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港集团之后,万科A于12月27日晚间宣布参与投资“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下称“国企混改基金”),且投资金额高达30亿元。 这个由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诚通”)牵头成立的国企混改基金,目前注册资本为707亿元,系推动国企改革的又一个重磅基金。据工商资料显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已于2020年12月24日正式注册成立,目前20位股东已全部确定,除已经公告的上港集团、万科A外,还有多家央企、国企单位参与。 万科A最新公告显示,12月24日,公司下属子公司海南中万启盛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海南中万启盛”)签署了《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有限公司股东协议》,公司与中国诚通等股东共同投资设立国企混改基金。 据披露,国企混改基金的认缴出资总额为707亿元,投资方式为主要通过股权投资和创设、参股子基金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投资活动,投资领域为重点投向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反向混改项目。万科A下属子公司海南中万启盛认缴出资金额为30亿元,占国企混改基金的比例为4.24%。 中国诚通在国企混改基金的认缴出资金额为240亿元,占国企混改基金的比例为33.95%。国企混改基金将聘请中国诚通的子公司担任基金的管理公司,负责基金的日常运营和投资决策。 万科A表示,公司下属子公司以自有资金参与投资国企混改基金,是基于公司既定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公司团队拥有的丰富投资经验而做出的投资决策,本次投资有助于公司参与混改,助力业务发展。 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在国企混改基金707亿元注册资本中,除了中国诚通之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旗下三峡投资、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建材联合投资、中国国新等三家央企各出资60亿元,分别持股8.49%;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南方电网旗下南方电网资本等两家央企各出资50亿元,分别持股7.07%;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管委会旗下机构出资30亿元,持股4.24%;中广核集团旗下中广核资本、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各出资20亿元,分别持股2.83%;此外,还有上海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华侨城集团、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申能集团、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中国电子集团等单位参股。 其中,参与国企混改基金投资的上市公司有:万科A投资30亿元,占比4.24%;海通证券子公司海通创新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占比1.41%;上港集团投资7.5亿元,占比1.06%。 据公开资料显示,国企混改基金将重点投向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反向混改项目,预计总规模高达2000亿元,力争在今年内落地运营。 中国诚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碧新日前发表了署名文章《努力实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高质量发展》。朱碧新在文中表示,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时期。中国诚通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充分发挥好基金投资引领作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特别是用好“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和“中国国有企业混改基金”,重点支持中央企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培育等重大战略性项目,助力国有企业加大混改力度,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混改的渠道,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明显带有时代特征的“新品”,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科技带动下的智能化发展,正渗透于各个行业,也包括保险这一传统金融业。 12月22日,“重振国寿攻坚突破互联网创新业务协同发展”媒体座谈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上,中国人寿财险向市场展示了“科技财险”的力量。 作为大型国有保险企业,中国人寿财险不断发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客户体验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商业模式生态化,推动线上化、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化和融合,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保险创新范式。 以变应变 谋篇布局互联网业务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寿财险紧紧抓牢数字经济发展与线上化加速推进的机遇期,着力打造数字业务渠道,大力布局新兴领域,为服务保障国家重点战略落地和社会生产生活而奋进。目前,公司已在浙江、上海、深圳等互联网资源区域高地成立网销中心,形成了总公司、网销中心和分支机构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体系,为数字业务跨越式发展做好了铺垫。 浙江,作为数字经济“第一省”,走在了发展的前列。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数字经济总量达2.7万亿元,占GDP的43.3%。尤其是其省会城市杭州,正在致力于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互联网之都。 据悉,杭州的数字普惠金融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城市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之城”。