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债研发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共发行标准化资产证券化产品9363.23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信贷ABS发行明显放缓,总计发行2077.24亿元,同比下降42%,占发行总量的22%。 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发,经济承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需求同时放缓。在面临整体投放不足的情况下,ABS发行需求显示出了一些疲软的迹象,2020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发行规模和发行次数同比出现了负增长。 “不过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步减弱,预计在下半年的发行量会有所恢复,但能否达到去年整体的发行单数和规模,目前还不确定。”中诚信国际结构融资部董事总经理王立称。 具体来看,上半年有三类标准化产品的发行情况出现分化。首先,信贷ABS发行明显放缓。由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零售类贷款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主体,一季度个人房贷、信用卡贷款、消费贷款等银行信贷资产生成速度下降,导致存量资产出表需求不足。而在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及低利率环境下,以非金融企业为发起主体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即“企业ABS”)和资产支持票据(即“ABN”)继续扩容。 信贷ABS中,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发行规模大幅回落,上半年发行639.59亿元,同比下降67%,占信贷ABS发行量的31%;汽车抵押贷款支持证券(Auto-ABS)超越RMBS,成为发行规模最大的信贷ABS品种,共发行1046.14亿元,同比增长34%,占信贷ABS发行量的50%;公司信贷类资产支持证券(CLO)和消费性贷款ABS分别发行249.99亿元和79.47亿元,同比下降22%和18%,占信贷ABS发行量的12%和4%;不良贷款ABS发行62.05亿元,同比增长131%,占信贷ABS发行量的3%;上半年未发行信用卡贷款ABS。 “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各资产类别中,中国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RMBS)、汽车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ABS)、信用卡ABS和消费贷款ABS的逾期率均较2020年第一季度的较高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2019年12月疫情爆发前的水平。”穆迪副总裁/高级分析师周洁对记者称。 王立分析,今年以来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了逾期率大幅上升的情况,尽管近期有一定的回落,但是长期看,金融机构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偿付压力。从目前存续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来看,主要是零售类的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类产品,具体可以分为抵押类和信用类的产品。从存续产品回收的表现来看,因为个人抵押类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主要的是住宅,住宅的流动性相对会比较好,因此,个人抵押类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回收率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来说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反映出底层不良资产的回收情况是好于预期的。 周洁说,中国结构融资交易的底层贷款相对较强的信用特征 (包括优质借款人、较短的贷款期限、较低的贷款价值比) 将有利于维持资产表现。此外,人民银行下调利率以注入流动性,使得融资成本下降,进而消费者债务负担减轻,这对资产表现具有正面信用影响。但这可能会对存续交易的表现产生不利影响,因为一些底层贷款为浮动利率的结构融资交易的收益率将随之减少。
本周看点:①全聚德“自救”:菜价下调15%、取消服务费;②紫燕百味鸡拟A股上市,夫妻肺片卖16亿;③可口可乐二季度营收下降28% ;④呷哺呷哺上半年预亏2-3亿。 行业资讯 上半年白酒产量同比下降8.59% 2020年6月,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酿酒产量643.95万千升,同比增长8.79%。 其中,白酒产量67.45万千升,同比下降2.45%;啤酒产量455.36万千升,同比增长7.61%;葡萄酒产量2.62万千升,同比下降21.15%;发酵酒精产量87.87万千升,同比增长40.96%。 1-6月,全国酿酒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酿酒产量2718.53万千升,同比下降3.29%。 其中,白酒产量350.15万千升,同比下降8.59%;啤酒产量1714.17万千升,同比下降9.48%;葡萄酒产量12.71万千升,同比下降30.15%;发酵酒精产量504.91万千升,同比增长37.19%。 茅台集团将清理11家微利、亏损、僵尸子企业 7月22日,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静仁在茅台会议中心主持召开专题会。会议指出,加快清理余下的11家微利、亏损、僵尸子企业,目的在于实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企业头条 全聚德“自救”:菜价下调15%、取消服务费 7月24日,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在全聚德156周年敬匾仪式现场宣布,将下调全聚德部分菜品价格,且全面取消服务费。 全聚德所有门店的菜品和价格将进行统一调整,约有50%的菜品价格将下调,大部分调价菜品和鸭子有关,菜价整体下调10%到15%。同时,全聚德将取消所有门店的服务费。在此之前,到全聚德就餐的消费者需要支付10%到15%的服务费。 近日,全聚德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今年上半年预亏1.52亿元—1.39亿元,去年同期盈利3227.83万元。 紫燕百味鸡拟A股上市 近日,上海证监会官网披露了上海紫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燕食品”)的上市辅导备案情况报告材料,广发证券为其辅导机构。 紫燕食品代表产品包括百味鸡、夫妻肺片、藤椒鸡、紫燕鸭(鹅)等,同时涵盖鸭脖、鸭翅、豆干等,已实现全国布局超4000家店。 