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一,A股市场上有一件可以称得上是现象级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在创业板上市的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市值超过了在主板上市的中国石油(行情601857,诊股)。虽然周二宁德时代股价有所调整,其市值又落到了中国石油的后面。但到了周五,宁德时代市值再度超越中国石油。 13年前中国石油在A股上市时,其市值不但在境内市场位居第一,在全球市场也是名列前茅的。然而随着行情的演绎,其股价不断回落,现在只有当年的一个零头还不到,市值大幅度缩水。如果说10年前它被几个银行股超越,人们还可以解释为是加工制造业与金融业的运行环境不同所致,而近几年它被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超越,也可以理解为是不同行业的估值水平存在差异。但现在,被同属于能源股的宁德时代追赶,无疑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中国石油都是国内最重要的企业之一,关乎国计民生,尽管由于国际油价波动,其业绩在近阶段不是特别理想,但它作为蓝筹股的地位还是稳固的。在行业内部,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石油自上市以来,一方面业绩较为平淡,没有体现很强的成长性,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国内经济结构开始了明显的调整,在产业方面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在创业板内部,传统的重化工占比下降,属于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再从能源行业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光伏、风电等在十多年前还只是发电领域的配角,而现在则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根据国家的最新规划,未来几年这些新能源还将快速发展。相比之下,石化行业就不再属于投资发展的重点。尽管就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而言,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它就不是“风口”上的行业。 这种状况其实也不仅仅是发生在中国,在海外各大工业国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美国股市上,几大石油巨头曾经位于市值最大、盈利最好的公司行列,而现在早就退出了市值、利润前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忽视传统产业而推崇新兴产业的行为被不断强化,股市中传统产业公司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这方面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是,美国以生产传统汽车为主的各大汽车公司,市值不但远远小于生产电动汽车的特斯拉,甚至还小于来自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公司。而后两者的汽车产量与前者相比,要少一个、乃至几个数量级。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作为国内最大的车用锂电池生产企业,宁德时代市值连续上涨,开始追上中国石油,显然不是偶然的,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市场炒作,而是有其深刻的背景。而拿宁德时代与中国石油的市值作比较,并不是要褒扬谁或贬损谁,只是提示出证券市场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面前,是如何作出选择的。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现在需要宁德时代,也同样离不开中国石油。只是,从投资的角度,还是要深入思考哪一类品种更具备发展空间,在当前以及未来的某个时段中,能够实现更大、过快的增值。在这里,市盈率、市净率这些因素当然是要考虑的,但客观上还需要考虑的是经济结构调整以后所带来的不同行业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新兴行业在发展中衍生出来的全新的市场前景,以及基于碳中和等发展理念与目标而带来的客观需求。显然,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过去要复杂得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在表象上可以是诸如宁德时代市值追赶中国石油,而在这背后需要提示的问题,显然会更多。
(原标题:惨遭“血洗”,比特币全网24小时爆仓38亿!币价突破18万元/枚,创下三大历史记录)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看已是踏空人。诚然,一轮牛市,就是一次财富洗牌。 28000美元关口!比特币又一次刷新了历史新高。继12月16日突破20000美元里程碑之后,尽管经历了上千美元回调,我们再也没见到过20000美元以下的比特币了。在过去一个月,比特币上涨了超过60%。在这个周末,比特币上涨超10%。 截至发稿,比特币报27271.6美元/枚,盘中最高至28115.1美元/枚(超过18万人民币元/枚)。 24小时比特币全网爆仓38亿 比特币家园网数据显示,最近24小时内,共有60994人爆仓,全网各币种爆仓金额为7.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82亿元)。 其中,比特币合约全网爆仓金额为5.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14亿元)。 看这种情况,币圈多头应该是赚的“盆满钵满”?真实情况并非这样。 