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在八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同比恢复7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同比恢复69.9%。 面对国内消费的快速恢复,专家们表示,因为疫情因素,很多城市“封城”,尤其是湖北武汉等地,此次中秋加国庆的假日弥补了很多人春节、五一节未能消费的遗憾,纷纷感慨过出了第二个春节的感觉。 而我们认为,民间消费对提振经济的重要性愈发重要。上半年,因疫情受到冲击的服务业,都在下半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如酒店、餐饮、交通、旅游以及电影业等,都趁着难得的国庆长假进行补血,希望尽可能的减少点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从目前来看,这些行业恢复得总体上还是不错的。 第一类,电影业的数据恢复得还不错。截止至10月8日17时22分,国庆档的总票房近40亿。虽然仍未打破2019年国庆档的票房纪录,但远超了2018年国庆档票房近15亿元的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目前,2020年中国电影(行情600977,诊股)总票房达到119.91亿元,而北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票房目前只有11.41亿美元(约为77.47元人民币)。显然,中国电影市场在2020年总票房这个数据上面,已经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第二类,交通运输方面的三个数据也在恢复当中。截止10月8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次,实现旅游收入4665.6亿元。从9月30日至10月7日,全国铁路已经连续8天发送游客超千万人次,加开旅客列车1234列。而在飞行方面,今年国庆长假,家庭出游的人群居多,购买3人以上机票的人数比端午节涨了160%,难怪乎有人称”今年国庆节像过年一样”。 在公路方面,10月1日至8日,预计全国高速公路日平均流量4766.62万辆,同比2019年同时段下降了4.69%。现在高速公路因车辆堵车而感到“崩溃”。 第三类,景区外卖业务越来越红火。美团外卖数据显示,10月1日至5日期间,热门景区外卖单量同比去年增长200%,平均单价超60元。美团外卖要有多样性,而且更个性化。基本上是代排队、代买奶茶、代买衣服、代送大闸蟹。 其中,最火爆的是代跑腿排队,同比增加419%,成为假日消费的新业务,90后们是此消费的主要群体。而由于外卖业务在节假日的火爆,10月5日开盘的港股美团点评,受到市场的追捧而持续上涨。 第四类,餐饮业出现明显分化。部分网红店的消费情况好于预期,但是大部分餐饮店的生意不及去年同期。很多人现在选择大众点评、美团APP等手机软件来选择餐厅,一般都选择口碑较好的网红餐厅去消费。而多数普通餐厅的消费量肯定不如去年同期的,餐饮业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恢复起来也是好坏不一。 那么,国庆假期6亿人出游,实现收入4665亿,这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是无穷的。中国发展内循环经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把收入分配收入多向民间倾斜,把国内偏高的房价降下来,这样中国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消费的能量会更加爆发,这样才能有实力,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家。目前,并非大家不愿意消费,而是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国民消费能力有限,或者有后顾之忧。 第二,想让国民的消费能力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尚需些时日。本来大家寄希望于在五一劳动节启动消费,现在看来,这个报复性消费被延迟至国庆黄金周来消费了。尽管大家拿出了集中了大半年的消费能力,但即使是这样,还是不及去年同期的水平。 说明疫情过后,国民的消费能力降低明显,消费需求要想全面复苏仍有待时日。2021年春节也未必恢复得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01 8天超级“大长假”结束,惯例该盘点了。 这几天,大家都在为疫情后消费的强劲复苏而感到乐观。 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数据统计,8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一如网络上一些朋友说的那样,今年的国庆节,更像是迟来的春节,硬是过出了“年味儿”。能恢复到正常状态70%-80%的水平,很是不容易,值得欣慰。 不过,春节五一滞后需求、海外需求回归叠加一起,促消费政策一波一波,各方拼尽全力,才恢复70%-80%,也不能太乐观。 掰开微观数据看,确实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乐观。 