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机构近期调研生猪养殖企业,出栏量和成本成为其关注重点。有的生猪养殖企业未完成年度目标,有的生猪养殖企业则加快扩张。相关机构指出,2021年猪价下行趋势基本明确,成本管控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机构调研 新希望12月底接受投资者调研时表示:“顺利实现年度出栏总目标,预计会略高于800万头。”新希望2020年的目标是确保全年生猪出栏超过800万头。其中,自产仔猪超过500万头,自育肥猪占比达到50%。同时,区域布局进一步向利润优势区、猪肉主销区转移。 不过,新希望在上述调研活动中的“自曝”引起了市场的轩然大波。新希望称:“公司提出800万头的总目标,其中500万头自有仔猪出栏。从实际情况看,存在一些偏差。自有仔猪出栏大概400万头以上。”新希望表示,四季度加大了留种力度,全年留种120万头,比年初计划多选留了70万头;同时,317项目的受孕率偏低,导致超过4万窝种猪在3月未配成功,头胎自有猪苗出栏会延迟到明年一季度;另外,3月受孕成功的部分育肥猪长势不佳,12月底没有达到理论出栏体重,会延迟到明年一季度出栏。 牧原股份2020年计划出栏生猪1750万头至2000万头。公司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时并未披露生猪出栏情况。公司表示,2020年一季度成本相对较高,超过15元/公斤,主要原因是一季度出栏量较低,且涉及管理费用摊销等;二季度开始成本有所下降,三季度单位成本约为14元/公斤,预计四季度的单位成本维持在14元-15元/公斤。此前,牧原股份在互动易平台表示:“非瘟疫情对生产的影响逐步减弱,随着生产扩张、出栏增加、成本下降,剔除产能利用率对三项费用的影响,公司2020年底生产口径的养殖成本可以下降到2016年、2017年水平,即生产成本降到每公斤11元以下。”从目前情况看,牧原股份没有达到预期成本。 正邦科技表示,2021年仔猪价格下降将快于肥猪价格下降,计划2021年的出栏将以肥猪为主,公司会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节。“根据价格预期波动而采取相应的配种和出栏的调整措施。”正邦科技同时指出,机构更多关注长期行业的演变及未来产业格局,建立竞争优势,甚至实现战略和业务模式的突破。 延伸触角 生猪养殖企业纷纷布局屠宰业务受到投资人关注。 牧原股份介绍,公司位于内乡县的牧原肉食屠宰场目前的日屠宰量达到3000头-4000头,若日生猪屠宰量达到6000头以上,就可以达到公司的设计产能。规划方面,屠宰产能规划优先覆盖公司当前的养殖产能密集区域。公司的经营思路是生猪屠宰、精分割、鲜销,着重做好新零售渠道(社区生鲜店、叮咚买菜等线上配送渠道)、批发市场、传统商超、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B端客户业务。 新希望董事长刘畅表示,要提高公司的供应链能力,并吻合不同消费区域不同的习惯。公司根据生猪的产能进展,适度布局屠宰业务,配合上游的养殖体系做调剂和食品的产出。同时,公司会积极地在食品toB和toC两个渠道同时来发力。 正邦科技表示,中南六省全面禁止外地生猪调入后,预计政策对公司影响较小。目前公司的产销活动主要在同地区进行,南方销区较多。较少进行类似北猪南调的大跨度运输。公司在中南这样的高价区会进行全产业链提前布局,完善饲料、种猪、母猪、屠宰等相应的配套业务。 主要从事肉类加工的双汇发展表示,大型养殖企业进军屠宰业或将改变屠宰业的竞争格局,加速不规范屠宰厂的退出,提升行业集中度。消费升级以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逐步提高,有利于大企业发挥其综合优势进行行业整合。公司将充分发挥全球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资金优势、工业布局优势、销售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
今年1月份以来,养猪企业正邦科技获近80家机构密集调研。随着调研的深入,华安证券再次给予买入评级。 华安证券认为,2020年正邦科技出栏生猪956万头,成为全国第二大生猪养殖企业,预计2020-2022年公司生猪出栏量956万头、2000万头、3000万头,出栏育肥猪均价32元/公斤、25元/公斤、20元/公斤,对应归母净利润61.1亿元、92.01亿元、69.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0.9%、50.6%、-24.2%,对应EPS2.42元、3.64元、2.76元。生猪板块在盈利高点PE超过10倍,因此给予公司2021年10倍PE,合理估值36.4元,维持“买入”评级不变。 在接受调研时,正邦科技也透露2021年目标出栏生猪2500万头。具体来看,2021年一季度是从高比例外购育肥到基本自产仔猪为主的过渡期,出栏还不会放量,加上淘汰母猪,2021年一季度总的出栏量在220万-250万头。2021年二季度出栏对应的是2020年四季度的投苗,环比增量会比较明显,到2021年6月公司有望冲击单月200万头的出栏。2021年整个上半年的生猪出栏量预计占全年出栏量的30%。 