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长期,均衡汇率取决于相对购买力,并可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或逆差反映。在短期,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均衡决定,国际货币汇率由其全球外汇市场交易所决定。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明显进展,分析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决定时,需将国际市场主体大量增持人民币资产及相应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纳入考虑。总体看,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空间,应对人民币升值趋势,中央银行应顺应产业对外转移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强调对外投资“本币优先”,鼓励境外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资产并广泛进行人民币外汇交易,推动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货币锚,对冲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的竞争力损失。同时,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提高容忍度,更多交给市场决定,顺势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更好支持中国企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配置资源,更快实现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 正文 最近,人民币汇率升值较快、幅度也比较显著,各界关心“人民币是否进入升值通道”并进行相关讨论很正常,也确有必要澄清认识并形成清晰的应对思路。在我看来,当前在分析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及其波动趋势时,一方面要回归本源,亦即回到汇率决定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并从短期和长期视角分别进行考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供应链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进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有效应对。 一、人民币汇率长期均衡水平取决于相对购买力 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取决于其相对购买力。汇率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均衡汇率水平体现在两种货币的相对购买力上。货币购买力怎么表现出来?一种间接衡量标准是类似于“汉堡包指数”这样的参考指标。经常在中国、美欧之间穿梭生活、工作的人,对货币相对购买力会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在美国纽约和中国上海购买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某种日用品,住差不多标准的五星级酒店,吃一顿相似规格的晚餐,往往可以明显体会到货币的相对价格及其差异。 第二个间接指标通常可以体现在经常项目盈余上。货币相对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类商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时候更便宜。当人民币汇率低估时,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肯定更具有竞争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国际上一些国家指责人民币汇率低估。在多数发达经济体的超市里,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商品都来自中国。为什么?因为相对价格便宜,商品有竞争力。也正因为此,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从2000亿美元左右快速增长到将近4万亿美元。 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看,经常项目盈余一定会镜像地反应为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流出。国际收支表是一个会计平衡表,永远是左右相等的。由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资本和金融账户流出,可由央行购汇并进行对外投资来实现。通过央行大规模购汇和对外投资的形式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或多或少要借助资本和外汇管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可控,维护境内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央行不干预、不购汇,则需通过私人部门交易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通过私人部门境外资产增减以及相应的短期资本跨境流动实现国际收支数量上的平衡。同时在价格上,这种调整将体现在汇率变动上,外汇供需数量上的变化会导致汇率水平不断地调整。调整到什么程度呢?理论上,汇率应调整到实现经常项目收支大体平衡的程度。这时,经常项目盈余国家不再通过经常项目对外输出储蓄,这时就形成了长期均衡汇率。 二、短期内汇率均衡水平由外汇市场交易决定 短期来看,汇率是外汇市场供给和需求通过交易达到均衡的结果。异质性的市场主体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主要出于以下几种目的。一是从外汇市场上获得该货币,用以国际支付或债务清偿。二是出于投资目的,用以持有该货币计价的金融资产或其他资本品。三是进行流动性管理,确保随时具有一定的支付或清偿能力,并使之保持在合意水平。四是套期保值,当市场主体持有非本币资产后,需要管理好货币错配风险,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对冲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在外汇市场,市场主体出于上述目的产生了广泛的外汇交易需求,外汇市场主体是异质的,对升值、贬值的预期和风险承担能力不一样。一个成熟、交易活跃、流动性充沛、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外汇市场,能够充分吸收和反映所有不同目的、不同预期、不同体量的市场主体的各种外汇交易需求。这个通过广泛交易形成的汇率,是一个均衡价格,就是短期内某种货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不妨以大家熟悉的美元汇率为例来分析。关于美元汇率,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是美元指数。近年来美元总体比较强势,多数情况下美元指数都在95以上,一度曾超过100,但近期美元呈贬值态势,最近跌破了93。美元指数是美元对其一篮子货币形成的综合指数,但具体到美元兑换每一种货币的汇率,比如美元兑欧元、日元的汇率是怎么形成的呢?从中长期看,也是取决于美元的国际购买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美元兑欧元或日元的相对价格。而从短期看,则取决于美元外汇市场交易。美元外汇市场是怎么构成的?总体看,美元外汇市场是所有分布在全球的、数十亿计的美元资产持有者基于其流动性管理和汇率风险对冲需要进行广泛交易构成的。从数量看,美元的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约6万亿美元,其汇率就是这日均6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决定的,而且这是一个均衡汇率。