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工业机器人核心传动部件——RV减速器关键核心技术一直由日企掌握,经过4年多校企合作攻关,我国RV减速器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其精度、刚性、寿命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日企水平,打破日企30年的垄断。 国产减速器迎来机遇 RV减速器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运动精度高、回差小、振动低、刚性大、可靠性高,是工业机器人的“御用”减速器,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腿部、腰部和肘部需要4至6台RV减速器,减速器成本占40%至60%。目前,国际上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且产品性能可靠的RV减速器制造企业有三家。其中,日本纳博特斯克拥有30多年技术积累,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密减速器制造企业,制造规模每年约100万台,占全球60%的市场份额,在中、重负荷机器人领域占有率高达90%。 RV减速器性能决定了工业机器人的水平,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卡脖子”部件。为打压中国机器人产业,纳博特斯克出售给ABB、库卡等四大机器人公司的减速器价格是给我国机器人企业价格的一半甚至更低。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从纳博特斯克拿货还要被迫接受3至6个月的漫长供货期。国产减速器价格虽然便宜,供货期短,但“精度保持性”等产品关键性能远不及日本产品,大多只能供中、低端机器人使用。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跃明介绍,全球工业4.0推动工业机器人需求不断增长。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都在扩充规模,产量每年增长20%,对RV减速器的需求每三个季度翻一番,纳博特斯克供不应求,给国产减速器带来机遇。然而,国内开发RV减速器的企业最多时达50多家,现在真正有产品上市的不超过10家,能满足机器人使用的不过两三家。 打破日企30年垄断 6年前,作为北京市科委国家重大专项,张跃明将日本RV减速器理论研究作为课题。他介绍,RV减速器设计制造涉及齿轮啮合原理、动态力学分析,精度保持性、产品一致性、减速器与机器人算法结合是三项最核心的技术要求,需要长达10年的基础理论和经验数据积累。 2015年底,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河北智昆”)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用”一体深度合作,在RV减速器产品设计、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技术及齿轮啮合理论等方面深入研究,解决了精度、寿命等困扰国内企业多年的关键问题。经过4年校企攻关,完成RV减速器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研究,开发多种规格产品并批量生产,其精度、寿命、噪音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纳博特斯克水平,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打破日企30年的垄断。 河北智昆首席科学家、精密传动研究院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跃明说,RV减速器是精密传动领域技术难度非常高的产品,纳博特斯克为了维护其垄断地位,将精度最高、加工难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放在日本生产。河北智昆与国家级实验室合作,全部解决钢材、铸造、热处理等问题,国家级实验室和高精尖的机床设备、专门快速检测工具支撑了RV减速器的低成本、高效率、稳定性、批量化生产制造。目前,河北智昆已经与ABB等十余家机器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品进入测试、试用阶段,利用一年时间,完成6000小时以上全面功能测试印证和市场化应用,2至3年内将产品打入ABB、库卡公司。 张跃明说,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伴随汽车工业发展壮大,其在汽车、3C电子等行业的地位难以撼动,国产机器人与“四大家族”在汽车、3C电子工业领域竞争已不太现实。国产RV减速器和工业机器人产业要良性互动,共同成长,不断创新,培育更多应用场景,开拓新市场、做大新蛋糕,与日本RV减速器和“四大家族”开展错位竞争,争取“弯道反超”。 河北智昆负责人陈阳认为,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可在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无暇顾及的制药、钢铁、物流、家具、纺织、鞋服领域以及水下、防爆、无菌等特殊应用环境开拓市场,提升机器人设计制造配套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单个企业在细分领域完成纵向经验技术积累,再向横向扩展更多应用空间。