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临港新片区将迎来成立一周年。过去一年来,在这块面积达873平方公里的改革“热土”上,许多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如率先实行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一次性外债登记、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等。 8月13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对新片区的金融创新成果做出了概括,他称,目前,“新片区初步搭建起了适应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需要、便利资金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体系,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 而在跨境金融服务中,记者了解到,企业较为关注的在于两方面,一是跨境资金收付的便利化,二是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对此,临港新片区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不少外资、外贸企业主的感受是,在新片区开展跨境业务、离岸业务的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了。 资金跨境收付、结算更便利 资金便利收付是企业贸易往来的基础。“我们公司挺有意向在临港设立分支机构,今天来参会就是来了解相关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跨境资金结算、收付方面。”某跨国农产品贸易与加工企业中国区总经理孙先生在“浦发银行临港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2.0”发布会上对记者说道。 发布会上,和孙先生有着相似想法的人还有很多。此前,为实现高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企业落户临港,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50条,其中就提到,新片区将探索建立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实施更加便利的跨境资金管理制度;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 如今,相关政策已经落地。李军介绍称,比如,央行上海总部在本市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截至6月末惠及新片区66家企业;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有序开展,支持跨国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员之间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缺调剂和归集业务,目前新片区已有2家企业集团建立资金池。 具体而言,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记者了解到,银行可以凭企业收付款指令,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直接为企业办理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资本金、跨境融资及境外上市募集资金调回等项下人民币收入在境内的使用,企业无需事前、逐笔提交真实性证明材料,大大减少了结算时间。 另在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试点方面,记者获悉,临港新片区首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已于5月12日落地,是密尔克卫化工供应链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密尔克卫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下称“密尔克卫”)携手浦发银行搭建。 据介绍,密尔克卫公司近期计划在亚太区及欧美市场新设多家子公司以拓展境外化工品供应链业务,出于管理需要,急需在全球化布局中解决境外资金安全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受疫情影响,企业对于跨境资金灵活调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全功能型资金池正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 该资金池具有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合一、账户内资金可兑换、跨境资金收付便利等优势,跨国企业集团搭建一个资金池就能满足本外币资金统一调度的跨境调拨需求,还能灵活选择币种,大幅提高资金使用自由度。有业内人士表示,其便利化程度与国际一流的现金池服务一致。 针对企业在跨境交易中面临的汇兑问题,银行业也在不断完善新片区内便利化汇兑服务。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该行面向新片区客户推出了电子交易平台,涵盖各类离、在岸汇率,利率,大宗商品和衍生产品交易,客户登陆平台后,可实时查询交易标的的可成交报价,并择机在线下单。 浦发银行近日推出了“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2.0”,通过对企业提供基于API技术的服务,可帮助支付公司、跨境电商等实现批量与实时交易。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无需自身系统开发,只需要与银行实现端口相连即可实现会员建立、账户结汇、订单查询登记和修改等27项功能,实现了金融业务的无感操作。 企业跨境融资渠道拓宽 不止是资金跨境结算的便利,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方面,过去一年来,临港新片区也出台了诸多举措,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额度、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 “这些措施打通了境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定价传导机制,能够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孙先生对记者称。 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于今年3月末试点实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试点政策有利于将临港新片区建设成为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可帮企业询到最优价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而推动临港新片区开放型产业聚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 据了解,试点初期,可转让资产包括基于国内信用证贸易结算基础上的福费廷和风险参与资产,其他类型的贸易融资资产将根据“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予以推出。对于境内银行而言,这一新模式将利于其进一步盘活资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效益。 另外,针对支持高新企业跨境融资,主要体现在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业务的开展。这将帮助企业突破外债额度方面的限制,借助境外资金开展经营。记者从市场专业人士处了解到,以往企业可借入的外债额度上限是按照“企业的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来确定的。 但由于部分创新型企业,尤其是成长初期的中小微科创型企业,研发投入较大、融资需求迫切,净资产规模一般较小,有些甚至净资产为负。这样一来,企业就无法享受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便利,而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的开启相当于拓宽了企业跨境融资的渠道。 除此之外,为了加大对区内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临港新片区还下发了对于重点企业贷款贴息的实施意见,通过运用贴息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根据要求,贷款贴息按每年单笔不高于200基点执行,单户企业每年贴息金额的上限原则上不超过该年企业贷款利息金额。 值得一提的是,李军在发布会上还提到,在推动金融服务重点产业发展方面,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银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已获批通过其附属机构在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重点投资新片区建设,其中,交银资本、农银资本(注册在新片区)已明确在新片区有开展股权投资的意向。
