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家乡恢复成原来的样子。”2017年,“钢老板”李民有这个想法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这可是高达数亿元的投资,谈何容易!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李民的梦想终于实现――投资治理的金岭矿山修复项目让昔日矿区变成景区。 李民的家乡在河北迁安市蔡园镇刘庄子村,在他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山清水秀、草丰林密”的地方。青山之下,覆盖着大量铁矿,成为过去几十年当地发展经济的依靠。随着矿业资源的开发,钢厂建起来了,群众就业增加了,但一个个采矿区也成为青山的“疮疤”。 蔡园镇是迁安的缩影。据了解,迁安境内已探明铁矿石储量27亿吨,是北方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亚洲最大单体线材生产基地,是名副其实的“钢城”。近年来,依铁而起、因钢而兴的迁安通过实施“矿山修复+”战略,统筹矿山修复与新型建材、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业态发展,走出了一条矿山修复与产业发展融合的绿色治理之路。 调旧育新 钢铁去粗变精 在做矿山修复之前,“镀锡板上绣花”曾是李民的得意之作。“告别粗钢做精品、做产业链延伸,这样企业才会有前景。”10年前,李民的思文科德薄板科技公司下决心转型,随后建设了国内首条八色印铁生产线,以企业自产镀锡板作原料,生产高端金属包装制品,一举从采铁矿跳到了产品终端。 依托钢、延伸钢、不惟钢,正是“钢城”迁安调旧育新的发展思路。近些年,迁安以去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压减铁946万吨、钢1219.8万吨,并同步发展精品钢铁、提升产品档次,先后实施了燕阳800万吨冷轧基地、首钢新能源汽车材料等一大批链条延伸项目。 同时,迁安培育70余家企业落户北方钢铁物流产业区,使物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30亿元;依托化工产业园打造“焦炉煤气高效综合利用、煤焦油深度加工、粗苯精制”产业链,年内化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打造生物医药和健康应急产业园,中溶科技等项目实现逆势增长,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7.5%。 目前,迁安精品钢材产量达1220万吨,耗钢能力提高到752万吨,精品钢材比重提高到35%,实现了钢铁产品就地转化升值。同时,迁安共有15项产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参与制定了《连续铸钢方坯和矩形坯》等20余项国家标准。 今年1月份至10月份,迁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精品钢铁同比增长15.3%。“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增强补弱,扬优成势。”迁安市委书记韩国强介绍,通过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迁安实现了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共赢。 矿区修复 再现绿水青山 2017年,李民组建了田源矿山综合治理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5亿元修复矿山1万余亩,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富民产业。两年多过去了,看到矿山修复“有点样子了”,蔡园镇刘庄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学带头办起了农家乐。 “矿山公园9月份开园,“十一”假期就接待了3万多游客,我们家的农家乐也有几百名游客来吃饭。”李学说,矿山修复景区的绿水青山将会成为更多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田源矿山治理公司实施的金岭矿山公园项目已投入资金3.8亿元,基本完成一期3300亩工程,修复了4座山体,新增景观河道1500米,观光火车3000米,种植白皮松、油松10万余株,种植“花海”1100亩;通过矿坑回填,造地复垦复耕,已实现新增耕地506.96亩。 同时,金岭矿山公园通过“三连”模式带动当地群众:“景村连体”,使美丽乡村与景区业态相融,形成利益共享和一体发展;“园民连利”,刘庄子、孟官营、小石岭3个村成立了合作社,以集体土地、农户土地入股景区,发展起农家餐饮、乡间民宿等服务业;“绿富连兴”,矿山修复后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迁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地质公园服务中心副主任姚来介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迁安通过“矿山修复+”模式,围绕休闲旅游实施了计划投资2.6亿元的灵山矿区文旅综合体项目;围绕现代农业,把棒磨山铁矿治理着重打造成生态农业休闲区;围绕绿色建材,组织首钢矿业公司实施裴庄区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 2019年11月,迁安市被确定为50个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之一,新建矿渣水渣生产线、建材产业园等项目正加快推进,矿山固废正转化为资源优势,变身新的“聚宝盆”。 补齐短板 打造幸福之城 “往年我都去城里大医院,今年我在乡卫生院住院,不但治疗效果有保障,花费还少。”76岁的田宝瑞家住迁安市彭店子乡南丘村,患有冠心病,每年都要住院治疗一两次。让他受益的是迁安去年创新机制建立的“医共体”。 2019年4月,迁安市中医医院与彭店子乡卫生院正式组建为紧密型医共体,在医疗设备、专业人才等方面实现了共享共用,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迁安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两大医疗集团正式成立,整合了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构建“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的一体化管理新格局和分级诊疗新秩序,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资源下沉。 近年来,作为工业大市的迁安,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聚力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他们通过组建医共体,使8大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辐射全域,全市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让利群众3540万元;探索“幼小中高民职”的“六位一体”教育模式,推进42个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组建初高中教育集团,精心办好优质教育;在河北率先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为增加优质生态供给,迁安市通过植绿造林、理水润城、净土治山、清气提标,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实现了人均一亩林;先后累计投入100多亿元,率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PM2.5浓度5年间下降率达49%,作为河北工业体量最大的资源型县域,迁安交出了天蓝水清的生态“答卷”。 “钢城”迁安,正在变成一座幸福之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12月31日,记者从蒙草生态获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关于2020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的通知》显示,内蒙古包头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由蒙草生态参与实施。 昆都仑河国家湿地公园北起桃儿湾,南至包头城区110国道,全长约11公里,总面积714.93公顷,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4.91%。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从水面广阔的水库,到蜿蜒的河流,整体风貌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环境自然协调,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教和旅游观光的价值。 一直以来,蒙草生态秉承“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理念,围绕生态修复,运用大数据领域相关技术,实地采集区域内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样本,通过检化验和数据分析,判断区域生态健康状况、历史演变规律、实时动态监测等,为各个地区设立“生态指数”监测评价系统。 自公园获批试点建设以来,包头市昆都仑区区委、区政府积极推进公园保护与建设工作。蒙草生态团队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完成了河道景观建设、湿地生态修复、室内外科普宣教体系建设以及智能监测系统等多项内容。 近年来,蒙草生态先后参与修复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乌兰浩特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项目,运用生命共同体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近自然的种植模式及种植总量考虑与场地用水的承载力的平衡,并选用最适宜在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通过系统修复使项目区达到植被恢复、河流潺潺、草长莺飞的良好生态效果,参与修复的项目均获评国家湿地公园。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6日讯 12月15日,“瓣瓣同心?携手共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北京市天竺综合保税区内的北京乐石文物修复中心,这里有清明时期的诗文字画、青龙藏木质经板、黄地织金吉服袍、江口明末战场遗址部分出水金银器等数件珍贵文物在文物修复专家的手中重新焕发生机,继续用新的面貌来“讲述”我国曾经的辉煌文明。 近年来,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天竺综合保税区在北京“两区”批复设立的新机遇面前,重点发展文化贸易,促进海外文物回流。保税区中的文物修复工作不仅可以将大国工匠的匠心精神与文物修复的精湛技艺相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将中国的文物修复逐步向全球化发展,向世人展示我国文物修复师的高超技艺。 文物修复师在修复字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前 言 2021年通胀显然是引领市场的确定性主题,无论是发达国家央行大扩表下的流动性泛滥,还是在疫情后阶段将逐渐修复的产出缺口,都共同指向了全球通胀回温的可能。展望明年,预计2021年以中美为代表的全球物价温度将会回升,上半年全球通胀共振向上,下半年全球通胀交错回落与平稳,预计美国通胀走势呈倒V型,中国通胀整体呈现先上后平。 然而,通胀对于投资而言显然还是一个过于宽泛且抽象的命题。是普适的大通胀?还是结构性通胀?如果答案是后者,水往何处去?价往何处涨?我们在此时起笔“与通胀共舞”系列,正是希望步步厘清通胀同比数字背后价格上涨的主线。本系列开篇将先着眼于居民部门,本报告首先聚焦于国内CPI的2021年展望。 在本篇报告中,我们先对明年CPI中枢和节奏做出预测,再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核心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主要观点 2021年CPI趋势展望 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总体上,我们预计2021年CPI中枢在1%附近,核心CPI则将升至1%附近。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 此外,我们尝试从三个视角拆解CPI,试图探究三个问题,在通胀中消费需求有多大价格拉动?真正超季节性新涨价对当年通胀是拉动还是拖累?环比偏离季节性的关键节点在何时?我们认为,居民部门涨价的不确定性在于CPI修复的节奏和幅度(受到猪、油巨大影响),但可把握的确定性在于反映国内消费需求的核心CPI的稳步回升。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或是最为明确的主线。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主要因素。 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是我们前瞻观测核心CPI的重要指标。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以及居民杠杆率均有抬升,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以上水平抱有信心。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基本为0,季节性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及疫苗进展变化,国内非洲猪瘟再反复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明年CPI中枢回落,趋势上行 2020年,CPI在黑天鹅因素冲击下从高通胀进入通缩,前有新冠疫情,后有沙特俄罗斯原油价格战,核心CPI萎靡不振,猪、油齐跌拖累CPI一路下行。行至2021年,在全球经济修复的归途中,我们认为黑天鹅将逐个退场,CPI也有望实现低位反转,中枢虽有回落,但全年趋势上行。 总体上,预计2021年CPI中枢接近1%,核心CPI也将升至1%附近。CPI结果主要反映了供给侧冲击的消退,猪周期进入下半场,猪肉产能回升,猪价回落拖累CPI中枢。核心CPI结果主要反映了需求侧冲击的消退,线下消费场景重建,需求加速修复,服务业可期待量价回升。 节奏上,上半年CPI呈单边上行,下半年或陷入震荡,年中高点或触及1.5%左右。2020年上半年猪油齐跌奠定了2021年上半年CPI升温的主基调,而下半年CPI上升的持续性则主要取决于需求侧,即全球经济修复下,国际油价(取决于国际工业生产修复情况)、国内服务价格(取决于线下消费需求修复情况)的上涨斜率。 