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企业注册资本从原来的约337.55亿人民币新增至约340.5亿人民币。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赵明路,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对外投资业务;提供管理、咨询、培训等业务等,其最大股东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
雷锋网按:“华为不造车,聚焦ICT,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这句话,从去年华为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开始,一直贯穿华为高层对外言论中。但华为的野心就止于此吗?答案当然不是。11月14日,长安正式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此后不久,网上就流传着一则关于华为联手长安造车的消息。消息显示,华为将联合长安汽车推出“保时捷”SUV,L4级智能驾驶,定价20-40万,车型是原保时捷设计师设计,车已经造出来了,除了底盘、内饰和电芯之外,所有的都是用的华为的解决方案,新车将于2021年上市。对此消息,长安方面表示是消息不实。华为方面,在本月25日,任正非在其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再次严正表示华为不会造车,甚至还说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的有效期只有3年。一位传统主机厂的相关负责人对新智驾表示:“结合以往口口声声说不造手机,却在加紧造手机的历史,加上现在的产业布局,华为大概率是要造整车的。当年任总也是说,谁说造手机就处分谁,情况如初一辙。”采埃孚中国研发总监綦平则认为,华为3-5年内不直接造车(OEM)应该是比较理性的决定,因为这方面经验积累不多,但是业务延伸至汽车产业是明确的。尽管如此,华为想要在汽车行业一展身手的野心,业界心知肚明,而华为目前坚持称自己不造车,究其原因,还是时机未到,现在的华为需要的是养精蓄锐,而不是与传统车企巨头正面硬钢。一方面,华为在汽车行业的经验还不能够支持其直接造车。造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整合全产业链的资源。虽然现在华为面向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具备了芯片、算法、通讯、硬件、甚至是电机、电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是,不管是对于汽车复杂性的理解,还是自身的研发水平,尚不能比拟国际Tire 1。另一方面,现阶段,华为坚持称自己不造车,原因在于其要消除主机厂对其戒心。毕竟,华为汽车业务的前期发展,还是要仰仗这些主机厂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任正非签发文件出来后,朋友圈也有大佬打趣,这个文件有效期3年,华为从现在开始提供零部件,为确保3年后有新车,必须打消主机厂的顾虑。押注汽车市场当前,华为的处境相对有挑战。今年7月份,国外媒体报道称,英国首相约翰逊表明,预期最快将于2020年逐渐开始从英国的5G互联网建设中逐渐淘汰华为技术。不久后,印度方面也宣布将华为公司从其5G互联网建设计划中去掉。9月15日,美国对华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在此之后,台积电、高通、三星以及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厂商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直到近期,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公开宣布,高通已经获得向华为出口4G芯片的许可。英国、印度相继取消华为在其国际5G建设资格,给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带来了沉重打击。美国的禁令也让华为的手机业务面临重压。此前,华为为保荣耀业务,甚至宣布将其剥离出售。此外,在企业业务方面,随着百度、阿里、腾讯的围剿,华为在云服务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华为三大业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在面临重压之下,未来如何再继续承载华为这艘巨轮驶向远方,是值得思考的事。在华为方面看来,汽车行业的未来价值无疑是巨大的。此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华为智能汽车BU总裁王军发表了对于未来智能汽车赛道的看法,他说:“这个市场足够大,从市场角度,我们看到的全是机会。”华为智能汽车BU总裁王军他继续解释道:“智能化的发展程度是一直往上走的,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空间是往上走的,我们计算过,智能化的程度每提高1%,全世界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空间可能扩大33亿美金。智能化的程度和电动化程度每提高1%,整个的零部件的空间就扩大了60多亿美金。”基于此,不难看出,对于华为来说,未来的智能汽车市场无疑是承载华为继续前进的巨大机会。而华为也在汽车市场表现出强劲攻势。