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回调风险上升 在全球经济活动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美股连续上涨。业内人士说,流动性利好和预期经济最差时刻已过成为美股连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但美股回调风险已需引起重视。 摩根资管亚洲首席市场策略师TaiHui表示,当前标普500指数回到年初水平,纳指再创新高,意味着各国央行稳定市场的努力开始奏效,但实际上全球经济活动远未达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此轮上涨缘于投资者认为经济衰退最糟糕的时期已过,在此情况下,股票投资者倾向于关注长期收益前景,而非关注未来12个月的经济形势。 TaiHui指出,风险资产的势头强劲或持续数周,若投资者继续消化快速复苏的影响,股市回调的风险将上升,尤其是容易受到疫情以及外围摩擦升级影响的行业。未来的潜在风险体现在:一方面,第二波疫情威胁尚未消除,尤其在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新感染率上升的情况下;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对外围摩擦再度升级持谨慎态度,而失业率上升和破产的第二轮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复苏。 少数派投资认为,此轮美股反弹主要是居民、外资和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弹核心在于美联储应对疫情向全球市场投放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流动性,包括重启零利率和启动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且,如今各个经济体的降息空间非常小,降息周期也缩短,全球货币宽松推动了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股市反弹。 专注资产配置解决方案的吸引子科技也表示,即使考虑到2021年的经济恢复,美股估值也不便宜,美股的连续上涨只有利率下行才能解释。 A股仍具吸引力 3月份美股大幅回调时A股跌幅更小,但在4月以来的本轮反弹中,A股指数涨幅却不及美股。机构人士认为,本轮反弹A股和美股的差异主要与资金面有关,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有吸引力。 少数派投资指出,国内流动性释放较为克制,同时货币宽松支持实体经济,因此无需从两个月的视角判断两地股市的差异。 富达国际中国区股票投资主管、基金经理周文群认为,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有吸引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势头不减,基建投资和消费升级将有望引领经济反弹。整体看,由于受疫情和海外不确定因素影响,A股整体业绩或会有下调空间,但科技创新仍是重要增长点,而且强者恒强的格局也愈加突显,流动性宽松将支持股指震荡上行。短期内建议规避出口型企业,长期挖掘有机会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标的。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指出,从过往数据看,目前上证综指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对表现已经达到一个拐点,预示着未来上证指数的相对回报更好。随着基本面边际改善、市场长期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和货币宽松的持续,长期看中国将相对跑赢美国市场。港股方面,在3月份的下跌中,恒指也触及当前周期的低点,这个低点不太可能被突破。他认为,未来A股和港股有可能受到美国成长股泡沫破灭的影响,但即便有影响,价值投资者也不会拒绝更好的价格。 价值与成长同受关注 与纳指引领美股反弹类似,A股今年以来创业板表现最为强势。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创业板指上涨22.46%,同期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3.49%、1.39%。基金经理认为,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成长股依旧是重要的布局方向,但传统行业中的一些价值股也值得关注。 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科技仍是未来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在目前市场分化特征显著的情况下,从平衡组合风险收益特征来看,也需投资一些安全边际较高的传统产业。由于这些公司本身管理较优秀,虽然处于传统行业,但长期需求预期相对稳定。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竞争缓和的状况下,企业经营波动变小,叠加非常低的估值水平,未来收益可期。 吸引子科技表示,成长风格表现远超价值风格是最近半年全球股市的普遍现象,现在已经极化,目前美股的风格正在发生变化,能否持续要看利率能否回升。预计A股价值风格里严重低估的行业将出现修复,比如非银。 另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未来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外部因素,但长期看会加速推动国产化进程。所以,在科技领域长期看好企业信息化和云化,一是未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同地点员工的沟通将更有效率;二是企业的运转不会因为一个地区的突发事件停摆,企业的运营费用也将大大降低。 本周二晚间,美股表现分化:纳指上涨0.29%,盘中突破10000点,创历史新高,但标普500与道指分别下跌0.78%和1.09%。实际上,近一段时间,美股在强劲反弹中持续分化,纳指从3月底的6631.42低点上涨至9953.75点,涨幅超50%,远超标普500与道指。 虽然美股持续反弹,但机构认为美股回调风险正在上升。在本轮反弹中,虽然A股不及美股,但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吸引力。在近期全球股市成长股持续跑赢价值股的风格背景下,传统行业中的一些价值股也开始受到机构关注。 □本报记者李惠敏林荣华
