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日本计划奥运前接受小规模海外旅游团。9日,日本网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日本政府计划在东京奥运会举行之前先接受小规模团体访日游客,并于3月份建立监测海外游客健康状况的支援中心。 据悉,赴日游客需在该中心的数据库中登记护照号,并每天更新自己的健康状况。游客还需在入境前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购买医疗保险。不过,允许小规模海外旅游团入境的计划尚未最终敲定。 报道称,如果出现游客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状况,该中心将为其提供多语言咨询。与此同时,中心收集到的信息将提供给公共卫生中心以及各地方政府。 在奥运会期间,中心也将向各比赛场馆开放信息权限,监测观众和游客的健康状况。奥运会结束后该中心将继续运作,其预算将列入本财年第三次追加预算。 此外,该中心还会为各地政府、酒店和旅行社制定指导方针,说明如何应对游客感染新冠肺炎的状况。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9月28日,全球新冠疫情累积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累积确诊比例超过3300万人。9月中下旬开始,欧美国家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反复。9月25日,法国单日确诊人数创新高(达到1.6万人),同日英国也达到了继4月中旬后的峰值,因为学生复课,多地区出现校园感染。 美国环比上周也呈现出23 个州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数仍在增长,疫情热点地区逐步扩展到威斯康星、蒙大拿和北达科他州等中部地区,因为复课复工,大学区域和农村社区传播力度加大。 受到海外第二波疫情的消息刺激,上周医药子版块中,疫苗等抗疫相关的个股出现较好的小反弹,这一波医药回调幅度达到了15%~30%左右,那么是否有触底反弹的机会呢? 01 直接受益板块 秋冬季存在的问题是,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增强,而秋冬两季原本呼吸道疾病就为多发季节,导致诊疗过程中对于新冠肺炎和普通感冒的区分难度增大,因为对于核酸检测的必要性体现出来。口罩和手套虽然为新冠的必需品,但其壁垒较低,核心的技术在中间层的熔喷无纺布,海外目前产能也已经跟上,出口需求没有之前那么大。随着确诊人数的上升,最直接的,检测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新冠病毒是包膜的单链正链RNA病毒,病毒含量感染初期病毒含量较高,所以直接核算检测灵敏度较高,可以在患者的潜伏期内进行确诊。IgM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感染早中期,因为一般1~2周感染者就会出现IgM抗体,但时间上是晚于核酸检测窗口期的,IgG抗体检测可以用于感染中后期,大概是4周左右产生IgG抗体。有些企业是IgG和IgM分别检验,抗体检测虽然时间窗口没有核酸早期,但是抗体检测的血液标本在标本质量上更有保证、操作简单快捷,很大程度上。 技术分类上,核酸检测包括荧光RT-PCR法、恒温扩增法、杂交捕获探针法、核酸测序等路径。抗体检测产品包括胶体金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微阵列蛋白芯片化学发光法,适用于快速定性检测,可以方便进行大规模的初步筛选。 最常见的核酸检测是荧光定量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程序需要经过五个步骤,取样、留样、保存、核酸提取、上机检测,取样之后要尽快检测,否则需要进行低温封装,并送到专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最后一步上机器检测是将提取物进行荧光 PCR 扩增反应,需要 70—80 分钟。整个流程下来时间比较长,通常最快 24 小时才可以报告结果。程序上,核酸检测的试剂盒需要专业的PCR检测设备及医务人员在标准化的实验室进行检测,主要是用于二甲以上的医院。 核酸检测是存在“假阴性”的结果的,所以可以通过增加抗体检测、CT检测等以避免漏诊的发生,而抗体检测可能因为样本污染、样本溶血等导致“假阳性”结果。 价格上,产品出口价格,海外价格通常比国内贵30%以上,国内核酸检测试剂盒出厂价为50~70元/份,胶体金检测产品的出厂价为20~30元/人份,按推算出口核酸试剂盒价格大概是70~100元/人份,胶体金检测产品约为40~60元/人份。国内后来实行了新冠检测试剂盒的集采,像湖北、黑龙江、福建、贵州6省联盟的平均中标价低于20元/人份,最低16.78元/人,价格降幅超过8成,这个趋势形成。国内逐步形成以价换量的方式,而溢价空间放在出口产品上。 02 间接受益板块 除了检测试剂外,CRO行业也是受益于海外的疫情。首先CRO业绩不太受到海外疫情二次爆发的影响,从国内2020年上半年的财报来看,CRO板块是唯一一个板块实现了营收及净利润双增长的板块。 疫情对于临床CRO的影响较大,因为入组受阻,但是中国在Q2疫情趋稳,随着海外疫情的扩散,影响了海外的临床进度,而中国区的临床逐步恢复,药企对于中国区的临床的投入扩大,国内临床CRO订单有所增加。临床前CRO,因为受到海外疫情扩散的影响,海外的竞争对手的工作受限,无法全面复工导致效率下降,而有所传导,国内的临床前CRO的新签订单量有显著的提升。临床前CRO订单周期在3~12个月,下半年业绩将有所体现。 疫情的另一个推动力,导致各家药企都在对新冠相关课题进行研究,疫情下药企的外包率也有所提升,为CRO公司带来又一个增量。 03 挑选核心公司 那么在这么多相关的公司中,受到海外疫情二次爆发影响,弹性和确定性相对较强的是下面的这三家。 核心的标的A:受益于试剂盒和仪器收入大幅增长,今年上半年业绩超预期,新产品获批,检测试剂缩短检测时间。 近些年公司在进行战略的调整,2019年末公司股东发生变化,第二大股东广州生物工程中心股权划归广州金控,意味着公司从校办企业变为国有控股企业。 公司已经有超过30年PCR核酸检测的经验,有能力应对传染病过程中第一时间研制出诊断试剂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及供应。应对今年的新冠疫情,公司的新冠试剂产能从5万人份最终达到100万人份。 核心的标的B:公司新冠检测产品已经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海外发货已累计超过3,500万人份,大部分为Q2出口。 