事实上,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并不晚,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门,并发布了车载模块,但一直以来,华为在汽车行业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去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高调宣布进入汽车行业,并逐渐向外界展示自己对汽车领域的业务布局。在去年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其更为详细的业务,可为合作伙伴提供一整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以及智能电动,当时在华为内部,这也被称为“4+1”解决方案。今年10月30日,华为正式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其融合了上述华为的五大业务板块,并增加了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从而形成一个全栈式的智能解决方案。纵观HI整个解决方案,不难发现,从三大计算平台,到三大操作系统,再到MDC自动驾驶平台,以及智能电动系统和快充技术,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布局,几乎涵盖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也正因此,即使华为官方一再强调自身不会造车,但外界难免会猜测其正在为造车做准备。此外,11月14日,长安汽车正式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共同组建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消息,更是加剧了华为将要造车的传言。不过,就像前文所说,即使3、5年后,华为选择造车,但现在,华为的定位和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即定位tire 1,做增量部件供应商,对标博世。王军坦言:“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是战战兢兢的,但未来,华为希望让汽车行业认可华为HI品牌价值的同时,让消费者信赖华为科技,信赖华为合作的车企,信赖我们共同造的车,信赖我们共同打造的品牌。”车企和Tire 1的态度未来的智能汽车赛道的发展是有无限潜力的,但现在的智能汽车赛道,无疑也是拥挤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腾讯、阿里,都借助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为车企提供车联网解决方案,百度更是国内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最早,发展最好的公司。在自动驾驶芯片、AI算法、AI语音等细分领域,则有地平线、商汤、云知声等独角兽企业。在OEM中,则有两个不同的分类,一个是传统主机厂,一个则是造车新势力。传统主机厂最开始对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反应是略微慢的,因此,其最初与互联网公司合作,采用的是打包互联网公司整体解决方案。虽然现在仍有部分车企采用的是这种办法,但更多的传统车企,也越来越想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典型的企业如吉利和长城,吉利通过旗下的亿咖通,不仅仅自主研发车机系统,更重要的是,其还在自主研发芯片。长城在今年动作频频,更是打出了要从上而下进行自我革命的口号,成立了数字化中心,发布三大技术平台。相比于传统主机厂的慢反应,造车新势力则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黑马,从一开始,造车新势力就具备了互联网基因,同时,像在车机系统、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上,造车新势力都是采用自研的成果,如理想的车机系统是自己打造,小鹏的自动驾驶也是自主研发。基于此,此时的华为以Tire 1的定位进入汽车行业,真的会受到业内的欢迎吗?对此,车企负责人对新智驾表示,传统车企对于华为的态度是配合的,响应国家号召,但是不会完全依赖。也就是说,车企需要华为的哪一方面能力,车企就会与其在哪一方面进行合作。目前车企与华为主要合作的类型是全栈式的车型开发,如广汽、长安、北汽等。对于与车企的合作模式,王军也表示,要看车企自己的需求。华为没有特别的选择客户,客户愿意用华为的产品,华为有合适的产品匹配就可以了。不过,綦平则表示,在零部件市场尚未与华为有什么交集,因为华为尚未大规模布局零部件业务。华为目前的强项在于芯片、软件、5G基础上的数据交换和管理,但是汽车方面的技术复杂性,似乎还有待加深了解和理解。毕竟,汽车对可靠性和对安全性的要求或消费者对其的要求、期待,是IT行业转型过来最不容易理解的。从华为自身来说,此前王军也在媒体访问过程中表示,相比传统汽车厂和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华为的优势主要在软件、算法和生态。华为自身在无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的算法人才和模型,这些经验则可以用在车零部件产品里。此外,在操作系统系统和软件开发方面,业内皆知,基于鸿蒙系统,华为能够为汽车打造专属的车载操作系统。