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要问哪个互联网会员最火,相信所有人都会和你说喜马拉雅,作为中国最大的长音频平台,最近的喜马拉雅的确是当红炸子鸡,联合会员成了喜马拉雅最红火的代名词,只是在大家说“喜马拉雅联合会员真香”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给喜马拉雅泼点冷水,为啥我们要说联合会员虽火,但喜马拉雅耳朵经济的生意却快有点糊了? 一、出圈的喜马拉雅 “真香”,网友如是评价喜马拉雅的“买1得13”会员。818购物节“一声炮响”,给用户送来了“买1得13”会员的重磅优惠,安卓用户只需218元,就能打包获得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腾讯视频和屈臣氏等十余家平台和线下店的会员权益。会员“买1得13”,喜马拉雅以实打实的价格优惠点燃了消费热情。 官方数据显示,“买1得13”会员开售1小时,即卖出超过10万份,若以安卓端218元的总售价计算,喜马拉雅1小时就净赚超过2180万元。不过,会员销售盛况的背后,则是接连不断的消费者投诉。自8月15日起,大量用户就在贴吧、新浪黑猫投诉上,讲述着购买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 “我15号花268元开了买1得13的会员,17号还没到账,最开始联系客服说24小时内肯定到账……一天之后还没有到账,客服也没有反馈,在购买订单页面上却显示我还未付款”,一位匿名投诉者讲述了购买会员后的遭遇。和该消费者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例如购买后其它会员权益无法使用、平台没有提前告知苹果端售价(268元)比安卓端高50元、下单购买后又被强制退款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喜马拉雅如此层出不穷的会员问题,让人不禁想问如此出圈的玩法背后到底有多少人是冲着喜马拉雅会员去的,就在前不久笔者自己就花了两百多元自己买了喜马拉雅的会员,不是联合会员,相信又会有多少人像笔者一样暗暗觉得自己之前买的会员实在是太吃亏了? 而喜马拉雅的红火也要从耳朵经济的红火开始说起,在线音频作为图文、视频的重要补充,从2012年前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长跑。一开始从移动电台领域切入,如今逐渐发展为移动电台、网络听书、音频直播及知识付费等为主的多元化业务模式,也因此,备受推崇的“耳朵经济”概念由此诞生。 以此同时,伴随着IOT的逐渐落地,车载、家庭智能音响的终端渗透率的逐渐提升,也为耳朵经济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另一层面,耳朵经济紧抓用户碎片化时间,以及学习焦虑催生的愈发强劲的付费意愿,耳朵经济玩家们也以差异化形式多维度挖掘经济价值。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今年5月,喜马拉雅的MAU为9937万,全面领跑行业,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把喜马拉雅称之为“耳朵经济之王”,然而就是这个“耳朵经济之王”却快要把自己的故事给讲糊了。 二、为什么说耳朵经济快被讲糊了? 耳朵经济的崛起其实从我们自己的逻辑来说实在是必然,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大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时间不够的焦虑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个时候大家始终都希望自己在做事的事情能够不断充实自己,而声音就成为了最好的手段,上下班路上听听音频课程,上厕所的时候听听讲书,有没有用姑且不说,但是这都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手段,因此音频开始了疯狂地发展,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用户规模达4.9亿,预计2020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达272.4亿元,同时,近6成互联网用户明确音频内容付费意愿,超过七成互联网用户有音频付费行为。