记者注意到,短短数月时间,正邦科技定增、可转债等募资项目均已落地。公司75亿元定增已于2020年12月30日完成资金募集,其中28亿元用于14个猪场建设项目,新增335万头生猪产能,另外47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6亿元可转债于2020年6月完成资金募集,14亿元用于8个猪场建设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存栏母猪9.73万头,年出栏生猪194.60万头,另外1.8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尽管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和猪价下行的冲击,新希望今年的营收、利润都将创公司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合并营收预计首次历史性超过千亿。”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希望”)董秘胡吉在近日召开的分析师会议上如是说道。 新希望在会上介绍,2020年公司的各项业务进展总体顺利。饲料业务方面,预计全年外销量超过1700万吨,加上内销量后的总量将接近2400万吨,预计将是行业里第一个年总销量突破两千万吨的企业;禽板块今年由于行情因素导致整体利润回落,但在关键的战略举措上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商品代自养比例提高较快;食品板块方面,明星产品“小酥肉”继续提升,全年营收超6亿元,成为一大爆品;养猪业务方面,公司已顺利完成了出栏800万头的年度出栏总目标,预计在年底会“略高于800万头”。 明确2021年2500万头出栏考核目标 2020年是新希望养猪业务发展最快的一年,胡吉在会上表示:“如果回顾起来看,2017年公司外销生猪大概170万头,2018年是250万头,2019年是350万头,今年超过800万头,3年实现了超过4倍的增长。如果到明年能实现内部考核目标2500万头,3年可能会实现接近10倍的增长。增长速度在行业历史上是非常快的。” 据介绍,截至12月中旬,新希望的种猪总存栏达到216万头,其中父母代能繁超过100万头(加GGP\GP能繁超过120万)。相较2018年、2019年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将为公司未来更长时间的生猪产业发展和出栏奠定较好基础。而伴随着相关工程建设紧锣密鼓的推进,新希望在2020前三季度有250多亿元资本开支,全年超过300亿元,预计2021年资本开支超过300亿元。“到明年年底,公司这三年累计新增投资700亿以上,这是公司在发展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周期。”胡吉说道。 对于市场关注的养猪成本问题,新希望表示,公司的成本面临着一些压力,不考虑筹建公司费用,预计2021年上半年的成本会维持在15元左右,随着满负荷的持续运营,2021年第四季度争取不超过14.5元,2022年成本有望每季度持续下降,希望2022年第四季度成本不超过13.5元,努力做得到更好。以期在猪价的下行期保持较大成本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新希望在当天的分析师会议上坦言,相比市场的预期和公司内部在年初制定的挑战目标,养猪业务“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包括出栏结构、自产仔猪育肥的完全成本、发展速度、自育肥出栏方面还存在差距。公司认为,上述方面的不达预期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它们都属于大踏步、超常规、快速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挑战和问题。“2021年,公司已经明确了出栏考核目标,就是2500万头出栏。基于当期的现状来说,这一目标还是极具挑战。公司会调集匹配各类资源去解决问题,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具体从生产角度看,将会围绕出栏目标实现、非瘟防控、出栏成本降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新希望表示道。 此外,针对市场较为关心的股权激励、股份回购等问题,新希望进行了回应。据悉,涉及股权激励的内部沟通协调“已经完全达成共识”,大的框架思路已经确定,预计会在一季度左右完成新一期的股权激励。伴随着股权激励方案的确定,公司的回购动作也会匹配股权激励的进度,会在一季度之内“较快落地完成”。 2021年猪价和头部猪企有望逐步走稳 从行业来看,12月份国内猪价震荡上涨,中下旬涨幅被认为超越了业内预期。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猪价在短期内较稳,养猪行业头部企业在未来的行业周期波动中依然有望占据优势。 卓创资讯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12月28日,本月外三元出栏均价33.78元/公斤,环比涨幅12.71%。