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特殊的春节,中国很多人都在原地过年。少了“人口大迁徙”般的春运客流,过年的喜庆气氛和繁荣场景却并未缺席,反而添了不少新意。电影票房的井喷、消费的旺盛与短途旅游的蓬勃发展更是让世界惊叹。牛年春节,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澎湃活力,也感受到了中国传递的信心与希望。 数据展现旺盛活力 春节假期一结束,电影票房、零售消费、短途旅游等一系列数据的出炉吸引了外媒关注。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2月17日22时,2021年春节档总票房累计超78亿元,总观影人次1.6亿,累计场次285.8万,创中国影史春节档累计票房、人次新纪录。路透社还注意到,中国制作的电影占据主导地位。报道指出,这一成绩使今年到目前为止的票房总收入超过100亿元。路透社报道指出,这种观影狂潮是由听从政府号召留在所在城市过年的工人和办公室白领推动的。一些观影者还从当地政府获得了免费票。 “中国电影(行情600977,诊股)在春节期间的票房已经超过了疫情暴发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西方的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的“三合一”。通常,数以亿计的人会利用这个机会远行探亲。但今年由于疫情政府鼓励就地过年,消费者把目光转向了其他娱乐。尽管对影院上座率有一些限制,但春节伊始,中国的票房收入已超过2019年同期。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劲增长。 俄罗斯卫星新闻网17日称,在国家就地过年的倡议下,互寄年货特产成了与家乡亲人表达思念的方式,也推动了快递量的增长。中国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平台监测显示,春节期间(2月11日至17日),全国邮政快递业累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6.6亿件,同比增长260%。 这个春节,中国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商务部17日晚发布数据显示,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已经超过疫情前。 德国《图片报》17日用“蓬勃发展”形容春节期间的中国旅游业。报道称,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有634万游客庆祝了农历新年,比去年增加了293%!全省门票收入达到4083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6%。另有275万游客来到首都北京,上海迎来227万游客,广东省迎来433万游客。另据塔斯社报道,中国海南省的度假胜地三亚在农历牛年春节假期前三天迎来旅游小高潮。海南离岛免税店人气足、销售旺,从除夕到正月初三,4天时间销售超过7个亿。 特殊春节增添新意 今年的春节无疑是特殊的。外媒注意到,许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中国的春节也因此添了不少新意。阿里巴巴发布的2021年春节消费报告显示,超过1亿人“原地过年”,使得新消费现象频出。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2月17日报道,一家短视频社交平台17日发布春节数据报告。报告显示,“一个人过年”在该平台被搜索8万次,就地过年相关视频被点赞8846万次。据报道,由于疫情原因,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第一个不回家的春节。在就地过年的方式中,逛公园、看电影、健身运动、学习、滑雪排名前五。报告还显示,拜年短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1倍,成为新年俗;市区内短途游成为过年出游主流,西安大唐不夜城是打卡最多的景区。飞猪平台数据显示,牛年春节期间“本地游”预订量同比涨超660%。雅虎日文网还注意到,一种“短途度假”新趋势在这个春节流行,就是入住本地或周边的四星五星级豪华酒店,以“90后”年轻人为主。 路透社刊发报道称,“就地过年”催生快递“乡味”风潮。在这个农历新年无法返乡的中国人用食品包裹缩短距离,为亲人寄去家乡的味道。在1月20日至2月3日的“年货节”中,电商网站食品销售额与去年农历新年期间相比大涨40%。电子商务和零售网站说,今年春节假期前食品和饮料订单大幅增加。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的订单量大幅增加。 《俄罗斯报》网站报道也指出,远离家乡并未阻止人们在除夕夜与亲人交流。人们通过视频同吃年夜饭并互相拜年。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为亲朋好友轻松订购新年礼物,通过快递直接送上门,还可以利用新技术制作新年全家福。报道称,为让留在工作地的人们过个好年,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不间断供应能源和商品、增播电视娱乐节目、实行优惠政策等。对于自觉就地过年的人们,各地政府准备了一些“大礼包”,包括商品打折券、当地旅游景点的免费门票以及免费的手机流量和通话时长,以便让人们过节不孤单。 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介绍,不返乡人员可享受的优惠待遇很多。在北京,除一些公园免费开放外,各电信公司每个在网手机号码还可在规定期限内免费领取20G北京本地流量包,在春节期间使用。 “金牛”分享正能量 牛年作为丰收、繁荣、好运、成功及勤奋的象征已开始为多国民众所熟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报道,2月12日是辛丑年的开始。天干之辛属金,地支之丑为牛,因此辛丑年也是农历“金牛”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称,“牛气冲天”“‘牛’转乾坤”这些生动的祈愿祝福语,引起各国民众的共鸣,让疫情下的世界分享到中国传统牛年的文化正能量。 《俄罗斯报》网站报道指出,在去年的疫情中,14亿中国人展现出强大的意志和惊人的团结。今年春节,中国人再次显示出高度自觉性和对祖国的关心。报道表示,按照中国农历,2021年是牛年。牛是勤劳、奉献和力量的象征。牛的这些宝贵品质在春节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尽管许多中国人不得不留在工作地,但民众团结一心,这给国家发展注入信心。 路透社称,中国经济2021年将迎来复苏“牛”,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奋蹄追赶。中国经济2021年将继续复苏,分析人士普遍预计今年全年增速在8%-9%左右。德国电视一台17日称,2021年的牛年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推出“十四五”规划,准备2022年冬奥会等。