大家想一想,有哪个国际对冲基金、国际机构能靠一己之力撼动这日均6万亿美元的交易量呢?所以,美元汇率、美元指数的波动,都反映了所有异质性全球市场主体对美元的预期以及其风险偏好,反映了其对冲风险、管理流动性的需要。这是一个由市场交易所形成的,比较透明、可预期的均衡汇率,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不太容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而出现非理性大幅波动。 再进一步考察其具体结构分布。在这6万亿美元的全球日均美元外汇交易量中,只有1.2万亿美元左右发生在美国本土,其余约4.8万亿美元都发生在美国境外,属于离岸美元外汇交易。因此从数量上看,离岸美元外汇交易在美元汇率的决定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些离岸美元交易脱离了美国司法管辖,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并不能直接管理或干预。可见,美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并不能决定美元汇率,或者说,美国当局并没有美元汇率的“主导权”或“定价权”。这实际上是任何国际货币的一般规律:对于一个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国际货币,由于非居民国际市场主体广泛持有和交易,其汇率由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价值判断、预期和流动性管理等因素共同决定,其货币当局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管理和决定其汇率的。 三、人民币国际使用对当前国际收支平衡及汇率波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近期一个讨论会上,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他提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有1100多亿美元的流入,而资本和金融项下,证券投资净流入加上FDI约500亿,如果不考虑47亿美元的FDI,则证券投资项下就有420多亿美元的净流入,同时央行外汇储备资产几乎没有变动。按照国际收支平衡原理,经常项下的资金流入一定对应资本和金融项下的资金流出。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呈净流入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如何平衡?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的跨境资金流出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怎么解释最近人民币汇率出现的明显升值?这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过去我们判断国际收支及其平衡的时候,更多地考察国际货币,比如重点看美元的流量和存量。但在人民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际偿付和投资手段时,在考察国际收支平衡表时恐怕要转换视角。当前,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日益提升,国际化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比例超过了40%。其中,在证券资本项目下,超过90%的跨境结算是用人民币来实现的;在直接投资项目下超过50%;在经常项目下比例相对低一点,约在15%-18%左右。这组数字的含义是,中国的国际投资贸易活动,尤其是资本和金融项下,已经有相当高的比例是用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的。这种情况下,考察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决定的时候就不能仅限于分析美元及其结售汇情况。 在国际收支中,在经常项目下实现盈余,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流出。如果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外汇储备变动不大,这意味货币当局已退出了常态化的外汇市场干预。因此,经常项下1100多亿美元的盈余,理论上完全由私人部门实现净资本流出。问题是,证券投资项下420多亿美元和FDI项下的47亿美元又进一步增加了净资本流入。这意味着私人部门实现的净资本流出应该达一千六七百亿美元。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我想给出一种可能的解释,不一定准确,尚未仔细验证过。这里,可能要考虑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境外市场主体大规模增持人民币资产这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年前8个月境外市场主体增持了差不多1万亿人民币资产,其中仅7月份就增加了5600亿人民币资产。 这里要注意到境外市场主体增持的10000亿元人民币资产(约1500多亿美元)的特殊之处。按现有规则,境外市场主体到中国境内市场投资持有人民币资产,绝大多数都需通过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因此并非通过美元实现跨境结算,在境内市场不结汇,不体现为外汇头寸的增加或减少。如果考虑这部分非美元资本流入,实际境外资本流入可能远远不止前述420多亿美元的证券投资和47亿美元的FDI流入。这意味着如果要考虑经常项目下的盈余最终必然反映为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流出,那么这420多亿美元的证券投资和47亿美元的FDI资本流入,可能是与经常项下盈余对应的资本流出和非居民投资者投资持有人民币资产导致的资本流入相抵消后的结果。这样,非居民投资持有人民币资产导致的1500多亿美元的资本流入扣减掉1100亿美元的经常项下盈余,正好就是400多亿美元的资本流入。 不仅如此,这个过程由于主要由私人部门实现,因此其结果还必然反映在人民币汇率上,这也是为什么近期我们看到人民币汇率明显抬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从理论上说,国际收支统计应该是本外币一体化统计的,但证券投资项下的本币跨境流动往往通过NRA账户实现,国际收支统计和跨境人民币收支统计口径不尽然一致,可能会导致统计数据出现比较大的漏损。另一方面,上述区别和抵消在国际收支统计上并不直接反映和可辨别,国际收支统计反映的是作为流量的净额,是最终结果,并不反映过程,当作为最终结果的净额不能具体体现相互抵消的过程时,就只能用“误差和遗漏”项来说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半年或前三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都有数额较大的“误差和遗漏”项。可见,在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货币,而且越来越多地具有国际投资和储备货币性质的情况下,对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讨论要更多地考虑这一特征,并且是可以给出一些合理解释的。 四、人民币汇率趋势展望和相关政策建议 如何看下一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它是否进入了所谓的“上升通道”?综合上述货币相对购买力、经常项目盈余、人民币国际使用,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下产生的外汇对冲交易、流动性管理等汇率决定因素的分析,我个人判断,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还有进一步升值空间。