究员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蔡鑫博士在算法及模型支持上及场景的具体计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除此之外,在异度均衡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林嵩教授、张光利博士、谭庆华博士有不少贡献。张微林博士和谢东平博士也提供了帮助。
市场经济的真正“自由化”并不是从亚当斯密开始的,而是从瓦尔拉斯开始的。 凯恩斯曾经在《自由放任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在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的著作中找不到自由放任这个词汇,甚至这些经济学家中任何一位都未曾以一种教条的形式来表达过这样的思想,自由放任只在一些二流经济学家的鼓噪和科学作家的宣传中使用”。其实不仅是凯恩斯之前的经济学大师们不用,凯恩斯同时代的以及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大师们也都不用这个词汇,自由放任从来就没有成为过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主张。但是他们却公开谈论另一个词汇,那就是“一般均衡”,而这要从瓦尔拉斯谈起。 瓦尔拉斯,是一个出生在法国,后来一直在瑞士洛桑大学研究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是经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 “洛桑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之所以说“洛桑学派”重要,是因为西方现代经济学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去除了意识形态的“洛桑体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一般均衡”就是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瓦尔拉斯提出来的。熊彼特曾经指出“一般均衡”就是经济学的大宪章。因为“一般均衡”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影响力,瓦尔拉斯也被萨缪尔森奉为在世界经济学史上是仅次于亚当斯密,排名第二的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熊彼特更直接称瓦尔拉斯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但自从瓦尔拉斯在给经济学设置了一个“一般均衡”的天花板之后,桎梏了经济学长达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在这一百五十年里,人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将这个天花板装饰的更加美丽,加固的更加结实,直到凯恩斯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经济学的新兴领域崛起后,人们才把这个天花板捅出几个漏洞,让人们重新看到经济学的曙光,人类的经济学才可以重新前进。 “一般均衡”对于没有学习过经济学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翻译词汇。我认为将一般均衡翻译为“总体均衡”更准确,也更容易明白。一般均衡就是指市场经济经过价格和竞争的调节后,从总体上处于均衡的经济状态。自从瓦尔拉斯提出这个概念后,这个概念就开始风靡经济学界。以至于萨缪尔森曾经开过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玩笑:如果要让一只鹦鹉变成经济学家,只需学会三个词汇,就是供给、需求和均衡。现代经学认为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会自动达到一般均衡的理想状态,因为无需政府干预,这也是凯恩斯之前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信奉的经济学,也是凯恩斯之后很多新自由主义主义经济学家信奉的经济理念,是市场经济自由化的最重要源头。 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个将所有经济学家都装进这所沉闷无趣的一般均衡自由主义老房子的瓦尔拉斯,却是一个标准的社会主义者,他一直自称为科学社会主义者,其最明显的主张就是土地和铁路的国有化,并且他在洛桑大学执教期间,也因为共产主义倾向而一度得不到教授职位的聘任。 而一般均衡概念在被市场自由主义者占据之前,主要是被洛桑学派的其他经济学家用于证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可行性。洛桑学派的另一位重要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在 1908 年发表《集体主义国家的生产部门》一文。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数学方法, 论证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部门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引导生产,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洛桑学派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巴罗尼又对帕累托的理论进行了发展,罗巴尼认为市场中的价格仅仅是一个交换函数,社会主义可以利用这个交换函数。 在保证消费品的边际效用比率对所有消费者都一样以及稀缺资源的边际利用率对所有生产者都一样的情况下, 能够使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和稀缺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一般均衡。 为此,巴罗尼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均衡方程式的求解, 使计算价格与最低成本相等,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达到最优状态。