二 视角一:核心CPI+食品+能源 从构成分项看,我们可以把CPI拆解为三部分,即CPI=核心CPI+食品+能源。预期核心CPI、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分别拉动CPI同比 0.88、-0.32、0.41个百分点,可以理解为核心消费需求对价格的拉动在0.88个百分点左右。 需求侧,2021年居民杠杆抬升以及存款活化的趋势下,国内消费需求修复带动核心CPI回升是最为明确的主线,预计核心CPI到2021年Q4回升至1.5%-1.7%。而国际需求修复仍受制于海外疫情反复问题,高不确定性限制了油价上涨空间,中性预计布油全年中枢或为55美元/桶。供给侧,猪周期产能修复猪价回落则是拖累明年通胀中枢的决定性因素,预期猪价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全年中枢同比跌20.6%。 (一)核心CPI:下半年归位 探求CPI趋势之前,先明确什么是前瞻核心CPI变化的有效指标?居民存款的活化情况及居民杠杆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我们在研究企业部门投资行为时,常以M1(企业活期存款)前瞻工业企业生产和工业品价格变化,即M1领先于工业企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PPI同比1年。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在分析居民部门的消费行为上,我们可以用居民活期存款前瞻居民的消费积极性、零售业的库存周期和消费品价格变化。从我国的历史数据看,居民活期存款同比稳步领先于零售业库存周期1年,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 除此之外,居民杠杆率的抬升也基本领先于核心CPI同比1年左右。居民杠杆率抬升往往意味着居民对可选消费品、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将有明显增长,典型如地产后周期(家电)、汽车、高端手机等等。 疫情以来,居民活期存款增速实际上并未明显受挫,甚至对比2019年小幅抬升1个百分点(2020年均同比10.1%,2019年均同比9.1%)。同时居民杠杆率三个季度来也已累计抬升了4.3个百分点。结合这些数据来看,我们对明年核心CPI同比修复到1.5%左右水平仍然抱有信心。 实际上,2020年下半年开始,核心CPI环比与季节性均值间的差距已经开始收敛,至少已经基本与2019年水平同步。假设核心CPI环比在明年完全回归到季节均值,则核心CPI同比将在明年下半年达到1.5%-1.7%左右。 (二)猪价:或震荡回落至30元/公斤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猪周期将真正进入下半场,产能、需求、成本三因素影响下,猪肉价格或在2021年末下跌至30元/公斤左右,难以完全恢复回猪瘟前。则2021年全年猪肉价格中枢或在36元/公斤附近,同比下跌20.6%,结合猪价CPI权重(3.5%左右),预计拖累CPI中枢近0.7个百分点。 首先,从产能修复情况来看,存栏同比趋势向好,只是在夏季冬季遭遇疫病干扰。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已经在2019年10月初现拐点。按照存栏到出栏10个月左右的培育周期,出栏同比本应在2020年三季度触底反弹,引起价格回落。然而为什么2020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反复震荡,迟迟难以突破40元/公斤大关?这背后或因夏季(6-8月)南方省份非洲猪瘟再次抬头,以及冬季(11月-1月)东北省份传统猪病高发,致使养殖过程中产能反复折损。但长期来看,到11月能繁母猪存栏已经恢复到非洲猪瘟前的88%左右,1-10月猪饲养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6%,明年产能持续修复的大趋势并不会改变。 其次,从需求变化情况来看,年底季节性需求高增只能在短期内推高猪肉价格。从生猪定点企业屠宰量观察往年消费季节性,每年的年末年初都是消费高峰,屠宰量往往比9、10月份高出15%以上。目前恢复至80%的产能或许可以初步满足日常的消费需求,但一到春节前消费旺季,供给明显承压,这也是12月以来猪价低位反弹的原因之一。不过,预计到2021年春节后,需求回落,猪价自然会再次进入下行通道。 最后,从成本上涨情况来看,饲料价格的抬升可能在长期内牵制猪价回落幅度。2020年至今,生猪饲料价格已经环比上涨21.5%,达2015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并且由于生猪存栏的快速修复和海外疫情对生产的扰动,饲料主要制作材料如玉米、豆粕的产需缺口仍有扩大的风险。 综合来看,我们中性判断明年猪肉批发价中枢36元/公斤,对应猪肉价格在明年底跌至30元/公斤。节奏上,春节后(3-5月)以及秋季(9-11月)或见猪肉价格明显回落。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猪肉批发价中枢为28、42元/公斤,对应猪价在明年底跌至20元、40元的情景。 (三)油价:国际疫情反复下的高不确定性 我们中性预计2021年布油价格中枢在55美元/桶左右,同比2020年(考虑国内地板价调控)上涨20.7%,结合油价CPI权重(2%左右),预计拉动CPI中枢近0.4个百分点。 然而明年原油价格波动具极大不确定性。海外疫情的变化仍是最终决定全球经济修复的关键。一边是市场预期2021年中70%的发达经济体民众可以接种新冠疫苗,12月第一批欧美新冠疫苗已经开始接种;一边是12月来海外新冠疫情再度恶化。12月美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20万,南加州医疗资源紧张。英国伦敦发现变异毒株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同时,OPEC+协议自2021年1月开始,成员国决定自愿将减产数自770万桶/日调整至720万桶/日,并将每月召开会议评估市场状况并决定每月的产量调整,每月调整幅度不超过50万桶/日,后续减产持续力度仍有变数。因此,另外在悲观和乐观情景中,我们分别假设布油中枢为50、60美元/桶。 三 视角二:翘尾+新涨价 在翘尾+新涨价视角下,我们将CPI同比走势拆分为三部分,即CPI同比=翘尾(前一年环比累积的确定性涨价)+季节性新涨价(季节性环比累积的正常涨价)+超季节性新涨价(当年非季节性环比累积的特定涨价),得以更好区分当年CPI数字背后的本质。经拆分,预计全年平均翘尾因素对CPI影响接近0,季节性新涨价因素为1.31%,超季节性因素为-0.32%。 从各年份的对比来看,2021年CPI中枢的回落,为翘尾及新涨价的同步拖累,一是翘尾接近0%(主因2020年下半年猪肉和原油的疲软),二是新涨价超季节性继续为负(主因2021年春节后猪价大概率将明显回落)。超季节性因素中主要考虑的是供给侧冲击,即猪和油,反映中性预期下,猪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拖累会大于油对通胀超季节性的拉动。 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末-2021年初猪肉和大宗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给2021年全年通胀中枢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12月下旬英国疫情失控并导致欧洲对英“锁国”的行为,给国际大宗商品疯狂的上涨浇了一盆冷水。而同时国内黑色价格突破历史新高,猪肉价格反弹。多项价格大幅震荡下,12月CPI环比的最终结果可能使2021年翘尾存在较大变数。 四 视角三:环比季节性 最后,再切换到环比视角分析2021年全年通胀上行的节奏,我们认为夏季及年末或是CPI环比较为强势的时段,大概率会恢复季节性甚至有望强于季节性。一则猪肉价格或将季节性回升,二则伴随经济的修复核心CPI也将恢复往常并可能出现过热。 而春季(3-5月)以及秋季(9-10月)可能是CPI上行节奏明显弱于季节性的时间点。春季及秋季作为生猪养殖一年内的黄金时期,可能见证猪肉价格的快速下行。
