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又涨价了——9月7日午后,上海巴斯夫将TDI的9月挂牌价格上调4000元/吨,调整至22000元/吨(桶装),环比8月挂牌价上调6000元/吨。 三季度以来,由于海外TDI生产巨头的装置频发不可抗力及国内大型生产企业停产检修,加之下游需求增加,TDI出现大幅涨价。据百川盈孚监测,TDI国内售价已从6月30日的9600元/吨上涨至9月7日的16025元/吨,三季度以来涨幅超66%,且近期处于震荡向上的趋势。目前国内生产TDI的上市公司为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2家公司8月以来多次上调TDI出厂价格,本季利润有望增厚。 TDI是生产聚氨酯材料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聚氨酯油漆和聚氨酯涂料的固化剂,也用于生产软质聚氨酯泡沫等。记者从卓越资讯了解到,国内此轮TDI价格大幅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出口订单激增。由于海外生产企业停产检修或遭遇不可抗力,从7月中旬开始,国内各TDI工厂均接到大量的海外询盘,起初FOB(离岸价)尚不到1400美元/吨。随着出口询盘量快速增长,以及外盘价格大幅上行,国内出口报价同步快速调高,截至8月下旬,FOB中国报价已达1850美元/吨甚至更高,TDI在出口领域实现量价齐增。近期,美国科思创与德国巴斯夫又相继宣布遭遇不可抗力,为市场注入利好。 随着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库存进一步下降,加之出口仍在有效分流,生产企业库存出现低位。部分厂家因检修或优先调拨产品出口等原因,9月国内可售货源大幅减量,供应能力降低。需求方面,9月以来海绵及固化剂生产逐渐向好,原料消耗量逐渐增加。 在供应趋紧的情况下,市场售价出现连续上涨。目前国内TDI产品生产企业只有8家,分别是上海科思创、上海巴斯夫、万华化学、巨力化工、 沧州大化、甘肃银光(9月1日至21日停产检修)、万华福建、辽宁锦化(装置停产中)。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TDI产能约136万吨。 作为国内TDI龙头企业,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有望在此轮涨价中受益。万华化学和沧州大化的TDI产能分别为55万吨/年和15万吨/年。8月22日,万华化学发布公告,公司烟台工业园30万吨/年产能的TDI已结束检修复产。“上周万华化学一度封盘,后来又将公司9月挂牌价格每吨上调了2000元,调至19000元/吨。”9月7日,一位接近万华化学的人士透露。沧州大化近日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TDI装置运行平稳,会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产品价格。 近期TDI价格或将在冲高后维持高位盘整。据卓创资讯对出口市场的跟踪,目前国内TDI生产企业的海外订单询盘量仍然可观,各大工厂依旧有大量货物计划交付出口,且早在8月中旬便有厂家称订单已排至9月份。此外,TDI涨价助推下游海绵等产品的多轮涨价,而下游的涨价也为TDI价格提供支撑,进一步助推涨势。
中润资源7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受疫情影响,再加之资金紧张,Dolphin新通风/提升混合井、七号尾矿库等技术改造仍在进展中,公司希望在黄金景气的时候,尽快补齐短板,提高产量。2020年半年度黄金生产的毛利率约21%。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近期表示,麒麟9000芯片,只生产到9月15号,还会上市,但是数量有限。据悉,台积电正在24小时不停歇生产。因美方禁令,台积电将在9月14日之前将相关芯片全数出货给华为,之后就无法再与华为有业务往来。华为具备芯片设计的自研能力,不具备生产能力,所以一直以来都由台积电等厂商代工。“因为没有中国芯片制造业能支持,面临着没有芯片可用的问题。”余承东坦言,“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生产,华为没有办法生产。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只做了设计,这也是教训。”
“普普通通的矿石原料,经高温熔制,变细成丝,穿丝成布,即可摇身变为隔热防火的新材料——玻璃纤维,成为欧美等国家高档宾馆和写字楼里的抢手货。”山东玻纤董事长牛爱君,这位执着于玻璃纤维领域几十年的行业老兵,在谈笑风生之间“解密”了一个略显冷门的专业名词。 作为一家扎根齐鲁大地的老牌国企,山东玻纤以年产37万吨玻纤纱的产能规模,稳居国内第四,并跻身全球六大玻纤供应商。此次成功IPO上市,山东玻纤为推进山东省国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资证券化进程写下了新的注脚。 小行当里的大应用 1992年,在风景秀丽的沂蒙山腹地,由老矿井“变身”而来的玻璃纤维风筒布加工厂,凭借球法坩埚拉丝工艺,迈出了进入玻纤行业的第一步。2008年成功“换装”的山东玻纤,完成从球法坩埚拉丝工艺到池窑拉丝工艺的技术革命,开始了“资源整合-技术升级-规模经营”的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模式。 牛爱君亲眼见证并参与了山东玻纤的蜕变。牛爱君介绍说,中国是玻璃纤维的主要生产国,年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至80%,山东玻纤的制胜之招正是玻璃纤维产品的差异化、高端化。 据玻璃纤维的技术图谱显示,待“石头”变为“银丝”后,单丝直径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至1/5,而每束纤维原丝都由数百根甚至数千根单丝组成。“玻纤行业是技术垄断行业。早年间,高端技术全部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中,我国的玻纤产能基本为中低档产品。”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工艺技术瓶颈,2011年,牛爱君毅然决定,从美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ECR高性能纤维生产技术,实现了技术上的高端化。 