巴罗尼不仅证明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的一般均衡同样可以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 甚至提出“一般均衡”是只能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巴罗尼的思想最终被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继承,构建出经济学历史上著名的“兰格模型”。 提到兰格,经济学界的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这是一位波兰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也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是奥地利学派米塞斯发起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的核心人物。在论战中兰格将洛桑学派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经济均衡的分析与泰勒的试错法进行结合。 他认为只要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保证市民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 并授权市民花费这笔收入,使他可以选择性的购买国家生产的商品。 那么,通过社会主义掌权者对市场情况的不断观察, 从而适时的调整各种要素的价格,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均衡。 这清楚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实现均衡的具体方式。 在社会主义可行性大论战中,兰格一方最终获胜,这次论战不仅打击了奥地利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的批判,而且强化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作为考虑这一类问题的理论框架。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世界经济学理论界公认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在理论(一般均衡模型)和实践(兰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型)中进行经济核算,实现帕累托最优。1939年,希克斯在 《价值与资本》 中亦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作为微观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从而一般均衡正式成为西方经济学核心的核心。 其实除了瓦尔拉斯、帕累托之外,现代自由经济学还有很多核心概念都是社会主义者或是有过社会主义倾向的学者贡献的。比如西方经济学另一重要概念“守夜人政府”的最早提出者拉萨尔是德国社会主义工人领袖。科斯早年写作《企业的性质》时也是社会主义的追随者,列昂惕夫、熊彼特都有社会主义倾向,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就是受到二十年代苏联的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列昂惕夫本人曾经直接参与了苏联二十年代中央统计局国民经济平衡表的编制工作。1987年,里昂惕夫随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他很欣赏中国的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回国后发表了《社会主义在中国行得通》的评论文章。熊彼特在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中是支持社会主义一方的。总之,瓦尔拉斯、帕累托、科斯、列昂惕夫、熊彼特这些曾经的社会主义者或是有过社会主义倾向的学者的研究构成了西方现代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里最核心的那部分。 但为什么这么多社会主义学者创造的经济学培养出来的却是资本主义的拥护者呢,其实这跟马歇尔有关系。从马歇尔开始,经济学就变成了西尼尔所谓的“纯经济学”,不再是政治经济学,只讲经济理论,不讲历史,道德,不讲价值判断,甚至不为国家提出发展建议。这就导致现代经济学,如同一个武术学校,只教武功,不教武德,最后这些习武之人走出校门很多就变成了小混混。而那些创立这些武功的人,其目的更多是为防身或是行侠仗义,而非用于作恶。 马歇尔第一次将经济学改造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这一体系至今仍占据主要地位,后来的绝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和理论都源于此。而且马歇尔使经济学彻底抛弃了起源于威廉配第,并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马尔萨斯、马克思等学者发展完善的劳动价值论思想,使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西方经济学唯一的价值理论,使经济学丧失了一个巨大的支流。 而这种从需求角度解释的价值理论远远没有从供给角度解释的价值理论更有意义。虽马歇尔本人是一个道德高尚,并且主张经济学家应该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并且认为经济学家应该谨慎的推广自己的主张,但是经过他改造的经济学就再也培养不出他希望的人了。 一般均衡成为经济学核心后,最终在阿罗、德布鲁、麦肯齐那里完成了一般均衡的证明。然而当这些最终完成之后,人们也开始不再对一般均衡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感兴趣了,微观经济学开始轰轰烈烈的朝着交易成本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经济学等方向发展去了。 其实在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分支出现之前,凯恩斯经济学是对一般均衡冲击最大的,然而凯恩斯经济学不是在原有经济学的天花板上去捅一个洞,而是去重新造了一座新房子,这就是后来宏观经济学。尽管有了宏观经济学的异军突起,但仍然有很多人在微观经济学的老房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甚至想把更多的人拉回老房子里去,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凯恩斯经济学进入大众视野之后,却被希克斯、汉森等人又将其拉回了追求一般均衡的旧轨道,并且最终形成了以希克斯汉森模型、菲利普斯曲线为核心内容的新古典综合派。