公司还推出了“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帮助合作伙伴在海外17个国家以及国内16个主要的城市(包括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提供检测服务,全国“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20万人份,合计已经在海内外运营75个实验室,预计全年可以做到100个以上。在出口领域,公司具备稀缺的品牌和解决方案的优势,看好海外出口。 核心的标的C:今年开年受到疫情短期影响,但很快回到复产状态,业绩取得了超预期的结果,毛利率显著改善,上半年完成了300余个项目,保持较好的势头。 业务在CDMO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后续形成CRO+CDMO一体化,覆盖了药品研发各个生命周期,公司前五大客户为外国药企,2016年占比为80%,2019年已经降至51.82%,对其依赖有了大幅下滑,这也导致公司在这次疫情中平衡了海外疫情对业绩的冲击,而公司国内的订单收入逐年提升,构筑一定的壁垒,提高竞争力。 前往微信,关注“研究(ID:glh_tushuocaijing)”,对话框输入“0929”,就会收到由研究团队整理的内容。谢谢! 声明: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人民币债券变身“战略性避险资产”:外资继续逆势加仓,9月1341亿! 尽管美国大选不确定性触发全球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避险,海外资本加仓人民币债券的热情却依然不减。 10月10日,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9月债券托管量最新数据显示,当月境外机构的人民币债券托管面额达到25960.55亿元,较8月环比骤增1341亿元。 在对冲基金BMO Capital Markets策略分析师Aaron Kohli看来,9月海外资本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逾千亿,殊为不易。近日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报告表示,由于美国大选引发不确定性令避险情绪加剧,全球资本正在撤离新兴市场国家资产。 其中,彭博巴克莱发展中国家主权美元债券指数下跌1.9%,出现3月以来的首次月度下跌。 “所幸的是,9月人民币持续延续升值趋势,加之当月央行相关部门出台《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以及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都驱动海外资本在从其他新兴市场撤资同时,依然对人民币债券格外青睐。”他分析说。 IIF数据显示,9月除了欧洲地区与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资金流入分别达到11亿与16亿美元,其他地区新兴市场都出现了资金流出。其中海外资本从中国股市撤离约40亿美元(约270亿元人民币),幸好人民币债市资金实现净流入,缓解了亚太地区资本流出压力。 一位欧洲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首席代表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债券之所以受到全球资本持续青睐,更重要的因素是当前欧美疫情卷土重来导致这些国家央行继续加码货币宽松措施,引发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继续激增,反而大幅提升了兼顾高信用评级与相对高收益的人民币债券吸引力。 “事实上,越来越多海外大型资管机构早已将人民币债券作为一种独立的避险资产进行战略配置,意味着人民币债券仍将在相当长时间迎来海外资本加仓潮。”他指出。 9月汇率升值收窄难改机构加仓热情 在多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看来,9月海外资本之所以加仓人民币债券逾1341亿元,最主要的驱动力不再是人民币汇率升值,而是一系列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新政落地。 “尤其是《规定》)取消单币种(人民币或外币)投资的汇出比例与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人办理即期结售汇的限制,令众多海外投资机构打消了资金入境容易出境难的顾虑,纷纷开始战略性配置人民币债券。”一位华尔街大型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比如他所在的全球资管机构在《规定》出台后,计划将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比例从4%提高至9%,成为仅次于美债、欧债的第三大债券配置品种。究其原因,中国经济复苏前景好于欧美国家且债券收益率高于欧美同期债券,加大人民币债券持有到期额度反而能抬高债券类投资组合的收益性。 他承认,相比8月人民币汇率大涨逾1500个基点,9月汇率涨幅仅有约500个基点,某种程度会令不少海外主动投资型机构一度放缓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步伐。所幸的是,9月底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带动不少全球债券ETF机构被动加仓人民币债券,有效填补了上述“缺口”。 “这两天,不少主动投资型机构又开始入场加仓人民币债券。”一家香港银行债券交易员透露。究其原因,一是节假日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快速上涨趋势,吸引他们继续加大人民币资产配置博取可观的汇率升值收益,二是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长期美国国债的空头头寸达到历史最高水准逾62万份,令他们担心美债价格可能剧烈波动,纷纷转投价格波动幅度相对平稳的人民币债券避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调低至0%导致10月12日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但这没有影响他们继续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步伐。 “尽管人民币涨势趋缓将削弱人民币资产的汇兑收益,但中美利差保持高位运行,足以让他们收获预期投资回报。”