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立双边关系30周年,金融合作则一直是双边关系中的亮点。今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收官之年,上海如何在高水平上再出发,成为新的议题。上海与新加坡这个传统的亚洲金融中心的合作交流,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6月18日下午,在第十二届陆家嘴金融论坛上,题为“加强沪新金融合作——伙伴城市专场·新加坡”的专题讨论聚集了来自中国和新加坡的多位重磅嘉宾,线上线下互动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在人民币国际化、数字金融以及绿色金融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壮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这些嘉宾包括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长孟文能、新加坡交易所主席柯宗盛、星展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古普塔(Piyush Gupta),以及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银联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剑波。讨论会的主持人为《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 沪新金融合作基础广泛 孟文能在会上表示,近年来,新加坡的银行不断深化与上海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新加坡星展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已经在贷款银团和联合债券承销方面开展了合作,新加坡华侨银行也在数字银行和供应链融资方面与上海银行深入合作。 在银行合作之上,沪新两地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加强。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和上海市金融监管局自2017年以来联合组织了两市金融机构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与论坛。今年还将启动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的金融工作小组,目的就是要促进两市的金融机构参与各自的金融领域,比如跨境人民币业务和产品创新。今年8月,新加坡金管局将在上海成立继北京之后第二个中国代表处,这证明了新加坡对上海国际金融地位的看重。 孟文能认为,未来上海和新加坡需要在绿色金融领域继续合作,建立金融业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发展绿色金融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利用创新技术推动绿色金融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未来,上海和新加坡之间的“互联互通”业务也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以及后续的债券通为沪港两地资本市场注入活水。作为亚洲最大的外汇和期货交易市场,新加坡交易所主席柯宗盛在会上表示,加强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仍是重中之重。在金融科技等领域,沪新两地交易所之间可以借助数据+金融技术,建立一定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强透明度和价格发行的机制,更广泛地吸引全球的参与。 柯宗盛说:“当前,国际投资人非常希望能够参与中国的快速增长,中国投资人也很想让自己的投资组合更多样化,进入全世界。新加坡是一个亚洲机构投资人非常密集的财富管理中心,与上海的合作能够支持双向市场上资金的互动,帮助中国公司获得更多的外资流入,协助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同时推动中国债券市场、货币市场深入发展,打造上海成为国际金融资金的发源地。”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在上午的论坛中也表示,未来需要加强两地资本市场的连接,扩大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的合作。记者获悉,新交所未来有望推出挂钩中国债券的指数产品等,同时更多中概股和其他中国企业到新交所上市也值得期待。 古普塔认为,沪新未来的合作主要在三大方向:一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投融资项目,新加坡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的融资工具,建立基础设施或者项目融资的债权,对接需求;二是推动、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在股票和房产信托市场,双方可以共同建立国际认可的联合房托指数、沪新的债券通等;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可以让新加坡的银行直接交易在岸人民币,实现对离岸人民币的交易补充和风险对冲。 此外,古普塔对沪新加强数字伙伴关系,共同利用区块链技术,参与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国际推广,以及合作建立多样化的绿色融资评估标准和排放交易机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做大做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今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收官之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现在中国股票市值、债券市值都位居全球第二,按照3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上海位居全球第四,基本实现预定目标。未来,沪新合作的强化则将推动上海更好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任德奇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从“建起来”到“强起来”,还需要在高水平上再出发,尤其是要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占比、参与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主要的新兴经济体。 任德奇称,沪新需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的软环境和国际接轨,运营全球资金方面经验丰富。沪新双方优势互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在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承担重要的使命,而且作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市场主体,上海拥有海量的需求,与新加坡的合作可以重点围绕着拓展要素市场的广度深度、促进投资者国际化来进行。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郑杨表示,新加坡是目前上海的金融机构正加快海外布局“走出去”的重要一站。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吸引新加坡的机构和企业来上海发展。金融机构合作方面,新加坡对金融科技的掌握和探索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上海目前正在建设科创中心,将构建金融科技的产业生态链,形成群体优势,加强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联动效应。同时,上海和新加坡的金融机构管理部门之间还将继续开展金融人才合作,完善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同业经验的共享,为两地金融人才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便利。 未来,沪新双方也将加强人民币方面的合作。新加坡是中国以外的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目前,受到投资、跨境贸易驱动,全球人民币使用量、需求量在上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此次论坛演讲中就表示,上海可以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在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先行先试。 蔡剑波表示,银联国际将发挥自身的网络和电子支付产品优势,与新加坡机构共同打造人民币支付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支付网络,推动数字化的支付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新沪两地和区域间的跨境支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便捷的资金融通,服务两地企业合作。在满足双方监管要求基础上,探索中新之间更便捷、快速的资金流通方案。比如在境内资金转出方面,为中国企业向新加坡企业汇款提供便捷服务。在境外资金的转入方面,为新加坡的贸易采购商向境内供应商付款提供虚拟卡支付渠道等,助力两地间资金流转便捷畅通。