新技术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牛爱君说,此后山东玻纤所生产的ECR高性能纤维比传统E玻璃纤维耐酸碱腐蚀性能提高4倍至7倍,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10%,耐高温性能提高50度,经德国ZGU检测中心检测,减少废气排放量80%,做到了硼和氟化物的零排放。2010年以来,公司共有18项科技成果、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级鉴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除了技术门槛高之外,更大的考验是资金要求。“玻璃纤维属于重资产行业,每1万吨玻璃纤维的产能大概需要投资1亿元。”牛爱君介绍,玻璃纤维制品及其规模化生产需要固定资产的高投入,主要体现为工艺技术与系统装备、铂铑合金等投入,因此建成一定规模的池窑生产线所需资金量较大。 “特别是池窑拉丝,它是一个连续生产过程,一般池窑点火开始生产后,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不能停窑。”牛爱君解释说,正常生产过程中,池窑内玻璃液温度不能低于1300度。如果非正常停窑,会导致耐火材料、铂铑合金漏板大规模更换,耗资巨大,且从窑炉重新点火到实现稳定生产通常耗时2个至3个月以上,其间生产的玻纤纱质量不稳定,废品率较高。 玻璃纤维行业发展至今,全球的年产能仅有800万吨左右。但是,“正是这个产能不到千万吨的小行当,涉及应用领域的产品已达3万多种,而且正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快速扩展。”牛爱君说,与传统金属相比,质轻、高强、耐腐蚀、耐高温、电绝缘、保温隔热、吸音性好等特性,令玻璃纤维能够完美替代钢、铝、木材、水泥、PVC等多种传统材料,其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军事领域,延伸至建筑建材和复合材料等诸多民用方向。 面对潜力巨大的应用市场,牛爱君表示,并不会单纯追求产能增长。“企业的生产规模一定要在合理的边界范围内,还需与市场结构相匹配。”据了解,目前山东玻纤已拥有100多个品种,销售市场涵盖31个省份,并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老本行里的新动能 从过去的“挖煤工”,到今天的“织锦工匠”,带领山东玻纤成功跨界的牛爱君,又将眼光瞄向了“数字”“智能”领域。 招股书显示,公司本次IPO募资主要用于实施年产8万吨C-CR特种纤维技术改造项目。牛爱君认为,该项目承载了公司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数字化”运营模式的使命。 回望山东玻纤的发展路,其在数字化方向上的布局早已打下扎实基础。2018年12月,随着“年产8万吨无氟无硼玻璃纤维数字化生产线”窑炉第一把火焰被点燃,全球首条全数字化玻纤生产线正式诞生。去年,配套的“8万吨数字化生产平台”成功上线运行,意味着以数字化生产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山东玻纤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牛爱君坦言,数字化之于山东玻纤的意义,在于帮助公司实现生产过程精细化、可视化、透明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设备综合利用率。“在传统的玻纤生产过程中,生产数据和执行数据需要完全依赖手工统计,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无法做到数据有效共享。8万吨数字化生产平台的上线,则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产品的订单数据、生产数据、质量数据、能源管理、设备运行效率等信息,被系统自动采集后能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反馈到管理人员手中,既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又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根据牛爱君的规划,此次公司上市后,通过对现有生产线的逐步改造升级,到2025年,整个山东玻纤将实现全“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玻璃纤维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快步伐里的慢策略 倘若要解码一名掌门人的管理哲学,剖析其所持的人才观即可窥知一二。“当今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合理开发人才。”在牛爱君看来,“投资”人才看似并不能为企业绩效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早在2018年,牛爱君清醒地意识到,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山东玻纤已进入“战略调整期、瓶颈突破期、运营模式换挡期”,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打破瓶颈,成功换挡?一次在华为的学习培训令他茅塞顿开。 当时,牛爱君敏锐地察觉到,山东玻纤两年前的状况,和1995年的华为非常相似,用一个词语描述就是“野蛮生长”。“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公司的确走到了该梳理规范的时间节点。山东玻纤必须具备‘知变、应变、求变’的自我完善能力,增强组织的活力,让一潭死水活起来。” 找准方向之后,山东玻纤随即开展“组织变革”。具体而言,则是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全员下岗和重新竞聘上岗,原中层管理岗位由189个压减为132个。“这次进行的组织变革,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分配制度的变革,正确处理好利益与灵魂的关系,才能不让‘老黄牛’吃亏。” 