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升。近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1630亿美元(约合10564亿元人民币),相比2019年上涨4%,全球占比大幅提高至19%。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缩水42%,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笔者认为,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实现“逆袭”不是偶然是必然,从2017年开始,中国吸收外资就跃居世界第二,规模也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放力度大、开放层次深,外资政策不断完善、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后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的亮眼表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些“必然”的组合成为吸引外资争相进入中国的“绿色通道”。 首先,中国经济的“硬核”表现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笔者认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大幅下滑引发的投资活动放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却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或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样“硬核”的表现不仅提振了全球经济的信心,也更加坚定了外资投资中国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投资最安全的“避风港”。 其次,对外开放快马加鞭,成为外资争先开拓中国市场的“催化剂”。 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资也加快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 从金融市场来看,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冲击,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却蹄疾步稳,越来越多境外金融机构加快中国业务布局。 笔者认为,从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就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的节奏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也加速了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未来,不是外资愿不愿意来的双选题,而是必然来的单选题! 第三,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中国吸引外资靓丽的数据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1月27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简称“目录”)正式实施,目录总条目1235条,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7条,增加的条目意味着更多新领域将向外商投资敞开大门,进一步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外资企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2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将正式实施,包括取消对矿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剩余限制,同时进一步削减电信、教育和法律服务方面外商投资的限制。进一步优化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的营商环境。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逐步实施以及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这些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硬核”条件将大幅提升中国吸引外资的“魅力值”。
张歆 于音律而言,弦外之音,往往最打动人。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会视频会议并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会继续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易纲同时表示,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依靠消费、内需驱动,这是非常健康的趋势,未来还会持续下去;另外一个趋势显示,现在中国的储蓄率开始略有下降,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证明经济增长更多来自消费。 笔者认为,从易纲行长所强调的中国货币政策导向和经济结构健康态势,可以体会到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中国经济宏观政策负责任、可预期、有成效,且调度有序的“弦外之音”。 首先,中国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保障,也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持。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2020年有力应对疫情并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货币政策不仅对我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会通过其对于中国产能、中国市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向世界经济传导支持力量。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保持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非常必要,既向世界经济展示其实现“动平衡”的能力,也展示其可预期的方面。 其次,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这与实现“动平衡”可谓是“硬币的两面”,彼此依靠又对立统一。 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这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可谓态度鲜明。“稳”所谋求的实际上是总量方面,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方面,精准滴灌并支持重点领域;开放方面,利率汇率改革稳步推进。 “动平衡”的核心因子是经济复苏和避免风险,因此,变量主要在于经济复苏的进度、对于风险的预防和应对。实际上,“动平衡”恰恰体现了“为稳而动”“为预防风险而动”“为政策真正转化为实效而动”。 此外,易纲行长关于“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的表述,也表达了与“稳字当头”和“动平衡”组合相似的含义。 第三,从消费端、储蓄端变化,检测宏观政策的有效性,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宏观政策的务实性。 笔者注意到,易纲行长提到了两个健康的趋势,分别是经济对消费依赖度增加和储蓄率有所下降,且这两个趋势相互关联。去年以来,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消费,成为动辄触发逾10个部门协同发力的政策领域,因此对其依赖度提升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效果的水到渠成。 储蓄率适度下降,则可能有两种成因,其一,消费增加导致储蓄率下降;其二,直接投融资增加,导致储蓄率下降。对于两者,笔者均乐见其成。第一个原因意味着消费力提升,也折射出“六稳”“六保”成效明显;第二个原因则显示出资本市场强化枢纽功能,引导投融资更高效的对接。可以说,无论哪种成因,对于中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增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于音律而言,弦外之音,往往最打动人。 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会视频会议并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会继续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易纲同时表示,中国经济越来越多地依靠消费、内需驱动,这是非常健康的趋势,未来还会持续下去;另外一个趋势显示,现在中国的储蓄率开始略有下降,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证明经济增长更多来自消费。 笔者认为,从易纲行长所强调的中国货币政策导向和经济结构健康态势,可以体会到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中国经济宏观政策负责任、可预期、有成效,且调度有序的“弦外之音”。 首先,中国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保障,也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持。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2020年有力应对疫情并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首次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货币政策不仅对我国经济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会通过其对于中国产能、中国市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向世界经济传导支持力量。因此,中国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保持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非常必要,既向世界经济展示其实现“动平衡”的能力,也展示其可预期的方面。 