“本月国内猪价呈震荡上涨走势。进入12月份,南北终端市场消费全面复苏,腌腊、灌肠等传统习俗的开启导致大规格肥猪消化速度加快,自月初起,猪价便呈现快速上涨走势。进入下旬,受冬至提振,北方屠企多有提量动作,国内生猪供应量再度收紧,猪价继续攀高。”卓创资讯分析师牛哲向记者表示,在消息面无重大利空的背景下,明年1月份行情或高位运行,月内猪价振幅较本月或收窄。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猪价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太大变化,而“翘尾效应”可能也会产生影响,所以至少在短期内在春节这段时间对猪肉市场较为看好。“我觉得对于生猪头部养殖企业来说,2021年依然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他们拥有市场竞争优势,从目前来看,生猪周期依然处于比较高位运行的状态。” 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随着国内生猪养殖产能的逐步释放,猪肉国内供需情况已相对缓和,猪肉和生猪价格在今年下半年以来已呈现走低之势。近期猪肉和生猪价格波动且涨幅明显,应该是受春节临近消费预期拉升和美豆大幅上涨带动饲料原料豆粕上涨所推动的成本效应所致。他告诉记者:“未来国内猪价走势一则受到大量产能释放的影响,二则受到国际饲料大宗原料如玉米、豆粕、鱼粉等价格走势的影响,估计随着巴西大豆收获季节的到来和头部猪企大量产能的释放,2021年猪价和头部猪企都将呈逐步走稳之势。” “春节即将到来,猪肉价格会存在回升的可能,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实际供需,近年来不少企业尤其是房企加入到养猪行业,生猪供应逐渐提升,未来直接考验到猪企的产业链渠道畅通与否,打通上下游产业链需求,以量换价,这可能也是猪企发展出路,但随着加入者越来越多,猪企可能存在一轮洗牌过程,头部猪企或产业链畅通的猪企未来竞争优势更明显。”腾讯证券研究院专栏作家郭施亮向记者表示道。
□ 受全国性高温天气逐渐消退、高校及中小学陆续开学、中秋及国庆节假期来临等因素影响,9月原本是猪肉消费需求回升、价格稳步走高的阶段,而今年9月却大相径庭。数据显示,9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累计跌幅逾10%。 业内人士表示,前期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整体猪价出现高位下行,导致养殖企业利润“缩水”。根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况以及养殖周期来推算,今年第四季度将是产能持续兑现期,猪价或许进一步下跌。 猪价加速下行 持续“火爆”的生猪市场于今年7月下旬戛然而止,猪价出现高位回落,进入9月更是加速下行。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截至9月2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33.26元/公斤,月初为37.26元/公斤,区间内累计跌幅达10.74%。终端猪肉价格也震荡走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5.74元/公斤,较8月31日的48.42元/公斤,下跌5.53%。 以往的9月通常是猪肉消费需求不断回升、价格保持稳定或小幅上涨的阶段。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019年的9月份,猪肉平均批发价累计分别上涨0.15%、1.53%、9.43%。 “今年9月以来生猪价格下降,主要是受到供给面走强的影响。”中信建投期货养殖研究员魏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生猪出栏数量自8月开始出现了明显恢复,9月之后整体供给水平继续提升。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凌云称,近期生猪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由于北方地区生猪行业复产时间较早,上半年规模企业产能恢复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进入9月,随着产能陆续释放,叠加养殖户二次育肥猪出栏增多,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其次,南方地区7-8月受到洪灾影响,猪源供应较有限,但北方地区低价猪源不断涌入,冲击当地市场走货,养殖端多被动降价出货;第三,部分规模场月度及第三季度出栏任务较重,业者不乏有降重冲量操作,市场整体供应增幅较大。 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分析称,虽然7月上旬市场上标猪供应紧缺现象继续凸显,养殖端惜售看涨,继续支撑猪价行情,但随着猪价持续上涨,终端消费者接受能力有限从而转向其他肉制品,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导致猪源供应增加,猪价在下旬开始高位回调。