在中国加大金融双向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更加重视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经常项目国际收支,以及相应的供应链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尽早考虑综合应对之策,确保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仍能较好维护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人民币汇率仍有升值空间 总体看,当前中国应对疫情冲击效果显著,经济率先复苏,出口形势较好,供应链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加快。同时,人民币资产回报率总体较高,比较恰当地反映了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运行态势,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安全资产特征,被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和持有。不仅如此,中国目前也是大型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我们不仅做到了,而且货币政策空间还比较大,甚至还有一些储备中的、尚未动用的工具可资提供。而反观美联储,其资产负债表已从危机前的不到1万亿美元扩张到了如今超过7万亿美元。根据最近美联储关于货币政策新框架的表态,这条道路可能还远未走到尽头。为此,长期来看,对于相对货币购买力,我对人民币是比较乐观的。总体而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除了若干个别年份有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大多数年份中国没有出现显著的、持续的通货膨胀,这一点应该说国际上都是广泛认可的。 最终购买力是决定两种货币比价的根本性因素,也是有一些量化数据可以计算的。如果目前中国经常项目已经大体平衡了,中国经常项目盈余最多的时候超过GDP的10%,但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降到了2%以下,甚至降到了1%以下,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真的达到了均衡水平?管涛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他强调,从经常项目盈余的标准看,现在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例已经是1%-2%的水平了,所以长期看人民币已经进入了一个均衡区间。 但可能还要从另外一个视角分析问题。在我看来,一方面,要考虑经常项目盈余结构,以及背后的贸易活动是否受到短期的非市场因素影响,从而是否持续、稳定。如果可贸易特征更强的商品和货物贸易有大规模顺差,并通过可贸易程度不那么高、非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定价机制更为复杂的服务贸易逆差相抵消,这样的经常项目平衡仍然很难说是已臻于稳定水平。总体而言,在服务贸易及其产品供给领域,不管是从国内角度看,还是从国际视角看,都还有较多限制。 另一方面,还要考察经常账户盈余的镜像,即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是由哪个部门、怎么来实现的。具体而言,这个过程是由央行通过结售汇干预来实现,还是由私人部门通过外汇市场交易来实现?这决定了均衡汇率水平的动态演化趋势。在央行干预实现的情况下,汇率变化可能出现跳跃式的波动。而在主要由私人部门交易实现的情况下,短期看,均衡汇率水平更多地取决于外汇市场交易,而且很大程度上受限于跨境资金管理、外汇市场建设及相关制度安排,汇率变化往往会在一个相对稳态水平上遵循随机游走波动特征。因此,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可能在7的水平上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也可能在6的水平上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当然也不排除在其他合适的水平上。而从长期看,仍然是相对购买力起决定性作用,还需要有更长的期限来观察经常项目盈余是否已经真正达到了稳定水平。 (二)汇率升值的成本和竞争力损失分担机制——以日元和德国马克为例 依据上述分析,人民币国际购买力可能会继续提升,人民币汇率还有向上升值空间,为此必然有个如何应对的问题。首先我非常认同,不管是当前中央银行采取的立场也好,还是过去经济学家反复呼吁的也好,可逐步更多地由市场来决定汇率,央行应非常坚定地退出常态化干预。因此,对于近期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货币当局应继续秉持坚定立场和淡定态度,把汇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不急着去干预。尽管市场已经有一些反应了,一些出口企业已经有这样或那样的呼声了,但我们要坚定,要赋予汇率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相信市场有这个调节能力。 同时,作为一个开放大国和投资贸易大国,作为一个开放大国的中央银行,对这个问题要有长远规划,要有顶层设计。不妨回顾和对比一下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升值过程。1985年广场协定后,日元开始了漫长的升值过程,最终升值了差不多4倍。1987年卢浮宫协议后,德国马克也开始对美元持续升值,直到欧元诞生前,马克也升值了差不多4倍。同样汇率升值4倍,但结果截然不同。日元升值4倍,结果是日本产业持续的竞力衰退和转移,出现了我们看到的日本“失去的十年”、“失去的二十年”。但德国的情形大不一样,马克虽然也升值了4倍,但德国还是欧洲及国际制造业的中心,还处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的高端,德国经常项目盈余仍然占到GDP10%以上。 同样都是升值,幅度也大致相同,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我的一个分析结论是,取决于汇率升值的成本分担机制。总体而言,日元升值成本主要由是日本自己承担,而马克升值的成本,则是由德国带着其欧共体产业链上所有国家一起来承担。回顾历史,当时欧共体各国货币汇率并不是锚定美元,而是锚定德国马克。因此当马克对美元持续大幅升值时,所有欧共体国家的货币都跟着德国马克对美元升值,客观上与德国一道消化汇率上升产生的压力和成本,从而保持了供应链、产业分工的相对稳定。而反观日本,虽然1985年以后日本广泛推进全球布局,在东亚形成了所谓“雁型分工”产业格局,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但其“雁型分工”模式中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是盯着日元的。因此日元对美元的长期持续大幅升值从来都是日元自己的事情,其导致的竞争力损失一直都是日本自己在承担,日本产业对外转移恰恰是日元升值、日本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日元和马克汇率升值的历史显示,虽然本币汇率上升通常会导致本国产业竞争力的损失,但其最终结果还要进一步考察供应链、产业链上其他国家是不是跟着本国一起来分担。如果其他经济体跟着主要锚货币国家一起来承担锚货币汇率上升的成本和损失,以锚货币国家为中心的供应链、产业链整体格局就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分工可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价值链中心国家创新能力强、更具有竞争优势,还推动本国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往供应链、价值链的高端跃迁。我一直认为,理论界和业界都要好好研究日元和德国马克汇率升值的历史。 (三)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的货币锚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一点已经非常清楚了,双循环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并不意味着自给自足,我们要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下新的动态平衡。