紫燕食品相关负责人在201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透露,现在光夫妻肺片这一道菜,2019年就会实现近16个亿销售收入。若紫燕食品顺利上市,将成为继绝味食品、煌上煌后,第三家A股上市的卤制品企业。 呷哺呷哺上半年预亏2-3亿 7月23日晚,呷哺呷哺公告称,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9%,预计录得净亏损约2亿-3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1.64亿元。 公告称,亏损主要由于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中央及各地政府陆续实施的防疫措施以及消费场所限制。该集团逾30%的门店位于湖北省及北京市等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对其自1月以来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重庆啤酒整合嘉士伯,规避同业竞争 7月22日,重庆啤酒发布公告,就此前收到的上交所《关于对重庆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预案的信息披露问询函》予以回应。重庆啤酒方面表示,此次采用共同增资合资公司的方式,可将嘉士伯在中国的优质资产和全部业务单元,统一整合在重庆嘉酿平台,丰富上市公司品牌矩阵、提升上市公司业务管理效率,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本次重组完成后,将解决嘉士伯控制的中国大陆啤酒资产和业务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嘉士伯2013年就同业竞争提出的承诺也将履行完毕。 郎酒汪俊林再提目标:5年后实现500亿营收 近日,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在一次活动中再次提出郎酒的发展目标。汪俊林表示,到20205年郎酒要至少要是实现500亿元的销售额。汪俊林还表示,未来10年将继续对标茅台。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就是汪俊林上一次为郎酒提出发展目标的期限之年。2018年,郎酒曾立下目标“到2020年,郎酒股份公司成功上市,主营业务突破200亿元”。 西凤酒董事会换血,新任二股东入驻董事会 7月23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陕西西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凤酒”)董事会和监事会发生重大变更,近四成主要人员退出。 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周虎从监事调整为监事会主席,陕西红西凤酒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闫红斌退出监事职位。 除了闫红斌之外,伍滨、郑晓明等6名董事,陈顺、冯怀远共3名监事退出。 新增加的6名董事和3名监事中,董事霍建峰、任书强,监事石光分别为西凤酒股东陕西地电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地电”)董事长,上海海兆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总经理,盈信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联公司监事。 ST椰岛终止与博克森的资产重组 7月22日晚间,ST椰岛发布公告称,公司终止筹划发行股份收购北京博克森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克森”)不低于80%股权。 公告显示,ST椰岛与博克森实际控制人未能就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业务整合、交易价格等核心要素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签署终止协议书,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通葡股份2.36亿债务逾期遭起诉 7月21日晚间,中国第二家葡萄酒企业上市公司通葡股份发布涉诉公告。公告称,公司及公司实控人尹兵已被起诉,原因是尹兵以公司名义借款2亿元逾期未还。 该笔借款通葡股份此前并未进行公告,因此公司还收到了交易所发出的《监管函》。通葡股份在最新公告中表示,尹兵以公司名义对外借款,相关款项没有进入公司帐户,所以公司没有进行帐务处理和信息披露。目前通葡股份尚未回复《监管函》。 通葡股份表示,目前相关诉讼案件尚未开庭,暂时无法判断对公司本期和期后利润的影响。不过有律师认为,如公司实控人尹兵无法还款,最终其所持股权可能被拍卖抵债,而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 市场动态 可口可乐二季度营收下降28% 7月21日,可口可乐公司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71.50亿美元,同比下降28%;可口可乐表示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海外渠道的压力,这部分渠道约占该公司营收的一半。 国窖1573全国停货 7月21日,泸州老窖国窖酒类销售股份有限公司下发通知,自7月21日起,公司将对国窖1573经销客户、各大区、各片区、各子公司停止接收国窖1573订单及暂停货物供应。 此前,泸州老窖在西南大区和华北大区将52度国窖1573经典装产品零售价调整至1399元/瓶。 郎牌郎酒再推纪念版,投放减量25% 7月23日,郎酒股份发布消息,将推出郎牌郎酒2020纪念版,作为郎牌郎酒的第四款纪念酒,该款产品酒体继续采用小批量勾调,限量一次性生产,市场投放量相比2019年减量25%。其中500mL装建议零售价为289元,1L装建议零售价为589元。 王致和今年上半年营收、利润增幅均超10% 今年上半年,王致和营收、利润增幅均超过10%。疫情期间,王致和推出了单块腐乳、黄酒型料酒、复合调味料等一系列新产品,并给予销售政策和渠道资源倾斜。今年上半年,王致和营收和利润额增幅均超过10%,其中电商渠道一季度销售额翻番。 (综合搜狐酒业、搜狐财经、酒业家、云酒头条等整理,编辑/李之泽)
