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青鸟消防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快报。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4亿元,同比减少8.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0%。 青鸟消防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一季度产品生产、交付与项目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自4月份以来,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强产品与技术研发,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与推广力度,全面推动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的运营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季度的经营业绩全面加速回暖。 “总体而言,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虽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深度挖潜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等方式,净利润同比获得了增长。下半年,公司将在第二季度形成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着力于强化技术、降本增效、扩大规模,完成全年的总体规划与目标。”青鸟消防表示。
7月30日晚间,成都富森美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森美”)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营业利润3.68亿元,利润总额3.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亿元。 据悉,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及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富森美为扶持商户经营和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减免自营商场、市场商户2月份租金及服务费约1.03亿元。排除租金、服务费减免和写字楼销售收入较同期减少这两项因素外,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采措施,加大线上投入,运用直播、短视频、自媒体等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零售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公司整体经营稳健发展,保持逆势稳定。 报告期内,富森美资产状况良好。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61.7亿元,较期初增长2.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51.52亿元,较期初增长3.83%;每股净资产6.84元,较期初增长4.27%。 7月31日,富森美早市开盘后迅速攀升,盘中涨幅超过3%,截至上午收盘,公司最新股价为13.8元/股,上涨0.44%。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面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集团钢铁板块保持战略定力,认真贯彻落实集团“两会”精神,坚持目标任务不动摇,充分发挥协同优势,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向全体职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坚定信心 勇于担当 目标任务在严峻考验中完成交账 上半年,各单位克服突发疫情和市场下行的不利影响,产品结构持续完善,产线能力稳步提升,逆势而上,其中,高端领先、战略产品、EVI供货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战略产品稳中有进实现突破。汽车板实现产品结构和用户结构双优化。免中涂外板和锌铝镁汽车板产品齐头并进,取得可喜进步,上半年产量提升幅度在100%以上,成为首钢拓展汽车市场的尖兵产品。电工钢挖掘产线潜能、优化存量,无取向高牌号电工钢月产量增幅达43%,其中35SW300以上超高牌号和新能源无取向产品同比增幅超18%。通过二十辊机组提速,取向宽、薄规格实现稳定增量,宽规格产量同比增幅超16%,超薄规格产量同比增幅超18%。镀锡、镀铬产品协同推进。DR材产量同比增加2倍以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产销研团队克服疫情影响,通过电话、微信、网络会议等多种方式,密切联系客户,稳步推进产品认证工作。高端罩退一次材主要供奶粉,DRD罐,食品饮料底盖和气雾阀,上半年通过多家龙头企业认证。多个级别高延伸DR材完成试制,主要质量指标达到该领域世界最好企业的产品水平。 新产线达产达效进步显著。中板产线产量稳步提升,其中船板、桥梁、风电、能源用钢四大类产品完成全年目标的72%,风电钢实现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桥梁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3名,实现跨越式进步。4300毫米产线单月轧制量、热处理产线单月处理量,均超首秦阶段最好水平。针对6类中厚板产品,在原有成分基础上开展了工艺降本攻关,累计降成本近4000万元。MCCR产线实现阶段达产目标,日产炉数达到31炉,创下新高。镀锌高强线成功试制DP1180MPa级产品,产品厚度规格覆盖100%,宽度规格覆盖95%。 持续深化“挂牌督办”工作机制。坚持以用户满意为交账目标,有效提升了质量问题处理效率,提高了用户对首钢产品的认可度。2019年已完成整改项目29项,交账计划完成率达96%。2020年持续深化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挂牌督办计划项目,上半年整改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基地挂牌督办工作已实现常态化推进,以日常督导检查促进各项整改措施高效推进实施。 