进入8月后,由于高温天气因素,终端猪肉需求延续低迷,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对市场形成冲击,且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意图明显,整体猪价高位下行。 养殖利润缩水 今年前七个月,猪价、肉价高位运行不仅频频掀起生猪概念热潮,也让生猪养殖企业分享到来自周期的“蛋糕”。近期随着猪价跌幅不断扩大,养殖利润也在不断“缩水”。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国内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值为2178.50元/头,月度环比下降11.63%;当月最低点为24日的1945.6元/头,最高点为2日的2421.75元/头。生猪自繁自养盈利水平除了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外,猪价格、饲料涨跌及防疫成本也是生猪育肥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前期仔猪价格较高,使得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利润相比自繁自养的养殖户要低不少。快速上涨的玉米价格使得养殖成本显著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导致近期养殖利润下滑。”魏鑫表示。 饲料配料方面,截至9月29日收盘,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收报2462元/吨,而9月21日盘中一度创下逾八年半来新高2499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5.57%;豆粕期货主力合约收报3072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7.07%。 兴业证券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表示,8月底以来,我国东北地区遭遇数次台风袭击,引发市场对玉米减产的担忧,玉米期货价格不断上涨并创下新高,现货亦止跌回升。豆粕方面,三季度起南美地区持续干旱,且“拉尼娜”天气恐将导致南美地区大豆减产,一度推升豆粕价格创下两年来新高。中长期来看,饲用需求恢复,预计玉米、豆粕价格仍将处于上涨趋势。 整体上看,虽然生猪养殖利润“缩水”,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魏鑫表示,养殖户利润主要与生猪价格有关,尽管生猪价格缓慢下行,但仍位于高位,整体养殖利润依然丰厚。 四季度是产能持续兑现期 猪价会否持续走低? 王凌云认为,短期来看,国庆假期期间,由于部分养殖单位放假,猪源供应收缩,生猪价格或有一定支撑。随着假期结束,动物检疫及养殖企业陆续上班,生猪供应或不断恢复。加之天气不断转凉,市场调运难度降低,低价猪源不断冲击高价市场走货,预计生猪价格或再次呈现下行态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生猪存栏环比增加4.80%,同比增加13.10%;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4.00%,同比增加20.30%。涌益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2.49%,同比增加3.86%。 “从生猪的养殖周期来推算,正常年份能繁母猪存栏增长对应着10个月后生猪出栏增加。按照能繁母猪的绝对量变化来看,预计生猪出栏在8月开始稳步增长。考虑今年生猪出栏均重增加,育肥时间加长,养殖周期对应调整按11个月计算,预计9月生猪出栏开始增加,第四季度处于产能持续兑现期。”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分析称,展望第四季度,虽然生猪需求将提升,但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前期紧张的供需关系逐渐缓和,猪价重心有望持续下移,预计出栏均价在30-40元/公斤波动。 魏鑫持相似观点。他预计年前生猪价格依旧会维持震荡偏弱态势,生猪出栏数量应该在年底出现明显上涨,在旺季支撑之下价格承压但有一定支撑,预计价格重心在25元/公斤左右。