今年黄金周,95后首次成为黄金周全国出游的主力,占比30%排名第一,2019年为14.5%;90后(包括00后)占比63%,比2019年大概攀升了至少10个百分点(2020年的数据来自央视新闻联播、2019年的数据来自央广网)。 02 可见,旅游出行的,多数是偏年轻的人群,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是传统景区、徒步或探险;70后、80后的旅游人群有所减少,他们的旅游很多是休闲度假游。 看来,疫情也好,内外环境变化也好(比如资产涨价红利退潮,轻松赚钱时代结束),对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收入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网友留言区,关于降工资、缩减支出、砍掉季度奖、毕业找不到工作之类的非常多。估计,大家身边亲戚朋友这类情况不在少数。 从官方数据也能看出端倪,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 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看,上半年中位数收入增长0.4%,平均数收入增长1.5%。可见,上半年高收入人群收入增长了,中产及低收入人群基本没增长。进一步匡算,如果扣除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中产及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很多下降了。映射到消费市场,就是消费的两级分化。 比如,今年国庆黄金周,海南4家免税店零售额同比增长167%;再比如,阿里2020年“十一”假期消费出行报告显示,高星级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00%;再比如,很多网友反映,国庆期间茅台酒卖得好,零售价涨到2100多元,各地SUV汽车卖得好,连续5个月增长。 同时,核心通胀(剔除一些价格变动巨大、且频繁或短期性价格波动的商品或服务后的CPI)从2019年的2%降到2020年初的1%附近,今年8月份降到了0.5%的最低点,衣着类、居住类(租金)、交通类价格同比增速都降到了负值区间。“房价涨、租金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看来,由于收入下降,预期转淡,中产及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受到影响,相关商品价格就会下跌。 03 在楼市,也是这样的局面。我们看黄金周的商品房销售状况,发现与收入的变化非常契合。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黄金周重点城市二手房市场升温,18个城市二手房日均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0%,杭州、合肥交易量增长超过1倍,重庆、西安、北京、上海和广州等超过50%。当然,深圳是个例外,7月中旬祭出狠招,二手房成交下跌,但新房成交量创2年新高了。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信号是,今年国庆节期间,重点18城市二手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12%左右,而去年国庆节期间均价下跌。上海、广州、合肥、南京等城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主要原因在于: (1)改善型换房需求明显提升; (2)中高价位房源成交占比提高。 根据贝壳的数据,北京300-450万的刚需盘交易占比比去年下降,450-600万房源占比上升;上海300万以下房源占比下降,800万以上房源占比上升,广州高总价房源交易占比也上升了。笔者的岳母说,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但凡是3房户型的,一挂出来,马上就卖出去了。 这种价格走势,也反映到业主挂牌价的调整上。以深圳为例,7月深圳出台了严厉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对二手房的打压,可谓史无前例,包括增值税免征期“2年改5年”,住宅限售5年(买了5年后才能卖),重拾豪宅税等,都是针对二手房。而且,国庆期间,深圳新房热卖,二手房成交量跌了20%。但是,深圳业主的心气很高,挂牌价就是不降,涨价占比较去年升了42%。 上海、广州、杭州等热点城市,都是一样的,近年来人口大规模涌入、年轻人口多,富豪多,优质资源密集,IT、互联网、金融、文化、体育等高薪就业机会多,购买力和资金都是跟着这些走的。 因此,即便现在调控高压,成交量下行,但房子绝对不愁卖,绝对不愁卖不上价格。一位资深中介告诉我,深圳富豪够多, 但买深圳房子的,可绝对不止是深圳的富豪。 新房市场,今年黄金周期间,上海成交13.1万平方米,去年国庆期间还不到1万平方米,复苏尤为强劲。根据中指院数据,广州、北京、深圳黄金周成交面积均超过了2018年同期的水平。 04 其他城市就不一样了。 我们看下图,很多二线城市,业主都在下调二手房挂牌价。这让我想起不久前,二线城市二手房海量挂牌的报道。 截止2020年7月,二线城市二手房挂牌量都创历史新高,相比2019年翻了一倍左右。2016-2018年楼市大繁荣,终于开始转化为海量供应了。 能不能接得住盘,非常考验这个城市的基本面,能接得住,楼市不下跌,基本面就是强大的。 