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0条”落地一年来取得重大成效,助力上海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标。 2月3日,据了解,这一年间,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下称“上海金融局”)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了上海层面推进工作机制,并将各项举措逐条细化分解为104项预期目标。截至2021年1月末,共实现87项目标,并创造性地推出28项“自选动作”,为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金融30条”)。 接近上海金融局的相关负责人对表示,一年来具体的亮点包括:在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方面,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等;在金融创新、金融开放方面,推出国内首批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利率期权产品,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等均落户上海,外资持续加速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推进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助力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上述负责人透露,1月30日上海已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下一步上海金融局也将按上海市政府统一部署发布金融领域的“十四五”规划,更好地谋划“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浦东继续高水平改革开放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时要求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推动浦东高水平开发开放,关键点包括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境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等。 在这方面,过去一年来上海已经取得诸多进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持续增强。例如,就金融开放创新成效而言,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正式挂牌交易,成为继原油、20号胶之后在上期所上市的国际化期货品种;推出国内首批挂钩LPR的利率期权产品;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在境内期货市场全面实施;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首次实现银、证、保全覆盖。 新一轮金融业扩大开放正加速落地,上海已在实质上成为新的全球资管中心。例如,一批全国“首家”“首批”项目落地。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人寿、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均落户上海。富达国际、路博迈、范达投资、联博投资等陆续提交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落户上海。全国31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 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也稳步提升。例如,外资持续加快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905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债量3.3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2%。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债券市场,推出特殊结算周期服务(T+N)。 值得一提的是,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营商环境是必备的“软实力”。去年,上海方面就推动境外机构自主选择签署NAFMII或ISDA衍生品主协议取得突破,已有6家境外机构和1只非法人产品签署ISDA主协议进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 一直以来,国际投资者都惯用ISDA衍生品主协议,但早前由于中国对手方惯用NAFMII,导致外资无法有效在境内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多家中资行交易人士对记者表示,新的突破将加速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 临港新片区对于浦东乃至上海下一步的高水平改革开放至关重要。“金融30条”发布以来,临港新片区也在探索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创新制度体系。 例如,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300余家新片区企业纳入优质企业白名单;推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业务规模达7亿元。这两项试点举措随后推广到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企业。 推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服务平台(一期)在2020年进博会前上线,首批64家参与机构(其中境外机构40家)覆盖全球四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试点,进一步便利临港新片区企业直接投资。开展自贸区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已办理7家企业3100万美元;允许符合条件的新片区企业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已办理18家企业147亿元额度登记;允许注册在自贸试验区的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实现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12亿元。 