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269亿元 8月18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举行招商大会,并与华为公司、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新希望集团等57家企业签约,总投资269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产业。 据介绍,昆明片区挂牌以来,把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展大招商、推进大项目,引进了普洛斯环普产业园、华为智慧园区、海康威视等多个重大项目,12560户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各类市场主体达9万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58家。为昆明片区创新开放发展增添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当天,在招商推介环节,昆明片区发布“1+3+N”系列支持政策,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1”是《加强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作为共性政策和统领性文件,明确了本次政策制定的总体目标、政策框架和适用范围;“3”即对人才、科技、知识产权等3个要素保障进行政策单列,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N”是重点产业扶持政策,按自贸区产业发展导向,在普适性产业政策基础上,分类制定了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航空物流及现代物流、跨境电商、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等7个重点产业专项政策,形成重点产业发展“一产一策”。这一系列政策,扶持力度更大,系统集成更强,扶持范围更广,发展导向更准。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每年将安排约6.7亿元资金进行政策兑现,进一步加大对主导产业和新业态的扶持力度。同时,降低对企业地方财政贡献额度的门槛要求,更多企业可从中受益。
记者8月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新发布的《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将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高地,把临港新片区建成全球创新驱动网络的重要节点。 一是高起点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打造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空间载体,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二是着力增强海内外人才集聚能力。打造国内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海外人才踊跃汇聚目的地和人才综合服务栖息地;加快实施国内高端人才直接经济贡献奖励政策;最大限度释放口岸电子签证政策红利,加快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临港新片区全域实施人才购房政策。
记者8月20日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新发布的《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临港新片区将加快建设节点型、枢纽型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健全多式联运集疏运设施,加快完善多层次骨干路网体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15、30、60、100”出行服务圈(即从滴水湖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长三角毗邻城市,分别用时15、30、60、100分钟)。 同时,临港新片区将加强综合基础设施保障。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2+6+X”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到2022年,建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能源大脑” ;建成引领全球的通信网络发展示范区。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将加强规划引领和土地保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高质量高绩效利用土地。
哈尔滨自贸片区打造医学重镇 18日上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暨哈尔滨医科大学新区医学中心项目启动仪式举行。当天,双方共建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新区医学中心项目正式奠基。随着双方携手,将重塑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医疗卫生格局,让优质医疗成为该片区引人聚才的“金名片”。 根据协议内容,今后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为建设项目提供优越的政策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配合推进哈尔滨医科大学新区医学中心(简称新区医学中心)建设,给予土地及资金支持;对哈医大四院松北分院二期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哈尔滨医科大学将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作为重要创新基地和重点发展区域,充分发挥自身的医疗、教学及科研资源、综合实力和优势,努力打造相关领域国内领先的研究中心和诊疗中心;将哈医大四院松北分院变更为哈医大四院总院,并建成平战结合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快推进新区医学中心项目建设;成立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中心,设立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临床医生实训基地。 当天奠基的新区医学中心项目位于哈尔滨新区中源大道和规划143路,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伍连德医院(简称伍连德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科教创新园(简称科教创新园)。其中伍连德医院,将以“大专科、小综合”为特色,逐步建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及康复于一体的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医院。科教创新园基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雄厚的科研基础,集科技服务、重点实验室、保障支持于一体,建成后将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医学与应用基础研究、研发与转化、技术支持的高质高效开展。 据了解,省市大力支持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健康事业发展,全力促进医疗资源向自贸区哈尔滨片区转移,同时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将新区医学中心项目列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省百大项目,并将投资10亿元的妇女儿童联合医院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移交给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全力支持自贸区哈尔滨片区与哈医大打造新区医学中心。 目前,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内共有医疗机构245所,其中二级以上医院9所,基层医疗机构12所,村卫生室77所,诊所、门诊等医疗机构147所,医疗卫生基础比较薄弱。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自贸区哈尔滨片区编制了《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区域医疗卫生发展规划》,重新对区域医疗资源进行定位和布局,规划打造含3所公立医院、1所民营医院在内的4所三级甲等医院,全力打造“生态健康之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0年,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将重点推进新区医学中心项目、医大四院松北分院二期项目、大型民营医院——顺迈医院项目等3个三级甲等医院规划建设。其中新区医学中心项目、医大四院松北分院二期项目今年年底建成投用,顺迈医院项目预计2021年末正式运营。 与此同时,自贸区哈尔滨片区还将积极争取抗疫特别国债项目资金,谋划利民三级公立医院以及松北、利民两个医疗联合体项目建设,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据悉,在今年推进的这些项目的基础上,自贸区哈尔滨片区还将启动另一所公立三甲医院的建设。随着这些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将重构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医疗体系构架,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及带动作用,不断满足群众卫生健康需求。 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王兆力出席签约及奠基仪式,副省长孙东生致辞。
