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通源环境在科创板上市。“通源环境已经21岁了,和我的女儿一般大。”通源环境董事长杨明感慨道。 回首创业之路,杨明表示,团队一直钻研污泥和固废处理领域,将坚守“境善境美”的理念,成为行业领先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深耕污泥和固废环保处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的杨明先后在安徽合肥的国企和民企从事管理工作。1998年,在被告知公司要转型做房地产后,杨明决定辞职,自己下海创业。 通源环境成立于1999年4月15日。“看待我的企业,就像看待我的女儿一样。”杨明说,通源最初创业时只有5名员工,100万元启动资金也是东拼西凑来的,除了自己的积蓄,还伸手向家人、老师、同学借,当时深感责任重大。 杨明创业选择的行业最初就是环保,原因是对于当时国内环保落后状况深有感触。在此前公司任职时,因为业务关系,杨明经常去安徽等地的大型工业企业,那些厂区内闻到的刺鼻气味和简易堆放的工业固废给杨明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业污水很少经过科学处理直接排放的景象更令杨明震惊。“看在眼里,闻在鼻子里,心里挺难受的。”杨明回忆说。 正是基于上述经历,加上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杨明决定将通源的创业赛道定在污泥和固废处理处置。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是技术转化与实施能力,杨明团队致力于打通污泥处理处置系统工艺,以及提升设备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在生态屏障系统方面,杨明团队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是方案设计以及精细施工管理,同时发挥污泥处理与生态屏障系统的整体优势,进军黑臭水体等水环境综合治理。 杨明承认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他将公司的座右铭定为“责任铸就,境善境美”。在具体的业务往来中,杨明要求团队多换位思考、包容、理解。本着对客户高度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自己负责,通过不断积累业务和客户,通源的业务收入从最初的一百万元、几百万元,发展到几千万元。 2009年是通源的转折点。这一年,通源开始大面积接触政府部门的环保业务。在此基础上,通源联合多所高校以及相关企业,一起进行新业务研发和实践。2010年,在多个项目中,公司通过调理改性,运用自主研发的设备进行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大大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2013年以后,公司和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通过自主研发的热干化,把含水率60%以下的污泥降低到20%,然后再进行炭化,生成生物质基碳粉,可做土壤改良及建材利用。 经过20多年的深耕,杨明带领通源环境逐渐拼出了属于自己的环保技术版图。目前公司已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密切关注国内外环保科技前沿最新动态,结合自身优势组织力量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掌握了固废污染阻隔修复系统构建、污泥高干脱水炭化处理处置、河湖底泥一体化处理处置等核心技术体系。 公司的“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合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MF-120型钢结构板框压滤机”获得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安徽省新产品证书;“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系统”和“特种高压板框压滤机”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 IPO募资将投入三大核心业务 如今的通源环境已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业务上,公司专注于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和水环境修复业务。依托自主研发的固废污染阻隔修复系统构建、污泥高干脱水炭化处理处置、河湖底泥一体化处理处置等核心技术体系,公司主要为地方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大型企业等客户提供集方案设计、装备研制、项目建设、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在业务构成上,地方政府项目占到70%,大型企业项目占到30%。”杨明介绍说。 营业收入方面,通源环境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发展趋势。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2264.75万元、59676.49万元和77381.61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31%。 综合毛利率方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上半年,通源环境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7.81%、28.20%、28.20%和26.40%。主营业务是影响综合毛利率的主要因素,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为稳定。 杨明对于通源环境所处赛道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杨明介绍,我国环保行业细分领域较多,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不高。在固废污染阻隔修复业务领域,以2018年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市场容量测算依据,2018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1.19%;在固废处理处置业务领域,公司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均较低。 在杨明看来,通源环境所在的环保大行业面临多重发展机遇。