6月9日周二,沪深两市在外围市场大涨的带领下出现大幅反弹的走势,美股走势特别强劲,可以用疯狂来形容,隔夜美股全线大涨,三大股指涨幅均超过1%,道琼斯指数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纳斯达克指数更是创出历史新高,首次突破9,900点历史记录。美股的强势走势带动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弹,A股市场也逐步开始向3,000点整数关口发起进攻,6月份实现开门红,6月1号沪深两市大涨,宣告了6月份A股市场将迎来大幅反弹的机会,上证指数有望收复3,000点失地。美国股市近期强劲回升,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股神巴菲特也没想到美股反弹如此强劲。纳指在科技龙头股不断创新高的背景下率先创出新高,连巴菲特清空的航空股也大幅上涨。 为什么在美国当前经济仍很差、疫情快速扩散时,美股却走出深V走势,大幅上涨?有两点原因。第一点,美联储大量放水,带动全球央行放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到零及采取无限量化宽松,给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造成流动性严重过剩;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实施负利率,同时实施大量的宽松措施,也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的流动性。流动性过剩,实体经济投资机会少,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股市,使得美股大反弹。第二个原因是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提前反应,尽管现在美国经济仍然非常低迷,失业率依然较高,但股市往往提前3-6个月反映经济变化,因此虽然现在经济尚未恢复,但股市却走出了强势上涨的走势。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显现出来,美国推出2万多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加上美联储放水,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回升,美国大部分州已经提前复产复工,也提振了经济增长。根据最近公布的5月非农就业数据,5月新增非农就业数据250万,相比4月减少2070万,有了明显的改善迹象,大幅好于市场预期的800万。由此可见美国很多人仅是暂时失业,一旦经济复苏,这些失业人口将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使得新增非农就业数据比较理想。 从行业来看,餐饮行业贡献的新增就业最大,其次是建筑业和教育医疗行业,这种现象非常好理解,因为一旦复产复工,疫情得到一定控制,首先餐饮行业会复苏,餐馆重新开张,直接带来就业人口的增加。美国航空股上涨的逻辑也受益于边际改善,就业回暖、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都提振了市场对航空股的信心。6月4日美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的美国航空公司公布了复航计划,表示7月航班将恢复55%,这与之前的计划相比已大幅提升。巴菲特此前在底部清空航空股,主要逻辑是疫情导致航空公司的生意发生巨大变化,航空公司在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情况之下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第二个逻辑是即使客流量恢复到七八成,但航空公司航班数量不便,会造成大量飞机闲置。总的来说,巴菲特卖航空股的逻辑即为他长期以来坚持的逻辑: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如果公司生意不好,未来利润可能被吞噬,只能止损认错。实际上这与股市本身关系不大,巴菲特本身就不太喜欢航空等周期股。 虽然美股出现了大幅反弹的走势,但美国经济复苏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周一世界银行发布了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明确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约5.2%,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与IMF在4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相比,世界银行的估计更为悲观。而中国经济在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一季度我国GDP下降了6.8%,但二、三、四季度会逐步恢复,弥补一季度的下滑,世界银行预计我国全年经济可能实现1%的净增长,2021年会大幅反弹6.9%;预计2020年美国经济将萎缩6.1%,明年将增长4%;欧元区今年将萎缩9.1%,明年增长4.5%。由此可见,从全球经济面来看,我国经济会率先复苏,且明年会继续回升。 但相对于美股的强劲表现来看,A股市场表现相对较弱,大盘探底后缓慢复苏,这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我之前给大家提到的镜面效应,即急跌指数反弹一般也为急涨,慢跌指数反弹起来也是慢涨,就像镜子一样。美股3月份出现断崖式下跌,半个月内见到了4次熔断,而反弹时资金急于补仓,加上美国大部分投资交易已是量化交易,有机器人下单,因此美国股市反弹时会出现V形反弹,当然这也与美国上市公司,特别是龙头公司的盈利能力强有关。美国科技龙头股率先创出历史新高,反映出公司基本面和长期股权价值是最重要的,吸引了大量资金配置,此外美国股市质量好的上市公司比例明显较高。 A股市场反弹时较缓慢,原因是此前下跌缓慢,反弹时没有强劲补仓的需求,反弹较慢,从上市公司质量来看,与美股相比A股市场龙头公司的投资吸引力和美国龙头公司有差距,另外,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好公司的占比也较少。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美股始终维持较高退市率,只要上市公司触犯退市条件,无论是交易条件还是盈利条件,都会被及时从市场上清理出去,美股退市率一度高达8%左右,这会形成优胜劣汰,及时把绩差股、不适应经济转型的股票清理出市场,留下经过考验的优质股票。A股市场在过去三十年未严格贯彻退市制度,很多地方政府以上市公司数量作为考核标准,一旦有上市公司可能触犯退市条件,例如连续两年亏损,就会想各种办法来保壳。 一些股市不死鸟历经十几年,不断改名、改主营业务,这些公司没有太大投资价值,特别是新证券法将规定将全面推行注册制,将来这些资源的价值会越来越低。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上市公司本应被清理出市场,但一直留在市场上,造成垃圾股占比较多,这也是A股指数过去十年涨幅较少的原因,一部分消费白马股、科技龙头股不断上涨,但又有大量股票不断下跌来拖累指数,这两者效用抵消后指数看起来没有表现。