2017年开始,以武汉、西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纷纷推出新政,吸引大学生落户就业,手段就是“三板斧”,送钱、送房、送户口。而且,落户门槛越来越低,目的就是夯实楼市基本面。 但是,效果怎么样呢? 以打响“抢人”第一枪,祭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的武汉市为例。从2016届到2019届,武汉大学本科生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反而,2018年还出现了一个现象,去广东就业的本科生,比留在湖北就业的还要多,湖北其他名校也是如此。 图:2019年武汉名校省内就业率(单位:%) 数据来源:网易数读 近日,我咨询了一个TOP60开发商武汉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我,国庆期间,武汉楼市不温不火,除了少数几个区域外,外围区域卖不动,9月以来就这样。 但地方复工复产压力很大、指标任务很重,还在不停地增加供地、上马地产项目,拉动开发投资,未来的供应还会明显增长。 其他二线城市,都很类似武汉,未来新房供应和二手房挂牌有增无减。另外,大家看看最近十几个城市发布的调控政策,里面都有“增加供应”这一条。所以,未来除了京沪深以及都市圈链接的城市(如雄安、东莞、苏州、杭州、宁波等)以外,其他城市不缺房子,房子会越来越多。 如果在“抢人”上无法实现明显的绩效,或者“留不住”,未来接盘能力有多大呢?而且,本来已很优秀的一线城市,都开始加入“抢人”队列了。本来在就业机会上、新兴行业上(IT、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体育等)不占优势的二线城市,能抢多少人才呢? 看短期的话,由于各方对楼市的诉求太强烈、太多元,拼命维护“向上”的局面,你可能会被楼市量价表现蒙蔽。 未来,楼市的硬核城市(不怕没人买、不担心跌价),只有具备硬核购买力的城市,比如京沪深。当然,很多二线城市优质公共服务集中的中心城区,也比较硬核。 上述区域的房子,将被很多人和很多资金追逐,不仅有本地改善型客户,也有本地的富豪,还有全国各地的投资客,甚至是国外的购买力。其他城市、其他区域,会有大量的房子供应,不仅新房项目越来越多,二手房挂牌也会增加,但支付能力却越来越弱了,这就是住房消费上的两级分化。 05 这两天,我也咨询了珠三角外围城市的开发商们,大家普遍反映,国庆黄金周成交比较惨淡,平时一个月能卖100套的项目,国庆期间只能卖30套,还得把渠道都用上,用尽浑身解数。而且,大家都跟着龙头开发商在降价,有的项目已经是贴着成本在卖,甚至是亏损在卖。 但即便如此,也卖不动,因为越降价越是没人买。更关键的是,这些城市根本不缺新楼盘。老百姓买房,也不再抢了,甚至没有什么欲望买房。挑三拣四的,迟迟不下定。这就是当下大湾区三四线城市的现状。内地三四线城市,量价更是在下跌了,只不过,数据上没有表现出来。 基于以上分析,从房产税的角度看,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布实施”的12字原则,当2023年完成立法后,国家会将征税的权力下放给地方。征不征收、哪里征收、税率高低等等,全都由地方决策。能有底气、勇气征收,不怕购买力用脚投票的城市,现在来看,恐怕只有京沪深这三个城市。 即便这三个城市征收房产税,也不用担心房价下跌,资金和购买力外逃。因为,高薪就业机会、优质公共服务,附加值最高的产业,最优质的人才,都在这些城市,这是支撑房价的基本面。房产税征收,会反哺到公共服务,从而形成人才和公共服务的聚集、完善,这是支撑房价的引擎。 这就和豪宅区的物业费很贵,但无人因为贵而搬离,是一个道理。相反,很多富人会想办法迁到这里。同时,因为物业费涨价或很多人长期欠缴(物业费其实很低了),很多社区的管理每况愈下,有钱人都搬走了,没钱的得过且过,也想着有朝一日也搬走。这就是住房消费分化的结果。 因此,对于很多城市来说,更担心税收赶跑人,只可能将“无税收”作为吸引购买力的手段。 房产税即便征收,也只会在极少部分区域征收,如果你住在这个区域,恭喜你,不要为那几千、几万元担心,因为你的房子也好,个人的价值也好,每年的增值部分,远远比这几千或几万元要多很多倍。
国内电影市场正在加速全面复苏。 国家电影专资办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我国电影票房取得了中国电影史上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受高票房影响,国庆档刚刚结束,一批影片便宣布了上映计划,近几天已有多部电影定档或确定引进。 今年国庆档,在上座率严格控制在最高75%的防疫前提下,在行业尚未完全恢复的现实情况下,电影市场有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国庆档正日益成长为电影市场最重要的档期之一,走进影院看电影正在成为国庆节、中秋节的新民俗。今年国庆档电影较好地满足了压抑半年多的观影需求,也进一步提振了行业信心。 电影市场的回暖不仅是防疫工作进入常态化后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是,多部品质过硬的影片为电影市场回暖提供了保障。 截至10月8日,《我和我的家乡》票房突破18亿元,且连续7天单日票房超过2亿元。这部电影由5个单元构成,讲述了发生在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不少观众评价这部电影是笑中带泪的走心之作,该片也确实以良好的观众口碑赢得了票房号召力。 明振江表示,内容好才是硬道理。