他分析说。本月以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反弹至0.78%(较9月底回升约10个基点),但同期人民币债券收益率徘徊在3.198%附近,令中美利差保持在241个基点,令这些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海外主动投资型机构在扣除交易成本后,依然能坐享180个基点的年化无风险利差收益;甚至部分操作风格激进的机构采取2-3倍资金杠杆加码人民币债券,实际年化无风险利差收益可以达到逾400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资本持续加仓人民币债券与A股的驱动下,10月12日人民币汇率呈现先跌后涨趋势,截至当日12日12时,离岸人民币汇率徘徊在6.7183,单日跌幅从盘初逾500个基点收窄至278个基点。 变身“独立战略性配置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在IFF警示全球资本正撤离新兴市场之际,人民币债券继续赢得海外资本青睐,实属不易。 “由于美国大选不确定性加大,很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都在调仓——削减新兴市场与欧美股票持仓,转而加仓高信用评级且高收益的债券避险。”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经济研究主管Boris Schlossberg向记者透露。中国市场也不例外——9月海外资本从A股撤离约40亿美元(约270亿人民币)同时,转而加仓人民币债券约1341亿元。 在Boris Schlossberg看来,这背后,是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将人民币债券视为独立的避险资产进行战略配置。毕竟,中国经济复苏程度远远好于其他国家,给人民币债券带来更高的收益性与安全性。 记者多方了解到,越来越多欧美大型资管机构正将人民币债券从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独立”出来,作为一种战略性配置债券资产。此举可以令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不再受到新兴市场债券投资组合上限的约束,从而大幅提高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比重。 前述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他们之所以能将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调高至9%,主要得益于将人民币债券作为“单独品种”进行战略配置。因为他们内部估算,现有的人民币债券配置比例可能无法“跟上”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持续抬高人民币债券的纳入比重,需要赋予人民币债券新的配置额度;此外全球疫情卷土重来,令基金投资委员会意识到大幅加仓人民币债券,可以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并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他表示,目前金融市场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海外资本单月加仓人民币债券规模突破千亿,有效提振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升值,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持续平稳升值,又带动更多海外资本加快人民币债券的配置步伐,令人民币债券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9月出口维持高增,供给优势仍将拉动出口持续强势,我们前瞻性预判出口超预期不断印证;9月进口大幅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低基数也有贡献,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前进口持续高增概率较低。Q3实现1.12万亿货物贸易顺差,预计将对Q3名义GDP形成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 9月出口维持高增,贸易顺差提振经济 9月出口(人民币)同比8.7%,前值11.6%。中国供给优势助推出口强劲,贸易顺差提振增长。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逻辑,目前依旧发挥作用:1、中国经济领先性回升抢占优势地位,突出的供给优势提振了出口,中国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可以印证(整体和分行业均有体现)。 2、海外供需修复存在错位,中国出口填补错位形成的供需缺口,有利于出口持续强势。我们7月提示顺差将继续强势拉动经济增长,Q3净出口贸易顺差达到1.12万亿元,预计对Q3名义GDP的拉动在2个百分点以上。 出口能持续强势吗? 海外经济修复一波三折,中国优势地位显著。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优势仍是后续支撑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虽然疫苗临近带来乐观信号,但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近期美欧出现疫情反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经济体仍受困于疫情冲击。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较大,难以短期消除;当下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工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库存在疫情发生后持续下降(供给受到冲击,更为依赖进口),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也走高。海外经济体这种库存走低、生产低迷、贸易恶化等的特征,与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工业门类全、供应链修复快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国优势地位。