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这些可能性,但相对于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和内部矛盾重重的经济关系,我们更加看好中国的宏观政策执行力和在外部压力下的凝聚力,欧盟在设立复兴基金上展现出的团结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的成果。如果中国和欧盟达成双边投资协议,美元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加明显。 5月底至今,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升值超3500点,由当时约7.2的水平升值到目前约6.8的水平。特别是在昨天,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升值400多点,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同样强势,盘中升破6.78,创近16个月的新高。以换汇10万美元为例,今日与5月底相比就可省近3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结果既让人意外又不意外。诺亚研究在2019年底发表的2020年上半年投资策略展望时指出,美元大概率将进入到贬值周期。虽然美元在今年2-3月的市场危机中成为极少数升值的避险资产,但是4月开始,随着美联储和全球央行一致的流动性供应,美元就再次进入到贬值趋势。 诺亚研究在7月初发布的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展望时,再一次强调除非资本市场再一次进入到危机模式,帮助美元发挥避险功能,否则的话,美元的贬值将是所有资产里面走势最为确定的。我们认为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大概率将回升到6.8,甚至不排除在中国经济复苏好于市场预期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回升到6.7。 实际上,5月底以来,市场上最为拥挤的交易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做多科技龙头股和做空美元。而意外之处,是美元的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都比预想的要更快。 影响美元走势的六大因素 我们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六个主要原因,认为美元下跌的趋势将比科技股回调的可能性更加确定。 (1)疫情和应对失误对美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不利于美元的走势,而6月以来美国的疫情再次升温,推动美元下行。美元通常在其他国家经济表现更好时走软,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2017年全球差不多所有可交易资产都因为经济回暖而上涨,但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却在这一年显著贬值。 (2)美联储实现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和规模都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我们和市场都提前预期到美联储会容忍核心通胀率超过2%一段时间才考虑加息,在8月28日美联储正式宣布的“平均通胀目标”的政策新框架下获得确认。因此,美联储下一次加息时间将不太可能是之前估计的2023年,很可能要等到2025年,甚至更晚。 而全球的低利率和低通胀的根子在于越来越严重,也极难解决的“贫富差距”,这导致了富人和利润丰厚的大企业的过度储蓄行为。理论上,名义利率应该降到负数才能够平衡储蓄与投资。美联储不愿意执行名义负利率,就只能够刺激通胀,以压低实际利率,降低过度储蓄行为。但无论是直接采取名义负利率,还是拖延加息,都会导致美元贬值。 (3)美国的财政和贸易赤字占GDP比重今年都将创下战后的新纪录,而且未来几年将维持在高位,这对美元当然是很不利的。历史上,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占比变化与美元走势高度正相关。 (4)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明显高估,其中就包括了人民币。按照历史上美元牛短熊长的周期来看,美元走完此前9年的牛市后,现在的贬值才刚刚开始。在美联储宣布了“平均通胀目标”新政之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无一靠拢,也无一采取措施抑制本国货币的升值,美元的持续走软也就不意外了; (5)较少有人注意到的是,美国的债券,股票,美元等资产主要受到美国国内资金流向的影响,但国际资金的影响也不能低估。从2010年开始,国际资金的大体趋势是从美国国债和公司债券市场流出,同时流入到美国股市和房地产抵押债券市场,支撑了美国房地产的复苏。但两相抵扣之后,这些年净流入美国的资金维持下降趋势,并且在最近一年,由正转负,变成了净流出850亿美元。 (6) 从近期市场的反应来看,资本市场明显认为拜登当选美国总统的可能性要大于特朗普。而拜登的政策将更加重视财富的公平分配,主张加大财政赤字来应对经济放缓,这些都不利于美元。实际上,拜登和民主党的经济智囊认为只要没有高通胀,就可以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来解决这些年积累的财政赤字,只要最大可能实现就业,那么美元贬值完全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即使特朗普连任,他也愿意看到美元在中长期缓慢地贬值来促进美国出口和恢复经济增长。他忌讳的只是美元在短期内迅速贬值,使得其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到冲击。 截止到9月14日的民调,拜登的支持率依然领先特朗普7.1个百分点。即使在博彩市场,9月15日的数据显示,拜登的赢率要高出特朗普5.8个百分点。 股票市场上同样隐藏了美国大选可能结果的信息,在6月15日拜登获得民主党正式提名,如果把受益于他的施政纲领的股票做成一个投资组合,与受益于特朗普的施政纲领的投资组合进行对比。截止到9月11日,拜登的投资组合跑赢了特朗普的12.3个百分点,说明投资者更加相信拜登将成为新总统。 