预计经过5年的高强度投入,随着我国自主机器人产业的提升,相关制造业可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升级,“中国制造”将重塑成本优势。 短板需要尽快弥补 “RV减速器虽小,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制造能力。”张跃明说,国产RV减速器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取得重大突破,但是仍有一些短板需要尽快弥补,才能真正形成完全自主化优势。 首先是国产制造设备落后造成RV减速器生产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存在技术风险隐患。核心零件针齿壳和摆线轮的加工设备从欧洲进口,单台均在1500万元以上,日本设备相对便宜,但对我国减速器企业禁售。国产机床精度与国外差距不大,但是对RV减速器零件加工工艺缺乏经验。因此,需要机床企业与减速器企业联合攻关,加速开发便宜好用的国产核心设备,提高减速器产品竞争力。 其次是RV减速器核心零部件轴承仍受制于国外。国产轴承在RV减速器装机时间短,精度和寿命不及进口产品。鉴于欧洲轴承价格昂贵,日产RV减速器轴承对我国禁售,RV减速器轴承国产化迫在眉睫,需要国内轴承企业潜心研究基础理论,提高设计制造技术工艺水平,批量制造性能稳定的产品。 第三是由于热处理技术不过关,使零件变形较大,需提高热处理工艺和国产热处理设备制造水平,替代高价进口设备。
据中新网7日报道,上海介方信息近日发布了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框架级操作系统及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介方信息成立于2016年,在军用软件无线电装备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公司CEO表示,该操作系统可实现复杂硬件装备和高端装备的软硬件隔离,推动装备智能化与生态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无线电高端装备的安卓系统”。 华创证券指出,微软+英特尔形成的Wintel体系处于垄断地位,微软的Win7/XP系列停止维护,使信息安全处于漏洞威胁之下。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国产操作系统是必然需求。目前,国产芯片和国产应用软件生态基础已经基本完善,随着信创战略推进,国产软硬件市场空间将得以打开,整个IT生态系统也将获得较大程度促进。 诚迈科技旗下的统信UOS操作系统具有技术、版本、生态统一的优势。 中国软件(600536)已将旗下的中标软件和天津麒麟合并为麒麟软件,整合后实力进一步提升。 太极股份(002368)形成了从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管理软件到安全可靠系统集成完善的产品覆盖。 中国长城8月7日发布最新研发的我国首台国产化喷淋液冷服务器。
在全球疫情演变尚不明朗的当下,主打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的国货品牌加速突围,成为构筑“内循环”的重要一环。 618大促中,天猫超37000个中国品牌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至少100%,而且百年老店与品牌新锐均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国货往往被打上民族自信或者新生代“实用主义”的标签,但情怀只是表面,究其根本,新国货的崛起是数字改造经济系统的伴生现象。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国产企业找准方向以低价策略攻占国内家电市场。如今人均GDP迈过10000美元的台阶,低价已无法继续驱动市场份额的增长,而数字经济却推动国货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维度重获新生。从生产维度,信息不对称的大幅降低消除“柠檬”市场的劣质均衡,高质量生产者获得发展空间。从销售维度,以无谓消耗资源达成分离均衡的传统信号失效,数字化营销以低成本方式收获意外实效,裂变式传播与需求迭代直触消费者痛点。我们认为,品牌溢价已不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护城河,产品内核的持续输出方能构成企业价值的长期来源。从毛利率与净利率双双低于国际水平,到净利率不断赶超实现逆袭,中国的日常消费板块正以高性价比谋取数字红利。 相较国外企业注重以品牌维护提升议价能力,优质的国产品牌借力数字经济另辟蹊径,放低身价但不放低追求,以匠心打磨产品内核,以数据加速需求迭代,以算法削减中间成本,从而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赢。而日益分化的商业逻辑,将是新国货长期确定性投资机遇的根本所在。 国货突围不只是情怀加成,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之势。2020年618大促中,超过37000个中国品牌成交额同比去年至少增长100%,同期各大电商纷纷推出助力国货崛起的计划,“新国货”潮流似乎已经势不可挡。回顾历史,国产品牌的崛起并非首次。早在上世纪90年代,除胶卷、可乐、 咖啡等少数消费品以外,中国多数消费品市场均被国产品牌占领,尤其在家电市场。当时中国的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进口商品价格高昂令人望而却步,相对低价的国货通过效仿国外与规模生产,成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优选。