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疫情防控期间,湖北自贸区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落实“六稳”“六保”工作,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力保供应。对于企业在市场开拓、资金筹措、人才招聘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湖北自贸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难点痛点,以需求为牵引,大力弘扬 “店小二”精神,千方百计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助力疫后湖北经济重振步入“快车道”。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出台《项目建设全流程提速十条》,探索“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大幅提升项目审批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准入环境;实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登记制,充分释放各类场地资源,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宜昌片区探索推行了医疗器械“承诺即投产”改革,企业在2小时内就能获得变更后的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版医疗器械备案凭证。为了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效率,支持项目快速投产达效,宜昌片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建设工程单体竣工验收改革。 优化金融服务 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在全省率先落地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上半年,帮助区内科技企业签约登记3500万人民币外债融资额度,成功搭建了企业从境外融入低成本资金的通道;设立湖北省首只10亿元“战疫”基金,并发起设立2亿元应急转贷引导基金,为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股权、债权融资服务。 为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宜昌片区针对中小微企业面临刚性支出不减,营业收入大减的困难,充分发挥宜昌片区“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大数据、纯信用、网上办、无接触的优势,疫情期间累计授信2万多人(户)、100亿元;对承租国有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微企业,3个月房租免收、6个月房租减半。 创新企业服务模式 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襄阳片区为企业提供远程踏勘服务,同时采取科级以上干部包保企业的形式,协助企业做好复工复产各项工作,第一时间出台《高新区(自贸片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用工保障九条措施》,积极解决员工返岗生产、物流通行等一系列难题,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为企业正常生产做好物流服务,襄阳片区还积极对接协调,为企业提供物流通道应急方案。疫情期间,片区铁路物流完成区域内各类救援物资国内到发运输共2000多集装箱,总量逾10万吨。完成出口至美国、日本、印度、南非等地,各类物资共122车,240个标准箱,货重8100吨。 宜昌片区发挥片区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研发两大公共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推动小微和初创企业创新成果快速落地。 在吸引人才方面,武汉片区实行重点企业高端人才专项奖励政策,对在企税前年工资性收入不低于武汉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0倍的高端人才发放奖励,在集聚高端人才要素资源的同时,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云招聘”,已累积发布近2000家企业的12.03万个招聘岗位,为企业招引近8000名人才。
辽宁自贸试验区系国家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以来,始终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建成高端产业集聚、投资贸易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引领东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持续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截至目前,辽宁省自贸试验区已有217家东北亚外资企业入驻。沈阳片区开辟东北亚创新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新路径,全国首家出入境人员综合服务“单一窗口”正式上线运行。 大连片区对标国际先进,以标准化引领“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窗受理”纳入国家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全国首创“五位一体”商事登记确认制,实现无人审批、智能确认,执照立等可取,企业注册登记步入“秒批”时代。2019年,大连片区口岸进出口通关时间比2017年分别压缩了77.9%和79.7%。 营口片区全面落实世行评价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证照分离”全覆盖,创新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建立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口获批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别雷拉斯特物流中心海关正式设立,以片区、港口为核心的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重要枢纽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 加快推动国际化平台建设 营口片区、营口综保区为营口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平台体系,包括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保税仓、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北方网红自贸小镇等,以促进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快速培育。 大连片区搭建面向中日韩青年的国际双创平台、筹建“跨境众筹通”示范区、推进中日经贸产业合作园建设,对标釜山等世界一流自由贸易港,积极探索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此外,大连片区以出口加工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升级综保区为契机,发挥口岸优势和临港产业优势,发展港航物流、航运服务等产业,加快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依托小窑湾国际商务区,建设国际社区和金牌教育园区,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 营口片区深化“区港联动”,强化与日、韩、俄对接合作,积极建设中欧班列回程终点集散地、日韩产品加工贸易区和跨境生鲜国际供应链中心,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引领区”。