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乃经营基石,声誉是立身之本。在新形势、新变化之下,银行保险机构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声誉管理形势。为提高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水平,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有效防范化解声誉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市场信心,银保监会近日印发《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声誉风险管理逐渐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12月发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声誉风险是指利益相关方,包括顾客、债权人和交易对手等提出负面评价而对银行的经营能力、发展客户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 原银监会、原保监会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出台了专项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经验,行业机构也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探索总结出许多有益做法。此次银保监会着眼于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吸收固化声誉风险管理良好做法,对原先两部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修订,制订了《办法》,形成融合统一的声誉风险监管制度,指导行业机构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应对声誉风险。据了解,《办法》保留了原两部指引的适用对象,即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同时,考虑到声誉风险态势和行业重要性,还增加了信托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作为直接适用对象。此外,还明确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参照《办法》执行,引导各种类型的金融行业机构共同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近几年声誉风险的问题愈发突出。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随着风险防范的加强,银行业存量风险逐渐暴露;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在业务尤其是零售业务拓展过程中,没有做好相应的消费者保护,导致舆论对其有所诟病。“在这种环境下,声誉风险问题就愈发突出了,这对银行稳健经营甚至社会稳定都有影响,所以监管部门从规则制度层面对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办法》体现出的特点,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办法》首次明确了声誉风险管理“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四项重要原则。“前瞻性原则”重点强调树立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要求加强源头防控、关口前移,定期审视,提升声誉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匹配性原则”要求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要与机构自身经营状况、治理结构、业务特点等相适应,同时也要符合外部环境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全覆盖原则”明确机构各层级、各条线都应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架构体系。“有效性原则”指出声誉风险管理以防控风险、有效处置、修复形象为最终标准,制度设计、机制构建和组织落实都应围绕这一标准来展开。四项原则从工作实际出发,统领行业声誉风险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既通用于不同类型机构,同时也为各家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效声誉风险管理留出空间,体现了务实为本、解决问题、面向未来的监管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办法》明确规定,“银行保险机构承担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并对机构各层级、各部门的工作责任也进行了明确,力图解决声誉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此外,《办法》还将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落细,从全流程管理和常态化建设两个维度提出监管要求,强调各机构要认真做好事前评估、事中应对、事后总结的七环节闭环管理工作,同时应开展着眼长远的七方面日常基础工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去年,厦门国际银行发生新入职员工“敬酒事件”后,中国银行业协会在第一时间表示,涉事银行要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刀刃向内,严字当头,对于此类有损行业形象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要“出重拳”“下狠手”“零容忍”,按照党纪国法和银行内部有关管理规定对相应当事人从严从重处理。 在采访中,中小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也被反复提及。去年,发生了个别农商行和城商行因为谣言引发集中取款事件,其背后的声誉风险管理不够完善的问题引发市场关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对中小银行而言,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都很重要,同时也要加强防范,主动澄清和抵制各类谣言。 对此,曾刚也认为,不少中小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不够规范,通过监管把声誉管理流程标准化,把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对银行业应对突发声誉风险有重要意义。“过去,一些银行在这方面的流程不清晰,每个环节没有相应负责人,在突发事件面前经常错失声誉风险管理的最好时机。《办法》给予金融机构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指引,能够更好帮助没有经验的金融机构完善相关机制。此外,《办法》提出了常态化建设要求,并从监管处罚的角度提高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可谓多管齐下。”