然而时至今日,中国人均GDP迈过10000美元台阶,追求品质生活已成为每个人能够实现的小目标,为何新国货却在此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我们通常把新国货的崛起归结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但更深层的,数字经济渗透入商品的流通环节,改造传统的经济学模型,使得国货从生产和销售两个维度获得重生。 从生产维度,新国货的重要内涵是“品质升级”,生产者有动力提升产品质量。互联网普及前,微观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很好的刻画了国产品牌的窘境。九十年代后,伴随中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提升,国产品牌却仍长期停留在“质差价廉”的固有印象之中。其根源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容易验证,致使消费者不愿意为不透明的市场支付高价,从而使市场充斥低质量商品,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而当时的进口品牌已经深谙市场经济法则,借助优质售后、高价广告等手段发送信号,使其区别于劣质商品,成为国人一时热捧的对象,由此获得品牌溢价。从社会观点看,进口企业发送信号的手段不增加社会产出,造成的分离均衡或是一种资源浪费。迈入数字化时代,平台型数字经济的问世另辟蹊径,通过用户评价与直播等方式真实客观地反映产品质量,从而以零社会成本区分劣质与优质产品。由于产品本身成为最优信号,企业不再需要额外发送信号来证明自己, “柠檬”市场问题从而大幅缓解,激发企业专注于产品研发与设计,以优质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从销售维度,新国货的驱动引擎是“需求迭变”,消费者愿为高性价比买单。数字经济大时代,传统信号的作用大幅削弱,因此舍弃高昂的广告费用和高档的商铺租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并不发生本质改变。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借助低成本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却能收获不输传统品牌打造的意外实效。企业以优质产品为主线,搭建公域和私域的流量全景生态获取精准的用户画像,实时洞察消费者喜好进行产品迭代,借助算法以“裂变式”传播直达潜在的目标受众。由此,在信息日益透明的国内市场中,国产品牌能够凭借更充分的信息优势,将维护品牌溢价的成本让利消费者,提供一种价美物廉的新选择。新国货的加速崛起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而这一趋势已经来临。英国品牌评估机构的“2019年度全球价值成长最快的100个品牌”榜单中,全球前十个价值增长最快品牌中国占了八个,并包揽了前四名。而《2019“新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品牌商品的下单商品销量同比增幅高出国际品牌7%,2018年中国品牌商品的下单商品销量同比增幅高出国际品牌8%。 品牌溢价成为过去时,构筑新护城河需回归产品本源。过去,一个品牌形成良好口碑或者达成高额销量需要经年积累,因此,其品牌积淀中获得的议价能力成为企业宽广的护城河。在数字经济大时代中,信息传递不断提速,倘若未来区块链技术再得到应用和发展,信息不对称将降至最低,拥有优质产品和技术的品牌成长路径将大幅缩短,百年老店也可能被新生一族迅速超越。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本专注于B2B批发的网站1688开始被年轻人广泛关注,其产品直接来自加工厂,甚至不冠以品牌,标志着数字经济时代品牌自身的溢价逻辑已不再牢固。从长远角度看,代工厂本身不具备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短期虽能凭借制造工艺提供商品,但长期仍然需要创意与科技加持,以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底层基础的品牌商仍是产品核心。但在品牌前摇明显缩短的情形下,过往种种皆为序章,唯有持续展现产品实力,才能构筑企业的新护城河。疫情新世界下,“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大量代工厂出口转内销,虽有电商助力打通销售环节,但自主研发能力的匮乏仍然是制约其长期发展的因素。这也将促成国产品牌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招揽制造工艺领先的代工厂,释放自身技术研发的潜能,实现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提升。 从细分行业看,中国的日常消费板块正彰显数字红利。从数据上看,国产企业的毛利率与净利率与全球水平的横向比较,可用于侧面验证新国货突围的逻辑。根据Wind统计,2019年中国日常消费板块的毛利率均值为31.65%,而全球该板块的毛利率高达38.38%。然而,中国品牌在净利率表现上却出现逆袭,以10.67%的均值大幅高于全球的6.31%(2010年前中国品牌净利率始终低于国外品牌)。由此不难发现,国产品牌的商业逻辑已与进口品牌明显分化。相比国外企业注重以品牌维护提升议价能力,国产品牌借力数字经济另辟蹊径,将重心置于生产环节,利用数字化营销与高效物流减少销售等中间环节成本,从而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赢。此模式下,国产品牌份额的上升料将具有可持续性。相对而言,可选消费商品频次低且单价高,攀比、炫耀等非理性人行为或扰乱经济学模型假设,因此国产品牌发力仍相对落后,2019年毛利率与净利率均略低于全球水平。但是,如果抛开非理性消费的因素聚焦细分行业,可选消费也有表现亮眼的国产品牌。汽车零配件、家庭耐用消费品、电脑与电子产品零售等细分领域,毛利率与净利率表现出现背离(如图2所示),同样彰显新国货的突围逻辑,是值得配置的板块。