换一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对中国公司,特别是科技公司的连番施压,理论上应该同时影响到美国科技股的表现。但科技股不跌反升,一种可能就是投资者认为特朗普无法连任,他的中国政策难以持续。 除了这6个主要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包括美联储的独立性受到总统严重干扰,历史上,这样的情况曾经出现过,美元同样开启了贬值之旅。在过去50年里,美元曾经出现过三次贬值幅度接近或者超过30%的情况,而这一次美元面临的压力只是更多,而不是更少。 人民币处在升值周期的什么阶段?三大焦点,三种可能 对照上面六点,我们同样可以理解人民币近期的走势受到中国经济表现优于市场预期,政策稳定而且有所收紧,人民币计价资产表现更好更稳定,资金持续流入等利好因素影响。我们之前关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半年将回升到6.8的判断提前实现,目前来看,年底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到6.7的概率非常大。 最近,国内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围绕人民币汇率走势展开了一些争论。焦点之一是人民币过快升值可能不利于中国出口与经济复苏,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央行有必要进行适度干预。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影响到出口表现。中国在疫情冲击下提前修复生产能力,相对于市场预期,各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和进口不减反增。 焦点之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在多大程度上是资本管制的功劳。一些观点认为如果中国在美国压力下放开资本管制,那么人民币将因为资本外流而明显贬值。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夸大了资本管制的影响。事实上,资本管制在16年后就持续存在,在今年并未格外收紧,对人民币在最近半年内的表现不构成主要的影响因素。 焦点之三是人民币在未来1-2年时间的走势将以单边升值,还是双向波动为主。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在5月底进行讨论还比较有意思,现在再争论的意义并不大。从中国经济基本面来看,在未来1-2年时间即使人民币单边升值,也很难回到6.4左右的水平。我们认为,人民币已经进入到升值周期的中后段,未来双向波动的频率较大。 影响汇率的因素太多,短期走势几乎无法预测,人民币在过去几个月的表现已经大大好于预期。此时,也许我们更加需要思考的是,未来在什么情形下,美元会逆势走强?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三种可能。 第一是美国经济超预期强力复苏并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历史上,美元走强通常与美国经济表现优于其他国家有关,这也是过去十年美元牛市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在疫苗研发上取得突破,虽然这并非不可能。但目前来看,市场更担心的是随着冬季来临,病毒再一次扩散; 第二是美国经济超预期地衰退,引发资本市场担忧,再次出现2-3月份“火线抛售”(fire sale)的情形,那么美元的避险功能将再一次发挥作用。目前来看,美国经济数据依然明显好于分析师的预期,资本市场的适度回调并不会导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美元即使反弹也只是熊市中的技术性回调而已; 第三是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或者政策推进不及预期理想,这样即使美国经济中规中矩,美元的表现仍然会相对更好。例如近期英镑的走势就因为脱欧进程节外生枝和疫情重新升温而逆转,欧洲近期的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理想,对美元汇率也从单边升值进入到双向波动。中国也可能在未来推动“内循环”转型上遇到阻碍,中美关系也可能进一步恶化。 尽管有这些可能性,但相对于美国分裂的政治局面和内部矛盾重重的经济关系,我们更加看好中国的宏观政策执行力和在外部压力下的凝聚力,欧盟在设立复兴基金上展现出的团结以及推进财政一体化的成果。如果中国和欧盟达成双边投资协议,美元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加明显。
9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调升397个基点,报6.7825,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8222。 同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78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波动上行逾20点。截至9点34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7768、6.7771。 今年5月末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开启升值趋势。而本轮升值中,人民币汇率涨势明显强于此前几轮。5月27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自盘中低点至今,已升值逾4300点;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近4000点。 对本轮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原因,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认为,人民币汇率的由弱转强,5月底以来美元指数的大幅下行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而美元指数的下行一方面受到美国经济复苏预期持续强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也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人民币资产获境外投资者频频加仓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人民币上涨动力足。 