因此完善退市制度,及时将绩差股清理出市场,是未来实现赚钱效应、提高A股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指数表现的重要途径。 资本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市场,将资源配置给优质的上市公司,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这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最好途径,也是资本市场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因此完善退市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才能切实提高A股市场的赚钱效应,改变A股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的现状。我国经济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新经济大量出现,以BATJ为代表的新兴企业成长为世界级龙头企业,但A股市场与之失之交臂,A股投资者未享受经济转型成果,却承担了经济转型成本,A股大量上市公司还是传统行业公司,在经济转型中,占比不断下降,造成A股的表现落后于经济基本面。将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改革深化及注册制的推行,不断吸收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新经济的企业上市,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股市表现落后于经济的现状,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这几年,经济增长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换挡,经济增速在政策函数中的权重越来越小。在经历一季度负增长6.8%的历史性冲击之后,大家都在猜测今年的增长目标怎么定,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干脆取消了经济增长目标。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经济增长依然是一个最不可忽视的变量,因为经济增长依然是周期轮动的核心力量。尽管近年来经济增速基本都是往下走的,但波动依然存在,而且波动对大类资产依然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2016-2017年的复苏周期,经济增长看上去只回升了0.1个百分点,但背后却是一轮强劲的周期行业复苏,对应的房地产、周期股等复苏类资产则走出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而债券等衰退类资产则跌的很惨,2017年甚至出现了债灾。 回到当下,经济增长也在左右着资产市场的表现。一季度疫情冲击来袭,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到-6.8%,所以货币宽松随之升级,降息加快,流动性超宽松驱动股债双牛,但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各项数据快速回升,货币宽松随之又进入观望期,流动性趋稳导致债券市场连续十几天调整,股市也出现明显的风格转换。 中国经济处于一个转型期,我们的确不必对经济增长过于苛求,但这不等于对经济增长可以不管不顾,恰恰相反,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决策者都应该对经济走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可能的周期波动前有备无患。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起勾画一下今年的经济走势。总的来说,这一年的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W形,这个W大体可以分成四步: W的第一步 疫情冲击下的停滞期已经过去了 2017年中国经济达到6.9%的周期高点,然后就开始往下走,到2019年底调整到了6.1%,相当于两年多的时间里下行了0.8个百分点,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如果不爆发疫情,估计2020年还是这样一个缓慢下行的状态,但疫情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次疫情远比非典严重,对经济的影响也远远超过非典。相比于非典时的局部停滞,这次是大规模、长时间的停工停产,经济一度陷入基本停滞的状态,所以一季度GDP也毫无悬念的大幅负增长,走出了W中快速下行的第一步。但二季度以来,最坏的时候显然已经过去了。 第一,国内疫情虽然不会完全根除,但已经基本稳住了,复工复产越来越接近正常水平。自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正式进入到常态化防控的第三阶段,虽然每天还有新增散发确诊病例,疫情并没有消失,但新增数量明显回落,国内情况总体稳定。除了4月中旬新增境外输入病例迎来一波高峰外,每日新增确诊基本在100以内,近一个月在30以内,近一周都是个位数,并首次出现了境外输入和境内新增零增长,并有16个省连续30天以上新增确诊为0,国内疫情已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第二,海外也进入平台期,新增基本见顶。3月以来海外疫情加速蔓延,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3月底到4月初,单日新增病例一度超过10万,导致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美股熔断、石油暴跌、大宗单边下跌,投资者不断见证历史。目前海外疫情基本见顶,每日新增病例持续高位震荡,已进入平台期。尤其是5月以来,疫情最严重的美国拐点逐步显现,每日新增从3.7万回落至2万,各州开始逐步恢复经济活动,三大汽车制造商已正式复工复产。 第三,复工率逐步提升,线下逐步恢复,只剩下个别行业没有复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复工复产明显加速。从区域来看,20省份复工率超过90%,湖北进度也在加快。从行业来看,二产恢复最快,工业基本全面复工,接近100%,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复工率是93%;三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相对缓慢,生产性服务业为90%,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在87%左右。