作为去年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人在牛年将更有信心。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2月16日发表《巨人仍在成长》一文指出:中国迎来了“金牛年”。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牛象征力量、纪律、高尚和勤奋工作,这些都是实现繁荣的关键。许多人将牛的坚韧和抗压能力与中国经济相提并论,并预言在这一年中,中国将继续巩固其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地位。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也发表《中国的牛年》一文指出:中国迎来了牛年。这个牛年唤起许多期望。今年将是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标志的一年。在经济方面,这个牛年是推进新的发展理念——“双循环”的关键一年。 牛年也让世界充满希望。美联社报道引用中国民俗学家的话称,“牛年马年好耕田,对农民来说,牛年是丰收的一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引用专家的话说,牛是勤劳的生肖,“希望世界经济不会像去年那样停滞不前,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启动”。印度《快报》称,牛年将取代传统上充满动荡的鼠年,“据说牛年会带来稳定和平静,预计这将是充满机遇和经济繁荣的一年”。
2月19日,达能向外公布2020年财报,去年销售收入下滑1.5%至236亿欧元(约1845亿元人民币)。 搜狐盘点发现,除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业务单元获得了3.4%的增长外,专业特殊营养、饮用水和饮料业务均出现了下滑。 其中,饮用水和饮料业务大幅减少16.8%,2020年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达能表示,尽管疫情对部分渠道的销售造成了干扰,影响了专业特殊营养与饮用水和饮料业务的表现,但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的销售在去年恢复了稳步增长;在去年四季度,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在所有地区也得到了持续改善。 在中国,以爱他美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在第四季度恢复增长。 疫情影响2020年销售收入下滑1.5% 作为全球知名的跨国食品公司,达能2020年也未能抵挡住新冠疫情的冲击。 公开资料显示,达能创建于1966年,业务遍及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能旗下拥有达能、依云、脉动、碧悠等多个产品品牌。 根据财报,2020年达能集团销售收入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下滑幅度从Q2的5.7%减少至Q4的1.4%。 其中,第四季度实现销售收入56.28亿欧元。 根据披露,2020年经常性营运利润率为14%,较2019年的15.2%下滑了1.2个百分点。 达能分析强调,利润恶化主要是由新冠病毒负面影响和额外成本推动造成。由于2021年上半年,所有地区限制持续时间和水平的不确定性,2021年第一季度增长艰难,有望在下半年恢复盈利增长。预计2021财年利润率与2020年大致持平。 达能表示,2022年目标为营业利润率大于15%,中期目标实现3%-5%的销售增长。 专业特殊营养、饮用水业务均出现下滑 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占据了达能的“半壁江山”。 分业务单元来看,2020年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销售收入为128亿欧元,占到总收入的54%,相比2019年同比增长3.4%。 达能官网显示,根据2019年数据,其基础乳制品和植物基产品在全球市场排名第一,主要产品有DANONE、ACTIVIA 、INTERNATIonAL DELIGHT,三大市场分别为美国、俄罗斯和法国。 其中基础乳制品实现低个位数增长,植物基产品同比增长15%,由2019年的19亿欧元增至去年的22亿欧元。 达能在财报中提到,主要是欧洲和北美市场上升了中位数,进而推动了该业务单元的业绩。 其次为专业特殊营养业务,2020年达能该业务实现了72亿欧元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0.9%。 达能官网显示,专业特殊营养业务主要包括生命早期营养品和医学营养品,其中早期营养品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达能表示,尽管跨境销售渠道的业务环比有所改善,但仍受到持续的边境防疫措施及旅行限制的严重影响。 而饮用水和饮料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减少16.8%,销售收入为36亿欧元。 达能提到,由于封锁,产品和渠道等都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欧洲的业绩受到新一波封锁和行动限制的负面影响。 中国成为专业特殊营养业务第一大市场 不同于总体的下滑趋势,达能多个业务单元在中国市场收获了增长。 根据达能官网介绍,2019年欧洲和北美贡献了54%的销售收入,而中国是达能总体业务的第二大市场,达能中国在集团全球销售额中占比近10%。 其中,中国是专业特殊营养业务的第一大市场,主要产品为爱他美、诺优能奶粉。 财报披露,在中国,达能专业特殊营养业务国内销售渠道的业务在第四季度恢复增长。 达能表示,这主要得益于爱他美产品的出色表现,其在“双十一”期间销售排名领先并在第四季度取得更多市场份额。 同时,中国饮用水单元,脉动第四季度也实现了小幅增长。 达能在中国的投资仍在加码。 2020年7月,达能曾公开表示将在中国投资1亿欧元用于开发婴儿奶粉等专业营养品。 这一投资被用于在上海设立一家以母乳和肠道健康为主要方向的研发中心和收购青岛的一家婴儿奶粉工厂。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12月公布的项目环评文件显示,达能青岛工厂总投资为8000万元,建成后可年产婴儿配方奶粉1万吨。 根据项目规划,项目最快于2021年3月投入生产。 随着收购青岛工厂,达能集团将拥有在中国的第一家婴儿奶粉生产基地。 而在2020年11月,达能全球高级副总裁谢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表示,未来中国有望成为达能全球第一大市场。