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盘点:24省份仅4例正增长,广东体量稳居第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潇枭 疫情冲击下,上半年我国GDP下降1.6%,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了7.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截至7月23日,已有24个省份公布了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仅4省份财政收入增速转正,分别是青海、河北、广西、贵州。其中,青海增长5.4%,河北、广西、贵州的涨幅在1%左右。 综合来看,东部财政大省运行较平稳,财政收入降幅相对较小。中西部省份分化更明显,部分实现了正增长,部分降幅在两位数。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近四成;海南的旅游经济受到重创,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了26%。 疫情使得税基减少,在2019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影响,以及与企业共度时艰采取的减税缓税措施的综合作用下,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降幅较大。不过,随着经济的不断恢复,下半年财政收入也有望实现增长。 京沪降幅较大 相对于全国平均7.9%的降幅,东部财政大省表现较好。 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分别为6460、4741、4253亿元,增速分别为-5.8%、-2.8%、-2.6%。三者上半年GDP规模分别为49234、46723、29087亿元,增速分别为-2.5%、0.9%、0.5%。 财政收入与经济表现相当,广东经济、财政体量稳居第一。增速上之所以有差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外贸第一大省,海外疫情蔓延对其进出口影响相对较大。 近几年,浙江的财政收入表现亮眼。前几年逐渐超过山东,规模升至第四;2019年与上海开展了第三名的“拉锯战”,一季度超过上海,上半年上海反超,前三季度浙江再度领先,全年上海以120亿元的优势领先。 今年上半年,浙江超过上海,目前差距为320亿元。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数字经济逆势大涨。政策层面力推新基建,数字经济有望进一步得到发展,拥有诸多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浙江前景可期。 浙江上半年GDP增速转正,得益于服务业的支撑,上半年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其中,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前。 东部财政大省中,上半年京沪表现相对较弱。上海、北京若从GDP体量来看,2019年全国排名在11、12位,其聚集了大量公司总部,总部经济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收入。尤其在房地产市场行情较好的年份,上海、北京财政收入增速曾经风景这边独好。 不过,今年上半年上海、北京财政收入体量分别位居第4、6位,降幅分别为12.2%、11%。两个直辖市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速都偏低,这跟房地产调控、部分重点产业调整及产业疏解有关。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范子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上海作为直辖市,跟广东、浙江、江苏等省比起来,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上海的财政收入,对部分产业依赖较大,像汽车、房地产、化工等。去年上海财政收入增速也比较低,当时还挖掘了部分存量资金,今年财政收入的数据是比较真实的反映。 山东GDP规模居第4,财政收入规模居第5位。上半年山东GDP同比下降0.2%,地方财政收入下降5.8%,表现也比较稳健。传统工业占比较大、新经济占比较低,是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出发点,也是其财政产出弱于浙江的原因。 少数省份实现正增长 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正增长的省份,多数已经实现了GDP增速的转正。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河北、广西、贵州等省份财政收入转正,得益于非税收入的增长,税收收入依然为负增长;青海是实打实的税收正增长,但可能主要由于去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原因,受惠于去年经济表现。 比如,广西上半年GDP为10206亿元,同比增长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962亿元,同比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552.87亿元,同比下降9.4%;非税收入409.18亿元,同比增长20.5%。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曾表示,上半年地方非税收入增长5.6%,主要是一些地区为缓解收支平衡压力,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合计同比增加1013亿元。 有地方财政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地方可用的国有资源、资产,主要是土地、厂房等不动产。通过出售、出租等,能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又不会增加企业负担。 青海上半年GDP1390.74亿元,同比增长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税收收入109.5亿元,同比增长7.6%;非税收入36.5亿元,同比下降0.8%。 青海财政厅数据显示,青海上半年税收正增长,主要源于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28.2%),而第一大主体税种增值税仍为负增长(-7.1%)。 范子英表示,这可能得益于2019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为当年预缴,下年5月底前完成汇算清缴,今年由于疫情延长到6月底。部分企业由于预缴不足,今年需要补缴部分税款,相当于去年的税收留到了今年。 更多省份财政收入仍然是负增长。以近几年GDP增速居前的云南为例,上半年云南GDP同比增长0.5%,但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仍然下降了5.3%。 云南省财政厅数据显示,上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带动上半年企业所得税增长14.3%。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去年减税翘尾因素,第一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同比下降12.2%;受疫情以及落实疫情期间税费减免政策,部分地方小税种出现减收;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非税收入普遍增长缓慢或负增长。 湖北、海南在不断恢复 相较于部分省份3月份开启复工复产的进程,湖北这项工作推迟到4月。上半年湖北GDP下降19.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38.4%,受疫情影响最大。不过,在中央政策支持下,上半年湖北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下降12.5%。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半年湖北恢复最快的是工业,5月份工业增速转正,6月份加快到4%。