经济的“内循环”应对西方的反全球化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球,个人、社会、企业和国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领导层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经济 “内循环” 的新理念。 “内循环”源于汽车内部空气循环的方式: 就是让车内的空气在封闭的时候,循环流动,而外循环是把车外的空气流动到车内。 而现在,在中国引起热议的经济“内循环”本质上就是把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在这场摧枯拉朽,改变一切的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下,顺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调整为以内部消费为主的新结构,通过引导发展内需来拉动中国的经济,是应对西方逆全球化的弹性战略调整。 中国市场之大之广是举世闻名的。因此,深挖消费市场的有效性和潜能,不失为在当前全球的政治不确定性与日俱增,国家之间的不信任,相互猜忌导致的摩擦争端比比皆是的政治经济新环境下的最佳方案。 “内循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倒逼作用,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环境保护、服务、客户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国现有的粗放不重视环境污染和安全的企业思维模式都是一种“质”的改变和提升,对于中国愈演愈烈的表面“流量”文化经济思维是一种必要的纠正,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互联网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无限地夸大其词,就会让整个国民经济的导向发生偏差。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还是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所依赖的,就像华为发展其领先世界的5G技术所揭示的一样,必须是基础科学真刀真枪的研究和投入,不断地创造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词汇是于事无补的。 所谓的企业管理的KPI文化来管理科学创新无疑是天方夜谭,这个问题的实质就在于,科学创新是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探索过程,是无法用管理确定性较高的KPI体系来管理的。确定性无法驾驭不确定性,这样做也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内循环”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中国居高不下的房价,如果大众对于房子价值的认识不改变,经济结构调整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不能真正地落实执行。 在经济和金融世界中,客观和主观不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非常容易判定,泾渭分明。市场上的“客观”价格就是千千万万投资者的“主观想象”所决定和创造的,就像鲁迅先生的那段著名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态度变得非常重要,态度会主导人的经济和政治行为。 经济“内循环”推动企业风险管理的改革 现代企业是社会经济组织的“细胞”,众多健康生机勃勃的细胞才能让整个经济机体完善有效地运转。如何在“内循环”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优势和潜能,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健康的产品,更优质放心的服务就成为当前摆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 1792年5月17日,24个股票经纪人在美国纽约华尔街68号前的一颗梧桐树下庄严宣誓,并签署了奠定现代资本市场交易机制和建立投资者信任的《梧桐树协议》, 那颗见证了人类金融历史丰碑的梧桐树不幸于1865年6月21日在闪电和雷鸣中被狂风夹着暴雨所击倒,然而以华尔街为先锋和代表的现代金融市场中心的大树却已经根深叶茂,不断发展和壮大,结出了累累硕果。 现代资本市场建立的基石就是信用和信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非黑天鹅风险的正常市场环境下就是要赢得投资者、消费者、监管者、银行、同业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信任。如果企业得不到投资者的信任,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变得非常昂贵;如果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生产的产品就会滞销,卖不出去导致,资金流转困难,财务流动性危机直至业务危机;如果不能获得监管者的信任,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或者满足监管要求的成本就会大幅增加,严重影响正常业务的开展,造成对于股东回报收益的侵蚀和损害。 企业为了获得这些“珍贵无比”的信任,要通过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向监管方和外界披露充分的公司信息,建立清晰完善,相互制衡监督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自上而下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架构和公司的内部的治理架构。所有这一切,都向外部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让相关利益方相信公司在按照既定的业务目标,为实现公司和股东的价值和利益而不断努力。 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式决定了企业必须“察言观色”,及时准确地应对所处商业场景的变化,包括外界的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的最新走势等。 在大数据主导的新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随着科技的快速迭代和不断提高的监管要求而迅速增加。黑天鹅风险频出,让过去一心只想高歌猛进地发展业务的企业不断地倒在曾经看似一马平川的阳关大道上,壮志未酬。过去几年,高速的业务发展让众多企业自我陶醉,挥斥方遒,而忽视了慢慢积累起来的企业风险正在悄悄地一步步逼近。 黑天鹅疫情下的资本市场也同样不平静,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市场震荡,余波未尽之时,美国的股票市场上又爆发了瑞幸咖啡的业绩造假事件,震惊了整个金融市场,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再次消弱了建立起来的投资者的信心和信任。 瑞幸咖啡是顶着耀眼无比的巨大光环来美国上市的,声称代表了传统实体产业和信息大数据分析的最佳结合,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专家众口一词地看好它的前瞻业务模式。强大的信任感化作资本的力量从四面八方涌向瑞幸咖啡,众星捧月,一(股)票难求。当造假事件爆发后,那些震耳欲聋的赞美声顷刻间烟消云散。 信任是个无限的过程,只能被证伪(按照现代哲学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Karl Pooper的理论),而不能被证实。但是,在今天的市场上,无论是金融分析师还是所谓的“大咖”们,总是要“倒行逆施”地证明一些东西是对的,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所谓的“对”或“正确”是一个动态的证伪过程,不是一个人们普遍理解的静态和绝对的状态。在这个不断地被唯一的真正大咖,时间,来检验证伪否定伤害的过程中,顽强地存活下来,就是证明“正确”唯一法则,别无他选。 