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前,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上证指数将出现。多年来,市场呼吁对上证指数编制方法进行修订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此次修订,也是众望所归。 日前,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决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上证指数将出现。多年来,市场呼吁对上证指数编制方法进行修订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此次修订,也是众望所归。 上证指数于1991年7月15日发布,为A股市场的第一个指数,由于其历史地位以及影响力,上证指数往往有市场“风向标”之称。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沪港通的开闸,科创板的设立,以及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资源等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纷纷在沪市挂牌,市场生态与上市公司结构的变化,上证指数所存在的短板也日益凸显出来。 上证指数是以在上交所挂牌的A股与B股作为样本,以上市公司总股本作为权数编制的。当初B股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吸收外资,因而有其历史的特殊性。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吸引外资渠道的增多,B股的历史使命已完成,而B股也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但是,由于上证指数的编制也纳入了B股,投资者参考上证指数走势作出投资决策时,容易形成误导。 在上证指数中,五大行、中石油、中石化等个股由于其总股本较大,在指数中的权重较高。这些个股的齐涨共跌,往往能够对上证指数产生足够的影响。比如中石油上市后,由于新股开盘价格较高,此后又出现持续下跌,因而对指数形成拖累。甚至在某段时间内,上证指数成为中石油的影子指数。某些个股权重较高,成为市场诟病的焦点之一。此外,由于上证指数是以上市公司总股本作为权数编制的,因而同样受到质疑。像五大行、中石油、中石化等个股,其国有股数量庞大,但这些国有股其实是没有上市流通的,没有流通的股份也计入指数,这也是其在指数中权重较高的根本原因。但与此同时,以上市公司总股本作为权数编制指数,也存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少数流通股份代替全部股份的现象。在此背景下,通过影响部分个股的价格,左右指数的涨跌也就变成了可能。 此次上交所修订指数编制方案,剔除了实施风险警示的个股,对新股实行差异化计入指数的方法,个人以为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据统计,目前沪市实施风险警示的个股占比大约5%左右,数量并不少。实施风险警示的个股,特别是濒临退市风险的个股,既无回报投资者的能力,也没有什么投资价值;相反,这些个股往往成为投资者的乐园,放大了市场投资风险,而且还会拖指数的后腿。上证指数多年来表现不佳,与这些个股不无关系。 在新股计入指数方面,新股由于常常遭到市场爆炒,如果按照目前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计入指数,那么此时股价可能正处于高点,此后的持续下跌,同样会拖累指数。新股通过差异化的方法计入指数,将能很好地规避这一短板,让指数表现更加真实,能够反映出市场的波动。红筹企业与科创板公司纳入上证指数样本,将使上证指数能够反映出沪市上市公司走势的全貌。事实上,既然是上证指数,将科创板公司排除在指数样本之外,显然是值得商榷的。此前市场一直质疑上证指数失真,通过修订编制方法,上证指数失真的现象无疑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不过,少数个股权重较高,上市公司中不流通股份也计入指数的短板,此次修订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有代表性的指数,往往都是成份指数,比如道指、标普500、香港恒生指数、日经225指数等都是如此。上证指数属于综合性指数,如果修订后改成成份指数,既影响其历史地位,其影响力无形中也会大打折扣。不过,规避上证指数失真现象,在样本选取不变的情形下,可以采取将自由流通量作为权数进行编制,个人以为是最佳选择。一来可以避免个股权重较高现象的发生,二来可以避免不流通股份计入指数,进而导致指数失真情形的出现。以自由流通量作为权数编制指数,指数走势将能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市场的波动状况,也能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
根据资料显示,上证综指从正式发布以来,在新股计入时间方面,历史上只是做出了三次的指数编制方案调整。其中,一次是在1999年、另一次是2002年,此外一次则是2007年,均与新股计入时间有关。截至目前,新股上市后的第11个交易日,这一计入时间仍然深刻影响着上证综指的表现。 2020年,可以认为是中国股市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重要年份,这也是中国股市步入而立之年的关键时刻。多年来,投资者还是偏爱于追踪上证综指,并把它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或中国股市投资信心的参考指标。时至目前,上证综指已经成立了29年的时间,即使经历了三次的指数编制调整,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被认为存在指数失真的风险。 事实上,上证综指选取的是上交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并以此作为指数编制的样本股。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与深市市场相比,上证综指的样本股则更聚集传统周期行业,其中金融、地产、石油、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则是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上证综指的指数编制已经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市场结构显得比较落后与过时。 千呼万唤始出来,上交所将从今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对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股市来说,也将会是一项重要性的改革,甚至因此改变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的状况。 从指数编制的具体规则变化分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中,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将会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再者,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十名的新上市证券,将于上市满三个月之后计入指数,而其余新上市证券将会在上市满一年之后计入指数,从而避免了以往上市第11个交易日计入新股,导致指数波动加剧,市场指数趋向于失真的风险。试想一下,纵观过去多年A股市场的新股表现,在上市初期,股票价格基本上呈现出大幅攀升的走势,而现有的新股上市规则,却导致了新股前高后低的表现,上市第11个交易日之后,股票价格多以下跌或阴跌走势为主。 