上半年湖北进出口总额下降1.5%,恢复得也比较快,因为湖北有一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洲,与东南亚的贸易也起到支撑作用。与全国情况一致,消费恢复较慢,上半年湖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4%。 海南财政收入降幅居前,不过6月初出台的自由贸易港方案,在帮助海南加速恢复。上半年海南GDP下降2.6%,地方财政收入下降26.2%。 上半年海南接待旅客数量几近腰斩,旅游收入缩水一半。虽然上半年整体消费不振,但6月免税政策带动明显。上半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45亿元,同比下降16.2%;但6月份离岛免税品零售额22.99亿元,同比增长235%。 从月度趋势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在不断恢复。据河北省财政厅厅长王东伟介绍,二季度,随着复工复产复商进度加快和经济稳步复苏,财政收入明显恢复增长,二季度河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不过,综合一季度数据,河北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下降0.7%。
监管严打资金套利之下,银行结构性存款出现大降。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约为10.83万亿元,较5月末降低1.01万亿元左右,重回今年年初水平。 6月结构性存款大幅下降主要是受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影响,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较5月末减少6103.9亿元,约占总降幅的六成。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银行而言,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压降,将利于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同时并不会缩小银行体系内一般性存款的总规模。 结构性存款“熄火” 继5月小幅下降3000亿元后,6月结构性存款出现明显降低,较5月下降了10109.2亿元,基本抹去年内涨幅。“这主要是由于监管对企业套利与资金空转的重拳打击,打击资金套利是5月以来政策的主要导向之一,结构性存款是其中重要一环。”某国有大行交易银行部人士记者说。 此前为应对疫情冲击,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市场资金利率一路下行,诸如短贷、票据、短融等融资工具的成本下降,而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等收益率下降较为缓慢,由此,企业套利之风再起,进而推动了结构性存款的大增。 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结构性存款余额连连上涨,截至4月末,全国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余额达12.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余额分别为17966.21亿和56311.73亿元,分别环比增长6.65%和9.52%。 “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攀升也反映出银行‘揽储’压力的上升。”一位分析师称,自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与之对应,银行负债压力也在上升。因为在流动性风险监管约束下,银行需满足流动性匹配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监管指标。 但自5月以来,监管层着重强调打击资金套利,结构性存款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亦被关注。前述国有大行交易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在5月末,就有大行收到关于结构性存款的窗口指导。“当时一些银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被点名,主要涉及的是合规问题,监管认为存在‘假结构’,被要求整改。” 部分商业银行则于6月收到窗口指导,要求规范结构性存款管理并压降规模。6月12日,北京市银保监局还发布了《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结构性存款增长过快的银行逐月压降规模、杜绝“假结构性存款”、“企业套利”与“资金空转”。 “监管层的意图是打击资金空转套利行为、降低负债端成本,避免削弱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说。 受此影响,结构性存款一时“熄火”,5月、6月规模连续下降,基本抹去年内涨幅。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全国大型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39970.15亿元,全国中小型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8305.55亿元。 从降幅来看,6月结构性存款大幅下降主要是受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影响,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较5月减少6103.9亿元,约占总降幅的60.37%,而大行降幅为1614.52亿元。 “一直以来,中小行就是结构性存款发行的主力,主要是为了拉动银行存款。”周茂华对记者称,受疫情影响,中小行负债端面临较大压力,但由于发行同业存单优势不如大行,因而更倾向揽储,以高收益吸引资金,与之相对,当受到监管约束时,中小行结构性存款压降幅度也较为明显。 结构性存款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套利空间的收缩,这在票据融资的规模变化上也有体现,6月票据融资规模下降2104亿元,为2018年4月以来首次减少,环比大幅少增3690亿元。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主要与监管打击企业“票据贴现—购买结构性存款”套利行为有关。 不过,普兰金服副总裁周海滨对表示,除了监管严控外,票据行业某种程度上属于逆周期行业,6月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复苏,因此票据规模增速有所下降也算正常。 利于银行降低负债成本 不仅仅是规模的下降,近来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也有下跌。