近日,首款纯国产内存条上市,其中芯片部分使用的是长鑫DRAM颗粒。合肥长鑫再一次荣耀刷屏! 国产内存全球首发 搭载长鑫颗粒 6月1日,使用长鑫内存颗粒的光威弈PRO DDR4笔记本内存条正式开售。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内存条从晶元到封装存储一条龙全是国产制造,掌握着内存颗粒的核心技术! 来源:网络 据介绍,长鑫DDR4内存芯片可匹配主流市场需求,支持多领域应用、多产品组合,并有充分的可靠性保障,规格方面单颗容量8Gb(1GB),频率2666MHz,电压1.2V,工作温度0℃至95℃,78ball、96ball FBGA两种封装样式。 早在5月14日,使用合肥长鑫存储颗粒的光威台式机内存条,已经在京东上开始零售,结果被一抢而空。 而现在开卖的则是笔记本DDR4-2666内存,属于光威弈Pro系列,有8GB及16GB两种容量选择。 其中,8GB容量版售价228元,16GB版售价428元,终身质保。 相比其他无马甲DDR4-2666内存来说,既不算贵也没有很便宜。看来国产内存并不准备用极低价格抢占市场,暂时以稳妥路线为主。 众所周知,内存条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不光是受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更主要的原因是内存条这个行业牢牢地控制在国外厂商手中。 自从光威弈系列Pro推出之后,诸如金士顿等国际品牌的内存也开启了降价潮,对于消费者而言实在是大大的利好! 此外,采用国产的长鑫芯片,让国人真正用上了"中国芯",在眼下复杂而又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实在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 长鑫的破局 DRAM被喻为连接中央处理器的"数据高速公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工业设备、消费电子等电子产品之中。去年投产的长鑫存储,是我国第一家投入量产的DRAM芯片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 其实早在今年2月26日,长鑫存储就已正式发布了DDR4、LPDDR4X内存芯片,以及DDR4内存条,均符合国际通行标准规范,相较于上一代DDR3芯片,拥有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更稳定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 尽管在行业研发上DDR4不算是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在消费市场,DDR4内存还是主流,频率上也处在平均水准。 不过,作为第一颗国产的DDR4内存芯片,产品主要面向行业客户,当时并没有公开报价。 实际上,自2019 年 9 月 19 日,合肥长鑫存储宣布自主研发的 8Gb DDR4 芯片正式量产,采用 19 纳米工艺打造,标志着DRAM 市场也被长鑫存储以水滴石穿的毅力,硬生生劈出一条缝来。 要知道,在此之前,DRAM 产业长期被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三大供应商所垄断,三大巨头占据全球内存芯片市场超九成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为零。 长鑫的破局,离不开一次关键性的转机——2019年,长鑫吃下了已经破产的原欧洲存储芯片巨头奇梦达的大量专利。 后者自2006年从母公司英飞凌剥离后一路开挂,DRAM产品销量并稳居全球第二,300mm晶圆领导者和PC及服务器DRAM产品市场最大的供应商之一,戏剧化的是三年后其申请破产。 通过与奇梦达的合作,长鑫共将1000多万份DRAM相关的技术文件(大小约2.8TB)收入囊中,截止目前共有1.6万项专利申请。 中国芯 合肥造 由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没有先发优势,晚入局者除了要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以外,还要遭受国外厂商的打压,在突围中还要解决与已有国外专利技术冲突的问题。 美国政府就是看准了这一点,对国内芯片企业一再打压,中芯国际、华为等轮番遭遇"卡脖子"。 这种情况之下,合肥长鑫能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成长起来颇为不易。 说起合肥长鑫,2016年刚起步时还是一个神秘的不对外公开的项目,代号"合肥506"。 来源:长鑫官网 别看长鑫如今在DRAM产业内脱颖而出,当年却是备受质疑。 很多人认为,合肥根本没有实力制造出内存颗粒,甚至怀疑投入的巨额资金会不会打水漂。 毕竟,长鑫整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这在安徽历史上,是毫无疑问的"大手笔"。 