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三大逻辑支撑后续出口持续强势:1、海外供给修复弱于并慢于需求端,形成供需错位,中国出口可以填补缺口。2、海外疫情冲击仍在发酵,通过疫苗或抗体方式全面消除疫情短期难以一蹴而就,目前来看不论是替代海外供给、还是海外订单转至我国,对出口均有支撑。3、即便海外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逐步带动供给修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枢纽环节,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欧盟、东盟和拉美等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进入补库阶段,会带动我国出口表现较强。 进口高增可否持续? 9月进口(人民币)同比11.6%,前值-0.5%,9月进口再次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判断我国整体进口关键在于海外供给,海外供给渐进修复决定了进口渐进回升的走势,但短期会因集中交付阶段性冲高,6月已有表现。 9月进口数据再次冲高,主因在于企业提前备货而非海外供给修复,低基数也有影响。Q3以来,国内需求快速回升,地产投资、工增、消费等经济数据表现较强,印证需求积极修复,PPI触底回升,企业盈利转正在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库迹象;进入Q4,经济将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并有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长假和购物节效应催化,我们认为,正是未来需求回升和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带动进口短期冲高,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自9月初开始冲高并达到年内高点也能印证。此外,2019年的低基数也有适当贡献。综合来看,提前备货带动进口冲高较难延续,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之前,进口数据持续高增概率有限。 结构方面,我国大部分进口品类环比回升,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表现较强,粮食、大豆等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环比改善,相比之下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品进口环比适当下滑。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超预期恶化,海外经济超预期下行,经济危机爆发,病毒变异。 正 文 进出口数据一览 9月出口维持高增,贸易顺差提振经济 9月出口(人民币)同比8.7%,前值11.6%,其中,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出口同比分别为14.40%、-7.77%、20.54%和4.33%,前值分别为12.94%、-6.46%、20.02%、2.06%。同时,Q3出口当季同比为10.2%,实现Q3当季净出口1.12万亿元。 中国供给优势助推出口强劲,贸易顺差提振增长。我们在7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逻辑,目前来看两条逻辑持续发挥作用。 1、中国经济领先性回升抢占优势地位,突出的供给优势提振了出口。我们认为,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显著提升可以印证(整体和分行业均有体现)。根据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数据测算,1-7月份,我国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为12.6%,其中出口份额为13.8%,进口份额为11.3%,同比分别提升1、1.1和0.8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根据HS分类,疫情后,我国大部分行业出口份额在中美欧日总出口份额中占比显著提升。 2、海外供需修复存在错位,中国出口填补错位形成的供需缺口,有利于出口持续强势。我们认为,“中国发挥供给优势,通过出口填补海外供需缺口”的逻辑在行业中表现显著,疫情以来医疗防疫物资、药品、宅经济相关、机电产品等出口显著增长。 我国出口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表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结构上,前三季度,纺织服装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2.59万亿元,增长5.4%,占20.4%,其中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8287.8亿元,增长37.5%,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1.8%、48.2%,防疫物资拉动出口增长2.2个百分点。此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7.46万亿元,增长3.2%,增速较上半年提升5.5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8.7%;其中,疫情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带动笔记本电脑、家电出口分别增长17.6%、17.3%,“宅经济”商品拉动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1个百分点。 出口的持续强势带动贸易顺差大幅增长。5月,我们提示Q2万亿贸易顺差将对名义GDP形成较强提振,随后兑现;7月,我们再次提示,预计Q3将再次形成近万亿贸易顺差,强势拉动经济增长。