初夏时节,黄浦江畔如期迎来一年一度的金融盛会。昨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以视频连线和线下演讲的特殊方式启幕。今年的主题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时点——既是基本建成的目标之年,又是新征程的开端之年。昨日,金融主管部门高层和上海市领导集体发声力挺:未来的上海,势必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并肩前行。 上海基本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国务院提出“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做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11年弹指而过,上海已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多个特征,基本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要素市场较为完备,集聚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年成交总额突破1900万亿元,直接融资额超过12万亿元;金融体系较为健全,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600家,外资金融机构占30%以上,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上海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枢纽,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比重已超过50%,人民币成为在沪跨国企业的首选跨境结算币种。 目前人民币资产已对全球资产配置有很大吸引力。“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昨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发言时表示。 不仅如此,上海正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风险管理的各种要素日渐完善。这体现在: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能实现连续定价;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着充足的流动性;风险对冲的管理工具也已齐备。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提出,将支持上海发挥人民币资产发行和交易中心的独特优势,创新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全球各类投资者的投融资需求。“加快推动在岸市场开放,将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辐射效应。上海一定能成为一个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高水平国际金融中心。”他说。 打造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更高目标的新起点,一个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城市,成为外界的新期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将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对外开放方面,上海要争取率先取得突破。 中国证监会主席、本届陆家嘴论坛共同轮值主席易会满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资本市场要肩负起助力更高水平开放的使命。“要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持续深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沪港通机制,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不断丰富内地和香港全方位、多层次的务实合作,进一步完善沪伦通业务,进一步拓宽ETF互联互通,共同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易会满还表示,支持资本市场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上海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将继续支持上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发展,支持交易所与境外市场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影响力。 在人民币自由度上,易纲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监管要求,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地进出。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过去一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又有新的进步。今年2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30条具体政策措施,目前正在细化落实,期望可以很快见到成效。 潘功胜提出,将研究推出新的开放举措,如扩大QDLP、QFLP规模,探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融资管理模式;继续支持上海吸引更多全球一流机构落户,助推上海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场。
中国五矿援建的祁连县综合智慧调度中心 近日,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援建的青海省祁连县综合智慧调度中心通过软件调试,进入试运行阶段。该中心的建成标志着祁连县拥有首个集决策指挥、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政务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城市治理新模式。这一中心的建成也意味着“十三五”期间中国五矿对口帮扶祁连县工作又结硕果。 祁连县生态环境综合监控系统项目创新构建平台型智能中枢,依托12345政务服务平台,按照“1+1+N”模式进行建设,“1”即一个中心(祁连县智慧调度中心),“1”即一个平台(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N”即多个应用子系统(涵盖生态文明、全域旅游、脱贫攻坚、综合治理、便民服务等子系统)。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将祁连县政务数据及业务应用进行统一整合和共享,进一步完善了祁连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带动了其他服务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全县生态环境管理更为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全面监管,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国五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环保相统一。为进一步提高祁连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社会综合管理工作水平及信息化支撑能力,守护好祁连山(600720)的绿水青山,2018年,中国五矿一次性捐助650万元,对口帮扶祁连县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监控系统项目。据当地介绍,该系统可以以高清智慧监测系统替代人工巡山,通过高科技手段助推祁连县整治环境违法行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五矿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把握特色、长效和精准三大原则,将脱贫攻坚任务和生态环保工作统一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扶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以“坚持实施创新发展,增强科技贡献力”作为2020年主要经营策略的旭光股份,如今言出必行。 记者最新获悉,旭光股份日前与中物院成都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下称“成科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共建联合研发中心、产业投资基金合作以及推动设立院士工作站三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本次与成科中心的战略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研发动力。”