近日,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院士候选人一事引发争议。 央广网发表评论称:推荐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评选院士,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的质疑。种种疑问需要直面,相关各方应当慎之又慎! 有网友也质疑院士候选人的标准,调侃称为“酱香型人才”、“白酒院士”,并询问老干妈、十三香是不是也有机会入围。 贵州省科协随后回应质疑表示,协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推荐工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同时强调公示的候选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最终被增选为院士。 搜狐财经盘点发现,中国工程院公布的900人院士名单中,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有60人,其中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和中粮集团原总工程师岳国君就出自发酵相关行业。 “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为评判关键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官方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的基本条件是,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属于中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人员。 根据公示材料及贵州茅台官方资料,王莉为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 其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白酒评委,国家酿造高级评酒师。 ▲王莉 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对搜狐财经介绍,企业工程师主要对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实施进行管理,也包括新技术的应用。而中国白酒的酿造属于生物技术,也是世界上所有酒类(包括西方的啤酒、葡萄酒等)酿造中技术最复杂的群体微生物发酵技术。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马勇为搜狐财经展示了一篇评论文章,文中提到“韩国泡菜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酿酒行业为什么不能出院士?白酒酿造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工艺技术体系,也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改造和提升。”马勇表示文章即代表他的立场。 白酒专家肖竹青也从业内人的角度分享了他的观点。肖竹青表示,贵州茅台在中国白酒行业是一个标杆,这与茅台酒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很大关系。茅台的总工入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是在鼓励中国酒业更加注重科技、注重质量。同时院士也要为社会创造效益,更多地服务于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并不排斥发酵相关行业 中国工程院公布的院士中,陈坚为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专家,2005年曾任江南大学校长,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坚主要成果为针对发酵工业中高产量、高转化率、高生产强度三大关键工程技术难题,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工程技术,应用于典型发酵产品工业生产。 主要工作包括:改进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发展代谢调控方法,提升发酵工程理论水平;突破重组酶大规模发酵瓶颈,支撑酶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创新酮酸和柠檬酸发酵模式,保障重要有机酸发酵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其在权威杂志发表论文146篇,获中国发明专利88件、国际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2015年获选的岳国君院士为生物与发酵专家,2013年曾任中粮集团总工程师,2011年被评为“中国酿酒大师”。 岳国君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在我国传统酒精酿造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国内外酒精发酵先进技术和化学工程最新成果,集成创新,攻克净能量为负的难题,实现净能量为正,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乙醇成套技术,最早建成国内燃料乙醇生产工业装置;率先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以木薯为原料的非粮燃料乙醇装置,并采用自有技术对粮食燃料乙醇装置进行非粮技术改造;组建国家能源生物液体燃料研发(实验)中心,致力燃料乙醇基础应用研究,为发展我国生物液体燃料事业作出贡献。 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由此可见,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不排斥发酵行业,也不排斥单个企业的工程师。争议的关键点在于是否作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 徐岩介绍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已有发酵工程院士,截至目前还没有酿酒工程的院士。从学科角度看,发酵工程的覆盖面很广,发酵工程在发酵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酿酒工程。 官方并未公示王莉重大创造性成就 贵州茅台公号以往文章显示,王莉曾主持、组织了“茅台酒风味物质研究”“原料及器具中食品安全指标分析方法的开发”“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白酒行业的应用”等十余个项目。 搜狐财经搜索中国知网发现,王莉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有《近红外透射光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结合建立茅台酒指纹模型》,成果模型成功识别了模拟辨别真假样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其在白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展望》,主要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现状及在白酒行业质量控制过程的应用前景。 