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标准化良田里,旋耕机穿梭田间,兴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说:“咱这冬小麦肯定有个好收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业科技水平更高,农民挑上“金扁担”,丰收底气更足。 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成为增收“利器”。河南省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用上“云”科技:智能气象监测预警防控系统,对苗情、墒情、虫情实时监测,“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新型农机齐上阵,收割、青贮、深松、播种流水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助力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晚稻实测,平均产量为911.7公斤!”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南县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了喜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此前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双季稻种植的亩产新纪录。 一项项迭代更新的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让粮食生产告别“望天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34万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丰收底气更足了。 ——组织化程度更强,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活跃田间,发展动力强劲。 “谁说种地不挣钱?优质小麦有赚头!”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郭吕庄村村民朱传海牵头成立合作社,对接公司代繁优质种子,一亩地纯利润400多元,示范带动1万多亩地种上了优质麦。 “田保姆”服务田间,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尚跃托管了1.4万多亩土地。“农民既能‘点菜’,也能‘包席’,代耕、代种、代收,省钱省心。”尚跃说,托管服务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安心、让在家种地的农民省心,激发了土地产出潜能。 “十三五”以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农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纳入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100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2.5万家,辐射带动全国近一半农户。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89.3万个,生产托管服务超过15亿亩次,提高了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产品质量更优,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绿色生产方式加快形成。 看着晒场上金黄饱满的稻粒,黑龙江北大荒(行情600598,诊股)农垦集团浓江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种植户杨茂龙说起了他的绿色种粮收获:靠着侧深施肥、节水控灌等新技术,510亩稻田节约肥料费用6000余元,节约水费、电费1500多元。 质量兴农,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质量就是牌子,质量就是市场。我这里,鸭儿肥,稻花香,一田双收。”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2020年新尝试种了100亩蟹田稻,“大米注册了商标后,一斤卖出十几元,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万多元。” 农业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供得上。“十三五”以来,各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等,加快补足农业发展短板。截至2019年底,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超过4.92万个。“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制图:沈亦伶农村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今年10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1%,增速较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稳步复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潜力大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由降转增最近添置的物件,哪个最能提升幸福感?“建了淋浴房,装上智能热水器,一共花了5500多元,真是值!”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跃进村村民胡敏说,“过去一到冬天,洗澡要去大澡堂,如今方便多了。”“客厅有柜式空调,卧室装了挂式空调。这几天,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空调一开,暖风呼呼地吹,过冬不遭罪。”细数这些年添置的大件,胡敏打开话匣子,电视从“大疙瘩”变成大屏幕,洗衣机升级成全自动,家里还买了电动车、面包车……消费升级同样发生在四川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算算这些年电费变化,就知道村民消费水平噌噌涨。以前每家每年用电几十千瓦时,现在每家每月用电就有几十千瓦时。”村党支部书记蒋光慧说,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经成了“标配”,全村小汽车有几十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30元,由上半年下降1.6%转为增长0.8%,名义增速年内首次由降转增,农村消费市场动能充沛。农村消费热情为何高涨?口袋越来越鼓,农民敢消费。“这些年收入高了,买东西底气足了,日子越过越好。”胡敏在村里卫生纸厂上班,老伴儿承揽附近建房工程,全家一年收入能有10万多元。“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被逐步唤醒,农村消费市场不断活跃,为我国消费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介绍,一方面,农村消费水平提升,城乡消费更加平衡,能够促进我国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另一方面,在城市市场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可以挖掘新增长点。优惠政策落地,农民愿消费。