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要调整、淘汰一部分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行业和产业;另一方面,近年来新的全球化形势和格局也必然要求中国尽早、尽快推进供应链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事实上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考虑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供应链、产业链,近年来有一大批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始“抱团出海”,在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甚至一些非洲、南美、中亚国家兴建产业园、工业园,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和生产线、供应链布局。这些产业园小的几平方公里,大的十几平方公里、数十平方公里,最大的在白俄罗斯,超过12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在境外兴建的最大的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大多是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助推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和生产线,实现更高水准的全球价值链跃迁。 对此,一些地方政府看得比较清楚。比如广东,最早提出“腾笼换鸟”战略。我最近到广东调研比较多,发现广东不管是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实现经济复苏,还是推动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都走得比较快,效果比较明显。再比如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省市的政府,对于产业转移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强调“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只要这些产业、企业最终并表到本地,它转移到天涯海角也不用过于担心,而且这恰恰是本地企业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表现。但也还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这个过程很担心,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这些企业和产业留在国内、往中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防止“产业空心化”。对此,我觉得还是要基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尊重基本的经济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判断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这样,一方面,人民币总体看仍有持续升值的空间;另一方面,供应链调整、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过程已经在加速开展,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怎么更好地消化汇率持续升值的压力、更好地推动供应链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更好地维护本国竞争力和价值链跃迁呢?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认识和顶层设计,就是要让处在中国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国家和地区跟我们一道,共同承担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成本和风险,就是人民币要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的锚。当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锚的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就跟着人民币一起升值、一起波动,一起承担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成本和风险。 人民币有没有可能成为这些国家的货币锚呢?我觉得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家,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以中国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已广泛延伸到了很多国家,如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中国几乎是所有这些国家最大的贸易投资伙伴。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主体在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往来中用人民币结算;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愿意投资持有人民币资产。因此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其货币盯着人民币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其控制和降低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分享中国经济率先复苏、高速增长的好处。应该说,这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意义,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终极目标。 从短期内外汇市场交易决定人民币汇率这个维度看,在国际市场主体持有人民币头寸和人民币资产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这些遍布全球的市场主体需要围绕着其持有的人民币头寸和资产进行广泛的流动性管理、套期保值和对冲交易,需要在当地外汇市场进行人民币外汇交易。这些,都将有助于在当地外汇市场形成人民币对当地货币的均衡汇率,而且这是一个由交易决定和形成的均衡价格,充分包含了市场主体各种预期和风险偏好,很大程度上是透明的、公允的、可预期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当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能否通过交易形成其货币对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市场深度,取决于交易的活跃度,取决于满足交易需求的人民币流动性能否得到充分保障。 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得以顺利进行并实现优化的最好手段。一旦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比如韩国韩元、哈萨克斯坦坚戈、越南盾等,在当地或者全球金融中心的外汇市场通过交易形成了与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将大大有助于实现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之间资本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有利于改进双方投资贸易的稳定性、便利性,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福利水平。