国金证券表示,若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则中美利差可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甚至进一步走阔。此时,资金将随着套利活动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我国资产将吸引外资大幅流入。 展望后续走势,机构普遍预计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将继续处于升值通道。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技术总监曹源源表示,尽管短期内美元指数仍有阶段性走强的可能,但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人民币资产配置价值的改善将进一步保障人民币的持稳运行。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升带来的市场积极预期使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将进一步支撑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双向波动的运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人民币走强趋势愈发显著,包括高盛、瑞士联合私立银行、西太平洋银行、荷兰国际集团等外资机构均修正了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汇丰银行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达到6.7,高于此前预测的6.95。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21年底,人民币可能会升值至6.6。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CIO)发表机构观点认为,随着中国及亚洲经济持续复苏,预计人民币在年末前进一步升值至6.8,明年前9月保持在6.7左右。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小麦和大豆期价15日全线下跌。 当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12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3.6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5美分,跌幅为0.95%;小麦12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5.38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7.5美分,跌幅为1.37%;大豆11月合约收于每蒲式耳9.91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8美分,跌幅为0.8%。
人民币又升值了。截止发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破6.80关口,报6.7823点,离岸人民币报6.7789点。数据来源:英为财情继8月初重回“6时代”,人民币进入上行通道,并且不局限于对美元。参考一篮子货币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也在走高,截止到9月11日,这一指数已经回到3月初的水平,报93.6点。数据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今年受疫情影响,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全球资产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纷纷贬值。美元作为第一位的世界货币,尽管国内疫情十分严重,但在普跌的大环境中依然还是全球资金避险的最佳选择,人民币受此影响,5月份的时候“破7”,一度跌至7.18。随着形势企稳,人民币也逐渐反弹,至今已上涨5.5%。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美元走弱、中国经济复苏、中美利差持续走高。数据来源:IFind3月份的时候,海外闹了一波“美元荒”,美元指数大涨至103点,比4年前特朗普当选时只低了0.8个点。但随着美联储大量释放流动性,美元逐渐走弱。截止到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达到70090亿美元。此外,11日的美国财政部报告显示,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已高达3万亿美元,远超金融危机阴影下2009财年同期水平。数据来源:IFind同时,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猜测,联邦政府2020财年财政赤字将高达3.3万亿美元,是2019财年的三倍多占GDP比重将达16%,为1945年以来最高;2021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水平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美元指数持续下跌,截止目前,报92.87点。数据来源:英为财情另一边,中国经济复苏速度喜人。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实现了今年来的首次正增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此外,8月的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5%,比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均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以上两点都是宏观层面的影响,微观层面上,主要是因为中美利差还在持续扩大。