然而,綦平对此则表示,鸿蒙操作系统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要运作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还需要外力支持,如果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估计被国际主流OEM接受的可能性不大。同时,针对最近华为火热的激光雷达,綦平也表示,激光雷达国内外有不少企业在做,华为的方案也不占优势。激光雷达的成本今后几年会大幅度下降,但是真正有意义的量产使用还有两三年时间,届时的成本比拼更有意义。他继续解释到,业界普遍认为L4开始用固态激光雷达比较有意义,L4在乘用车大批量使用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使其技术可靠性提升,否则法律法规方面有障碍。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想,传统OEM负责人则认为华为是有优势的,他表示,华为在底层技术方面都掌握了,其定义汽车的灵活度很大,虽然对于汽车复杂性的理解不算足够,但华为的研发人员和投入大,能够很快进行学习。同时,相比传统OEM,华为还可以充分利用内容的生态资源。不过,綦平则认为,仅靠华为自己造车用自己的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其先要挤入汽车行业,作为供应商,从零部件过渡至系统。总结近期,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说过:“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业内皆知,特斯拉之所以封“神”,一是在于其采用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重新定义了汽车的智能化,另一个则是其激进的自动驾驶发展。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是从分布式的计算方式转向中央计算单元的方式。据了解,目前特斯拉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是中央计算单元+域控制器的方式。前文也有说道,华为的HI品牌的整体解决方案中,就包含了三大域控制器,其能够直接为车企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华为是拥有能够重新定义电子电气架构的能力。同时,在车载操作系统、车机系统等方面,华为也有着相对完善的业务布局。在自动驾驶上,华为MDC计算平台,以及目前正在研发的激光雷达,虽然解决方案相对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凸出优势,但在华为整体业务版图中,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此,不难看出,华为有重新定义整辆汽车的能力。但就像綦平所言,华为初入汽车行业,对于汽车复杂性的理解并不深,因此,从零部件供应商切入到汽车行业,逐渐加深自身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和认知,才是目前华为汽车业务发展的主要目的。
11月17日早间,多家企业发布联合声明称,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与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收购协议,智信新作为收购方,完成对华为荣耀品牌相关业务资产的全面收购。华为完成出售后,不再持有新荣耀公司的任何股份。市场表现方面,同花顺(140.900, 1.95, 1.40%)数据显示,11月17日,华为概念下跌0.95%,荣耀概念相关个股方面,苏宁易购(9.060, -0.05, -0.55%)下跌1.51%,天音控股(7.680, -0.24, -3.03%)跌停,爱施德(9.170, 0.35, 3.97%)下跌8.79%,深高速(9.060, -0.01, -0.11%)上涨1.23%,深圳能源(5.680, 0.02, 0.35%)上涨2.17%,TCL下跌4.17%,神州数码(25.570, -2.65, -9.39%)跌停。关于收购方,该联合声明中称,智信新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与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共同投资设立。出资名单中,包括天音通信有限公司、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而此前传言中的神州数码、TCL等公司均未出现在名单中。天眼查的信息显示,智信新成立于2020年9月27日,其股东包括两家机构:深圳国资委全资控股的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持股98.6%;深圳国资协同发展私募基金合伙企业持股1.4%,该基金出资人包括前述30余家荣耀代理商、经销商。联合声明宣称,此次收购既是荣耀相关产业链发起的一场自救和市场化投资;更是一次产业互补,全体股东将全力支持新荣耀,让新荣耀更高效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所有权的变化不会影响荣耀发展的方向。随后,华为发表声明称,在产业技术要素不可持续获得、消费者业务受到巨大压力的艰难时刻,为让荣耀渠道和供应商得以延续,华为方面决定整体出售荣耀业务资产。