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锚,这些货币可能就不再盯着美元,而是盯着人民币了。这个结果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有。因为恰恰是中国、而不是美国,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贸易伙伴,其货币盯着人民币能更好地降低其与中国经贸往来的汇率风险,对其国内经济金融稳定运行、对便利双方投资贸易往来都是有好处的。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基本原因。这个结论靠不靠谱呢?还是有些靠谱的。最近IMF发布了一篇论文,分析认为人民币已经出现了货币锚的特征,特别是在其周边国家,比如很大程度上已成为韩元的货币锚。 (四)宜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提高容忍度、更多交给市场决定,顺势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 在与中国有大量贸易投资往来的国际市场主体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情况下,出于流动性管理和汇率风险对冲的需要,这些市场主体需要针对其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进行广泛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只要这些人民币资产不托管在中国境内,这些相应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就也不会发生在中国境内,而须发生在这些境外市场主体所在国家的外汇市场,或者在一些典型的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由于外汇交易是全球7×24小时的连续交易,境内境外往往有时差,有文字文化差异,有法律制度差异,也有交易结算清算规则的差异,让境外市场主体集中到中国境内来进行人民币外汇交易不现实、不可行。因此,一旦我们下决定要推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必须认识到,未来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外汇市场一定是遍布于全球的,而且离岸市场规模、交易活跃程度最终一定大于在岸市场,其市场格局、汇率形成机制将和美元一样,是货币当局无法直接管理、干预和左右的,我们最终是要放弃人民币汇率“定价权”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目前,全球人民币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大概是2840亿美元左右,其中大概1200亿美元的日均交易发生在中国境内,其他1600多亿美元都发生在离岸。须知,当前非居民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数量虽然增长很快,但比例仍然非常低,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基本在流通市值或托管量的3%左右;在全球储备市场,人民币储备资产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也仅为2%左右。也就是说,即使是现在人民币资产的全球持有比例还非常有限、全球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在处在初期阶段,人民币外汇交易也呈现了离岸市场交易规模大于在岸市场规模的规律。尤其是在个别与中国有密切经贸投资往来、人民币跨境结算和人民币外汇交易更为活跃的国家,更呈现了这一特征和趋势。比如在韩国,首尔外汇市场人民币对韩元的日均交易量是上海外汇市场人民币对韩元日均交易量的150多倍。再比如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小型经济体,在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的日均外汇交易量是中国新疆人民币对坚戈挂牌日均交易量的60倍。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以来我都不太赞同在中国境内发展人民币对周边国家小币种的“直接挂牌”外汇交易市场,因为这些小币种货币及其计价的资产在国内需求和持有量非常小,外汇交易需求太小,不会有活跃度,更谈不上流动性保障,就不会有市场,不会形成均衡价格,没有太多实际意义。所以在境内那些小币种的直接挂牌或交易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其交易量和活跃度都是非常非常有限的。真正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呢?一定是在对方国家。这些国家的市场主体愿意接受和持有人民币,需要进行广泛的人民币流动性和汇率风险对冲交易。因此,发展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小币种货币的直接挂牌和外汇交易市场,一定要把重点放到对方国家去。 进一步来说,中央银行对于下一步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和走势,一定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对人民币汇率波动提高容忍度,更多放手让外汇市场决定人民币汇率。总体而言,要相信市场和市场规律,人民币汇率中长期要反映其国际购买力,短期则交给外汇市场交易、特别是全球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来决定。具体而言,中央银行还要明确以下几项相关政策选择。 首先,顺应产业转移和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倡导产业转移用本币实现,推动人民币成为一些国家的货币锚。在新一轮供应链调整和产业转移中强调“本币优先”,鼓励对外投资用本币实现。这些本币对外投资除了投资对象国用于购买中国的生产线、机器设备和商品货物,可积极鼓励支持境外市场主体用以投资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同时,不断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尤其是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发展,充分支持境外市场主体在当地投资持有人民币、在当地广泛进行人民币外汇交易,并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保障和基础设施支持,从而形成人民币对其本国货币的均衡汇率,进一步推动人民币成为这些国家的货币锚。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及其交易要有充分的流动性保障,这一点至关重要。须知,一个市场如果只有需求,没有供给,没有流动性保障,这个市场就不会有深度,交易不会活跃,无法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 其次,在此过程中,要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一方面,确保境内市场和离岸市场打通,防止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决定过程中,出现具有显著偏差的境内境外两种机制、两个价格,造成对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的典型外部冲击。另一方面,只有加快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实现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障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动员储蓄,优化配置资源,实现供应链、产业链的全球优化调整和布局。而且,也只有对标国际,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才能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须知,任何国际货币一定是一个可自由兑换货币。 