其中,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项目,号称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完整技术、工艺和生产运营团队的DRAM项目,也是安徽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上文提到,19年9月份,合肥长鑫宣布投资1500亿的国产内存项目完工,开始量产DDR4内存颗粒,包括桌面版的DDR4、手机版的LPDDR4,将其46nm工艺内存芯片改良提升到了19nm级别。 4年后的今天,长鑫已经建成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并推出了一系列DRAM产品。 随着中国首款内存条的上市,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国产内存条用上合肥制造的内存颗粒! 进入长鑫公司的官网,首页醒目位置展示了企业愿景:致力于成为技术领先与商业成功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公司! 不仅仅是长鑫,技术与商业齐头并进,相信是所有中国半导体公司的共同夙愿。 长鑫的突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半导体力量的崛起!也证明了合肥在芯片领域提前布局的战略眼光。 尽管很难,我们仍坚信,一个完善的国产芯片产业链终有一天会形成。到那时,我们希望合肥这片土地上能多诞生几个长鑫这样的企业,带领我们的国产半导体行业走出新天地! 乒乓一言
©深响原创 · 作者|申商 一直以来,奶粉关乎孕育与家庭,是全民绝对关注的刚需品。这也是为什么一句建议能引发舆论巨浪。而由于很久以前的奶粉安全事件,人们对奶粉保持着十二分的警觉,对国产奶粉更是带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偏见。 更不容易的是,中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下降,婴幼儿母乳喂养增加,婴幼儿奶粉行业竞争加剧,这让本就遭遇着外资品牌错位竞争的国产奶粉面临更多的挑战。 奶粉困局是什么?机会是什么?国产奶粉如何破局?这是行业中每个从业者都需要探讨的问题。 难题与解药 很多人或许忘记了,在2008年三鹿黑天鹅事件之前,国内奶粉行业的状况其实是集中度较高且国产占优的。在2007年,三鹿已经连续15年销量第一,而当时国产奶粉品牌整体份额合计占比高达60%,占主要地位。 三聚氰胺让国产奶粉在2008年之后跌入谷底,经历“失去的十年”,深陷信任泥沼,整体陷入被动价格战,而外资品牌却趁机快速扩张。 不过,虽然在“失去的十年”里,国产奶粉遭遇消费者的不理性抵制,但那十年也是奶粉量价齐升、市场扩容的十年。国产奶粉们同时进军低线市场,并打牢渠道实力,为日后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2016年起,奶粉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产奶粉份额触底回升。2017年年底落地的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注册制,加速市场集中。2019年6月出台的《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提升行动方案》则力争婴幼儿配方乳粉自给水平稳定在 60%以上,可见政策对国产奶粉支持力度加大。 如今随着当年恶性事件影响的减弱,国产奶粉在艰难突围的过程中终于看到一些曙光,整体品牌份额回升。 毫无疑问,当下,正是国产奶粉破局的关键时间。冲刺超高端,成为了国产奶粉冲破外资奶粉怪力、提升行业门槛、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佳战略。 一方面是中国家长消费分级、升级,绝大多数“升级”的家长对孩子总是不吝投入,且业已形成了为好的产品付费的消费习惯。即使是在外资不擅长的下沉市场,“高端”的意义也是巨大,它意味着质量保证、也承载着一家人的殷切希望。 另一方面,母婴孕育天然具备垂直社区交流优势,口碑作用相对较大。一旦高端产品获得认可,很容易带动更多的目标用户。行业短期看渠道管控力,长期看品牌价值。高端品牌优势也能够帮助厂商形成更持久的消费者和渠道议价力。 这便是奶粉行业的飞轮效应,为了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费很大的力气,一圈圈反复推,但在这一过程中,飞轮会越转越快,到后来让人毫不费力。以高端好产品逐步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品牌的飞轮转动起来,国产奶粉的势能是巨大的。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在2014年,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的高端细分市场的零售价值为人民币353亿元,仅占整体市场的22%,而这一数据在2018年增加到了929 亿元,占整体市场的 37.90%,复合年增长率为27.30%。预计到2023年,高端细分市场将占中国整体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约58.30%。 而超高端部分则由2014年的人民币109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1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9.50%。预计 2023年将达到904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90%,市占率将增至26.40%。 