信任和免疫力一样,需要一点点不断地日积月累,但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损失殆尽。这也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众多的不对称性之一。 信任是维系和联系商业、企业和资本市场中的一切关系的纽带。为了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信息真实性的管理和维护投资者的权益,杜绝公司的营私舞弊,在1985年,由AICPA等多家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成立了“美国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两年后,根据该委员会的建议,又成立了专门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COSO委员会。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了作为全球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 “内部控制的架构立方体” ,2004年,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完善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 在中国,随者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也面临着同样的信任和信心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的巅峰时刻,为了加强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文件,作为指导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范本和蓝图。 人类的一切经济金融行为都是由复杂多变的人性所主导,贪婪、恐惧、过分自信等不一而足。人的自私逐利的本性就决定了个人的追求和公司的发展,股东利益关系是大相径庭的。每个人,真实客观地讲,都是兼具善恶的“海德医生”,古典教育中所宣扬的“圣人”就和当代飞檐走壁的武侠小说或者情深意浓的琼瑶小说在本质上都是一样,就是一种精神的吗啡,让人们生活在虚幻的场景中,不能面对真实残酷的现实世界。 完美是不完美的,因为那是不真实的;不完美是完美的,因为它是真实的。 从统计数字上来讲,能够对自我有严格的自律,毅力、意志的人就像在股票交易市场中能够完成止损的交易员一样,凤毛麟角。所以,那些四处泛滥的鸡汤除了为某些人获利所用之外,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没有任何可以证实的真正功效。既然,人从自我的角度,无法控制自己的“邪恶”一面,那么,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就当仁不让地被推上前线来冲锋陷阵,抑恶扬善,限制人性中不良的部分,发扬光大人性中闪亮的部分。 经过华尔街近20年的交易经历,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金融交易还是企业管理或者是风险管理都是对于人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对于让人捉摸不定的人性的管理,因为人是一切经济活动背后的主使者和驱动者。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也完完全全地体现了这一点,从古典经济,古典金融到现代经济、现代金融再到计量经济学、数学金融最新的发展趋势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风险永远不会消亡,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会永无休止地继续下去。美国2008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不仅使全球金融机构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008年伴随许多基础资产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向单一方向的急剧变化,我国一批企业因使用金融衍生品管理不善而产生了巨额亏损,如中国国航(行情601111,诊股)、东方航空(行情600115,诊股)、香港碧桂园集团、中国远洋所属干散货船公司和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接二连三地爆出天文数字般的损失不断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所有这些风险事件的背后都是企业对于人性管理的失败,让贪婪的人性主导公司的业务发展,也反映出企业风险管理从风险意识到风险偏好、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失败。就像世界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讲的:“风险就是你在做你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为全公司的风险控制活动定下基本基调和整体架构,从多个不同的重要维度: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来规范监督公司业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从企业的业务流程入手,根据企业自身的现状和特点,建立的一整套纲举目张的控制系统。 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内控是为了实现同一个企业愿景和目标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它们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任何分割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行动做法都是错误的,一味地追求利润收益就不可避免地招致巨大的风险,而且还浑然不知;相反因为担心业务的开展出现风险,就裹足不前,限制阻碍业务的正常发展就会导致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错失良机而落败,一蹶不振。因此,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二选一的过程,是鱼和熊掌既要也要的过程。风险管理一半是是科学一半是艺术,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自己对于企业和员工的了解,拿捏分寸,调试出最合适的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双规并行的机制。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核心是为企业的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保障,降低运营过程中的损失和不确定性。内部控制活动的对象就是在企业的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因此对于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的梳理就成为内部控制按图索骥的关键。