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后,即将开启新的征程。以“改革与开放:双循环下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主题的2020上海金融论坛昨日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路径,与会嘉宾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和思想碰撞。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作开幕致辞时表示,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战略选择。而“双循环”在金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应进一步畅通‘双循环’,并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促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从而更好地配置全球资源,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吴清说,在这些方面,金融力量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适逢我国“十三五”收官之年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元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江表示,过去十多年,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中心。其中,提升质量和效率是关键,开放是抓手。 “开放应该双管齐下。”王江认为,一是目前已有的在岸市场全面开放,首先要内部开放,然后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机构;二是打造全球最高水平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非常重要。 “2020年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的一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说,下一阶段,上交所将进一步明晰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路线图,从四个方面推动交易所市场发展。 第一,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带动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第二,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服务科技行业自立自强,坚守科创板定位,发挥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领域的聚集效应和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第三,进一步激发蓝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的投资功能。第四,以练好内功为基础,持续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报告昨日在论坛上发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进入到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该报告对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任务给出了建议内容。 报告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应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完善和结构优化;其次,要加快确定并巩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地位,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最后,应在促进国内国际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良性互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报告还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期目标: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领亚洲辐射全球、以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
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12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共同编写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与发展建议》报告(下称“报告”)在2020上海金融论坛上发布。 报告指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引领亚洲辐射全球、以开放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为标志、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这一目标的确定,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的核心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屠光绍表示,报告起草的背景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开启了新的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进入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时间节点。 屠光绍进一步称,2009年国务院“19号文件”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就是到今年年底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要对阶段性战略任务进行认真总结,同时更重要的是根据新发展格局提出新的规划。 由此,报告提出,上述长期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坚实支撑,主要包括,建成充分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和金融科技体系;完善与国际对接的金融法治监管体系和现代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体系;形成高度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一流的人才队伍。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上升,这不光是对中国经济自身提供越来越大的动能,而且因为中国是全球化的参与者,也是积极的推动者,所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也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屠光绍称。 “十四五”也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围绕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支撑,报告从八个方面对“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共31条建议。 在金融市场方面,报告称,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统一交易所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增强国债市场流动性;完善资产证券化体系,拓展市场结构;丰富各类衍生品市场品种,扩大投资者参与度;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特殊资产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 在金融机构体系方面,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支持直接融资和科技创新。试点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允许民营、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建立国家政策性科技银行。 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推动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扩大外资机构业务准入范围;逐步开展各类人民币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建设亚洲国际中央证券托管机构;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依托跨国公司资金池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推动建设上海ESG投资国际合作促进机制。 同时,还要依托临港新片区功能,建成全球最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先行区。试点本外币合一离岸账户体系;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金融管理制度和税收制度与国际高水平接轨。 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金融科技高地。完善国际化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金融信息数据库。 在金融监管方面,完善金融法治和监管,构建完备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在临港新片区建立金融法治试验区;在科创板试点建立更完善的证券集体诉讼机制;争取中央赋予上海更多金融管理权限;建立全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加大人才资源聚集,提供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完善高端金融人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数据资产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保护;完善政府服务,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形成多方建设合力。高度重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规划引领和统筹作用,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纳入国家规划体系;健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形成更有效的协同效应。