此外,金融支持新片区也旨在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例如,过去一年来,上海制定并实施了《新片区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办法》,为39家企业提供贴息4250万元,90%以上投向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创新股权投资方式取得突破,五大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通过其附属机构在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截至目前,13家银行设立新片区分(支)行。 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亦是关键。例如,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落户新片区,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建设。上海金融法院发布《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深度对接新片区金融制度创新。 同时,新片区也将打造上海的金融科技高地。截至目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8个试点项目已完成登记,第二批试点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交银金科、汇丰金科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等陆续落地新片区;先后成立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能投研技术联盟。 聚焦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 过去一年,金融持续在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上多点发力,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继续探索开展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至关重要。 在“金融30条”发布之初,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就对表示,如果将来更多的金融业务在长三角跨区域经营,就需要金融监管的配合,即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所以要建立长三角金融协调的相关机制,保证风险防范,并且在区域内监管标准的制定上要防止监管套利。 过去一年来,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相继设立长三角管理总部和一体化示范区分(支)行,探索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落地全国首单长三角科创企业集合票据。长三角地区法人银行跨行账户信息验证服务正式落地。初步完成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互联互通。建立长三角绿色项目库,组建绿色保险跨域共保体。推动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申报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2020年以来,推动“绿色复苏”已经成为全球主题。根据此前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上海的示范区位于青浦,上述负责人对称,“未来可以围绕绿色金融,利用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来更好地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去年7月14日在上海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可发挥作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一个阶段,普惠金融仍将是长三角地区的重点。此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等首次联合构建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体系,长三角地区普惠金融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指标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出台了“沪28条”“金融支持中小微26条”“上海稳保金融18条”等一系列举措,成立了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协调机制,聚焦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市以及稳企业保就业等重点工作。各大银行都加大数字化普惠的能力,例如,交行推出“线上税融通”“线上抵押贷” “抗疫担保贷”,让小微企业通过各类线上场景便捷获取金融支持。上述负责人表示,应该将数字普惠等疫情下的新业态常态化。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与福州片区管委会大楼外景。 (资料图片) 2020年12月26日9时43分,随着第一趟高铁动车G5322次列车从平潭站开出,被誉为“海上最美高铁”的福(州)平(潭)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平潭岛不通铁路的历史,也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福建自贸试验区包括福州、厦门、平潭3个片区。挂牌运行以来,我们大胆试、大胆闯,累计推出实施480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96项,40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被复制推广到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吴南翔表示。 当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如何让自贸试验区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使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吴南翔说,福建自贸试验区将通过4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积极争取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率先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着力发挥沿海近台优势,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合作,努力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充分利用华侨资源,在投资贸易、数字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织密联通合作网络。 