从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91%,规上企业基本恢复正常,达到95%。从业态来看,线上延续火爆,线下逐步恢复,除了影院、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外,其他行业复工复产正常化。 W的第二步 V型反弹正在进行中 几乎断崖式下滑的曲线之后,经济从二季度以来出现V型反弹。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稳定之后复工复产加速,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甚至在个别行业出现报复性、集中性的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当然也离不开接连而至的刺激政策,先是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接着是刺激投资和消费,然后是刺激金融市场,最后就是市场化改革。随着连续降准降息、专项债扩容、基建发力、提振汽车消费、资本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经济明显回升。 最新公布的月度经济数据来看,W的第二步反弹正在进行中。虽然很多数据还在负增长,但的确降幅大幅收窄,增速出现大反弹,主要表现为投资加速落地、消费开始回补、信贷持续放量。 从投资来看,项目加速开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术投资。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财政和货币同步发力,各地项目加速落地、集中开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术。2020年毫无疑问是基建大年,一季度专项债提前下发了1.29万亿,基建投资成为三大项中反弹最快的,4月同比降幅最小,比1-3月收窄了7.9个百分点。后续还有1万亿会在5月底发完,全年共有3.76万亿,另外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也会如期落地,基建还有一波小高峰,前瞻指标挖掘机4月销量已大涨60%,创下近三年新高。还有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增长非常快,分别增长10.5%和9.3%,高出整体6.6和5.4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是为数不多的正值。 从消费来看,不算是报复性,但确实集中释放了一波,尤其是一些必选消费。虽然没有等到报复性消费,但消费已经开始加速复苏,降幅收窄了8.3个百分点,呈现出积极的信号。尤其是食品饮料和药物这些必选消费,4月粮油食品涨幅在18%以上,中西药品超过8%。可选消费中的汽车在补贴加码、牌照供给增加等措施的刺激下,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较上月回升了18个百分点。 从融资来看,信贷大量投放,社融持续回升。疫情之后,货币宽松加码,对冲力度加大,节奏明显加快,降准、逆回购、MLF、LPR、TMLF降息等货币工具层出不穷,尤其是一季度天量流动性投放后,信贷和社融数据持续强势。4月新增信贷1.7万亿,新增社融 3万亿,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创下三年新高,主要是受政府基建(专项债提前下发、加快赶工融资需求集中释放)和居民信贷(短期汽车消费回暖,中长期购房加杠杆恢复)拉动,信用扩张初见成效。社融企稳往往伴随着经济企稳,经济底部已经确认。 W的第三步 需求报复性释放之后,经济回归基本面 V型复苏可持续吗?显然不可以。二季度的V型更多的是因为2-3月的很多需求被推迟到了现在集中释放,只是外伤的修复,并非真正的内需回升。等集中释放结束后,经济增长会回归到基本面,那问题来了,现在的基本面是什么? 从消费的基本面看,疫情后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势必收缩,尤其是可选消费。这是疫情间接造成的内伤,经济活动受到重创后,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很多幸存的企业也难逃业务萎缩的命运。所以我们看到失业率大增,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保就业成为首要任务。今年新增就业目标较去年下调了200万,就业市场不太景气,结果是收入和需求的下降,消费势必会受到影响,大部分人会出现消费降级。尤其是价格弹性大的必选消费,现在的汽车消费就是被刺激强拉上去的,不太能持续。 从地产的基本面看,只是企稳,没有强力反弹,正常来讲政策早该放松、市场早该起来了,但这次始终很克制,大概率全年还是负增长,这是和2016年那轮复苏最大的不同。虽然地产政策偏宽松,但很多地方的地产宽松政策都上演了“一日游”,被紧急撤回,可见地产宽松是有限度的,主基调还是房住不炒,要以“稳”为主,不能引发房价上涨的预期。而且近期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量的宽松转向质的宽松,房贷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整体来看,地产还有韧性,但很难出现2016年那样的大爆发,因为当时所有能用的大招基本都用了,这次的地产刺激十分克制,因为再炒的话,后果难以承受。 从基建投资的基本面看,相对好一些,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但从政策出台到项目落地投资需要时间。基建承担了本轮稳增长的重任,后续政策支持力度还会加大,但考虑到基建周期较长,需要经历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而且单融资到施工建设就需要3-4个季度,所以基建刺激效果很难及时显现,会存在一定的时滞。 总的来说,几个主要的经济引擎都有些力不从心,从货币宽松到信用扩张再到实体复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基本面处于一个艰难的磨底过程。按照货币宽松--信用扩张--实体复苏的传导机制,现在正处于货币宽松转向实体端信用扩张的过程中,从信用扩张到实体复苏才刚刚开始。通常社融领先于PMI指数1-3个季度,2016年那轮从社融见底到PMI回升,用了8个月。这一次货币政策更加克制,也没有PPP等新一轮加杠杆政策,经济磨底的过程会更加缓慢,至少要有1年。本轮的社融见底在2019年5月,正常情况应该在一二季度会出现阶段性底部,现在疫情推后了1-2个季度,进一步加剧了三四季度的经济下行压力。 W的第四步 刺激政策显现后的弱复苏 基本面的力量虽然大,但在技术性因素的支持下,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一季度GDP增速会非常高,很有可能会超过10%,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基数因素是主因。