这一切都是喜马拉雅成长的沃土,但是这一切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背后却是深深的隐忧: 首先,简单粗暴的烧钱抢用户不仅不持续而且还伤害老用户。从喜马拉雅218元的联合会员来说,这分明就是一件不赚钱的事情,这种超值套餐很多平台仅此任何一家的钱就差不多要这么多了,更何况13家平台,即便是平台之间相互合作可以通过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大批量采购,但是从此次218元收费可获得将近2000元的会员收益来看,这次的营销喜马拉雅赔钱赚吆喝将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联合会员就是喜马拉雅简单粗暴地用钱买会员,毕竟相比于腾讯视频、爱奇艺、网易云这些这些用户规模庞大且更热门的视频及音乐平台来说,喜马拉雅还是小众的很多,喜马拉雅会员年卡的正常售价是218元,这样的价格对于吸引新用户或许难度不小。一旦打包了联合会员,大家看中的还是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平台会员,或许用户会尝试用用喜马拉雅,但是这样的用户有多少粘性,实在不是一个好说的事情。还有就是喜马拉雅这样很容易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预期,对于之前花了原价买会员的用户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而未来用户又会有多少愿意给你喜马拉雅的原价会员买单?要么你就这么烧钱烧下去,要么会员会不断观望,除非有类似活动,否则未来我干嘛还去花大价钱买这种非常不划算的原价会员?这必然会导致喜马拉雅会员体系的贬值,以及未来会员忠诚度的降低。 其次,喜马拉雅抢自家主播的饭碗体现的还是盈利的焦虑。作为一个平台,喜马拉雅的平台经济有两大驱动引擎,一个是大量的用户,另一个是在喜马拉雅上海量的创作者,如果说喜马拉雅烧钱抢用户为的是拉新,但是却无意中伤到了自己的老用户,还算无心之失的话,那么前不久喜马拉雅抢自家主播的饭碗就有些有意想钱想疯了,据媒体报道,今年6月,喜马拉雅推出广告合作政策,主播在接广告后需要向平台备案,这也被主播认为是喜马拉雅与自家主播抢广告饭碗,引发诸多主播不满。随后,喜马拉雅则撤销了这条备受争议的“政策”,然而摆在喜马拉雅面前还是盈利的难题,2017年喜马拉雅41.26%的收入来自广告销售,50.1%的收入来自付费业务,智能硬件的收入占比仅为8.64%。2017年的毛利率为57%,净亏损1.08亿元,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喜马拉雅之后就没有公布过营收数据,不过相信从这些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看,喜马拉雅并没有太多真正能够赚钱盈利的妙招出来。 第三,版权和股权问题还是困扰着喜马拉雅。作为一个内容平台,喜马拉雅所面临的版权问题其实也同样不少,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显示,喜马拉雅所面临的版权诉讼多达667起,除了腾讯、爱奇艺、湖南广播电视台等平台公司,也有多位知名作家、IP持有方向喜马拉雅提起诉讼,版权问题始终是困扰着喜马拉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另一方面,在股权层面,2019年5月,喜马拉雅工商资料发生变更:戴志康、小米副总裁洪峰等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包括涉及到一些”证大系“的纠葛纷争,当时喜马拉雅的说法是为了VIE架构为上市做准备,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喜马拉雅上市却始终遥遥无期,让人不禁为喜马拉雅捏了一把汗。 作为一个耳朵经济的资深粉丝,笔者自己连续购买了多年喜马拉雅的会员也是喜马拉雅众多频道的付费听众,然而喜马拉雅的很多做法让人不禁为其担忧,这样的喜马拉雅能否在各大巨头的围追堵截之中杀出一条路来?这次的出圈的联合会员到底是有效营销还是纯粹博眼球,这都让人疑惑不已,这样的喜马拉雅还能把耳朵经济的故事讲好吗?