受全国性高温天气逐渐消退、高校及中小学陆续开学、中秋及国庆节假期来临等因素影响,9月原本是猪肉消费需求回升、价格稳步走高的阶段,而今年9月却大相径庭。数据显示,9月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累计跌幅逾10%。 业内人士表示,前期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整体猪价出现高位下行,导致养殖企业利润“缩水”。根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况以及养殖周期来推算,今年第四季度将是产能持续兑现期,猪价或许进一步下跌。 猪价加速下行 持续“火爆”的生猪市场于今年7月下旬戛然而止,猪价出现高位回落,进入9月更是加速下行。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截至9月2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33.26元/公斤,月初为37.26元/公斤,区间内累计跌幅达10.74%。终端猪肉价格也震荡走弱,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5.74元/公斤,较8月31日的48.42元/公斤,下跌5.53%。 以往的9月通常是猪肉消费需求不断回升、价格保持稳定或小幅上涨的阶段。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019年的9月份,猪肉平均批发价累计分别上涨0.15%、1.53%、9.43%。 “今年9月以来生猪价格下降,主要是受到供给面走强的影响。”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期货养殖研究员魏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生猪出栏数量自8月开始出现了明显恢复,9月之后整体供给水平继续提升。 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王凌云称,近期生猪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了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由于北方地区生猪行业复产时间较早,上半年规模企业产能恢复整体呈现向好态势,进入9月,随着产能陆续释放,叠加养殖户二次育肥猪出栏增多,市场供应不断增加;其次,南方地区7-8月受到洪灾影响,猪源供应较有限,但北方地区低价猪源不断涌入,冲击当地市场走货,养殖端多被动降价出货;第三,部分规模场月度及第三季度出栏任务较重,业者不乏有降重冲量操作,市场整体供应增幅较大。 中信期货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策略组分析称,虽然7月上旬市场上标猪供应紧缺现象继续凸显,养殖端惜售看涨,继续支撑猪价行情,但随着猪价持续上涨,终端消费者接受能力有限从而转向其他肉制品,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导致猪源供应增加,猪价在下旬开始高位回调。进入8月后,由于高温天气因素,终端猪肉需求延续低迷,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对市场形成冲击,且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叠加国内进口猪肉不断增加以及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打压猪价意图明显,整体猪价高位下行。 养殖利润缩水 今年前七个月,猪价、肉价高位运行不仅频频掀起生猪概念热潮,也让生猪养殖企业分享到来自周期的“蛋糕”。近期随着猪价跌幅不断扩大,养殖利润也在不断“缩水”。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国内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值为2178.50元/头,月度环比下降11.63%;当月最低点为24日的1945.6元/头,最高点为2日的2421.75元/头。生猪自繁自养盈利水平除了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外,猪价格、饲料涨跌及防疫成本也是生猪育肥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前期仔猪价格较高,使得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利润相比自繁自养的养殖户要低不少。快速上涨的玉米价格使得养殖成本显著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导致近期养殖利润下滑。”魏鑫表示。 饲料配料方面,截至9月29日收盘,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收报2462元/吨,而9月21日盘中一度创下逾八年半来新高2499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35.57%;豆粕期货主力合约收报3072元/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7.07%。 兴业证券(行情601377,诊股)农林牧渔行业分析师表示,8月底以来,我国东北地区遭遇数次台风袭击,引发市场对玉米减产的担忧,玉米期货价格不断上涨并创下新高,现货亦止跌回升。豆粕方面,三季度起南美地区持续干旱,且“拉尼娜”天气恐将导致南美地区大豆减产,一度推升豆粕价格创下两年来新高。