这里集聚了全国超过1/3的电商平台,实现全国85%的网络零售、70%的网络跨境贸易以及60%的B2B交易,数字经济对杭州市的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 正是基于优良的数字经济基因,2016年12月,中国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成立了互联网业务部。该部门在成立之初即明确主要职能是负责公司互联网业务的开拓及运营,同时积极探索、践行互联网创新业务及管理模式,致力于打造一支“系统标杆、行业一流”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互联网专业化团队。 2017年,中国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以蚂蚁金服退运费项目为契机,推进了项目制运营机制的探索,成立蚂蚁金服专项项目组,全权负责项目承保、理赔、客服、对接等事宜;2018年,该公司又立足自身能力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责意险项目组、扶贫项目组、综合服务保障组,对物流、生活服务、房产、跨境电商、扶贫公益五大领域进行了重点的布局。 如今,中国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立足创新能力建设,以总公司网销中心挂牌为契机,利用相对成熟的项目运营管理经验以及产品和技术开发经验,为全国15家省分公司提供运营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对接等。 经历4年的项目开拓及运营,中国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已经与43家平台建立合作,其中4个平台年保费破亿元,8个平台年保费突破千万,上线平台年保费均突破百万元。 以“新业态”引领“新业务” 深耕百姓生活场景 互联网的发力,催生了诸多消费场景,也顺势带来了无数的网络场景保险需求。在新发展风口到来之际,中国人寿财险积极捕捉“新业态”带来的线上保险需求变化,主动应对。通过丰富场景化、数字化保险产品供给,为社会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生活服务领域,中国人寿财险积极挖掘场景需求,将保险需求碎片及场景化,成功开发了“客如云食责险”、“放心吃”等个性化产品,同时通过对系统接口的改造,解决了高频并发投保的场景化需求,最快可支持当天上线,在量级上可支持数十万级的并发需求。 物流领域,成功拓展了顺丰、安能、百世、圆通、韵达等业内知名标杆项目,搭建了物流行业全流程线上化业务及风控系统,采用保险+服务的运营模式,从而实现对合作企业的有效赋能。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公司与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上海安能聚创供应链管理公司达成合作,合作以来已累计为其承保超过3亿单,双方通过合作,共同推进了企业风险保障体系的搭建,为企业安全生产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房产领域,以互联网房产平台场景为切入口,成功拓展了贝壳找房、自如等行业影响力项目,专项开发了《房产经纪人责任保险》《网络交易平台责任保险》等产品,切实满足了房产平台场景化保险销售的需求。 车险业务领域,积极把握车险综改大机遇,布局发展互联网直通、线上线下融合车险业务,并与蚂蚁、微保、京东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为广大车主提供便捷、优质的线上保险服务。 健康医疗领域,时下最受关注,也是中国人寿财险努力探索的领域。针对老百姓关注的健康医疗问题,中国人寿财险紧跟国家步伐,高效落地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实际应用,首创海南、河北省域范围普惠型保险,并在厦门、福州等多个城市上线城市定制型保险,主动接轨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先进诊疗技术和药物资源,行业首创引入国外抗癌特药保障的创新产品“药安心全球特药险”,创新研发“超医保”分期缴费型、“特安心”涵盖轻症给付型、看病报销金等,联合京东金融、腾讯微保、水滴、360等知名电商、互助头部平台向公众推广。 除此之外,中国人寿财险在电商领域、出行领域、保险中介领域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创新,紧跟时代需求,不断推动传统业务模式向线上化经营转型。 以科技赋能公益 创新扶贫新模式 扶贫工作,是中国人寿财险充分发挥央企责任的重要体现。当面对传统的公益保险工作长期存在时效难、公开化难、核查难等问题时,中国人寿财险也开始了技术性的思考并付诸实践。 据悉,自2017年起,中国人寿财险将时下火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以“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为代表的保险扶贫项目中来,使扶贫保险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全面开启区块链在保险扶贫领域创新应用的新浪潮。 全流程线上化。通过大数据、图像识别等互联网前沿技术,对投保、出险报案、报销凭证索取、理赔核算、赔款支付等流程节点进行了线上化开发,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化操作。 信息公开透明。谁捐了多少,谁获赔了,什么时候赔,获赔了多少等信息都在平台上实时展示,公众可随时查询理赔人数和扶贫资金变化。 理赔简单高效。理赔各流程节点均实现线上化操作,贫困户可直接线上报案提交理赔申请,审核结果线上实时反馈,解决了以往扶贫保险理赔手续繁琐的问题等。 资金流向可追溯。所有资金来源及去向均在公众平台进行展示,使公益扶贫在阳光下进行,让公众参与从捐赠到理赔的全流程,解决了过去公益扶贫资金公开化的难题。 据悉,从开展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开展至今,中国人寿财险已为云南、四川、新疆、内蒙古、陕西等15省66个贫困县,为745.6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998.48亿元风险保障。截至2020年11月30日,累计理赔人数116134人,赔款支出约1.69亿元。 2018年底至2019年6月,清华大学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对顶梁柱保险项目影响力的评价是:“顶梁柱保险项目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的科技赋能、保险的杠杆作用和‘互联网+保险+扶贫’的项目模式,对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也产生了促进和示范效应。这一项目将公益情怀、商业运作和专业技术有机结合,为公益行业的项目设计和多元合作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中国人寿财险还发布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安心333”行动计划。对于未来,中国人寿财险表示,将继续紧跟中央决策部署,在“重振国寿”战略引领下,践行央企责任担当,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互联网+”姿态,更好地服务客户,护航改革发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1日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405元,较前一交易日上调71个基点。