仅在12月27日,多单爆仓3.16亿美元,空单爆仓3.74亿美元。 比特币创下三大历史记录 第一,成为全球第20大货币。根据fiatmarketcap数据显示,按照BTC计价,“全球通用货币”比特币的市值已经为18,582,543 BTC,与全球法币相比,位居20位,但与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人民币和美元相比,比特币的规模还相差甚远。 第二,市值占加密货币比值超过70%。根据CoinMarketCap数据线,比特币市值在整个加密货币市值中的占比已经突破70%,创下了2017年3月以来的新高。 第三,市值超越全球最大金融机构Visa。根据companiesmarketcap数据显示,比特币以4990亿美元市值超越了4600亿美元市值的Visa,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公司”。将比特币称为“金融公司”有些奇怪,它是该排行榜中唯一标注为“全球共有的(Worldwide)”。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比特币家园网、fiatmarketcap (编辑:文静)
图片来自网络 12月24日,央行早间发文称,央行、证监会等四部门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督促指导蚂蚁集团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截至发稿,12月24日,阿里巴巴在美股盘后已跌3.47%,现盘后价为247.42美元/股,此前收盘于美股256.18美元;港股开盘跌幅已超6%,为232.6港元/股。 阿里巴巴美股盘后表现 早在11月2日,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曾联合约谈蚂蚁集团实控人马云及高管井贤栋、胡晓明。蚂蚁对此回应表示,将深入落实约谈意见,提升普惠服务能力。 随后,11月3日,蚂蚁集团宣布暂缓科创板及港股IPO。 受其影响,阿里巴巴的股价也应声下跌,同花顺数据显示,11月2日,阿里巴巴美股股价收于310.84美元,港股收盘价为297.8港元/股。 截止12月24日发稿,阿里巴巴的美股股价已下跌20.4%,港股股价下跌21.89%。 在市值方面,按盘后价计算,蚂蚁集团两次约谈间,美股市值已由11月2日的8411.33亿美元跌至6695.19亿美元,蒸发1716.1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2万亿元。 而在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前,以每股68.8元的定价计算,其上市后的A股总市值将为2.1万亿人民币。 即短短52日,阿里巴巴已然蒸发掉了半个蚂蚁集团的A股市值。
(原标题:阿里巴巴大跳水,花呗额度突然“被砍”!A股最“迷你”公司跌到不足4亿,股价暴跌97%,营收不到千万!超百股创下尴尬纪录) 港股巨星医疗背后:印尼涉贪逃犯的中国往事A股目前最“迷你”公司市值不到4亿元,与历史高点相比已下跌97%。美国当地时间12月24日,阿里巴巴低开近11%,随后股价继续下探,最低跌超17%。截至收盘,阿里巴巴跌13.37%,市值一夜蒸发超900亿美元。新华社昨日发布消息称,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依法对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消息一出,阿里巴巴港股开盘跳水,收盘时跌超8%。在12月24日上午8时,蚂蚁集团官方微信发布公告称,蚂蚁集团收到监管部门的约谈通知,将认真学习和严格遵从监管部门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好相关工作的落实。阿里巴巴当天11时左右在微博公告称,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目前公司业务一切正常。蚂蚁集团最近风波不断,在主动下架互联网存款产品之后,花呗的额度下调了。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截图,表示自己的花呗额度被降低了,不少网友反馈额度被降到了3000元以下。针对有部分网友称其花呗额度被降到了2000元或3000元一事,蚂蚁集团12月23日回复称,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花呗是蚂蚁集团推出的依托于场景的信用消费工具,“花呗”的用户量超过1亿,其中约50%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用户在消费时,可以使用花呗的额度,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酿酒板块大面积跌停酿酒股暴涨告一段落。在创下阶段高点后,一大批酿酒股昨日跌停,如会稽山、兰州黄河、皇台酒业、古越龙山、金枫酒业等。东吴证券认为,近期白酒、光伏及新能源等品种的走强明显跟博弈有关,短期要防范抱团品种的情绪高点。下半年的这段时间里,A股“酒香四溢”,沾酒就涨成为新风口。坊间曾称A股科技公司只有两种,一种是酱香型,一种是浓香型,可谓一语道破。相比酿酒股的火爆,部分股票的走势陷入尴尬局面。超150股周四创历史低点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剔除近一个月上市的次新股,12月以来,创历史新低的共有197股,其中昨日就有超150股创下历史新低。这些股票平均市值为59.7亿元,接近68%的股票市值不足50亿元。*ST成城、*ST拉夏、*ST环球、*ST长城、*ST中新等A股市值不足10亿元。市值最低的是*ST成城,该股昨日盘中创下历史低点1.11元/股,最新收盘价1.16元/股,与历史高点相比,累计跌幅97%。*ST成城A股市值3.9亿元,是当前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市值最低的一家。昨日晚间,*ST成城公告表示,公司正积极与相关各方联系,以免除公司的连带清偿责任。公开资料显示,*ST成城主营商业地产租赁业务,三季度末公司股东1.45万户。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仅958万元,报告期内计提的财务利息达到0.29亿元,是导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另外应收款项计提的信用损失632.95万元,也是影响亏损的另一因素。