寒冬,河北三河市蒋福山的山场中人声鼎沸、机械轰鸣。这里正在对首都东部的燕山生态屏障进行修复,力争让经过数十年无序开采遭到破坏的20多平方公里的矿区尽早变成首都东部一块高质量生态绿地。 三河市市长刘连杰介绍,蒋福山区域为燕山余脉,总面积78平方公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上世纪70年代起,当地百姓靠山吃山,办起了采石场、白灰窑,高峰时这里拥有500多家小开采企业。 经过数十年开采,山场被破坏区域达到22平方公里。但是,整个矿区上缴的税收不到7亿元。不仅没有挖出当初人们希望的“金山”,而且毁掉了一个能够给群众带来生态红利的“青山”。 2016年,三河市打响矿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攻坚战,他们果断关停了全部采矿企业,成立了由市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矿山修复领导小组,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思路,探索出一条生态复绿的矿山综合整治之路。 “通过公开招标,我们引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队伍参与竞标施工。主要采取削平填低、覆土植绿等进行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面积6.6平方公里,剩余15.4平方公里将于今年年末完成主体工程,明年春天将全部实现复耕及绿化。”三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夏志刚告诉记者,目前,矿区已植树110万株、植草2900亩、新增可利用土地7000亩。在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过程中,市里还针对矿山地形地貌特点,兼顾现阶段生态治理与未来转型发展,最大限度地整理可利用土地,预计可新增1.5万亩可利用土地。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福成集团参与治理的一期工程项目区,记者看到,山脚下是一片苹果园,山腰间是一排排松树,覆盖了整个山场。“这片园区原来主要出产建筑石子,布满大大小小的矿坑。经过治理修复,已建成1200多亩苹果园,今年秋天已经进入了挂果期,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苹果园技术员王桂山告诉记者。 “全面治理完成后,矿区将形成千亩林地、万亩花海的生态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基础。同时,借力矿山治理推动经济转型,打造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绿色创新区’,力争在打造出一块高质量绿地的同时,为山区百姓建起一座‘绿色银行’。”刘连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通讯员 刘伟)
内容摘要 核心观点 预计四季度GDP实际增速+6.6%,超出市场预期。从生产法角度,10、11月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有所持续。因此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 工业积极向好,消极扰动有限 内外需求强劲仍然是工业生产有力支持,虽然12月出现的消极因素,例如国内电力供应能力、海外供给较弱与国内生产高速增长匹配不足,但我们认为造成的扰动有限,工业生产总体上仍将保持向好态势,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我们预计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8%。 投资继续修复,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劲修复 预计1-12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2%左右,较前值修复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7.6%,较前值修复0.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4%,较前值修复0.4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12月增速分别为16.5%、5.3%和12.3%,前值分别为11.5%、3.5%和12.5%,增速维持稳健较快,其中地产投资更具韧性,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基建投资维持稳健。 社零稳健修复,消费分化再现 预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5.5%,较前值提升0.5个百分点,消费持续稳健修复。经济持续强劲复苏,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缓解,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对消费总体有一定支撑。结构方面,受社交距离影响,消费分化修复特征再现。高社交属性修复遇到阻力,“宅经济”相关消费增速继续高增。 供给优势占优,出口持续景气,备货逻辑兑现,进口缓慢修复 供给优势占优,中国供给填补海外需求缺口持续兑现,预计12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出口同比增速11%;备货效应兑现,海外供给缓慢修复决定了进口缓慢修复的特征,预计12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进口同比增速3%;11月贸易顺差727亿美元。 预计信贷12月新增1.4万亿,社融新增2.7万亿,增速分别反弹至12.9%和13.8% 预计12月人民币信贷新增量为1.4万亿,对应增速为12.9%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我们的判断相比目前市场较为悲观的预期有较大反差。2019年12月新增信贷1.14万亿,我们看2020年12月仍能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在于:1、信托贷款监管强化使得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2、企业信贷需求仍然旺盛;3、表内票据预计有近4000亿的净增量,主因表内信贷有所收缩的情况下,企业年末发放奖金等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更有意图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获取资金。预计12月社融新增量达到2.7万亿,增速13.8%,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结构上,信贷、政府债券、票据融资、贷款核销是主要支撑。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超预期蔓延。 目 / 录 正 文 预计四季度 GDP 实际增速+6.6%,超出市场预期 10、11月经济持续强劲复苏,供需两端数据表现良好。供给端,工业增加值连续攀升新高,11月达到7%,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而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8.0%,较上月大幅提升0.6个百分点,二者增速均明显超出去年同期水平,预计12月有所持续。