首先是政策利好,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其次,国家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加大,公众环保意识同时也在提高。 对于未来发展战略,杨明透露,通源环境将在国家宏观政策及环保产业政策指引下,紧紧抓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牢牢把握固废污染和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机遇以及资源化领域的发展方向,坚持“责任铸就、境善境美”的核心理念,聚焦于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和水环境修复业务,专注于技术体系的改进和升级,切实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行业领先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对于通源环境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重点投向,杨明透露,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包括:在现有研发技术中心基础上,引入仿真模拟实验室、研发合成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装备设计及工艺集成实验室和智慧运营实验室等研发相关专用仪器设备,进一步增强研发、试验和检测能力,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软硬件支持和实验保障。 同时,通源环境将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更为完善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对研发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提升研发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自身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应用需求。 “治水需治泥。”杨明介绍说,要营造好的水环境,离不开对于污泥的治理。根据规划,通源环境今后要对现有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进和升级,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攻关工作,不断完善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水环境修复三大业务领域核心技术体系。 20年弹指一挥,创立通源环境时25岁的杨明,在47岁迎来了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杨明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不忘初心,继续秉持“责任铸就,境善境美”的理念,在环保领域打造精品。
12月25日,通源环境在科创板上市。“通源环境已经21岁了,和我的女儿一般大。”通源环境董事长杨明感慨道。回首创业之路,杨明表示,团队一直钻研污泥和固废处理领域,将坚守“境善境美”的理念,成为行业领先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深耕污泥和固废环保处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安徽建筑大学毕业的杨明先后在安徽合肥的国企和民企从事管理工作。1998年,在被告知公司要转型做房地产后,杨明决定辞职,自己下海创业。通源环境成立于1999年4月15日。“看待我的企业,就像看待我的女儿一样。”杨明说,通源最初创业时只有5名员工,100万元启动资金也是东拼西凑来的,除了自己的积蓄,还伸手向家人、老师、同学借,当时深感责任重大。杨明创业选择的行业最初就是环保,原因是对于当时国内环保落后状况深有感触。在此前公司任职时,因为业务关系,杨明经常去安徽等地的大型工业企业,那些厂区内闻到的刺鼻气味和简易堆放的工业固废给杨明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业污水很少经过科学处理直接排放的景象更令杨明震惊。“看在眼里,闻在鼻子里,心里挺难受的。”杨明回忆说。正是基于上述经历,加上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杨明决定将通源的创业赛道定在污泥和固废处理处置。污泥处理处置的关键是技术转化与实施能力,杨明团队致力于打通污泥处理处置系统工艺,以及提升设备核心部件的制造能力。在生态屏障系统方面,杨明团队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是方案设计以及精细施工管理,同时发挥污泥处理与生态屏障系统的整体优势,进军黑臭水体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杨明承认自己是典型的理工男,他将公司的座右铭定为“责任铸就,境善境美”。在具体的业务往来中,杨明要求团队多换位思考、包容、理解。本着对客户高度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自己负责,通过不断积累业务和客户,通源的业务收入从最初的一百万元、几百万元,发展到几千万元。2009年是通源的转折点。这一年,通源开始大面积接触政府部门的环保业务。在此基础上,通源联合多所高校以及相关企业,一起进行新业务研发和实践。2010年,在多个项目中,公司通过调理改性,运用自主研发的设备进行处理,实现技术突破,大大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2013年以后,公司和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通过自主研发的热干化,把含水率60%以下的污泥降低到20%,然后再进行炭化,生成生物质基碳粉,可做土壤改良及建材利用。经过20多年的深耕,杨明带领通源环境逐渐拼出了属于自己的环保技术版图。目前公司已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研发团队,密切关注国内外环保科技前沿最新动态,结合自身优势组织力量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掌握了固废污染阻隔修复系统构建、污泥高干脱水炭化处理处置、河湖底泥一体化处理处置等核心技术体系。