受济复苏前景黯淡影响,美国国债继续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0.667%。而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则不断上涨,现报3.16%。数据来源:英为财情中美利差持续扩大,9月初为235个基点,如今已达到249个基点,较年初扩大了122个基点。数据来源:英为财情持续扩大的套利空间能够吸引众多国际投资者进场,尤其是在全球投资环境萎靡的背景下,海外资金看好中国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逐渐扩大,因此刺激人民币升值。这周,市场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的议息会议。但考虑到此前美联储官宣的“平均通胀目标制”,机构大多预计,美联储不大可能对货币政策做出重大改变,将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环境。国金证券认为,短期来看,中美利差可能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中美经济增速的差异有望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形成支撑;长期来看,鉴于“双循环”战略和国际化加速,人民币对美元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
>>快递绿色包装标准提上日程 剑指包装污染 政策频发促快递业绿色化 近段时间,针对海量包装污染治理,多个部门密集部署并出台相关通知和文件。地方也在加快行动,纷纷出台“限塑”时间表等。 >>流感疫苗接种大增 合理应对今冬流感季 每年9月至10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机。记者近期在北京、甘肃、四川、吉林等地了解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秋冬流感疫苗接种需求比往年同期有所增加。 >>民航局放宽49条国内航线航班准入 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靳军号在9月15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日民航局已下发《关于2020/21年冬春航季国内航线航班评审相关工作的通知》,调整放宽国内部分航线航班的准入政策。 >>国际油价15日显著上涨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02美元,收于每桶38.28美元,涨幅为2.74%;11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92美元,收于每桶40.53美元,涨幅为2.32%。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9月25日起电影院原则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75% 9月15日,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发布的《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第三版)》提到,调整售票方式,全部采取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原则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75%。具体由各省级电影主管部门在当地疫情防控部门指导下,进行动态调整。该《指南》自2020年9月25日起实行。
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的概率正在加大。各界普遍担心美国会对中国发动全面的金融制裁,而制裁的焦点可能主要集中在美国能否将中国排除在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系统之外和冻结中国的美元资产这两个问题上。本文将主要讨论上述三个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 美国对中国发动全面金融制裁存在五大障碍 随着针对华为、中兴、TikTok、微信等中国软件与中概股的总统行政令频繁发布,美国对中国实体的金融制裁已经走在路上。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中国金融制裁的动作可能会继续演绎,大选之后也不会轻易收手。但综合考量,美国对中国发动全面金融制裁存在五大障碍,后者会直接和间接影响美国发动全面金融制裁的决策、程度和过程。 障碍一是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华利益制约美国发动对中国的全面金融制裁。自1979年中美重新建交至2020年上半年,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累计已超过7万家,年销售额达7000亿美元,其中97%都是盈利的,一大批美资知名企业都在中国落地生根且发展壮大,近两年来美资企业仍在陆续进入中国。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华业务快速发展,盈利状况良好。如果要这些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内清理自身在华业务以配合全面的金融制裁,必将导致其遭受严重损失,因而是难以接受的。 障碍二是美国对中国全面金融制裁与中美经贸协议成果相悖。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约定,中国加大从美国的进口规模,从而有助于改善中国与美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贸易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金融制裁,将会导致两国经贸往来的支付结算无法正常进行,将中美经贸协议拖入难以执行的地步,美国眼看可以到手的利益有可能难以兑现。仅此一点就可以认为,美国不可能将中国排除在美元支付结算体系之外。 障碍三是美国对中国全面金融制裁有损美元体系。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全面的金融制裁,中美之间的正常经贸往来将完全隔绝,而中美又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经济来往的大幅减少必然导致美元使用的大幅下降。