由于应计利息不断增加,*ST成城营业收入无法弥补应计利息的缺口,预测2020年累计净利润可能为继续亏损。市值在百亿元以上的寒武纪、君实生物、中控技术、芯原股份、凯赛生物、北元集团等也在近期创下历史新低的名单之中。人工智能芯片龙头寒武纪于今年7月份登陆科创板,公司曾被视为AI领域的独角兽,上市第4天股价创下历史高点,之后震荡下行至今,最新收盘价与历史高点相比回撤47.94%,市值蒸发超57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8亿元,净利润亏损3.1亿元。另一只芯片公司芯原股份昨日下跌5.6%,收盘价创历史新低,较历史最高点回撤54.91%,A股市值蒸发超460亿元。从上述197股业绩数据来看,前三季度有超过六成净利润为亏损或者下滑状态。君实生物、*ST新光、锦泓集团、*ST拉夏、美邦服饰等股净利润亏损超亿元,君实生物亏损金额11.16亿元排在首位。君实生物以开发治疗性抗体为主,专注于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其他治疗性蛋白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除了业绩,资金参与度低也是上述股票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说来,作为股价重要的推动力,成交额的大小反映了市场的认可度。由于新股上市初期活跃度较高,成交额往往会高出一般股票,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为此,不考虑年内上市的新股情况后,12月以来创新低的股票年内日均成交额均值为0.63亿元,日均成交额低于亿元的股票数量占比达到83%。
一、A股市场迎来破发常态化新阶段 1、科创板破发情况统计 自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交易以来,至2021年2月5日科创板已经稳定运行了一年半的时间,成功发行上市的企业达到了225家,其中有35家公司跌破发行价,破发率为15.56%。 由于科创板在上市后的前5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因此催生了市场早期发展阶段的非理性,具体表现是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市首日往往出现暴涨,之后随着市场的关注度下降,股价也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在科创板225家上市公司中,有139家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22家涨幅超过300%,6家涨幅超过500%,其中国盾量子的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923.91%。 因此,从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的上市公司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2月5日,共有171家上市公司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占比达到76%,跌幅在100%以上的企业有55家,跌幅在200%以上的有11家。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2、创业板自试点注册制以来的破发情况统计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于2020年8月24日上市,截至2020年2月5日已稳定运行165天,77家公司通过注册制发行上市,有2家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分别为杰美特(-13.77%)和锋尚文化(-9.77%)。 创业板在试点注册制后,在交易方式上适用了与科创板一样的制度,即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因此创业板同样延续了科创板的轨迹,公司在上市首日股票价格暴涨,但随着市场关注度的下降,股价逐步回归合理区间。在创业板77家试点注册制的上市公司中,有62家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有17家涨幅超过300%,6家涨幅超过500%,康泰医学上市首日的涨幅更是达到了1061.42%。但上市后随着“新股”光环不再,热钱逐渐褪去,股价也逐步回归合理水平。截至2021年2月5日,共有69家公司股价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其中有63家跌幅超过20%,28家超过40%。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3、注册制使得A股市场进入破发常态化新阶段 科创板破发率高跟其首发市盈率较高密切相关。注册制下,企业发行时采取市场化询价机制,估值定价更为合理,但也导致了市场的短期非理性。在已公布首发市盈率的20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共有209家公司的首发市盈率突破23倍,占比高达97.6%。科创板上市公司的首发市盈率多集中在23-60倍之间,远高于主板的22.82和创业板的29.68。因此在“新股”光环褪去后,业绩较好、有高增长预期的公司,股价表现平稳甚至持续升高;无亮眼业绩支撑,且估值溢价过高的企业,在市场大浪淘沙下股价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破发也就在所难免。在核准制下,企业上市市盈率上限被锁定为23倍,估值较低,因而较少出现破发。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截至2021年2月5日,创业板共计有77家公司以注册制的方式上市,其中16家(占比20.78%)首发市盈率低于23倍,42家(占比54.55%)首发市盈率集中在23-40倍之间,相较于科创板来说,首发市盈率较低,因而仅有2家公司(2.6%)的股价跌破发行价。