这虽然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迅速扎根,但是也为后来的被攻击埋下了伏笔,先有来自弗里德曼从收入函数、货币理论方面的攻击、后有卢卡斯从理性预期等角度等的攻击,最终因为一个本不属于凯恩斯经济学的菲利普斯曲线问题让凯恩斯经济学遭到重创,从此凯恩斯主义开始变得江河日下了。等尼克松这个共和党的总体上台后,弗里德曼等反凯恩斯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成为总统经济顾问,有了实施反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舞台,凯恩斯经济学自然被弃之不用。 其实凯恩斯经济学能够维持二十多年的辉煌,主要跟二战之后美国民主党的长期执政有关系,凯恩斯经济学从本质上是民主党的经济学,共和党信奉的是另一套哲学。共和党的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弗里德曼的老师伯恩斯担任美联储主席,让弗里德曼的单一货币规则得到实践,结果造成了滞胀,后来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彻底被格林斯潘执掌的美联储废弃,就连弗里德曼自己也承认单一规则遭遇到了失败。 从八十年代后,以哈佛大学教授曼昆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也在一路收复失地,新凯恩斯主义的反击主要围绕”市场不能自动出清”展开,以价格粘性,菜单成本等新概念为武器抵挡了来自新自由主义者的攻击,守住了凯恩斯主义的阵地。同时泰勒从货币调控的角度对货币主义进行反攻,他提出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泰勒规则,而泰勒规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背后还是的原则还是菲利普斯曲线,不过不同的是将财政调控版的菲利普斯曲线变换成了货币调控版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套规则被格林斯潘采纳成为美联储的看家工具,成为货币主义的替代品。 格林斯潘是二战之后,执掌美联储时间最长的美联储主席,新凯恩斯主义的泰勒规则也陪着美联储的格林斯潘一起造就了美国又一个长达二十年的繁荣,这一时期后来被称为 “大缓和”时期。大缓和一词来源于2004年,时任美联储理事的伯南克发表的《大缓和》演讲,“大缓和”直到2017年次债危机的到来而结束,伯南克在演讲中认为“大缓和”的成功最大的就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改善,这显然是在说泰勒规则居功至伟。 客观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谓对美国仁至义尽,以汉森、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老凯恩斯主义为美国造就了战后长达三十年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以泰勒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又为美国塑造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大缓和繁荣。 2017年美国次债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同时进入政策视野,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复兴计划,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政策,而量化宽松则是典型的货币学派的主张。因为伯南克本人也是大萧条的研究专家。他在2000年出版的《大萧条》一书,伯南克发现真正导致大萧条的原因是银行停止借贷货币的下滑以及随之而来的信贷的崩溃。他的研究结论与弗里德曼1963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中得出的结论几乎以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只是更深挖了一层,弗里德曼只指出了货币收缩加重了大萧条,而伯南克认为是国际金本位制存在的制度缺陷、管理不善、短视的政策决策、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相互作用导致的全球货币收缩。 其实在美国居于经济思想主流的一直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完全的自由放任主义者早已被逐出了主流经济学界,自由意志主义仅仅成为了少部分边缘人的意识形态。但是少部分人却异常强烈。哈耶克获得诺奖,苏联解体,都为奥地利学派赢回了不少的民间热度,而奥地利学派自身也经历了一次转型与改造。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时,看到兰格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工具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辩护,使哈耶克吃了一惊,而兰格用于证明社会主义可行性的精致的数学模型,也让奥地利学派无所招架。他们终于认识到,不可能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范式的范围内来回答兰格等人的观点,因为主流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也可以用于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只能试图从一些兰格模型的假设出发进行攻击。奥地利学派认为新古典理论假设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备的知识,知道自己的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也知道实现利益最大化所需的其他知识,要解决的仅仅只是在数据中求最大值的问题,但市场效率来源于分散于个人之间的默会知识和特定时空的具体知识的有效利用,而中央计划局不可能掌握这类知识。1974年,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非常意外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年,哈耶克在巴黎摆下擂台,希望利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计划体制的拥护者者再进行一次辩论。遗憾一直到苏联解体,都没有得到别人的理会。