自此,山东玻纤的管理人员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易岗易薪”的机制,并且形成了每年5%至10%的强制淘汰机制,让管理者真正有压力感和危机感。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员工晋升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公司打破了新条件下的“大锅饭”现象,全面激发了员工的创业创新激情。 在牛爱君信奉的团队管理法则中,加强“后备军”力量是重要一环。“只有强本固基不断强化后备人才培养,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以此为纲,山东玻纤近年来通过与知名高校合作办学、自主办学等形式,先后开办了“基础管理能力”提升班、“工程师”培训班、“青年后备人才”培训班、“赢在起点”班组长培训班等,初步打造了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为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世界一流玻纤企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1、 事件 2020年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其中制造业PMI指数为51.0%,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55.2%,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 2、 点评 2.1、PMI数据整体微降,生产扩张放缓 8月制造业PMI指数为51.0%,较上月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从各分项上来看,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位于荣枯线以上,而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则位于临界点以下。 生产扩张增速放缓。8月PMI生产指数为53.5%,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环比来看,生产指数较上月回落0.5 个百分点,反映生产持续扩张,但增速有所放缓。 南方部分省份在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下,原材料采购周期有所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出现回落。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近期对中国企业采取新一轮的禁令和制裁措施,相关企业订单出现大幅缩减,进一步带动生产增速放缓。 2.2、需求持续复苏,供需结构逐步改善 8月PMI新订单指数为52.0%,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为49.1%,较上月上升0.7 个百分点。PMI 进口为49.0%,较上月下滑0.1 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与新订单的差值为1.5%,为3月以来的最小值,反映需求持续恢复,供需结构逐步改善。 外需方面,8月国务院出台了稳外贸稳外资的相关政策,叠加海外经济的逐步恢复,出口整体向好,外需持续得到回暖。但随着中美贸易争端出现新的变化,下一阶段,外需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仍需关注稳外贸稳外资政策的落地情况及中美贸易摩擦的进展。 内需方面,8 月地方政府债迎来5 月以来的发行高峰,在专项债额度加码的带动下,叠加夏季基建赶工的影响,基建投资持续复苏。但值得关注的是,8 月需求的持续复苏主要依赖于外需的改善,内需相对偏弱。7 月份的经济数据中,消费增速大幅不及市场预期,反映内需存在一定的压力。8 月PMI 进口的小幅下滑,也印证了内需相对较弱的现象。下一阶段,内需能否得到有效提升,还需关注“经济内循环”理念之下,“促消费”等政策的落地和发力情况。 2.3、价格走高,企业库存去化 价格数据走高,企业盈利空间略有改善。8月国际原油及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价格指数走高。PMI购进价格上升0.2个百分点至58.3%,PMI出厂价格上升1.0个百分点至53.2%,PMI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差值为-5.1%,较上月环比回升0.8个百分点,企业盈利空间略有改善。 从各项数据来看,企业库存出现去化。8月产成品库存为47.1%,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为49.3%,较上月下滑0.6个百分点。采购量为51.7%,较上月下滑0.7个百分点。受需求改善幅度强于生产的影响,叠加采购量增速的下滑,企业库存出现去化。 2.4、就业压力有所缓解 制造业就业数就业压力有所缓解。8月制造业PMI从业人员项为49.4%,较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项为48.3%,较上月小幅上升0.2个百分点。受需求持续改善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预期稳步改善,带动用工需求的提升。 整体来看,8月制造业PMI指数微降,生产指数与新订单缺口收敛指向供需格局改善。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关注结构改善之下的隐忧,在消费动力不足的影响下,内需扩张存在一定压力。而在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之下,外需也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内外需持续回暖的动力不足,或将带动企业生产走弱。因此,下一阶段PMI的走势还需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地和中美贸易争端的走势。 3、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风险超预期;政策支持力度不达预期;通胀超预期。