2020年一季度只有-6.8%,意味着即便2021年和2019年一季度的总量持平,同比增速都会在7%以上。而如果疫情的影响完全消除的话,假设两年增速都在5-6%,那么一季度的同比就会到10%以上。 其次,刺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尤其是基建进入落地期,货币宽松更多的传导到实体复苏。前面分析过基建项目从融资到落地需要3-4个季度,信用扩张到实体复苏大概需要8个月,将现在作为起点,正好是到明年一季度刺激政策的效果集中显现,经济会出现明显的反弹。 但是,对于明年一季度的大幅反弹也不能过度乐观,两个原因: 第一,剔除技术因素后,反弹力度其实很微弱。之前三轮大刺激,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微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特别国债、四大AMC、房地产产业化,GDP从6.7%反弹到9.1%,最高达到1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4万亿刺激计划、高铁为代表的基建潮,GDP从6.4%反弹到12.2%;2014年经济即将破7,催生了史上最密集降准降息潮、数万亿PPP项目、产业基金热,GDP只从6.7%反弹到6.8%。这次力度明显不及从前,刺激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弱,除了低基数原因,真实的反弹力度相对微弱。 第二,技术性因素只限于一季度,持续时间很短暂。之前三轮大刺激,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反弹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反弹从1999年底持续到2007年年中,共30个季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反弹持续4个季度;2014年大宽松反弹仅持续了2个季度。这次也不会例外,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明年一季度的反弹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的历史新低,反弹难以持续,持续时间会更短。 W之后的下一步 真正的基本面依然是增速换挡 归根到底,这一年W走势的每一步这些都是短期的周期变化,在W之后,中国经济依然会回归长期基本面。和过去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年相比,我们越来越难以追求高速的增长,接受中低速增长是一个必然选择。 第一,人口进一步老龄化。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但在这几年明显加速,2016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0.8%,2019年就高达12.6%,与此相对的16-59岁的劳动力人口从9.07亿降至8.96亿,平均每年减少了369万,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而且未来5-6年可能会出现一次人口断崖式塌陷,出生在1966-1974年的2.94亿人在2026年到2034年陆续步入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消费内需拉动不足,将会对于国家和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地产进一步饱和、存量化。目前我国户均住房1.5套,超过4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住房,住房拥有率为96.0%,远高于美国的63.7%,理论上讲,房子总体上是够用的,基本饱和,甚至可以说是过剩的,所以房地产刺激的空间基本没有了。 第三,货币政策稳健化。2014的那轮货币宽松共有4次定向降准、4次全面降准和6次降息。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降了165个BP,存款基准利率降了150个BP。从2018年至今的货币宽松也有8次定向降准、3次全面降准和5次改革式降息,降准的次数更多,但多是精准宽松的定向降准,降息也是小幅度、非对称的,1年期LPR降了46个BP,5年期LPR只降了20个BP,力度不及从前,相对克制。因为单靠放水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还会带来一系列难以承受的后果。 第四,加杠杆有序化,疯狂无序加杠杆的时代结束了。虽然疫情之后的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是显著上升的,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从151.3%升至161.1%,接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央行为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实体企业杠杆率从245.4%上升到259.3%,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尤其是内外需都承压的背景下是难以持续的。居民和政府作为加杠杆的重点部门,这次明显相对克制,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地产不会有大刺激,且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居民不太会像2016年那样疯狂加杠杆买房。同时政府严控平台债务,堵歪门,正门开了,但没有之前大,没有四万亿,也没有PPP大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也不会太大。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这几年,经济增长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换挡,经济增速在政策函数中的权重越来越小。在经历一季度负增长6.8%的历史性冲击之后,大家都在猜测今年的增长目标怎么定,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干脆取消了经济增长目标。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经济增长依然是一个最不可忽视的变量,因为经济增长依然是周期轮动的核心力量。尽管近年来经济增速基本都是往下走的,但波动依然存在,而且波动对大类资产依然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2016-2017年的复苏周期,经济增长看上去只回升了0.1个百分点,但背后却是一轮强劲的周期行业复苏,对应的房地产、周期股等复苏类资产则走出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而债券等衰退类资产则跌的很惨,2017年甚至出现了债灾。 