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数据(主要监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6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559只,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147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93%,环比下降61BP(基点),国有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低于股份制银行。整体而言,结构性存款到期收益率呈小幅下降趋势。 结构性存款收益率的下降也将利于银行降低负债成本,进一步压缩套利空间。从组成上来看,结构性存款收益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存款产生的固定收益,二是与标的资产价格波动挂钩的投资收益。 此前,“假结构性”产品就借着未嵌入金融衍生品,或者是设置可100%触发高收益的条件,再或是提供了较高的保底收益率,从而让投资者拿到高收益,实为高息揽储。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对记者称,过去几年,结构性存款被部分银行视为吸收一般性存款、缓解负债压力的工具。但从银行业的角度说,结构性存款并不会增加一般性存款的总量,仅仅是将传统存款转变为了结构性存款,即将A银行的存款吸引至了B银行。 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也表示,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并不一定造成(存款)总量减少,更多会造成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负债成本会提高。一方面,结构性存款本身的利率高于一般性存款,增加银行的负债成本;另一方面,结构性存款与其余负债工具之间的比价效应会拉高后者的利率,进一步提高银行成本。”张旭说。 近期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不少银行正加紧负债成本管理。特别是对于中小行而言,“当前由于缺少客户与存款,再加上主动负债渠道相对较窄,在利率改革深化与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中小行相对大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负债压力较大。”周茂华对记者说。 不过,周冠南还提及,结构性存款仅是约束“高息揽储”的一环,是压降企业投资收益约束套利行为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规范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以约束高息揽储行为。
德国6月税收收入为635.43亿欧元 同比下降19% 德国联邦财政部最新月报显示,6月税收收入为635.43亿欧元,同比减少171.22亿欧元,降幅19%。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疫情导致的经济影响及为此实施的税收措施。其中,共享税下降20.6%,联邦专享税下降13.9%。下降最严重的是能源税,降幅25.8%;而烟草税逆势上涨22.3%。 今年上半年,德国合计税收达3277亿欧元,同比下降9.1%。(总台记者 李长皓)
中国二季度GDP数据出来了,整体看是明显超预期的。 二季度增长3.2%,预期2.4%,前值-6.8%,相比一季度环比增长11.5%。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 虽然上半年整体增速出现下滑,但这一数据在全球经济大波动下已经足够强劲。 从首负到世界第一 在一季度,为了最大限度防控疫情,我国一度全国性暂停复工开市,GDP增速由此创下有记录以来的首次下跌,并且是从6%直接跳到-6.8%,跨度很大。 但随着复工的有序推进,经济也快速回暖,各宏观数据反弹明显,最终仅一个季度的时间便回到了正轨。 而在过去的二季度,美国由于疫情持续失控原因导致经济大受重挫,根据众多机构的预测,美国GDP很可能下滑超50%,将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单季度跌幅。 根据日前公布的二季度数据看,美国是3.21万亿美元,中国是3.54万亿美元,中国算是一百多年来再次单季度GDP超越美国,并成为单季度世界第一! 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超越,但也是值得骄傲一下了,毕竟为了实现这个增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数据来源:网络 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的GDP就从此超越了美国,毕竟美国现在只是短期跌太狠,实际的基础并没有太大变化,假如明年疫情一过,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节奏。 从两国的GDP总量看,美国2019年度为21.43万亿美元,中国为14.34万亿美元,两者的差距甚至都还不在同一个层级。尤其是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仍有十几倍的差距,这绝对不是短时间内能追的上的。 有分析预计,由于美国今年受疫情重挫,导致全年GDP规模可能被明显削减,18-20亿美元左右。 而中国方面,下半年很可能继续维持高速反弹,但全年下来增速虽然不至于0以下,但也不会高多少(有分析预测增速都在1%至2%之间),两者的规模依然还会有数万亿美元的差距。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每年都在缩小。按照此前专家的预测来看,截止到2023年,中国超越美国也不是不可能,毕竟GDP的总量差距正在不断的减少中。 二季度各项数据的主要亮点 具体回到二季度的数据,整体看,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3个月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继续收窄,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居民实际收入降幅收窄。 有几个数据尤其值得关注: 农业:上半年粮食产量总体稳健,但肉类消费产量下滑明显,猪牛羊禽肉产量下降10.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7个百分点,尤其是猪肉产量上半年下降幅度高达19.1%。 这意味着,虽然近期洪涝不断,海外蝗灾炒作,但其实粮供应并无碍,因此炒作粮食题材并没有实际理由支撑,市场最后有可能是一顿乱炒之后一地鸡毛。但肉类消费还是短缺明显,猪肉股依然会是热门的题材。 工业: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但二季度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长4.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 月度数据看每个月环比都在提升,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复苏确实是得到有力验证的。 