旭光股份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外,公司还与成科中心就“共建创新成果转化中心”签署了相关协议,拟结合成科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速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并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成科中心成立于2012年,隶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主要从事前沿性、交叉性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同时负责银河·596科技园的运营和牵头四川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筹)的建设,在智能制造、网络安全、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个细分方向拥有领先的科研能力,是中物院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在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方面,双方将立足旭光股份长期产品开发及市场拓展需求,充分发挥成科中心、596园区、中物院、旭光股份的优势资源,围绕5G、传感器、精密加工、陶瓷新材料、电真空器件、航空电子等领域先进技术,开展高水平产品技术开发和先进技术研究储备工作,实现产、研、用的有效结合。 与此同时,借助旭光股份的市场和资本优势以及成科中心的项目和平台优势,双方还将在产业投资基金领域携手合作,促进成科中心、596园区乃至中物院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之成为上市公司业务拓展和战略资源的储备池。 成科中心还将积极协助、推动两院院士及其团队落户旭光股份,设立院士工作站,联合攻克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记者注意到,针对2020年的经营计划,旭光股份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公司今年将坚持实施创新发展,增强科技贡献力。其中提及,公司将扩大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领域,与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项目,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同时采用共建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等方式,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实现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可见,本次与成科中心战略合作的达成,将进一步推动旭光股份整体发展战略的落地生根。
金融业的本质是服务于资金,而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天生的资金聚集性,这使得投行、律所、审计、评级等其他金融服务机构都环绕左右。当前,上海正不断向打造资管中心迈进,这也是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部分。 近两年来,如贝莱德、路博迈、富达、施罗德、瑞银等几十家顶级资管机构落户上海,同时,外资对中国股、债资产的需求也在扩大。“中国在资管行业的开放非常具有节奏感,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最早允许外资入股境内资管公司,到后面允许外资通过QFII/RQFII额度参与投资中国境内市场,再到批准外资私募以外商独资企业的模式成立境内全资控股公司并在境内募资。目前,外资已可申请公募牌照。通过这一系列开放举措既让外资深度参与中国市场,也引入了先进的治理、风控、投资理念。”路博迈中国区CEO刘颂日前对表示。 当前,上海已逐步建成中国的资管中心。下一步,若要进一步成为全球或区域性的资管中心,使得除了中国境内的亚太等地区资金聚集上海,刘颂认为,上海需要打造自己的离岸金融中心,在一定的监管框架下允许资金自由流动,在这一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大有可为。 全球资管巨头聚集上海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6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在陆家嘴设立了近90家各类外资资管公司,占全国90%以上;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10家中,有9家落户陆家嘴;全国26家获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资格(WFOE PFM)的外资资管机构,23家设在陆家嘴。 今年4月1日起,中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就在当日,贝莱德与路博迈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为第一批递交申请的两家外资资管机构。 回顾中国资管行业的开放,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每一个阶段之间都相互协调、层层递进。”刘颂称。 在第一阶段,2003年中国监管部门正式出台相关政策,放宽了标准,外资资管巨头如景顺、交银施罗德、贝莱德、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都纷纷进入中国,以非控股股东的财务投资人模式入股中国基金公司,于是便有了景顺长城、交银施罗德、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上投摩根等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到了第二个阶段,QFII制度出台,外资能够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2005年8月,QFII额度提升至100亿美元,直至今日,QFII额度完全取消,且债券通、沪港通也成了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额外新通道。 “在这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出现了不少投资机遇,QFII额度也使外资资管可从境外募资,帮助海外资金对感兴趣的中国资产进行布局。”刘颂称,直到2016年,WFOE PFM开闸,外资可以100%控股的模式开展资管业务,并能直接在中国境内募资、投资中国境内市场。 不过,此前外资的募资群体仅限于中国的高净值个人。直到2020年4月的第三阶段——外资可递交公募基金申请,待遇几乎已和内资无异。 全程参与了上述三阶段的刘颂表示,路博迈正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公司治理、内控合规、信息安全、投资策略等各方面都加速布局。“公募基金的框架相对繁复,外资在中国的内部IT系统需要全新且独立,数据不能同海外母公司共享等,这套体系在设立的过程中需要与母公司和中国监管机构进行诸多沟通。” 就中长期而言,外资瞄准的是中国庞大且尚未被开拓的养老市场。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市场的潜在资金规模巨大,这也是外资在海外得以做大规模的主要来源,未来若中国公募基金得以全面开拓养老市场,这就意味着资管行业将迎来新时代,而这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同时,是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需求与日俱增,自2018年开始,中国A股、人民币债券被纳入多个国际主要指数,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在岸资产总额达到6.4万亿元(合9000亿美元),其中包括1.9万亿元股票、2.3万亿元债券。 临港助力上海打造区域资管中心 目前,上海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境内的资管中心。如何进一步发挥对全球资金的吸附效应,成为能与新加坡或中国香港比肩的区域性、国际资管中心,关键就是资金可自由流动、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 外界认为,临港新片区大有可为。今年2月14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发布并提出30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支持金融开放举措率先在上海落地,其中临港新片区的金融先行先试内容引发关注。 在刘颂看来,临港新片区可以作为上海的离岸金融中心,所有的国际资管中心都有自己的离岸金融中心。 刘颂解释称,“假如上海是亚太地区的资管中心,那么一家全球性资管公司,不只要投资A股,而是要将整个亚洲股票投资团队和其发行的产品都注册在上海,这一产品可能需要从韩国募资,并投向越南市场,这就需要所在注册地的资金能够自由流动,而非仅通过目前的QFII/QDII这类安排。因此,如果临港能在一定的监管框架内允许资金自由流动,则上海将有望真正成为区域性资管中心,对区内资金产生聚集效应,有机会与中国香港、新加坡匹敌。” 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湧此前提及,未来上海有可能成为“伦敦+纽约”的综合体,新片区借鉴伦敦打造人民币和外汇离岸金融中心、陆家嘴借鉴华尔街打造人民币在岸金融中心,两者形成互动整体。 就法律体系而言,国际金融法律业务领域资深专家、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葛音对记者称,市场化、法治化、透明化是国际化的大前提。上海自贸区也在深入推行负面清单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在新一年更是首次跻身全球排名前40,而上海则是权重达到55%的中国样本城市。这些都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资管中心创造了积极和必要的条件。