对于交割后的荣耀,华为不占有任何股份,也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决策。至于此次收购的价格,以上声明中均未披露。关于荣耀可以继承多少华为的研发费用和管理层人员等问题,荣耀方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以华为声明为准。Canalys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第三季度,华为出货的智能手机中,荣耀占比均为26%。除手机外,荣耀品牌还包括PC、平板、智能电视和手表等IoT产品线,在市场定位和产品体系方面,与小米品牌产品多年来形成直接竞争。关于华为剥离荣耀的原因,浦银国际分析称,一是可以缓解明后两年华为智能手机业务无“芯”可用的困境;二是保留部分智能手机的优质业务,让华为的基因得以延续;三是优质的荣耀资产可以为华为本体带来现金补充,可以更好地抵御外部不确定性,为华为其他业务的长期发展提供弹药。行业分析人士徐上峰表示,荣耀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荣耀从华为剥离后将不再受外部环境影响,将对竞争对手小米形成直接威胁和冲击。浦银国际则表示,被剥离后,总体看,荣耀仍需时间向头部品牌靠拢和成长。相应地,在这期间,国内手机竞争环境会相对趋于缓和,其他国内手机品牌如小米、OPPO和vivo等会有更多
这个经典的伦理问题,如今摆在中国经济面前。 一个是中国的“新世界工厂”,在外面被围追堵截;一个是中国的“旧房产龙头”,现在是债务缠身流言满天。答案看上去很简单,肯定是救让中国硬核技术扬眉吐气的华为。恒大这样的大型房地产+债务集团,代表着中国旧的发展模式,旧的增长动能,以及越来越多的麻烦制造者。 然而答案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1,华为出现问题,短期内不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只是会严重影响长期国运:代表中国经济迈向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企业折戟沉沙,无疑是对国运的打击沉重。当然,华为这种天然的狼性文化企业,一直在水里,不是一般风浪能打倒的。 2,恒大一旦出现问题,上万亿债务,上千家金融机构,上百万就业人员,几万座烂尾楼,在当前本就脆弱的金融体系上,保不准会引发一场金融动荡。虽然现在警报解除,但那份“谣传”的请求政府支持的报告所描述的情况,可能大部分也不是空穴来风。(当然与华为相关的就业不一定比恒大少,但是至少没有金融系统性风险问题) 3,非常重要的一点,华为的问题,并不是政府花钱能救的。甚至可以说,华为现在的麻烦,大部分是谁惹的?一个如此开放的民营企业,为何成为美帝国围追堵截的对象? 所以现实的情况大概率是,政府要救华为,不仅救不了,还会添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政府若想支持华为,唯一做的可能就是——外交上多一点策略,少一些直接对抗。 但救恒大就简单了,不过是个钱的问题。最近几年,从安邦,到华融;从明天,到海航,不都有惊无险的救助了吗? 一旦发生问题,终局不难推演:债务重组,国家队接管,换个牌子消化包袱,继续经营。何况债务的背后还有那么多的房地产资产,只要房价再涨一下,不仅没有损失,还会有盈利。 恒大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我们并不完全清楚。明股实债对赌协议,的确压垮了不少资本大佬,比如俏江南。何况这次传闻是1300亿。 这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国运抉择问题:未来的经济动能,是靠世界工厂、新型制造业,还是继续靠建筑工地、房产债务集团,以及地方政府长期依赖的土地财政。 图1. 外需冲击下经济复苏有赖于基建和地产“双引擎”发力 对国家来说,有些行业的确代表着未来,是诗和远方,是构建大国基业长青的力量。但眼前的苟且可能更重要。客观的说,在过去几轮下滑周期里,主要的经济拉动力量还是房地产+大基建。房地产救中国(以及中国足球),房地产创作信用和货币,房地产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压舱石,这些或许并不是夸大其词。 图2. 房地产是整个经济周期之母 图3. 近年来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基建 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人员,我不赞同从道德上对某个行业进行严苛审判,或者过度的妖魔化。如果没有这么多优秀的房企建了这么多优质的房子,中国的老百姓可能还是像几十年前那样住在拥挤不堪的筒子楼里。在每一轮经济下行周期里,如果没有房地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中国的GDP下滑幅度和失业程度可能会非常悲惨。 图4. 房地产对GDP的贡献 可以说,大型房地产商的崛起,是中国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的微观映射。如果过去一轮工业化进程崛起的是制造业企业家(张瑞敏,曹德旺,董明珠等),以及后来财大气粗的煤老板,现在轮到了房地产老板(王健林,许家印,王石等)。看看现在谁还在玩足球或拍电影(需要超级自由现金流),就能发现这种行业轮动的奥妙了。 图5. 2010-2018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 但是现在应该到了一个转折点了。