今年国庆档电影中,既有寄情家乡、彰显爱国情怀的作品,也有振奋人心、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这些名利双收的好作品证明了主流优质内容始终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刚需。下一步,用心打磨内容、提升品质才是电影人努力的方向。 提到口碑效应,就不能不提电影《八佰》。作为市场恢复后上映的第一部大片,《八佰》堪称救市之作、实力担当。在上座率受限的情况下,《八佰》凭借优秀口碑迅速突破30亿元票房大关,成为2020年全球最高票房影片。尽管影片在当初定档时充满挑战,但事实再次证明,观众口碑对电影票房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大已经不再以影院建设、银幕数量增加为单一动力,观众对电影艺术水准和工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影好不好看、口碑好不好对观影决策越来越重要。 此外,多元题材的竞争格局也是今年国庆档的一大特色。今年国庆档5部新片类型风格不同,都有自己的受众群。其中,《夺冠》讲述中国女排故事,属于国民记忆类型,催人奋进;《我和我的家乡》属于合家欢类型,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情感共鸣;《姜子牙》更适合年轻人或者家长带孩子一起观看;国庆档最晚露面的影片《一点就到家》是最具青春气息的一部,其轻巧灵动的风格成为国庆档“小清新”。 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表示,近几年,众多类型题材纷纷突破票房体量天花板,更加多元的影像表达,更加新鲜的创作思路和角度,层出不穷。研究发现,精品内容多是时代回响,却恰恰能够超越时空,超越年龄,超越性别,感染观众。这是电影的魅力,应该也是内容发展不变的铁律。 除了本身过硬的品质以及片种的多样性之外,电影宣发的创新升级也成为了国庆档大热背后的鲜明底色。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市场压力,以及多部原春节档电影二次定档后宣发“弹药”相对不足的情况,“把钱用到刀刃上”成为此次国庆档电影宣发工作的关键。在这个层面上,猫眼、淘票票等互联网宣发平台的作用不断凸显——从电影前期的内容营销、到宣发策略的辅助参考,以及完整的购票闭环,互联网平台为电影宣发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强大支撑。 猫眼自研的小程序将传播渠道与购票渠道进行联动,通过一系列营销活动为用户“种草”,而消费功能的引入则让“种草”及时转化为切实的购买行为,缩短宣发与消费的传导环节,形成短准快的转化闭环。 《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急先锋》3部电影上映前,抖音头部电影账号“猫眼电影”发布了一系列预告内容,各部电影相关内容播放量平均破亿次,《我和我的家乡》更是获得了4.8亿次播放量;猫眼还联合抖音开展了“国庆观影、万券齐发”直播活动,有效带动观众购买电影票。此外,今年国庆档期间,猫眼还首次与微信搜一搜达成生态合作,用户不仅能迅速获得电影相关信息,还有机会通过互动获得猫眼提供的电影优惠券。微信搜一搜搭配猫眼,为国庆档打造了一个新的内容分发口,不仅进一步延展了猫眼的全线服务能力,其中的强互动更大大提升了从宣发到消费的转化效率。
安全愉快玩耍 国庆中秋出游健康指南
题:影院火起来、场馆热起来、公园闹起来——黄金周文化市场“报复性消费”观察 新华社记者孙飞、赵瑞希、邓瑞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首个国庆黄金周到来,文化市场迎来“报复性消费”。记者在多地走访了解到,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前提下,电影院线、展馆场馆、主题公园等人气飙升,文化消费回暖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带来重要助力。 影院火起来,单日票房逼近去年水平 1日下午2点40分,位于深圳南山的海岸影城检票口排着长队。一场电影5分钟后即将开演,除了疫情防控规定的25%空座外,其余座位坐得满满当当。 在不少电影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疫情后观众“报复性”观影热情较高,另一方面影片发行方和院线,均为黄金周“准备足了弹药”,提供高质量的片源以及推出优惠政策等,鼓励大家走入影院。 广州市民齐博1日晚上看了场电影,“憋了很长时间没去电影院了,刚好国庆假期有充足时间,我准备好好看两三部电影。”齐博说,虽然电影行业已经复工两个多月,但是之前可选的电影有限,这次国庆档有不少吸引力较强的新片。 记者了解到,广州多家院线推出了充值会员送免费观影券等优惠活动。 在江门的侨都影城,工作人员已增加排片量,尽量满足节日期间观影需求。 有数据显示,国庆首日电影票房7.27亿元,接近2019年7.96亿元的近年最高票房。东方证券等机构预测,国庆档票房或超40亿元,有望恢复到去年国庆档的水平,从而带动整个电影市场逐步恢复常态。 场馆热起来,观众“打卡”热情高涨 10月的广州天气依然“热情似火”。广州的琶洲会展中心内,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等不少展会正在举行,不少市民、游客假期在此“打卡”。 “疫情对行业有很大影响,很多展会取消或者改到下半年举办,国庆期间已明显感受到回暖趋势。