29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注册成立国际招商公司,即哈尔滨自贸片区国际招商有限公司,以吸引全球资本聚集哈尔滨新区和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助力地区腾飞,实现共赢发展。 据悉,哈尔滨自贸片区国际招商有限公司将采取社会化运营方式,打造专业国际招商团队,围绕新区和自贸片区产业布局,重点吸引高端装备制造、制药、新材料、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进驻,不断提高区内外资外贸企业比重。通过引进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明显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项目,使新区和自贸片区成为国际资本聚集地、产业升级示范区。 哈尔滨自贸片区国际招商有限公司将创新工作机制,招商、安商并重,成立安商稳商部门,专人对接,及时了解进驻国际公司经营状况和项目进展,帮助企业打通痛点、堵点。
上海金融法院昨日发布《上海金融法院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下称《若干举措》),以回应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司法新需求,推进金融审判机制的创新完善。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一周年之际,上海金融法院从明确审判原则,细化落实立案、审判、执行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15条服务保障举措。 去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相继发布司法服务保障临港新片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支持上海金融法院积极回应临港新片区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司法需求。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30条意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发布《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50条措施》,全面谋划部署上海金融改革的新任务。 《若干举措》提出,要推进金融审判机制的创新完善,提高金融审判的专业性、便捷性和公信力。尊重当事人法院选择的约定,依法支持当事人协议选择上海金融法院审理与临港新片区相关的跨境金融交易、离岸金融交易等涉外金融纠纷案件,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市场规则的影响力。建设“一站式”涉外金融纠纷解决平台,协力打造诉讼、仲裁、调解有机衔接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格局。建立由中外专家参与的特邀调解员制度,对涉众型金融纠纷,推行“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全链条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优化涉外金融案件诉讼程序规则,制定涉外金融审判指引,规范涉外金融案件审判程序,完善域外送达、证据远程认证、调查取证、在线庭审等机制,全面提高涉外金融审判的便利化程度。 《若干举措》指出,要积极开展金融案件类型化研判,提供更加公正、高效和可预期的金融司法保障。依法妥善审理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可能引发的新型跨境金融纠纷,充分发挥金融审判的市场导向、价值引领和规则创设功能。发挥金融司法案例作用,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知名院校等联合建立实务研究平台,定期发布中英文典型案例,为跨境金融纠纷解决提供稳定预期。 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也给金融司法审判工作带来新的影响。上海金融法院院长赵红总结目前金融司法审判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包括涉外司法审判机制的建设、新类型金融纠纷的应对以及金融法律人才队伍的建设。 赵红表示,为应对新形势的变化,上海金融法院正在加大对涉外金融审判案例、跨境纠纷案例的研究,以树立起金融司法领域的“中国标准”和“上海规则”,从而吸引更多外方投资者到上海投资。同时,也要加强涉外金融法律审判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通晓国际金融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金融法律事务的高层次复合型金融审判人才队伍,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司法人才支撑。
作者丨佟亚云 4月28日晚,交通银行发布一季度报告。 2020年一季度,交通银行实现650.03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7%;实现214.5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8%。 作为交行营收主要来源的利息净收入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5.4%,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仍实现稳健增长。 这与交通银行的区域战略密不可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GDP 占比达44%,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交行区域发展战略的三大重点。 一季度,交通银行三大区域各项贷款较上年末净增1,653亿元,增量是上年同期的2.02倍,占全行净增贷款比例74%。截至3月末,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合计3.3万亿元,在全行贷款占比接近60%。 在三大区域中,长三角对交行来说意义特殊。 从区域布局看,交行是总部在上海的唯一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在战略上具备一些紧密对接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优势。交行多数子公司总部也设立在上海,区域内还设有7家省直分行,且全行总资产约三分之一集聚在长三角地区,对长三角的辐射能力较强。 资源分布方面,围绕打造最佳财富管理银行的战略目标,交行已进行诸多牌照方面的布局,这类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 此外,交行具备相对完善的全球经营网络,以及涵盖银行、理财、基金、证券、租赁、信托、保险、离岸等在内的“全牌照”,国际化、综合化经营特色已经形成。 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交行实现“建设具有财富管理特色和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银行”战略目标的载体。当前,交通银行正在重点推进以下行动: 一方面,交行将持续做强做大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地区的各类业务。一方面,交行加大该地区信贷投放力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占比。在信贷投放方面,2019年长三角区域内7家省直分行人民币各项贷款合计新增是上年同期增量的1.64倍,今年第一季度继续巩固了这一增长态势,各项贷款合计新增是上年同期的1.51倍。 与此同时,交通银行大力拓展区域重点项目。与浦东新区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跟进自贸区重点项目共158个,项目总投资达4000亿元,与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意向性融资支持额度1000亿元。 交通银行还着手整合各类牌照资源、强化集团协同,做大做精投行业务,为客户提供涵盖投融资、上市、并购、财富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提升交银集团财富管理品牌。 