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中国的人均住房水平也近乎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果还是依靠债务和投资拉动,而且债务越积越多、房价越来越高,这样的结局如何收场。掌握更多数据和情况的领导层,并不是不清楚。 这是一个不收敛的超级耗散系统:债务膨胀+房价飙升。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或者在这个正反馈系统下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结局一定是以债务崩溃+房价破灭的极端形式出现。市场是好的,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模式,尤其是对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来说。但是,市场一旦加入了债务这个魔鬼(金融加速器),掺入了政府土地财政等复杂因素,它的出清方式也是非常残酷的。 不稳定是市场内生的,加入债务后就会以金融危机这种极端的不稳定现象呈现。一轮大周期,尤其是扩张速度快的大周期,关键的不是如何起飞,而是如何软着陆。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一次轰轰烈烈的运动式发展,着陆起来都非常不容易。这一次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大投资,全国一片拆迁现场、建筑工地,背后又是不堪重负的债务:房地产商开发贷、政府地方债、居民房贷。一片债务大爆炸的蛮荒景观。这一切该如何收场? 有人说,继续这样也能凑合着混下去,靠房地产有什么不好的,中国人的购房热情还那么高,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吧。这是比较“幼稚”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想法,对这种想法我只说两点: 第一,理论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可以实现瓦尔拉斯均衡或满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市场,它是超级依赖债务并与一级土地供应商政府千丝万缕联系的畸形市场。这样畸形的市场,发展起来非常野蛮,出清起来绝对也是核弹当量级的。 第二,现实中,假如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日本的房产泡沫破灭危机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在中国,你觉得我们现在的金融治理能力和金融危机救助经验,能像美国那样量化宽松转嫁出去吗? 图6. 日本央行的超级宽松面临无债可买的困境 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是治理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为什么要打击房地产的供给侧呢?按照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过高,肯定是供给跟不上需求。在这个理论下,房价涨的快,应该大力支持房地产商,让他们多造房子、多卖房子,房子供给充足了,价格不自然就下来了吗? 这里面存在几个供需理论上没有考虑到的现实问题。第一个是政府捂地,房产商捂盘的问题。因为土地垄断,私人不能随便买地建房。在房价上涨预期下,尤其是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涨落比较急促,是要涨就翻倍的涨,今年卖和明年卖,价格和收入可能就要差一倍。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商有坐庄囤积居奇制造供给缺口拉高房价出货的动力。 图7. 国内各行业企业资产负债率 第二,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一个债务密集度极高的行业。从拿地,到建安,到销售,整个流程几乎都是债务支撑着。房地产商几乎就是依靠债务空手套白狼,同时购房者的购买力也是靠借贷提供,虽然首付要求很高,但是很多首付都是靠消费贷和其它贷款来补充,这意味着零首付。所以整个行业对债务依赖度极高。这个现象造成了债务支撑下的房价飙升和虚高。 图8. 上市房企有息负债规模(亿元) 第三,除了债务创造的虚高购房需求,土地转让金和其它税费,则构成了成本推动型的房价攀升模式。有学者测算过,中国的房价成本里面,被政府拿去的在75%以上。在人力、财务和建筑材料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房地产商的利润越来越稀薄,于是只能走一条路: 通过扩大债务加快资产周转率。薄利,只能多销。 所以深层次的问题在哪里呢?恒大们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背后的土地垄断、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可能才是症结所在。因此管制房地产债务,短期内可能倒逼他们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打折销售囤积的房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价上涨压力。但是当他们的住房供给能力被破坏后,房子的供给出现不足,难免会在局部地区造成购房恐慌(房屋库存不足),进一步诱发房价上涨。 图9. 各省隐形债务规模 相对来说,华为及其所在的行业,市场就比较纯粹一些,而且大部分是海外市场,与政府的利益纠葛近乎没有(那些宣扬华为内部与政府勾兑的言论没有什么根据)。