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例(内蒙古3例),本土病例3例(吉林2例,湖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92人,重症病例增加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6例(含重症病例3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70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61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1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5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4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60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4042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05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7例(无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无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75例(境外输入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389例(境外输入29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40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55例(出院1025例,死亡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出院44例),台湾地区440例(出院398例,死亡7例)。
5月1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例(内蒙古4例),本土病例3例(吉林2例,上海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1例)。 5月1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例(内蒙古4例),本土病例3例(吉林2例,上海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46人,重症病例减少2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5例(含重症病例2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确诊病例17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65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82例(其中重症病例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38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54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740054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497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8例(境外输入2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85例(境外输入1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448例(境外输入3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540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055例(出院1024例,死亡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5例(出院44例),台湾地区440例(出院395例,死亡7例)。
本报记者 包兴安 为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我国自2018年1月1日起,对境外股东从境内被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用于境内再投资的,在投资期间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5月14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数据显示,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全国享受优惠的外资企业共1740户次,涉及税款143亿元,推动利润再投资1505亿元。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境外股东从境内被投资企业取得利润用于境内再投资免除企业所得税,等于政府直接以免税形式让利境外股东一部分利益,一方面有助于外资企业利润留在国内形成新的投资增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在投资期间免征企业所得税,可以有效舒缓外资企业的资金压力,为其加快投资达产达效提供帮助。 巨丰投顾投资顾问总监郭一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经济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外资的作用不可小觑。同时,疫情发生以来,稳外资的必要性提升。因此,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境外投资者持续扩大在华投资,既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能增强外资在华投资的信心和持续性。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税务部门积极优化国际税收服务,为外资企业纾困解难,助力稳外资促发展大局。疫情发生以来,税务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2020年一季度,全国享受上述优惠的税款比去年同期增长65%,助力利润再投资同比增长35%。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加深,持续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境外企业对华投资信心也逐年增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聚集地。”张依群表示,虽然此次疫情对整个国际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但享受此项优惠政策的企业数量、税款额度呈现大幅增长,进一步表明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被外资企业持续看好。 据了解,近期,各地税务部门着眼于服务贸易便利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出优化涉税服务的新招实招,成为稳住外资的重要支撑。湖北、江苏、广西、重庆等地税务局纷纷发布国际税收问题解答和办税指引,为企业在特殊时期办理相关业务提供指导。 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既扎实落实国际税收优惠政策,又加快推进国际税收业务网上办理,为助力稳外贸稳外资作出更大贡献。(编辑 李波 乔川川)