汽车、家电、餐饮等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也是打开农村消费市场的重点。多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介绍,农村地区具有推广新能源汽车诸多优势条件,为促进适合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升级,多部门7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据初步统计,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近4个月销量已超过18万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有利条件不断释放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亮点足1—10月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8%群山环抱的廖店村,过去因交通不便,农产品出不去,消费品进不来。一根网线改变了廖店村。今年6月,在县里支持下,多家快递公司把快递点延伸到村。“快递点就设在村委会大院,村民动动手指,就能享受送货上门服务。每天村里能有50多件快递。”蒋光慧说。优质消费品下乡,土特产品出山。村里发展3500多亩山茶、3000多亩脆红李。不少村民搞起电商,“网红”农产品、乡村直播员涌现。“农产品销路不用愁,一亩茶叶收入达5000元,脆红李亩均收入更是过万元。预计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能达1.8万元。”蒋光慧说。电商进村,是农村消费一大亮点。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8%;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34.3%。“电商畅通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进一步拉近城乡距离,促进下沉市场消费崛起,提升农村消费便利化。”李国祥说。让农村电商从“一时火”到“时时火”,还有短板需要补齐。“冷链物流、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欠账多;农村点多面散,物流成本高,市场主体布局农村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洪涛介绍。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物流体系。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累计支持1338个县,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乡村电商站点14万个。此外,农村消费市场面临优质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农民消费理念从‘不讲究’向‘不将就’转变,更加追求产品品质。但同时,农村地区的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商店等布局少,农民买不到想买的。”李国祥建议,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建设,构建大型市场、流动集市和便利商超相互配合的网络。各类市场也应积极研发生产更多贴近农民的产品, 让农民能买到品类多、品质好、品牌优的商品。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发挥以城带乡作用,加快形成城乡消费融合发展新格局。强监管为农民营造舒心的消费环境让农村消费持续强劲,要有完善的“硬设施”,更要打造有序健康的“软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近日,在徐州睢宁县,一场整治农村市场“三无”“山寨”产品行动开展。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160余户,立案7起,查扣涉嫌问题食品55件(箱)。当地还在农村集贸市场设立投诉服务窗口,鼓励村民提供相关线索。“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势在必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农村消费市场有其特殊性,市场主体点多面广,其中一些是流动商贩;基层监管力量薄弱,难以触及各个角落。这些都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刘俊海介绍,从商品种类上看,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服装鞋帽等“三无”“山寨”产品是监管重点。从时间上,农村庙会、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是侵权高发期。有关部门应出台针对性措施,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不能让农村成为监管死角。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5部门联合部署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关注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商、小餐馆、校园周边小超市小商店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关注传统节令食品集中上市、群众集中消费、食品消费量大的重要时间节点,重拳出击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离不开农民消费维权意识的提升。”李国祥说。农民对商品品牌和品质的鉴别能力需要提升。李国祥建议,一方面可在集贸市场,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集中宣讲;另一方面,结合社区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强化监管力量,降低维权成本。(记者 王 浩)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等《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5日 第 02 版)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文朱 环球时报记者 苑基荣】“如果政府不能撤销农业改革法案,我们将于14日发起全国范围的抗议。”走上街头抗议的印度农民这个周末又向莫迪政府发起挑战。自11月下旬开始,印度政府与农民已进行多轮谈判,但一直无法取得共识。尽管负责印度“三农”问题的部长托马尔表示,政府愿意对新法案进行修正以打消农民的顾虑,但后者是否如他所愿“停止撕扯政府”仍有待观察。莫迪政府本想打破农产品统购统销模式和中间商的固有利益格局,让农民直接与市场联系,但担心失去“保护层”的印度农民对此并不领情。印度农民为什么这些年屡屡上街示威,这次的抗议为何得到海外印度侨民和一些西方国家政要的支持?说到底,农民进军新德里折射的是印度的“三农”困境。为何抗议、自杀和“洋葱危机”多了自11月26日起,印度农民不顾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首都新德里等地举行抗议活动,反对政府出台的3个有关农业改革的法案——《农产品贸易和商业(促进和便利)法案》《农民(授权和保护)价格保证协议和农业服务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按照印度主管“三农”问题的部长托马尔所说:“这些法案是历史性的,会给农民的生活带来改变,农民将能够在全国任何地方自由交易他们的农产品。”但农民要求政府撤销上述法案,继续保持现行保障性的“最低支持价格”制度。