创新赋能 引领发展 技术攻关助力生产经营稳步迈进 上半年,集团各单位坚持依靠技术进步支撑企业经营发展,围绕“提质增效”这个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打造技术领先优势,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将技术力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铁前专业针对疫情导致京唐球团秘鲁粉不足问题,抽调精兵强将,全力开展替代资源的开发及优化应用,确保球团矿质量及综合炉料性能,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5种替代资源研究,实现补充资源190万吨。其间京唐高炉冶炼稳定顺行,上半年3号高炉平均系数达到2.36吨立方米/天。京唐烧结通过布料系统改造、提高褐铁矿比例、优化固废结构等措施,料层透气性得到改善,烧结矿中铁酸钙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为高固废配比、厚料层下烧结提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季度连续三个月500平方米烧结机利用系数月均达到1.40吨/平方米/小时,创历史最好水平。针对进口煤与国内同种煤相比价格更低的实际情况,技术人员在京唐焦化开展了提高进口煤配比的试验研究,经过集中攻关,将进口煤比例提升10%以上,吨焦配煤成本、折合吨铁成本都得到显著降低,6月以来累计配煤降成本达2300万元。 炼钢专业围绕降低转炉出钢温度、缩短RH真空脱碳时间、提升RH精炼效率持续发力,炼钢生产效率整体提升50%以上;京唐二期VD实现[H]≤2ppm、[S]≤20ppm的稳定生产,真空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精炼周期缩短5―9分钟。贵钢电炉平均冶炼周期缩短17分钟,达到特钢行业电炉全废钢冶炼较好水平,月最高产量提升14%,炼钢工序成本降低120元/吨;水钢高碳品种钢热装热送量达到15000吨/月,吨钢降本7―10元。 轧钢专业坚持问题导向,在提高隧道炉与轧机设备功能精度基础上,通过优化粗轧与精轧的辊形配置及配套窜辊策略、活套张力控制工艺、轧制负荷分配等措施,显著提高了MCCR轧制稳定性,降低了轧辊磨损,SPA-H的轧制公里数提升了60%。薄规格比例提升近一倍,粗轧跑偏堆钢次数降低9成以上。GA镀层质量攻关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合金化工艺的调整优化、光整辊粗糙度和光整工艺的优化,GA镀层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两个牌号GA高强钢上半年正式通过了日产―雷诺―三菱联盟的全球材料认证。继去年连退超高强钢RP153-980B后,首钢980MPa及以下级别镀锌产品也实现了日系高端车企全覆盖。锌镁铝胶接性能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完成多家高端车企主机厂胶接认证实验室评价,实现胶接合格率100%。 体系制度 持续完善 高效协同让创新成果分外亮眼 上半年,集团持续深化“一院多中心”研发体系建设,技术研究院以“创新、引领”为核心,技术中心以“及时、高效”为焦点,不断强化技术协同,促进基础研究的“冷工作”与现场生产的“热工作”平衡发展。按照集团管控的科技项目统一论证、统一评审、统一管理原则,围绕共性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线等设立重点研究项目11项,技术中心负责近一半项目,上半年指标完成率达95%以上,凸显了体系改革的创新效能。同时,搭建技术中心―生产基地―研究院三方多维度评价体系,上半年完成了对技术中心领导人员的述职考核与综合评价,目的在于以评促改,以评促变,以评促提升,推动技术中心管理水平及领导人员履职能力不断进步。 科技创新制度体系趋于完善。上半年,《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保密管理规范》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加强了集团科技保密管理工作,有利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管理部门到首建集团、首钢国际等6家股权投资平台单位开展首钢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宣贯,通过对制度细节信息的深入解读,深化各单位对制度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集团各单位聚焦高效协同,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理念,力促科技资源创新要素流动共享。上半年,集团共有10项科技成果被推荐省部级科技奖,其中牵头成果8项,集团公司牵头的“大型高炉低碳冶炼用优质球团矿开发与应用”“高鲜映性免中涂汽车外板生产技术及装备”、股份公司牵头的“迁钢钢铁生产全流程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创新”等3项成果推荐为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量、质齐升,实现历史性突破;环境公司牵头的“建筑废弃物全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及其应用”、北冶公司牵头的“高纯净铸造高温合金母合金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2项成果推荐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集团公司参与的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基于汽车复杂结构件轻量化设计需求的增强成形性双相钢开发及其应用”、股份公司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宗钢渣源头减量与跨行业协同利用技术”、主持的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高效低损耗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京唐公司主持的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吉帕级先进汽车高强钢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获批立项;与农机院联合组织策划的工信部“农机装备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招投标获最高分。合计将获得资金支持超2000万元。 集团坚持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产品质量提升相结合、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持续完善产品标准体系,以高质量标准带动材料升级。上半年主持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发布国、行、团标准13项。4项标准项目初步入围“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引领行动”,2项标准获得2019年冶金技术标准优秀奖二等奖。 (责任编辑:)