回到当下,经济增长也在左右着资产市场的表现。一季度疫情冲击来袭,导致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到-6.8%,所以货币宽松随之升级,降息加快,流动性超宽松驱动股债双牛,但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各项数据快速回升,货币宽松随之又进入观望期,流动性趋稳导致债券市场连续十几天调整,股市也出现明显的风格转换。 中国经济处于一个转型期,我们的确不必对经济增长过于苛求,但这不等于对经济增长可以不管不顾,恰恰相反,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决策者都应该对经济走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可能的周期波动前有备无患。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起勾画一下今年的经济走势。总的来说,这一年的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W形,这个W大体可以分成四步: W的第一步 疫情冲击下的停滞期已经过去了 2017年中国经济达到6.9%的周期高点,然后就开始往下走,到2019年底调整到了6.1%,相当于两年多的时间里下行了0.8个百分点,总体还是比较平稳的。如果不爆发疫情,估计2020年还是这样一个缓慢下行的状态,但疫情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次疫情远比非典严重,对经济的影响也远远超过非典。相比于非典时的局部停滞,这次是大规模、长时间的停工停产,经济一度陷入基本停滞的状态,所以一季度GDP也毫无悬念的大幅负增长,走出了W中快速下行的第一步。但二季度以来,最坏的时候显然已经过去了。 第一,国内疫情虽然不会完全根除,但已经基本稳住了,复工复产越来越接近正常水平。自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正式进入到常态化防控的第三阶段,虽然每天还有新增散发确诊病例,疫情并没有消失,但新增数量明显回落,国内情况总体稳定。除了4月中旬新增境外输入病例迎来一波高峰外,每日新增确诊基本在100以内,近一个月在30以内,近一周都是个位数,并首次出现了境外输入和境内新增零增长,并有16个省连续30天以上新增确诊为0,国内疫情已得到了相对有效的控制。 第二,海外也进入平台期,新增基本见顶。3月以来海外疫情加速蔓延,严重程度超乎想象,尤其是3月底到4月初,单日新增病例一度超过10万,导致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美股熔断、石油暴跌、大宗单边下跌,投资者不断见证历史。目前海外疫情基本见顶,每日新增病例持续高位震荡,已进入平台期。尤其是5月以来,疫情最严重的美国拐点逐步显现,每日新增从3.7万回落至2万,各州开始逐步恢复经济活动,三大汽车制造商已正式复工复产。 第三,复工率逐步提升,线下逐步恢复,只剩下个别行业没有复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复工复产明显加速。从区域来看,20省份复工率超过90%,湖北进度也在加快。从行业来看,二产恢复最快,工业基本全面复工,接近100%,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复工率是93%;三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相对缓慢,生产性服务业为90%,住宿和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在87%左右。从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91%,规上企业基本恢复正常,达到95%。从业态来看,线上延续火爆,线下逐步恢复,除了影院、网吧、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外,其他行业复工复产正常化。 W的第二步 V型反弹正在进行中 几乎断崖式下滑的曲线之后,经济从二季度以来出现V型反弹。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稳定之后复工复产加速,经济活动逐步恢复正常,甚至在个别行业出现报复性、集中性的需求释放。另一方面当然也离不开接连而至的刺激政策,先是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接着是刺激投资和消费,然后是刺激金融市场,最后就是市场化改革。随着连续降准降息、专项债扩容、基建发力、提振汽车消费、资本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经济明显回升。 最新公布的月度经济数据来看,W的第二步反弹正在进行中。虽然很多数据还在负增长,但的确降幅大幅收窄,增速出现大反弹,主要表现为投资加速落地、消费开始回补、信贷持续放量。 从投资来看,项目加速开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术投资。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财政和货币同步发力,各地项目加速落地、集中开工,尤其是基建和高新技术。2020年毫无疑问是基建大年,一季度专项债提前下发了1.29万亿,基建投资成为三大项中反弹最快的,4月同比降幅最小,比1-3月收窄了7.9个百分点。后续还有1万亿会在5月底发完,全年共有3.76万亿,另外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也会如期落地,基建还有一波小高峰,前瞻指标挖掘机4月销量已大涨60%,创下近三年新高。还有得益于国家战略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增长非常快,分别增长10.5%和9.3%,高出整体6.6和5.4个百分点,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是为数不多的正值。 从消费来看,不算是报复性,但确实集中释放了一波,尤其是一些必选消费。虽然没有等到报复性消费,但消费已经开始加速复苏,降幅收窄了8.3个百分点,呈现出积极的信号。尤其是食品饮料和药物这些必选消费,4月粮油食品涨幅在18%以上,中西药品超过8%。可选消费中的汽车在补贴加码、牌照供给增加等措施的刺激下,前期被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较上月回升了18个百分点。 从融资来看,信贷大量投放,社融持续回升。疫情之后,货币宽松加码,对冲力度加大,节奏明显加快,降准、逆回购、MLF、LPR、TMLF降息等货币工具层出不穷,尤其是一季度天量流动性投放后,信贷和社融数据持续强势。