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股份19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硅料均来自外购,考虑到下游客户利益,近期的硅片涨价,仅把硅料价格上涨部分加到硅片价格中,没有额外加价。
隆基股份的市值还能上涨多少? 当这家全球最大的单晶硅产品生产商总市值突破2000亿元后,人们对于隆基股份似乎有了更高的期待。 8月7日,隆基股份股价逆势大涨,总市值已经超过2100亿元。 上一次完成这一成就的光伏公司是汉能薄膜发电。这家昔日光伏薄膜巨头从港股退市后,人们没能等来李河君重现汉能往日辉煌,每隔一段时间却能听到“汉能系”旗下公司传来欠薪、破产审查等负面传言。 汉能的困境并不能代表薄膜技术的失败,而隆基股份的成功也只能表明晶硅技术更适合当下市场。在技术路线快速更迭的光伏产业中,未来的技术场景是百花齐放,抑或是一枝独秀,尚未可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市值表现还是市场份额,隆基股份眼下之于光伏产业的地位已然“举足轻重”。 “从2012年上市至今,隆基股份在市值上创造了光伏行业的奇迹。”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二级市场对于隆基股份股价的热炒并非脱离于基本面,在目前一众A股光伏公司中,隆基股份在财务指标、业务布局等方面相对出众,资本市场也愿意给予该公司更高的估值。 “但未来估值能否继续上行,仍取决于光伏行业以及该公司本身能否有新‘亮点’。”根据该分析人士的观察,掌握单晶硅片这一光伏产业关键生产环节后,推动“垂直一体化”,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成为隆基股份接下来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的必经之路。 转折点已至 在光伏产业链上,除了硅料外,硅片环节可谓是该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环节之一。 2006年,隆基股份确立了单晶硅片生产商的战略定位,在硅片环节押注单晶技术路线,成为业内首个“吃螃蟹”的光伏制造公司。 彼时,业内对单晶技术的前景处于观望状态:一方面,多晶技术的成熟使得产品性价比优势突出,多晶牢牢掌握着光伏晶硅技术领域的天下;另一方面,单多晶产品之间因成本所导致的价格差异,决定短时间一大批多晶的需求很难被替代。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数据发现,即便是在隆基股份确定单晶技术路线的十年后,整个光伏市场多晶产品的占比仍然是单晶产品的数倍。 简单来讲,单晶片与多晶片的区别相当明显。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5%左右,最高的达到24%,这是目前所有种类的太阳能电池中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但由于制作成本高,没有广泛使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换效率约12%左右,使用寿命也比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短,但由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要比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少30%左右,因为制造便宜的优势得到大量发展。 拐点出现在2019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单晶产品去年占比快速提升,并首次超越多晶占比达65%。 然而,与多晶产品的竞争,使得隆基股份充分享受到了不同技术代差所带来的利润红利。 作为单晶“双雄”之一,隆基股份手握“降本”和“扩产”两把利剑,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中迅速奠定了全球单晶产品制造商的龙头老大地位。 成本的快速下降,是单晶能够成功挤压多晶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 研发费用显示,自2012年上市以来,隆基股份的研发支出增长快速——从上市初期的0.84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16.77亿元,增幅近19倍。相对应地,隆基股份硅片成本下降也十分显著。 根据开源证券的预测分析,隆基股份2012年的单晶硅片非硅成本约为5.12元/片,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降至0.74元/片,降幅达85.6%。开源证券认为,该公司实现降本的主要途径包括:推广细线化应用、薄片化切割等先进工艺;提高生产环节的成品率和良品率;整合生产供应链,提升计划与物控能力;提高辅材国产化替代率。 光伏硅片细线、薄片切割,指的是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引入。在这一技术推广中,隆基股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刚线切割可降低单位硅片对硅料需求,使得硅片切得更薄更快,从而减少硅片单位投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是隆基股份硅片业务毛利率提升的重要推力。 “隆基股份硅片非硅成本之所以能够大幅下降,得益于金刚线切片的引入和规模化。”隆基股份品牌总经理王英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结合过去资料发现,在2013年隆基股份刚引入金刚线切割技术时,由于进口金刚线的成本较高,该公司金刚线切割硅片初期处于亏损状态。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称,为了应对外企技术垄断,隆基股份打算自己扶持国内金刚线企业,并做好“一年亏4000万元以内都是可以接受”的打算。 2014年一季度,隆基股份金刚线切硅片项目开始盈亏持平。