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伴随着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的合并,全面注册制改革将会更加稳健推进,届时首发市盈率将会全面放开,并且在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情况下,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和上市首日收盘价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注册制下,IPO企业数量预计会一直处于高位,市场可选标的较多,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将会彻底消失,“上市即可套利”的现象将逐步改变。 此外,证监会于2月5日发布的《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关于申请首发上市企业股东信息披露》规定IPO前12个月内突击入股的新股东锁定期36个月,Pre-IPO投资模式将会面临重大考验。 二、注册制加速市场“分化” 1、A股企业市值分化加剧 A股市场正在迎来一个分化的时代。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少数头部企业股价的快速上涨,沪深股市“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一九分化格局越来越明显。截至2021年2月5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市值集中分布在0-50亿,共有96家,占比为42.6%,3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共有198家,占比为88%;创业板上市公司市值同样主要集中在0-50亿,占比为63.02%,3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共计854家,占比为94.26%;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市值主要分布区间同样为0-50亿,占比为48.9%,300亿以下市值的上市公司共有2674家,占比为87.76%。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从全部4178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来看,共有2157家上市公司市值位于0-50亿之间,占比为51.63%,超过一半。如果将市值范围扩大到0-300亿,共有3726家上市公司市值位于这个区间,占比89.18%,接近9成,市值大于3000亿的上市公司仅有44家。从统计数据可见,无论是科创板、创业板还是主板(包括中小板)都是以小市值公司为主,且市值位于0-50亿区间的上市公司均接近一半,而市值在300亿以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均在9成附近。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A股全部上市公司市值排名TOP 10%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34.63%;TOP 20%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45.86%;TOP 30%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为52.26%,超过一半,但跟美股相比还是偏低,未来集中度还要继续提升;总市值排在后50%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仅为6.85%,而美股后面一半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比只有3%,未来这一占比将会继续缩小。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2、A股板块分化加剧 根据wind行业分类,截至2021年2月5日,A股市值排名前5名的行业分别为金融、工业、信息技术、日常消费、可选消费,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分别为21.31%、15.20%、14.16%、12.17%、10.25%。目前金融和工业所占市值比重较大,而消费、科技和医药占比相对较低,预计5年后科技和消费类市值占比将由40%提升至60%。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2月5日,近一年来日常消费板块涨幅最高,达96.07%,远超其他板块;材料、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涨幅均超过40%,而房地产、能源、电信板块出现下跌。在市场资金端抱团的背景下,预计未来消费、医药和科技板块将会进一步走强,而银行、能源、地产等板块有可能会继续低迷,板块分化加剧。 资料来源:wind、增量研究院、如是资本 3、香港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分化情况 从市值来看,相比较A股,港股更接近美股,信息技术、金融和可选消费是市值占比排名前三的行业,三大行业占比之和为70%,相比较之下,A股这三个行业的占比集中度明显更低。信息技术在港股中市值占比为29.3%,而A股中市值占比仅为15.6%。金融业,港股和A股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19.4%和22%,在2018年之前,港股金融业市值占比一度在50%以上。工业在港股的占比很低,仅为4.9%,这和香港的工业或制造业实力相对较弱有直接关系。 从市场走势来看,港股近一年以来行业分化明显,消费医药信息科技股表现亮眼。具体来看,汽车、休闲服务、家用电器、电子、医药生物、有色金属、传媒等行业涨幅在 74%到 148%不等。而房地产、银行、公用事业、通信、采掘、建筑装饰等行业表现低迷。 