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数字中国产业发展报告(2020年)——信息通信产业篇,报告指出,信息通信产业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础性、先导性行业,是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支撑。 报告显示,作为世界网络大国,我国信息通信产业总体稳中有进。综合分析上市企业数据可观察到,我国产业稳中有进,产业提质增效成果逐渐显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初步成型,新兴领域创新突破引领高质量发展。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信息通信产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 市场活力:上市企业提质增效成果逐渐显现 ICT上市企业作为市场表现活跃且广受关注的企业群体,不仅汇集了众多大体量的头部企业,也因其技术含量高、涉及热点领域多,而常得到资本的热捧。 我国ICT上市企业是指对外提供信息通信(ICT)相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中资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不限于中国境内)。截至2019年底,我国ICT上市企业共计974家(包含在海外股市上市的中资企业)。其中有533家企业公布年度业绩报告,市场规模占到八成以上。 面对行业下行压力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我国ICT上市企业在资本的助力下积极探索新发展道路,推动提质增效转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经营质量持续提升。2019年我国ICT上市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9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行业增速持续下探,但整体的发展质量正不断提升,呈现出三方面特点:资产结构稳定、资产负债率较为健康、盈利水平提升。 总体格局调整优化。从领域分布看,服务业务占比不断提升。其中,上市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收入总规模达2.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4%,成为增长最快的业务,净利润率达15.6%,也是利润率最高的领域。从地域划分看,各个区域发展特征鲜明。东部地区ICT上市企业全年实现累计收入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中部地区全年收入同比增长24.6%,成为全年增速最快的区域。此外,上市企业行业集中度略有减弱趋势,收入排名前二十的头部累计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较去年下降2.4个百分点。 融资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场表现企稳回暖。截至2019年底,我国上市ICT企业总市值为23.19万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40.2%;季度日均成交量为116.3万股,较去年同期下降9.6%;从各季度看,全年呈现震荡回暖的走势,一季度迅速攀升至20.7万亿元,二季度则出现较明显回落,随着宏观环境不利因素逐渐消退以及新增上市企业的逐渐增多,整体市值缓慢回升,至十月末已突破一季度末的规模。融资渠道加快拓宽。 区域集聚: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报告提出,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的重要组织形式。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有37个城市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日益突显。 重点城市成为集群发展主力军,增长极的作用显著增强。据测算,由于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集群重点城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其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达11.6%。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也有力拉动当地经济,这些城市的GDP占全国比重接近30%。 产业集群有力拉动新增投资和就业。各地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式发展路径,着重“强链、补链、建链、延链”等项目引进和培育,未来3年计划新增总投资额将超过1万亿元,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贡献度将超过10%,新增中高端就业岗位超过10万人。 产业集群有力突出城市主体功能。杭州市信息技术服务、合肥市新型显示、上海市浦东新区集成电路、北京海淀区人工智能等若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一定的世界影响力;湖北武汉下一代信息网络、江西赣州新型功能材料等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也在高端装备、大数据等领域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集群。 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产业融合发展 5G创新发展全球领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5G产业发展,《20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报告指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产学研用单位相互配合,我国5G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据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月,中国企业5G专利族声明量占比达32.97%,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20年2月初,我国已有43款5G手机终端入网。中国运营商已在多个城市,多个行业开展5G试点,孵化出一批创新应用。特别是疫情期间,5G融合应用加速推进,5G远程医疗、教育、办公等应用为阻隔疫情传播和保障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建设方面,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已建成5G基站19.8万个,套餐用户5000多万,预计全年新建5G基站超过50万个。与此同时,运营商加快5G网络共建共享进程。 工业互联网建设成效显著。中国既是制造大国也是网络大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在上层政策的指引下,产业各方积极响应,推动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初步建立,形成良好开局。平台方面,目前已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百个,其中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超过70个,重点平台的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突破69万台、平均工业模型数突破1100个、平均工业APP数2120个。安全方面,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安全技术监测体系基本建成,全国21个省已建设了省级安全监测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处置能力基本形成。 车联网发展形成中国新势力。依托网络通信产业的技术优势、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优势和汽车产业的规模优势,我国车联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链主体不断丰富,技术创新日益活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融合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技术创新方面,车联网通信技术实力不断增强,汽车电子细分领域实现突破。 产业融合方面,传统汽车产业向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不断迈进,ICT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布局自动驾驶,网络运营商、芯片与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商加速汽车网联化进程。物流运输和配送服务两个领域发展最为迅速,限定区域内低速无人车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 全球化发展:迎难而上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机遇 报告显示,2019年作为5G商用元年,各国都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发力,中国信息通信企业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机遇,主动应对全球经贸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与不少国家和区域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对外投资呈降速保稳态势。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430.4亿美元,同比下降9.6%,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发挥国外渠道资源作用,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最优配置;另一方面,贸易壁垒盛行,各国政府逐渐重视本国数据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数字经济价值链整合。 