随着切片机的大规模更替,隆基股份切片环节的非硅成本快速下降,硅片业务整体毛利率迅速提升。 2013年,隆基股份单晶硅片业务毛利率为11.97%,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攀升至32.18%。 成本实现下降,产能也需跟进。 近些年来,隆基股份在产能扩张上的节奏甚至让同行“侧目”,“激进”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截至2019年底,隆基股份单晶硅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42GW、14GW。而根据扩产规划,截至2020年底,该公司单晶硅片、组件产能将分别超过75GW、30GW。 从结果上看,“激进”的扩产让隆基股份短时间内获取了庞大的市场份额,该公司的单晶硅片、组件业务也成为“现金奶牛”。2019年,隆基股份单晶组件、硅片业务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5.70亿元、129.13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44.29%、39.25%,两者合计贡献了公司八成以上的收入。 但随着多晶市场份额的萎缩,单晶产能的扩张,当市场演变为单晶产品的充分竞争时,隆基股份过去的红利还能延续吗? 前述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单晶产品过去高额利润的时代必然会成为过去式,产品充分竞争引发的价格博弈、行业成熟后整体毛利率的下行是不可避免的。 王英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隆基股份如今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已经不同于过去。 “过去隆基股份赚的是‘领先行业’的钱,无论是PERC技术的应用,还是双面技术的导入,隆基股份希望能领先行业一步,从而保持一定的议价能力。”王英歌认为,但随着单晶产品差距缩小、行业信息充分共享,整个产业最终还是要回归成熟的利润水平。 风口浪尖? 8月7日,隆基股份发布首款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产品“隆顶”,宣告正式进军建筑光伏一体化市场,并打开了全新的产品线。 眼下,隆基股份正在不断褪去“单晶硅片生产商”的标签,而向一个更综合化的定位“太阳能科技公司”所转型。这背后,该公司正在经历业务上的“垂直一体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隆基股份的“垂直一体化”始于2014年——这一年,该公司收购了浙江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85%的股权,进军电池组件环节;同年,该公司成立了西安隆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涉足光伏电站业务。 不同于过去光伏巨头企业趋利式的“垂直一体化”,隆基股份向下游延伸的步伐紧扣自身技术优势。 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强调,公司未来不会大规模持有光伏电站。 王英歌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隆基股份的“垂直一体化”是基于产品应用范围的扩大。 “目前,硅片和组件的制造业务仍是隆基股份的核心主业,电站解决方案和BIPV等新能源产品目前还是补充性业务。”王英歌谈及新发布的“隆顶”时表示,尽管以BIPV为代表的光伏产品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隆基股份会将其作为一种战略,并且在公司未来的业务收入中占有一定的规模。 “过往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的财务实力,使得隆基股份不会走上全产业链每个环节重金投入的道路。”前述券商分析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既“费钱”也“费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上市以来隆基股份绝大部分的资金投入仍围绕单晶硅棒、硅片以及组件等中上游环节,这巩固和提升了该公司在硅片、组件等环节的议价话语权。 今年7月份以来,光伏产业链的价格因上游硅料供需关系的转变而出现跳涨。隆基股份也因在7月中下旬的两次调价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硅片是隆基股份最能体现价值的业务环节,因市场集中度的提升,该公司在这一环节享有一定的定价权。 兴业证券分析认为,单晶硅片作为产业链中集中度最高的环节之一,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为主形成了龙头格局,两家企业市占率超过60%,前五家占比超过80%。而硅片与电池的格局分化,导致硅片的议价能力更强,本轮持续将原材料硅料涨价压力传导给下游。 不过,王英歌强调,光伏产业链价格的波动是市场供需博弈的最终结果,隆基股份“垂直一体化”模式下并非对每个环节都能形成议价能力。 实际上,当遭遇光伏产业链价格波动时,“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就凸显出来。随着硅料、硅片的涨价压力传导至下游,垂直一体化企业在组件环节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强。有研究分析,与外购电池片的组件厂相比,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组件成本降低约10%。 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还在于产业链的整合。华泰证券认为,首先,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垂直一体化企业优势更加明显;其次,垂直一体化优势所带来的上下游协同效应,有望让隆基股份在组件端的业务做大做强,提升集中度。 