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支付结算主要用的还是美元。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金融制裁,其他经济体为了维持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必然会选择其他币种或其他方式作为替代的交易媒介,欧元和人民币体系就有可能乘势而上,美元体系必将受到侵蚀。再则,全面金融制裁中的冻结美元资产也会使得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元信用心存疑虑,投资者自然会担心自己的美元资产是否有朝一日也会因为“美国需要”而被冻结。这是美国不得不认真考量的风险。 障碍四是美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将受到严重冲击。近年来,美国股市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牛市”,然而这是一场没有基本面支撑的人造牛市。疫情的到来迫使美国走上财政赤字货币化道路,美联储大幅增加货币发行、推行低利率,导致美元泛滥,推高股市。如果此时美国发动对中国的全面金融制裁,美元体系和美元信用遭遇压力很可能会对美国金融市场形成冲击,进而会捅破具有明显泡沫的美国股市,这是当下美国所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可能性。 障碍五是美国盟国在华利益使其难以全力支持美国对中国的全面金融制裁。经计算,2019年中国贸易规模全球占比11.16%,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合计全球占比19.66%,美国的盟友如欧盟、英国、日本、韩国等经济体通过贸易、投资途径和中国也建立了非常密切的经贸联系,中国是一系列重要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对中国发动全面金融制裁,这些国家就要被迫在中美之间进行选择,而无论如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利益是难以割舍的,所以大部分盟国很可能不会全力支持美国的行为。如果得不到盟友的支持,美国发动全面金融制裁的最终目的——将中国隔离于主要经济循环之外——将难以完成。这一点是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金融制裁决策时不得不忌惮的。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经济关系密切,应该不会支持美国全面金融制裁中国。 综合上述多方面因素看,美国对中国若实施全面的金融制裁,将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面临“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 2 美国的全面金融制裁是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当前有一种流行的认识,以为全面金融制裁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个人及其团队“拍脑袋”的决策。与贸易摩擦有些不同,金融制裁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美国发起全面金融制裁的一般程序是:法律授权→国会和总统决策→制定制裁方案或总统行政令→制裁执行部门编制制裁清单→美国美元体系封锁→争取美国盟友支持→全球美元体系隔离。 国会和总统关于金融制裁的决策主要是基于战略目标、收益成本和战术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考量。如前所述,现阶段中美联系十分紧密,美国发动对中国全面金融制裁有一定的障碍。如果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动态分析美国国会和总统对于制裁中国的决策,就会发现其必须在美国自身利益的即时受损与长远利益、盟友可能的不支持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反应等多种因素之间权衡。 美国的战略目标首先是保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及其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要达成这一目标所以要打压和抑制中国。战略目标决定了美国的金融制裁策略的可选区间应该在“上限抑制中国发展至其一蹶不振,下限保证美国霸权地位”的原则范围内。美国非常有可能的策略是,先选择打击个别实体,再逐步扩大打击范围,直至最终取得全面性的成果。 制裁方案和总统行政令的执行主体机构一般由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承担。金融制裁的直接目标有两个:一是将被制裁对象完全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使其成为美元孤岛,又因为美元是主要国际货币,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就意味着主要国际金融活动均被限制。二是冻结被制裁对象的美元资产,主要是通过被制裁对象在美资产。OFAC依据这两个目标制定被制裁实体清单和找到相应的资产托管机构进行资产冻结。 如果美国对中国发动全面金融制裁,相当于对一个大区域内的所有实体进行制裁,那么美国国会需要在基本法的基础上再出台针对中国金融制裁的专门法案,类似于《伊朗利比亚制裁法》,那么是否还需要制定制裁清单呢?根据前文的分析,短期内美国对中国实行全面制裁的概率较小,总统下行政令的清单式制裁可能较为符合美国的利益。如果美国真的要全面制裁中国,由于中国所涉及的经济实体太多,OFAC反而可能出一个制裁白名单。 3 中国在SWIFT系统可能是“大而不能走” 美国对中国实施金融制裁需要美元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持,涉及的两个最关键基础设施是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和SWIFT。虽然在全球有多个离岸结算清算中心,美元的最终端的清算都需要通过CHIPS系统完成。要想彻底堵死某行的美元交易,最直接的做法是将其从前端支付指令系统,即SWIFT系统中排除。 