数以万计的农民向首都新德里进发,他们在进入城区的主干道搭建抗议营地,封锁高速公路。这期间印度警方与抗议者发生肢体冲突,甚至动用了催泪瓦斯与水炮。类似的农民抗议近些年在印度经常发生,只是规模时大时小,诉求各种各样。2017年8月,印度50万农民进入经济中心孟买举行抗议示威。当时的背景是,除表达对失业率攀升、农业收入减少的不满外,农民还要求保障他们在政府机构就业和大学就学的分配名额。2018年3月,印度农民再次进入孟买示威游行。3万多名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农民高举着红旗,提出的诉求包括豁免贷款、提高农产品价格等。2018年11月,数万农民又到新德里国会大楼前示威,抗议莫迪政府推行的低粮价、限出口等农业政策。印度媒体报道称,相关政策造成农民经营成本飙升、粮价走低,直接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除农民常态化的示威游行,印度农业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农民自杀人数增多和“洋葱危机”不断。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有10281个农民自杀,而1995年至2014年,有近30万印度农民自杀。洋葱是印度人日常离不开的食材,每次洋葱价格上涨都会引起印度民众的强烈不满。印度拥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在这个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2%。但选举政治和工业化进程让印度农民日益陷入整体危机的境况。眼下的印度农民示威也引起欧美政要和媒体的关注,并对印度政府回应抗议的方式表示“担忧”。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萎缩本已让莫迪政府头痛,持续近20天的农民示威怒火进一步加剧印度执政者的困境。CNN相关报道称,印度农民对新农业法案表示抗议,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法案摧毁了自己的生计。有来自北方邦的农民表示:“如果我们失去‘最低支持价格’、没有了这层保护,公司就可以很容易买断我们的农产品,这会让我们的处境更难。”在新德里抗议的农民拉克斯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就像‘大鱼吃小鱼’,大商业集团将吃掉印度农民。”据印度“火线”网报道,近几天不断有卡车向抗议者运送大米、面粉、蔬菜、白糖、茶叶等食物,最近一次甚至送来近十吨重的杏仁。旁遮普邦农民帕尔·辛格说:“这些食物不光来自印度,有的还来自英国和加拿大。我们不缺食物,我们的食物足够维持几个月。”据报道,这场旷日持久的农民抗议活动还得到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印度裔锡克教群体的支持,他们在聚居区和印度使领馆门前举行示威活动。总部设在美国的“锡克教正义组织”甚至威胁称,为支持农民,他们将“关闭”印度的一些领事馆。为什么担心失去“保护层”莫迪政府的农业法案要改的是什么?为何引起农民这么大规模的反弹?事实上,莫迪政府要改的是印度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在维护社会公平和选举因素推动下,印度历届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上也下了功夫,对印度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为稳定粮食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供给,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粮源,都从收购和销售两个环节控制价格。收购环节的控制价格称为“最低支持价格”,销售环节的控制价格称为“中央统一定价”。“最低支持价格”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根据农民生产成本、国内外市场上的价格走势、收获季节间的价差、供需情况、“最低支持价格”对消费者的可能影响、国际市场情况、农业贸易周期、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贸易条款、农民及其耕畜的费用、种粮应获利润等因素研究确定,每年制定一次。中央控制的粮源分配销售给各邦的价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体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确定,这个价格就是中央统一定价。这些举措在维护农民利益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统购统销方式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发展。如滋生腐败、出现贸易中间商等。据印度媒体分析,莫迪政府就是要去掉中间商,让农民与市场直接联系。这些中间商已形成强大的游说团体,他们经常豪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价格因此起伏不定,波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自2003年印度农业生产市场委员会设立以来,农民所有农产品必须卖给指定政府收购机构,这催生了一大批掮客,他们是农民和贸易商的协调者和沟通者,使农民削弱甚至失去了对农产品议价和融资的能力。此外,近些年因农业补贴造成巨大财政赤字,印度农产品全球竞争力也有所下降,这些都是莫迪政府出台农业改革法案的初衷。举例来说,2014-2015财年,印度小麦价格远低于大部分竞争国家的价格:印度小麦价格是每吨330美元,而泰国是580美元。莫迪政府看到这些弊端,想要通过市场化改革解决这些保护性举措带来的问题,并从国大党对农民的过度保护中解放出来,用市场化手段打通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然而长期的保护已让农民形成保护价惯性,缺乏保护的农民对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畏惧和害怕,只能通过示威游行来强化这种保护机制。《印度快报》11日刊文援引“情报界消息人士”的话称,抗议活动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绑架”,一些极左与支持左翼的极端分子利用农民的愤怒不断火上浇油,他们可能想要鼓动农民诉诸暴力与纵火来宣泄不满。与此同时,印度农民抗议活动背后少不了反对党的身影。据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国大党与平民党将于14日在旁遮普邦加入农民的抗议队伍,两党将分别举行邦级与区级的抗议活动,他们表示“要有足够的音量让中央政府听到农民的声音”。还有反对党认为,莫迪事实上“只关注农民手中的选票”。“强势政府”能做多少让步印度学者亚达夫将近代以来的印度农民运动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农民起义和抗议示威。第二阶段的农民运动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主体是土改后获得少量土地或因土改而改善境况的富裕农民,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工业经济中面临被边缘化,主要诉求是农产品价格和农民工薪酬,是无地农民与大地主压迫间的斗争。第三阶段的农民运动主体是经济改革以来的农民激进主义者。现阶段,印度农业发展面临困境,农民贫困化,农业经济和生态危机正在变成农民生存危机,农民自杀和“洋葱危机”引发的抗议等都是相应的体现。据印度媒体报道,拥有近200个农民组织的“全印度农民协调委员会”近年来多次发起农民抗议活动。在印度,还有多个邦的民众为配合农民抗议活动举行罢工。印度《论坛报》还评论说,第三阶段农民运动正在消除地主、农民、无地农民等之间原有的界限,农村的贫困迫使他们联合起来发动反抗和示威。