港股“龙头效应”凸显,港股不同市值区间个股涨跌分化严重。港股中市值在1000 亿以上的上市公司占4.4%,对比A股为3.26%。涨跌幅来看,市值超过3000亿的公司2019年年初至今涨幅均值达113.5%,200-500亿和小于200亿市值的公司涨幅均值分别为64.9%和-5%。成交额来看,市值大于3000亿的大市值公司尤为突出,成交额均值为5365亿元,远超其他市值公司成交额表现。 三、价值分化加剧市场资金端“抱团”效应 进入2021年后,市场的分化行情表现的更加明显,截至2021年2月4日,45%的A股上市公司跌穿了上证2440点的最低位,两市187家上市公司从8月以来月线6连阴,而其中亦不乏业绩表现优良的公司,而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少数头部企业的股价却快速上涨,不断创出新高。原因在于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国内机构投资者以及外资都在增持行业头部公司,而非头部的小市值公司却鲜有机构投资者关注。截至2020年三季度,持有贵州茅台、五粮液、立讯精密、中国平安等机构投资者均在千家以上,市场抱团效应愈发明显。 我们认为在“分化”背景下,市场“抱团”现象仍将持续。首先,存量经济利好头部公司。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下台阶,国家逐步步入存量经济时代,而存量经济时代市场的特征是“存量优化、强者恒强”,头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高,盈利稳定性更强。其次,A股以公募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由于公募等机构投资者具有相似的长期增量价值投资理念,导致机构在选股时较为集中,“抱团”大消费等确定性较高的行业及头部个股成为“共识”,在获得业绩增长后也就更容易发行新基金,而发行新基金后又会用来买原来持有的股票,导致股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正向循环,在没有其他成长性更好、规模足够大的板块可以替代前,预计市场“抱团”效应在注册制时代仍将持续。
数据显示,除即将上市的新股外,下周将有42只个股面临解禁,合计解禁量为65.62亿股。按最新收盘价计算,合计解禁市值为1516.64亿元,较本周解禁市值333.81亿元环比增加354.34%。 从解禁股情况来看,宁德时代(300750)、中公教育(002607)、成都银行(601838)、中兴通讯的解禁市值超100亿元,南都物业(603506)、明阳电路(300739)、中公教育、东方生物流通盘将增加超100%。 4股解禁市值超百亿元 在下周面临解禁的42只个股中,从解禁市值情况来看,按最新收盘价计算,有4只个股解禁市值超过1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中公教育、成都银行、中兴通讯,解禁市值分别为433.29亿元、338.86亿元、177.62亿元、122.68亿元。 具体来看,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月4日将解禁1.22亿股,均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中公教育2月1日将解禁8.55亿股,均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成都银行2月1日将解禁17.05亿股,均为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中兴通讯2月4日将解禁3.81亿股,均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 从市场表现来看,数据显示,下周解禁市值超100亿元的宁德时代、中公教育、成都银行、中兴通讯2021年1月分别上涨0.85%、12.87%、-2.34%、-4.34%。其中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解禁的宁德时代、中公教育、中兴通讯解禁收益率分别为119.94%、1146.23%、7.12%。 下周解禁市值前十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市值为8249亿元,2月4日解禁的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为宁德时代2020年7月17日完成的197亿元定增,9名发行对象以161元/股的价格认购,锁定期为6个月。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股价为354.11元/股,9名参与定增的股东浮盈119.94%,2月4日解禁的股东包括高瓴资本、本田技研工业投资、太平洋资产、UBS AG、北信瑞丰基金等,其中2020年以100亿元认购的高瓴资本目前浮盈120亿元。 宁德时代解禁详细信息 在下周面临解禁的42只个股中,惠城环保(300779)、洪汇新材(002802)、朗新科技(300682)、飞亚达(000026)、*ST中天(600856)解禁市值不足2000万元,其中洪汇新材、朗新科技、飞亚达均为股权激励限售股份解禁,*ST中天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解禁,惠城环保为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 下周解禁市值后十个股 3股解禁比例超40% 4股流通盘增加超1倍 相对于解禁市值,解禁比例更能反映解禁对股票冲击的程度。数据显示,在下周面临解禁的42只个股中,有3只个股解禁股数量占总股本比例超过40%,分别为南都物业、明阳电路、成都银行,解禁比例分别为75%、74.11%、47.19%。与当前流通股相比,这3只个股下周解禁后流通盘将分别增加300%、294.87%、89.95%。 此外,东方生物、中公教育下周解禁后流动盘将增加超100%,增加比例分别为111.32%、114.31%。 下周解禁比例前十个股 在下周面临解禁的42只个股中,解禁股数量占总股本比例不足1%的有11只,其中恒瑞医药(600276)下周将解禁比例不足千分之一。 下周解禁股全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