第三,加快推动和实现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不可能三角”作为货币政策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是指对于一个国家或其货币当局而言,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以及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中,通常只能选择两个,而必须放弃一个。过去中国中央银行在转轨过程中,围绕这三个目标,做了非常多的探索,不断寻求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力求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但似乎一直没有十分明确的定论。而现在,如果我们明确了上述分析框架,则意味着对“不可能三角”目标的日臻清晰。如果人民币汇率取决于人民币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人民银行最终要放弃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那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固定汇率目标。相应地,剩下的两个目标就非常清晰,那就是明确选择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目标。这样,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也就非常清晰:当央行不再受制于汇率目标的话,就可以一方面专注于坚守大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当前,就表现为中国是唯一保持常态化货币政策的经济大国,央行基本上不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常态化干预。另一方面,就可以非常清晰地追求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目标,或者用另一种表述来说,就是推动实现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须知,这是1993年以来我们一直追求、一直想宣布的目标。 不仅如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要实现中国供应链、产业链乃至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而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又大大加快了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调整进程。这时候,坚守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追求跨境资本自由流动的实体经济含义,就在于推动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着眼于新一轮全球化格局和国际分工的调整,根据全球外汇市场交易形成的、相对比较透明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价格信号,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稳妥推动产业更有序更健康地对外转移,有效推进供应链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链跃迁,更好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目标。 本文根据作者2020年10月24日在刘世锦主持题为“人民币汇率是否进入上升通道”的博智宏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整理,将在《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2期发表。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外贸逆势翻盘,从下半年开始,出口数据稳步增长。很多外贸企业订单接到手软,货品供不应求。但是年终盘点时,不少企业却发现利润遭遇“缩水”。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人民币在过去的一年大幅升值。 “疫情对汇率的影响很大,去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回暖,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6.9直接掉到6.4左右。打个比方,若去年公司下半年出口额为400万美元;结汇后,汇率的波动可以导致营收上直接差出200万元。”苏州贝特瑞的周小姐表示,实际营收差异虽然比这个数字小,但是足够让外贸商家唏嘘一番。 记者了解到,外贸企业从接到订单签订合同开始,一般有2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原材料采购、设计、加工、最后到运输验收。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签订合约时,商家拿到的定金不受汇率影响。而汇率下跌,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商家到手的尾款少了。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的交货期拉长,利润被二次压缩。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汇率波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汇率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建议企业在可承受范围内锁定汇率。” 阿里国际站支付结算业务相关负责人建议,商家可考虑从两方面规避风险:“一、提前与买家商定用人民币结算;二,使用锁汇保这样的产品,规避汇率风险。”据介绍,阿里巴巴国际站的锁汇保通过锁定未来某一时间段的结汇汇率,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过往只是为了规避风险,去年直接帮公司保住了利润。”无锡赛诺星公司的运营Amy表示,公司使用阿里国际站的锁汇保产品,去年80%的订单都进行了锁汇。不仅如此,相较于线下跑银行,线上锁汇效率提升了90%以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1日讯今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507,较前一交易日下调192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0年12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507元,1欧元对人民币7.9998元,100日元对人民币6.3353元,1港元对人民币0.84498元,1英镑对人民币8.7827元,1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4.9741元,1新西兰元对人民币4.6562元,1新加坡元对人民币4.9238元,1瑞士法郎对人民币7.3969元,1加拿大元对人民币5.1167元,人民币1元对0.61710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11.2605俄罗斯卢布,人民币1元对2.2418南非兰特,人民币1元对167.92韩元,人民币1元对0.56073阿联酋迪拉姆,人民币1元对0.57273沙特里亚尔,人民币1元对44.7083匈牙利福林,人民币1元对0.55990波兰兹罗提,人民币1元对0.9295丹麦克朗,人民币1元对1.2646瑞典克朗,人民币1元对1.3170挪威克朗,人民币1元对1.16979土耳其里拉,人民币1元对3.0629墨西哥比索,人民币1元对4.5599泰铢。 前一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315。