国际化建设项目和服务不断增加。在我国数字经济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建设项目和数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网络规划、施工维护、智慧城市、数字社会、数字民生等项目,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影响力不断提升。从“一带一路”沿线的行业分布来看,对外投资资金流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占比达到34%。 数字服务企业抱团出海迈向深度融合新阶段。国家支持和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互联网企业联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相互借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当前,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企业已经率先“走出去”并已经确立了全球市场领先优势,树立了良好的中国ICT品牌形象,移动互联网也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全球领跑,助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走向世界。(乔雪峰)
瓶子虽小,能量却大。汉商集团按抗疫一线院士“配方”制作的“汉方一号”植物饮品于5月20日面市,为复工复学中的人们提供保健预防呵护。这也标志着汉商进军大健康产业迈出重要一步。 在武汉抗疫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及其率领的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根据古代经典名方进行优化,开发研制成“化湿败毒方”等中药方。按方制作的中药用于方舱医院医护人员健康预防,在祛湿解毒、提升免疫力方面发挥良好效力,所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医疗队回撤临别武汉前夕,黄璐琦院士和团队将该一款中药预防配方授权汉商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免费使用,进行开发和生产,以增益人们身体健康。 “汉方一号”植物饮品严格遵循黄璐琦院士和团队的授权配方,精选各地道地药材和珍贵原料,在无菌车间内提取浓缩,按照药品级质检和GMP生产标准制作,提取原料有效成分,保证饮品品质和免疫效果。目前,“汉方一号”已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线,同时在100多家线下连锁品牌药店同步上架,并将推展至全国市场。 据悉,“汉方一号”配方采用人参、茯苓、赤小豆、甘草、金银花、藿香、桑叶、薄荷、百合九种药食同源科学配伍,成为增强身体免疫力的珍贵良方,具备扶正驱邪、补气安神的独特作用。尽管药材品类一目了然,但需通过精确配伍、精良制作方能发挥最大效用。 汉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安全与健康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汉商将抗疫院士的宝贵知识产权快速产业化,开发出首款食品级植物饮品,希望能惠及更多民众,为人们日常保健预防、提高免疫力,安心复工复学带来一些帮助。 汉商集团积极扩大产业布局,在大健康产业中“危”中寻“机”,呈现勃勃动力。今年4月15日注册成立“汉商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正在医用药品研发、健康管理、医院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等业务领域陆续发力。(编辑 张明富)
5月20日,长春新区建设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项目集中“云签约”隆重举行,期间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州控股)与长春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长春新区信息技术产业顶层规划及产业生态集群发展,合作共建神旗信创总部基地,共同成立神旗信创产业基金,持续合作推进数字新区建设。 根据协议,神州控股和长春新区将在四大方面深度合作,包括合作推进长春新区信息技术产业顶层规划及产业生态集群发展;合作共建神旗信创总部基地;共同成立神旗信创产业基金;持续合作推进数字新区建设等。 据了解,神州控股将在长春新区的支持下成为长春新区数字产业及产业数字化发展建设的总技术官(CTO),参与长春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十四五”期间信息技术产业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神旗”信创品牌,并打造基于“神旗”品牌的信创产业示范基地。神州控股将以“神旗”信创产业基地为龙头,以整机制造为抓手,通过核心平台研发运营,行业应用软硬件整合,开放合作,以拉动外埠企业进驻长春新区为重点,实现信创产业集聚。 神州控股还将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做好长春新区“数字新区”一期各项目建设。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共同推进长春新区在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全领域应用体系建设,以及助力区内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行业数字化转型。 神州控股首席运营官郭郑俐表示:“神州控股将携手政府带动一批配套企业,补齐本地IT产业短板,不断壮大‘神旗’信创产业生态,并持续为本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助力长春新区未来五年内打造千亿级的IT产业集群。”(编辑 田冬)
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通信业稳定发展的有关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一手抓重点医疗物资保障供应,一手抓工业通信业复工复产,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前期已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落地见效,逆周期调节政策同步发力,叠加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制度优势、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内需市场,使得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复工复产有力有序 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9%。但是,4月份这一数据转为增长3.9%,实现了由负转正,传递出非常积极的信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3月份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持续向好,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工业生产秩序也在加快恢复。 具体来看,当前工业领域复工复产主要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复工复产提速扩面,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复工率和人员返岗率都接近了100%,基本上恢复到正常水平。随着企业复工后产能加快释放,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二是多数行业恢复增长,原材料行业、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总体稳定。原材料行业生产增速转正,机械行业生产逐步回升,轻工、纺织等消费品行业持续恢复。4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2.3%和4.4%,销量在连续21个月下降后第一次实现正增长。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逆势增长,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壮大。1—4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5%,其中3月份和4月份增速分别反弹至8.9%和10.5%,增速快于整体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疫情催生的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从长远来看,我们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箱。疫情对中国工业经济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总体是可控的,不会改变其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苗圩表示。 新基建成为重要抓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尤为引人关注。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出台了推动5G加快发展、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等文件,致力于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更好地发挥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扩大有效投资。以5G网络建设为例,除了网络建设自身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外,还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相关设备、移动终端的研发和生产,以及培育壮大在线教育、智能家居、沉浸式游戏等新型消费。 