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论战让奥地利学派遭受了巨大重创,自此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其研究方向转向社会学和道德哲学,这次大论战最终重新定义了奥地利经济学的含义及其对经济科学的贡献,论战之后奥地利学派最大的贡献是对市场过程及其知识基础的独特理解,这也使奥地利学派变成了一个纯意识形态的学派。也从主流经济学的一支,变成了反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门派。奥地利学派也经常被西方国家以政治武器的形式,被投放到原社会主义国家,为这些国家的解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苏联解体后,又增加了奥地利学派在中国以及东欧等原社会主义国家热度。 总体来说,目前构成自由市场意识形态的就是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和非主流经济学的奥地利学派。但传统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在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机制设计经济学等新主流经济学的冲击下已经基本垮塌,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只限于民间,受到过完整主流经济学训练,还信奉奥地利学派的学者少之又少。当然也有一些人将经济学中的市场化原理,塑造成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进行传播,甚至将经济问题的推向政治,民间很多不懂经济的人,也经常受到这些人的蛊惑。 其实抛弃来自这两方面的干扰,但是在外人的眼里,市场经济却是天然的属于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而且越是不懂经济学的人,或是越是经济学边缘的人,越是容易将经济学假想为自由主义的。我们不清楚这样的误会是从何,可能是从“市场经济”一词带出来的感觉吧。反正几乎没人将经济学默认为计划经济。 可以说经济学是一个被意识形态侵袭非常厉害的领域,人们支持的某个经济学家往往并不一定是因为他的理论有多么高深,他对经济学做出了多少天才的创见,而是因为他坚持在多大程度上更加坚守某种意识形态,他这这种意识形态上立场越鲜明,越极端,越能成为这种意识形态拥护者们的宠儿。在现实中,来自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仇恨比来自利益的更严重。 但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分裂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经济学的分裂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分裂,意识形态的分裂又带来政治的分裂,甚至是人类的自相残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也是源于经济学对价值问题的不同看法,都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虽然自由主义往往以私营企业的利益为依托,但客观说,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企业家已经不是福音,而是灾难之源。自由主义并不是不对经济干预,而是一种消极干预。现代社会任何轻微的波动都会造成蝴蝶效应,甚至产生系统性的经济风险,对应的就是大量的企业家以及普通投资人的财产损失,甚至很多人会因此倾家荡产。市场自身不能自己消弭风险。世界尚缺乏保护企业家的经济思想体系。那些注重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并非注重的是政府本身,而政府利益与国家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维护政府权利,有时候才可以真正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这其中既包括企业,也包括普通民众。实际情况是,政府往往会不自觉的为企业服务。 我认为是经济学家应该淡化意识形态,聪明人的标志就是其头脑里可以包容两种不同的思想,辩证法也是要人们看到一个事物的两面。那些迷恋于经济学意识形态的人无疑都是为了得到更多来自民粹的响应,而容易得到民粹支持的思想,一般都是不好的思想居多。 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美国总统肯尼迪有一句话非常经典,“真正利害攸关的不是敌对意识形态之间的某种重大斗争,而是对现代经济的实际管理。我们需要的不是标签,而是对一个个使伟大经济所不断向前涉及的复杂技术问题的基本讨论”。这句话应该被中国每个经济学家铭记于心。真正利害攸关的不是敌对意识形态之间的某种重大斗争,而是对现代经济的实际管理。
均衡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再到凯恩斯主义,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不确定性和对称性是世界的两个基本性质,经济学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学的庞大分析框架中,均衡理论是最重要的栋梁。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均衡不仅是一种思想、思维方式,理论架构,而且是组织经济活动、配置经济资源、评价经济结构的行动指南。本文通过对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发现了均衡理论的可扩展空间,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均衡思想—异度均衡。 1.对称性、不确定性与均衡思想的演化 对称性是自然界高度进化的法则,否则向弱者、无辜者转移风险的倾向不会得到遏制,风险转移的后果不仅导致弱者、无辜者的灭绝,更会引发自然界整体系统的崩溃。同样地,人类社会中任何倡导公平和正义的法律、规则及道德无不强调着对称性原则。然而,知识尤其是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事务中反倒存在着大量非对称性现象,将风险转移给不同空间的不相干主体,将风险转移给未来等现象都是典型例子。可以说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人类科学都是某种程度上试图弥补非对称性或纠正不平衡即追求均衡的不懈努力。 所谓均衡点正是事物不确定性表现的相对确定性表达。经济运行达到某种均衡时,常常说明了某种对称性的达成,也意味某种新趋势。