SWIFT是支付指令的信息系统,SWIFT不仅提供美元信息报文服务,也提供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服务,我国的跨境清算系统CIPS部分交易用的就是SWIFT报文。一旦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该银行不但美元支付前端的信息系统被切断,其他币种的交易信息也会受到影响;那就意味着这家银行失去了与全球大部分银行的金融信息传输功能,也就无法服务于相应的国际经济交易行为。美国全面金融制裁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将被制裁对象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 SWIFT并非是美资控股的实体,也不受美国政府管辖,而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国际合作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SWIFT的最高权力机构为董事会,共25个董事席位,其中中国1席,欧洲17席,美国2席。决定重要事项以投票方式进行,获多数票即通过。虽然美国席位不多,但因为美元是主要货币,在SWIFT中的全球使用量超过40%,加之美国是最大经济体,SWIFT的董事长长期由美国人担任。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控制了全球美元资金清算的总闸门CHIPS,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SWIFT的运行。这一趋势在“9·11”事件后变得更加明显。 以全局的视角来看,将中国排除在SWIFT系统外并非易事。原因一是将中国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缺乏正当理由。SWIFT将伊朗排除在系统之外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议案后执行的,名义和程序上都是合法的。而中国不存在恐怖主义等反人类的行为,且中国为“五常国”之一,即便美国胁迫,联合国安理会也难以通过制裁中国的议案,这使得SWIFT全面制裁中国缺乏正当性。 二是SWIFT成员国从自身利益考量,中国经济规模巨大且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紧密,将中国排除出该系统,SWIFT的成员国也会有很大损失。 三是如果中国被排除出SWIFT系统,而中国的经济体量决定了世界各国经济很难与中国脱钩,那么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围绕着中国又出现另一套报文系统,那样SWIFT系统的重要性和地位将会降低,这是该机构自身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四是SWIFT会员主要是全球主要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与中资机构的利益联系十分密切,将中国排除在该系统之外,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利益必然严重受损,会员可能会群起反对。 因此,有理由相信,美国将中国排除出SWIFT系统的提议在SWIFT董事会是难以通过的。中国经济体量“大而不能走”的效应同样对CHIPS意图打压中国也会形成制约。但不排除美国会在CHIPS系统中谋求对中国进行制裁,尤其是局部或个体的针对性的制裁。 4 美国冻结中国的美元资产可能“法难责众” 截至今年7月,中国官方的外汇储备约为3.15万亿美元,政府和机构持有美国国债约1.07万亿美元;全口径下一季度末中国的外债总额为2.09万亿美元,看起来中国持有的外汇净资产似乎只有一万多亿美元,其实不然。我国外债中有7869亿美元的本币外债,即这一部分外债实际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还款时是归还人民币而不是外汇。因此,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净资产约为1.8万亿美元。不少人担心,如果美国发动对中国全面的金融制裁,中国的美元资产可能被美国全部冻结甚或是罚没,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那么未来一个时期,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从当前情形看,美国冻结中国美元资产的前置条件尚不具备。根据上述美国金融制裁的基本法,美国总统在紧急状态下有权力制定相关的金融制裁法案,最严重的是针对被制裁国家敌对性的经济制裁,包括冻结甚或是罚没被制裁方的资产。这里所指的资产不仅是美元资产,也包括存放在美国境内的所有资产。冻结被制裁国家在美资产的主要隐含条件是两国已经在交战。如果中美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那么讨论美国是否会冻结中国在美的资产已经没有必要,需要考量的则是损失到底会有多大,如何有效地加以应对。未来需要警惕美国为达成冻结中国在美资产的目的而有意挑起局部冲突的风险。但局部冲突的风险之大,又是美国所不得不认真加以考量的。 从冻结程序上看,很有可能出现全球主要金融机构不配合的情形。美国冻结一个国家的资产,按不太严格的划分,一是被制裁国在美国境内的资产,二是被制裁国在美国境外的美元资产。前者包括美元资产也包括其他形式的一切资产,例如存储在美国的黄金。一旦启动冻结制裁,美国境内可以完全引用本国法律相关条款,冻结被制裁国在美国境内的一切资产。而在美国境外,美国无权也没有办法对被制裁国的资产进行处置,但是涉及的美元资产除外,这是因为“次级制裁”和“二级存储”增强了美国“长臂管辖”的“执法范围”。 如果美国发动对中国的全面金融制裁,在全面冻结中国资产这一问题上,可能遇到来自国内外金融机构不小的阻力。一般认为,美元资产在整个外汇资产中占比在六成左右,由中资金融机构、美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等三类机构运营管理。中资金融机构一般会在美资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美元账户,形成二级存储账户,中国存储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也类似地会开立二级存储账户。但无论何种存放方式,美元资产最终都需要通过美元清算系统,这使得全面冻结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一旦冻结指令发出,美资金融机构通常会被要求率先执行,这必将给其带来很大经济利益损失;同时又会造成美资金融机构的国际信誉大损,其他主权国家同样会有自身美元资产在美资金融机构的担忧,这就使得美资金融机构对于金融制裁中国产生抵触情绪。 