同时,营口片区深耕俄蒙,与俄罗斯亚太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海铁联运优势,积极推动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大连片区积极推进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深耕日韩,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以日本进口消费品为主、兼具跨境电商特色的交易市场。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强周边国家人员往来交流,促进主要口岸互联互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对标国际经贸规则主动创新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建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双向额度管理机制,到2019年底,14家跨国企业集团办理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共开立15个资金池,跨境收支115亿元。 营口片区确立了以对标国际高标准、国际新规则为重点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新模式。通过完善贸易投资领域国际对话机制,将绿泥石的营口标准写入了国际海运规则,在国际标准中发出中国声音。对不涉及负面清单的外国投资者实施国民待遇,提出了“外国及港澳台投资者主体资格认证创新模式”,实现了外国投资者与中国企业或公民同等条件设立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主动创新,推动了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的对接,为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彰显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临港新片区充分发挥自身五大特殊优势,全力推动开发建设各项任务,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外贸进出口总值逾131亿元,每4天有1户外资企业落地 8月27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亮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来制度创新、招商引资、片区发展等方面的“成绩单”。 2019年8月,我国在云南、山东、江苏、广西、河北、黑龙江等6省区新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我国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昆明、德宏、红河3个片区,2019年8月30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在3个片区同步挂牌。 据介绍,自挂牌以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推动形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开放前沿。突出“沿边”“跨境”优势,以自贸试验区引领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截至目前,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31.05亿元,其中,出口60.79亿元,进口70.26亿元。截至今年7月30日,共新设注册企业13902户,其中内资企业13838户,外资企业64户。自挂牌以来,平均每天新诞生约160户市场主体,约每4天引进1户外资企业落地。2020年上半年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达108.4亿元,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全面打通。 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指导下,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紧扣106项试验任务,开启一二级市场规范边民互市模式,实现边民互市跨境结算全流程电子化。出台16项金融改革创新制度文件,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业务,同时开立省内首单电子营业执照账户和首单自贸试验区外汇NRA账户结汇业务。目前已系统梳理37项可复制推广实践案例上报。 在营商环境方面,通过建立营商环境“红黑榜”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评价机制、提升行政效率。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3个片区先后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同时转变政府职能,让企业和群众受惠。昆明片区成立云南首家专业化政务服务公司,建立常态化、全覆盖服务企业机制,打造综合服务“芯”中心,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红河片区与辖区内多家银行开展“银税互动”合作,持续扩展“银税互动”受惠面,挂牌成立首家边境贸易服务中心,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试点工作率先落地;德宏片区7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并创新外籍人员服务管理,研发推出“胞波卡”,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招商引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政策,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求,积极探索“云招商”,通过片区集中“云签约”等方式,签订合作项目27个,投资金额约263亿元。成功引入普洛斯、华为、印度赛诺、中农联控、雅戈尔、惠科、合盛等企业。 今年上半年,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同期全省结算总量的40.62%。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在自贸试验区成立支行。同时,深入推进金融领域“放管服”改革,对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相关政策和具体管理流程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大幅缩减事前审批环节,开创了跨境电商线上融资试点,“银税互动”试点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产业孵化链日益完善,集聚150家跨境电商、直播电商企业 记者从8月25日举行的沈阳电商赋能专题培训会上获悉,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跨境电商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集聚跨境电商企业123家,引进直播电商企业27家,区域内全链条产业孵化服务日益完善。预计今年9月,沈阳片区将开通跨境电商直购出口模式,年内保税仓储面积将达到3万平方米,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沈阳片区充分发挥开放优势,在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政策支持、产业环境等建设上全面发力。已建成运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拼多多、微信支付等网上商城及物流、支付企业接入平台;组建跨境电商企业联盟,建设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基地、跨境电商保税仓,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体系;区域内现已汇聚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随着复工复产和经济重振,一系列各层面的利好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让跨境电商发展迎来了新契机。据了解,当日举行的培训会由沈阳片区联合沈阳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免费向社会开放,请来阿里巴巴万堂书院的讲师团队为跨境电商负责人、从业者带来新理念和实操技能。 下一步,沈阳片区将开设常态化跨境电商培训课程,持续完善全链条创业孵化服务,开展跨境电商企业信用融资试点,出台跨境电商信用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企业白名单管理办法等。同时,加快协调开通国际航班“全货机”,进一步畅通跨境电商运输渠道。