因此从生产法出发,我们预计四季度GDP增速达到6.6%,显著超出经济潜在增速。从三架马车的需求侧来看,随着居民收入渐进修复,四季度消费持续向上改善,并呈现加速修复,但由于秋冬疫情又出现反复,高社交属性消费增速下滑,“宅经济”消费继续强势,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投资数据中,地产投资依旧更具韧性,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基建投资维持低迷或主因财政资金淤积及项目不足;四季度净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对GDP有明显支撑。综合看,由于我国GDP核算主要采取生产法+收入法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认为从四季度月度数据看,GDP增速有望超预期上行至6.6%,产出缺口显著为正。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稳民生、稳就业是2020年更重要的政策目标。8月全国调查失业率5.6%,较7月再降0.1个百分点,失业压力继续缓解,全年失业率压力最大的时点已平稳渡过,完成全年6.0%的目标难度较小,我们由此提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由保就业切换至缺失,进而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稳健灵活适度。未来,我们认为需关注首要目标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11月26日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强调保持宏观杠杆率稳定,央行持续关注金融稳定问题,预计2021年一季度央行将进入紧信用。 工业积极向好,消极扰动有限 内外需求强劲仍然是工业生产有力支持,虽然12月出现的消极因素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工业生产总体上仍将保持向好态势,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我们预计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8%,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9%。 在外需方面,海外供给能力恢复不利依然需要我国供给支撑其需求。12月以来,海外疫情形势愈加严峻,确诊人数激增,病毒产生变异对疫苗的有效性带来较大不确定性,海外城市封锁要求提升,生产供给能力难恢复。“宅经济”、抗疫物资等相关产品订单将进一步向我国转移,支撑我国相关制造产业较高速增长。12月出口集装箱指数CCFI大幅攀升,大超疫情前水平,出口仍将有强劲表现。 在内需方面,国内需求的强劲恢复是对工业相关行业的有力支撑,价格向好提振生产信心。第一,下游消费持续回暖,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持续上行,乘用车零售数据连续三周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第二,投资方面,制造业、地产、基建等投资保持稳步回升态势,对相关产业链具有一定支撑作用;第三,服务业加快恢复带动相关产业链生产,受疫情影响较重的线下消费领域修复的空间较大,线下观影人数和票房数据亦有所改善;第四,价格向好提振生产信心,12月动力煤、LME铜价、铁矿石价格表现强劲,螺纹钢、水泥价格势态良好。 12月出现部分对工业生产的消极因素,具有一定负面扰动,但总体影响有限。 第一,国外供给能力恢复不足,对我国工业生产的高速增长造成一定拖累影响。例如出口需求旺盛,但海外配合不足导致负面影响。根据中国容器工业协会(CCIA)的数据,由于欧洲和美国COVID-19相关的处理能力下降,平均集装箱周转时间已从60天前激增至100天。国内集装箱制造商已经扩大了轮班并提高了产能,但供不应求,在短期内对出口的高速增长有所制约影响。再如汽车芯片的海外供给能力不足对国内汽车生产亦有拖累作用,高频数据显示12月汽车轮胎开工率下行幅度较大。我们认为,由于我国产业门类齐全,短期的海外供给消极冲击可以通过国内提高相应的生产能力解决,冲击较为有限。 第二,供电能力相较工业与居民用电需求高峰叠加而言偏弱,对工业的进一步提速有一定制约作用。例如,近期湖南、江西电力供应偏紧,浙江也出现限制用电情况。国家发改委12月17日回应称,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拉闸限电对耗电较高的产业生产具有一定负面影响。高频数据显示,12月以来高炉、焦炉开工率小幅下行,但依然高于去年同期;重点企业粗钢产量环比上行,主要钢厂达产率小幅下降。我们认为,虽然电力供应能力在短期内较难快速扩张,但是提升用电效率有助于改善这一负面影响。 投资继续修复,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劲修复 预计1-12月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3.2%左右,较前值修复0.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2%,较前值修复1.5个百分点,地产投资累计同比7.6%,较前值修复0.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累计同比1.4%,较前值修复0.4个百分点。从当月同比增速来看,我们估算的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12月增速分别为16.5%、5.3%和12.3%,前值分别为11.5%、3.5%和12.5%,增速维持稳健较快,其中地产投资更具韧性,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基建投资维持稳健。11月制造业投资大幅修复值得关注,主要是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信贷着重支持及企业盈利转正的共同带动,另外,受益于汽车销量回升及出口旺盛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及消费带动的消费品制造业的支撑强劲,我们认为12月此状态有望延续。地产投资保持韧性,基建投资受财政支出未完成预算影响,预计仍维持低位。 预计制造业投资维持强劲修复 预计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修复至-2%,较前值回升1.5个百分点,当月增速有望保持在12%左右的高位。主要有几个方面支撑:第一,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强劲,基建投资当月增速稳健正增长,制造业需求改善,企业利润快速修复,5月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增速转正,且此后增幅波动上行,推动投资需求;第二,政策强调资金直达实体,保障制造业融资来源,除MPA考核加大制造业融资考核权重外,央行强调信贷的结构性调节作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下半年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维持在60%附近高位,较上半年30-40%的水平明显提高。 行业结构方面,预计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然表现最好,是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支撑。