在加大改革探索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将对标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福建自贸试验区扩区,在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等领域,实施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加快先行先试,统筹发展在岸业务、离岸业务,打造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持续发挥“保税+”“金融+”“互联网+”等政策优势,推进实施重点平台提升计划,加快培育功能性平台,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前瞻性地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量级未来产业,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提升政府治理方面,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统筹有力、运转协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福建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近四成新增外资,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具备连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优势。 位于福州片区的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领域涉及3C数码电子、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该公司总裁助理刘震说,作为重要的锂电池设备提供商、储能变流器及充电桩提供商,星云股份(行情300648,诊股)在抢抓市场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迭代,针对重点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还借助自贸试验区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同样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公司首席执行官熊立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公司将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输出数字教育产品解决方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将被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这对自贸试验区片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勇说,福州片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能,加大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等方式,积极推动片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薛志伟)
在辽宁,“一枚印章管审批”,这项由辽宁自贸试验区发端的制度改革已全省推广。辽宁自贸试验区“领跑”的113项改革创新经验已在辽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带动辽宁省各地形成比效率比创新的“赛跑”局面。2020年,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营口、大连三大片区亮点频仍、硕果满枝。 在沈阳片区,2020年4月,辽宁首笔线上保函业务完成;7月,两条创新举措启动全国推广……2020年续建项目77个,总投资625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是2017年的3倍;累计注册外资企业407户,是成立前的26倍。在营口片区,创新监管方式制定《免罚清单》,实施包容免罚清单监管模式,营造良好政企互信关系。2020年10月,营口片区至鲅鱼圈疏港铁路开工,构建海铁联运枢纽体系;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0.3%,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增速全国排名第二。在大连片区,以出口加工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升级综保区为契机,加快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建设。 “辽宁自贸试验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部落地,12项‘辽宁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预计2020年末,新增注册资本超过8000亿元,新签约落地重大项目229项,全年财政收入实现1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均为成立前的4倍。”辽宁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介绍,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已成为辽宁提升要素市场内外联通效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自贸试验区的“领跑”,带动了全省的“赛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成辽宁全省“标配”。在辽宁,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至2天以内。 2021年精彩将继续。沈阳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知非说:“2021年,沈阳片区将聚焦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将创新探索深度嵌入产业链中。”硬件建设方面,将加强综保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占地8.5万平方米保税加工中心,为航空制造、维修再制造等“保税+”业态提供发展空间;加快东北冷鲜港建设,建成18万平方米多层冷库并投入运营;开通沈阳至韩国全货机业务,拓展沈阳开放通道。 营口片区管委会主任张东说,“高水平开放才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营口片区新一年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协同发展,推进组合港建设,增强区港联动;建设中欧班列回程货源集散中心、东北跨境商品集散加工中心等”。 持续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制度创新成为辽宁自贸试验区“领跑”的内核。在强弱项、补短板方面,自贸试验区率先“打样”,为辽宁?出新路。比如,金融创新一直是老工业基地的“短板”。沈阳片区2020年促成了东北首家QFLP基金管理企业落户,创新利用外资新途径,填补了东北空白。2021年将出台QFLP试点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通道,以境外资金自由进出为目标的基本制度体系。支持试点企业发起成立辽宁省“一带一路”产业投资母基金,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等重点,精准对接优质企业和项目。(经济日报 报记者 孙潜彤)