王英歌表示,隆基股份组件业务的发展速度是出乎意料的,2020年将会是公司实现“垂直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之年。 数据显示,2019年,隆基股份组件出货量达8.4GW,跃居全球第四位。根据业内预测,2020年,该公司组件出货量有望跻身全球首位。 然而,“垂直一体化”之路并非一条坦途。一方面,融资能力是隆基股份未来不可避免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硅片、组件等环节所扩张的产能最终能否顺利消纳也将影响着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来看,隆基股份并不“缺钱”: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为181.2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2.05%,较2019年末降低0.24个百分点。
TCL科技自去年四月完成重组后,全面聚焦于半导体显示产业及材料业务。经过长达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半导体显示业务已处全球领先之列。 一、面板步入涨价周期,高端化布局加速产业链渗透 供给端来看,在三星SDC和LG Display退出LCD领域后,释放的产能空间将由TCL华星及京东方等国内厂商承接,行业集中度和龙头议价权都将随之提升。据业内分析人士判断,京东方与TCL未来两年在大尺寸领域将会占据全球50%的市场份额,考虑行业整合,大概率会超过60%。而韩国LCD产能可能从2017年的26%-27%降至1%-2%。 需求端来看,随着疫情的控制,欧美和其他地区经济陆续重启,面板需求有望持续恢复,加上渠道库存偏低,整机厂对2020Q3的出货计划较为乐观。据群智咨询预测,2020年三季度全球的面板出货量同比有望实现1%的增长,环比更是大幅增长30%以上。 据群智咨询数据,主流尺寸面板价格于6月全面止跌回升,并呈普涨态势,预计涨势持续,且7月涨幅将有所扩大。开源证券分析认为,体育赛事和大尺寸化带来的需求大年,加上韩国厂商的产能退出,有望使本轮LCD价格上涨趋势持续到2021年下半年。 (信息来源:群智咨询) TCL科技旗下子公司TCL华星是全球主要的TV面板供货商。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Q1公司TV面板出货量和出货面积均排全球第二。TV面板涨价无疑将助推公司大尺寸业绩爆发。 此外,TCL科技也在积极布局高端显示领域,抢占未来技术高地,强化其在全球半导体高端显示领域的竞争力,并呈现出向产业链上游渗透的趋势。 (信息来源:公开资料,公司公告) 其实,TCL一直在寻求好的产业链投资标的及并购机会,TCL资本作为其产业投资板块,依据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在新型显示技术、半导体及相关产业链等朝阳科技产业、高端材料和工艺设备等驱动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掘投资布局的机会推进技术业务协同,兼创投资收益。 近期,TCL科技又成功竞得了备受各方关注的中环混改项目,产业布局扩张及业绩加速释放预期明显升温。 二、成功迎娶“中环”,协同效应凸显 7月15日晚间,TCL科技(000100.SZ)、中环股份(002129.SZ)、天津普林(002134.SZ)三家均发布公告宣布,TCL成为中环集团混改项目的最终受让方。7月21日,TCL科技公布宣布双方已正式签署《产权交易合同》,交易已进入到审批和支付交割环节。 由于此次混改总额超百亿元之巨,同时参与竞标的势力都大有来头。此前市场已有传闻,除TCL科技外,竞标方还包括IDG与珠海国资联合体等在内的多家实力雄厚的大金主。从今年6月消息发布以来,竞逐者就十分活跃,且深受各方关注。之所以备受关注,源于标的实力与资产量级。 中环集团作为天津国资委旗下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主要经营新能源与新材料、新型智能装备及服务、核心基础电子部件配套等业务。此次混改资产主要涉及中环股份、天津普林这两家核心子公司,以及其他数十家企业。中环股份主要从事单晶硅的研发和生产,是全球光伏单晶硅片的龙头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半导体硅片领域的主要供应商。天津普林主要从事印制电路板(PCB)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而市场焦点在于中环股份与TCL科技,以及双方进一步整合所产生的实质效益。 在众多势力中,为何中环集团与TCL科技更情投意合?综合目前的市场分析来看,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津产业布局持续深入,产业协同效应明显 TCL科技在中环的大本营天津,布局由来已久。 TCL科技与天津结缘始于2009年,公司在津设立TCL奥博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并为该公司引入生产线,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废弃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基地。 2015年,TCL科技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了中环集团旗下的天津老牌国企七一二的体制改革,助推其上市,目前是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持股达19.07%。 自去年起,TCL科技在津的布局力度明显加大。去年11月,TCL科技与天津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在津投资和战略布局,将与天津国资旗下津智资本共同设立目标百亿规模的科技产业基金。