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476。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2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405元,1欧元对人民币7.9402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2737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381元,1英镑对人民币8.6996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9240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6389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8971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801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326元,人民币1元对0.62088马来西亚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1681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2963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6.22韩元,人民币1元对0.56170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7362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4.5886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5742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374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910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407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20662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0587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5933泰铢。
1、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今年中国出口在疫情冲击下持续超预期,近5个月平均出口增速为12%,尤其是11月出口季调同比高达25.4%,创11年以来新高。中国出口的表现也持续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出口份额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2、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而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当前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 3、对欧美出口最多,机电是主要贡献。从出口国家来看,前11个月中国对欧美出口份额超过35%,是主要驱动力。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此外,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4、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 5、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对美日韩出口或继续保持正增长,而对东盟和欧盟出口或落入负区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进入负区间,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或持平。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 1 外需表现持续超预期 出口持续超预期。今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影响,全球经贸大幅受损,据WTO最新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下滑9.2%。然而,自三季度开始,中国出口却持续超预期,尤其是最近5个月,出口同比增速平均约12%,11月出口季调同比更是达到25.4%,创11年以来新高。 与其他经济体相比,中国出口也大幅领先。自5月开始,海外主要经济体陆续放开经济,但海外疫情严峻形势仍未改变,出口增速虽有所恢复,但依然较差,远逊于中国。例如,10月美国出口同比为-13.5%,欧盟出口同比为-8.3%。 出口份额创历史新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大幅受损,而中国独树一帜的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一度超过18%,创历史新高。 尽管,自5月开始,在海外主要经济体复工复产的带动下,中国出口份额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过去几年同期水平。加之,10月以来海外疫情持续爆发,已经远超上一轮疫情高峰,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加强了疫情防控措施,年底中国出口份额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趋势大概率会延续到明年一季度。 2 产业链的完备是关键 外需能保持持续的韧性,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中国疫情防控较好、海外失控有关。中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在2月份,3月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尽管此后仍有新增病例出现,但本土较为零星,多为海外输入;而全球(除中国)每日新增病例则不断攀升,尤其是10月开始的新一轮疫情,远超前一轮。 美欧疫情仍在爆发。美国每日新增病例不断创新高,近一周平均超过20万例;欧洲经历第二波疫情后有所回落,但近期英国发现多种变异新冠病毒,尽管欧洲加强了防控,或迎来新一轮疫情冲击。因而,海外仍将遭受疫情的冲击,经济恢复将继续放缓。 另一方面,与中外经济结构有关。中国在疫情防控下,率先复苏的是生产,截止当前生产早已恢复正常,需求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海外主要经济体则以服务业为主,如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0%。从而,在疫情防控之下,美欧等均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需求的复苏好于生产,截止当前需求早已恢复正常,生产依然是负增长。