8月15日17:00,喜马拉雅818会员宠爱节“买1得13”会员产品开售1小时,销量即突破100797份。 今年的818会员宠爱节,喜马拉雅联合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网易云音乐、京东、唯品会、屈臣氏、必胜客、肯德基、西贝莜面村、奇迹小说、喜马拉雅儿童版等知名品牌,为用户带来“买1得13”的超值会员产品,于8月15日16:00上线。 除了“买1得13”会员产品,喜马拉雅818会员宠爱节还邀请人气音乐剧演员阿云嘎、实力派演员刘敏涛、《隐秘的角落》原著《坏小孩》作者紫金陈等明星大咖做客喜马拉雅“心愿直播间”,并准备了专属礼物,打造会员尊享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喜马拉雅818会员宠爱节期间,《韩雪·讲给孩子的世界经典名著》、紫金陈“推理之王”三部曲、“好好读书”明星领读系列、《宇宙英雄奥特曼:罗布奥特曼》《雪中悍刀行》多人剧、《三体》全本有声小说、《镜》多人小说剧等优质节目上新,加入喜马拉雅会员畅听专辑池,会员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目前喜马拉雅激活用户数已超过6亿,会员突破1000万,内容生态日益完善,品类已从最初的16个增加到目前的328个。自2017年喜马拉雅会员上线以来,喜马拉雅从用户视角出发,不断打造、引进精品内容,为会员创造超值、尊享体验。
8月12日,上海书展正式拉开帷幕,今年上海书展新增“未来读书馆”展区,以“数字化,智能化,全媒体”为重点,突出“大出版”理念,集中展示数字阅读的渠道平台、内容产品、技术形态、IP运作等新技术和新模式。 此次书展,喜马拉雅设置了小雅AI图书馆互动体验专区,读者可以拿起纸书,通过一扫即听的功能,感受小雅AI图书馆带来的智能阅读体验。 提起“米小圈”,那可是小学生眼里的“名人”。“米小圈”系列图书凭借过亿的销售码洋成为近年来的原创超级畅销书。在喜马拉雅,米小圈系列通过音频的方式全新演绎,其中《米小圈上学记》播放量超过28亿。 英语启蒙的常青树《牛津阅读树》也将亮相上海书展,喜马拉雅基于《牛津阅读树》系列的优质内容,研发了适合3-12岁孩子的科学、有效、有趣的英语分级阅读课程,借助喜马拉雅强大的平台影响力,将最好的内容带给中国家庭,让每一个中国孩子有机会接受顶尖的英语启蒙教育。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阅读领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阅读行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全新的科技手段正在改变整个行业,改变人们的生活和阅读习惯。 喜马拉雅最新发布的首款智能屏硬件新品——小雅AI图书馆,也将在上海书展上进行展出。小雅AI图书馆将阅读融入生活的各个场景,听书更便捷、更智能。小雅AI图书馆也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带全家人一起听好书。 据了解,小雅AI图书馆拥有喜马拉雅1亿+条声音、1.9万个会员专辑,超1万本热门有声书、超400门精品好课程可以免费听。 值得一提的是,小雅AI图书馆可以智能感应主人回家,支持一语自动续播功能,让阅读无缝延伸到生活。未来,小雅AI图书馆还将支持早安、晚安等多种智能化内容场景,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搅局“,刚获得小米新一轮战略投资的蜻蜓FM能否借势追赶喜马拉雅、荔枝?面对日益激烈的音频市场竞争,蜻蜓FM又将要如何突围? 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进军长音频市场。日前,腾讯音乐宣布将“长音频”作为未来的发力方向,并倾斜大量资源推动其发展。随后,字节跳动也推出了一款名为“番茄畅听”的App,正式入局长音频市场。 业内认为,互联网巨头的入局,势必会加剧在线音频行业的竞争,从而给在线音频“三巨头“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带来一定压力,甚至有望重塑市场格局。 不过,喜马拉雅近年来稳坐在线音频行业的头把交椅,荔枝则在资本层面更进一步,率先上市成为“国内在线音频第一股”。相较而言,蜻蜓FM似乎正处于下风。 随着互联网巨头的“搅局“,刚获得小米新一轮战略投资的蜻蜓FM能否借势追赶喜马拉雅、荔枝?面对日益激烈的音频市场竞争,蜻蜓FM又将要如何突围? PGC模式下的蜻蜓FM:无大V引流、造血能力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蜻蜓FM于2011年9月以“在线收音机”的形式上线,成立之初就迅速聚合起海内外近3000家传统电台。在内容生产上,蜻蜓FM倚靠PGC内容起家。 蜻蜓FM上线当月用户超50万,上线第二年用户数量已突破百万,位居行业榜首。然而,随着喜马拉雅的入场,这一局面出现了转变。 