日前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四川要高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实现这一目标的众多举措中,持续推进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赋能放权、协同开放被放在头等重要位置。 扩大开放,正是四川自贸试验区肩负的重任之一。设立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在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从未停止。 “2020年,成都片区顺利推进各项改革试验迈上了新台阶。”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张金泉介绍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区域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除3项涉及中央事权外,已实施152项,实施率98.1%,结合成都实际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147条;推动中欧班列运邮成功落地,支持中欧班列(成都)开展跨境直邮出口业务,跨境电商业务同比增长290%。 同时,成都片区开放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20年1月至11月,成都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7709家、新增注册资本3779.97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250家、新增注册资本225.43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33.08亿元。 位于长江之滨的泸州川南临港片区则聚焦海关、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差异化、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川南片区以平台建设为突破,积极搭建开放载体。2020年12月25日,泸州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由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联合验收组验收,标志着泸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具备封关运行条件;以保税物流中心、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等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交易规模持续做大做强。2020年1月至11月,泸州口岸完成进口粮食35.44万吨,同比增长3.7倍,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额21.91亿元,同比增长51.6%。 川南片区坚持以水港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发展动能。围绕泸州特色优势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持之以恒实施“产业大突破”。 “对标国际先进和国内先发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在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响应市场主体诉求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张金泉告诉记者,下一步,成都片区将对标国际水平高标准制定自贸试验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行动;大力招引一批500强企业地区性、功能性总部和世界知名品牌、首店落户自贸试验区,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政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聚焦金融服务、国际会展、文化创意、医疗卫生、国际物流等高水平开放试点,积极推动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 “加快打造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载地,是四川对川南临港片区的要求。”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1年,川南临港片区将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继续突出海关、海事、税务、金融、政务服务领域,加快形成以内陆水运口岸为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打造全国领先、西部一流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区域开放发展需求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改革创新,推动形成制度创新成果50项以上;突出加工贸易发展,力争到2021年底进出口总值突破6亿美元;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新材料等加工贸易、涉水涉港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经济日报 记者 钟华林)