在供需错位的背景下,海外不断加大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为中国的外需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全球三大供需价值链中心之一。从供应链来看,中国逐渐取代日本成为了亚洲供应链的中心,当前全球形成了以中、美、德为供应链中心的新格局;从全球需求端来看,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全球三大需求链中心之一,早期全球需求链中心仅有美国和德国,当前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了亚洲需求链中心的地位。 其次,根据Stefan Angrick(2019)测算,中国加入WTO后开始快速向价值链上游移动,高复杂程度的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提升;同时,低复杂程度产品仍保持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奠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难以取代的地位。加之,受疫情持续冲击影响,海外供应链遭受破坏,短期难以恢复;且在低利率的持续宽松环境下,海外需求旺盛,从而为中国外需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主要经济体进口份额来看,欧洲和日本自中国进口份额一度创历史新高,美国也大幅提升至贸易纠纷之前的水平,近期虽有所回落,主要与前期海外复工推进有关,但仍在高位。随着海外疫情的再度袭来,主要经济体自我国进口的份额将再度回升。从商品分类来看,二季度以来,我国消费品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已经超过往年平均水平,而中间品出口份额则大幅下降,这表明海外生产大幅受损。 此外,从美国进口产品类型来看也是如此。自2季度开始,美国进口中间品比重大幅下滑,目前仅15%左右,维持在历史低位;而进口消费品比重则大幅上升,当前在24%附近,创历史新高。 3 欧美是主驱动力,机电是主要贡献 从出口国家来看,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根据海关总署公布最新数据,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以及韩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向这些对象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高达60%。其中,欧美仍是主要驱动力,今年前11个月,中国向欧盟(含英)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9%,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较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向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达17.5%,仅次于欧盟,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6个百分点。从出口拉动来看,11月对美出口拉动总出口7.4个百分点,对欧盟(含英)出口拉动总出口4.8个百分点。 尽管,东盟在3月曾一度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对象,但随着欧美疫情持续爆发,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欧美不断加大了对我国产品的需求。11月向美国出口增速高达46%,向欧盟(含英)出口增速也高达31%,东盟再度回落为中国第三大出口对象,出口份额不足15%,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11月对东盟出口也拉动总出口1.6个百分点。 从出口产品来看,机电产品是主要贡献。90年代初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最高,超过30%;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份额已经超过50%。今年前11个月,机电产品出口份额高达60%,高新技术产品次之,也有30%;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不足20%。 不过由于疫情冲击,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提升最多,前11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为19%,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提升了0.9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而农产品则下滑了0.2个百分点。 进一步来看,机电产品是出口高增长的主要贡献。中国出口自7月开始持续高增长,而机电产品对出口的拉动也在持续扩大,7月为6个百分点,8月到10月有7个及以上百分点的拉动,11月则拉动14.6个百分点,是出口持续高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自6月开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总出口的拉动也一直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11月则高达5个百分点。 同时,受益于海外疫情冲击,疫情相关产品、地产相关产品等持续高增长,也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例如,在海外疫情爆发早期,我国疫情相关产品持续高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同比一度高达100%,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同比也曾高达77%,在二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随着海外复工开始,我国疫情相关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仍较高,且最近海外疫情再度爆发,11月疫情相关产品增速再度回升。 地产相关产品出口增速也在不断提高。由于海外经济受损严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均实行了大幅度的宽松措施,利率水平也持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加之,居民收入受到财政援助,海外房地产市场交易火爆。从而加大了对我国相关产品的需求,据海关数据,11月家具、家电等相关产品出口同比高达40%以上,在三四季度为出口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4 内需差强人意,高新技术依赖度高 在外需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内需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今年进口增速波动较大,且进口增速已经连续2个月下滑;此外,前11个月进口累计增速仍为-1.6%,而出口累计增速在10月就已经转正,11月出口累计增速更是高达2.5%,为19年1月以来新高。