2014年其发表的《酱香型白酒窖底泥微生物组成分析》对酱香型白酒发酵窖池中不同时间的窖底泥及环境土样中的微生物区系构成进行了测序分析;2021年2月发表的《贵州省河谷型村镇建设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评估》,涉及环境科学,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而在现有的公示材料中,并没有详细展示王莉具有哪些突破性成果。 ▲公示材料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搜狐财经表示,酒企肯定可以产生院士,关键是如何界定“重大创造性成就”,王莉所做的创新有哪些,是不是学科带头人,酿酒技艺属于国粹毋庸置疑,但酿酒大师的定位和院士评审的维度创新并不完全一样。 白酒分析师蔡学飞分析指出,从相关资料来看,王莉对于推动中国酒类的品质创新有着突出贡献,但两院院士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特殊性,并且是对于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有巨大突出贡献的一种荣誉,具有很强的政策与舆论引导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不符合两院评选的初衷。
原标题:互金协会李东荣:推动监管科技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应用 证券时报e公司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中国金融杂志发文称,在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利用监管科技提升监管效率和促进市场规范运行,既是顺应数字金融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科技驱动下监管智慧及经验的工程转化。对此,应凝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努力推动监管科技在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相关探索与应用,全面提升数字金融监管质效,确保数字金融行稳致远,打造数字金融中国模式,为全球数字金融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股吧)(资料图) 3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国已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并同世卫组织等发起方保持密切沟通,为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而共同努力。 汪文斌宣布,应世卫组织方面请求,中方决定向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这是中方促进疫苗公平分配、推进国际抗疫合作、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又一重要举措。世卫组织已开始审核中国疫苗的紧急使用授权,中国企业将继续积极配合,希望世卫组织尽早完成这项工作。 汪文斌强调,希望国际社会有能力的国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实施计划,支持世卫组织工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及时获得疫苗,为国际社会早日战胜疫情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前报道 2020年10月8日,中国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签署协议,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020年10月9日表示,这是中国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履行自身承诺推动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举措。 华春莹表示,中方郑重承诺,中国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 编辑|程鹏 肖勇 校对|何小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自本月1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对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交易主体,以及监管和违约惩罚等方面做出了清晰规定,代表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正式开放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启动,中国谋求实现碳中和愿景也因此迎来了一支强大的中坚驱动力量。 中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经济体,而且中国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还将增加,因此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不可能彻底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也正是如此,落实《巴黎协定》减碳控排的国际倡议,中国政府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提出“零排放”承诺,而是确定了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 形象地说,碳中和是指生产与生活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要通过相应的手段消除多少二氧化碳。照国际经验,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方法除了扩大森林植被和增加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给以及启用氢能等新能源产品外,更为重要且极具经济价值的工具就是碳市场,甚至可以说碳市场是碳中和的标配。所谓碳市场也可称为碳交易,就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供需方之间进行转让买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控碳任务格外间艰巨和减排责任非同小可的大国来说,碳市场未来所可能发挥的作用会更加显著而强烈。 