我认识不少华为的工作人员,他们有严明的客户营销和开拓纪律,与政府的距离是底线。也正是因为不想多纠葛(因为在国内要开拓业务很难脱离地方政府),才以海外市场为主。这就使得华为具有天生的在大风大浪中游泳冲浪的经验。 另外,在众多制造业企业经不住诱惑大力开发房地产、财务公司做金融的时候(海尔地产、海信地产、格力地产等),华为丝毫不为此动心,所以也没有染上吸食债务鸦片的恶习。 所以,华为落水了,真的不太需要政府去救,因为华为一直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风大浪中。而且政府救起来大概率是适得其反(道理你懂得)。对于华为来说,国家和政府所能做的就是: 以开放、智慧的外交策略营造更好的国际营商环境,不要让中国的民营企业成为两国关系处理不善的牺牲品。 当然,华为的被围追堵截,也是因为自己越来越强大,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是横扫千军。这难免引起竞争对手的恐慌,甚至触发了国家的安全性反应。这可能是华为在深水区中,不得不面对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风浪。 天地不语,四时行焉。无论是华为,还是恒大,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房地产,该来的早晚要来。天道酬勤,天道酬善,自助者天助。我们共同祈愿:华为平安,恒大无恙,国运绵长。
记者 沈怡然9月17日,一位华为手机经销商对记者表示,自9月15日美国禁令生效以来,华为手机在价、量上并未出现变化,但从9月1日开始,几乎所有搭载5G芯片的华为手机,拿货价都在上涨。截至目前,距离华为被断供已将近72个小时,华为的变化,正在牵动供应链企业的神经。 华为在全国约有3000-4000家经销商。该人士表示,涨价的手机主要搭载麒麟990和麒麟985芯片,整机的涨价幅度在300-400元之间,尽管目前波动并不剧烈,但对于经销商来说,通常单台手机利润仅有100元左右,所以大家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麒麟990和麒麟985芯片所搭载的产品几乎都是2020年新品,主要是华为Mate系列、P系列和荣耀系列中的高端手机。根据公开信息,这两款芯片是华为自主研发的具备5G能力的手机芯片,均采用台积电的7nm工艺。该人士称,手机之外的平板电脑产品也在涨价,主要是MatePad Pro系列,根据公开信息,该系列产品也具备5G能力,所搭载芯片以麒麟990为主。 按照区域大小划分,华为的经销商大约有4级,一级经销商直接对原厂,其他经销商逐级采购,并将涨价的成本,最终传导至大大小小的手机专卖店、零售店等。该人士表示,因今年手机业行情并不是很好,经销商仍然按需采购,但大部分企业选择提前采购,在9月15日之前已经拿到了足量的货。 华为被断供,源于美国关于华为的修订版禁令生效――自9月15日开始,所有非美国、但使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必须申请到美国许可证后,才能使用美国的技术和工具,向华为供应产品。芯片作为手机中的高价值零部件,可替代性很低,在断供风波中首当其冲,而受断供波及的绝不仅仅是芯片环节。根据2018年底数据,华为共有92家核心供应商,只要这些供应商采用美国技术,现在都无法供应华为。 一家处于华为供应链上游的企业对记者表示,禁令生效之后,公司已经无法拿到华为的订单,华为在公司营收中占一定比例,当下公司的业务正进入一个空档期,不得不转向其他品类的生产,以寻求其他客户。 台积电、中芯国际、联发科、紫光展锐、三星电子、SK海力士这些芯片公司,只要尚未取得美国相关许可,都无法与华为合作。而芯片是一个全球分工明确而彻底的行业,这些供应链公司自身向全球采购,并和华为形成长期紧密的联系。 华为供应链中,一些非美系的公司正密集表态。9月15日,中国大陆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公开表示,已依照规定向美方申请继续供货华为,8月28日,中国台湾芯片设计公司联发科也表示正在向美方作出申请,力争继续供货华为。目前全球芯片制造商台积电是华为5G芯片的主要代工厂,而该公司早在6月就表示禁令生效后将无法供应华为。 对于华为供应链中的韩系公司,韩国最大电子企业三星电子和韩国存储芯片大厂SK海力士,记者就禁令生效后的应对措施进行询问,截至发稿,两家公司对此未予置评。 供应链中,一些美系公司已经表达了将遵循美国规则的立场。9月2日,美系存储芯片大厂美光科技向记者表示,只要美国不更改或者延长最后期限,公司对华为的芯片供应基本上都要停止。9月3日,英特尔对记者表示,会继续遵守美国政府的出口法规,包括BIS(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实体名单所施加的要求,华为是公司的客户,现在公司会继续与BIS协作,以确保公司有必要的批准才能继续按照美国出口管制进行供应。 9月15日有消息称,华为采用包机形式在断供日之前运回1.2亿颗芯片,目前华为未对该消息进行证实。而上述华为经销商表示,该消息正向供应链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若该消息属实,至少未来一段时间的手机供给是有保障的。