此外,这一次的指数编制,将增加了更多的新元素,包括了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的证券等,将有望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这些年来,上证综指的指数编制更多反映出传统周期行业的走势,但从两桶油以及众多传统周期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分析,却长期处于阴跌不止的走势,而当年上市之初的炒作,却导致了价格虚高,这也是为之后股价阴跌不止埋下了伏笔。然而,在新经济迅速崛起的当下,传统周期行业已经不能够完全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市场指数更多反映了众多传统周期上市公司的价格表现,此前的指数编制已经显得比较落后与过时,而对今年7月22日起修订的编制方案,则将会增加更多的新经济元素,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元素计入上证综合指数,将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指数的结构化表现,增强了市场指数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此次指数编制将具有重要性的影响意义。虽然初期可能对市场指数影响有限,且上交所已表态与现有市场指数无缝衔接,但作为多数投资者非常看重的市场指数,若市场指数的市场结构显得更加灵活,将会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市场的影响,甚至增加市场的持续做多热情。 从过去的市场指数失真表现,到未来上证综指将会体现出更完善的多元化结构,市场指数的走势也将会逐渐减少对传统周期股票的过多依赖,对市场长期存在的3000点魔咒等现象将会起到很好的破解影响,从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上,将会起到很好的减负影响。 随着上证综指编制方案的全面调整,将会对中国股市的长远走势带来积极的影响,未来市场的表现也将会更加灵活,更能够进一步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功能,新一轮牛市有望从幻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近日,上交所宣布建立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首次指数编制专家咨询会议将于近期组织召开。(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上交所表示,咨询机制专家构成覆盖高校学者、研究机构专家、境内外指数公司专家、证券公司研究人员、基金公司投资经理等。据同花顺显示,截至6月8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2937.77点。事实上,上证综指10年以来多次冲击3000点上,但均未能站稳,牛市昙花一现,也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槽点”。(图片来源于同花顺)据媒体统计,自2007年首次挑战3000点以来,沪指收盘未能站上3000点的失败次数已经达到了30余次。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目前的指数编制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较大,上证指数没有办法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从上证指数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其本身的编制方法和欧美各国的编制方法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搜狐财经表示,指数编制若长时间不调整,会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不利于新涌入的上市公司和即将退市的企业的生存。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即将施行6月5日,上交所宣布建立了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首次指数编制专家咨询会议将于近期组织召开。听说“10年不涨”的上证综指要调整了,此消息一发出,就有很多股民表示,牛市即将到来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公开资料显示,上证综指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发布已满29年的上证综指,直到目前仍然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备受投资者诟病。与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以及上证50、创业板指数相比,上证综指的涨幅始终落后于上述指数。今年5月29日,上交所曾回应,两会上有关建议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提升指数表征作用的相关提问,暗示即将调整指数编制机制。上交所表示,股票指数是对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反映,对反映沪市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情况具有重要表征意义,对市场参与人做出投资决策、进行财富管理具有重要现实作用。上交所指出,近年来,股市内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出现了指数短期走势与经济运行状况存在阶段性背离的情况。因上证综指已成为A股最具代表性的指数,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人认为有必要对现行指数编制方式进行调整,以更为准确地表征沪市表现继而稳定投资者预期。下一步,上交所在研究上证综指编制方法的完善方案时,将充分听取市场各方意见并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在修订指数表征功能的同时,应尽量保证与现有指数无缝衔接,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指数失真问题是编制变革主因自2006年开始,上证指数“失真”,上证指数十年不涨等问题,不仅备受投资者关注,也成了两会上关注的核心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提出上证指数编制方法变更的相关讨论。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指数优化是基础性制度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好地表征市场变化和服务投资者。(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搜狐财经表示,目前的核心指数包括,沪深300指数、上证综指、中证500指数以及上证50指数。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变化很大,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准入和出清需要指数动态的调整,若长时间不调整,会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近几年,上市公司业绩波动较大,不稳定性明显,因此指数修订应该是动态的、常态化的机制。徐洪才认为,指数编制的调整可以保持一年一次的频率,长时间使用相同的指数编制机制,不利于新涌入的上市公司和即将退市的企业的生存。目前,很多股民认为“指数赚了,但是不赚钱”。徐洪才表示,施行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会对投资者起到投资参考的“风向标”作用。大盘指数,中小盘蓝筹股,以及创业板等,指数标志方法和目标对象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不相同,指数编制专家咨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化的选择,方便投资者投资决策对标,增强投资者与指数的匹配度。