全域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自贸片区,发挥改革开放优势,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重点,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奋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推进制度集成创新 在青岛港(行情601298,诊股)码头,装载来自巴西17.8万吨铁矿石的维多利亚轮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向日本大欣轮的转运。“按以往流程,从卸船到二程船的装货、发运需要一周时间,这次提前5天就完成了转运。”青岛港董家口散货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操作部经理助理王阳说。 变化来自青岛自贸片区推出的“国际中转+船船直转”监管模式改革。过去,进口企业到港口,需要卸货接受海关查验。新模式下,他们可以将卸船作业线与装船作业线直连,海关登船查验,进口货物无需落地就可直接装船。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开发部经理助理刘清胜算了一笔账:5天时间,码头可以多卸50万吨货,直接增加装卸收入1000多万元,也为后续的船东节省了大约90万元。 新模式带来了更多成果。今年前三季度,青岛港完成国际中转业务379.7万吨,同比增加175%。 “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在审批、投资、贸易、金融、人才等领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举措,片区制度创新供给体系日益完善。除了做好试点任务‘规定动作’以外,我们还主动开展了制度创新‘自选动作’,尤其是围绕企业经营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制度创新予以解决,使企业真正享受到改革创新红利。”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制度创新部部长葛建军告诉记者。 挂牌一年多来,青岛自贸片区大力开展首创性、差异性、集成性探索,截至目前,106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6项,总结形成60余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形成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新模式、海铁联运货物“全程联运提单”模式、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创新模式等13个首创型制度创新成果,并释放出愈加强大的发展推动力。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获批至今年8月底,青岛自贸片区新增纳税企业5149户,其中新增民营企业占比达97.7%,成为带动片区经济的主导力量。今年1月至9月,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同比增长64.1%;实现外贸进出口750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跨境电商实现销售额15.66亿元,同比增长9倍。 培育最优营商环境 今年9月,山东艾瑞莱茵职业技能培训有限公司仅用一天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德商独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落户青岛自贸片区。 “在我省设立外商独资培训机构没有先例。”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审批监管部有关负责人王海涛说。 为落实山东自贸试验区改革任务,青岛自贸片区率先出台《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非学制类)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外商独资经营性培训机构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承诺即批复,企业一天之内就能拿到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 企业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审批改革就聚焦什么。获批以来,青岛自贸片区以“一次”为标准缩减审批时限,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推进一口受理、一网办理,建设综合受理窗口,实现“无差别”综合受理审批和服务事项200余项;以“极简”理念推进服务创新,梳理“一事全办”主题服务清单,推行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模式,实现政府投资类项目4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类项目16个工作日办结,推进企业开办线下全域通办;以“法治”理念建立健全机制,深入推进“综合一窗”改革,统一收件、统一流转、分类审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打造“自贸全链帮”帮办代办服务品牌,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高效便利服务,助力企业在更加便利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 打造五大特色产业 11月21日,在2020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青岛自贸片区与海发自贸供应链金融项目、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暨国际生鲜冷链交易平台项目、中国物流智能装备总部项目、全球优品分拨中心项目、有色矿产合成中心项目五个航运物流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全面推动物流、贸易和金融相互促进耦合发展。 获批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充分释放自贸试验区战略红利,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五大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动能变革,以产业优势实现项目和企业加速集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现代海洋方面,规模10.2亿元的山东西海岸海洋产业发展基金正式设立;推动英国BP原油混兑、国际水产加工及贸易中心等一批重大涉海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260亿元;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蓝色药库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海洋科研项目开工建设。 