1-11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8%,较前值继续大幅提高2.8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 除此之外,截至11月可得数据,从投资当月同比增速来看,表现较好的行业分别为医药制造业76%,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6.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5%,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2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23%,食品制造业19%,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19%,纺织业13.8%等。其中,除高技术制造业外,受益于汽车销量提升及出口带动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及近期价格上涨明显的有色冶炼、煤炭等行业出现较大涨幅,对制造业投资构成较强支持,其他行业主要集中于受益于地产投资及消费加速修复带动的行业,这些行业投资仍将继续得到提振。同时,我们观察到,11月制造业行业中当月同比增速为负的仅有11个,较10月减少了5个。 总体看,制造业投资增速在部分行业的引领下,呈现确定性修复态势,且呈现加速修复走势,但2020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转正的概率仍然不大,我们维持年初的判断,预计年末回升至-2%的位置。 基建:财政支出平稳,基建小幅回升 预计2020年全年基建(统计局口径)同比增长1.5%。2020年,疫情发生后,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工具,在专项债发力、基建单月快速转正的背景下,市场对全年基建增速较为乐观,在疫情有效防控、经济良性修复、失业压力缓释等一系列积极信号显现后,Q3基建增速表现大幅低于市场预期,主因在于财政支出效率较低导致财政存款淤积、政策调整带来摩擦成本、天气因素扰动。 财政掣肘扰动基建进度。2020年Q4,财政是影响基建进度的关键因素,主要矛盾点在于财政年末集中花钱和财政存款淤积问题。财政年末集中花钱概率高,根据我们推算,由于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支出目标分别为3.8%和38%,为满足预算,Q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或需达到20.6%、52.5%,但从10月、11月财政支出增速来看,财政支出相对低迷,一般公共预算的基建类项目支出进度较慢,且Q3以来专项债投向基建项目比例也有所下降,可以看到财政掣肘对基建进度的扰动。 另一方面,财政存款淤积问题值得关注,主因在于以下方面: 1、从税收到债务性融资的收入来源变化导致资金下沉效率降低,并出现了资金下达并未形成支出的情况,根据财政部透露,截至11月底,1.7万亿直达资金已经下达完毕,80%以上的资金已经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资金结余。 2、逆周期托底压力降低,严守财政纪律,允许专项债用途调整,增加摩擦成本。基建对非农就业有重要的提振作用,随着疫后经济快速修复,托底压力下降导致基建发力的必要性下降,7月财预〔2020〕94 号文发布表示,允许依法合规调整专项债用途,可优先用于 “两新一重”、老旧小区改造、公卫基建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原则上9月底前完成即可,在调整用途的同时强调严守财政纪律,由此导致支出速率下降、摩擦成本上升,基建投资受到影响。 3、政策正常化意味着财政更加注重防风险。本次疫情,我国选择严守房住不炒底线,通过政府加杠杆的方式应对疫情冲击,随着政策开启正常化道路,行稳致远、收支平衡的财政纪律意味着财政将更加注重防风险。11月11日财库〔2020〕36号要求“加强地方债发行项目评估,严防偿付风险”,不仅要保证项目质量,还需要从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角度促成市场化融资约束的建立。在这种背景下,基建项目周期长、规模大、投资回报率低,没有优质基建项目支撑,财政支出和基建投资必然会受到负面拖累。 此外,Q4一般是基建的传统淡季,今年Q4受拉尼娜现象导致的冷冬和供需错配推升再通胀的逻辑影响,电力供需差距拉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供电不足”的超负荷现象,导致阶段性拉闸限电的非常规措施出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存基建项目的施工强度,对基建进度产生一定扰动。 地产投资稳步回升 预计1-12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达到7.5%。房住不炒仍是政策主基调,短期政策调整是正常化回调,中性政策下,拿地平稳,销售韧性持续,建安稳步修复,到位资金保持高增,地产投资继续稳步回升。 政策调整符合正常化思路,结构性调整不是“全面收紧”。Q3一系列地产政策变化成为市场焦点,7月中旬深圳楼市收紧首当其冲,7月24日韩正主持房地产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的重要性;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强调三道红线,降负债是核心内容;8月26日住建部强调抬高政治站位。部分城市的边际收紧并不代表着全面收紧,因城施策的背景下,近期吉林、上海、天津等在人才落户放宽、公积金贷款额度提升、公积金异地信息互认等方面也有政策调整。 我们认为,近期政策调整是结构性的,围绕着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核心,在打压投机性需求、防范潜在风险等方面“紧”,在保障无房家庭、积极吸纳高技术劳动力等方面“松”,不应理解为全面收紧。同时,后疫情时代,政策回归正常化过程中势必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收紧,2021年地产政策大概率处于渐进正常化调整过程中,无需担心政策边际调整对数据产生较大短期冲击。 加速推盘促进资金回流,后续关注被动再投资链条。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12.1%和18.6%,保持较高水平,一方面得益于年末房企冲量,加速推盘积极性较高,疫情后部分城市形成一定涨价预期,居民对房价和促销相对敏感;另一方面是前期地产政策的边际调整对房企负债结构有一定扰动,房企有加速销售资金回流改善现金短贷结构的积极性,11月定金与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同比为14.6%和18.3%,处于较高水平,也有印证。 我们提示关注销售数据的滞后作用,Q2末起销售数据的快速修复,有助于带动后续主动再投资和被动再投资的表现,主动再投资方面,拿地和新开工数据表现平稳,我们提示后续关注被动再投资链条,2016年后,“预售-竣工”的预售未竣工面积持续累积,形成了一定的“待竣工库存”,2020年疫情进一步推高预售未竣工面积,我们认为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引导下,在降负债、透明化经营等短期监管政策的要求下,房企有加速销售尾款回收的压力和意愿,预售待竣工库存有望去化,被动再投资链体有望对建安投资形成支撑。 老旧小区改造有利好,未来关注社区补短板。