从2013年开始,喜马拉雅就已通过UGC模式布局线上线下的场景。后因版权市场逐渐合规化,喜马拉雅相继与阅文集团、中信出版社等出版机构达成合作,截止目前,喜马拉雅占领市场上70%的畅销书有声版权。 反观蜻蜓FM,2014年开始增加有声读物,试图拓展内容布局,进入多元内容时代。同年,其并购央广之声,获得音频内容版权;2015年正式提出PUGC战略,邀请意见领袖和自媒体人入驻平台发展其播客体系。 分析人士指出,蜻蜓FM对UGC内容的支持力度不足,早期也没有孵化出顶流草根主播,再加之KOL多是全平台布局,蜻蜓FM想要借此抢食流量的难度不小。 在知识付费方面,与2016年率先发力知识付费的喜马拉雅不同,一年后入场的蜻蜓FM,则更加侧重于人文类的内容。相比而言,蜻蜓FM缺少付费场景,即让用户获得形式更丰富的内容资讯,从而培养其付费意识。 不同于蜻蜓FM与喜马拉雅,最晚成立的荔枝一直采用UGC模式,自2016年起,荔枝着重发展音频直播和声音社交模式,并凭借“音频直播”成功赴美上市,成为“国内在线音频第一股”。据艾瑞咨询数据,过去三年,荔枝月活用户已超越蜻蜓FM,始终位居行业第二。 随着“耳朵经济”市场愈发成熟,高质量、精品化的音频内容逐渐成为行业的一股潮流,更多的用户愿意为品质服务买单。 业内人士认为,PGC模式下的蜻蜓FM对大V的依赖与日俱增,没有大V就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没有变现的能力;同时其缺乏自身造血的能力与机制,这种商业模式将成为平台发展的桎梏。 互联网巨头入局下行业竞争加剧,蜻蜓FM突围不易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音频用户群体,2019年,中国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为175.8亿元,同比增长55.1%;预计到2022年,国内网络音频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43.1亿。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玩家正在进军音频市场。 在长音频领域,日前腾讯音乐宣布将“长音频”作为未来的发力方向,并倾斜大量资源推动其发展。无独有偶,字节跳动也于近日推出了一款名为“番茄畅听”的App,将旗下番茄小说中的内容以音频形式播放出来。 与此同时,阅文、B站等早在前几年就开始布局音频市场。阅文除战略投资喜马拉雅外,还成立自有听书品牌;B站则选择收购音频平台猫耳FM,划分音频分区加码在线音频。 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表示,长音频变现目前太过局限,大多是有声书、知识付费以及广告,加上内容上缺少独家性,仅仅靠一些儿童教育、大咖授权来维持内容护城河,难以激发用户的付费热情。在线音乐和音频巨头们需要寻找版权之外的差异化求生路。 除此之外,短视频行业的迅速崛起,也为音频市场的竞争增加了变数。目前音乐以及音频行业最重要的音乐内容生产、消耗平台以及推广渠道,都变成了短视频平台抖音及快手。以快手为例,根据官方数据,目前平台上音乐主播数量超100万,每天音乐直播场次超20万场。 从行业竞争角度看,在音频行业中无明显竞争优势的蜻蜓FM想要突围实属不易。目前音频平台主要变现手段来自增值服务和广告,但其规模效应不甚明显,且音频内容的广告展示位、转化率弱于视频内容,尤其当前受疫情冲击,广告主普遍不愿将资源投入到产出较低的场景。 在内容付费层面,蜻蜓FM在2018年就曾官宣其内容付费收入占比已超50%。然而在高成本投入之下,付费收入难以支撑起平台盈利。蜻蜓FM员工曾透露,每年购买高晓松相关内容的投入达数千万元,推广费用也达数千万元,但销售收益不到成本的1/4。 此外,蜻蜓FM还不得不面临行业共性问题,即行业受众面较窄、民众付费意识较薄弱。蜻蜓FM副总裁郭嘉坦言,内容创业者变现最容易的平台是微博和微信,其次是视频。和这两个比,音频在变现能力上是有差距的,音频体量要小得多,节目和粉丝之间的紧密度也没有视频直播那么直接。 今年早些时候,蜻蜓FM获得小米的新一轮战略融资,双方将共同探索打造AIoT时代的智能音频生态。分析人士指出,蜻蜓FM实现突围的难度并未减少,当外部竞争愈加激烈时,蜻蜓FM还需在内容端快马加鞭,从精品化走向细分化,满足用户长尾需求;在战略层面探索新的变现方式,突破商业化天花板。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3日电(记者 吴涛)你听书、听音乐时碰到过音频广告吗?近日,有消息称,QQ音乐已经开始插播音频广告了,而喜马拉雅早就开始这样做了,未来或有更多音频APP加入。