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满“周岁”。当日,《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行动方案》)正式亮相。《行动方案》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到2022年,新片区地区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5%。 站在新的起点,临港新片区正以全新之姿,迎接新一轮建设大戏鸣锣开场。 目标增速25% 高位上再出发 临港新片区去年8月正式揭牌以来,围绕政策制度创新、特殊功能打造、现代化新城建设等全面发力。在临港新片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成功举办,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新片区呈现出日新月异、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 高位上临港新片区再出发。根据《行动方案》,到2022年,新片区地区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5%;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150亿元;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300万标箱。 “年均25%的经济增长率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意味着新片区发展起步就是冲刺,体现出新片区发展的底蕴和自信。2019年浦东新区的经济增长率是7%(上海6%),2020年因为特殊的国内外环境,经济能够保持正增长已非常不易,这就意味着今后两年的增长要求和增长速度还要更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对记者表示。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将新片区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概括为四个“融合”:国内国际融合,集聚全球要素资源;产业城市融合,提升整体发展效能;形态功能融合,以形态开发牵引功能优化;制度政策融合,培育创新发展优势。 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高地 《行动方案》提出,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高地,把临港新片区建成全球创新驱动网络的重要节点。 为此,新片区将高起点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着力增强海内外人才集聚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口岸电子签证政策红利,加快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临港新片区全域实施人才购房政策。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表示,临港新片区要打造包括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以及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在内的“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 其中,在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到2022年,临港新片区引进及培育总部型机构不少于20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累计达到1500亿元以上。 在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到2022年,新片区新增建设和引进重大科创平台和载体不少于20个,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累计将突破500件。 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地 产业发展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的核心引擎。《行动方案》提出,新片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地。 挂牌一年来,新片区已成为产业投资高地,累计签约前沿产业项目140个,涉及总投资约2000亿元。8月20日上午,临港新片区又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说,下一步,新片区将持续招引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到2022年,临港新片区力争新增产业签约4000亿元,完成产业投资1500亿元。 根据《行动方案》,到2022年,新片区将在智能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领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机构不少于1500家;引进和培育各类总部型机构不少于20家、各类金融及投资机构不少于200家。 “新片区将积极瞄准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等新趋势,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无人工厂等领域,引领新制造新模式新发展。未来三年,新片区高端制造业对上海市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至少达到1/3以上,成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增长极。”刘平说。 新片区还将加大金融业支持力度,加速环滴水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融总部楼宇及西岛综合体开工建设,建设总部型或功能性机构、资产管理机构、金融科技集聚地,打造上海金融发展新地标。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到2022年,集聚不少于40只产业基金,资金规模不少于2000亿元。 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设立临港新片区,是新时代彰显我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的重要举措。朱民说,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临港新片区可以发挥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提升要素市场内外联通效率的独特作用。 今年5月,中国银行和法国东方汇理合资成立的汇华理财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这是我国第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临港新片区初步搭建起适应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需要、便利资金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金融开放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说。 