7月30日,泰和新材发布的2020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9亿元,同比下降14.18%;实现净利润1.23亿元,同比增长31.20%。 泰和新材表示,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收入有所下降,但由于公司采取了调结构、控成本、抓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氨纶板块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公司盈利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其中,氨纶业务方面,受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不振等因素影响,国内纺织行业持续低迷,在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氨纶价格不断下滑。公司抓住口罩等医用氨纶产品的机遇,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密切产销衔接,加强与终端客户的合作,同时加强生产管理和成本控制,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公司协调推进烟台、宁夏双基地战略,积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巩固提升竞争实力,烟台基地实现了较大幅度减亏,宁夏基地实现扭亏为盈。 间位芳纶方面,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内项目进度延缓,国外订单出现延迟,芳纶产业链条需求放缓。面对这一局面,泰和新材充分发挥规模、技术、质量、市场优势,积极维护大客户,与产业链客户共同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同时采取措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对位芳纶方面,疫情导致汽车领域销量下滑,泰和新材以光通信领域和极细电缆领域为突破口,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产销衔接,满足疫情前期延后的订单需求。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新项目建设,并于6月份实现了宁夏基地高性能对位芳纶项目的全线贯通,大大提高了对位芳纶的供应能力。
7月29日晚间,金杯电工公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10.42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10%。 金杯电工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及主要原材料铜材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加上新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控股子公司武汉二线疫情期间亏损严重,导致公司整体业绩出现短期下滑。” 不过上述情况在二季度发生了逆转。据介绍,二季度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公司经营状况逐月改善,在手订单持续增加,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19.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49%,净利润较上年同比增长95.99%。 “金杯电工全资子公司金杯电磁线以及麓谷事业部疫情期间业绩稳中有升,各项生产经营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上述负责人说道。 半年报显示,金杯电磁线在报告期内完成了应用于扎鲁特到青州特高压项目、渝鄂背靠背龙泉站联网工程柔性直流项目的15台特高压变压器产品供货,以及陕北-武汉±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用产品的送样工作,为后续参与新基建带来的特高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能源电机用电磁线市场开拓上,金杯电磁线现已成为3家业内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定点供应商,并为其实现了批量供货,同时与10余家企业开展了不同阶段的产品验证及小批量供货,预计该类产品有望成为公司新的营收、利润增长点。 麓谷事业部方面,通过前期市场结构及客户资源的不断优化,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报告期内,风能电缆、通用橡套电缆产品销量增幅明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7.1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8.22%,并与三一、中车、徐工等战略伙伴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金杯电工旗下另外三家重要子公司:金杯电缆、武汉二线、金杯塔牌在第一季度皆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后期随着我国疫情形势的逐渐好转,上述子公司集中发力,多措并举调整市场战略,盈利能力陆续得以恢复。 报告期内,金杯电缆相继中标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多个重要项目,以及重庆铁塔、湖南铁塔等5G通信铁塔电缆项目,通信铁塔建设用电缆订单同比増长60%以上,国网主网新增三大省级中标单位,公路电缆订单増长300%,2020年4-6月电线销量创历史新高。处于疫区的武汉二线于4月初正式复工复产后,各项经营指标节节攀升,4-6月共实现营业收入5.23亿元、净利润3335.26万元。 在新能源板块方面,为将更多精力投入线缆主业,提升公司质量,金杯电工将持有的金杯新能源全部股权进行了转让,将PACK、BMS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务进行了剥离,仅保留了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相关的轻资产产业,实现轻装上阵。 在冷链物流板块方面,云冷投资加强业务开展,食品销售、仓储服务、物流运输及物业管理等业务收入与毛利额均有所提升,云冷投资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326.96万元,同比增长475.87%。 上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主业电缆板块持续拓展,三大品牌协同发展,驱动力日趋强劲。