国际贸易方面,原油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启动,181万桶阿曼原油在青岛自贸片区进行实物交割;完成全国首票20号胶期货保税交割,拥有全国60%的20号胶期货指定交割仓库,核定库容26万吨、占全国总库容的70%;创新“线上下单,线下体验”跨境电商新模式。 航运物流方面,新开通东南亚鲜品快线等外贸干线5条、外贸内支线5条;连续2条2.4万标准箱全球最大集装箱船首航;新增4条海铁联运线路,陆续开通兰州陆港海铁联运进口班列等3条首发班列。今年1月至9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达到4.53亿吨,同比增长5.48%,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60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31%,实现逆势双增长。 现代金融方面,落地全国首笔中国―新加坡货币互换项下新元融资业务;中欧国际交易所在中国设立的首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中欧国际交易所中国(北方)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落户;推出全国首个基于关税大数据的线上融资产品――关税e贷;落户山东自贸试验区首家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企业(QFLP);成立青岛跨境基金中心,首只50亿元规模基金――三峡绿色产业(山东)股权投资基金落户;首个财金平台经济项目――金财互联(行情002530,诊股)山东省新经济发展创新协同区域总部项目投入运营,金财云商、金财互联智链研究院注册。 先进制造方面,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沿黄流域7个省份387家企业;上海高端智能研发工业互联网项目仅用5天时间落地;集聚了芯恩集成电路、华大基因(行情300676,诊股)、科大讯飞(行情002230,诊股)、商汤科技等一批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头部企业。 “青岛自贸片区的发展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园区,它应该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营商环境的高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耦合发展主阵地、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地、新消费引领发展策源地,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赵士玉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成、通讯员 刘伟)
新政后的深圳楼市,正应了那句“大潮过后,就知道谁在裸泳”。 经历了“715”新政的速冻,深圳二手房量价齐跌,但有趣的是,南山区挂牌均价反而涨了——均价超过11万元/平方米,环比上涨3.18%。即使门槛高,机会少,上半年零供应,遍地豪宅的南山,依然是深圳人眼中的香饽饽。 在深圳,能让房价飙涨的关键词,一个是旧改,另一个是名校。基于这两点的巧妙重合,眼下想要布局南山区,最大的看点恐怕就是白石洲旧改。 (被豪宅环绕的白石洲旧改) 南山核心地段+358万平超大体量,白石洲旧改绝对算得上深圳数一数二的“好项目”。但是拆迁致富的痛点在于,十年旧改,八年谈判,白石洲这样体量庞大、产权复杂的项目真的稳稳落地了吗?近日,楼市君前往白石洲现场,还原一个真实的旧改进度。 1 实探:遍地“楼已清空”提示, 二手房涨价明显 下班高峰期,白石洲前所未有的安静。从1号地铁线白石洲站A口出站左转,沿着沙河街一路向北,道路两侧立着开发商绿景集团的城市更新宣传栏,绵延整整1公里。围栏后密集排列着城中村特有的自建房,楼仍是那楼,人却已不见踪迹。 (街道两侧居住区域基本进入封闭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白石洲旧改分3期开发,总开发周期8-10年,目前正在签约阶段,计划今年完成一期的签约工作,明年进入集中拆除、建设阶段。 虽然最早开拆的为北面的第一期,但目前来看,整个白石洲项目大部分区域已经完成签约封楼。道路两侧尚未拆除的广告牌让人产生热闹的错觉,但定睛一看,临街商铺到处贴着醒目的“楼已清空”黄色警示,出租屋人去楼空,楼体上挂满了宣传城市更新的红色横幅。 (随处可见标注“楼已清空”的黄色提示) 虽然没有拆除阶段那般声势浩大,但眼下的白石洲也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市君发现,一周前刚贴上签约完成的几栋居民楼,已经迅速被围栏封闭,只留下必要的进出通道,几天前还贴着“甩卖”字样的商铺,现在已被围进了蓝色隔板里。 这样的“小变化”正在白石洲内迅速蔓延。单体楼栋完成签约后将被贴上黄色的警示,小片区完成签约后会被围栏或隔离板集中封闭,巷子内不时有工人进出,忙着拆除楼体的玻璃、防盗网等,为集中拆迁做准备。尤其是一期范围,肉眼可见两侧居民楼大部分都已经被拆到只剩楼体框架。 (一期大部分楼栋正在分批拆除玻璃和防盗网) 虽然大部分楼栋已经人去楼空,但临街还有个别商铺仍在营业。一位商户表示,房东正在签约沟通中,已经跟租户们打过“预防针”,承诺如果确认签约,会预留时间让租户找房搬家。虽然还没有收到房东的通知,但多位店主透露他们已经开始找新的商铺,“反正今年都要搬空的。” 据悉,部分楼栋未签约主要是因为村民户主本人在境外,或者家庭内部产权未决,其他大部分村民签约意愿较强,年底完成一期百分百签约确定性较高。 (白石洲城市更新办公室) 从片区现状和市场变化来看,项目签约进度符合外界期待,目睹白石洲变化的周边二手房业主,心态更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二手房市场反馈来看,有两个趋势:一是周边二手房提价明显,部分楼盘近一年涨幅达到2-3万元/平方米;二是惜售情绪渐浓,片区房价提升,放盘量下降,业主对片区未来价值看好。 以区域内楼龄高达26年的明珠花园为例,去年9月该项目的挂盘均价为7.5万元/平方米,当前的二手挂牌价为10.6万元/平方米,涨幅高达41%,放盘量仅有4套。 附近中介表示,虽然周边房源均有不小涨幅,议价空间不断压缩,但每有新房源挂上平台,都能吸引到不少购房者积极看房,成交速度也有所加快。 除了周边二手房,白石洲项目的回迁房也被市场热情推向高位。一位相关代理透露,目前绿景白石洲项目的回迁房价格在9万元/平方米左右,数量较少,对买家资金要求相当高,要求一周内内全款支付。而同为白石洲片区周边的旧改产品,正在建设的深业鹤塘岭,因2022年即可交房,回迁房价格达到11万元/平方米,同样需要短期内一次性付款。 虽然白石洲项目还没有进入建设阶段,但市场目光已经相当灼热。从市场反馈来看,很多人已经默认这里即将崛起下一个豪宅区。 2 白石洲,会成为下一个南山豪宅区吗? 其实从价格来看,南山区二手房均价已经超过11万元/平方米,早已遍地豪宅。而白石洲旧改的亮点在于,在先天的地段优势和后天规划加持下,它将成为豪宅中的豪宅。 (1)地段:豪宅区的“漏网之鱼” 白石洲旧改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沙河街道沙河五村片区,地处深圳南山区最核心地段,一河之隔就是南山高新科技园,南侧直连1号地铁线白石洲站,南北面分别为深圳三大城市主干道的深南大道和北环大道,可通过成熟路网快速到达福田CBD,前海新中心等,1公里范围内集齐著名旅游景区世界之窗、欢乐谷和名商高尔夫球会,还有万象天地和益田假日广场两大商业。 