另一方面,交行将以“两个扇面”(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和自贸区新片区)为依托,加快可复制可推广具有辐射全国乃至全球效应的改革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对不同经营单位协同机制的创新探索。在不改变行政区划分条件下,交行探索“一体化制度”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重点强化跨行政区域一体化营销服务方案和模式创新,比如联合授信、同城化结算、异地抵质押等。 第二个维度是对跨境业务融合机制创新的探索。交行第一时间在自贸区新片区设立新片区分行,并以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为载体,将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政策落实到操作实务中,成功办理了多项首单业务,有效满足企业投融资便利化。下一步,交行将发挥新片区分行和离岸金融牌照优势,夯实境内外、离在岸、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经营体系,满足各类主体的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新片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 第三个维度是对战略新兴产业、普惠客户融资模式授信审批创新的探索。 交行抓紧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强与市场各类投资者合作、强化投贷联动等展业模式;针对商业银行缺乏对新兴产业客户的研究而出现的不敢贷、不会贷的问题,准备组建专班、强化力量,强化符合长三角产业特色的研究和专业化审批;针对普惠业务展业成本高、风险相对较大的问题,积极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企业信用平台建设,打造适宜普惠业务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这些紧缺急需人才直接给资金支持,临港50条细则涉人才相关政策超1/3 今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特殊支持政策发布,9方面50条内容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这份《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的内容,包含人才、税收、住房、土地规划、产业集聚、交通网络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等50条具体举措,支持力度超前。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有超过1/3的政策与人才发展相关,可见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临港新片区放到非常重要位置。 第一财经记者从上海市人社局方面了解到,此次发布的人才发展环境部分是人社局集合了多个部门综合意见所制定的;其制定逻辑也基本符合临港未来的发展规划与路径。 《若干意见》提出,一方面“打造更具吸引力人才发展环境”下的12条内容将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下的6项内容则坚持职住平衡,针对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以市场供应为主、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区域性住房体系。 人才环境更具活力 为了打造创新活力迸发的海内外人才高地。12项人才吸引政策包括了人才落户、工作许可年限、海外青年人才落地等提供保障;其中,拟实施的“直通车”制度与赋予相关加分权和清单权等则是重要创新。 其中,关于第11条“对新片区管理机构推荐的紧缺急需留学类项目,实施“直通车”制度,给予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一项受到关注。 什么是“直通车”制度?上海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该制度目的是对在临港新片区留创园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加大资金支持,路径是由新片区推荐的紧缺急需类项目在申报“浦江人才计划”时实施“直通车”制度,直接进入评审,给予优先支持。” 这一支持力度会有多大?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自然科学类项目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社会科学类项目是15万元,团队则是50万元。 除了实际资金支持,与人才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也将优先得到解决。“新政中,居转户年限、积分等也非常具有临港特色。”上海某区人才服务中心一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方面,该政策体现在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科技型及创业型人才将优先受益。 另一方面一方面,也体现在“对新片区内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打分时加3分”、“对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在新片区工作并居住的,可予以专项加分,即每满1年积2分,满3年后开始计入总积分,最高分值为20分”等。 人才积分究竟有什么大作用?“积分可以享受子女就学、社会保险、公租房等公共待遇,后对于人才各民生事项申请意义巨大。”该工作人员解释。 再比如,(十二条)中的“在新片区工作的入外籍留学人员可直接办理长期(最长有效期10年)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免办工作许可”这一政策,早在此前上海人社局发布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就已涉及;此次新政中对办理年限、许可的强调,有望吸引更多海外人才选择在临港就业。 “海外人才居住B证一般都会在10个工作日左右的时间完成办理。”上海市某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海外人才居住B证”可在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交流中心、杨浦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自贸区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等4个地方办理;一些区域性人才服务中心也同时受理该业务。 统筹住房保障机制 临港新片区既坚持和贯彻了房住不炒、安居宜居、租购并举的住房目标和要求,又结合了临港的区域的特点,比如优先保障区域内就业人员、加大人才公寓供给等,真正做到职住平衡。 比如, 第36、37条就提到要“符合购房条件、在新片区稳定就业且稳定居住的常住人口,可在新片区优先选房购房”、“控制限价商品房供应量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将部分限价商品房在房源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转为人才公寓使用。” “该政策本身就是在区域产城融合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内产业人群的定性化保障,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炒房行为的发生。”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可以对人才产生更大吸聚力,尤其是在临港新片区以高端制造业、前沿科技为重点的领域,更会起到明显效果。” 再比如,第39条提到了“商业办公用地配套建设租赁住房等生活服务设施的,其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上限从10%提高至15%” “这是意在通过增加租赁住房的商业办公用地配套,可以有效提升租赁小区的商业氛围,防止租赁住房变成单一‘睡城’,更好满足居住人群衣食住行等多维度需求。”张波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第38条还提到要“建设‘先租后售’公租房,建成后10年内作为公租房使用,其中50%房源可由单位按门栋整体购买作为公租房中单位租赁房使用。公租房建成10年后可作为商品住房按套上市转让。” “形成一套人才住房保障的梯次规划尤为重要,人才可以从租房、过渡到租赁房,再到购买商品住房;这一规划可以覆盖人才住房的全周期。”上海城市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金融业务总监邵明浩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 业内人士也认为,临港新政的住房政策,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租购并举”模式,该房源建成10年后还可以作商品房出售以增加市场的增量供给。 此外, 由于租赁房源运营方先期土地投入成本较大,因此新政中关于“探索开展租赁住房用地出让价款分期收取”的试点政策,还将进一步缓解运营方资金压力。