传统上,印度贱民阶层是农民工的主要群体之一,但主流农民并不把他们纳入农业活动,不被视为农民。但现在这一趋势在改变,农民运动更愿意让贱民和农村妇女参与其中。此外,印度城乡二元鸿沟不断拉大让农民重新思考:是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忽视和生态危机让农民整体陷入生存危机?或许这是印度所有农民组织第一次在一个共同议题上达成一致:向政府要求公平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和免除农民债务。新农民运动要求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给予补偿,实际支付的农产品价格与政府公布的价格相同,同时要求摆脱私人放债人的债务陷阱。事实上,印度中央政府每年向农村投入不可谓不多。2006-2007财年至2011-2012财年期间,印度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中社会服务和农村发展占比从13.4%提高到18.5%,但农村脱贫效果不佳,历届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鲜有进展,政党在选举时更多的是喊口号。2014年为了大选,莫迪的印度人民党承诺对“农业增长、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给予最高优先”,并提出具体数字,要采取措施提高农业盈利能力,确保至少超过生产成本50%的利润。莫迪选举期间还有很多承诺,如:上台后要在农产品收购“最低支持价格”上增加50%;增加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为60岁以上小农、边缘农和农民工提供医疗保障和更多农业保险;改革农业生产市场委员会,在国家和邦设立“土地使用局”、种子实验室等。然而,莫迪上台后,这些举措大部分没有实行,有的政策和立法用新名字替代旧政策和法律,佃农、无地农民和农村妇女等继续被排除在农业信贷、粮食收购价格支持体系、农作物保险和各种补贴之外。联邦政府比以前更加严格控制对粮食收购支持价格的补贴。2015年2月,联邦政府在回复印度农民协会申请农产品收购“最低支持价格”增加50%时表示,“这可能会违背市场(规律)”。面对各界批评以及印度人民党在2018年12月拉贾斯坦等5个邦的选举中全部败选后,莫迪政府又开始紧急补救——2019/20年度财政预算中大幅向农村、农民倾斜。2019年大选前,《环球时报》记者到邻近印度首都的哈里亚纳邦农村采访,对印度农村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在名为约特村的村庄,负责村公共福利与农村发展的马斯特·辛格抱怨说:“8年前政府在农民购买种子和化肥时,会给很大折扣,但现在政府将折扣取消了。现在政府要的农用电费更高了。”辛格当时还说:“现在的政府不支持农民。原来的政府会给农民各种保险,包括水灾和天灾等,但现在又取消了这些保险。”不过,记者也看到一些印度媒体分析说,“农业补贴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压缩了农业投资空间”。那次印度农村之行让《环球时报》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受电影《摔跤吧!爸爸》影响,记者走访的两个乡村都修了摔跤训练场地,村里人也重视女孩的教育,有的还有妇女技能培训中心,如教妇女缝纫活。在约特村,学校大门上还画着两个身穿校服的女学生。据了解,该村学校免除学生所有费用,包括课本费、学费、校服等,中午还有一顿免费午餐。这也难怪,在这次印度农民示威的队伍中,有农民打出“我们是受过教育的农民”的标语,向政府施压。但作为“强势政府”的莫迪政府,如果坚持“农业改革将赋予农民更多权益和机会”,最终又能做出多少让步呢?
2020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共同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李国祥代表课题组介绍绿皮书主要内容,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主持。 绿皮书重点分析了2019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对2020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对策措施;着重对2019年农村居民收支与贫困人口状况、主要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状况、种植业与林牧渔业发展状况及农业对外开放形势进行分析并对2020年走势进行预测;对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评价、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脱贫质量及可持续性、食物安全风险及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等重大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封面 主办方供图 绿皮书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利影响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判断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第一季度的运行状况,而且要看第二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复工复产等状况,更要看后期是否会采取积极措施将第一季度农民收入等受到的不利影响补偿回来。综合来看,尽管农民收入出现徘徊的风险加大,但是在政策积极作用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农民收入增长不断恢复,预测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能达到1.7万元。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继续更快增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所占比重高、贡献大。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国将聚焦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更好地发挥财政兜底作用,这些针对性措施将会进一步提升转移净收入的贡献率,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最多来源。为了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全社会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优质稀缺资源,加大投入,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等短板,这将在贫困地区创造大量农民工就业机会,同时在复工复产进程中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农民工就业,解决他们外出就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更多公益岗位,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随着脱贫攻坚推进到最后阶段,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基本上都形成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全社会通过支持和帮扶,特别是消费扶贫模式的推广,加上贫困地区自身努力开拓,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较快发展,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收入将会带来经营净收入稳步增加。