其次,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这与实现“动平衡”可谓是“硬币的两面”,彼此依靠又对立统一。 央行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这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可谓态度鲜明。“稳”所谋求的实际上是总量方面,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方面,精准滴灌并支持重点领域;开放方面,利率汇率改革稳步推进。 “动平衡”的核心因子是经济复苏和避免风险,因此,变量主要在于经济复苏的进度、对于风险的预防和应对。实际上,“动平衡”恰恰体现了“为稳而动”“为预防风险而动”“为政策真正转化为实效而动”。 此外,易纲行长关于“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的表述,也表达了与“稳字当头”和“动平衡”组合相似的含义。 第三,从消费端、储蓄端变化,检测宏观政策的有效性,体现了我国货币政策、宏观政策的务实性。 笔者注意到,易纲行长提到了两个健康的趋势,分别是经济对消费依赖度增加和储蓄率有所下降,且这两个趋势相互关联。去年以来,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消费,成为动辄触发逾10个部门协同发力的政策领域,因此对其依赖度提升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效果的水到渠成。 储蓄率适度下降,则可能有两种成因,其一,消费增加导致储蓄率下降;其二,直接投融资增加,导致储蓄率下降。对于两者,笔者均乐见其成。第一个原因意味着消费力提升,也折射出“六稳”“六保”成效明显;第二个原因则显示出资本市场强化枢纽功能,引导投融资更高效的对接。可以说,无论哪种成因,对于中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增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持续恢复,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娄飞鹏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行为也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出现了一些表面看违反经济理论常识的现象。在这其中,人民币汇率走势和中国出口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本币升值将会恶化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条件,随着本币升值,本国商品出口会减少。回顾2020年全年的人民币汇率和出口,数据表面呈现出的特点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并没有恶化贸易条件,也没有影响出口。加上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要是在下半年,而出口增加也集中在下半年,从而易于给人留下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汇率越升值出口越增加的印象。对此,需要有正确合理的认识。 2020年,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上半年贬值下半年升值的态势,中国出口规模也呈现上半年同比下降下半年同比上升的态势。从人民币汇率看,202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均值为6.9元,与2019年均值持平。202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2019年末升值6.9%。就分月度的数据看,2020年1~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97元降至7.07元,5月份一度降至7.15元,7~12月从7.07元升至6.54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下半年升值态势明显。从出口数据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金额2020年全年增长4%,1~7月累计同比负增长,8~12月累计同比正增长;如果从当月同比数据看,则从2020年4月份开始中国出口同比就呈现正增长态势并持续至当年底。简单来看,人民币汇率与出口数据变化有悖于经济学理论常识。 对上述情况,需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贸易活动,以及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这两方面来综合考虑。 从疫情影响经济贸易活动看,关键的因素是国内外疫情出现时间不一样以及中国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性较强,对经济贸易活动尤其是需要人力参与的经济贸易活动有较大影响。中国疫情暴发较早,2020年2、3月份达到高峰期,此后逐步回落并得到控制。疫情暴发初期和疫情高峰期,中国国内为了有效控制疫情而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经济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出口出现大幅度下降。随着中国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国外疫情从2020年2月份以后陆续暴发并且持续蔓延,其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的出口产品需求较高。尤其是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持续恢复,2020年二季度GDP就实现了单季同比正增长,三季度GDP实现累计同比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也在三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恢复为扩大对外出口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国外有较大需求并且中国供给能力逐步恢复,因疫情导致国内外供求时间错位的情况下,中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从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看,汇率的深层次决定因素是经济基本面,2020年疫情应对的金融货币政策等也对汇率有较大影响。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持续恢复,经济增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国外为应对疫情采用零利率、负利率,大规模投放货币的情况下,中国仍然维持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大规模降息,结合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需要合理安排流动性投放,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从全年情况看,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升值约4%,年度的波动幅度处于中游。至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问题,这个确实存在。但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并且单日新增病例一再创新高,美国大规模投放流动性并且采用零利率政策,流动性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同时也大量配置在风险资产领域,多种因素影响下美元本身存在较大贬值压力。如美元指数在2020年下降6.73%,其对多种国际主要货币都存在贬值。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人民币汇率需要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考虑,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同时,对欧元贬值2.95%,诸如这些保障了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 综上,2020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稳定,出口数据较好但总体也是稳定的。至于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和出口同比高增长同时出现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国内外疫情发展时间错位,国内率先控制疫情并且经济持续恢复,传统出口优势行业优势继续维持,疫情防控所需物资产能和产量快速增加。国外在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影响,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度增加,同时为应对疫情也高度依赖中国出口的口罩、医疗器械等防疫物资。这意味着,国外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刚性较强,因而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且仍然在合理范围内的情况下,并没有明显影响到中国的出口规模。因此,总体来看,2020年中国人民币汇率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出口及其变化趋势,受疫情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但结合数据理性分析后可以认为其仍然是合理的。 至于2021年的人民币汇率和出口走势,人民币汇率预计会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出口大概率有较强的支撑持续较好。目前来看,国外疫情新增病例仍然在持续快速增长,疫苗研发进展较快,尤其是发达国家疫苗能够相对较快的注射有助于疫情防控,但疫情总体发展态势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仍在持续有力恢复,从经济基本面上有效支撑人民币汇率。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较大的带动作用,有助于全球经济恢复。全球经济恢复,各类生产消费活动开展,也会增加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支撑我国的出口。与2020年相比,由于支撑出口的主导因素不同,预计出口结构会有所变化,具体表现在防疫物资出口可能下降而设备、零部件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改善。考虑到短期内欧美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中国出口更有望保持高景气,全年出口同比增速有望超过2020年。