有意思的是,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和0.4%;其中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载货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7%、16.4%、10.3%、8.4%。这是工业领域少数实现正增长且是很高增速的几个行业。 很显然,挖掘机、载货汽车等产量异常景气,得益于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逆周期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集成电路的增长也毫不意外,上半年国家集成电路二期大基金启动、中美贸易摩擦令国产芯片替代持续发酵,以及中芯国际等科技回A股港股上市的预期也大大激发了市场对该领域产业持续看好。 今天中芯国际科创板首日上市,盘前竞价直飙3倍,早盘开市涨近2.5倍后稳定在2倍以上波动,总市值超过6300亿元,一跃成为科创板一哥。 行情来源:Wind 市场对中芯国际的看好,最主要是A股终于有了纯正的核心芯片股了,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核心资产,它将会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会从此刺激中国整个芯片产业投资持续走向繁荣。 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个百分点。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拖累。但二季度显示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已经同比大幅提升。 尤其是6月份,多项核心数据已经上升至55.0%以上,说明各经济因子在快速复苏,趋势看下半年有望继续保持上升。 投资: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6月份环比增长5.91%。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11.7%,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17.0、13.5个百分点。 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却是增长1.9%,一季度为下降7.7%,说明二季度增长都回到10%左右了。 说明虽然国家在上半年在各州扶持政策及量宽下,逆周期调节的成效还还有待加强。 不过房地产这个*壶却是第一时间跑着最前,依然是支撑经济终端需求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城市在土地政策上给予一定放松,包括付款、准备金的要求降低,提升了房企拿地的意愿;同时部分城市交易市场有所松绑,刺激房企为了抢占先机而在拿地上更积极。 同时,上半年的固投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还是很突出的,其中医药、计算机、电子商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等投资的增长多数在两位数以上,这些产业将在未来有望继续成为被市场炒作的优秀对象。 社零: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其中二季度下降3.9%,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主要是餐饮消费拖累。 但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等逆势增长势头反而很猛,这些都是上半年在股市上普遍表现最出众的领域。 同时,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3481亿元,增长14.3%,且比一季度加快8.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这说明线上消费在此次疫情冲击中再次C位出道,这也是上半年全民直播带货潮流的一大亮点证明了。 最后说一下居民失业率。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8%。这数字虽然比往年有所提高,但在疫情冲击的大环境下能做到这种水平,已经是极其不容易了。 对比美欧国家高达两位数的失业率,在所有重要国家中,我国绝对算是地表最强了! 下半年增长无碍,风险犹存 从各产业领域多项核心指标及部分产业增速明显环比加速提升的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我国经济已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虽然各领域都有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但总体趋势已经可以很明确看出在走强了。 在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5月份进一步提高至4.4%后,6月份生产端环比改善趋势得以延续,且历史数据表明,季末生产端赶工意愿较强,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表示,中国二季度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下半年,在宏观政策全面发力、新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情绪有效改善、微观主体行为积极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速有望出现强劲反弹。 但现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难题可能不是在于如何继续复苏内部各项经济,而是来自外部的风险冲击。 无论是因海外疫情反扑导致全球经济下行而使中国经济被拖累,还是美国重新挑起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都是非常需要警惕和重视。 尤其来自美国方面的风险,在二季度,虽然美国持续受国内疫情和国内骚乱冲击,但对打压中国方面的小动作却一直没停过。如今在近日又以各种莫须有借口封禁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中国企业、产品,还威迫唆使欧洲国家封禁华为5G技术等,都是“害我之心不死”的表现。 下半年,美国的经济可能还会因为疫情失控等问题持续承压,对比我国蒸蒸日上的景气,美方继续主动引发两国摩擦的可能性真不会小。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53亿元,同比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72759亿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257802亿元,下降1.6%。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 中国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上半年国民经济逐步复苏。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称,上半年中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