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解释称,中国上证指数与实体经济的比例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自2006年起,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关于是否需要更改上证指数编制的讨论。目前的情况下,引入更多的机制去修正调整优化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针对目前指数组合的不足,江瀚表示,首先目前的指数编制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较大,上证指数没有办法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从上证指数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其本身的编制方法和欧美各国的编制方法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差距。江瀚表示,编制专家咨询机制设立之后,实际上能放任指数更加精准,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更好地依托上证指数进行投资。此外,当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机制之后,上证指数可以更加精确更加完善。关于编制专家咨询机制的实施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江瀚称,施行编制专家咨询机制最终的结果是推动整个上证指数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整个市场进行推动力量,不仅如此,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也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对于融资更加便利。中长期内不改量化基金配置逻辑那么,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的施行是否会对未来指数基金投资产生影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向搜狐财经表示,指数编制方法的优化是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一部分,考虑到当前上证综指等指数的市场关注度较高,其指数的代表性也广受关切,根据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结构的新变化,于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指数的编制,有利于提升指数的科学性。刘哲认为,但考虑到指数的调整优化不仅仅是编制规则的变化,也会对市场交易、投资策略等产生间接影响。建议在具体调整过程中,需要更加慎重,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动态调整规则,做好新老指数的衔接工作,减少对于市场的影响和短期冲击。此外,刘哲表示,目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量化基金,有的是被动跟踪指数、有的是做指数增强,还有的通过指数与期货的配置进行风险对冲,指数编制规则的变化,会在短期内带来相关交易策略的调仓换股。从中长期来看,并不会改变相关策略的配置逻辑,调整后的指数更能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运行情况,也能更好的发挥相关策略的交易价值。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作为我国股市编制的首个指数,上证综合指数在投资者群体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但上证指数十年不涨也经常被投资者诟病。截至2020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收于2852点,而2010年5月末上证指数点位为2592点,十年时间仅有10%的涨幅。与2007年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历史性高位,以及2015年触及5178点的次高位相比,上证指数更是“跌幅巨大”。 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固然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当前股指处于低位有关,但和A股其他主要指数相比,上证指数同期涨幅显著偏低,表明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不太合理、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例如,主要表征A股大型公司的沪深300指数十年来累计涨幅为39%,主要表征A股成长型公司的中证500指数十年累计涨幅为46%,两者涨幅均显著大于上证指数涨幅。此外,上证50、创业板指等指数的同期涨幅也远大于上证指数的涨幅。 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作为比较基准,未充分考虑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因素。相比之下,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均采用自由流通市值作为比较基准,就是考虑“由于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原因,上市公司对外发行的全部股份中有一部分股份在特定期限内几乎没有流动性,如果将此部分股份计入指数,将无法准确反映指数样本的真实投资机会。”特别是沪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色彩较浓的上市公司,如中石油,这些公司总股本、总市值较大,但实际上自由流通股本较少,自由流通市值远小于总市值,而受国企改革推进速度较慢影响这些公司股价持续低迷,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为比较基准的编制方式放大了这些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导致指数表现不佳。 二是指数纳入“高位接盘”。根据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新股于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新股上市之后往往会有一个连续涨停、此后股价大幅回落的过程,上证指数于第十一个交易日纳入新股,一定程度上正是高位接盘,对指数走势形成不利影响。 三是上证指数作为全市场指数,未能享有股指编制的“幸存者偏差”。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均为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即选取股市中交易量大、市值高、投资者认可度高的上市公司编制,并且对成分股票定期更新,将市场认可度不高的股票调出,换入市场认可度高的股票。由于表现不佳的股票被定期调出,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的表现将好于全市场的整体表现。相比之下,我国股市劣汰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较少退市,如ST类股票仍停留于股市之中,导致上证指数的表现更加弱于择优编制类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除上述三个主要原因外,上证指数还包括B股公司,而B股受流动性不足影响走势低迷也是上证指数表现欠佳的原因之一。 