公司的“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合肥市科学技术一等奖;“MF-120型钢结构板框压滤机”获得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安徽省新产品证书;“一体化污泥高干脱水系统”和“特种高压板框压滤机”获得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IPO募资将投入三大核心业务如今的通源环境已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业务上,公司专注于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和水环境修复业务。依托自主研发的固废污染阻隔修复系统构建、污泥高干脱水炭化处理处置、河湖底泥一体化处理处置等核心技术体系,公司主要为地方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大型企业等客户提供集方案设计、装备研制、项目建设、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在业务构成上,地方政府项目占到70%,大型企业项目占到30%。”杨明介绍说。营业收入方面,通源环境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发展趋势。2017年度、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2264.75万元、59676.49万元和77381.61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31%。综合毛利率方面,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和2020年上半年,通源环境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7.81%、28.20%、28.20%和26.40%。主营业务是影响综合毛利率的主要因素,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为稳定。杨明对于通源环境所处赛道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杨明介绍,我国环保行业细分领域较多,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不高。在固废污染阻隔修复业务领域,以2018年我国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市场容量测算依据,2018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为1.19%;在固废处理处置业务领域,公司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均较低。在杨明看来,通源环境所在的环保大行业面临多重发展机遇。首先是政策利好,节能环保产业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其次,国家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加大,公众环保意识同时也在提高。对于未来发展战略,杨明透露,通源环境将在国家宏观政策及环保产业政策指引下,紧紧抓住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牢牢把握固废污染和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发展机遇以及资源化领域的发展方向,坚持“责任铸就、境善境美”的核心理念,聚焦于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和水环境修复业务,专注于技术体系的改进和升级,切实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将公司打造为行业领先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于通源环境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重点投向,杨明透露,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具体包括:在现有研发技术中心基础上,引入仿真模拟实验室、研发合成实验室、分析检测实验室、装备设计及工艺集成实验室和智慧运营实验室等研发相关专用仪器设备,进一步增强研发、试验和检测能力,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软硬件支持和实验保障。同时,通源环境将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更为完善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对研发人员的指导与培训,提升研发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自身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应用需求。“治水需治泥。”杨明介绍说,要营造好的水环境,离不开对于污泥的治理。根据规划,通源环境今后要对现有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进和升级,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攻关工作,不断完善固废污染阻隔修复、固废处理处置、水环境修复三大业务领域核心技术体系。20年弹指一挥,创立通源环境时25岁的杨明,在47岁迎来了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杨明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不忘初心,继续秉持“责任铸就,境善境美”的理念,在环保领域打造精品。
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正式施行,它被市场称为“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 在此背景下,环保龙头企业正在进一步布局固废产业链,而新固废法实施后,不少企业或因为竞争力不足而被市场淘汰。 “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对首创股份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是利好措施。”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一方面会继续保持在固废领域的重资产投资业务;另一方面会进一步加大跟首创环境在管理方面的整合和融合。 启迪环境总裁李星文向记者表示,未来固废行业的并购趋势,会向环保龙头企业集中。它们将凭借多年沉淀的技术、产业、资本优势,进一步整合优质产能,推动行业发展。 环保企业加速布局 对于违反固废法规定的行为,新固废法的罚款力度明显提高,多项违法行为罚款数额是现行固废法的10倍,还增加了按日连续处罚、限产停产、或停业关闭的处罚措施。 李星文表示:“新固废法的实施,意味着国家对垃圾分类、建筑垃圾处置、污泥处理、医疗垃圾处置、危险废物处置等业务领域的监管力度会不断加大。