随后,TCL科技将北方业务总部落户于天津,并将旗下工业互联网公司格创东智引入天津,重点发展智能设备、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此外,TCL科技旗下的中新融创又与天津海河产业基金携手发起设立了科技产业基金,以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等为重点投资领域。今年4月,TCL格创东智与约40家天津市工业企业“云”签约了智能化升级咨询诊断战略合作协议加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来看,双方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完全契合的。 据TCL在1月1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正在积极推进半导体显示产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加速在基础材料、下一代显示材料,以及新型工艺制程中的关键设备等领域的布局。 而中环集团主要从事半导体及新能源材料的自主创新发展,符合TCL科技战略方向和产业发展理念,中环股份属于半导体基础材料领域,属于TCL科技战略推进的可选范围和标的。 2.全球化经验丰富,助力海外市场扩张 此外,TCL科技出海经验丰富,出海18年至今,业务已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环股份2019年投资SunPower旗下的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及光伏系统制造业务,将国内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推向全球化。 TCL多年的全球化运营经验和供应链管理资源,可以支持中环股份的业务拓展步伐,有助于加速其海外市场扩张。 再从资金实力及财务结构来看,截至一季度末,TCL科技仅账面资金就达197.7亿元,现金充沛。同时,经过重组后的TCL科技的负债率也已降至61%左右的低位,为融资也提供了富余的腾挪空间。 三、TCL科技开辟第二赛道,业绩并表强化利润释放预期 至此,中环混改落锤,TCL科技无疑是最终赢家。 近期,TCL掌门人李东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TCL集团的定位是在长周期、重资产、大投入的科技领域,在半导体显示之外,会择机开辟第二赛道。 在半导体硅片方面,功率器件客户覆盖下游主流厂商,是名副其实的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而在光伏硅片方面,中环股份对下游电池客户出售的高效N型单晶硅片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对于TCL科技而言,凭借中环股份在光伏及半导体行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标志着其将正式进军半导体材料市场,成功开辟了第二赛道。 进一步来看,作为光伏及半导体行业核心资产的中环股份,正处在高景气行业周期,存在较强的业绩爆发预期。据中环股份2019年财报显示,去年全年总营收达168.87亿元,同比增长22.7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6.21亿元,同比增长98.38%,实现近翻倍增长。随着TCL科技对中环股份的业绩并表,将进一步优化TCL财务业绩,随之有望推动估值提升。 受5G新技术周期与光伏迈入“平价时代”,半导体硅片及光伏硅片需求有望迎来井喷,中环股份业绩大概率会实现爆发。 一方面,随着5G全球商用推进,将带动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等需求持续增长,并带动上游硅片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据SEMI数据,2019年全球硅片市场规模为112亿美元,硅晶圆尺寸量同比增长6%,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光伏“平价时代”临近,光伏需求有望井喷。而单晶硅是光伏产业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环节,目前在光伏单晶硅领域,仅中环股份与隆基股份两家就垄断了全球70%的产能。 受行业增长及国产替代影响,国金证券预计明年全球光伏需求增长20-30%,而国内单晶硅片市场份额将由去年65%提至超90%,超出光伏行业协会预期,预计龙头企业仍将保持较好盈利能力。 正是由于硅片行业处高景气周期,中环股份又是国内硅片行业龙头,尤其是在单晶硅领域优势凸显,业绩加速增长确定性强。中环股份股价自今年1月初加速上涨,市值不断创出新高,反映出市场看涨预期强烈。 (信息来源:同花顺iFinD) 所以,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是从业绩还是从战略层面来看,TCL科技都是显著受益的。 小结 综合以上来看,TCL科技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的戴维斯双击,一方面,在此轮面板周期中,TCL科技可能享受到产能扩张及涨价带来的双重弹性;另一方面,成功“迎娶”中环,完善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产业布局,并开辟半导体显示之外的新赛道,同时业绩并表又将进一步强化双击预期,无疑又是锦上添花。之后进一步整合有望发挥协同效应。 自TCL完成重组并更名为“TCL科技”之后,其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整合动作接连不断。对于TCL来说,之所以能最终赢得此次中环混改项目,显然是其长期布局经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展现出了半导体产业加速整合的大势所趋。