滴水湖畔,未来之城正崛地而起;东海之滨,开启了改革创新的无限可能。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新片区”)正式揭牌,标志着这场“对标国际、面向全球”的改革创举正式拉开帷幕。作为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的主力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始终坚守着自贸金融改革的初心与使命,紧跟新片区改革步伐,深化金融创新,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片区建设提出的“五个重要”战略定位,以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临港新片区发展作出坚实贡献。 开篇:顶层引领分级布局 农行上海市分行主动承接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新片区业务发展,在助力新片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路,提前布局。2019年8月28日,中国农业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分行宣布开业,正式吹响了农行以优质金融服务支持新片区发展的冲锋号。当天农行发布《中国农业银行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金融服务方案》,聚焦前沿产业集群、总部经济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及高端航运发展、建设宜业宜居现代化新城等四大领域,全方位对接新片区改革重点,打造农行创新发展“新样板”。 “百业发展,机制为本”,农行上海市分行在过去一年中不断探索、建立、完善新片区业务推进工作机制,为提升新片区金融服务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在新片区挂牌成立之际,农行上海市分行第一时间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工作小组”,由上海分行副行长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组建起涵盖分行前中后台多个部门在内的联席协商机制,定期研读新片区最新政策制度,统筹协调全行资源,动态部署跨部门跨支行的业务安排,全面提升农行对新片区各类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农业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紧密围绕新片区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专门制定了《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综合营销服务方案》,按照“1+5”模式,包括1个总体营销服务方案,附加跨境金融、前沿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片区居民5大专属服务方案,发挥农行多元化经营平台优势,做好新片区客户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争当新片区金融改革“排头兵”。 中篇:加快步伐 开拓创新 “没有先例,只有先行”,在过去的一年中,农行上海市分行围绕新片区“五个重要”战略定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各类金融产品创新,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 聚焦重点--深度参与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建设。2019年,农行上海市分行作为联合牵头行,成功为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发放银团贷款14亿元,为新片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添砖加瓦。2020年,农行上海市分行再接再厉,多措并举支持新片区四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获悉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的生产线项目建设存在融资需求后,农行上海市分行迅速行动,总分行三级联动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了15亿元的增量信贷支持,满足了企业项目资金需求,有力支持上海市重大项目建设。 倾力投入--助力临港新片区首单市场化债转股金融投资业务成功落地。2018年,农银资本注册成立,系首家入驻临港地区的持牌类金融机构专业子公司,为在新片区内开展“投行+商行”金融服务模式提供要素载体。2019年9月,农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对基础设施、民生建设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力度。在获悉临港集团下属子公司——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拟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时,农行上海市分行第一时间与农银投资组成联合专项服务团队,积极发挥集团合成优势,顺利推动债转股项目落地,促进了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降低了企业财务杠杆,增强了国有资本活力,促进了新片区金融市场的活跃与发展,为债转股业务在上海市属国企和临港新片区内其他企业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鲜活的范例。 科技赋能--探索推动离岸转手买卖创新发展。在成功为新片区企业办理自由贸易账户离岸买卖基础上,农行上海市分行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创新。为顺应技术创新应用的发展趋势,农行上海市分行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成功推出跨境e链,搭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携手政府、监管、金融同业和三方支持公司,共同探索打造未来金融模型,以实际行动探索临港新片区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枢纽功能。 精准施策--成功办理临港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2020年4月,农行上海市分行积极贯彻落实“上海金融30条”,继人行上海总部宣布启动上海临港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后,充分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成功将新片区知名综合性油气企业中曼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的国内证福费廷资产转让给农行东京分行,打通境内外融资渠道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凝聚力量--扎实做好外汇管理新政试点。城林环保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临港新片区内的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6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外债登记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宣布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取消外债逐笔登记,试点一次性外债登记,实现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发布后,农行上海市分行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外债政策辅导,并在上海外汇局的指导下为企业办理了全市场首单一次性外债登记业务,大幅简化了企业跨境融资业务流程,降低企业“脚底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该笔业务试点同时入选上海市自贸试验区第十批金融创新案例。 升级服务--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助力企业“走出去”发展。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临港新片区民营总部型集团,在境外有多个建设项目。农行上海市分行第一时间为其提供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服务方案,并成功于今年3月完成各项手续,有力支持了境外成员公司的生产经营。在了解到唐山百工集团具有在岸集约化管理其境外成员资金需求后,农行上海市分行依托FTN账户优势,成功于今年7月为集团搭建了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大幅提高集团境内外资金使用便利。 