短期看,将促使企业在环保上普遍增加投入,集中解决账款问题,可能造成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但长期看,将给包括启迪环境在内的专业化环保企业带来更多机会,实现产业整合。” 他强调,公司会积极规划应对。当务之急是严格遵照新法,自我调整优化,加强内功修炼,持续固本培元、降本增效,持续挖掘现有项目的产能及技术优势,在合适的时机,适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首创股份目前的固废业务形成了收集、转运、处置的全产业链覆盖模式,包括危废、餐厨、电子废弃物、垃圾焚烧、填埋、建筑垃圾等丰富的产品线。 首创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69.56亿元,同比增长21%,近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4%。归母净利润达4.26亿元,同比增长3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同比增长50%,近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5%。 上半年,首创股份的固废业务实现收入22.1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3亿元,增幅9.59%。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业务收入下降,但是固废板块的生活垃圾业务有所增加,国内业绩释放,抵消了影响。 “首创股份固废业务运营资产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杨斌表示,目前公司在国内共计在手有78个固废项目,合计处理能力是4.88万吨/日,已经运营的是1.7万吨,在建和筹建还有大概2/3产能,这意味着公司还有大概2/3的产能没有得到释放。这些都将成为公司“十四五”期间收入、利润保持大幅度增长的保障。 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新固废法的实施,有望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分化,环保龙头企业将加速收购整合。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固废产业链不断扩张;而有的企业则面临更多的挑战。 “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但会有一个缓冲期。”李星文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固废行业发展比较粗放迅猛,行业格局基本定型,利润空间不断收窄。固废企业的专业化水准参差不齐,面对新固废法的施行,固废企业会重估既有项目的合规性及盈利能力,设法消纳目前存在的不足,这将成为新固废法施行后的一个行业缓冲期。而缓冲期结束后,部分能很好解决问题的企业,将继续维持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甚至积极参与并购;而其他竞争力不足、难以应对新法挑战的企业,则将面临被并购或关停的命运。 实际上,就在前不久,龙净环保公告拟以现金方式分期收购台州市德长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州德长)100%股权,以获得台州德长名下经营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相关的资产和业务。 龙净环保表示,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对台州德长进行协同整合,通过导入技术和管理优势提升其运营水平和经营业绩,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杨斌认为,固废产业链包括设施设备公司,总的来说还是数量偏多。下一步随着国家进一步规范后,以市场机制来整合的趋势会比较明显,头部企业或者是综合平台型公司,和一些相对比较小的专业技术公司怎样共融共生,在这个市场上同步起作用,“十四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行业调整。
信息时报讯 随着装配式建筑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与之相关的绿色新材、固废资源化等迎来新的机遇。8月18日,由佛山市、景德镇双城联袂,协会、研究院等共六家单位发起,金意陶旗下金绿能科技承办的“装配式建筑与绿色新材发展趋势研讨会”在佛山举行,以“装配式建筑与绿色新材发展趋势”为主题,围绕循环经济、固废资源化、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聚焦绿色建造新技术发展动向。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镇”,佛山和景德镇在陶瓷行业盛名远扬,此次活动无疑将推动两地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推动新型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成为建陶行业的新风口。金意陶集团董事长何乾表示,如今,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每个产业、企业都应秉承国家绿色健康发展战略,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材料技术都是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工业及建筑固废利用产业将成为建设建材领域万亿级的新蓝海。据悉,目前金绿能生产原材料固废资源利用率已达到85%以上,循环利用率100%,二次固废产生为零。