7月29日晚间,ST加加披露2020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6亿元,同比增长12.87%;实现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24.36%。 2020年上半年,ST加加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发展,抢抓减盐生抽开发的战略性机遇,持续推进原酿造、面条鲜的市场运作,为业绩稳步增长提供动力。 同时,ST加加打造品牌矩阵,深化业务多元化布局。报告期内,ST加加继续加大味极鲜、金标生抽等酱油大品类的市场推广力度;加快食醋、蚝油等行业集中度低、成长性大的产品的市场开拓;不断推进复合调味料、凉拌汁、酱料、汤料、高鲜鸡精五大类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布局;持续打造盘中餐和欧朋两大食用油品牌。 ST加加实际控制人杨振表示,未来的中长期战略之一,是通过“6+1”营销模式进行深度分销和实现社区社群新营销,即“一人一车一区一图一机一目标(深度分销)+一个引擎(社区社群新营销)”。据悉,这也是ST加加下半年主推的营销模式。 今年以来,ST加加在管理上采用双指标考核,综合业绩考核被分拆为营收(40%)和净利(60%)两部分。权重更高的净利考核指标,引发公司产品的销售结构调整,并开始引导产品转型升级。 调味品行业下半年将迎销售旺季,ST加加下半年有望继续跑出加速度。此前,ST加加发布公告称,公司违规担保事项已彻底解除,客观上具备摘帽的条件。目前,ST加加积极准备摘帽申请的相关材料,力争尽快实现摘帽。
7月28日晚间,贵州茅台披露2020年半年报。上半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439.53亿元,同比增长11.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02亿元,同比增长13.29%。上半年,贵州茅台完成基酒产量4.81万吨,其中茅台酒基酒产量3.67万吨、系列酒基酒产量1.14万吨。 从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看,贵州茅台主要指标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并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效果。按照贵州茅台在2019年年报中提出的计划,2020年,贵州茅台的营收增长目标为10%。 相对而言,贵州茅台的业绩增速出现持续下滑态势,更受外界关注。相较一季度,贵州茅台上半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受疫情影响,今年一季度,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244.05亿元,同比增长12.76%;实现净利润130.94亿元,同比增加16.69%。 初步计算,仅看二季度单季,贵州茅台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95.47亿元和95.08亿元,同比增速为9.5%和8.9%,明显逊于一季度两位数的增速,环比分别下滑20%和27%。 上溯1年时间,2019年二季度,贵州茅台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78.44亿元和87.3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和20%,均明显高于今年二季度的同比增速。 前十大股东名单方面,与一季度末相比,北向资金在二季度进行了部分加仓,持股比例由一季度末的8.02%增加至8.45%。贵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进前十大股东榜,持股总数达348.72万股,占总股本的0.28%。此外,瑞丰汇邦三号私募基金和中国人寿普通保险产品-005L-CT001沪则分别增持4.94万股和10.39万股。 退出前十大股东榜单的是中国工商银行-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该基金一季度末持有贵州茅台405.90万股,占总股本的0.32%,位列第八大股东。 另据半年报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贵州茅台经销商数量2051家,较年初减少327家。其中,酱香系列酒经销商减少293家,相应茅台酒经销商减少34家。公司表示,为进一步优化营销网络布局,提升经销商整体实力,对部分酱香系列酒经销商进行调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茅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6.2亿元,同比下降47.6%。对此,公司解释称,主要原因是本期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减少。 贵州茅台表示,下半年,公司将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围绕贯彻落实“五个坚定不移”,切实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严格管理上体现新要求,在生态环境上务求新举措,在高质量发展上找准新目标,在从严治党上取得新成效,着力推动公司实现更好发展。 7月20日,茅台集团召开半年工作会,会议提出,集团下半年的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定位、定向、瘦身、规范、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大踏步前进”要求,着力推动茅台取得“十三五”圆满收官,实现更好发展。全力以赴完成好各项工作,全面实现年度目标。 对于贵州茅台交出的半年度答卷,投资者的“口味”是否会发生变化呢?7月28日,贵州茅台收于1670元/股,全天涨幅为2.92%,市值约为2.1万亿元。今年以来,贵州茅台涨幅约为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