7月国办发23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强调加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我们此前一直提示关注短期“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提振建工-拉动投资”带来的利好,临近年末,年内各个省市老旧小区改造的开工进度接近完成,施工过程有助于提振建安投资。此外,我们提示未来关注社区补短板的政策落地、执行,住建部8月底发布《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社区补短板与老旧小区改造存在一定交叉,但社区补短板的涵盖范畴更大,包括老旧小区、在建小区及未来待建小区。 根据统计原则,老旧小区改造及社区补短板中,符合新建原则并隶属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实施的,将被计入房地产开发投资之中,对建安投资将形成支撑。 社零稳健修复,消费分化再现 预计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5.5%,较前值提升0.5个百分点,预计1-12月社零累计同比-3.8%,较前值回升1个百分点,消费持续稳健修复。经济持续强劲复苏,工业企业利润改善,失业率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缓解,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持续提高,对消费总体有一定支撑。 结构方面,消费分化修复特征再现。冬季来临,国外疫情加速蔓延,输入风险逐步加大,国内北京、大连、成都等多地疫情小范围反弹,疫情防控再次升级。受社交距离影响,消费分化修复的特征再次出现,预计餐饮、纺服鞋帽等高社交属性修复遇到阻力,“宅经济”相关消费增速继续高增。 12月汽车消费仍有较好表现。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前四周乘用车日均零售6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11月同期增长16%。12月车市零售增长动力相对较大,当前有8省、35个地级市的地方性促消费政策在年底前陆续到期,对年末汽车消费有一定刺激作用。另外,经过11月“影片荒”之后,新电影开始陆续上映,12月份票房数据快速改善,有望带动线下消费有所改善。 失业率与上月持平,就业压力总体不大 预计1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维持在和11月相同水平。失业率有望连续四个月稳定在5.5%以下,就业压力总体不大。一方面,我国疫情控制较好,经济快速修复,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继10月份实现由负转正后在11月继续稳步回升,1—11月累计利润同比增长2.4%,用工需求随之增加,部门企业甚至出现“招工难”现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另一方面,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会议同时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 目前,就业压力有两大主要来源。一是春节期间农民工返乡,失业率面临季节性冲高的可能,2018年、2019年12月失业率均较11月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今年春节时间较晚,农民工返乡抬升失业率可能会在1月数据中才有所体现。二是考研人数和应届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大学生仍然是就业重点群体。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考研人数达到377万人,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或超过1000万人。 猪价止跌回升,工业价格上涨 预计12月CPI环比+0.5%,同比零增长。其中,季节性因素支撑食品项价格,猪肉价格止跌回升;预计12月PPI环比+1.0%,同比-0.6%,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探,PPI快速向上修复,2021年一季度转正可期。 CPI环比上行,猪价止跌回升 预计12月CPI环比+0.5%,同比零增长。食品消费旺季来临拉动食品项价格上涨。猪肉价格止跌回升,重新站上40元。一方面,由于猪肉消费旺季来临,需求端有较强支撑;另一方面,尽管能繁母猪存栏连续增长,但目前的母猪存栏结构中后备三元母猪占比46%,由能繁母猪补栏到生猪补栏效率较低,供给端回暖速度略慢。中长期来看,供给确定性回升推动猪价进入下行通道逻辑不改。蔬菜、水果价格开启季节性上涨,支撑CPI食品项环比上升。大豆、玉米价格继续高位运行,一方面生猪供给确定性回升饲用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拉尼娜催化供给收缩预期。 社交距离再度拉开,非食品项恢复乏力。冬季来临,疫情局部再起,多地进入战时状态,社交距离拉开加之12月出行淡季,线下消费走弱,在疫苗短时间内无法大面积发挥作用的前提下,12月票房数据走低,线下娱乐减少,预计服务类消费价格走低。冷冬已至,御寒需求增加;在全球棉花供需偏紧,我国内需增加、外需订单部分回流的大背景下,棉花价格上升提高服装成本,支撑服装项环比。 PPI快速修复,Q1转正可期 预计12月PPI环比+1.0%,同比-0.6%,PPI持续修复。高频数据显示,12月工业原材料价格普涨。高频数据显示,12月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探。国内大面积降温供暖需求增加,叠加工业生产势头旺盛,动力煤价格环比增长13%,港口、电厂补库需求急迫,供给压力增大;12月4日OPEC+会议关于明年复产速度达成一致,叠加需求复苏预期较强,原油价格有所修复;海外经济修复,对原材料需求快速提升,铁矿石价格持续走高带动钢材价格大幅上涨;PTA市场12月价格维持上行态势,玻璃、水泥、化工品等价格也有良好表现,预计12月PPI将大幅修复,2021年一季度转正可期。 12月中下旬起,湖南、浙江、江西等省份由于用电需求过于旺盛而开启“拉闸限电”,对生产数据造成一定扰动,但同时体现了供需缺口已扩大至较高水平,工业品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自然有涨价动力。目前,美国、日本等海外经济工业品库存开始触底回升,未来1-2个季度全球迎来一轮补库共振,工业品需求端仍有较强支撑,PPI仍有较大向上修复空间。 供给占优,出口持续景气,备货兑现,进口缓慢修复 出口表现强劲,“循环优势”凸现,我们预计,12月以人民币计价当月出口同比增速11%,贸易顺差727亿美元。4月以来,我们前瞻提示出口超预期提振经济增长,主要支撑逻辑是中国供给优势来填补海外缺口,现已逐步兑现、印证。当前,海外疫情反复,疫苗还未实质性落地并产生实质性影响,海外供给体系相对较弱。我们继续坚定提示关注出口的持续景气,特别是两个大循环互促有助于发挥我国供给优势,带动出口保持强劲,同时在行业层面也可以关注出口带动行业基本面改善的逻辑。4月起,我们提示关注出口超预期的逻辑,过去半年时间已经持续印证,2020年出口景气成为经济修复的重要支撑。 2020年末,出口短中长期走势、持续性等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我们在多篇报告一一回应,当前我们继续维持前期判断。 我们在《Q4哪些行业基本面会改善》中提示关注Q4出口景气带来的行业基本面改善。截至9月,外需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已经逐步进入补库周期,涉及行业有文教体育、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等,1-9月相关的纺织品、集成电路、音视频设备等品类出口增速持续表现较强。