2020(第八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于8月10日举行。此次论坛由E20环境平台、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主办,以“后疫情时代固废综合管理的全面升级”为主题,携手技术界和产业界,围绕医废、湿垃圾处理、垃圾焚烧、环卫等细分领域,共同探讨当前固废热点问题,探寻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业内看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垃圾分类大潮产生交互影响,将带来固废细分领域的调整,甚至重构固废产业链。 协同化处置医废补缺口 疫情发生后,医废及危废处置成为业内热点话题。论坛现场,与会学者及企业聚焦医废处置,分享医废处置成果,探讨应急医废处置的可行性方案。 “武汉积累的192吨医废清零,来之不易!”谈及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医废处置情况,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华说,“清零离不开全国各地医废设施、当地生活垃圾设施的应急支援。”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截至3月3日,武汉市医废处置能力从疫情发生前的50吨/天,提升至261.7吨/天。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朱琦坦言:“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当地医废处置量占总量的97.38%,异地处置量虽然占比不大,但也发挥了较大作用。” 在李传华看来,后疫情时代,医废处置应聚焦全过程风险防控,补齐处置设施短板,建设智慧收运体系,提升行业标准,进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有无必要建立独立的医废处理体系?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左健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这会放大医废处置能力在地域上的不均衡,可行的方案是跨行政区划、跨设施利用危废处置设施,甚至跨行业利用市政垃圾焚烧设施处理。 陈朱琦补充道,应急状态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条件的危险废物焚烧炉、生活垃圾焚烧炉和其他工业窑炉,改造或协同处置医疗废物。 垃圾分类带来处置湿垃圾风口 “宅文化催生厨余新增量,垃圾分类新时尚成效开始显现,湿垃圾收集量显著增加。”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介绍。数据显示,2020年6月上半月,上海市湿垃圾日均分出量达9632吨,相较没有强制分类的2019年6月,湿垃圾日均产生量增加近2800吨。 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处置湿垃圾成为论坛的一大讨论焦点,盈峰环境、维尔利、万德斯等上市公司参与了讨论。 对于如何实现湿垃圾资源化,维尔利带来了渐进的解决方案:无害化技术,预处理为主;资源化技术,预处理+厌氧消化;资源化技术,预处理+厌氧消化+有机渣利用。维尔利在西安落地的西安餐厨垃圾处理BOO项目就采用了“预处理+厌氧消化处理”工艺,能够实现沼气发电等。 资料显示,维尔利经营业务涵盖城市环境治理,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及工业节能环保三大板块,成为餐厨、厨余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垃圾渗滤液、农业沼气新能源等细分领域龙头。 盈峰环境则发挥设备优势,带来餐厨+厨余+焚烧协同处置模式。盈峰中联环境城市服务事业部总工程师张斌介绍,该协同处置方案的核心设备包括收运核心设备智能收运车、餐厨垃圾处理核心设备双滚筒洗油筛分机、除砂器、破袋机、有机榨取机等。 科创板公司万德斯带来了3种厨余垃圾资源化模式,包括厨余垃圾独立处置模式,厨余、餐厨协同处置模式及厨余垃圾焚烧处置模式。 “技术方面,必须考虑适用性,考虑适应中国厨余垃圾特点的技术和设备。对企业而言,高水平的设施和运营是产业继续发展的生命线。同时,建议行业管理部门与有经验的企业一起,研究确定并支持资源化方向和途径。”维尔利固废事业部副总经理王亚东说。 固废资源化成行业大趋势 资源化不仅是厨余垃圾处置的方向,更成为固废行业的大趋势。 “固废处置无害化是目标,资源化是手段,资源化是解决固废污染和缓解资源短缺的突破口。”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表示。 据悉,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固废被称为“再生矿产”,成为重大特色新资源,产品广泛用于能源环保、高端制造、绿色建筑等新兴领域。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已初步建成再生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对我国而言,深度推进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对于解决我国固废污染问题,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和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戴晓虎介绍,固废蕴藏丰富的金属资源和生物质资源。我国生物质固废的衍生燃料开发潜力约2.78亿吨千物质,城镇矿产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相当于新增资源量8000万吨。预计到2030年,通过固废资源化可新增再生铜607万吨、钢铁4.7亿吨,替代约25%的原生资源量。 戴晓虎认为,在实现固废资源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创板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
原标题:积存超600亿吨 循环利用梗阻多 工业固废如何走出“埋埋埋”尴尬 若大渣场里堆满了灰渣,上覆一层绿色的塑料防尘网,不时有卡车前来倾倒灰渣,这里预计两年后就要填满。这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内蒙古乌审旗境内的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看到的景象。这个全国最大的已建设煤炭化工一体化项目,灰渣只有10%可以利用,剩下的只能就地填埋。 这并非个例。与我国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迅猛发展相随而生的,是一年超过33亿吨的工业固废产生量,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这一数字还在加速攀升。相形之下,综合利用颇显不足,大量的填埋堆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受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畅、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效应不显、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循环经济“不经济”的问题仍是制约固废综合利用的“肠梗阻”,亟待化解。 一年超33亿吨 工业固废隐患重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92亿吨,到2017年已增加到33.16亿吨。