首先,碳市场可显著放大碳交易的实际规模。《管理办法》落地前,中国已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八省市开展了为期10年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最终共成交4.55亿吨,成交金额累计105.5亿元,如此之小的总交易量显然与我国动辄百亿的年度碳排放量不相匹配。有了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中国的碳市场盘子就可以越做越大。 其次,碳市场可极大提高碳交易的运行效率。从试点地区看,不仅各地碳排放交易标准与规则千姿百态,成交价格也是天壤之别,而且碳价持续萎靡不振,缺乏盈利的条件下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试点地区地方政府存在着“囚徒博弈”,误认为推进碳市场会掣肘当地GDP的发展,因此,除广东等极少数试点省份外,其他省市的碳市场基本都是有场无市。但建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后,不仅各地的碳排放权可以跨区域流动与配置,供给方与需求方的选择空间增大,标的数量增多,成交率与市场活跃度随之会大大提升,同时,因政策区域差异所导致的碳交易价格失真可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从碳成本高地区转移到成本低地区的漏洞也会被封堵,最终倒逼其进入规范的碳市场交易轨道上来。 再次,碳市场可以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步伐。碳交易通过“污染者付费”原理将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同时那些出售碳排放权的企业获得了外部性收益,并且这些企业还可以通过碳金融产品融资,比如将手中配额质押融资,从而获取增量资金,在此基础上增强技术研发与加快设备升级改造,迭代出更强大的清洁能源以及碳排放权生产力;不仅如此,CCER(自愿减排量)也是我国碳市场中最重要的交易产品之一,指的是企业可以用增加清洁能源投资所产生的减排量与碳配额等量互换,如企业在自己的楼顶上布局建设光伏,以此用于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或者对外出售因此富裕的碳排放配额,这种激励机制无疑将导引更多企业加入到低碳产业的投资中来,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非化石能源使用占比,加快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已多达21个,覆盖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尤其是欧盟的碳交易市场,从主体构造到产品设计以及标准创建和运行机制等许多方面,都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经验之一是要引导碳价上升走高。碳价越高,意味着购买碳排放配额的成本越大,从而倒逼更多的企业自觉与自我减排,同时较高的碳价也是对领先控排减碳企业的回报与肯定,并会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落地能够产生碳排放权收益的高级产业结构。 经验之二是适当进行碳金融创新。目前中国的碳市场主要是现货交易,但参照欧盟的成功做法,下一步碳期货发展将成为必然。碳期货可以长期持续地给予投资者稳定的价格预期,标准化的期货产品也可以降低法律风险,及时发送市场信号。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期货市场,一方面有利于投资者预判交易价格,从而提高交易市场活力;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中国形成独立自主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争取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经验之三是丰富碳市场主体。欧盟碳市场上不仅有企业交易主体,也有自然人交易主体;不仅有机构组织参与,也有个人参与,最终动员全社会资本支持碳市场,使得碳市场产生出持续的活跃度。克服国内交易活跃度低、交易量小等问题,要在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风险管控机制的同时,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尤其要提高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包括培育碳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积极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碳金融投资基金。 经验之四是增强碳市场相关能力供给。欧盟碳市场上除活跃着撮合碳交易的经理人员外,还衍生出了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等专业市场人才,而这些人才在中国目前奇缺。为此需要加强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培训,同时基于强化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联系的目的,建议推进与加强高等院校财经金融与环境保护学科的嫁接合作,支持与鼓励创建碳金融专业,为碳市场的扎实运行和碳中和愿景的圆满实现提供充分而强大的智力衬托。
在中国,长期货币过度充裕的状态让市场对高通胀一直抱有高度敏感的警惕心态,2020年一季度时的高CPI运行态势,使得市场一度担心猪肉价格上涨会引发消费价格的全面上涨。2020年11月物价公布后,市场又担心通缩再来。笔者认为,即使从CPI角度观察,短期的“通缩”也没有改变中国物价将进入长期低增平稳运行期的趋势;这段长期的物价平稳,将与过去40年期间的物价高波动和高增幅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从CPI定基指数上看(1978年=100),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物价高涨幅,主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0年期间物价水准翻番,由1990年的216.4上升到了1999年的432.2,之前和之后的物价上涨则相对平稳。显然,正是市场经济导入和间接型税收体制这两大改革因素,导致了那段时期中国物价的持续快速上涨。 过去中国物价上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领先的首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过程本身带来市场化和商品化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中国3/4的人生活在半自然经济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中国的很多消费品,尤其是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的价格是显著偏低的——很多生产要素并没有在售价上得到体现,农民将剩余农产品出售时,他只要求获得边际成本,通常是他额外的几近于零的劳动力价格,农产品中的土地要素、资本投入等,都没有在售价中得到体现。