很多网友对此表示反感,“求求你,放过我的耳朵好不好。” 多平台开始插播音频广告 近日,有网友称,QQ音乐开始在歌曲之间自动插播广告了,时长约15秒,并放出插播广告时的截图。 对此,QQ音乐向中新网记者回应称,实为此前歌手新歌宣发的小批量语音推介测试。根据用户的听歌习惯,用户常听的歌手发布新歌后,用户听歌时,在两首歌曲播放之间,可能收到一次该用户常听的歌手亲自录制的新歌语音推介,“且仅在非绿钻会员用户中推介。” 不少网友留言称,“这不还是广告吗?”也有网友称,“这是在适应阶段吧,以后可能要插广告了。” 近日,记者查看了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等在线音频APP,大部分都未开通音频广告。只有喜马拉雅,早早开始了插播音频广告生意,持续至今。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声音流广告”。 2019年底,喜马拉雅曾发布《声音流广告价值研究报告》称,2019年1-6月,喜马拉雅的广告流量占音频APP的84%。换句话说,该行业超8成的广告流量来自喜马拉雅。 “深有体会”,有网友称,在喜马拉雅上听书、听相声时,都有广告插入,且非常频繁,“听三四章节就能碰到一次广告”。记者体验时也碰到,在听郭德纲单口相声时,要先听一段音频广告才开始,时长7秒至12秒不等。 广告“砰”一声,思路全乱了 对于在线视频的贴片广告,不少网友都无法接受,对于音频广告更难。 “声音广告真的很恶心人,打算听声音入睡,结果来一段欢快的广告声音,声音还特别大,这还怎么睡?”“特别打断思路,当你静静听一本书,然后砰一声,全乱了,不得已去买会员了。” 还有网友表示,在线视频放贴片广告就算了,忍下就行了,但音频广告真的受不了,精神高度集中,“感觉耳朵被强暴了。” 在线音频APP也明白这一点。喜马拉雅上述报告称,66.9%的喜马拉雅受众表示在听音频内容时会非常专注,这为声音流广告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场景价值。 当然,用户还有一条路可选,如果想免除广告,可购买会员。以喜马拉雅为例,VIP会员首月6元,后续每月20元,可享受“去广告声音”等特权。 为啥要插入音频广告? 这么让人难以接受的广告形式,为什么在线音频APP不放弃呢?这背后恐怕是在线音频企业的盈利压力。 以腾讯音乐为例,截至2020年一季度,付费用户达到4270万,付费渗透率达到6.5%。与之想对比是,据外媒消息,国外流媒体平台Spotify付费用户超90%。两者相差巨大。 实际上,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广告和付费收入并不高,更多的是靠直播创收。例如,2019年前三季度,以流媒体直播服务为核心的社交娱乐服务营收在腾讯音乐集团总营收中占比达72.4%。 广告和付费收入低,但同时版权费用又很高,是不少在线音频企业面临的现状。喜马拉雅多次陷入版权侵权风波中。要不侵权那就得花钱买版权,一季度,腾讯音乐版权等方面的各项成本高达43.34亿元。网易CEO丁磊近日也称,版权费用目前是网易云音乐最大的成本支出。 丁磊还透露,“世界三大唱片公司在中国采取独家销售模式,使音乐平台要花超过合理价格2倍至3的成本购买。” 另一方面,这个市场很大。据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手机网络音乐用户规模为6.33亿,占手机网民规模70.5%。所以一旦广告和收费模式成形,前景不可估量。 这个模式还有国外案例参考。音频插播广告的事儿,全球知名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Spotify早就开始这样做了,其对于免费用户来说,听一会歌曲后就会不定时插播音频广告。 在线音频收费套路多 在QQ音乐出现插播广告后,有网友称,“这也能想到,绝了!”实际上,在线音频的收费套路还很多。 首先是大家熟悉的买会VIP员,QQ音乐叫法是绿钻,网易云音乐则是黑胶会员,关键是,买了所谓的VIP还不一定能免除广告。 4月13日,浙江消保委发文称,视频、音频网站会员问题多。如,喜马拉雅称 “开通会员免广告”,但实际为 “可免除播放页面的图片广告、节目前的声音广告”,并非免除全部广告,且在实际体验中还是有开屏广告。 另外,很多在线音频的歌曲需要购买会员才能听,买了会员后单曲购买还需另外收费。如,QQ音乐等一些在线视听服务中,部分音乐下载即便是绿钻会员,依然要另外收费。 还有网友反映,即便是购买了VIP会员并下载资源后,会员过期后,下载好的音频资源也不能收听,必须一直购买VIP,简直被“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