日前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则显示,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38.68亿吨,山西、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五省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到全国的42.4%。 宁夏煤炭储量全国第六,其中宁东基地占85%,与榆林、鄂尔多斯形成我国能源化工“金三角”。自2003年建设以来,煤炭、煤电、煤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随“煤”而兴的还有产量大、增速快的工业固废。 “2017年前压力还没那么大,这几年形势愈加严峻,仅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完全达产后,每年产生气化渣量就达700万吨。”宁东基地管委会一干部说,这部分固废难以利用,目前大量堆放在渣场,由于含水量高,拉到渣场就像泥石流一样,风一吹又容易形成扬尘。 国能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煤制油项目为全球单套规模最大,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项目,自2017年底在宁东基地投产以来平稳运行。在宁东基地,类似的“世界级”项目还有不少,煤化工大发展的同时,固废处理、环保压力陡增。 据统计,2019年宁东基地固废产生总量为1946万吨,比2018年新增221万吨,主要包括粉煤灰、煤矸石、锅炉炉渣、气化渣、脱硫石膏、污泥等。宁夏固废的增量主要在宁东,难点也在宁东。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8年,全区纳入环境统计的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单位由150家增加到465家,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由3344万吨增加到5791万吨。 据了解,未来宁东的固废年产生量可能会达到2500万吨。今年宁东基地计划实施项目136个,两家企业共计12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已获国家批复,未来一段时期,这些项目达产后将带来更多固废。 山西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朔州市是一座以煤电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煤电行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八成以上。煤电产业迅速壮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量工业固废。 朔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2019年当地工业固废产生量4100多万吨。随着在建煤矿、煤炭洗选企业、电厂陆续投产,每年工业固废产生量还将增加数百万吨,加之历年堆存,给当地资源与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5.5亿吨,同比增长18.32%。前十位城市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总量为4.6亿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9.7%。其中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产生量居首,达到7516.6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堆存量大,每年产生量超过33亿吨,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吨。”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说。 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工业固废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曲睿晶也表示,当前我国实际的工业固废产生量要高于统计数字,占到固废产生量总量的八成以上,主要包括尾矿、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脱硫石膏、磷石膏、赤泥和污泥等。这样庞大的一个产生量,再加上超过600亿吨的历史累计堆存量,占地超过200万公顷,不仅浪费资源、占用土地,而且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环境和安全隐患。 综合利用“有点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工业固废产生量,综合利用成为解决途径之一,即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用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综合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3%。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政策,并且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尝试。 《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4.6%,比2016年下降了将近4.9%。根据《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41.7%,处置和贮存分别占比18.9%和39.3%。 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上,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进行了不少探索。据了解,该公司于2017年全面投产,每年可转化煤炭800多万吨,产生煤灰渣260多万吨,建设时设计90%的灰渣作为建筑原材料等进行综合利用。以前曾引进一家砖厂,希望砖厂利用灰渣生产建筑用砖,公司则为砖厂提供一定的处理费。不料砖厂刚开两个月就停产了。 该公司工作人员无奈地说,煤化工企业规模大,一般就近建在煤矿坑口,所在位置远离大城市,利用灰渣生产出的砖没人买。现在有家水泥厂拉少量灰渣作添加剂,总体看利用率只有10%左右,与75%的综合利用要求有较大差距,眼下实在是没好办法,大量灰渣只能就地填埋。 据介绍,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一期渣场容量为350万立方米,刚生产三年就填满了。去年6月建成的二期渣场容量为306万立方米,以目前的灰渣年产生量看,只能用两年左右。 