12月2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小幅上涨逾20点,报6.5469,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走升,逼近6.53关口。截至9点32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5414、6.5327。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20个基点,报6.5387。 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从当前的技术形态看,人民币汇率总体仍然处于上升通道中,岁末年初的时点,人民币汇率可能会触碰当前通道的上轨。这会让新一年的汇率走向面临抉择:是继续沿着今年下半年的升值通道上行还是持续横盘突破上轨。新一年年初的汇率走势将决定2021年人民币汇率的开局基调。
2021年开年以来,人民币表现相当红火。1月7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4608,结束此前两日连升;但就在1月6日,人民币中间价升至6.4604,这是2018年6月20日以来的最高水平。招商证券预计,2021年四个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分别为6.65、6.45、6.30、6.05。考虑到未来美元仍有望维持疲软走势,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继续走强。不过,人民币持续升值对进出口部门和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对相关企业的“钱袋子”会有实质影响。 “去年10月份以来接了大量订单的出口企业,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物流成本的上升背景下,订单利润被大幅度蚕食;但对进口企业来讲,由于疫情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阻断,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人民币升值的价值。”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如是表示。 在近日的采访中,不少经济学家对记者称,人民币升值、美元走弱,对于出口导向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特别是苹果产业链冲击较大;而航空等行业有美元负债的净敞口,因而从中获益。 专家称供应链错配 “天平”不平加速升值 谈及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付鹏对记者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是唯一做到全民防疫的国家。同时,我国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恢复得最快、最好,这就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自去年10月份以来的人民币升值与全球供应链错配密切相关,大规模订单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出现了我国的出口顺差,出口增多,推动整个资金流入,也让我们看到了货物等集装箱、等船期的现象。”付鹏进一步说,“人民币承受了巨大的升值压力,这个‘天平’实际上是不平的。资本流入加上经常项下巨额的顺差,这种全球供应链的错配加速了人民币的升值。”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上升一方面是美元指数大幅下行,另一方面是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我国央行在疫情期间货币政策保持谨慎、维持定力,再加上国内经济指标在全球“一枝独秀”,使得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走强。 一般而言,人民币对美元走强是利好进口企业,对于出口企业亦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不少专家也表示,人民币升值、美元走弱,对于出口导向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特别是苹果产业链冲击较大;而航空等行业有美元负债的净敞口,因而从中获益。 “对于进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十分有利,当然有一些出口企业,一方面产品出口会创汇,另一方面原材料也需要进口,这样的话尽量把进口原材料和出口商品的期限进行匹配,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但有利于进口企业。 但在2020年疫情影响下,令进出口企业受到波及的已不仅是汇率。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日子确实不好过,”付鹏表示,“因为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人民币升值及物流成本上升,10月份以后的订单利润被大量蚕食掉。也正由于人民币快速升值,订单来得很快,且集中在了去年10月份以后。据我了解,很多企业(比如江浙沪区域)对外贸订单爆发没有做太多的预期和准备,所以基本没有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方案,多数属于接了单子不挣钱。” 付鹏补充道,“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升值了应该是利好进口企业,其实由于疫情的特殊因素,再加上国际环境本来不好,很多大宗品的进口出现了阻断,整个供应链上出现了错配,对此类企业的伤害实际上超过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值。” 出口企业办法多 极力规避汇率风险 正如上文所述,对于部分出口占比较大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相对明显。 一方面,去年疫情冲击下外部需求已放缓,叠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成本提高,进而影响出口企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在出口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出口收汇不采取措施管理汇率风险,会造成出口收汇的人民币减少,通过汇兑损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出口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汇率风险。”上述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低于别国同类产品,尤其是比重较大的农、矿及加工贸易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一旦人民币大幅度的升值,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将大幅上升,产品将失去一定竞争力。 近日,有产品出口占比较高的企业向记者直言:“人民币升值对公司影响比较明显,将在发年报时做彻底复盘,目前不便分析。” 不过,据记者了解,不少出口企业皆备有相应的举措,通过将汇率变化纳入产品报价、采用多币种结算货币、使用金融工具锁定汇率、贸易双方共担汇率风险、外汇套期保值等方式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作为一家产品出口收入占比高达七成的小家电企业,新宝股份表示,其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来源以美元结算的进出口业务,主要通过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运用远期外汇合约等金融工具保值避险:“公司尽可能将外币收入与外币支出相匹配以降低汇率风险;此外,还可能签署远期外汇合约或货币互换合约以规避汇率风险。” 