中长期来看,饲用需求恢复,预计玉米、豆粕价格仍将处于上涨趋势。 整体上看,虽然生猪养殖利润“缩水”,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魏鑫表示,养殖户利润主要与生猪价格有关,尽管生猪价格缓慢下行,但仍位于高位,整体养殖利润依然丰厚。 四季度是产能持续兑现期 猪价会否持续走低? 王凌云认为,短期来看,国庆假期期间,由于部分养殖单位放假,猪源供应收缩,生猪价格或有一定支撑。随着假期结束,动物检疫及养殖企业陆续上班,生猪供应或不断恢复。加之天气不断转凉,市场调运难度降低,低价猪源不断冲击高价市场走货,预计生猪价格或再次呈现下行态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7月生猪存栏环比增加4.80%,同比增加13.10%;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4.00%,同比增加20.30%。涌益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加2.49%,同比增加3.86%。 “从生猪的养殖周期来推算,正常年份能繁母猪存栏增长对应着10个月后生猪出栏增加。按照能繁母猪的绝对量变化来看,预计生猪出栏在8月开始稳步增长。考虑今年生猪出栏均重增加,育肥时间加长,养殖周期对应调整按11个月计算,预计9月生猪出栏开始增加,第四季度处于产能持续兑现期。”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分析称,展望第四季度,虽然生猪需求将提升,但随着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前期紧张的供需关系逐渐缓和,猪价重心有望持续下移,预计出栏均价在30-40元/公斤波动。 魏鑫持相似观点。他预计年前生猪价格依旧会维持震荡偏弱态势,生猪出栏数量应该在年底出现明显上涨,在旺季支撑之下价格承压但有一定支撑,预计价格重心在25元/公斤左右。
1 2019年,猪肉股整整上涨了一年,亮瞎了沪深两市。 2020年,火热行情依旧。其中,牧原股份是最大黑马,股价累计上涨近90%,最新市值3635亿元,遥遥领先其他猪企,坐稳猪企霸主地位。 (来源:Wind) 另外,追随牧原模式的新希望,表现亦不凡,股价累计上涨60%,市值来到1300亿以上。而过往的“猪企一哥”——温氏股份一度深跌超过33%,期间累计仍然下跌10%,总市值仅为1550亿元。 看到这,你可能不由得感叹:老大温氏真的寞落了,牧原已经真正崛起了!猪企的护城河就这么低吗?牧原又是如何成为超级大黑马的呢? 2 7月17日,牧原股份发布了今年年中“成绩单”。 上半年,牧原总营收为210.33亿元,同比增长193.76%,归母净利润为107.84亿元,同期亏损1.56亿元。 (来源:Wind) 拆分来看,Q2营收130亿元,同比暴增215%,归母净利润为66.5亿元,同比暴增16倍。不管是营收,还是利润,同比、环比均出现大幅增长。 业绩暴增,主要源于“量价齐升”。上半年,公司销售生猪678.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6.61%,其中商品猪396.7万头,仔猪273.1万头,种猪8.3万头。其中Q2生猪销量合计421.7万头,相较于去年Q4末差不多翻了一倍。 (来源:机构整理) 价格方面,上半年全国活猪均价为33.9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36.95%。其中,前4月高位运行,“五一”之后出现回落,六月份又开始回升。 (全国活猪价格,元/公斤,来源:农业农村部) 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指标尤其值得注意。截止上半年末,两项总计为429.27亿元,相较于年初增加154.64亿元,增长178%。其中,在建工程为123.5亿元,同比增长186%。 牧原的在建工程主要是新增养殖项目。公司加快在南方省份布局,包括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海南等。截止6月30日,牧原建成的产能大致在3500万头,年底可能达到4000-5000万头。 (牧原在建工程部分养殖项目,来源:半年报) 这为未来几年出栏放量奠定了产能基础。 生猪销售往往是“钱货两清”,牧原没有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而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超过100亿元。其中,应付账款包括47亿元的贷款和31亿元的工程设备款。可见,牧原还占用了产业链不少资金资源。 (应付账款具体项目,来源:半年报) 再看现金流量表。截止6月底,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13亿元,与营收匹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11亿元,与净利润大致匹配,可见公司现金流状况还是不错的。 综上而言,牧原的上半年“成绩单”是可圈可点的。