贝因美的“机会” 贝因美是抓住了高端机会的国产品牌之一。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贝因美是少数被证明质量安全的品牌,随后公司抓住机遇快速拓展了全国市场,2013年成为第一大国产奶粉品牌。2018年,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带领新高管团队强势回归,带着超高端奶粉绿爱打了一个漂亮的新开局,此后也更加明确了“超高端”的路线。 其CEO包秀飞曾公开分享了贝因美坚持走“超高端”路线的原因: 第一,是大背景。从尼尔森的数据来看,自18年开始,整个婴配粉市场就出现了增长滞缓,而超高端、超超高端部分却在高速增长; 第二,超高端需要依托于非常强大的研发实力,而贝因美的研发能力在全球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所以其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第三,贝因美强调的超高端不是指价格,而是指高品质、高价值。贝因美要给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他们痛点的产品。这也是贝因美走特色化经营之路的另外一层含义; 第四,贝因美在有机奶粉和羊奶粉领域,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疫情之后,消费分级、消费升级也依然会保持这个趋势,这是因为消费者对高质量的生活标准的追求是不会变的。 “高端”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这一人人可见的趋势之下,如何走出自己的“高端”之路变得格外重要。更何况“高端”产品意味着更好的质量与更扎实的品牌认知,在这方面,贝因美有何个性化特点? 我们不妨从产品、渠道、市场、管理四个角度去看贝因美的超高端战略。 产品方面,研发能力是一切的基石。奶粉企业的研发实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奶粉配方中。据了解,在配方注册制中,贝因美获得了51个配方注册名额,并且包揽了0001号到0009号,尤其是其中包含的3个特殊医学配方。而众所周知,特配粉的核心正在于配方和研发,所以对于奶粉行业来说,特配粉的研发往往可以体现一个公司的科研实力。在中国,市面上只有少数几种特殊配方奶粉。 而且目前,业内获批“特殊医学配方”的厂家也比较少,即使其他厂家跟进,也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根据中国婴童网报道,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预测,中国特殊配方奶粉市场规模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20年,特殊配方奶粉的市场规模有可能增长到100亿元。 除了特配粉,贝因美还在产品层面执行了“大单品”策略,以及布局超高端有机奶粉和羊奶粉。不得不承认,推行“大单品战略”是获得消费者认知,提高运营效率最为重要的营销策略。 2019年,大单品“爱加” 系列产品实现达10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5.2%;也是在2019年,贝因美和澳洲专门生产羊奶粉和有机米粉的Bubs进行深入合作。 这也符合中国当下婴幼儿奶粉产品结构调整的两个方向: 从普通产品向高价值产品方向调整,比如有机婴幼儿配方奶粉、新鲜概念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高营养元素添加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等; 从牛奶粉向羊奶粉方向调整,由于羊奶所特有的分子结构,更易于消化、吸收,羊奶粉也正成为部分哺乳期妈妈的选择。 国产奶粉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产品质量提升了,奶粉真的“高端”了,但由于历史原因,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却怎么也“高端”不起来。“洋奶粉”光环仍在,国产奶粉始终抬不起头。 对此,贝因美的策略是提出贝因美“只造不一般的奶粉”新的营销概念,通过原料上倡导“生牛乳”的差异化概念区别于进口奶粉和其他国产品牌奶粉。同时在外资奶粉不擅长的渠道上发力——一是改变经销商性质,由代理制向大经销商制推行;二是与孩子王,爱婴岛、天猫和京东等战略合作,由此快速的提升公司的销量水平和品牌影响力;三是重点发展母婴渠道。 外资奶粉重品牌建设,轻渠道建设和门店体验,给经销商和终端门店的毛利率远低于国产品牌——这成为了国产品牌弯道超车的契机。再加上,售后服务方面,国产奶粉由于研发基地和工厂基地,都更贴近市场,更懂中国的消费者,对经销商、终端门店和消费者的反应会更快。 聚焦五大核心市场,与阿里云和社群电商合作,精准实现品牌有效传播。这符合贝因美创始人谢宏的“六重奏”策略:重建渠道、重构体系、重造团队、重塑品牌、重溯文化、重树商誉。 在这一系列的超高端的打法立竿见影,截至2020年一季度,贝因美收入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双位数增长,并连续三季度实现正盈利。公司资产运营能力也出现较大幅度改善,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都在持续提升。 短期内,大部分国产奶粉品牌影响力不足,但其仍可以通过渠道价差获得市场。而长期来看,高端的品牌优势能够帮助厂商形成更持久的消费者和渠道议价力,基业长青。 