5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中环股份DW智慧化工厂项目已于日前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海洋科技园低调举行了设备启动仪式。 根据此前报道记载,2019年6月份,DW智慧化工厂项目作为天津滨海新区重大项目攻坚行动的任务之一,主体已经封顶,但彼时还在开展其他结构施工。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总投资额约为25亿元,设计达到年产10GW太阳能切片产能。 彼时,中环股份方面预计上述项目将于2020年一季度试生产,而从日前项目已举办“设备启动仪式”的时间来看,疫情并未显著影响DW智慧化工厂项目试生产计划。 DW智慧化工厂项目 生产运行效率提高超70% 据了解,DW近年来在行业内逐渐普及,是光伏产业降本的重要推手之一。所谓DW,即金刚石线切割晶片技术,是将金刚石采用粘接和电镀的方式固定在直拉钢线上对硅棒进行高速往返切削得到硅片的一种切割技术。 在业界看来,中环股份DW智慧化工厂项目的核心亮点并不在于DW,而在于“智慧化”。中环股份董事长、总经理沈浩平在“设备启动仪式”上介绍到,DW智慧化工厂完全按照工业4.0的体系设计,是中环股份迈向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并表示“我们全力推动公司产业全国化布局、商业全球化布局,立足天津发展,与众多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环股份方面披露的信息,DW智慧化工厂项目建成后,生产运行效率可提高70%以上,劳动效率提升4倍-5倍。 依此生产效率,将使“DW智慧工厂”成为光伏产业链中又一降本的有力抓手,同时,作为生产硅片的必要环节,强大、高效的切片产能,也就成为了中环股份扩充、升级预期产能的重要支撑。 技术推广、产能优化同步开展 根据2019年年报及2020年一季报,中环股份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68.9亿元,同比增长22.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4亿元,同比增长42.93%;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5.17亿元,同比增长18.1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34.47%。 近年来,中环股份实现高速发展,业界归纳其策略,公司一方面是利用技术优势,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不断优化产能。 例如在太阳能硅片技术方面,2019年下半年公司发布了12英寸超大光伏硅片产品。这种边长为210mm,相较于传统M2面积增加80.5%的超大钻石线切割太阳能单晶硅正方片,带来了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生产制造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下游(电池、组件)的认同且付诸行动,例如通威、爱旭均表示其新建产能将实现210mm硅片向下兼容,今年3月份,协鑫集成公告将投资180亿元建设60GW210mm组件项目,此外,东方日升、天合光能等亦提出了210mm组件扩产计划。 这一上下游协同的迅速展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甚至有相关机构分析称,光伏行业已公告的210mm电池组件规划产能已达到100GW左右。 面对预计2020年三季度便有望放量的210mm硅片需求,中环股份也启动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材料和超薄高效太阳能电池用硅单晶切片产业化工程五期项目(下称“五期项目”)。 据悉,五期项目已于2019年末开始生产210硅片。五期项目全部为G12产能设计,根据公司公告五期项目进度,预计2020年末产能规模达到19GW。 综合年报、一季报信息,中环股份光伏业务,截至2019年末,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二、三、四期及四期改造项目年产能合计达到33GW,同时五期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已进入调试生产阶段,项目完成后,公司晶体产能将优化至85GW。 未来将决胜于IBC电池 值得一提的是,5月15日,中环股份发布“关于对外投资的进展公告”。公告明确: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具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决定书》,决定对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收购Maxeon太阳能科技私人有限公司股权案不予禁止。 这意味着,中环股份拟与道达尔太阳能国际公司展开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推进。 根据此前公布的合作细节,道达尔将其控股的全球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系统领先企业Sun Power Corporation在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的全球太阳能电池与组件业务分拆到在新加坡注册成立的MAXEONSOLARTECHNOLOGIES,PTE.LTD.,而中环股份拟认购MAXEONSOLAR增发的股本,认购后持股比例为28.8480%,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根据中环股份公告,未来MAXEONSOLAR将会以“SunPower”品牌向全球(除美国和加拿大)市场销售其生产的高效交叉背接触(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IBC)产品。 作为被寄望成为未来主流之一的IBC电池,正是基于高效N型单晶硅片生产,而中环股份的高效N型单晶硅片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70%。(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