虽然这一均衡很容易被打破:对称性更容易被非对称替代,“均衡点”很容易变成意味着趋势改变的“拐点”。 均衡思想的内涵尚有待得到深入挖掘。现有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层次并不能解释全部的经济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深入探悉均衡思想的更深内涵出发,追踪均衡思想的演化过程,旨在为均衡概念探究新的内涵并给各类经济主体在配置资源、经济行为合理性分析方面奠定新的均衡方式的思想基础。 2.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描述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本质,这是第一次均衡思想引入了经济分析,而这也成为古典经济学区别于旧的经济理论,进入“科学时代”的一个标志(Murray Milgate,1996)。但亚当斯密并没有真正提及过“均衡”,其均衡思想散见于他的名著《国富论》、《道德情操论》和其他论文之中,这位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用详尽、又略显干涩的语言表达了古典均衡概念的内涵,即“经济系统的引力中心”,指任何经济过程都有“自然趋近”的一种终极状态,经济系统任何时间都被吸引朝向经济运行的“自然条件”。虽然“自然条件”或“长期正常条件”代表了古典主义最初的“均衡概念”,但真正让“均衡”一词广泛传播的是穆勒(John Stuart Mill),他在《政治经济学》中对均衡进行了正式论述,开启了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扉页。 3.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思想 新古典主义均衡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均衡层次深化为“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包含了马歇尔(Marshall,1890)所言的“供求相等、市场出清”的这一核心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的差别。“一般均衡”最为靠近斯密“自然条件”的内涵,而“局部均衡”则为“幻灯片式”比较静态分析提供了空间。 新古典主义的均衡本质上依旧是“静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动态问题时只能简单地使用类似静态分析的方法,把一系列静态均衡串起来分析他们所谓的经济的动态(John F. Henry,1983)。萨缪尔森把静态向动态的转化称之为对应原理,即在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之间形式上存在一种密切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并不能让两者划上等号。从本质上看,之所以新古典均衡模型难以处理动态时间问题,是因为在这个模型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能用处于历史时间中的因果关系来描述。这种本质上的缺陷使得均衡思想在新古典主义贡献中依旧难以获得全面升华,而这一工作由凯恩斯主义延续。 4.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 均衡思想发展至凯恩斯时代同样受到了这股冲力的巨大影响,走出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定式,不难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均衡思想是博大精深、蕴藏丰富的。某种意义上看,用“凯恩斯革命”来形容这种均衡理念的变化毫不为过。绝对均衡和相对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主观均衡和客观均衡、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这些均衡内涵的多维性扩大都可以追根溯源至凯恩斯的理论贡献。这种均衡思想的“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念的深远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包括逻辑清晰的两个层次:一是中间性均衡,以及“有限波动”的规律性;二是移动均衡,以及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一致性。凯恩斯认为货币经济本身存在周期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有规则的。它既不会无限地繁荣,以致超过充分就业的限制;也不会无限地衰退,以致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凯恩斯的均衡思想打破了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均衡“静态性”、“客观性”、“绝对性”的拴结。“有限波动”意味着均衡可以是相对的,“移动均衡”意味着均衡可以是动态的,而“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对预期的强调意味着均衡可以是主观的。凯恩斯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新古典的均衡观,而将凯恩斯均衡和新古典重新统一融入古典均衡的努力来自于非瓦尔拉斯均衡学派的理论贡献。 5.均衡分析理论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均衡一般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一般均衡理论是 1874 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他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创立的,他提出“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和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必将相等。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均衡价格论概念(典型的局部均衡),他指出当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就是均衡。 