此外,公司每年因处理污水等要产生一万吨左右混合盐类,没有买家处理不掉,目前只能存进危废填埋池里,下一步准备上马新的环保装置进行处理;同时,每年还产生硫酸钠3.6万吨、氯化钠4.8万吨,今年一季度出售时还要倒赔包装钱和运费。4月以来形势稍好,网上拍卖硫酸钠每吨5至10元,可一条袋子成本就60元,依然是赔钱生意。 灰渣、盐类等固废综合利用率低,普遍困扰着内蒙古的煤化工企业。记者走访的另外两家大型煤化工企业,每年煤灰渣、盐类等产出量都在100万吨以上,由于制砖、水泥等企业利用量小,目前主要分类进行填埋存放。 宁夏工业固废处理压力也比较大。据了解,2019年宁东基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31.7%。“预计今年宁东基地固废产生量将占宁夏一半以上,比起新产生的量,综合利用显得有点杯水车薪,我们正尽力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宁东基地管委会战略局副局长赵瑞说。 从宁东基地管委会向西南行驶十公里左右,记者来到宁东基地2号综合渣场,该渣场正在进行总库容1580万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设,主要贮存粉煤灰、锅炉灰渣及脱硫石膏等固废,预计今年9月投入使用。在粉煤灰库区,记者看到整个新建库区覆盖着白色土工布,并排列堆放着抗老化环保袋以压实防风。 “两布一膜”防渗系统、导排雨水收集系统、分类贮存处置固体废渣……由于严格依照环保要求,宁东基地建设渣场的成本并不低。不仅如此,随着宁东基地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核心区工业用地愈加紧张。近年来,随着渣场不断扩建,宁东基地四个渣场总占地面积已达2.4万多亩。 相关企业表示,渣场也不能无限扩大,目前要想减少渣场堆存量,就必须把大量消耗、利用固废的项目作为重点抓手,尽快推动规模化处置固废。 循环经济“不经济”难题何解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往往具有初期投资大、短期见效慢、风险大、投资回报率偏低等特点,容易受地域、认知度、运输半径等影响,循环经济“不经济”的问题仍是制约固废综合利用的“肠梗阻”。 在上述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看来,目前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钢渣、赤泥等复杂难用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缺乏大规模、高值化综合利用产品。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固废产生量小,由于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高,综合利用率普遍较高;煤电、矿业等产业集中的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中西部地区,工业固废产生量大,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市场需求不足,综合利用率偏低。三是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综合利用产品成本高,利润空间小,标准体系不健全,且大众对固体废物认识不够,对综合利用产品缺乏信任等原因,制约了综合利用产品的市场应用。 目前,宁东基地每年固废综合利用量约为600多万吨。2017年前,宁东环保产业园共引进16家固废利用企业,由于固废利用主要以生产建材产品为主,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加之运输距离远、销售半径小等原因,60%以上的利废企业经营困难。 “我们一年消化8.5万吨固废,用于生产保温节能型的墙体材料,销售半径一般在200公里以内,再远就包不住运输成本了。”宁夏木尔马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祥国说,公司90%以上的产品就在宁夏消化,但本地市场需求量小,能消化的利废产品量有限。 自2012年投产至2016年,这家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市场销量有所提升,企业经营情况好转,但因销量小、售价低,盈利空间有限,企业基本上是保本微利。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宁东基地没有新增一家利废企业,既有的12家建成企业中,维持生产经营的仅有五家,对于固废的利用量有限。 消纳的难题并不止于宁夏一地。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内蒙古企业负责人说,煤灰煤渣利用率低,与制砖、水泥等行业经营效益关系密切,无利可图甚至赔钱,肯定没有利用的积极性。 “粉煤灰堆在这里是固废,要是放在山东、广东等地就是资源,一吨粉煤灰能卖到130至170元左右。”朔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技术负责人孙国富说,由于固废产地与东部沿海市场距离较远,加之原有堆存量大、新增排量大、市场容量小、消纳能力低,这才卖不出去。 此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优势不强等,也是当前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短板。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杨学奎表示,目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比较传统,利用途径单一,除了水泥、新型墙材等用量较大外,高附加值、规模化、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少。而且工业固废利用企业普遍小而散,技术含量低,整合利用资源能力差,难以获得规模效益。 相关标准、政策不完备则加剧了利用的困难。例如,煤化工行业采用分盐技术产生的盐类,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制订产品标准,导致企业无法申领产品合格证,出售企业和下游企业都面临无证的尴尬。 受访专家和企业人士表示,工业固废处理形势严峻,综合利用是解决的根本措施,这直接影响到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企业多方面寻找解决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大相关配套政策扶持。