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所以被称为“内循环”,恰恰是因为它们服务的目标对象和服务的方式都在企业自身的内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从风险的识别,到对于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再到以风险报告、数据图表等方式输出给管理层,企业管理层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结果表现作为是新的输入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整个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监控企业的正常业务操作流程的控制流程,也同样的要被检查和监督,它们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循环” 的重要意义在于,整个ERM的输入、输出、控制目标都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最终输出的结果会被企业用作下一步规划过程的输入,循环往复,不断迭代。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企业风险和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反身性作用。 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以企业商务数据为中心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在人工智能AI的赋能下,获得新的突破,各个企业在公司内部建立具有智能化的大数据(商务数据,外部数据、微数据)分析系统,利用企业的多维度的数据对于企业的商业活动和运营过程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智能化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2017年美国COSO委员会推出了最新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ERM-COSO体系,特别对于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更加突出对于人性的管理;没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态度,其他的制度模型都形同虚设。 另一个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的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企业治理架构是为了解决企业管理中最突出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Agency Problem,既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间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差异而产生的研究企业权利安排的一门科学,更详细地讲就是企业所有者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对于职业经理人履行职责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管理人的责任,进行绩效监督考核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企业面对外部政治经济金融等经营环境的剧烈动荡变化,能够控制风险活下来的软实力。 特别是在2020年,世界经济遭遇百年不遇的病毒疫情的残酷打击,在地缘政治愈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的大环境下,每一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生存环境的变化重新审视企业的治理架构和内部风险控制的机制,因势利导,调整应对措施,加强自身风险管理和治理架构的“内循环”,以增强抵御外界风险和冲击的能力。 疫情前的疫苗造假事件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再次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借鉴最新的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精神和思想来健全完善企业治理架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创造实现股东、企业的价值,完成企业的社会使命是每一位当代企业家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做一家企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梦想还是金钱和荣华富贵。你的选择就决定了你是谁! 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让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以自己的脆弱性为代价为世人奉献了一场刻骨铭心的风险管理教育,按照《黑天鹅》和《反脆弱性》的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说法,增强了整体的 “反脆弱性” 和生存能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生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黑天鹅疫情,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一跃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 “生命力” 和 “免疫力” ,但是,要获得这种 “免疫力”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没有任何神奇的“疫苗”可以一蹴而就,只有在风险发生之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慢慢积累,让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一种 “生活方式”和“生活的信念” ,从观念意识上主动接受,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积极遵守和执行。 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目标,第一个就是要“活着”;第二个,在“活着”的前提下,企业要知道相对于自身开展的业务,承担的最大损失和风险是多少?并相应地调整公司资本和流动性的结构,建立风险偏好机制和风险限额系统,以现代金融工具来控制对冲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变化无常的国际及国内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而在内部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和防范应对机制,亦是企业发展“内循环”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历史,证明了人只有从失败和痛苦挫折中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及提升改善自己(注意在“活着”的条件下)。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帮助企业以最小的代价和试错成本来完成这一无法避免的自我迭代和自我救赎。