记者张铭研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国蔓延,不仅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也面临严峻考验,亟需借助金融科技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近日,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云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NYSE:OCFT)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签订了关于数字实验室项目(ADGM Digital Lab)的合作协议。作为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在全力转型成为中东北非地区的金融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数字实验室”就是其打造综合数字金融和商业服务生态的举措之一。该数字实验室是一个专注融业务场景的“数字金融市场”,也是一个基于虚拟化容器技术的开发者平台,通过其开放能力吸引合作伙伴进入,协同各方优秀开发能力,连接金融机构与包括开发者在内的科技服务商两端,为双方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服务平台,构建金融科技智能开放生态圈,从而更好地赋能开放银行的建设。在该“数字实验室”中,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和监管机构可携手测试和开发下一代金融服务,推动未来“智慧金融中心”建设,最终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监管机构的参与将使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都从中受益,后者将在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FSRA)的监管控制环境中运行。“数字实验室”的发展,将承载赋能中东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加速创新和开放合作的重要使命。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数字实验室 赋能金融机构加速创新升级近几年虽然中东金融业发展迅猛,但是很多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依然遇到诸多挑战:首先,金融机构在采购审批和签订服务合同之前,缺乏一个平台能够容许其测试供应商的技术方案;第二,整合原有旧系统和金融科技公司为其打造的新系统之时,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技术困难和成本负担;第三,金融科技公司本身也被金融机构的采购招标和沟通工作搞得疲惫不堪。为扭转这种低效不利的局面,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一直领导和推动当地金融业数字化升级,金融壹账通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积极参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打造的数字实验室平台,充分满足当地金融服务监管部门对平台安全的要求,携手推动该领域的前沿合作。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数字实验室为何能在该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提到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在中东金融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阿联酋首都和最大酋长国经济体,阿布扎比不仅吸引了本国、海合会国家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大量直接投资,同时还因为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开放高效的营商环境获得来自亚欧美洲资本的高度青睐。近年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更是发展成为中东北非地区领先的国际合作型和科技驱动型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个智能数字化的新型国际金融中心,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始终支持创新和新业务模式的探索,以满足该地区新数字经济版图快速发展的需要,发掘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借助该“智慧金融中心”,中东地区金融机构也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数字实验室”平台通过其开放能力,一方面连接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及优质金融科技公司,一方面连接需要借助金融科技实现业务升级以及全流程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机构,通过为双方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及实验平台,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真正推动当地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 携手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开启”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新起点金融壹账通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关于数字实验室项目的合作,亦是金融壹账通布局中东市场的起点。2019年7月22日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默罕默德殿下到访中国期间,金融壹账通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监管局在北京签署了“关于金融科技发展和创新” 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共同促进和发展中东北非“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市场机会。根据该备忘录,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入合作,金融壹账通还将继续巩固和扩大在中东北非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科技业务,推动该地区更多国家和居民有机会分享金融科技发展的成果。在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深化金融合作是关系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挑战。金融壹账通与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合作,不仅有助于中东北非金融科技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商机,加速该地区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和部署,同时还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三升两降”的价值提升,推动地区金融业实现创新发展。相信,随着未来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壹账通将助力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加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科技和创新生态,同时,金融壹账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将逐步扩大。
9月29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法治保障国际研讨会在沪举行。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飞在致辞中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一大批企业界、金融界和法学法律界人士长期以来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工作,为国家战略的实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立法、司法、执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等多方面齐心协力,需要构建法治保障共同体。 研讨会上,黄浦区区长巢克俭、黄浦区政协主席左燕、著名金融专家张宁、著名法学家李昌道、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黄柏兴、著名学者龚柏华、著名仲裁专家马屹和环太平洋律师协会会长李志强等出席研讨会,共话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丰硕成果和法治保障前沿法律问题。 研讨会上还举行了《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法律研究(2020年版)》首发式和“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古巴站、白俄罗斯站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站启幕仪式,近百位企业家、金融家和法学法律专家出席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法律研究中心和上海股权投资协会、上海国际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主办。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以来,舆论中有一些担忧声,即认为香港经济社会稳定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能弱化。还有别有用心的个人和组织利用这种悲观预期大做文章,传播焦虑甚至污名化香港特区国家安全法。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及经济界人士纷纷表示,无论从国安立法保证香港持续繁荣稳定的初衷来看,还是从香港作为成熟开放经济体的底蕴来看,这些担心都不会成为现实。在“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的有力保障下,香港的独特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但不会削弱和动摇,未来还会更加稳固。 