本报记者 刘琪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又进一步。5月7日,央行、外汇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去年9月10日,外汇局宣布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同时决定RQFII试点国家和地区限制也一并取消。此次发布的《规定》就是落实相关政策,并进一步简化QFII、RQFII的资金管理要求。 “《规定》的出台是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我国坚持开放和共享的金融发展理念。QFII和RQFII是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资产的重要渠道。截至3月底,在外资持股规模中,QFII和RQFII约占30%。”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定》取消额度限制、简化收益汇出手续、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有利于为境外投资扫清制度障碍,使得境外资本能够放心流入、自由进出,提高了境外资本增配人民币资产的积极性和便利度。短期看,市场信心提到提振;长期看,境外跨境资本流入规模将逐渐增加,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人民币资产将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热点。 龙门资管总经理李映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规定》在原有基础上,彻底放开了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额度、币种、资金汇入汇出时机等限制,对我国股市和债市具有积极影响。它将方便资金快速进出,尤其是在当下我国疫情率先受控条件下,我国资本市场将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规定》的出台,将会进一步吸引资金进入我国股市、债市,支持这两个市场走出长期慢牛的行情。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共计295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1146.59亿美元,共计227家R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7130.92亿元人民币。 随着上市公司一季报的出炉,QFII在今年一季度的最新持仓情况也浮出水面。从上市公司吸引的QFII家数来看,《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梳理,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乐普医疗(6家)、安徽合力(4家)、飞科电器(4家)、中储股份(3家)、广联达(3家)、海大集团(3家)、爱尔眼科(3家)、美的集团(3家)、三环集团(3家)、中宠股份(3家);从QFII持股占总股本比例来看,排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分别是北京银行(11.77%)、安徽合力(9.74%)、江苏租赁(5.7%)、新世界(4.88%)、广联达(4.67%)、华峰超纤(4.42%)、大族激光(4.31%)、乐普医疗(4.22%)、三诺生物(4.15%)、良信电器(4.01%)。 “目前,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我国市场更加看重经济发展趋势,偏爱成长型和价值股标的。2008年之前偏好周期股,随后逐渐转向消费和金融,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转型趋势相符。”王有鑫预计,未来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新基建、科技创新、新型消费等产业的发展,相关领域的外资流入将增加。 长期来看,《规定》的出台无疑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引入更多的外资“活水”,而境外机构投资者独特的投资风格是否也会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影响?私募排排网资深研究员刘有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境外机构投资者最明显的投资风格就是偏价值、偏稳健,而且持股周期长,选股能力卓越。过去两年的数据表明,外资的投资风格,确实对市场的风格存在一定影响。随着未来外资份额比重的提升,市场的话语权也会越来越高,其对市场的风格影响可能会更加明显。 李映宏认为,境外机构资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走势的一股独立而重要的力量,他们偏好投资中国的核心资产,大部分境外机构投资者偏好长期投资,这将引导我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向成熟市场转变。
本报记者 刘琪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20〕第2号,以下简称《规定》),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落实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下简称合格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对合格投资者跨境资金汇出入和兑换实行登记管理。二是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允许合格投资者自主选择汇入资金币种和时机。三是大幅简化合格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收益汇出手续,取消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投资收益专项审计报告和税务备案表等材料要求,改以完税承诺函替代。四是取消托管人数量限制,允许单家合格投资者委托多家境内托管人,并实施主报告人制度。五是完善合格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外汇风险及投资风险管理要求。六是人民银行、外汇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对于新规实施后,境外机构投资者如何实施主报告人制度,央行公告表示,对于原仅拥有QFII或RQFII资格的合格投资者,默认原QFII托管人或原RQFII主报告人为主报告人,无需重新办理登记。如有调整的,应在调整后10个工作日内委托新的主报告人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对于已经同时拥有QFII和RQFII资格的合格投资者,应在新规实施后30个工作日内指定一家托管人为主报告人,并在指定后10个工作日内委托该主报告人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合格投资者应协助新的主报告人做好与其他托管人之间的信息报送等衔接工作。相关登记无需到现场办理,主报告人可选择将登记所需材料邮寄至国家外汇管理局。 并且,新规实施后,对于仅拥有QFII资格的合格投资者汇入人民币开展境内证券期货投资,或仅拥有RQFII资格的合格投资者汇入外币开展境内证券期货投资的,无需重复申请新的产品或业务编码,托管人可沿用该合格投资者原有的产品或业务编码,按新规要求为其开立相应的账户、办理资金汇兑并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对于已同时拥有QFII和RQFII资格的合格投资者,其产品或业务编码的使用沿用原来方式。(编辑 上官梦露)
超750亿!去年房企境外融资增5成 成本高者达15% 2019年前4月,房企融资如火如荼。5月,银保监会的一纸23号令,让市场发生了逆转。此后,融资环境一再收紧,转而境外发债融资的房企开始增多。机构数据显示,整个2019年房企海外融资额达752亿美元,同比上涨幅度达52%。同时,融资成本也在走高,部分房企融资成本达15%,而业内预期2020年境外融资仍将继续高位运行。 去年房企境外融资752亿美元 虽然各种融资政策不断收紧,但整个2019年房企美元融资的数量依然刷新历史记录。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房企境外融资达752亿美元,而2018年只有496亿美元,同比上涨幅度达52%。 境外债发行数量大增,主要是由于境内贷款难度加大,房企进而转向海外银团贷款。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认为,从全年来看,房地产行业整体资金紧张,为此,房企抓紧窗口期,大量发行美元债。美元债是部分房企的重要资金补充,但因为额度原因,很难成为最主要来源。2019年美元债发行的井喷,对缓解部分房企融资有很大好处。不过从今年年初的融资形势来看,张大伟预期2020年美元融资仍将继续高位运行。 众所周知,自去年年初,房企融资窗口慢慢开启,融资金额持续高位运行。由于房企的密集融资情况较好,去年4月企业拿地明显加速,土地市场的热度来袭。 此后,有关房地产行业资金监管的声音开始出现。去年5月,银保监会以一纸23号令震慑了房企的融资势头。23号令明确提出:禁止表内外资金直接或变相用于土地出让金融资;禁止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等。而后,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融资监管一直没有停止。 