假期很多人都有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我们的展会从购票人数来看和去年基本持平。”中国国际漫画节动漫游戏展项目经理伍智杰说,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展会吸引了大量观众、参展商等参与。 “HOU LIVE”是深圳的一个音乐现场演出场馆,是原创音乐人展现自己的舞台。店长韩俊谦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每月有约25场演出。疫情发生后,场馆演出处于暂停状态。随着疫情控制稳定,演出市场正在加速恢复。10月份,“HOU LIVE”已经安排了20场演出,预计票房能达到原先的六成。 “观众和场地都有个恢复期,希望后续有更进一步的政策指引,11月、12月演出估计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韩俊谦说。 公园闹起来,消费复苏助力“双循环”构建 长假期间,不少市民选择前往主题公园游玩。 位于广州的长隆欢乐世界,举行“长隆世界青春电音嘉年华”活动;深圳的欢乐谷景区,开展“2020年深圳欢乐谷魔术节暨国潮艺术嘉年华”;同样位于深圳的锦绣中华,则全新打造一条长1500米的古色古香灯市……一些主题公园在长假期间推出创新项目,受到游客欢迎。 记者从深圳东部华侨城了解到,国庆黄金周首日东部华侨城迎来客流高峰,共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国庆期间文化市场“报复性消费”不仅是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也是助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在外贸和投资压力较大背景下,随着5G、智慧城市、智能终端等迅速发展,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在场景、内容、业态等方面将呈现更多“创新畅想”。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等认为,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前提下,电影院线、演出场馆、主题公园等文化场所人气火爆,显示出文化消费对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巨大潜力。
国家电影专资办8日发布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我国电影票房约为36.96亿元,取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其中《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夺冠》位列档期票房前三。
零售餐饮企业日均销售额增长4.9% 国内旅游收入同比恢复69.9%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国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促消费活动,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市场人气持续攀升,国内大循环活力强劲。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9%。同时,来自中国银联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银联网络的交易金额达到2.1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3%。 综合各地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10月1日至8日,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各地抓住国庆中秋长假旺销契机,深入组织“消费促进月”系列活动,商贸企业以国庆、中秋、婚庆、亲情、休闲、时尚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纷纷推出惠民让利举措,发放汽车、家电、餐饮等补贴和消费券,有力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热情。在各类促销活动带动下,吃穿用等基本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餐饮、休闲等服务消费快速升温,被疫情抑制的需求集中释放。网络购物、直播带货、网上订餐、定制旅游等新型消费不断蓬勃壮大。国庆中秋假期,北京、甘肃、上海、海南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8.6%、14.4%、13.7%和12.5%。 记者从国务院安委会、应急管理部8日召开的全国安全防范工作视频会议获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截至8日18时,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记者冯其予张雪 陈果静 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