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远程医疗、远程签约、线上办公,甚至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答辩,还有世卫大会开幕式等,都可以依托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提供了保障。 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目前,工业互联网领域已有了超过70个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平台,在能源、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了传统产业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一方面,我们将加速培育、壮大疫情期间已展示出来的诸如超高清直播、云会议、云旅游等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拓展信息服务新兴业态,推进5G手机等智能终端的研发与规模应用,带动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闻库透露。 微观主体释放全新活力 在谈及如何缓解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时,苗圩表示,中小企业关系到产业链稳定,更关系到就业问题,因此各部门各地方及时出手,打出了一套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政策组合拳”。 “随着各项惠企政策的加快落实,中小企业复工率在稳步提升,企业的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苗圩说,未来将进一步培育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生性活力和动力,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努力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使更多中小企业集中在自身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实现“扬长避短”。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港股00992)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疫情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挑战,但同时也催生了大量互联互通需求。这次疫情是“危”也是“机”,加快了工厂、车间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增加了生产过程的远程管控、生产设备的远程诊断和维护需求,使生产少人化、自动化、柔性化趋势明显。最终,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一鸣看来,在新一轮科技变革推动下,数据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它正使得原来三次产业的划分边界日趋模糊。“今后一个时期,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将推动形成各方广泛参与的产业互联网生态。”
当下,山东省正以“十强”产业掀起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高潮,高端装备制造位列其中。山东省提出,要把每个“十强”产业做成万亿级以上体量、全国一流、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大产业由政府主导规划,但最终要有大企业为依托、大企业家来操盘、大项目来落地。据了解,山东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秉承“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谭旭光和他麾下的“大潍柴”将担纲主力军。 其实,谭旭光麾下的大平台已经蓄谋多年。22年前,谭旭光将濒临困境的潍坊柴油机厂神奇复活,并勇闯香港资本市场,搭建了产业运作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平台;此后通过并购重组相继拿下了湘火炬、扬柴动力、亚星客车、法国博杜安、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和林德液压公司、美国PSI等;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主导组建山东重工集团后,又在山东装备制造的优秀企业中进行内部整合,将中国重汽、中通客车等相继纳入囊中。同时,借势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谭旭光把准了新兴产业发展的脉络,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搭建起了“电池-电机-电控”为一体的新能源动力总成。在智能网联这一科技风口,“大潍柴”也已涉足智能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 在传统领域,谭旭光手握“王炸”,辅以新能源、新科技,一个以整车整机为龙头、动力总成为核心、智能物流为新业态的多元化生态结构“航母战斗群”已渐成规模。 这还只是谭旭光依靠产权关系掌控的核心层企业。除此之外,“潍柴系”还带动了产业链上的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等,做强做大山东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资源协同、平台共享,加快新产品开发,努力推动产业迈向高端。 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内部协同发展,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地。谭旭光操的心,正是山东高端装备制造大棋局的心。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谭旭光又率先动了起来。在潍坊,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潍柴(潍坊)新百万台数字化动力产业基地等项目相继启动;在济南,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百万辆整机整车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在疫情中率先开工。 目前,山东正积极推动的全省汽车产业整合大戏,主角就是“大潍柴”。做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做世界上最好的动力总成、做世界上最好的商用车,到2025年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2030年实现1万亿元人民币——谭旭光已经描摹出他眼中高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的模样。(编辑 张明富)
2020年5月22日北京——延迟近三月后,2020全国两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近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经济有序恢复的背景下,两会代表共商如何建设后疫情时代,意义格外重大。 继去年提出“以效率红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今年围绕如何稳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带来大力推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稳定全球供应链;大力推动信息产品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等“三位一体”的六项建议。 稳经济需要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近期,统筹防疫与经济发展成为“新常态”。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策。5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部门听取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工作”时,特别强调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经济基本盘。 杨元庆代表认为,稳经济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核心议题。这既是疫情之下保障民生、恢复经济增长、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要求,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产业跃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他提出,稳住经济基本盘,首先要巩固好前期疫情防控成果,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杨元庆代表建议,加快建设覆盖家庭、社区、医院、科研机构的新一代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全面提升我国的医疗健康水平。 稳住经济基本盘,还需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供给侧,我们要大力发展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经济;巩固中国制造优势,稳定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实现“产业跃迁”。在需求侧,应当继续大力促进信息产品消费,强力拉动内需,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三点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三位一体”,不可或缺。 供给侧:以智慧经济促进“产业跃迁” 何谓“产业跃迁”?“跃迁”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当处于低能级轨道的电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就能“跃迁”到高能级轨道上,在新轨道上,一切都将重新排序。