其他金融机构虽然可能因为惧怕美国而选择合作,但这些金融机构自身利益也会受到较大损失;而且不少国家都有针对美国金融制裁的反制法案,必要时这类方案的运用就会起到阻断美国金融制裁的效果。如果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拒绝与美国合作,而美国又不可能将这些金融机构排除出美元体系,从而就会形成“法不责众”的态势。 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中的较大部分为美国国债,而国债的特点是不记名的法定偿付。虽然美国可能掌握了中国总体持有国债的数量,但无法精确了解这些国债都存储于哪些金融机构,事实上无法做到完全穿透。而如果要穿透到底,金融制裁又往往会与各国隐私法等国内法相违背,客观上会有较大的难度。 尤其重要的是,在非战争状态下,冻结或罚没规模如此巨大的美元资产,无异于“明抢”。在美国遭受新冠疫情而大规模执行货币量宽,甚至走上财政赤字货币化道路上的现阶段,这种“明抢”举动无疑会加剧美债信用和美元信用的下滑,使得各国开始纷纷选择回避使用美元。截至8月26日,美国国债总规模为26.6万亿美元,而美国国债利率在1.95%~3.07%区间,如果平均以十年期国债利率2.89%计,每年国债付息的金额超6000亿美元,而美国联邦2019年财政收入为3.46万亿美元,财政支出为4.45万亿美元,已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国债付息已经成为其财政沉重的负担,国债还本基本上靠“借新还旧”,从而使得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美国的政府债券市场将成为美国政府的生命线,任何会直接或间接损害美元美债信用的举措,美国政府均会十分审慎。 近期,惠誉虽然保持了美国主权信用AAA评级,但却将美国评级展望调为“负面”。惠誉认为,美债信用和美元信用正在受到联邦政府日益增加的巨额赤字威胁。近期,美元指数呈趋势性下跌似乎印证了这种态势。如果此时美国在非战争状态下冻结中国的美元资产,无疑更是会加剧这种威胁,进一步损害美元和美债信用体系,严重的话会带来美国金融体系的灾难。 5 中国可以做些什么?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断,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发动对中国全面的金融制裁可能性并不大,但有可能执行“先选择打击个别实体,再逐步扩大打击范围,逐步将中国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的策略。近期不断爆出的美国针对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机构和个人的金融制裁,可能是其策略的具体表现。金融制裁和反制裁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中美摩擦的主战场。因此,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做好思想上和战略上的谋划。美国对外金融制裁已经成为打压对手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工具,这是美国长期形成的主导性优势。而国内对此研究还停留在较为宏观和粗线条的层面,对于美国所谓的“聪明的制裁”理解尚待深入,认识上的不足很有可能导致战略上的误判和战术上的被动。 二是制定相应的“阻断法”。“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次级制裁”和“二级存储”的管理,严重侵害了欧盟的利益,欧盟为此制定了“阻断法”,以法律形式不承认美国域外管辖对本国企业的适用,以此降低美国金融制裁的不可预见性和随意性。建议中国学习欧盟,也制定类似“阻断法”的法律,同时前瞻性地研究可能遭受制裁的中资企业类型和所处领域,针对性地做好预案。 三是开展一定程度的反制动作。理论上动态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以牙还牙”,但不是最优解。而放到中美两国关系上,则体现为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美国金融制裁中国是无理的,中国理应予以反制,但程度应该相应控制,主旨在于打疼美国,使其纠正错误行为。应尽快制定相应的中国对美金融反制的清单,随着时间和摩擦发展而动态调整。 四是争取欧洲的观望和中立。中美摩擦,欧洲的态度非常重要。中国应该进一步扩大与欧洲的经贸往来,加强中国对欧洲的利益联系,以此争取欧洲在美国金融制裁中保持观望,或至少是中立。 五是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尤其是金融市场和行业的开放力度,以增加对各国金融机构的“黏性”。以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管理能力,不必担忧外资金融机构加大力度进入市场会带来冲击和压力。下一阶段的开放,应该更加侧重于金融开放领域中金融科技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同时更好更快地建设和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以现代技术更新传统金融运行模式,形成更加高效的有利于我国的全球金融网络。 六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通过完善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进一步发挥人民币在中国对外经贸往来中的跨境使用,一方面可以在美国金融制裁之时进行缓冲,另一方面也是未来国际货币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具体举措包括:鼓励外贸、投资中加大力度使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国家;促进中资银行全球布局,更加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人民币CIPS系统,更大范围地在全球落地;扩大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交流,促进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加强与主要经贸合作经济体货币当局的联系,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七是适当增加美元外债,尤其是对美国的债务。