此次两会有委员提出建议“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提升指数表征作用”,引发市场热议。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存在问题应该说是个老话题,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对此也都有清晰的认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正向深入推进,改革需要共识、需要信心。鉴于上证指数在个人投资者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而个人投资者群体是我国股市投资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改进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提升上证指数表征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人投资者对我国股市和资本市场改革的信心。基于这一点考虑,应该对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加以调整,例如,将比较标准由总市值调整为自由流通市值、适当延后新股上市纳入时间等。 除对编制规则进行技术性调整外,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优化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即上证指数表征对象问题。 上证指数覆盖了沪市所有的股票,包括ST类股票、B股,但ST股、B股的投资价值有限,将其纳入样本是否有必要?许多重要股指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比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等。有限的样本容量使得股指覆盖对象“优胜劣汰”,可以提升股指表现。 近年来指数投资兴起,指数影响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指数基金提供跟踪对象,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上证指数实现了对沪市所有股票的覆盖,一方面使得股指无法享受“幸存者偏差”带来的投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推升股指跟踪成本,降低股指在指数基金领域的影响力。数据显示,市场上仅有两只基金在跟踪上证综指,而跟踪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的基金则多达数百上千只。当然,如果上证综指覆盖对象由全市场变更为有限样本,将极大改变上证综指的编制方式,影响上证指数的连续性。 因此,上证综指编制方式是否需要、允许如此巨大的调整,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作为我国股市编制的首个指数,上证综合指数在投资者群体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但上证指数十年不涨也经常被投资者诟病。截至2020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收于2852点,而2010年5月末上证指数点位为2592点,十年时间仅有10%的涨幅。与2007年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历史性高位,以及2015年触及5178点的次高位相比,上证指数更是“跌幅巨大”。 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固然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当前股指处于低位有关,但和A股其他主要指数相比,上证指数同期涨幅显著偏低,表明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不太合理、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例如,主要表征A股大型公司的沪深300指数十年来累计涨幅为39%,主要表征A股成长型公司的中证500指数十年累计涨幅为46%,两者涨幅均显著大于上证指数涨幅。此外,上证50、创业板指等指数的同期涨幅也远大于上证指数的涨幅。 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作为比较基准,未充分考虑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因素。相比之下,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均采用自由流通市值作为比较基准,就是考虑“由于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原因,上市公司对外发行的全部股份中有一部分股份在特定期限内几乎没有流动性,如果将此部分股份计入指数,将无法准确反映指数样本的真实投资机会。”特别是沪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色彩较浓的上市公司,如中石油,这些公司总股本、总市值较大,但实际上自由流通股本较少,自由流通市值远小于总市值,而受国企改革推进速度较慢影响这些公司股价持续低迷,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为比较基准的编制方式放大了这些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导致指数表现不佳。 二是指数纳入“高位接盘”。根据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新股于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新股上市之后往往会有一个连续涨停、此后股价大幅回落的过程,上证指数于第十一个交易日纳入新股,一定程度上正是高位接盘,对指数走势形成不利影响。 三是上证指数作为全市场指数,未能享有股指编制的“幸存者偏差”。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均为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即选取股市中交易量大、市值高、投资者认可度高的上市公司编制,并且对成分股票定期更新,将市场认可度不高的股票调出,换入市场认可度高的股票。由于表现不佳的股票被定期调出,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的表现将好于全市场的整体表现。相比之下,我国股市劣汰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较少退市,如ST类股票仍停留于股市之中,导致上证指数的表现更加弱于择优编制类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除上述三个主要原因外,上证指数还包括B股公司,而B股受流动性不足影响走势低迷也是上证指数表现欠佳的原因之一。 此次两会有委员提出建议“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提升指数表征作用”,引发市场热议。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存在问题应该说是个老话题,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对此也都有清晰的认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正向深入推进,改革需要共识、需要信心。鉴于上证指数在个人投资者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而个人投资者群体是我国股市投资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改进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提升上证指数表征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人投资者对我国股市和资本市场改革的信心。