有了解中兴通讯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兴通讯则是通过强化基于业务全流程的外汇风险管理,通过商务策略引导、内部结算管理、融资结构涉及与外汇衍生品保值等举措来降低汇率风险。此外,公司还会尝试推进海外项目的人民币计价及结算,以期长远降低汇率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国际市场已相对完善的产品方面,维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是应对汇率变动的有效措施之一。 “公司主导产品中,大尺寸一体化电容式触摸屏产品处于全球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司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产品报价是按照客户主导的招标等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从事平板显示材料及触控器件研发生产的莱宝高科曾回复投资者称,“基于全球充分的竞争环境、客户全球市场销售和全球化的供应商体系,近几年来外销产品价格均没有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挂钩调整。” 进口企业迎利好 价值或重估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多个研究观点认为,原料进口型上市公司及存在海外负债的企业或将获益。 中信证券研究认为,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企业外债主要以美元标价,对于海外负债较多的行业而言,人民币上涨会引发企业价值重估,降低负债压力;从成本收益端来看,海外进口产品、原料占比越高,成品出口占比越低的行业,受益于人民币升值的弹性越大。 众所周知,国内航空公司购买飞机以进口为主,且存在大量外币债务。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根据各航司披露数据,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的美元带息负债折合人民币分别为581亿元、442亿元。据中金公司测算,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将增厚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净利润分别约为4.4亿元、3.3亿元。 此外,人民币升值还给国内航司带来了汇兑收益,使得公司财务费用大幅下降。据2020年三季报数据,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前三季度财务费用分别下降58.06%、47.2%、45.90%。 在原料进口型企业层面,以造纸业为代表,其进口原材料的成本有望降低。从事食品包装纸生产的五洲特纸曾在互动平台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大幅升值,公司生产所需木浆以进口为主,且基本以美元结算,在木浆采购单价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公司以美金结算的原材料采购成本。” 作为国内生活用纸龙头企业,中顺洁柔也曾回复投资者提问称,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公司原材料采购,会致使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下降。此外,在港股上市的箱板原纸生产商玖龙纸业由于外汇采购量较大,且美元借款占比较高,亦有望明显受益于人民币升值。据浙商证券测算,人民币汇率升值1%,对应玖龙纸业提升净利润为5895万元,参考2020财年净利润,对应净利润提升1.4%。 但也有专家提示称,外界应该更谨慎看待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相关影响。2021年1月6日,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经济学家谭雅玲撰文指出,我国人民币目前依然是本币形式,可兑换或国际货币资质尚未实现。此外,贸易竞争汇率是焦点,我国处于全球化供给方位置已经无法替代,此时人民币升值保住的是规模、损失的是利润。 “对于持有人民币的外贸企业来说,如果持有的美元较少,受到的损失也会较少,”杨德龙向记者补充称,“因此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冲汇率波动的风险,可以采取汇率远期来进行对冲风险,防止汇率的波动可能会对持有的外汇造成贬值的风险。”
□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震荡,特别是近两日出现较大起伏。分析人士称,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且新推出的相关政策对汇市产生影响。人民币升值行情难言结束,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以震荡偏升态势为主。 近期汇市出现起伏 12月16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16时30分收盘价报6.5378元,较前收盘价涨68个基点。而在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大跌,在岸人民币最低跌破6.55,日内最大跌幅近200个基点。 上周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出震荡格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于12月9日创近两年半新高,却又在12月10日跌逾百个基点。分析人士称,近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多空交织,特别是美国财政刺激、英国脱欧等问题存在不确定性,汇市进入盘整期。 央行近期动作也影响了人民币汇率走势。15日,央行开展9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单日MLF操作量创历史新高。市场人士表示,央行超量投放货币,促使资金价格回落,对汇率亦产生向下牵引力。 11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决定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业内人士认为,这样做的一种考虑可能是在汇率持续升值背景下,防范资金快速流入、外债快速积累而可能引发的顺周期波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美元走势有所背离。12月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震荡,同期美元指数单边走弱。分析人士称,三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受美元影响程度减弱,受基本面的影响程度提升。 升值基本面难言反转 截至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位于近两年半高位,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均较5月低点涨超6000个基点。此前几个月快速升值,也让一些出口企业大呼“吃不消”,出口订单利润遭受侵蚀,一些锁汇能力差、利润薄的中小企业甚至蒙受亏损。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近期调节参数的举措虽可能会降低升值速率,但由于金融机构外币债净发行额相对于外汇市场即期成交量太小,还难以逆转人民币汇率升值行情。东北证券沈新凤团队认为,长期来看,经济、货币政策等因素决定美元仍将处于贬值周期,而我国经济的相对优势、出口的产能替代效应和货币调控正常化进程都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基本面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扭转。 南华期货发布的研报称,短期内人民币汇率或以震荡偏升为主。建议出口企业抓住时机尽早结汇,短期内进口企业可量入为出,等待更优价格分批购汇。后市需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人民币汇率的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