为避免中国外汇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敞口过大,未来可以适当增加对美元债务,尤其是对美国的债务。这在美国对中国实施金融制裁时可以发挥“筹码”的作用,使美国实施对中国的全面金融制裁时不得不有所顾忌。今年以来,中国的外债增长较为明显,有人为此忧心忡忡。我认为这可能不是坏事,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海外资产的安全性。 八是合理安排和有序管理对外投资。当前逆全球化过程正在展开,跨国投资必然会遭遇比过去多的沟壑和风险;国际金融大环境笼罩在美国金融制裁的阴霾中,中国境外资产所面临的冻结风险正在加大。由前文可知,目前中国的外汇净资产敞口较大,未来有必要合理安排和有序管理对外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从发展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考虑,未来应更多地鼓励和加大国内投资的力度,更好地促进内需和供给的发展和匹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邓志超系植信投资研究院秘书长。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刘涛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首发于第一财经
人民币正在以超预期的速度升值。昨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离岸和在岸市场强势升破6.78关口,刷新逾16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内涨幅超过400点。截至当日19时发稿,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报6.7720、6.7692。 近期,人民币升值气势如虹。9月以来,离岸人民币已连破7道关口。8月份,人民币汇率累计上涨1.84%,曾创下19个月以来最大单月涨幅。 “升值速度比想象中快。”招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外汇首席分析师李刘阳认为,这一现象意味着,汇率机制灵活性提高,人民币弹性在进一步增强。 虽然升值速度超预期,但在消息面和基本面支撑下,人民币的走强也完全在市场预期之内。“交易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升破6.80关口较为笃定。”一位外资银行交易员称,即便当日早间有客盘趁机购汇,也无法挡住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大势”。 美元指数下跌是当日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关键推动力。昨日,美元指数重拾跌势,跌破93关键支撑位,人民币看多情绪高涨,推动人民币汇价突破6.80关口后继续上升。 此外,基本面因素的支撑作用依然坚实。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对记者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人民币资产获境外投资者频频加仓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人民币上涨动力足。 人民币加速升值背景下,市场对其后续走势的观点有所分化。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人民币将会进入较长的升值过程。其逻辑主要在于,中国出口份额开始逆势上升,而美元汇率处在贬值趋势之中。 国际投行高盛也在近期发表看好人民币的观点。高盛表示,即使在大涨之下,近期人民银行的逆周期调节因子幅度也很小,显示出央行并无干预人民币走强的意图。同时,中国出口复苏强劲,并未明显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 但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人民币升值趋势尚未确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当前并非典型的人民币升值,而是多空交织状态下正常的双向波动。 汇率市场的切身参与者也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升值预期。 上述外资银行交易员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破6.80关口之后,短时间内将选择观望“不交易”。而野村认为,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可能在年底前升破6.65,并表示已经提高美元空头的现金头寸,并将通过期权继续持有中期美元空头。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性”预期,也已经影响企业的汇率风险对冲操作。 “企业的外汇套保策略正在改变。”大华银行中国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林念说,企业在套保对冲的方向、方式与时点方面,目前呈现出较为多元化的局面。 “自昨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破6.80整数关口后,客户远期结汇套保的对冲意愿明显增强。”林念表示,部分客户选择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避免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结汇损失扩大。另一方面,在上周美元低位反弹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看跌人民币的深度虚值期权成交,以规避人民币下跌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进出口企业套期保值、实现风险偏好中性的意识和意愿正在不断上升。因此,已有不少银行开始研发新型外汇套保工具,以引导企业逐步树立风险中性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