白石洲的东南面为深圳两大传统豪宅区华侨城片区和红树林片区,西面是近两年快速崛起的华润城豪宅,虽然一路之隔,共享配套,但眼下的白石洲与周边豪宅完全是两个画风。 (北面与华侨城豪宅区仅一路之隔,楼体密度形成强烈反差) (西面隔着大沙河生态长廊,直望南山高新科技园) (南向望海,不远处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正在加速建设) (东南面为华侨城湿地,可见世界之窗、欢乐谷和大片的别墅群) 如果按房价高低制作立体地图,被豪宅环绕的白石洲片区就是南山中心区的“盆地”。 以最新市场价为参考,南北两端的华侨城片区和红树湾片区,5年内次新房均价达到14-18万元/平方米,大沙河生态长廊对岸的华润大冲城市更新项目均价超过14万元/平方米,华润城一期均价超过17万元/平方米。 周边新房稀缺,下半年有望入市、号称白石洲片区旧改首发之作的深业鹤塘岭,定位改善刚需,在限价影响下,吹风价达到12万元/平方米。而距离白石洲旧改更近的深业世纪山谷,定位对标华润城润玺,价格也将更上一层楼。 预计2022年开始入市的绿景白石洲旧改项目,规划定位优于深业鹤塘岭,体量和配套又胜过深业世纪山谷,随着南山整体价格稳步上涨,保守估计价格将追赶华侨城片区达到14万元/平方米。 (2)市场:高新园+三大总部基地的强大支撑 从产业规划来看,除了高新科技园,白石洲旧改周边还布局了深圳三大总部基地——留仙洞超级总部基地、深圳湾超级基地和后海总部基地,围绕大沙河形成一条深圳科创长廊。 作为国内最早规划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深圳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深建设总部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三大超级总部基地,为了避免让产业基地成为房地产项目,这三大超级总部基地均刻意避免住宅用地规划,充分发挥政策福利和产业集群优势,吸引国内外的头部企业。 例如距离白石洲项目2公里范围内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目前已成功引进12家超级总部,均为中兴通讯、神州数码、中国电子、中国恒大、万科等知名企业,规划就业人口达到30万人。但是范围内已无未开发的住宅用地,周边最大新增配套区即为白石洲项目。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效果图) 作为大沙河创新走廊的重要配套,白石洲片区对应的是高新园+三大总部基地持续引入的几十万就业人口,尤其是在“供不应求”的南山区,市场需求相当坚挺。 (3)看规划:36.6万平商业,还有名校? 白石洲旧改的具体规划,绿景透露的不多,但从已知的公开信息,可以发现几个亮点。 公开数据显示,白石洲项目总规划计容面积35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25万平方米,公寓面积112万平方米,办公面积71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地上+地下)36.6万平方米,酒店7万平方米,业态丰富,体量庞大。 住宅和公寓产品的价值,可以直接参考周边豪宅区的定价,这里不再赘述,重点分析一下白石洲项目的商业部分。 从数据来看,白石洲旧改的商业面积高达36.6万平方米,超过深圳32个代表性购物中心,包括号称深圳商业“巨无霸”的壹方城,体量上占据优势。这样大体量的项目,在南山更是稀缺,深圳最受欢迎的网红商业之一——万象天地的面积也只有23万平方米。 白石洲项目的商业业态比较丰富,既包含集中式商业综合体,也有传统街铺+街坊式商业和新型商业街区,这类组合型商业的市场欢迎度比较高,参考类似组合的万象天地,2019年商场销售额达38.5亿。而且,白石洲商业部分属于第三期,预计8年后才会入市,届时三大总部基地落地,白石洲豪宅区成熟,预计将拥有更可观的人流量。 除此之外,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外界对白石洲项目的教育配套也有相当的期待。 按照目前深圳旧改的教育资源分配经验,大型旧改的新增学校教育质量都不会差,例如一河之隔的大冲旧改项目就配备了两所南山外国语学校分校,市场推测白石洲项目可能也会引进深圳四大名校。 虽然市场已经产生名校预期,但如果真有相关消息公布,预计片区价值还将攀升到新的高度,上车白石洲的门槛也会进一步提高。 考虑到华侨城片区原本也缺乏匹配的教育资源,白石洲项目落地名校的可能性比较大,但一切还是要以最终公示为准。 总结 白石洲的旧改之路,最早可以追到2005年。 作为深南大道现存最大的核心地段城中村,白石洲旧改总拆除面积高达151万平方米,约等于1.5个大冲旧改项目,土地权属复杂,有25宗不同权属地和性质的地块,堪称深圳规模最大、密度最高、难度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 整整十五年,人人都知道白石洲潜力无限,却无法预测它真正迎来蜕变的时刻,直到今天。如果不是亲自走过沙河街,大多数体验过白石洲繁华喧嚣的人,都无法想象它此时的空荡和宁静。 放弃旧回忆,迎接新风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也是城市更新的魅力所在。 最快只要3个月,白石洲项目一期就将迎来集中拆建设阶段,这片密集、拥挤的城中村将倒在城市发展的车轮下,然后迅速成长成一个集绿色生态、智慧社区和交通枢纽于一体的新城区,为更多人创造新的深圳印象。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要求,近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经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严格审核完成了2020年第一批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的评审工作。根据评审结果、经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题会议审议,上海川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川源)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获得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专项项目立项。 上海川源于今年2月正式成立并落地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为一家持有自主可控全闪存阵列AFA核心技术的数据公司,上海川源在中国及美国个别完整注册核心战略专利超过600多个专利权项。上海川源董事长许肇元表示:“公司的核心技术无开源代码或境外IP授权,100%是自主研发以及完整专利保护,符合国内100%技术自主可控。上海川源支持部署国内任何城市,同时100%境内供应链提供实现国产替换。”。 据悉,上海川源采用自主可控的闪存管理算法、在新一代NVMe-oF数据中心全闪存架构下以超高性能的方式实现数据保护、进阶功能,将存储控制器的扩展与存储介质的扩展完全解耦,以虚拟全闪存阵列(vAFA,VirtualAll-FlashArray)的概念搭配可组合基础设施(ComposableInfrastructure)的形式为新一代全闪存数据中心彻底解决在横向扩充时所遭遇的性能、功能、容量三者之间难以取舍的权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