并且,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牧原的扩张野心。 3 回到最先的那个问题:牧原为何会如此快速的逆袭? 1、商业模式 A股上市猪企的商业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轻资产模式,一类是以牧原为代表的重资产模式。 温氏采用的是“公司+农户”运作模式——公司提供种苗、饲料,委托农户或农场养殖,农户则提供基础设施、人力,并完成养殖的全过程,而育肥之后,温氏将以签订的价格进行收购。 而牧原采用的是自繁自养运作模式,拥有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生猪屠宰等环节于一体的生猪产业链。 后者资产模式很重,但有利于规模化养殖,更容易上出栏量。并且防疫猪瘟上有明显优势,养殖的成本也可以控制得很低,优势相对更大一些。 2015年,牧原出栏量为192万头,而2020年公司预计出栏量为1750万——2000万头。 如果按照最低1750万头来计算,牧原5年时间出栏量增加9倍,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53%。 而温氏2015年出栏量为1535万头,2019年出栏量仅为1851万头,同比还下滑17%。针对2020年,2月份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披露,预计今年出栏量比2019年有所减少,意味着温氏或将出现2年续降。 即便2020年按照1851万头来计算,温氏5年出栏量仅仅增长1.2倍。5年前,温氏出栏量是牧原的8倍,而5年后,两者平起平坐,并且牧原还可能会超越温氏。 温氏与牧原选择了不同的商业模式,导致的结果差异巨大。 2、养殖成本低 生猪养殖不是什么高科技,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在养殖成本上。谁拥有更低的养殖成本,谁的护城河就扎得越牢。 规模化自繁自养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牧原成本控制做的比其他猪企要好得多。 今年一季度,牧原每公斤养殖成本大致为14.2元,而同期温氏为23.4元,正邦科技为27.8元,天邦股份为30元。走牧原模式的新希望则在20元。 (来源:机构整理) 在成本控制方面,牧原养殖模式基本碾压温氏模式。Q2季度,牧原养殖成本进一步下降至13.22元,下降比较明显。并且,随着出栏放量以及生产效率的继续提升,预计这一趋势的演绎将更加强烈。 出栏猪价大致差不多,而成本越低,毛利率就越高。上半年,牧原毛利率为62.4%,相比去年末提升6.5个百分点。净利率为55.9%,相比去年末提升24.5个百分点。 (来源:Wind) 这是生猪养殖行业最优的盈利表现了! 3、市占率集中趋势 2018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大致在7亿头左右。由于非洲猪瘟因素,2019年出栏量骤降至5亿多头。我们按照2018年的数据,大致可判断每年2人吃掉一头猪,人均消费大约40公斤猪肉。 (来源:机构) 40公斤,14亿人,再乘以猪价,可以推算猪肉行业的市场规模至少在万亿元以上。 然而,该行业以散养户为主,主要猪企市占率很低。不过在非洲猪瘟肆掠之下,散养户补栏意愿低,更是为大型猪企提供了扩大市占率的绝佳战略机会。 据数据表明,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饲养场数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近五年正逐步下降。但是,年出栏5万头以上养殖场数量却持续快速提高,生猪行业年出栏量向头部规模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 (来源:温氏2019年年报) 牧原过去5年出栏量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3%,如果未来5年按照30%、40%、50%来计算,最乐观2025年将达到1.3亿头。 如果按40%的复合增长,牧原2025年出栏量将接近达到1亿头,占全市场的13%。 牧原一路走来,虽然在生猪周期行业中,却明显走出了成长股的范。股价持续创新高,上市以来已经上涨超过5100%。妥妥的超级大牛股啊! 4 今年上半年,牧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53.59 亿元,同比增幅 203.12%,季度环比增幅为11.66%。快速增长的生猪产能是公司未来出栏能力的有利保障,下半年开始,公司将进入生猪出栏加速期。 按照华泰证券研报分析,牧原今年出栏量将达到1900万头,生猪价格为28.5元/公斤,大致测算净利润为300亿元左右,给到13-14倍PE,公司预估市值大致为4000亿元。 另据诊股宝显示,过去90天所有机构研报的目标均价为101.08元,较当前价格仅为4.23%。 (来源:诊股宝) 6月12日以来,短短1个多月,牧原累计上涨47%,最新市值已经高达3635亿的高位,离华泰预测的4000亿的空间其实不算大了。 当下,牧原的位置需谨慎,如果后期有较大回撤,伺机而动或许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