根据海关数据,Q3当季货物贸易顺差为1.12万亿元左右,考虑海外留学和出国旅游的受限,服务逆差相对低迷,综合货物与服务贸易数据,我们预计Q3全口径贸易顺差接近万亿元,将对Q3名义GDP形成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动。 出口能持续强势吗? 我们认为,海外供给修复较慢,中国供给优势突出,出口将持续表现强势。 海外经济修复一波三折,中国优势地位显著。我们认为,中国供给优势仍是后续支撑出口维持强劲的重要原因。虽然疫苗临近带来乐观信号,但全球仍笼罩在疫情之下,近期美欧出现疫情反复,东南亚、南亚、拉美等经济体仍受困于疫情冲击。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冲击较大,难以短期消除;当下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泰国等发达和发展中经济,工业生产仍处于低迷状态,企业库存在疫情发生后持续下降(供给受到冲击,更为依赖进口),部分国家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重也走高。海外经济体这种库存走低、生产低迷、贸易恶化等的特征,与我国经济领先性回升、工业门类全、供应链修复快等形成鲜明对比,凸现我国优势地位。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三大逻辑支撑后续出口持续强势: 1、海外供给修复弱于并慢于需求端,形成供需错位,中国出口可以填补缺口。需求端,海外经济体持续实施非常规货币及财政政策,现金投放或者融资性支持对居民和企业的短期消费性支出有积极作用,政策刺激和自然修复形成共振,有助于需求快速回升。但供给侧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较为缓慢,未来随着政策退出,可能存在二次裁员、新增就业不足、企业杠杆率上行冲击资产负债表等潜在风险。因而,我们认为,需求回升快于供给将形成供需错位,有助于我国出口继续维持较强表现。 2、海外疫情冲击仍在发酵,希望通过疫苗或抗体注射方式来全面消除疫情,短期难以一蹴而就,海外供给持续承压,目前来看,不论是我国被动替代了海外的供给,还是海外订单主动转移至我国,均有一定持续性,将对出口产生支撑。 3、即便海外经济体推进复工复产、逐步带动供给修复,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枢纽环节,是链接下游原材料国、上游消费国的重要环节。根据历史经验,美国、欧盟、东盟和拉美等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进入补库阶段,必然通过产业链传导至我国,带动我国出口呈现强势特征。 进口高增可否持续? 9月进口(人民币)同比11.6%,前值-0.5%,9月进口再次冲高,提前备货是主因。9月美元计,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韩的进口增速分别为13.2%、11.09%、24.75%和15.27%,前值为1.55%、-4.64%、1.82%和-0.85%,环比均大幅回升。 我们此前提出今年判断我国整体进口关键在于海外供给,海外供给修复较慢决定了进口渐进修复特征,但短期会因集中交付阶段性冲高,6月已有表现。 9月进口数据再次冲高,主因在于企业提前备货而非海外供给修复,基数效应也有影响。Q3以来,国内需求快速回升,地产投资、工增、消费等经济数据表现较强,印证需求积极修复,PPI触底回升,企业盈利转正在即,部分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库迹象;进入Q4,经济大概率回升至疫情前增长水平,并有国庆、双十一、双十二等长假和购物节效应催化,我们认为,正是需求回升和基于未来需求的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带动进口短期冲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海外疫情呈现结构化特征,各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供给修复也存在结构性差异,但9月我国对美国、日韩、欧盟、东盟的进口整体上行,增速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侧面印证不是海外供给修复占主导,而是我国需求乐观预期促使企业提前备货主导的。另一方面,中国进口干散货运价指数(CDFI)也可以印证,CDFI指数自9月10日的813.41快速上涨至9月30日的924.28,并在10月初冲高至950上方,再次达到年内高点。此外,2019年9月的低基数对进口增速冲高也有贡献。 综合来看,提前备货带动进口冲高较难延续,在海外供给大幅改善之前,进口数据持续高增概率有限。 结构方面:我国主要进口品环比显著改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表现较强,1-9月累计同比分别为3.9%和7.3%,较1-8月提高1.9和1.6个百分点。粮食、大豆等农产品环比改善,相比之下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品进口环比适当下滑。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无论在资本市场,支付清算体系还是外汇交易市场,人民币的地位都与我国经济体量和贸易地位不相匹配。 资本项目开放将丰富我国对外投资渠道,提高国民财富的配置效率。当前我国海外资产结构单一,低收益储备资产占半壁江山,高收益证券投资占比仅8%,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低是主要原因。因此,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提高QDII额度,扩大试点并适当降低QDII2门槛,是鼓励更多私人资金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投资,增加国内资产的全球资产配置渠道将是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 资本项目开放、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是对抗老龄化的有效途径。在老龄化大背景下,国内资本过剩而劳力不足将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将过剩的资本投资于海外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是在国内资产收益率下行的趋势下提高收益率的有效途径。 增加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 1.