4月新增信贷1.7万亿,新增社融 3万亿,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创下三年新高,主要是受政府基建(专项债提前下发、加快赶工融资需求集中释放)和居民信贷(短期汽车消费回暖,中长期购房加杠杆恢复)拉动,信用扩张初见成效。社融企稳往往伴随着经济企稳,经济底部已经确认。 W的第三步 需求报复性释放之后,经济回归基本面 V型复苏可持续吗?显然不可以。二季度的V型更多的是因为2-3月的很多需求被推迟到了现在集中释放,只是外伤的修复,并非真正的内需回升。等集中释放结束后,经济增长会回归到基本面,那问题来了,现在的基本面是什么? 从消费的基本面看,疫情后收入下降,失业增加,消费势必收缩,尤其是可选消费。这是疫情间接造成的内伤,经济活动受到重创后,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很多幸存的企业也难逃业务萎缩的命运。所以我们看到失业率大增,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保就业成为首要任务。今年新增就业目标较去年下调了200万,就业市场不太景气,结果是收入和需求的下降,消费势必会受到影响,大部分人会出现消费降级。尤其是价格弹性大的必选消费,现在的汽车消费就是被刺激强拉上去的,不太能持续。 从地产的基本面看,只是企稳,没有强力反弹,正常来讲政策早该放松、市场早该起来了,但这次始终很克制,大概率全年还是负增长,这是和2016年那轮复苏最大的不同。虽然地产政策偏宽松,但很多地方的地产宽松政策都上演了“一日游”,被紧急撤回,可见地产宽松是有限度的,主基调还是房住不炒,要以“稳”为主,不能引发房价上涨的预期。而且近期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环境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量的宽松转向质的宽松,房贷利率继续下行的空间不大。整体来看,地产还有韧性,但很难出现2016年那样的大爆发,因为当时所有能用的大招基本都用了,这次的地产刺激十分克制,因为再炒的话,后果难以承受。 从基建投资的基本面看,相对好一些,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但从政策出台到项目落地投资需要时间。基建承担了本轮稳增长的重任,后续政策支持力度还会加大,但考虑到基建周期较长,需要经历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而且单融资到施工建设就需要3-4个季度,所以基建刺激效果很难及时显现,会存在一定的时滞。 总的来说,几个主要的经济引擎都有些力不从心,从货币宽松到信用扩张再到实体复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基本面处于一个艰难的磨底过程。按照货币宽松--信用扩张--实体复苏的传导机制,现在正处于货币宽松转向实体端信用扩张的过程中,从信用扩张到实体复苏才刚刚开始。通常社融领先于PMI指数1-3个季度,2016年那轮从社融见底到PMI回升,用了8个月。这一次货币政策更加克制,也没有PPP等新一轮加杠杆政策,经济磨底的过程会更加缓慢,至少要有1年。本轮的社融见底在2019年5月,正常情况应该在一二季度会出现阶段性底部,现在疫情推后了1-2个季度,进一步加剧了三四季度的经济下行压力。 W的第四步 刺激政策显现后的弱复苏 基本面的力量虽然大,但在技术性因素的支持下,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一季度GDP增速会非常高,很有可能会超过10%,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基数因素是主因。2020年一季度只有-6.8%,意味着即便2021年和2019年一季度的总量持平,同比增速都会在7%以上。而如果疫情的影响完全消除的话,假设两年增速都在5-6%,那么一季度的同比就会到10%以上。 其次,刺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尤其是基建进入落地期,货币宽松更多的传导到实体复苏。前面分析过基建项目从融资到落地需要3-4个季度,信用扩张到实体复苏大概需要8个月,将现在作为起点,正好是到明年一季度刺激政策的效果集中显现,经济会出现明显的反弹。 但是,对于明年一季度的大幅反弹也不能过度乐观,两个原因: 第一,剔除技术因素后,反弹力度其实很微弱。之前三轮大刺激,效果也是一次比一次微弱。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特别国债、四大AMC、房地产产业化,GDP从6.7%反弹到9.1%,最高达到1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4万亿刺激计划、高铁为代表的基建潮,GDP从6.4%反弹到12.2%;2014年经济即将破7,催生了史上最密集降准降息潮、数万亿PPP项目、产业基金热,GDP只从6.7%反弹到6.8%。这次力度明显不及从前,刺激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弱,除了低基数原因,真实的反弹力度相对微弱。 第二,技术性因素只限于一季度,持续时间很短暂。之前三轮大刺激,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反弹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反弹从1999年底持续到2007年年中,共30个季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反弹持续4个季度;2014年大宽松反弹仅持续了2个季度。这次也不会例外,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明年一季度的反弹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的历史新低,反弹难以持续,持续时间会更短。 W之后的下一步 真正的基本面依然是增速换挡 归根到底,这一年W走势的每一步这些都是短期的周期变化,在W之后,中国经济依然会回归长期基本面。和过去十年尤其是过去五年相比,我们越来越难以追求高速的增长,接受中低速增长是一个必然选择。 第一,人口进一步老龄化。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但在这几年明显加速,2016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0.8%,2019年就高达12.6%,与此相对的16-59岁的劳动力人口从9.07亿降至8.96亿,平均每年减少了369万,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而且未来5-6年可能会出现一次人口断崖式塌陷,出生在1966-1974年的2.94亿人在2026年到2034年陆续步入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消费内需拉动不足,将会对于国家和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地产进一步饱和、存量化。