估计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3万元,增加幅度和增长速度都将超过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此外,绿皮书指出,2019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所改善。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其他地区。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3%,中部地区增长9.6%,西部地区增长10.2%,东北地区增长9.1%。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东北地区增长最慢。以西部地区为1,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1.53:1、1.17:1和1.18:1,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均缩小。 高、低收入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低到高进行五等份分组,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分别为16.3%和14.6%;中间收入组和中间偏上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居中,分别为11.6%和9.3%;高收入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最慢,为5.9%。全国农村高、低收入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8.46:1,比上年下降了0.83%。 农村低收入组居民收入增长明显。2019年,各地持续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聚焦脱贫质量,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农村居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3%,比上年加快5.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居民6.7个百分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农村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今年10月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1%,增速较上月加快1.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稳步复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潜力大 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由降转增 最近添置的物件,哪个最能提升幸福感? “建了淋浴房,装上智能热水器,一共花了5500多元,真是值!”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跃进村村民胡敏说,“过去一到冬天,洗澡要去大澡堂,如今方便多了。” “客厅有柜式空调,卧室装了挂式空调。这几天,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空调一开,暖风呼呼地吹,过冬不遭罪。”细数这些年添置的大件,胡敏打开话匣子,电视从“大疙瘩”变成大屏幕,洗衣机升级成全自动,家里还买了电动车、面包车…… 消费升级同样发生在四川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算算这些年电费变化,就知道村民消费水平噌噌涨。以前每家每年用电几十千瓦时,现在每家每月用电就有几十千瓦时。”村党支部书记蒋光慧说,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经成了“标配”,全村小汽车有几十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430元,由上半年下降1.6%转为增长0.8%,名义增速年内首次由降转增,农村消费市场动能充沛。 农村消费热情为何高涨? 口袋越来越鼓,农民敢消费。“这些年收入高了,买东西底气足了,日子越过越好。”胡敏在村里卫生纸厂上班,老伴儿承揽附近建房工程,全家一年收入能有10万多元。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被逐步唤醒,农村消费市场不断活跃,为我国消费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介绍,一方面,农村消费水平提升,城乡消费更加平衡,能够促进我国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另一方面,在城市市场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在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企业可以挖掘新增长点。 优惠政策落地,农民愿消费。汽车、家电、餐饮等大宗消费、重点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顶梁柱,也是打开农村消费市场的重点。 多部门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介绍,农村地区具有推广新能源汽车诸多优势条件,为促进适合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升级,多部门7月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据初步统计,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近4个月销量已超过18万辆。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有利条件不断释放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 亮点足 1—10月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8% 群山环抱的廖店村,过去因交通不便,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出不去,消费品进不来。 一根网线改变了廖店村。今年6月,在县里支持下,多家快递公司把快递点延伸到村。“快递点就设在村委会大院,村民动动手指,就能享受送货上门服务。每天村里能有50多件快递。”蒋光慧说。 优质消费品下乡,土特产品出山。村里发展3500多亩山茶、3000多亩脆红李。不少村民搞起电商,“网红”农产品、乡村直播员涌现。“农产品销路不用愁,一亩茶叶收入达5000元,脆红李亩均收入更是过万元。预计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能达1.8万元。”蒋光慧说。 电商进村,是农村消费一大亮点。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8.8%;前三季度,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34.3%。“电商畅通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渠道,进一步拉近城乡距离,促进下沉市场消费崛起,提升农村消费便利化。”李国祥说。 