资本项目开放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的金融地位 在全球的金融地位是大国、强国的重要特征。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世界第一、总贸易额世界第二,与之相比,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则存在一定的差距。以资本市场为例,截止2020年3季度,海外投资者持有中国流通股市值占比仅为4.7%,远低于美国16%的同类指标。海外融资者的参与度更低,到目前为止,我国资本市场尚无海外企业直接上市。债券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海外投资者持仓比例仅为2.4%,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国债的海外投资者持仓比例便达30%)。同样,海外融资者在我国发行的债券规模只有598 亿元,占一级市场发行份额不到1%。 与此同时,我国海外直接投资(OFDI)存量占GDP比重仅为14.8%,低于发展中国家22.8%的均值。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法国、德国与英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比重分别为33%,54%,41%和60%,均高出我国两倍以上。 在证券投资市场,剔除储备资产中对外国国债的债权,2019年我国对外股权、债券投资占GDP比重皆不足3%,而英国、日本占比常年保持在两位数。这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较低、私人部门资本流出管制严格有关。 在国际支付市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仍相对较弱。2019年,国际支付清算体系中,人民币仅占2%,而同期美元和欧元合计占70%以上的份额。在外汇交易方面,2019年全球人民币日均交易量为2840亿美元,只占4.3%,全球排名第八,与我国经济体量和贸易地位不相匹配。 上述数据表明,由于资本流入和流出相对严格的管制,我国的国际金融地位远逊于经贸地位。 2. 资本项目开放有利于丰富我国对外投资渠道、提升国民资产配置效率 从投资标的来看,近十年间,全球FDI平均收益率保持在7.1%左右,且相对平稳。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注2]与FDI收益率接近,但波动较大。债券市场收益率相对较低,保持在3%左右。 资本项目开放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可以根据资产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追求选择将配置国内资产还是海外资产,并根据宏观周期的不同而切换资产配置方向,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目前日本海外资产投资收益率平均在6%左右,而我国海外资产投资收益率却常年徘徊于3%,主要原因是两国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一样,从而导致海外资产结构差异明显。 在日本海外资产投资结构中,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合计占比超60%,2019年海外投资规模超过700万亿日元(约合6.6万亿美元)。细观证券投资结构,收益率高的权益投资占比逐年增加,而收益率低的债券投资占比逐年下降。同时,储备资产占比逐年下降,2019年仅占13.6%。这显示出日本海外资产主要以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实体股权与证券资产为主,而收益率较低的储备资产占比较低。1998年以来,日本资本项目扩大开放后,从海外资产中获得的可观收益使其国民资产配置的效率明显提升。 相比之下,受制于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低,证券资产在我国海外资产结构中占比较低。2019年,权益投资占4.8%,债券投资占3.5%,总规模仅约6460亿美元,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储备资产占接近一半的份额,总规模超3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低收益的外国国债,这使得我国海外资产收益率低的主要原因。 因此,提高资本项目开放程度能增加海外投资渠道,促进对外投资结构多元化,提高资产配置效率。 3. 资本项目开放、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是对抗老龄化的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该国资产收益率逐渐降低的过程。资本项目开放、促进国民资产多元配置能够缓解老龄化导致的国内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2.6%,且存在继续上行的趋势。 在老龄化大背景下,国内资本过剩而劳力不足将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将过剩的资本投资于海外收益率更高的资产,是在国内资产收益率下行的趋势下提高收益率的有效途径。 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情况下,我国投资者将能够全球配置资产,并选择更多海外高收益的投资标的,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 4.开放资本项目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前提 从我国现状来看,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两个举措势在必行。第一,加紧完善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人民币离岸金融产品以存款、基金、股票为主,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则相对匮乏(见表1)。同时,以人民币计价的衍生品也仅限于挂钩型存款产品,缺乏直接的投资渠道。 离岸人民币投资品缺乏极大削弱了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动力,制约着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的提高。