目前我国户均住房1.5套,超过40%的家庭有两套及以上住房,住房拥有率为96.0%,远高于美国的63.7%,理论上讲,房子总体上是够用的,基本饱和,甚至可以说是过剩的,所以房地产刺激的空间基本没有了。 第三,货币政策稳健化。2014的那轮货币宽松共有4次定向降准、4次全面降准和6次降息。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降了165个BP,存款基准利率降了150个BP。从2018年至今的货币宽松也有8次定向降准、3次全面降准和5次改革式降息,降准的次数更多,但多是精准宽松的定向降准,降息也是小幅度、非对称的,1年期LPR降了46个BP,5年期LPR只降了20个BP,力度不及从前,相对克制。因为单靠放水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还会带来一系列难以承受的后果。 第四,加杠杆有序化,疯狂无序加杠杆的时代结束了。虽然疫情之后的一季度宏观杠杆率是显著上升的,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从151.3%升至161.1%,接近1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央行为支持实体经济复工复产,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实体企业杠杆率从245.4%上升到259.3%,但这只是阶段性的,尤其是内外需都承压的背景下是难以持续的。居民和政府作为加杠杆的重点部门,这次明显相对克制,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杠杆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地产不会有大刺激,且疫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居民不太会像2016年那样疯狂加杠杆买房。同时政府严控平台债务,堵歪门,正门开了,但没有之前大,没有四万亿,也没有PPP大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也不会太大。 (本文作者介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文/新浪财经首席评论员 艾堂明[微博] 微信公众号:老艾股学堂(laoaigxt) 大家好!新的一周又要开始了,上周表现很差,特别是周五出现大跌,创出两个月以来最大跌幅,着实让人揪心。 下跌的原因大家已经知道了,港股大跌对A股造成严重拖累,使得盘中的反弹较弱,下午的一波反弹也基本上被扑灭了。 由于同在两地上市的以蓝筹股为主,所以AH股之间蓝筹的联动效应也更强一些,一旦港股出现大幅波动,对A股的蓝筹股影响也更大一些。 所以从盘面看,蓝筹表现相对较弱,周五下午的一波反弹以芯片为代表的科技股领涨为主。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此前传统蓝筹表现较好,周五有补跌压力。二是科技股之前先跌,先完成下跌的先反弹。 所以从下周行情来看,科技股其实是反弹的希望,但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周末又放出利空,将33个中国机构与个人列入实体清单,以限制购买、使用美国技术。包括奇虎360、烽火通信、东方网力、云从科技、达闼科技等,集中在安防、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 因此下周科技股又面临一层阴影,不管在实际业务上受影响有多大,短期对市场心理的冲击是存在的。 希望市场能尽快冷静下来,华为受美帝举国之力打压,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去年10月,科大讯飞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一同遭美国商务部加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目前来看多数影响有限,其中科大讯飞去年营收仍增长27.3%。 另外周五港股和A股的反应都有点过度了,特别是港股,国家的决定非常英明、及时、正确,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将为长期繁荣稳定打下基础。 而且从周五欧美股市的表现看,都比较稳定,欧洲股市低开高走,普遍收红,美股有两大股指收红,说明人家并不是很担忧两国关系再度紧张。 客观的讲,川普后院起火,可用的筹码比前两年少,对我们仍以咋呼为主,虚张声势都是为了大选,不必太把他当回事。 在上周超跌之后,下周其实是存在反弹机会的,不管是港股,还是其他外部事件,对A股的实质影响都比较有限,如果是被错杀的,必然存在纠错机会。 从板块上也是如此,芯片股能在周五下午反弹,被错杀的传统蓝筹也存在矫枉过正的修复机会,而且从行业属性上看,以消费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是具有防御性功能的。 所以从板块上看,下周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科技股能否顶住压力,特别是人气品种芯片股能否延续周五下午的反弹势头。 二是以大消费为代表的传统行业,能否展开修复反弹。不仅是错杀后的纠错,富时罗素宣布对A股再次扩容,对蓝筹也是一个利好。 这次扩容之后,A股纳入因子比例将从当前的17.5%提升至25%,预计将新增被动流入资金约30亿美元,即210亿元人民币。 而主动资金其实一直在流入,尽管上周行情不好,但北上资金净买入79.47亿元,5月以来净买入148.66亿元,4月以来净买入更是高达522.57亿元。 目前大盘又回到了2800点附近,如果我们自己不珍惜,外资在这么低的点位大举吸筹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富时罗素的扩容,正好给了外资以低吸的机会,那咱们岂不是太明智了? 所以希望内资能争口气,在5月最后一周能收复失地,先扭转“五穷六绝”的“五穷”,然后再干掉“六绝”,让A股提前翻身! 周五行情大跌,却再次造就了期权神话,诞生了1日涨10倍的期权!另有多只认沽期权大涨数倍。 期权期指是应对震荡的利器,可以涨时做多,跌时做空,双向操作,再加上T+0交易机制,盘中可以多次波段操作,及时落袋为安,避免股票T+1的尴尬。 想学习期权期指知识以及实战技巧,可以点击收看新浪理财大学的《老艾聊期权期指》视频课程,有全套方法讲解。(点击试看,99元特惠仍在进行中!)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艾股学堂(laoaigxt),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微博:老艾观察)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首席评论员、资深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