香港国安法为香港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判断一地营商环境优劣与否,首当其冲便是能否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无论聚焦当下还是放眼长远,香港国安法无疑都将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注入更多积极因素。 “去年下半年以来,因‘修例风波’引发的不断升级的暴力活动,无疑给香港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若不能彻底控制住局势,香港的金融经济等都会遭受长期的负面影响。香港国安法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些隐患,鼓励个人投资者、企业及国际投资者在香港进行长期投资,也会促进香港政府加大对香港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的投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表示,政治社会稳定是所有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国安法正是保护及巩固香港在国际金融领域全球领先地位的重要措施。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日前表示,香港国安法不会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一判断代表了香港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引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强烈共鸣。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研究员蔡赤萌认为,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也都受到不同形式的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香港国安法不会改变香港“一国两制”下以普通法为基础的法治基础与营商环境,也不会改变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国际市场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 目前,香港股市及港元继续保持稳定走势,香港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联系汇率制度稳固,并未出现非正常资金外流,多家在港外资企业也表示将继续扎根香港开展投资。同时,近期MSCI亚洲系列指数产品选择落户香港证券交易所,中概股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等,国际市场的一系列表现继续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和潜力投下“信心票”。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分析MSCI选择将亚洲系列指数落户香港的原因时指出,政府没有任何干预,这是市场的选择。一方面,香港的股权衍生品市场较为发达,相关投资品种和交易有很好的基础,MSCI认为将产品转移到香港更有利于这些产品的运作。另一方面,香港聚集了亚洲地区最多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股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非常活跃,也是基于对产品市场交易会更活跃的认识,MSCI决定将相关产品转移到香港。 6月18日,京东在港交所实现二次上市,成为继网易之后第二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百度、百胜中国等中概股企业也陆续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在市场人士看来,大型中概股公司回归示范效应的持续发挥,将会吸引更多中概股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短期看,得益于香港市场投资者的认可,在港上市企业成功募集了资金,为日后发展拓宽了空间;长期看,中概股的大量回归,可优化港股行业结构、活跃交易、提升估值、增强市场的长期竞争力,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尽管身处全球新冠疫情冲击等重大事件背景之中,但香港的楼市、股市及外汇市场仍然运转正常,市场环境稳定,与全球市场相比,香港市场仍处于蓄势待发的上升周期。”肖耿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越来越清楚,世界经济重心正加速向亚洲转移,而中国大陆正是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与投资需求地。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将在帮助投资者匹配高回报、低风险项目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近期香港市场的反应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撑。受益于中概股回归带来的突出业绩,4月份以来恒生指数也震荡上行。随着内地新经济领域领军企业先后登陆港股,以金融、地产等传统经济为主导的港股结构有望得到优化,以创新为标志的新动力的注入使得各方有理由长期看好香港股市。 香港优势仍存未来可期 国际资本流入香港、港股回升、港元走强……在国际市场持续为香港投下“信心票”的同时,内地政策的支持、香港成熟开放经济体的底气、爱港爱国人士以实际行动挺港,种种有利因素将共同汇聚成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强大力量。身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香港,优势仍存、未来可期。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核心属性,体现在相应的特定环节,如具有基于全球标准的基础性金融制度、全球功能性金融机构高度集聚、金融要素流量规模可观等特征。从这些方面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依然稳固,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依旧。”蔡赤萌表示,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未来应继续扩大香港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互联互通管道功能,增强香港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集聚和金融辐射能力。 背靠大陆,可与内地经济金融互联互通、深度挂钩,这被认为是香港突破瓶颈、赢得未来的明显优势。“香港能够、也需要与大湾区城市互动、互补、联动、融合。香港周边的内地城市具备在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及在岸金融方面的优势与规模,加强互动与合作,将有可能形成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面向世界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肖耿说。 “长远来看,支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固的因素还有很多,除了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香港与内地金融的紧密合作外,香港自身拥有的积极因素也不可忽视。”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教授陈章喜认为,香港是创新导向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创新支持政策包括促进竞争、工商业及资本支持等将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为香港营造了公平的经商环境,有利于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壮大。在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望继续稳固。 正如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明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繁荣稳定,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两条,一个是香港自身的营商环境、金融体系方面的优势会不会削弱,再一个是祖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和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力度会不会持续。对于这两点,我们是有信心的,所以我们对香港的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暴媛媛 王 霖)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22日在“2020财新夏季峰会”上表示,在国际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是市场的自发选择。 方星海当天表示,MSCI与香港交易所签订授权协议、中概股回归首选香港等行为表明,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持积极乐观态度。 5月27日,全球指数提供商MSCI宣布,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香港期货交易所签订授权协议,在中国香港推出37张基于亚洲和新兴市场相关的MSCI指数的期货及期权合约。 “香港市场在股权衍生品方面很发达,品种、交易有很好的基础,MSCI相关产品转移至香港更利于运作。”方星海分析,另一方面,香港集聚了亚洲地区最多的机构投资者,股权类衍生品主要为其服务,预计市场交易会更加活跃。 对于近期中概股回归热点,方星海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国内成长性好的企业在纽约上市,新背景下,部分公司选择第二上市地。大部分公司选择香港,当地制度比较完善,与内地市场也密切联系。“A股市场还有一些制度建设要跟进,中概股选择上哪上市,证监会都乐见其成。”方星海说。 方星海表示,近期上述机构和公司举措表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非常稳固,具有吸引力。国际机构投资者通过香港投资A股市场,也是全球资金进入内地资本市场的主要渠道,对内地资本市场发展是好事。 “在不确定性增加的同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对此前景充满信心。”方星海说。 在回应MSCI与香港交易所签订授权协议后中国证监会有何安排时,方星海表示,内地与香港证监会在跨境监管方面有很好的合作机制和基础,目前推出基于A股市场相关的衍生品时机成熟,可结合当前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两天的主题论坛,信息量巨大,有很多积极信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建设重心也在讨论中逐渐明晰。”