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指出,产业变革的范式也是同理:传统产业体系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之下,将跃升到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在新轨道上,原先的领跑者未必依旧领先,抢先“跃迁”者有机会重新卡位,这就是“产业跃迁”。 杨元庆代表表示,过去我们谈产业升级的路径主要是“渐次升级”和“弯道超车”。渐次升级往往受制于原有不均衡的产业基础水平,而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又只能顾及少数行业。因此,立足于中国制造的优势,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下,整体“跃迁”是中国实现本轮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四次产业革命为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提供了新的跳板。在引领本次产业革命的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跟其它国家基本处于相同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还具有比较优势。一旦这个全新的端-边-云-网-智的技术架构跟制造业相结合,将释放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效率红利。因此,中国应当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产业跃迁”,关键在于吸收足够的“能量”。“能量”从哪里来?“我认为,智慧经济就是赋能者。”杨元庆代表表示。以端-边-云-网-智为基础的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使企业的决策结果更精准、业务流程更高效,重塑商业模式,促进创新增长,释放效率红利,这就是“智慧经济”。 杨元庆代表指出,大力发展智慧经济,首先要加快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企业市场。短期内,在抗击疫情方面,无论是病毒基因测序还是疫苗研发,智能科技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经济方面,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依赖于“新基建”支撑起的“在线经济”形态;长期内,5G等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将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带来深刻的产业变革。 大力发展智慧经济,还要积极推动智能科技跟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加快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创新技术发明以后,往往需要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培养和孵化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实现社会普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将为智能科技的产业化提供最丰厚的培育土壤。 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是自动出现的。杨元庆代表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5G+工业互联网+智能化”融合应用能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第一,要加大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各地工业互联网、5G、智慧城市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第二,加强市场政策引导,运用产业基金等多种市场化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第三,加快构建应用生态,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应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第四,加速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新学科建设,适当增加相关专业招生名额,同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产业人才集聚。此外,还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有效利用,推动智慧经济快速发展。 疫情危机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也倒逼中国制造必须加快“产业跃迁”。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和地位无可取代,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元庆代表认为,当全球化不确定性增强,我们必须加速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尽早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需求侧: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发挥“多重功效” 打赢全球防疫战任重道远,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表仍未明确。在此情况下,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不断升级,内需市场应成为未来强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杨元庆代表认为,信息产品作为智慧经济“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对于促消费、稳增长、保民生具有多重“功效”。 杨元庆代表认为,个人电脑等信息产品不仅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力工具。在抗击疫情中,无论是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还是在线零售,都离不开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居家生产力”设备。未来,随着中国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智能设备的需求量还会更大。 当下,智能设备在我国的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PC渗透率差距仍较大,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差50个百分点。因此,他建议,有必要综合采取多种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家庭的信息产品消费需求,加快升级换代步伐。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支撑远程办公、在线学习等智慧经济形态,促进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对于保卫中国制造、促进出口以及提升教育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20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有着基础性和持久性的作用。因此,杨元庆代表建议,着眼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必须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大规模供给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智能水平,以此进一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孩子不管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科技的福利,获得优质教学资源,看到更远的世界。 2018年杨元庆首次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前十年履职政协委员。在过去的十二年中,杨元庆提出了一系列涉及产业、经济、社会民生问题的议案和提案,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提升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转变,是构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建议,要坚持创新驱动,在粮油加工领域培育粮食产业主力军。针对制约粮食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企业为主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国企业集团;突破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形成虚拟粮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议实施“百强工程”,在“十四五”期间培育100家粮油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我国粮食产业的主力军。 同时,培育跨国粮商,提升国际粮食物流的全球竞争力。建议遴选几家兼具海外粮食基地、海外港口资源和国际航运能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将它们培育成为有能力的跨国大粮商,使之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粮食风险、确保我国国际粮食供给稳定的主力军。(经济日报记者刘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