新LPR首秀小幅下调符合市场预期 央行定调房贷利率不会降 新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20日亮相。中国人民银行20日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年期LPR为4.25%,相较此前1年期LPR的4.31%小幅下降,符合市场预期;5年期以上LPR为4.85%。对于备受关注的房贷利率变化,央行官员在20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房贷的利率不下降”。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 探索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 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自贸区新片区进入“施工期”。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自8月20日起施行。《办法》共计49条,囊括落实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探索新片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重磅政策。 沪深改革联手亮剑 A股长牛有迹可循 深圳和上海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号,极大程度提升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的信心。8月20日,深圳本地股继续强势上扬,而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也表现不俗。 净利增速回暖 上市银行中报稳中有喜 截至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稿时,披露2019年半年报或业绩快报的A股上市银行已近半数。券商分析人士预计,上市银行二季度营业收入保持同比高增,半年报净利增速稳中回暖。同时,上市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存量风险出清加快。 李克强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创新破难前行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和民生改善 8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陪同下,在牡丹江、哈尔滨考察。李克强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食品价格上涨对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会有较大影响,“菜篮子”牵动群众“钱袋子”,要多策并举,保障市场供应、价格平稳、质量安全,增强群众获得感。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 重大改革举措优先试点 上海临港地区进入自贸区时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这是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五年来改革试验取得重大进展的充分肯定,也对上海进一步扩大试点、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央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像“修水渠”不能替代货币政策 落实“房住不炒” 房贷利率不下降 新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首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亮相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回应与LPR新机制相关的问题。刘国强指出,对于房地产市场,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两融扩容首日 648只新增标的获逾百亿元融资买入 昨日盘前,沪深交易所公布了两融新规实施首日的交易数据,650只新增标的股中有648只获融资买入,融资买入额合计110.87亿元,占这些股票当天成交总额的8.94%。相比之下,融券交易依然清淡,650只新增标的股仅科融环境(维权)遭融券卖出0.3万股。 新LPR首次报价微降 房贷利率不下调 8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首次报价诞生。新LPR的首次报价水平符合市场预期,市场普遍认为,新的LPR推出后预计短期内贷款实际利率不会有明显变动,利率下行将是缓慢过程。 上海临港新片区揭牌 证券保险业放宽投资限制 昨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上海市政府同日颁布施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办法》。《办法》全面体现了新片区的改革亮点,例如,允许临港新片区在证券、保险等领域放宽投资限制,探索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及自由兑换,构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 适度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 根据财政部安排,全年新增地方债发行应在9月底前完成。目前,北京、广东、上海等多个地区全年新增地方债额度已使用完毕。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依然承压的背景下,第四季度有必要适度增加专项债发行额度。 各区经济数据连连看:解码深圳高质量增长基因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深圳生产总值12133.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4%,领跑国内一线城市。上半年,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表现较为出色,增速分别达到17.6%和7.7%。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昨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利率并轨”改革不会使房贷利率下降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就“利率并轨”改革对房贷利率的影响时表示,房贷利率由基准利率变为参考LPR,参考的基准变了,但利率水平不能下降。 自贸区开放对标国际最强 国际经贸竞合迎“中国方案”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我国“自贸区版图”的扩围、对标“最强”的政策定位,正在生动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更高层次的包容与自信。笔者认为,自贸区是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也是对外开放压力测试的试验田,自贸区创新前行的每一小步,可能都是对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竞合中“中国方案”的一次丈量。 上海临港新片区五个“自由”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 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也挂牌成立。此前,8月6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备受关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同时揭晓。《方案》指出,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两融新政首日沪深两市余额重回9000亿元 工行等6只金融股融资净买入超9亿元 8月19日,修订后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两融标的股票数量由950只扩大至1600只,此次标的扩容是两融历史上第6次大扩容,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两融标的扩容首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便重回9000亿元台阶,创近半个月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