直到2020年1月3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的《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仍在强调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严格执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要求,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在调控高压下,房企融资渠道不断收窄,包括信贷、境内公司债、境外公司债以及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融资等。为此,房企关注资金链的安全,加快开工、加快期房预售、加快回款的诉求更强。 不过,在张大伟看来,信托与境外融资,都是规范而不是全面暂停,对于中小房企来,以及对于高负债率房企来说,融资难度加大,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影响相对有限。 部分房企融资成本达15% 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走高也变得顺理成章。 克而瑞报告显示,2019年房企新增融资成本为7.07%,较2018年的6.53%显著上升了0.54%。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成本都在上升,主要原因是境内外的融资成本都在持续走高,尤其是境外发债成本增加更带动了整体融资成本。而且由于境内融资限制持续增加,企业在海外的融资占比也在持续加大。 此外,从2019年房企的融资成本来看,分化严重,跨度大。低者能做到3%,高者则超过15%。而成本高者大多为海外债。 其中, 2019年,当代置业发行的3.5亿美元债券,利率高达15.5%;泰禾4亿美元3年期债券、明发集团2亿美元1年期债券的利率均达到15%。此外,鸿坤、泛海也发过利率超14%的海外债。2019年12月3日,佳源国际发行6750万美元票据,利率也达到13.75%。 融资收紧,公司债券的违约率也在走高。12月10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布《中国企业债市场蓝皮书》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境内企业债券的违约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违约债券的本金金额,已从2014年的13亿人民币增至2019年前十一个月的994亿元人民币。 惠誉认为,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信贷收紧,地方政府对债券违约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很多民营企业未能在收紧的融资环境下进行再融资,激进的业务扩张导致资产负债表过度膨胀,以及公司治理薄弱。 对于2020年,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房企融资环境将保持低位运行,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是关键。其中,亿翰智库分析人士预计,2020年,融资紧缩的大趋势不会有明显转向,但是局部定向松绑可期。比如因企施策,定向分级;以城定策,适度灵活。 房地产行业融资端何时能得到改善?此前,招商证券分析人士预计,或在2020年年中出现。
前11月净买入近万亿元 外资加码增持中国债券 单月净买入规模重新逼近1千亿元,前11个月累计净买入规模逼近1万亿元,前11个月入场的机构数量超过此前全部年份总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交易中心”)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继续并加大力度增持中国债券。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中国债券对外十分具有吸引力。一些机构预测,2020年境外机构的中国债券持仓增长可能达万亿元量级。 11月净买入988亿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入债券3329亿元,卖出债券2341亿元,净买入988亿元,在前一月短暂回落之后,回到千亿元附近。 历史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境外机构投资者净买入约5000亿元;7月至11月,分别净买入1404亿元、699亿元、1108亿元、503亿元、988亿元。据此测算,前11个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累计净买入超过9700亿元中国债券,全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 在中国债券市场上,境外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交易中心公布,2019年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交易5670亿元,交易量环比上升5%,同比增长127%,占同期现券市场总成交量的3%。前11个月,累计成交约4.8万亿元。 外资机构跑步入场 交易中心公布,截至2019年11月底,共有2517家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央行此前公布,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数量在2018年增加380家,达1186家。即今年前11个月,新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达1331家,超过以前所有年份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债券通上线运行以来,已逐渐超越结算代理模式,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中国债券的第一大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1106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模式入市,较去年末增加332家;1531家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模式入市,较去年末增加1028家。成交方面,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通过结算代理模式达成1914亿元,通过债券通模式达成3756亿元。 中国债券性价比较高 3月以来,外资掀起新一轮增持中国债券的热潮。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开放、利差诱人、汇率趋稳,三大因素共同支撑外资增持中国债券。 首先,政策更加友好。我国债券市场持续深化开放,不断便利外资入市渠道,有利于外资扩大对中国债券的投资。 其次,估值更有优势。2019年是全球债券收益率创出新低的一年,中国债券收益率下行相对不明显,中外利差扩大至历史较高水平,提升了中国债券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据统计,当前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超过140基点,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最后,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自从2014年人民币结束长期单边升值之后,汇率风险就成了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9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触底回升,汇率预期趋稳,缓解了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的一大顾虑。 由此来看,当前中国债券相比海外债券,性价比较高。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海外利率持续下降以及海外央行持续放松流动性的背景下,中国债券成为全球估值洼地,若时机合适,境外机构会持续增持,预计今年净增持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该机构最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债券投资人士认为,明年境外机构配置中国债券的力度会明显上升,持仓量可能净增加7000亿元甚至1万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