今年,上海迎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性收官之年。按照要求,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辅相成,国际金融中心可为货币国际化提供必不可少的市场平台,而货币国际化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货币条件。央行行长易纲曾在2019年陆家嘴论坛上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将来一定是基于人民币资产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加速建设已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成效,上海正逐步形成包括交易、清算、结算、支付等在内的完整金融生态链,人民币计价体系初步建立。今年,上海更是相继出台了相关措施,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时值2020年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召开之际,站在新起点上,市场更关注、也更期待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与人民币国际化如何携手前行。 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SDR(特别提款权)权重货币、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且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显著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总量增加至6.41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15657.01亿元,同比增幅达32.3%。 人民币投融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加快对外开放,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范围、发行主体类型及业务范围等不断扩大,准入管理流程逐步简化;资本市场中,近来MSCI(明晟)、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三大国际指数纷纷将A股纳入并不断提升权重;QFII/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规则持续优化。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相关规定,落实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了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称,“这意味着,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大幅提高,可通俗地理解为海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购买债券和股票不再有总量的限制。” 央行上海总部的信息显示,今年5月份,新增12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5月末,共有828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450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548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170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此外,黄金国际板功能也有所提升,原油期货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镍等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原油期货成交量居全球第三位;同时,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价格”持续扩容,“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银”、“上海铜”等以人民币计价的基准价格相继推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金融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上海建设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清算和业务中心,为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提供了更加高效便利的市场平台,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市场支撑。 更多改革创新正在路上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上海一直是“桥头堡”和“领头羊”。 此前上海曾借助自贸区金融改革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发展,在自贸区创新设立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率先建立宏观审慎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制度。到了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联合多个部门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通过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比如,便利新片区内跨境人民币的结算业务、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试点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等。 再如,市场方面,继续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备案入市,丰富境外投资者类型和数量;逐步推动境内结算代理行向托管行转型,为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 《意见》还特别提到要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对表示,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能丰富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配置,还能有效对冲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于货币而言,本币市场的深度是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如果货币市场中没有衍生品,那么就意味着没有避险工具,不利于国际机构进行资产配置,进一步则不利于国际化。”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更多改革创新还将推出。有观点提及,上海要加强在岸和离岸市场的互动发展,即支持离岸市场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除了香港以外,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悉尼等地区人民币离岸市场也在加快发展。下一阶段,上海需积极开展与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倒计时!第12届陆家嘴论坛将于2020年6月18日至19日召开,届时来自全球的60余名演讲嘉宾将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讨论。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也是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之年,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值此之际,本届陆家嘴论坛将主题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这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写入陆家嘴论坛主题的第三年。从2018年的“迈入新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到2019年的“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再到如今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陆家嘴论坛见证和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向前。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不断完善,开放力度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最近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位列第四。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不管是从市场交易规模,还是金融机构集聚程度、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等方面,上海均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回顾近两年上海冲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做的努力和成绩,上海将重新出发,再创佳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中可以看到,目标特别提到要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这意味着,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人民币要向着国际货币的方向进一步迈进。