尾篇:继往开来 再谱华章 一年来,农行上海市分行始终坚持发挥党建引领,秉承着“诚信立业、稳健行远”的核心价值观,聚焦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引领,以共建促党建、党建促发展,积极推动新片区业务发展,为各类型客户群体提供“面向国际、深耕国内”的自贸区金融服务,有力的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农行新片区分行以党建促发展的成效也获得了新片区管委会的认可,荣获新片区2020年度“区域化党建工作十大品牌”荣誉称号,成为金融机构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展望未来,农行上海市分行将紧密契合上海经济结构发展大局,围绕新片区的战略定位和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依托在岸、自贸、境外和全资子公司“四位一体”的平台优势,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为更好支持新片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从自贸区到新片区,上海开放的大门正越来越大,也将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深层次的改革,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今日从上海银行获悉,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于去年8月正式揭牌至今,一年来,上海银行以千亿专项授信额度、“四大创新载体”等创新措施,为临港新片区发展提供金融支撑。截至目前,该行已服务临港新片区企业机构超过2000户。 上海银行介绍,该行深入研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产业,挖掘行业企业个性与共性需求,加大重点产业授信支持,帮助落户新片区的重点企业更便捷高效地获得优质金融服务,切实降低融资成本。 例如,为专注于肿瘤免疫法治疗方面的生物制药企业“上海君实生物”提供授信额度,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破生物医药公司取得药品GMP认证前不被授信的惯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打破传统信贷思维,为其提供1.5亿元的项目贷款。此后,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银行的授信金额逐步增加至5亿元。 2020年以来,上海银行积极响应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提出的《上海银行业支持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金融服务倡议书》,制定了参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为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产业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 上海银行关注园区企业“重科技”“走出去”等需求,提供科创金融、跨境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特色金融服务,推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海创e家”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同时,针对科技型企业无形资产较多、现金流相对不稳定的特点,设计开发了“研发贷”产品,为区内的企业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一年签约新项目总投资逾2700亿元,78项政策和制度创新任务完成过半,新增注册企业超过1.5万户…… 揭牌一周年之际,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称“新片区”)用实力与速度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接下来,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上,新片区也将承担重任。 逾2700亿元投资入场:新片区成创新创业热土 “从上海人民广场驱车去新片区,一年前大概要一个半小时,一年后的今天,基本上还是一个半小时。但是,一路感觉,去临港的车子明显多了……” 上海奥科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毛一青对记者说。 的确,一年来,新片区的企业多了,投资多了,人也多了…… 在昨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透露,挂牌至今,新片区共计签约项目358个,涉及总投资2713.63亿元。 基础建设方面,新片区也是五大板块“火力全开”:一年开工项目9个,竣工项目6个,总投资约76亿元。 记者昨日还从临港城投公司获悉,8月20日,临港城投公司一批重点项目还将集中开工,总投资约20亿元,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向新片区一周年献礼。 受新片区广阔的空间和各种产业政策所吸引,恩盛医疗创始人、董事长王盛强辞去了张江一家医药大公司的高管职位,在新片区生命科技产业园徒手创业,躬身研究国内尚处空白的静脉血管介入治疗总体解决方案,拟实现事业的二次腾飞。 “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发展临港,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相信在临港新片区未来再造一个新浦东指日可待。”王盛强说。 一年发布107个文件: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探索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这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的任务。 朱芝松说,挂牌一周年来,新片区已累计出台107个政策文件,仅管委会牵头制定的政策文件就有70个。目前,新片区的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其中,新片区在金融改革方面有了新突破。“新片区初步搭建起适应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需要、便利资金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说。 今天的新片区,金融资源要素正在加速集聚,已吸引20多家金融机构(拟)新建办公楼。建行、中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在新片区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8家银行设立新片区分行,并出台专项金融服务方案。 朱芝松表示,下阶段,新片区管委会将进一步完善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持续抓好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抓紧出台洋山特殊综保区、金融开放与创新等部分政策文件的实施细则,加快出台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总部经济政策,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双循环”打开发展新空间 展望未来发展,在服务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片区的未来更具想像力。 “新片区可以发挥其他地方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在‘内循环’中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在‘双循环’中提升要素市场的内外联通效率。”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说。 其中,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新片区正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引进国际前沿水平产业项目,建立健全功能性产业政策和制度体系,强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布局合作,引领带动国内相关产业链的高级化进程。 朱民透露,近期,新片区还将重点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和“信息飞鱼”四大重点产业园区。预计到今年年底,仅集成电路领域的落地项目总投资就将超过10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特殊综合保税区’独特的区位、产业和政策优势,实施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国际化的要素市场价格信号为引领,不断完善要素高效配置的竞争性市场机制。”朱民说。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对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新片区将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肩负重任。期待新片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关键产业、关键环节有突破,在离岸业务、跨境研发、跨境金融服务等新模式上有突破,在制度集成创新和产业创新上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