在进出口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背景下,中国11月贸易顺差达到75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水平。 进口表现较差可能与海外疫情失控,生产遭受破坏有较大关系。据Wind最新数据显示,美日欧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依然为负,仅韩国转正;然而随着海外新一轮疫情的爆发,工业生产再度呈现了回落的趋势。此外,与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有关,如11月原油进口价格同比-34%,集成电路进口价格同比也为-5%,而这两类产品的进口份额高达25%左右。 从进口国家来看,主要拉动力为东盟和欧美。东盟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对象,今年前11个月进口份额高达14.5%,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个百分点;欧盟(含英)次之,进口份额达到13.4%,日本和韩国的进口份额相近,为8.5%左右;自美进口份额相对最低,6%左右,不过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0.5个百分点,这与之前中美贸易问题有关。 进一步来看,9月以来,自美进口对总进口的拉动在1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11月达到2个百分点;自欧盟进口的拉动在9-10月均为2个百分点以上;自东盟进口的拉动力波动较大,一度也有2个百分点的拉动,11月有1.3个百分点。 从进口产品来看,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前11个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高达79%左右,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份额为46%,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份额为33.1%,仅次于机电产品,较去年同期也上升了2.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份额仅为8.3%,不过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是主要拉动力,9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拉动了8.6个百分点和6.7个百分点;11月,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然拉动了4.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一直占据较大的份额,主要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有关。首先,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是在显著提升的,尤其是科技类行业。这表明,我国出口品中所包含的技术属性在显著增加,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有明显提升。 其次,我国科技行业多数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我国农林牧渔业、食品饮料业以及采掘业等初级商品领域,均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位置。 所以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确实在不断提升,但从存量来看,高技术相关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我国在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对美、日、德、韩等产业链上游经济体仍然有较大依赖性,而且这些产品不可替代性非常强。例如,我国接近70%的汽车及零件、飞机等产品的进口来自美、德、韩、日等国;超过50%的光学医疗设备、机械设备等进口也来自这些国家。据IC Insights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半导体企业营收在全球排名第六,但份额仅有5%,而美国和韩国的份额则高达55%和22%。 5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行业表现或交错 明年出口前高后低,不排除进入负增长的可能性。考虑到今年1-2月份出口基数较低,明年一季度出口将保持高增长;而疫苗落地也需要一段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明年上半年出口或仍有较好的表现。随着疫苗落地实施,海外生产将加速恢复,供需缺口将大幅缓解;加之,其他竞争国的恢复,以及今年下半年的高基数,明年下半年出口或进入负增长。 美日韩继续保持正增长,东盟和欧盟或落入负区间。美国受刺激政策影响,需求恢复较快;但疫情持续爆发,生产恢复较慢,从而产品库存水平较低,当前总库存同比处于历史低位,仅次于01年和08年。 随着疫苗的陆续落地以及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新一轮财政刺激措施虽有波澜,也仍将很快推出,美国明年经济将加快修复,各行业的补库需求将不断释放;同时,美国的低利率环境或将保持到2023年,会继续支撑房地产相关行业的持续向好。此外,美国新任总统上任,中美关系或短期缓和;加之,今年前三季度对美出口基数较低,出口结构相对稳定,根据过去几年中国对美出口份额情况,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美出口大概率能继续保持正增长。 截止今年11月,中国对日韩出口份额较去年有所下滑,累计增速也相对较低,随着海外经济恢复,叠加低基数,并考虑过去几年出口份额,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日韩出口或维持正增长。 而今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含英)的出口增速一直相对较高,出口份额也明显较往年提升,考虑到明年海外经济陆续恢复,供给错配带来的出口份额会有所下滑;加之,欧洲债务严重,脱欧或给欧洲经济恢复带来一丝震荡。因而,在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下,我们预计明年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或进入负区间。 农产品或正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进入负区间。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关系影响,农产品出口一直负增长。考虑到明年全球经济修复以及中国贸易关系缓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继续执行,叠加今年的低基数,我们预计明年农产品出口或正增长。根据PIIE预测,截止11月份,中国自美国购买的第一阶段协议涵盖商品累计820亿美元(按美国出口数据测算),进度仅58%;其中,农产品购买进度虽然一直在快速上升,但也不到8成。 