在此背景下,近年来,相关部门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比如,持续提升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设立自由贸易账户(FT)体系等;此外,更有沪港通、深港通及债券通的加码助力。今年2月,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更是从多方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尤其是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上,如便利新片区内跨境人民币的结算业务、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试点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等。《意见》还特别提到,要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学术副院长严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实际上是为将来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下进一步开放做准备。“因为一旦人民币更加国际化后,汇率波动可能更加剧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的充足就能对参与跨境投融资和贸易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帮助,同时也会保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平稳推进。”严弘说道。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央行上海总部正推动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如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人民币资产配置,大力支持商业银行代理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资产;在临港新片区推出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试点;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探索风险导向下的货物贸易分类管理体系,扩大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范围。事实上,在2019年举办的第11届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易纲就曾强调,要进一步加快以人民币金融市场和资产管理为基础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在今年,陆家嘴论坛议题之一即为“人民币国际化展望”,新时期下,如何平稳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关注的重心。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提供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一环。2019年初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曾指出,要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集聚和发展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影响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在去年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全球经济增长新视野下的中国金融开放”是一大议题;到了今年,“金融市场扩大开放与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则被同时提及,成为第12届陆家嘴论坛议题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具有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天然优势,比如金融要素市场齐备,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产品交易量大,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9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6%;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达12.7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85%以上等。另据第27期GFCI排名显示,上海在银行业和投资管理两大细分板块中,均跃居全球第二位,紧随纽约之后。同时,自去年以来,随着金融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多家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上海“首家”或者“首批”效应明显。比如,去年12月14日,先锋领航投顾投资咨询公司在上海开业,这是第一家获批的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投顾试点资格的合资公司;去年12月20日,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获批筹建;今年1月16日,首家外商独资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保险(中国)控股公司开业;首批外资控股新设的合资券商,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摩根大通证券分别于去年12月底和今年的3月中下旬开业。“今年4月1日,国务院和中国证监会允许证券期货类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百分之百申请控股设立机构以后,首批三家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申请设立外商独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国际资管公司,它们都选择落户在上海。”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此外,据统计,2019年末,上海全口径资管规模约2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20%。其中,保险资管规模6.4万亿元,占全国的35%;公募基金规模5.2万亿元,占全国的40%;公募基金管理人62家,占全国43%;私募基金管理人4705家,管理基金数量22731只,均为全国第一。发力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言,金融科技是重要引擎。近年来,金融科技之风愈吹愈烈,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业态,金融科技也被予以诸多关注。三年《行动计划》就提出,在健全体系提升行业竞争方面,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吸引金融科技公司来沪发展。同时,金融科技屡屡出现在近几年的陆家嘴论坛议题之中。例如,2018年“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城市、科技与金融”,以及2020年的“金融科技中心助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陆家嘴论坛上,上海明确提出要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目前,在发展金融科技方面,上海已有成效,业内共识,上海已具备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实力。上海拥有张江、紫竹、临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并吸引了支付宝、建信金科、金融壹账通等一批重要的金融科技企业;另外,上海国际集团还联合相关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和高校等单位,设立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致力于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2020年1月15日,上海正式印发《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把上海打造成为金融科技的技术研发高地、创新应用高地、产业集聚高地、人才汇集高地、标准形成高地和监管创新试验区,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另外,在监管创新试点方面,上海积极探索金融科技监管创新,发挥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优势,开展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5月17日,央行上海总部宣布正式启动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鼓励多种主体共同参与试点工作。近日,在谈及上海金融改革创新工作时,解冬强调,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入推动“三大任务”,进一步加快金融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不断推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