数据显示,2019年,人民币离岸市场总量仅3万亿元。美元离岸市场中仅离岸美元存款规模便已超过12万亿美元(约合80万亿人民币)。因此,完善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地位的必由之路。 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条路径是进一步开放资本流出限制。从直接投资看,当前我国OFDI存量与经济体量相比仍不及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主要受制于诸多限制: 因此,进一步优化OFDI投资流程,使更多国内资本参与海外实体投资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证券投资看,当前我国私人部门参与海外股票、债券投资的比重较低主要由于以下限制: 因此,进一步提高QDII额度,扩大试点并适当降低QDII2门槛,是鼓励更多私人资金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提高资产配置收益率的必要举措。 9月1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强调“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当金融开放进入深水区,制度创新将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我国对外投资渠道多元化的有效举措,资本项目开放当为金融开放的制度创新题中应有之义,势在必行。
从10月1日开始,持有商务签证和留学等3个月以上中长期签证的外国人,均可以进入日本。这是日本重开国门的第一步。但是,外国游客,包括探亲等3个月之内的短期签证者,还不能进入日本。 要恢复日本旅游市场,必须要恢复出入境的常态化,允许海外游客进入日本,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要实施这一条件,有两座厚厚的墙需要突破: 第一道,是机场口岸的PCR检测能力; 第二道,是外国游客入境后的防疫管理。 2019年,前往日本旅游的外国人总数,达到了3188万人,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游客占到三分之一,为959万人。这也意味着,一天进入日本的外国游客,平均为8万7000余人(中国人为2.6万人)。 这就意味着,日本各大国际机场一天的PCR检测能力至少要达到9万人,才可以放大批的海外游客入境。 但是到目前为止,日本开放的国际机场只有3处,分别是东京成田机场、东京羽田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一天的PCR检测能力还不到1.5万人。厚生劳动大臣前几天视察了东京两个机场,要求近期内增加PCR的检测能力,达到日检2万人的水准。 这一检测能力,也就决定了日本目前还不具备完全打开国门,向海外游客开放的条件。 但是,条件总是能够创造的。日本政府开始琢磨准许海外游客入境的问题,因为,没有海外游客,日本国内的旅游市场、餐饮业、免税店、百货公司、药妆店、酒店旅馆,都将面临关门的风险。已经撑了半年,游客再不来,就难以支撑了。 还有一个问题,东京奥运会已经推迟了一年,明年7月再不举行,日本国运将从此滑坡。所以,如何让海外游客以最为便捷的方式与途径进入日本观看比赛,顺便去各地旅游?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那么,日本政府是怎么想的呢? 最新消息显示,日本政府已经决定,计划在明年樱花盛开的4月,彻底打开国门,允许海外游客入境,到日本看樱花。 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 根据目前日本政府透露的消息,有这么几个重要的关键点需要关注: 1,希望到日本旅游和观看奥运比赛的外国人,事先向日本使领馆申请旅游签证时,必须同时申请一个专用的“健康码”。 2,来日之前,必须在居住国完成PCR检测,并持阴性检测报告入境日本。 3,日本检疫官将在机场对海外游客实施PCR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允许入境。 4,在日本机场接受PCR检测确认为阴性后,不再需要进行14天的隔离,可以直接前往各地旅游和观看比赛, 5,海外游客必须每天通过健康码报告自己的健康状况。 6,为了救治可能出现感染的海外游客,政府将设立一个“发热健康相谈支援中心”,使用多国语言提供帮助。 消息说,日本政府计划从明年4月开始施行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东京奥运会结束。争取在东京奥运会之后,恢复正常的外国游客入境制度。 也就是说,海外游客还需要等待几个月,等到樱花盛开时,再请大家进入日本赏花饮酒,泡温泉旅游。 虽然日本每一天还有3、4百名的新增感染者,但是,日本社会认为,与病毒共存才是防疫的最好办法,不能赢得了抗疫的胜利,却导致了经济的崩溃。这一点,几乎成了日本社会的共识,因此全面开放海外游客入境,也是拯救日本经济的一大无可奈何的良策。
新冠疫情蔓延加速逆全球化格局,外资撤离中国担忧渐起。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中断,海外发达经济体担忧过于依赖中国出口,开始寻求通过补助企业等手段,将部分生产移出中国;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在贸易、科技、金融、政治领域对华全面施压,并试图联合盟友孤立中国。然而,今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逆势显著增长,全球表现相对乐观;国内资本市场备受全球投资者青睐,股票、债券市场外资参与度提升;人民币汇率持续表现强势,外汇储备达到3.16万亿,创四年来新高。去全球化背景下,外资为何反而看好中国?外资逆势流入中国的态势又将持续多久? 疫情下中国对外资吸引力加强 今年以来,即使是在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国际商务交流纷纷停摆之际,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仍旧取得逆势增长。以美元计,中国7、8月实际使用FDI同比分别增长12.2%和15.0%。相比之下,全球跨境投资活动则在断崖式崩塌。