让农村电商从“一时火”到“时时火”,还有短板需要补齐。“冷链物流、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欠账多;农村点多面散,物流成本高,市场主体布局农村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洪涛介绍。 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物流体系。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累计支持1338个县,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覆盖;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2000多个,乡村电商站点14万个。 此外,农村消费市场面临优质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农民消费理念从‘不讲究’向‘不将就’转变,更加追求产品品质。但同时,农村地区的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商店等布局少,农民买不到想买的。”李国祥建议,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建设,构建大型市场、流动集市和便利商超相互配合的网络。各类市场也应积极研发生产更多贴近农民的产品, 让农民能买到品类多、品质好、品牌优的商品。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扩大县域乡镇消费为抓手带动农村消费,发挥以城带乡作用,加快形成城乡消费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监管 为农民营造舒心的消费环境 让农村消费持续强劲,要有完善的“硬设施”,更要打造有序健康的“软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 近日,在徐州睢宁县,一场整治农村市场“三无”“山寨”产品行动开展。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户160余户,立案7起,查扣涉嫌问题食品55件(箱)。当地还在农村集贸市场设立投诉服务窗口,鼓励村民提供相关线索。 “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势在必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农村消费市场有其特殊性,市场主体点多面广,其中一些是流动商贩;基层监管力量薄弱,难以触及各个角落。这些都给了不法商贩可乘之机。 刘俊海介绍,从商品种类上看,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服装鞋帽等“三无”“山寨”产品是监管重点。从时间上,农村庙会、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是侵权高发期。有关部门应出台针对性措施,维护农村市场秩序。 不能让农村成为监管死角。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5部门联合部署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关注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商、小餐馆、校园周边小超市小商店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关注传统节令食品集中上市、群众集中消费、食品消费量大的重要时间节点,重拳出击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维护农村市场秩序,离不开农民消费维权意识的提升。”李国祥说。农民对商品品牌和品质的鉴别能力需要提升。 李国祥建议,一方面可在集贸市场,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集中宣讲;另一方面,结合社区网格化治理,开设流动维权窗口等,强化监管力量,降低维权成本。
原标题:前三季度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稳中有进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产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农民收入形势逐季好转,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乡村产业实现增收。“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农业农村部就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目前,粮食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产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农民收入12297元,同比增长1.6%。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今年农业丰收来之不易。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 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魏百刚介绍,今年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加24.2亿斤和20.6亿斤,特别是早稻面积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秋粮收获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将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5.8%,优质稻谷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面积预计连续5年增加。 农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提前一年实现既定目标;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600万亩,超过年度目标60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明显增加,前三季度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7%以上,稳定在较高水平。 长江禁捕退捕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已累计处置渔船8.4万艘、退出渔民17.97万人,基本完成退捕任务;退捕渔民落实社会保障16.87万人,占核定任务量的93.32%;转产就业11.84万人,占需转产就业人数的93.57%;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2.45万艘、违规网具17.51万张,为明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打下坚实基础。 在做好秋收的同时,秋冬种已经全面展开。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已经近六成,比去年同期快了3个百分点,冬油菜播种过四成。“今年秋种的地区大部分墒情适宜,比较有利于秋冬种顺利开展。”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说。 农民收入形势逐季好转,实际增速由负转正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民增收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收入形势如何?