保持“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发挥自主管理、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独特优势,创造新时代“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不凡业绩。定位特殊经济功能区的临港新片区,正在勾勒更高水平开放的未来模样。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就在第二天,浦发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分行紧跟“临港速度”,正式开业。浦发银行董事长郑杨表示,新片区是浦发银行实现新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服务好新片区建设更是浦发银行的新使命、新任务。 白驹过隙,如今正值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作为长三角自己的银行,过去一年浦发银行在服务自贸金改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该行坚持以“资金支持倍增、服务规模倍增,引领新片区金融制度创新、引领新片区金融开放”的“双倍增、双引领”为指引,走出了一条自贸金改与创新之路。截至7月末,浦发银行已为新片区650户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累计推出14项“市场首单”。 聚焦重点客群,四大专属金融服务全面落地 重点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临港新片区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高地,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动能、新格局。 2019年8月7日,浦发银行推出了《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针对新片区高新技术企业、航运业等重点产业客群,以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政策为基础,聚焦与前沿产业集群、新型国际贸易、高能级全球航运枢纽以及跨境金融服务相关的客户,形成了四大专属金融服务,并在新片区落地。 在落户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外资最大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上,浦发银行作为联合牵头行和联合结算行,与上海特斯拉签署了总额约112.5亿元的超级工厂项目银团贷款合同,并在短短十几天内完成了贷款审批、银团谈判、合同签约以及提款发放的全流程, 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上海速度”、“临港速度”。 在航空领域,浦发银行为新片区企业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提供了“信用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融资租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累计金额达到3000万元,助力企业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为国产大飞机“圆梦蓝天”贡献浦发力量。 创新引领市场,跨境金融服务创下多项“第一” 作为金融改革的“热土”,临港新片区是上海面向国际的一张亮丽名片,这里联通了境内外两个市场。在此过程中,擅长跨境金融服务的浦发银行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创新服务,打造了多个浦发样本。 比如,在本外币一体化、跨境人民币、外汇管理等领域积极探索,实现了14项业内首批业务的落地,包括新片区首单跨境人民币支付便利业务、新片区首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新片区首单外债额度一次性登记业务等,提升服务自贸新片区的质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为了提高跨国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率,浦发银行为密尔克卫集团搭建了新片区首个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功能型跨境资金池,使企业实现了集团内、境内外资金的高效归集,帮助企业解决了全球化布局中境外资金安全管理、跨境资金灵活调拨、财务成本有效控制等一系列问题,也让此类跨国企业切实体会到了与国际紧密接轨的金融服务。 上海锆崇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新片区内的小型贸易企业,主营船舶配件贸易。企业在今年3月复工后,收到来自采购方开立的180天国内信用证,为了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化解资金链紧张的难题,浦发银行为其提供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将其名下国内信用证福费廷资产转让给了境外交易对手浦发银行新加坡分行。通过高效的系统内境内外联动,有效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 此外,为了提升新片区跨境金融联动服务,浦发银行积极推动集团成员单位入驻临港新片区发展。目前,浦银租赁已有25家租赁项目SPV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并与法国、瑞士、新加坡的多家知名航运集团开展跨境船舶租赁业务合作。 从1.0到2.0,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再升级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止。在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浦发银行发布了《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2.0》,重点突出了发挥数字化先行优势提升服务便利、通过多元化融资助力产城发展、三位一体打造离在岸枢纽等三大亮点。 金融服务便利化是企业贸易往来的基础。浦发银行开创性地将API技术运用到新片区的跨境金融服务中,并将服务嵌入合作伙伴的平台和业务流程中,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以区内跨境电商企业为例,企业只需要通过API与银行实现端口相连,即可实现会员建立、账户结汇、订单查询登记和修改等近30项功能,业务均在企业界面完成,实现了“无感式”操作。 产城融合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服务。浦发银行推出了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贷款、贸易融资产品、产城融合贷款、万户贷、科技创客贷等30项融资产品,充分满足新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前沿制造业集群、新型国际贸易、现代航运服务等重点行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此外,浦发银行还针对新片区开发主体和招商引资新建项目的融资需求,结合新片区开发周期较长的特点,设计了期限最长可达到25年、用途多样的产城融合贷款。 在三位一体助力打造离在岸枢纽方面,为让新片区企业感受到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金融服务,浦发银行基于FTN、OSA、海外分行“三位一体”国际平台,凭借已形成的“离岸平台跨境融资、自贸平台开放创新”的业务特色,为企业跨境资金管理、跨境融资服务、跨境资金汇兑等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作为总部位于上海的骨干金融机构,浦发银行积极发挥主场优势,创新临港新片区金融服务,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跨境投融资服务,为推进临港新片区成为新时代上海新一轮改革开放新高地贡献金融力量,并以此为支点撬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