“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正在进入新的拐点,不动产配置比例已经见顶,金融资产配置将会加速增加。多年来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居第三的商业保险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近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中国寿险百人峰会上,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表示。 事实上,随着国民财富积累和今年疫情的催化,保险的发展机遇普遍被看好,保险业被认为将迎来“白金时代”。但同时,业内专家表示,国民保险意识的崛起也将推动保险进一步回归保障,而这也将让保险业的竞争从产品竞争进入服务竞争的时代。 保险将迎来“白金时代”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上半年保险业仍然实现了保费的正增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5%。 平安人寿董事长丁当表示,未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保险深度提高,在疫情的催化下,保险将迎来“白金时代”。 “以往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面临的风险可能会逐渐降低,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因此会被迫从事另外的工作。但现实恰恰相反,人类生活领域的扩大及未来科技的发展使得风险总量增加,保险可以施展的空间因此也不断扩大,今年的疫情就是一个例子。”丁当称。 健康险在疫情期间的高增长印证了这点。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身险公司新增保单件数达4.8亿件,同比增长24.9%,健康险保单件数大幅增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4003亿元,同比增长16.43%;健康险新增保单件数达1.71亿件,同比增长25.1%。 除了疫情的催化因素,徐敬惠认为,从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角度来看,商业保险也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徐敬惠分析称,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深刻变化,使保险行业上升动能不断积蓄。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财富积累和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保险的社会购买力得以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对照发达国家保险业发展的经验,人均GDP与寿险深度呈现出“S型曲线”关系,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时,其人均保险费支出将有明显加速增长的趋势,我国保险业正在进入到这一快速发展的阶段。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大量失去土地保障的新市民,随着收入的增加,风险保障需求与财富管理需求将被不断激活和释放;另外,自2019年起,市场逐步形成长期利率进入下行周期的共识,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产品收益率下降明显,且有不断下降预期。这种背景下,保险作为家庭长期财务规划的重要组成,在利率下行周期能够锁定长期收益率,具备一定的财富管理优势。 因此,徐敬惠认为,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正在进入新的拐点,不动产配置比例已经见顶,金融资产配置将会加速增加。而其中,多年来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居第三的商业保险将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行业将转为服务竞争 “回归保障之日,就是我们保险业从产品竞争到服务竞争之时。”鼎诚人寿董事长万峰在上述峰会上说。 目前,不管是监管导向还是行业规律使然,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个保险业都在回归保障的道路上。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保险营销员该如何转变思路? 对此,万峰提出了寿险营销面临的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推销产品向提供风险管理计划转变。他认为,中国寿险业的几十年发展中,营销员的定位并没有根本得到解决。营销员应该定位为风险管理师。后者更关注风险管理和保障,这样就有助于保持与客户的长期的关系。“一般营销员是寻求客户,而风险管理师是创造客户。因为风险管理师是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计划,帮助客户做风险管理,这一定是在创造客户。不仅如此,定位于风险管理师后,更容易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万峰表示。 另外,营销员需要实现从现在的保费制胜到客户制胜。“营销员要意识到,保费是公司的,客户才是自己真正的资源。寿险经营的核心不是为了完成指标,达成业绩,而是经营客户。” 除此之外,则要实现从销售新单向服务旧单转变。万峰认为,不能只销售新单,不管旧单。事实上旧单服务才是真正的客户经营,优秀的售后服务是客户体验及认可保险的关键,更有利于形成客户黏性。 “今天保险回归本源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营销员不仅要观念变,方式也要变,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万峰总结道。
6月19日,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平安资管)正式发布“投资风险的智能顾问服务(KYZ Risk)”,赋能行业投资风险管理决策。 投资风险的智能顾问服务,是平安资管在为各类客户提供资产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拓展的创新服务领域。该服务依托国家工信部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平安自主研发的KYZ投资决策一体化智慧平台,分为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管理、委外投资的风险管理,以及组合投资的风险管理三大核心模块。 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谢永林表示,KYZ是平安集团“金融+科技”战略下,平安资管沉淀自身多年业务经验、凝聚集团各板块多业态投资智慧、整合内外部大数据、应用AI等先进科技的智慧业务平台。在平安资管成功应用的基础上,KYZ平台在平安寿险、平安银行、平安证券等多业态中已充分验证、反复优化、持续迭代,投资绩效和风险管控效果显著。平安集团也愿意开放KYZ平台,和行业共享,更好地服务客户,发挥头部机构的责任与担当,促进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 “平安资管推出这项创新业务,是公司科技升级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表示。平安资管在2018年于行业内率先提出科技转型,正式确立了“科技型资管公司”的全新战略定位。此次KYZ Risk的正式推出,标志着平安资管建设科技型资管公司的坚实又一步。 KYZ Risk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和因子库,结合专家经验(HI)和人工智能算法(AI)的量化模型,凝结平安资管数万亿资产的长期投管经验,旨在为平安自身及第三方客户提供投资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 依靠KYZ Risk平台上的风险分析模型工具,可以实时分析万亿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动态监测、定量评价组合风险。