参会嘉宾国际金融论坛秘书长及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在6月19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结束之际对记者说道。 业内的共识是,不管是从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效率分析,还是从金融机构齐聚程度、金融法治法规体系等方面判断,上海均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逐渐从“建起来”走向“强起来”。 “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的程度来讲,我认为上海已初步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朱宁称。 论坛期间,央行行长易纲发表主旨演讲时肯定了上海的成绩,他称,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上海正成为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金融开放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 在实现了前一阶段任务后,新起点上,上海将如何出发? 朱宁对记者称,未来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方向在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和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亦表示,得益于内外联动的双向加强,居于枢纽位置的上海已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期。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硕果累累 “冲刺”是近两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大符号。根据目标,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前,多个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得益于前期的努力,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从国际影响力、金融机构集聚程度、金融产品创新、配套制度等多角度分析,上海已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 在金融要素市场方面,上海集聚了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在对外开放方面,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不断拓展,原油期货、“沪港通”等金融产品相继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投贷联动、跨境ETF等业务创新不断。 朱宁对记者表示:“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立的程度来讲,我认为上海已初步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面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功能愈发明显;另一方面,上海集聚效应强烈,境外投资者纷纷落户;再者,境内投资者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途径更加丰富。 这在数据上有直观体现。据统计,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19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达12.7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85%以上。 同时,20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位,全年股票交易额、年末股票市值均位居全球第四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镍等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原油期货成交量居全球第三位。 另外,在外资机构集聚方面,无论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还是业务规模,上海都位居全国第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在沪各类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517家,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1%。 对于上海以往的成果,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陆家嘴论坛发言中如此概括道:“过去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有新的进步。”他还称,新冠疫情在欧美暴发后,全球经济金融遭遇世纪灾难,但危险中有机遇,相信上海一定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迈上新台阶,上海的三大机遇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2020年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站在新起点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发言中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即上海将持续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具体而言,上海将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 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金融政策落地,大力推动更多科创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大力推动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完善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激发更强的市场活力。 新的开始往往与不平静相伴。朱宁对记者表示,目前上海正面临着多重挑战。短期来看,疫情席卷全球,限制金融人才的往来和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长期来看,全球化放缓,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活动均有限制。 不过,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就提及,未来,开放是趋势,合作是共识,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李强书记发言中提到的‘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上海争取率先取得突破’等,都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建起来’到‘强起来’提供难得的政策机遇。”任德奇在论坛期间说道。 朱宁也对记者称,未来上海面临着三大机遇,一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这是我国金融市场在迈向全球化过程中最坚实的基础;二是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三是中国财富积累的不断增长,再加上创业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诞生,形成了一个既有投资意愿也有融资意愿的金融市场。 上海将有更多改革创新举措先行先试 迈上新台阶后,在众多学者专家看来,上海在建设更加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是关键。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曾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密切相关,上海金融中心也是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人民币能否走出去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对此,本届论坛已释放积极信号。易纲在演讲中提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的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的进出。” “这种由监管发声,特别提到在上海先行先试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较为罕见,大家听后都比较激动。”朱宁告诉记者,这可以看作是为进一步的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做尝试试点和准备,目前,金融改革开放正在一步步前进,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将值得期待。 潘功胜在演讲中提到,当前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50%;在沪世界500强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超过外币结算量,人民币成为在沪跨国企业的首选跨境结算币种。 潘功胜还称,未来将坚持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竞争中的基本定位,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中心。“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 除了人民币国际化外,朱宁还提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也比较重要,比如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和规则环境,形成高质量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金融人才和机构。 任德奇亦表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从“建起来”到“强起来”,还要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更多突破,重点是加快金融市场参与者和相关配套服务的国际化、多元化步伐。 程实认为,把握历史机遇,因时制宜地补上短板、发挥优势,将是上海未来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以下三方面举措将在这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丰富金融业态,建立多元化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