为留住人才,有不少企业都选择为员工提供住房福利,格力“铁娘子”董明珠就曾霸气承诺要给8万员工每人一套房。 即使深处芯片全面断供的危机之中,华为也未忘记为旗下员工解决住房问题的承诺。 9月16日,华为旗下的东莞绿苑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一口气拿下了东莞大岭山镇大塘村金多港2020WR034号、2020WR036号、2020WR037号三宗建设用地,总面积22.77万平方米,总成交价15.13亿元。 自从将终端总部迁至东莞松山湖之后,华为就没有停止过“跑马圈地”。据不完全统计,算上此次拿地,华为已经累计在松山湖片区拿下36宗土地,其中15宗商住用地专门用于建设人才公寓。 为留住人才,有不少企业都选择为员工提供住房福利,格力“铁娘子”董明珠就曾霸气承诺要给8万员工每人一套房。此外,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有相应的福利政策。当然,这项福利也是千差万别的。 华为松山湖圈地 据时代财经查阅,要将终端总部迁至东莞的华为,自2012年开始在松山湖片区拿地,起初拿下的都是科研、教育等用地,第一次拿商住地是在2015年。 是年9月7日,东莞绿苑实业经过49轮的激烈角逐,以6.58亿元斩获2015WG035号商住用地,面积9.18万平方米,折合楼面价2865元/平方米,溢价率57%。这也是华为在松山湖唯一一块出现溢价的商住地,其余14宗均为底价成交。 数据来源: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时代财经整理 作为人才公寓用地,华为拿下的商住地比其他招拍挂地块要便宜得多。以9月16日拿下的三宗地块为例,楼面价均为3165元/平方米,而深业鹏基去年9月11日在松山湖拿下的地块,楼面价已经高达18599元/平方米。 但这些地块无论在售价,还是流通上都做了严格设置。根据规定,华为此次拿下地块的商业用房需在出让年限内(即40年)全自持,不得对外销售;该宗地建设项目自竣工备案之日起,5年内(含5年)不得发放商品房销售许可证;自购买商品房转移登记之日起,5年内(含5年)不得转让。 限制期满后,房屋所有权仅限于在松山湖园区及大岭山辖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内部流转(由东莞市大岭山镇人民政府监管)。 此外,该项目用于松山湖园区及大岭山辖区重点、高端企业总部人才房配套项目,住宅要求带装修销售,且限定最高销售房价不高于11500元/平方米,销售对象由东莞市大岭山镇人民政府统筹安排。 据时代财经统计,2015年至今,华为累计在松山湖片区拿下了36宗土地,总占地面积359.33万平方米,是松山湖不折不扣的大地主。其中,15宗商住用地专门用于建设人才公寓,总占地面积94.9万平方米,总拿地价62.28亿元。 此前华为内部曾传出,华为计划在东莞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包括松山湖2000亩项目,预计2万套;松山湖安居房项目443亩,预计5500套;湖畔花园175亩,预计3000套;以及华为松山湖南区公寓115亩,预计2500套公寓。目前,2015年拿下的湖畔花园已经有员工入住,该小区最高售价8500元/平方米。 住房福利哪家强? 无论是曾经的福利分房,还是如今的人才公寓,长久以来都有企业尝试为员工提供住房福利,这也成为了不少企业应对人才流失的一个手段。 这当中,最有名的要数格力的董明珠。两年前,董明珠曾公开放出豪言,要给格力8万员工每人一套房。同年格力首批3000套人才公寓在珠海香洲区正式启动建设,人才公寓分为40平方米、60平方米两种户型,计划2021年2月建成,精装交楼。 格力电器(000651)基建办公室、人才公寓项目负责人易振华对外透露,该批人才公寓共投资13亿,资金由格力电器自筹。未来,格力还将建设1万套商品房以优惠价格出售给员工。 时代财经获悉,这批人才公寓开建之前,定位为员工福利房的格力康乐园一二期也已经投入使用,其中一期可容纳1万人居住。 在提供实体房屋上,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的数量就少很多。在阿里巴巴总部杭州,马云曾经特批自建了380套福利房,按市场价6折出售给员工,约1万元/平方米,产权归购房人所有。 除了福利房,阿里巴巴还在资金上给员工提供帮助。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阿里巴巴可为员工提供20万-30万的首次购房免息贷款,员工总贷款额高达30亿元。 另一互联网巨头腾讯亦如此。腾讯内部有一个“安居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员工提供“安居借款”,借款只要购房合同,没利息无需实物担保,只要员工出具购房合同,一线城市额度50万,二线城市25万,另新入职员工可享15000元住房补贴。 京东、金山软件没有内部价的房子,也没有购房贷款,但提供了员工宿舍,条件据称堪比五星级酒店。 相较以上众多企业,在提供员工住房福利上,计划提供3万套员工住房的华为无疑是力度最大的。 东莞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骏良直言,提供员工住房福利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到的,要像华为这样,首先就需要政府提供支持,否则不可能做到。 据时代财经了解,人才安居一直是松山湖的重要工程。松山湖管委会2011年曾明确表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公寓的建设,重点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切实解决园区人才住房问题,把松山湖打造成人才聚集高地。在华为承担起拿地建设任务之前,松山湖已经建设了兰馨园、青竹园、绿荷居等人才公寓。 事实上,在地价、房价高企的当下,凭一己之力公开拿地建员工住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都不现实,像阿里、腾讯提供住房补贴或购房贷款无疑更可行。“华为在松山湖片区拿的地属于定向出让,基本都是底价成交,否则不会这么便宜。”陈骏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