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歌股份董事长和平安资管投资经理因视频调研不愉快而引发的“互怼”事件,在双方没有拿出更多证据之前,孰对孰错依然是一场“罗生门”。不过,在这场闹剧中,市场对于机构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也予以了更多审视。 有卖方研究人士向 看起来像一场营销? 近期,乐歌股份董事长“开怼”平安资管投资经理事件,在金融圈引发不少争议。 “作为局外人,我认为不排除买方调研员对上市公司已经公告过的事情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但从公众公司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或股东咨询的任何公司相关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都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回答,而不应该开怼。”有北方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认为,此事看起来更像是上市公司的一场营销,短期内吸引了市场的眼球,“比如我们也去看了下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是否有什么好产品。” 上述负责人表示,机构调研会分很多种形式。如果是比较充分的调研,假定这篇报告写出来有哪些问题没解决,调研员或分析师会提前列出提纲前去询问,同时对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公告的信息进行确认。实际上,机构调研分很多种,一般来说,首次调研确实需要研究员去工厂等现场实地看看;后期的跟踪调研就没有必要每次去现场,通过线上调研或者会议等方式就能解决;验证式调研也未必需要到工厂、车间,通过会议方式通常也可解决。 同时,目前业内也不排除存在“连轴转”调研的现象。“比如一名调研员去一个地方要同时调研五六家上市公司,重点调研一两家,顺带调研另外几家公司,那么准备不充分是可能的;或者说纯粹是为了上下游的验证而前往调研,调研员只关注一两个问题,而并非是为了研究整个公司,所以存在询问问题比较粗浅的可能性。” 原来都是一盘生意? 在双方各执一词之际,对于目前A股市场盛行不衰的机构调研,其生态环境究竟如何? 实际上,一场标准的上市公司调研包括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券商分析师等等,调研目标、卖方、买方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其中,带着“真金白银”和投资意愿的机构方自然居于最上层,无论是公募私募,还是险资、券商资管,都是潜在的未来“股东”,自然“得罪”不得。 在机构调研的行业生态中,卖方分析师则往往起到“中介”“攒局者”的作用。在维护上市公司关系、撰写研报之外,组织买方调研、提供交流机会,也是卖方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 那么,卖方研究调研和买方调研有何异同?“简单来说,买方出于投资考虑,问题往往提得更尖锐一些;卖方则大多不会‘为难’上市公司,有些提问更像是为了让公司展现优势,有‘一唱一和’的感觉。”北方某大型券商一名资深分析师认为,这样的调研意义并不大,机构投资者也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无论是机构调研还是研究报告,其研究深度和价值同样广受诟病。卖方研究和上市公司通常是长时间的跟踪关系,买方机构则相对覆盖面更广,更常见的是一只股票卖出了就不会时时紧盯,研究个股深度则有待商榷。 除了此次乐歌股份“掀桌”指责基金经理“功课不做”、缺乏调研之外,梦百合董事长也曾对部分机构“缺乏价值投资精神”进行抨击。诚迈科技、沪硅产业等上市公司也陆续对券商研报发布“打脸”公告,声称“未接受机构调研,研报预测与实际差异较大”。上市公司、买方、卖方的铁三角不断有崩坏迹象,这也让市场对机构调研的浮躁风气和利益勾兑更加侧目。 不过,也有多名卖方研究人士对此并不认同。据数位卖方研究人士表示,大部分专业投资者或研究员不会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实地调研上。一方面,现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来越严格和透明,机构从公开渠道就可以获悉很多信息;另一方面,现在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机构投资者覆盖的公司比较多,实地调研的时间成本比较高,精力分配上会有侧重点;第三,疫情广泛催生了线上调研趋势,机构发现线上调研的效率非常高,并且相对线下会更加合规。 “至于说到机构研究扎堆傍大款、只说好不说坏的情况,我想说的是,假设一家质地不好的上市公司,研究机构非说好,那只能影响到信任你的人,不信任你的人不会被你的报告所迷惑,归根结底会伤害自己的品牌。目光长远的分析师会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绝少有扎堆行为。”上述券商研究所负责人表示。
长期以来,卖方分析师被“誉为”市场走势的“反向指标”。市场共识认为卖方的评级推荐往往是市场逃顶离场的前瞻性指标之一。目前,市场中40%的股票已被覆盖,市值占比80%。这些股票往往市值较大、盈利能力较强。我们的量化分析发现,卖方关注偏好越高的股票,收益越高,尤其在2015年6月泡沫破灭之后。因此,卖方分析师至少在短期内并非市场走势的反向指标。 这个现象的成因,很可能对应的是我们之前所做的、对于A股市场量化分析发现的A股短期价格势能自我强化,长期均值回归的现象。简单地说,卖方分析师的覆盖偏好是A股短期价格势能的代理指标。当一个股票短期价格势能加强时,也很可能是这个股票受到市场关注的时候。这时,卖方对于这只股票的覆盖偏好升温恰恰反映了这个股票的市场热度,进而强化了其价格势能。 假如我们做多卖方覆盖偏好最高的一组股票,同时对应做空卖方覆盖偏好最低的一组股票,这个多空策略在2010年到2015年中表现平平,平均年化收益约为4%。但在2015年中泡沫破灭以后,这个多空策略的回报显著扩大,平均年化收益超过10%。与此同时,2015年中后随着大盘股走强,卖方覆盖偏好明显向行业龙头、大白马、大蓝筹倾斜。换句话说,卖方对于大白马、大蓝筹的覆盖偏好在2015年中泡沫破灭之后随着行业龙头效应加强而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个多空策略的回报大幅上升,但是它的绝大部分回报却是来自于这个策略的空方 —— 也就是做空非龙头、非白马、非蓝筹类股票。这个分析结果显示,卖方分析师似乎并不善于发现好股票,毕竟大白马世人皆知;卖方分析师似乎更善于回避不那么好的股票,因此也造就了这个策略空方的回报。在当下这个上涨势能冲劲十足的市场里,这个多空策略可以有效的回避逆市做空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最得到卖方青睐的那组股票现在的回报水平回到了2015年六月5000点泡沫顶峰时的水平;同时,被卖方冷落的股票的回报水平则不断地创新低。这个现象显示了市场情绪亢奋的程度,尤其是对于行业龙头、大白马的预期正在高涨。这个现象也与我们当下的切身体验相符。当然,单凭这些数据和历史观察,我们并不能断言市场崩盘在即。毕竟,行业龙头效应可以进一步增强,或者卖方的覆盖偏好可以随着市场的热点切换轮动到之前广被唾弃的那部分股票,使得卖方偏好最高的那些股票的回报水平进一步上升。无论市场前景如何,我们根据卖方覆盖偏好所建立的市场多空策略应该是市场风险中性的,但是现在这个策略的多空结构开始超出了我们从历史数据得到的认知。 图表: 关注偏好越高的股票,收益越高,尤其在2015年6月泡沫破灭之后,但绝大部分回报来自空方 资料来源: Factset、交银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