随着中国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扩展了对要素回报的要求,原先商品成本的货币计算中没有被考虑进去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随着生产要素对商品售价渗透率的提高,农产品等商品越来越完整地包含了价格形成的要素;只要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吸收过程在继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就不会停止。 1993年之前中国的增值税体系还没有全面铺开,1994年后中国在经营中间环节征税的增值税、营业税体系全面建立。施加在生产、流通环节的各类直接和间接税收,增加了经营成本,经营者必定要求在售价中得到弥补,于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和货币贬值。生产和技术的进步,投入中工业品比重不断增多,比如农业投入中的化肥、农机具等相对于劳动和土地的大幅提高,投入要素的工业制成比重增加,意味着其中的税收比重也上升,这就进一步带来了成本的上涨。尽管由于国家经济生产力进步带来了单位产品税率的下降,但工业投入比重的上升,还是导致了税收比重的增加。工业化带来了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间接型税收体系下,也带来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建议,中国建立直接型税收体系的未来税改方向不变。随着直接税体系的建立,间接税比重下降,税收对物价的影响将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助涨转为助跌。 中国物价 长期平稳趋势形成 当前中国物价走势的分化态势,表面上看很复杂:货币宽松环境下CPI高波动中相对高位,核心CPI持续低位运行,PPI持续收缩。但按照笔者观察通胀的三阶段划分,未来物价的长期趋势取决于经济体系中成本要素的变化,长期视角中货币因素已退居次位,中国未来30、40年的物价运行,将显著比过去改革后40年的物价低一个台阶。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方向是服务化和信息化,工业化阶段已基本结束,信息化提高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使得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相对于工业化进展带来的税收纳入增加,相对于工业化,服务化的税收纳入增加效应并不明显,因此即使没有税收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不会再现上世纪90年代产品成本中要素成本和税收成本扩展的现象。未来的物价增长,将更多地取决于经济体系本身的技术进步,仅仅因工农生产力进步“剪刀差”而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很缓慢的,未来的农产品涨价态势将长期放缓。 未来货币环境或面临两个不同发展前景:数字货币对信用货币的替代,货币政策目标转向金融平稳。在人类货币发展史上,信用货币对金属货币的替代,打破了物价长期稳定的历史;未来如发生数字货币对信用货币的替代,那么物价的稳定将重又提高,届时物价的变化可能又需经历差不多一个世纪才能看出来,一代人的时间里几乎感觉不到变动,物价变动最重要意义成了经济历史研究者的统计数字。即使货币替代没有发生,货币政策重心也将由截至当前为止的经济和物价,转向金融平稳,这意味着新世纪以来货币过分宽松状态的终结趋势。 中国物价 运行波动性显著加大 经常引发市场对中国高通胀预期的重要基础,是农产品价格高涨推高CPI。伴随着越来越多小品种农产品期货上市,农产品期货交易规模扩大,农产品价格日益脱离真实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显著加大。 在农产品资本化的早期阶段,挂钩农产品的金融商品品种和交易量均比较小,农产品期货等少数几种金融工具,主要发挥了平稳市场的作用。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中金融类交易占比成为主流之前,农产品自身供求关系和季节性供求规律仍对价格发挥着主导作用。农产品资本化对市场的稳定影响,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有显著的“结清”特征,即金融商品价格会迅速对各种信息做出反应,这种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噪声”。 在西方,由于生产经营模式主要为大农场、大资本模式,供给端的生产、经营者不仅抗波动能力较强,且对现货市场有着基本的定价权,因而农产品资本化对价格波动影响的“负作用”,能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中农产品资本化的价格稳定作用,要表现更明显一点。与海外世界不同,中国农产品生产仍然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农户模式仍然是主要经营模式,即使农户联营的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也大多是松散型的,以信息共享、风险分担为主要目的合作组织。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中间商对市场的价格控制力不断上升,生产环节的农户日益成为农产品市场上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农产品资本化条件下,中国农产品经营的农户既对农产品金融产品价格没有影响力,对农产品现货市场也没有定价权。因此,随着近几年农产品资本化的发展,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性有着上升趋势。 属于大宗品的农产品期货还有着国际市场产品“锚”,因此国内农产品市场资本化后波动程度要受到国际市场限制。但是对于属地化、区域性的农产品,资本化后的波动性上升就极易呈现。2013年9月,中国鸡蛋期货上市;2017年12月,中国苹果期货上市;2019年4月、8月,红枣期货和粳米期货上市。2019年3月后,中国CPI突然跃升并在高位运行,食用品价格也打破季节性波动规律,原因就在于鲜果农产品期货炒作带高了现货市场价格。 大概是国人的好打麻将习性,各类农产品期货推出后市场交易也一直较为活跃。中国农产品经营的结构——生产端分散、中间端集中、消费端分散,决定了中间商对现货市场价格有着重要影响力。这种结构决定了农产品资本化对价格波动,有着明显的助推作用,使得未来中国通胀走势的复杂性上升,客观上也增加了物价部门对通胀管理的难度,使得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