8月PMI从51.1下滑到51.0,乍一看,低于预期,但稍微看下分项,就能发现经济还是在复苏的轨道上。因为需求强才是真的强,无论是新订单还是新出口订单,无论是制造业PMI还是非制造业PMI,需求都在恢复。 先来看看需求端的数据。内需方面,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51.7回升到52.0,非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51.5回升到52.3.外需方面,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8.4回升到49.1,非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从44.5回升到45.1。 问题来了,既然需求这么好,PMI数据为什么还会低于预期呢? 主要是被生产拖累了。生产分项从54.0下降到53.5,拖累制造业PMI 走低0.13个点。 不仅如此,生产弱了还把采购需求给带下去了,毕竟没有了生产就没有了继续加大采购力度的理由。从数据来看,PMI采购量指数从52.4降低到51.7、原材料库存指数从47.9降低到47.3。 8月需求在继续恢复,但生产为什么会偏弱呢? 我们认为,这主要受两个因素推动。 一是洪涝灾害对生产活动的压制。统计局有关领导解读8月官方PMI数据时称,重庆、四川等地部分企业反映受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原材料采购周期拉长,市场订单减少,企业生产有所回落。 二是库存还维持在高位。7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7.4%,如果用前7个月的PPI累计同比-2.0%来剔除物价的影响,当前工业企业产成品实际库存同比仍然高达9.4%。上半年融资宽松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借债来养着库存,不去库存也可以维持高生产,现在流动性环境肯定不如上半年了,对企业来说,还是趁着需求好,去化点库存会比较安全。所以,产成品库存也下降了0.5个百分点,掉到了47.1。 只要需求好,生产暂时的疲弱不是问题,因为库存去化后,企业还是要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不断扩张的需求,生产恢复就是时间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需求还能不能维持扩张的趋势? 我们认为,需求恢复的趋势还是可以延续的,虽然斜率会放缓,但这根本不是核心矛盾,只要绝对的需求是不断恢复的,对经济整体复苏的判断,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回升的趋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首先,出口的复苏最具有确定性。海外疫情扩张给二季度出口“挖坑”了,但由于医疗物资和集成电路出口的扩张,中国的出口还是很有韧性的,持续超预期。 海外是在疫情扩散阶段复工的,这意味着:1)对防疫物资的需求短期下不来;2)虽然海外复工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有替代效应,但生产端“从零到有”带来的需求效应肯定要大于替代效应;3)海外复工预计和国内一样,先生产端,后需求端,因此一开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机电产品出口复苏会先行,后面才会有消费品出口的复苏。 其次,基建投资继续上行的概率也非常高。基建投资因为6月和7月南方洪涝灾害的影响,连续掉了两个月。但现在洪峰已经消退了,专项债、特别国债已经在发力做逆周期调节,10月资金募集到位后会陆续投入到实体,基建投资继续高增长的趋势是非常确定的。 再次,房地产赶工周期还在持续。房企融资监管趋严,短期肯定会对房企拿地和开工产生冲击,毕竟谁都会在政策不确定性的趋势下观望一阵子。 但是,也要注意到,现在的金融环境还是很宽松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实体承载不了的流动性向金融资产溢出的效应一时半会还终结不了,所以房地产销售的强势短期是可以持续的。 只要房地产销售的趋势可以延续,房企虽然借钱难一点,但还是可以通过加快推盘在销售环节实现快周转,回笼流动性并支撑拿地、新开工和存量项目的赶工。而且,在融资环节不确定的环境下,短期搞不好会驱使房企加快存量项目的周转,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反而是支撑。 最后,消费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 各终端需求中,消费恢复最慢,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当季GDP同比的拖累仍然达2.4个百分点。 但是,大家注意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54.2回升到55.2,这是2018年5月以来的新高。有意思的是,深挖一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的行业分项,就会发现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了,这非常明显的说明,与老百姓在外活动关系相关度高的行业已经开始恢复了。 这与实际感受也是一致的,虽然大多数人还在戴口罩,但这已经不影响绝大多数人出差办公、聚餐、旅游和消费了,电影院也开张了,后续和居民出行消费相关的行业,像餐饮、购物和观影等,都会加快修复。 总的来看,8月官方制造业PMI小幅下滑,主要是生产的拖累,但是内外需、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需求都在好转,而且需求的复苏还有可持续性,尤其是出口、基建投资和消费,未来还会加快修复。 再次强调,只要需求强,生产弱就不是问题。只要需求强,未来将继续被动去库存;只要需求强,经济复苏的势头就还会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