因此,不论是对贝因美,还是其他企业,“高端”是拼杀市场的必经之路,也国产奶粉展现飞轮效应、在外资式微时刻顺利突围的决胜之策。 深响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行情300558,诊股)董事长丁列明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产创新药的扶持政策还存在政策碎片化、管理分散化的问题,建议完善与优化国产自主创新药物相关扶持政策。贝达药业一直致力于中国自主创新药的研发,经历过早期创业的艰辛,并成长为首家登陆创业板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希望创业板各项改革举措能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早日打造成国际领先的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推动上市公司更好地释放创新动能。 优化政策 鼓励创新药发展 中国证券报:医药企业应如何提升新药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 丁列明: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要切实降低人民群众的药费负担,满足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医疗需求,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打破进口药的垄断,真正把医疗卫生战略安全、百姓看病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目前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例如国产新药审评审批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药进入市场存在诸多瓶颈,人才和资本也都有待加强等。还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解决新药批准上市后如何快速进入医保和医院的问题,从而激发药企创新的原动力。 相关部门对国产创新药的扶持还存在政策碎片化、管理分散化的问题,应完善与优化国产自主创新药物相关扶持政策。为避免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应大力鼓励加速发展本土创新药、首仿药,创建一个自主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国际前沿创新技术引入中国,最终建立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国产创新药企业梯队。建议与国家癌症攻坚行动统筹起来,从国家专项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专利保护、审评审批等,全方位出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纲要,确立各部门的目标、责任和权力。 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腾飞 中国证券报:在借力资本市场方面,公司近年来实现了哪些突破? 丁列明:从贝达药业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影响,从资金、人才集聚、产品品牌、企业形象到未来发展,应该说,创业板上市为贝达药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安上了创新的引擎。 业绩实现了大幅度提升,屡创新高。上市当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2019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超15亿元、净利润超2亿元;凯美纳销售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四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上市后,我们根据上市公司要求,积极向其他上市公司学习,逐步建立起了规范和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化企业制度,企业规范化运作水平不断提高,为未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公司荣获上市公司金牛奖等奖项。 公司新药研发进入快车道。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我们创新驱动的道路越走越宽,建立起了国内领先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研发人员达400多人,在研项目超过30项,进入临床阶段的有12项,其中4项已经进入最后的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相关专题:聚焦2020年全国两会财经报道