基于这一点考虑,应该对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加以调整,例如,将比较标准由总市值调整为自由流通市值、适当延后新股上市纳入时间等。 除对编制规则进行技术性调整外,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优化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即上证指数表征对象问题。 上证指数覆盖了沪市所有的股票,包括ST类股票、B股,但ST股、B股的投资价值有限,将其纳入样本是否有必要?许多重要股指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比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等。有限的样本容量使得股指覆盖对象“优胜劣汰”,可以提升股指表现。 近年来指数投资兴起,指数影响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指数基金提供跟踪对象,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上证指数实现了对沪市所有股票的覆盖,一方面使得股指无法享受“幸存者偏差”带来的投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推升股指跟踪成本,降低股指在指数基金领域的影响力。数据显示,市场上仅有两只基金在跟踪上证综指,而跟踪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的基金则多达数百上千只。当然,如果上证综指覆盖对象由全市场变更为有限样本,将极大改变上证综指的编制方式,影响上证指数的连续性。 因此,上证综指编制方式是否需要、允许如此巨大的调整,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这些年,沪指3000点成为了市场多空双方激烈争夺的位置。但是,多少年过去了,沪指依旧徘徊于3000点附近,沪指指数十年不涨,成为了A股市场牛短熊长的真实写照。 沪指十年不涨,且长期徘徊于3000点附近,这与多方面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性。 其中,股市长期重融资的定位,导致市场的投融资功能持续失衡,在市场持续扩容的背景下,仅有的存量流动性不足以支撑持续扩容的市场资金需求。二十年前,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家数仅有不到1000家,但十年前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却增加至2000家,到了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却接近4000家,市场扩容力度有增无减,对每年有限的新增资金来说,实际上资金分配到每一家上市公司的资金规模却持续缩减。面对长期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资金更愿意参与到头部企业之中,由此形成了市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再者,与当初市场的样本股筛选有着一定的关系。以上证指数为例,它的样本股是定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公司股票,其中不仅涵盖了大盘权重股,绩优股,而且还牵涉到一些业绩波动较大的股票乃至存在风险问题的股票等。至于深证成指的样本股设置,则是按照一定标准选出500家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股。实际上,从这些年的市场表现分析,深证成指的整体表现强势于沪市市场,指数表现与样本股设置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性。 与此同时,则是离不开当时沪指的编制方法有关。按照当时的编制方法,使用的是总市值加权的方式完成编制。但是,面对这一编制方法,实际上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即上市公司未必全部完成自由流通,当部分上市公司无法实现自由流通之际,意味着市场指数的表现未必展现出真实的价格波动,指数走势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 除此以外,则与不同市场指数之间的权重设置有着一定的联系性。例如,在沪市市场之中,以银行、地产、石油为代表的传统周期行业占据一定的权重比值,但纵观这些年来的市场表现,传统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表现不佳,甚至陷入深度熊市的运行格局。在当前的新经济环境下,传统周期行业的发展并未代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用以往的模式、过去的产业来衡量市场的真实价值以及发展前景,显然也是不妥的。与沪市指数相比,深证成指的样本股牵涉到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且新经济产业占据一些比重,在当前经济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深强沪弱的运行格局也得到进一步强化。 很显然,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还是把两桶油、大银行以及其余传统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权重占比调得很高,那么沪市指数已经存在着一定失真的意味。实际上,与传统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表现相比,大消费、医药生物以及其余新经济领域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早已走出独立上涨的行情,并基本上独立于市场指数的走势。由此一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若采取以往的指数编制方式,沪市指数已经不能够真实反映出自身的价值,市场投资者更容易产生误判的风险。 假如沪指编制方法得到优化,那么将会对沪指指数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但是,此举会否改变投资者长期亏损的命运,这恐怕还是不能够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 即使是海外成熟市场,例如美股道琼斯、纳斯达克指数等,也基本上离不开头部企业市值持续创新高,但多数上市公司股票加速边缘化的运行趋势。虽然在指数的编制上,不同市场指数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但归根到底,市场指数的表现只是一种参考,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与否,终究还是与它的基本面以及成长能力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在今年特殊的环境下,虽然全球经济增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预期下,资本还是偏爱于优质资产与稀缺资产的投资。实际上,无论是近期迭创新高的美股上市公司,还是国内市场频繁遭到外资购买的上市公司来看,都离不开优质资产的身影。确定性的盈利前景以及清晰的商业模式等因素,加上较好的护城河优势,则是全球资本最看重的因素。但是,与之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从全球市场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出现边缘化的遭遇,市场赚钱难度其实在不断提升。换言之,即使未来沪指优化编制方法,但市场终究还是市场,依旧是少数人赚钱的投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