今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较往年大幅上升,对总出口一直有较为持续的拉动,随着明年海外其他经济体的恢复,我们预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或回落。而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明年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出口,但叠加今年下半年相对较高的基数,明年或持平。 行业表现或交错。如果从行业出口交货值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行业遭受到较大的冲击,但仍有部分行业表现超预期,如计算机通信行业前11个月出口交货值份额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6个百分点,累计同比为5.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6%;医药制造业累计同比33.3%,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5%;此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虽然出口份额较少,但累计同比远高于去年同期。这主要与海外疫情失控背景下,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引起的对医疗物资、家庭用品、远程办公产品以及地产相关产品的需求增加所致。而其他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则表现较差,且出口份额也有所减少。 如果从上市企业季报营收来看,企业业绩的改善,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一是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行业、二是汽车制造相关行业、三是地产投资高增带动的建筑建材行业、四是受益于出口高增的相关行业。我们测算的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营收增速要高于其他行业2~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类行业营收同比增长近30%。而下游生产和服务类行业业绩表现仍相对较差,传媒和消费者服务行业营收仍在负增长,反映需求端的恢复相对缓慢。 随着明年疫苗的陆续落地,今年表现超预期的行业,如疫情相关产品行业、远程办公等产品行业的表现将有所回落。而今年表现较差,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或因海外经济的恢复而重新受益,如机械设备、文体娱乐以及皮革毛皮等相关行业。 风险提示:疫苗进度不及预期,相关预测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中美贸易,疫情发酵,政策变动。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是为下一年的的宏观政策定调的,但今年有所不同。12月会议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时效性都不止一年,而是至少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都要关注的长期问题。这一时效性的变化突显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增长。 会议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这对改善供应链也至关重要。中美科技脱钩持续升级,给中国自主研发带来极大挑战。尽管拜登政府可能缓解紧张的贸易局势,但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制裁会继续。中国已诉诸“双循环”模式,想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来应对美国的威胁,并相信本土市场的海量规模和复杂性本身就能激发创新。近些年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也证实了这种信心。 推动自主创新,企业部门是主力军。在中国改革的初期,国有企业推动了大多数技术突破,主要用于军工和航空航天。但是,国企的低效和非营利性质并不适合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本次会议承诺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即把私人资本引入国企管理以改善激励机制。之后,国企再凭借其先天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市场创新中重获一席之地。 监管部门强调通过金融改革支持创新,增加直接融资。中国的金融体系因为不支持实体经济而饱受批评。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转变:过去是劳动力和资本,而现在是科技。由于银行业天然保守,中国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无法为科创企业提供所需的风险资金。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更适合此类业务,因为它们在评估新技术潜力方面更专业,且对风险有高容忍度。但这种转变也将是长期的,特别是疫情后企业坏账已经增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改革恐怕必须小步慢跑,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中国政府在追求创新的进程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本次会议提到“市场”的次数比“科技”或“政府”还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会退后一步。深圳是这种方法的典型案例。在深圳成为国家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深圳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设立100亿元的母基金以吸引天使投资人和高科技公司设立办事处。尽管如此,政府仍需警惕,更明智的应对市场失灵,同时避免浪费投资。当局还表示将加强监管以避免金融风险---这既是对近期债务市场违约的间接回应,也是支持创新和长期发展所必须做的。
2020年12月22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600050)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颁发5G中低频段频率使用许可证。银河证券指出,5G中低频段频率使用许可证为期十年,增强行业各环节投资回报周期确定性。许可证同时提及4G频率资源重耕,有望加速各类新型5G服务渗透。 投资建议:2020年起我国进入5G网络建设高峰期,建设高峰期预计持续2-3年,5G建网投入预期逐渐明确。建议关注运营商(中国联通)、设备商(中兴通讯(000063)和烽火通信(600498)),光模块厂商(中际旭创(300308)、光迅科技(002281)和新易盛(3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