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世界瞩目。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中强调,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是开放还是封闭,是机遇还是挑战?回答这些问题,需看清一个现实: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任何国家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建设,谋求“脱钩”或是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终究是没有出路的。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闭关内顾,而是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提高经济韧性和竞争力的同时,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将为各国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带来更多机遇。 机遇在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将释放内需潜力。这一潜力的释放,不只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利于世界各国——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对此,瑞士经济学家菲利普·内尔称赞道,中国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将有助于全球贸易发展。 机遇在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从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扩容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面对风险挑战,中国对外开放没有止步,脚步更加坚定。中国进一步敞开的大门,吸引了更多外商来华投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月2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大幅下滑42%,但中国FDI逆势增长4%,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展望未来,中国将推出更多扩大开放政策措施。 机遇在于中国深化对外合作。今日的中国,已同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深度融合。“一带一路”便是例证,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超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经贸、科技创新、公共卫生、人文等多个领域;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量逆势增长50%,运输货物货值达500亿美元,向欧洲国家运送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窥斑见豹,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南南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紧密。中国发展必将更好惠及世界,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注入更为持久、强劲的动力。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两个数字,勾勒出2020年中国就业殊为不易的成绩。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但在保就业稳就业的空前行动中,在全体劳动者的辛勤努力下,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就业形势逐步回稳向好。 逐季好转、好于预期 “2020年是我国就业发展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谈及刚过去的2020年,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在日前召开的人社部2020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说道。 回看这一年,就业经受的考验不小。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经济活动受到限制,企业停工停产较多,就业市场受到明显影响。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一度升至6.2%的年内高点,比1月和2019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形势严峻,保就业、稳就业成为经济大盘重中之重。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复工复产复市持续推进,就业岗位逐步恢复,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长。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7%,同比上升幅度收窄至0.6个百分点。 进入下半年,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恢复,工业生产稳定复苏,受冲击较大的服务行业也持续改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9月份失业率回落至5.4%,四季度,就业形势进一步回稳向好。 到年底,中国就业交出了一份这样的答卷: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900万人的目标任务;12月份失业率降至5.2%,与2019年同期持平。看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农民工外出规模基本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全国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3243万人,超过上年水平。 “综合统计监测和调研情况看,2020年就业形势逐季好转、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张莹说。 以空前力度应对冲击 从年初遭遇冲击、承受重压,到年底就业大局保持稳定,这背后,离不开政策扶持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密集行动。“以空前力度应对空前冲击,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张莹这样形容。 ——强力政策对冲。面对复杂就业形势,各地促就业举措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能用尽用。在“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组合拳下,全年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共为企业和个人减负1.54万亿元,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42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和专项奖补资金1000亿元。 ——聚力就业扶贫。为保障劳务输出,疫情期间开通专车专列包机,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累计输送贫困劳动力160万人。对返乡意愿比较强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扶贫车间、以工代赈项目、乡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全年累计通过扶贫车间吸纳就业44万人,通过公益岗位安置502万人。 ——加力创业创新。取消涉及灵活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个体经营、推动非全日制用工和平台就业等多渠道灵活就业健康发展……疫情下,“放管服”改革步伐加快,让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潜力不断释放。在殊为不易的条件下,2020年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逆势大幅增长。 还有一批批新职业接连面世,共享用工、副业创新等新就业形式层出不穷,既开拓就业新机会,也为就业市场持续注入活力。 良好态势有望延续 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电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会计专业人员、养老护理员……眼下,这些职业都缺人! 1月26日,人社部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这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36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与第三季度相比,本期排行招聘需求人数环比上升明显,呈现出制造业人才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事业人才需求加大等特点。”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说。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也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呈现持续回暖态势。 今年这一向好态势是否还能延续? “2021年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但在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支撑下,国民经济将进一步稳步恢复,就业形势有望保持总体稳定。”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说。 张莹指出,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劳动力供给仍处高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突出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权益,优服务、强培训、防风险、兜底线,努力确保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努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