今年9月1日起,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施行,明确进一步促进固废综合利用。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呼吁,多管齐下尽快提高固废利用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固废综合利用相关行业及产品标准,及时更新行业政策,在新技术研发、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新固废法明确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工业技术、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方面的制度保障,强化产生者责任制度,增加排污许可、管理台账、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等制度。就是说,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从基层到部门,从地方到中央,层层把关,监督执行。”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工业固废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曲睿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采访调研发现,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往往具有初期投资大、短期见效慢、风险大、投资回报率偏低等特点,当前经营效益不佳影响到了企业的积极性。 据了解,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实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建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第三方评价机制,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免征环保税、减免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提供有效支撑,为综合利用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加快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 “企业的创新动力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朔州市巨光建材公司总经理谭莲说,他们依靠科技创新,利用粉煤灰等固废生产出了一种可以替代水泥熟料的掺合料。但由于这种新产品不在《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范围,尽管产品中固废原料占比高达90%,仍难以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呼吁加强对固废利用企业的鼓励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切实改善其经营水平。当前,要尽快扭转固废利用的严峻形势,必须以技术创新拓展综合利用新途径,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推广,提升固废利用产品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实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领跑者”行动,培育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曲睿晶认为,围绕新固废法的要求,根据行业发展情况,综合利用的产业及财税政策、工艺标准、产品目录等要同步调整。如果地方或部门执行不力,随即也要出台一些政策,科学安排,合理调整。 朔州市工信局节能科科长刘焕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固废综合利用相关行业及产品标准,及时更新行业政策,在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蒙古煤化工企业负责人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产业配套政策,倒逼煤灰煤渣等工业固废的利用。同时,通过环保产品认定和免税、财政补贴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他表示,煤化工企业主要位于中西部富煤地区,而处理化工危废的企业主要位于东部地区,形成处置能力错配。希望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引入煤化工等工业危废处理企业,提升处理能力,培育壮大配套环保产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在“引进来”的同时还要“走出去”。“作为一种资源,固废在南方缺口还比较大,但核心问题是运输成本太高。接下来,宁夏将对‘北废南运’出台相应的奖补办法,扩大‘北废南运’规模。”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信厅节能处处长马玉清表示,还应根据排渣量大小实行阶梯收费,倒逼产废企业自身提高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朔州市也探索通过“粉煤灰专列”,解决固废消纳难题。去年10月,山西首列粉煤灰绿色交通物流固废综合利用列车,将2800多吨粉煤灰通过京唐港运往广州。今年,朔州市粉煤灰专列的目标为外运100万吨。 比起庞大的产生量,目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仍显不足,大部分只能堆存填埋。一些受访的基层干部认为,利用不了必然要堆起来,但渣场堆存等传统处置方式,不能适应当今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对宁东基地来说,固废最好是通过井下回填,一方面可以大量消耗煤矸石、粉煤灰,另一方面也能治理采空区塌陷,有利于周边煤炭的开采。”宁夏回族自治区宁东基地管委会一干部说,然而,由于煤种成分不同,重金属等含量高低也不同,规模化回填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从国家到地方仍没有相关标准,环保部门也没有针对工业固废出台井下回填标准,各产煤区目前是“各自为政”。 一些煤炭企业反映,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回填综合成本较高,往往回填一立方的固废比挖出同等数量的煤的成本还要高。建议尽快出台回填标准,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企业一定补贴,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以降低回填成本,有效扩大固废利用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