同时,平安资管也率先开始了机器学习方法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实战探索,其自主研发的AI预警模型抓取海量数据,实时跟踪基本面、市场、舆情数据,识别财务粉饰行为,分析风险传导关系,极大地提升了主动风险管理能力。 据平安资管总经理罗水权介绍,“KYZ Risk是平安资管诚意打造的全天候智能顾问,希望能为客户带来可持续的投资风险管理能力。” 其中,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管理(KYZ Credit)依托行业、区域、企业、债项的信用评价体系,包括评级、预警、定价等核心功能,覆盖7000+发债主体,以数据、模型、工具、观点四位一体化服务,支持产业债、城投债、金融债等的信用风险研究;委外投资风险管理(KYZ Fund),通过独特的“市场、策略、管理人三角研究体系”深入刻画7000+公募基金产品,1500次/年高频跟踪管理人,为FOF/MOM投资研究提供基金评价方法、策略优选支持与委受托检视工具;组合投资风险管理(KYZ Portfolio)运用国际领先方法并结合本土金融市场,利用“一套数据、一套模型”,每日监测200余项指标、处理超过600万因子数据,覆盖全市场逾5万支存续债券,提供涵盖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多类资产的组合风险综合管理功能,为投资岗与风控岗提供多视角业绩和风险管理工具。 平安人寿总经理助理孟森表示,运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结合金融投资业务场景进行建模,可以很大程度帮助投资人员看得更远、分析得更准、决策得更快,达到“先知、先觉、先行”。业内人士表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投资领域的深入运用是大势所趋,行业应该积极主动拥抱这一潮流,而运用AI技术的风险管理实战模型可以提高行业投资风险的管理效能,带来切实的管理价值。 平安资管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持续整合和输出平安长期积累的投资管理经验和全球领先的技术落地能力,为资产管理行业科技转型和创新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报记者 张利静 马爽 在南华期货、瑞达期货登陆A股之后,新一波期货公司正积极备战冲刺A股上市。日前,浙江证监局披露永安期货辅导备案公示文件,该公司正式进入上市辅导期。据了解,上海中期期货、弘业期货、新湖期货均加入了冲刺A股上市的行列。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期货公司管理人员认为,这主要是在行业创新、转型潮的背景下期货公司融资需求出现爆发。 创新潮不断 期货公司经过几年转型,已从过去经纪业务“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了传统经纪业务、投资、资管、期现业务平分秋色的格局。中大期货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转型升级初见成效,目前期货期权品种已达75个,市场交易规模大幅增加,资管业务主动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业务在基差、期现、场外期权及做市业务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目前期货公司转型情况出现了分化,第一梯队的期货公司基本已完成转型,创新业务成为其利润的最大来源。”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表示。根据新三板和主板上市期货公司已披露信息,2019年净利润排名靠前的10家期货公司,净利润合计约为31亿元,占全行业净利润的一半以上。其中,风险管理业务成为头部期货公司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例如,2019年永安期货的“其他业务”收入为206.78亿元,同比增长50.40%,而“其他业务”主要是全资子公司——永安资本的现货贸易业务收入。部分期货公司资管业务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方正中期期货投资咨询部董事总经理王骏表示,我国期货公司经过近三十年发展,从代理客户买卖发展到目前的期货期权经纪业务,后者是目前期货公司主要业务和利润来源,包括商品期货经纪业务、金融期货经纪业务、商品期权经纪业务和金融期权经纪业务四部分,目前期货业经纪业务收入占行业营业收入的50%;创新业务最近三年发展加快,风险管理业务、资管业务、场外期权业务、做市商业务等的增长率也在加快。 融资需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期货公司加速冲刺A股,主要是基于创新业务爆发背景下的融资需求。 “期货公司上市是为了募集资金加大对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风险管理业务可以开展场外业务,可更好地服务现货企业,通过场内场外、期货现货、境内境外的融合融通进一步服务国民经济。”景川说。 程小勇分析,从目前期货公司的融资需求看,由于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涉及到现货贸易、做市商业务和场外期权业务,需要的资本金要求越来越多,因此期货公司增加资本或融资的需求较迫切。目前大多数期货公司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股东追加资本、新三板融资、主板融资和发行次级债,其中股东追加资本情况越来越少,期货公司需自己解决融资问题,因此新三板融资和主板融资成为期货公司首选。 程小勇指出,目前已登陆A股市场的期货公司,在股权融资方面获益良多。以南华期货为例,截至5月28日,该公司市值已升至123.08亿元。南华期货上市后,资本金约束得到缓解,多元化经营也得以开展。 财报数据显示,南华期货已实现营收连续四年增长,从2016年的7.7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95.38亿元。2019年南华期货旗下风险管理子公司——南华资本各项风险管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其中,基差贸易方面,2019年度贸易收入89.63亿元,同比增长124.58%;当年做市业务交易额达3619.43亿元,同比增长182.40%。 王骏表示,2020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我国期货公司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但融资需求仍然强烈,主要用于期货公司信息技术投入、营业网点布局、人力成本、风险子公司各项现货及场外业务。 差异化发展 部分期货公司登陆A股会否加速行业分化局面,中小公司生存空间如何?景川认为,在期货公司转型升级使得“二八”效应加剧、通道红利渐渐消失的情况下,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中小期货公司保证金利息收入下滑、手续费下降、管理费用增加、资管业务风险管理业务刚起步或者空缺等几大因素,成为中小期货公司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小型期货公司必须发挥差异化优势,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谋求一条生存道路。 程小勇表示,对中小期货公司而言,转型一旦出现落后,差距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单纯依靠经纪业务的期货公司生存会越来越困难,这也是行业竞争和做大做强的必然结果,中小期货公司只有加快转型,尤其是发展特性化的创新业务才能弯道超车,不至于被淘汰。 王骏认为,中小期货公司通过上市助力其发展、市场品牌提升、网点增加、人才引进、设立子公司、布局境外业务,均是非常有利的或积极的作用,并缩小与其他期货公司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