博弈论的创始人之一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28)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两人零和博弈总是存在“最大最小均衡”。但是,由于零和博弈的特殊性,它在社会科学中并没有普遍的应用价值。随后,纳什(Nash)在1950年到1953期间一方面明确提出了划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标准,另一方面证明了非合作博弈中战略均衡的存在性。从此,纳什均衡成为管理和经济分析的重要概念。 然而,纳什均衡是以主体“唯利是图”为假定前提的,丢失了特定人文环境下的公平需求,这显然不能解释全部经济现象的本质。一般均衡的假设是建立在相对确定条件下的,似乎也不能全面解释不确性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机制。 6.异度均衡的提出 通过以上国内外均衡理论的梳理,我们发现均衡理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尚有可扩展空间。客观来讲,评价当前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不仅限于当前其带来的经济效用,更应该将其对未来的影响纳入考量体系中。换句话说就是要预测未来波动所带来的收益与损耗的变化并纳入到当前的经济分析中去。一方面,可以观测到的当前是由过去的因决定了现在的果,就如同银行当期效益其实是上年业务发展汇总呈现出来的结果。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波动也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因此,在进行均衡理论研究时,要将过去、现在、未来看成一个统一的、一以贯之的过程,这样才是完整严密的研究逻辑。不确定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特质是跨时空区域的,鉴于此,我们需要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纳入均衡研究体系中来,其中时间维度主要指时间曲线上的不确定性及波动,空间维度主要指空间变化下的机会成本,而公平尺度是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综合考量。除了设定某种条件下的分析,凡是动态的分析就必须考虑“异度”即不同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经济均衡问题。均衡理论的完善过程,不是新旧替代的过程,而是不同条件下,不同理论框架对经济现象的不同解释。 通过上述文献研究,我们明确地感觉到:目前为止的均衡理论和思想存在的缺陷是:虽然确认经济不确定性这个大前提下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以波动的形式而存在的,但没有认真考虑这种波动对收益和损耗的量化关系。这个波动的过程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和现在已经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的模型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达。但未来及未来因波动而产生的收益、风险、公平、机会成本等变量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 就均衡理论而言,在增加未来这个附有众多经济变量的元素后,事实上这就提出了新的均衡条件和算法的问题。这促使我们从理论上对均衡理论产生完善和补充的动因。也就是在一般均衡,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建立第三类均衡的观念、方法、工具和一整套思想体系。我们把这一新的均衡关系叫做“异度均衡”。
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正式拉开了2020年全国两会的序幕。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本次两会计划提交的几份提案,全部聚焦教育领域,就利用5G推动城乡教育均衡、乡村英语教育、国际高考移民等话题建言献策。 利用5G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 5G是近两年最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2019年领先运营商纷纷开启5G商用,未来5年全球5G将进入全面加速发展阶段。在教育领域,5G也将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同时为城乡教育均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目前从教育场景来看,在5G时代,城市地区已经率先进入自适应教学的智能教育阶段,乡村地区尚未完全进入以互动教学为特征的数字教育阶段。 在《关于充分利用5G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的建议》提案中,俞敏洪提议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乡村学校区域搭建5G微基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学校5G网络覆盖,在网络基础建设和服务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同时为乡村学校提供终端设备和资费补贴,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倾斜和经费补贴;支持民营教育企业开发5G和AI应用,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的比例,保护知识产权,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俞敏洪认为,“支持民营教育企业开发5G和AI应用,5G时代的在线教育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西部乡村小学英语教学及师资 英语教学一直是乡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对于乡村地区的小学来说,日常开展英语教学更难实现。根据北京新东方公益基金会在2020年3月针对青海、甘肃、宁夏、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广西、新疆等全国20个省份的部分乡村小学英语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目前乡村小学英语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匮乏且稳定性不足;教师工作压力较大,业务提升机会欠缺;乡村教师生活面临实际困难等问题。 