“总的看,随着农民就业渠道有效拓宽,农业丰产又增收,农民收入形势逐季好转。”魏百刚说。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速由负转正,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增速1.9个百分点。 一方面,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开展专场招聘,组织“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送服务,确保安全有序返岗务工。第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达到了1.79亿人,比二季度增加了200万人;月均收入4035元,同比增长2.1%。 ――对留乡返乡农民工,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落实一次性创业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设公益性岗位等。目前,返乡留乡农民工已基本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或灵活就业。 另一方面,着力促进乡村产业增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引导扩大优质专用小麦、水稻生产,推广订单生产;大力发展代种代耕、统防统治等生产托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5亿亩次;建立产销对接平台,力争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加快恢复乡村产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预计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0万亿元。农家乐、餐饮民宿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全面开放,农业农村部和文化旅游部联合推荐的1000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十一”期间成为城乡居民赏秋出游的打卡地。农产品线上销售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预计前三季度网络零售额超过3000亿元。 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魏百刚介绍,832个贫困县目前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72%的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贫举措。 “去年农民收入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年只要农民收入保持正增长,就能巩固住这个目标。”魏百刚表示,距年底还有将近3个月,为了进一步巩固好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接下来将落实好中晚稻收购政策,强化产销衔接,抢抓窗口期增加务工收入,并配合人社部门做好岁末年尾农民工欠薪督察等方面工作,让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能够及时足额拿到收入,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任务繁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魏百刚介绍,对此,农业农村部年初专门研究制定印发了全年重点工作部署实施意见,确定了37项重点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很多项已基本完成。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等7部委印发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政策文件,明确了11个补短板重点领域。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到“十四五”期末地方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的推动下,农业农村投资快速回升,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各地加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1―8月份累计支持发行债券1084亿元。在各方面政策和重大项目拉动下,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53亿元,同比增长14.5%,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7个百分点。 “接下来,要继续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魏百刚介绍,对标今年硬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年要确保完成8000万亩;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分类有序推进农村改厕,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确保实现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达到95%,大型规模养殖场达到100%。同时,还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得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如今,农民收入已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9年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已由2015年的2.73∶1缩小到2019年的2.64∶1。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97元,实际增长1.6%,第四季度增速有望继续提高。 农民收入的良好态势,主要得益于多轮驱动:主要农产品产量增、价格好;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增、工资涨;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从农民收入构成上看,家庭经营收入对主产区农民增收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财产性收入受益于农村土地和资产得到盘活;政府对农民收入的支持助推转移性收入增加。这些因素推动农民收入增速跑赢城市居民增速。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较大。近年来,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不断增长,已成为局部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源。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农民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说,亿万农民将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