5月20日,由沃森生物(300142.SZ)研发的首个国产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以下简称“PCV13”)云南首批接种发布会在昆明举办。这份“520”之礼,将成为我国婴幼儿提供预防肺炎球菌性疾病的有力武器。 据了解,除云南省外,其他准入地区也即将开启接种,沃森生物两条PCV13(沃安欣)生产线将全力保障疫苗供应,今年上半年公司计划为市场提供100万支沃安欣疫苗,PCV13不再一针难求。 “520”给孩子的特殊礼物 “520”这一特殊的日子,沃森生物以一剂PCV13表达对中国宝宝的爱。沃森生物副董事长黄镇曾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愿全世界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这一剂国产PCV13已陆续在云南省昆明市“开打”。《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于2020年5月15日实现首针接种。之后,昆明市5个区(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晋宁区)、大理、玉溪、文山等地也相继开展了云南省首批国产PCV13的接种。此外,云南、江西、吉林省为首批接种地区,湖北省、广东省等地实现招标准入,即将开启接种。 疫苗接种是公认的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国产PCV13的上市,将对中国儿童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是云南省首家实施国产PCV13接种的单位,该院院长李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PCV13普及之前,肺炎正是造成云南省婴幼儿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目前PCV13在全国的普及率令人担忧。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云南省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主任委员丁峥嵘表示:“我国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接种预估接种率不足5%,尤其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很难发挥出理想的临床保护效果。我们既然已经有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手段,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加强肺炎球菌疫苗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肺炎球菌疫苗的认知度及可及性,保障更多儿童的健康。” PCV13不再一针难求 国产PCV13——沃安欣,由沃森生物子公司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PCV13,打破了国内PCV13进口垄断的现状。云南省卫建委妇幼处处长潘旭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疫苗研发水平正逐步走向世界前列,疫苗等生物制品也不断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在国产PCV13未诞生之前,国内的宝宝注射该疫苗的需求远远大于进口疫苗的供给能力。近日国产PCV13受种者的父母在采访时道出了其中心酸,进口PCV13由于供给数量较少,难以获得预约接种名额。其次,进口PCV13的接种窗口期较短,一旦宝宝超过了6月龄就不能再注射该疫苗。国产PCV13则是6周龄-5岁(6周岁生日前)的儿童均可接种,预防由13种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和菌血症等),对中国5岁及以下儿童肺炎球菌相关疾病中侵袭性菌株的血清型覆盖接近90%。 黄镇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沃森生物将全力保障PCV13的供应,缓解供需不平衡的局面。2020年上半年,沃森生物有能力向市场供应近100万支PCV13。公司将坚持最严格的疫苗检验标准,让更多的儿童能够及时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伟大目标的实现。” 15年求一剂“强国”疫苗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PCV13在昆明的单支接种价为625元,黄镇透露,公司将在2-3年时间中,对沃安欣进行扩产后,再进一步降价。此外,公司正在进行对沃安欣更多临床数据的补充,将在未来3年内实现沃安欣的出口,形成国际化布局。 “疫苗者不病而去天下人之病患”——黄镇对记者表示这是他的梦想。 作为疫苗研发一线的亲身经历者,他将国产PCV13的成功归功于“沃森人”15年的默默奉献和艰苦奋斗。黄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沃安欣从2005年研发立项到正式上市接种,历经15年的艰辛历程。从肺炎球菌发酵培养工艺、多糖纯化工艺,到多糖活化、衍生、结合工艺的大量研究以及建立质量标准,沃森生物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突破,才最终成功研发出国产PCV13,打破美国辉瑞的专利垄断,成为降低5岁以下儿童肺炎感染风险的有效武器。看到中国疫苗行业愈发强大,他说他骄傲。 黄镇相信中国还将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疫苗,疫苗行业越强,百姓的健康越有保障。(编辑 上官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