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年中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预计,全球FDI流量2020年或同比暴跌40%,远差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谷底水平。主要经济体中,美国今年上半年外资流入下降64.5%,德国上半年流入下降23.5%,印度前7个月流入下降16.7%。即使是受到全球外商资金热捧、受疫情影响较低的越南,前8个月FDI流入也减少了5.1%。 资本市场方面,今年中国股市与债市仍旧受到全球投资者青睐。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6月,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2.49万亿,债券2.57万亿,过去五年二者复合增速分别达到42%和24%。在继2019年三大全球性股指全部纳入A股、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纳入彭博全球债券指数后,2020年2月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开始纳入中国政府债,3月富时罗素将A股权重从15%提高到25%。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相继被纳入多个全球重要指数,增加了外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配置需求。 以此同时,近期人民币走出了一波显著的升值态势。自5月底触底反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5.5%,8月至今升值2.8%,已经回到2019年一季度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前的水平;中国外汇储备也连续五个月增加,8月末达到3.16万亿美元,创四年来新高。 外资逆势看好中国的四大原因 为何逆势之下,外资依旧看好中国?在笔者看来,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中国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反弹。从全球经济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在二季度V型反弹,3.2%的增长是G20国家中唯一一个正增长的国家,三季度已经基本恢复到疫前水平。相比之下,海外主要经济体纷纷走弱,美、欧、日二季度同比负增长近10%,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也深陷衰退。当前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欧洲面临疫情二次爆发的担忧,疫情“常态化”风险引发近日全球股市暴跌,投资者处于避险情绪会更加看好中国。 第二,中国与海外利差走阔,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3月海外疫情爆发后,发达经济体央行纷纷诉诸非常规货币政策,美联储承诺无限量量化宽松,至8月底年内扩表68%;欧洲央行推出并随后加码新冠疫情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扩表38%;日本央行加大购买ETF资产,扩表19.2%。在穷尽降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将短端利率压到最低之后,海外央行再通过“超级宽松”降低长短利率,中国与海外经济体利差走阔。中美利差已从年初的1.27%大幅升至9月中的2.44%,而这也使得全球投资者偏好于增加中国资产配置。 第三,中国仍是全球最大市场,也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枢纽。在疫情期间,中国发挥制造业门类齐全优势,在海外供应链受阻的背景下,出口全球份额提升。从海外疫情初期的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到现在的电子消费品、家居和节日产品,中国出口填补了疫情阶段海外各类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消费市场前景广阔,零售规模今年可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国,加之产业链完备、对外资仍有较强吸引力。根据近期上海美国商会2020年的调查中,近半数受访企业表示其2019年在华营收增长高于其在全球的营收增长,七成受访企业表示不会将生产环节迁出中国。 第四,持续释放的对外开放政策。今年《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法规实施,取消了商务领域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的审批和备案,6月公布的2020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进一步从40条减少至33条。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有所加大,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全面取消。政策推动下,前八个月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2.1%,服务业“接棒”制造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增长极。 综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与不确定性。但从今年外资逆势流入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这其实为避免大规模产业外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争取更多跨国企业投资提供了土壤。 展望未来,持续加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外资限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等仍然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吸引投资、赢得更多跨国企业的合作,为应对逆全球化争取更广泛的支持,亦有助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