同时,疫情反复对抗疫物资、“宅经济”相关行业产生利好,受益于出口景气,医药制造、专有设备、通用设备等行业表现出补库特征。我们预计Q4上述行业基本面有望改善,有望呈现营收回升、生产加速、弱补库的特征。 我们在《大国博弈与跨周期调节——2021年度策略报告》中提示2021年出口仍有延续性,关注三种机制带来的三条主线,三种机制主要是竞争性替代(暂时性替代)、非竞争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全球补库共振,2021年上半年前两种机制作用更强,下半年后两种机制可能更强,全年出口维持景气特征,三种机制指引着三条投资主线:短期订单转移较难持续、中国供给优势形成永久性替代的赛道、补库共振利好处于产业链枢纽环节和全球分工渗透率高的赛道。 我们在12月外发《2021年出口景气对产业链影响如何?》报告中提出:2021年影响出口的三种机制是暂时性替代、永久性替代和合作补库。当前我国受益于海外供需错配带来的出口景气,2021年疫苗兑现和疫情防控决定出口走势的节奏,我们认为上半年相对好于下半年,全年维持7.5%的出口同比增速。行业层面,我们坚定看好受益于永久性替代的出口景气对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专有设备、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具备持续拉动。中国制造“冠绝全球”,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重逐年提升,中高端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具备突出优势;疫后全球供应链体系重塑,在供给出清格局下,中国领先性修复发挥供给优势,填补海外供需缺口,带动装备制造业突破既定约束,实现对海外供给的永久替代。 高频数据验证出口景气,CCFI再创新高。12月上旬,中港协监测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3.1%,其中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4.8%,集装箱短缺现象仍未缓解,CCFI价格也有反映,在出口需求和集装箱短缺因素影响下,CCFI指数持续上行再创新高,截至12月25日上涨至1577.2的年内新高,较11月27日上涨378.48点,同比已经达到31.6%。 预计12月人民币计价当月进口同比增速3%。继Q2出口超预期成为重要的宏观预期差后,下半年市场对进口走势的判断也出现分歧。提出的备货短期推升进口的逻辑兑现后,我们继续坚定提示海外供给是决定进口增速的关键因素,疫苗短期大范围落地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概率较低,全球疫情反复,病毒出现变异,发达经济体年末也重启限制性措施防范输入性疫情。综合来看,海外供给能力修复较慢,这决定了我国进口的长期走势可能是缓慢修复的,外供大幅改善前,进口持续高增概率较低。 高频数据显示12月进口小幅修复。油价持续上涨加上经济持续向好带动成品油需求增加价格回升,炼厂开工率显著提高,原油去库存趋势明显。12月上旬,中港协重点监测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同比减少7.5%,较前期扩大4个百分点。12月上旬,我会重点监测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同比减少11%。此外,12月CDFI较11月小幅抬升,截至12月30日,CDFI收于826.91。 预计信贷12月新增1.4万亿,社融新增2.7万亿,增速分别反弹至12.9%和13.8% 预计12月人民币信贷新增量为1.4万亿,对应增速为12.9%较上月上行0.1个百分点,我们的判断相比目前市场较为悲观的预期有较大反差。12月信贷数据有些负面影响因素,如银行为1月信贷开门红储备项目,很多贷款挪后至2021年年初发放,以及近期按揭贷款、地产开发贷受限等。2019年12月新增信贷1.14万亿,我们看2020年12月仍能同比多增的主要原因在于:1、信托贷款监管强化使得部分融资需求转向表内;2、企业信贷需求仍然旺盛,尤其是制造业投资11月当月增速攀升至两位数增长,意味着盈利改善的情况下,企业对未来经济形势乐观,资本开支意愿增强,企业中长期贷款仍将较为乐观,MPA考核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此逻辑均在延续;3、表内票据预计有近4000亿的净增量,主因表内信贷有所收缩的情况下,企业年末发放奖金等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更有意图通过票据贴现的方式获取资金。 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提出“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带动202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0万亿左右”,根据我们的预测值,2020年全年信贷新增将为19.8万亿。 预计12月社融新增量达到2.7万亿,增速13.8%,较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结构上,信贷、政府债券、票据融资、贷款核销是主要支撑。其中,12月政府债券项目对社融贡献预计仍有超5000亿;虽然12月信用债收益率自高位回落,但受11月信用违约事件的冲击影响,12月企业债券净融资仍将低迷。值得注意的是,受信用债融资受阻及经济修复、贸易往来增多的双重影响,12月票据发生额继续大幅增加,预计未贴现票据规模对社融有超4000亿的贡献。2020年银行加强贷款核销力度,预计12月规模仍可高于去年同期,即超3000亿。信托贷款将是12月社融的主要拖累,但受上述项目强劲的对冲,对整体社融规模不会构成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们维持12月社融继续高增,增速有小幅反弹、维持高位的判断,这也是我们此前观点的延续,即2020年全年社融新增规模超35万亿较为确定,增速维持稳健高位。 12月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较为宽松,DR007仅在月末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而年底财政资金“淤积”状况预计有所改善,预计12月M2增速反弹0.3个百分点至11%。地产销售、基建建设、制造业生产及消费活动的修复情况下,实体经济活力继续提高,但受企业年末支付工资奖金等因素影响,预计12月M1增速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至9.4%。 年初以来,货币政策以保就业为首要目标,维持稳健略宽松的基调,随着失业率二季度以来逐步企稳,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缺失,从二季度末逐渐转向稳健灵活适度。后续我们提示,随着失业率压力缓解,需关注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由缺失切换至金融稳定而收紧。从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摘要首次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来看,央行后续将更加侧重紧信用调控,随着经济修复,2021年一季度信贷需求旺盛,央行除了MPA考核压低各银行广义信贷增速,可能还会增加月度窗口指导。叠加广义赤字也会明显收缩,社融增速也将出现明显回落,这将是2021年货币政策调控主基调。 风险提示 中美摩擦强度超预期;新冠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再次超预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