为了稳定乡村英语教师队伍,提升乡村英语教育质量,为农村学生后续学习打好基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俞敏洪在提案中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双师直播课堂”等远程教学,打破空间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同时缓解乡村地区英语师资匮乏、工作压力过大、提升机会欠缺的现状。二是继续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如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等等。 规范外国留学生招生政策,防范国际高考移民 在提案《关于规范外国留学生招生政策 防范国际高考移民的建议》中,俞敏洪指出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外国留学生录取标准的“超国民待遇”问题饱受争议,与此同时出现了“国际高考移民的现象,破坏了高校留学生的招生生态,进一步引发社会舆论的质疑。目前“国际高考移民”问题主要体现为:2009年的外国留学生规定对当下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的约束力降低;教育国际化的强力驱动与留学生申请入学的软性评价导致入学门槛不断下降;缺少对外国留学生学业成绩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 对此,俞敏洪建议,一是升级外国留学生的认证条件。如延长取得外籍的时间和在国外的生活时间,进一步限制国际高考移民;二是改进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机制。转变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思路,尽快降低对高校留学生数量指标的要求。高校承担对申请者严格审核的责任,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三是确立外国留学生学业水平基准。借鉴美、日等国的考试体系和标准,尽快完成我国留学生学业考试的体系设计、操作模式选择、考试标准及内容界定。 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近三十份提案多关注教育均衡 作为第十一、十二、十三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至今已在两会提交了近三十份提案,主题涵盖教育均衡、教育信息化、高考改革、民办教育、家庭教育、大学生发展、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很多提案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采纳。其中,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可以说是俞敏洪最为关注的话题,几乎每年他都会提交相关提案,并带领新东方开展力所能及的支持行动。 如2017年,俞敏洪提交了《关于利用双师课堂等互联网手段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建议》,提出了总结推广双师课堂等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成功经验,加快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进程等建议。同年,新东方联合行业企业发起成立北京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将已有的双师直播课堂进一步覆盖至全国21个省80个区县的1000多所学校,目前受益师生近30万名。 2018年两会,俞敏洪提交了《关于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建议》,提议专门制定促进和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在经费支持、师资供给、校园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等。 教育部对俞敏洪2018年两会提案进行答复 当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实行对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政策,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等办法。教育部在该提案的答复函中也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督促各地落实《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义务教育。而新东方也通过 “一校一梦想——新东方助梦行动”、“烛光行动——新东方教师社会责任行”等活动,继续对乡村学校进行软硬件、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支持。 2019年两会,俞敏洪则提交了 《关于保障贫困地区儿童课外阅读消除城乡阅读鸿沟的建议》,提出国家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在贫困地区建设乡村学校图书馆(室)和电子图书馆(室),在中小学尤其是贫困乡村地区开设课外阅读课程,配备专门的阅读指导教师等建议。紧随俞敏洪提案的是“新东方公益图书角”项目启动,2019年4月项目首批落地了甘肃舟曲石家山新东方抗震希望小学、西藏昌都察雅县卡贡乡中心小学、云南迪庆独克宗小学等五所学校。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新东方还发起了“益起读书,益起成长”公益活动,通过员工捐赠等形式为青海、四川等省的学校捐赠了大批图书。 今年两会,俞敏洪的三份提案再次聚焦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在他看来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矛盾最突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还是新东方掌舵人,他都希望能够为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均衡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