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海外的或是国内的企业,都有他们的优势,对世华而言就是一个博采众长的学习过程,不断去‘积硅步成千里,积点滴成江河’,所以我们用10年时间才慢慢成长起来。”谦虚,是世华科技董事长顾正青在采访中,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这位80后董事长始终把自己和世华科技定义为行业内的“学生”。正是这份谦虚,让世华科技在顾正青的掌舵下,从最初的“拾人牙慧”,到如今的“登堂入室”,用10年时间打破了功能性材料海外龙头的技术垄断,成功跻身该领域的第一梯队。如今,登陆科创板,让这位“学生”得以集中资源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功能性材料这一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矢志创业 立一块招牌2010年1月27日,iPhone问世后的第三年,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发布了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iPad。同一年,年仅27岁的顾正青刚刚离职,正谋划着自己的创业之路。“创业都是逼出来的。”顾正青笑着说道,“当时我刚结婚,各种各样的压力就来了,包括个人的自我价值,还有家庭的责任和担当。”曾经接触过功能性材料,并对其了解和调研长达2年之久的顾正青,看到了这一细分领域的光明前景,世华科技由此诞生。所谓功能性材料,是指将具有特定功能(如粘接、导电、电磁屏蔽、绝缘等)的高分子功能涂层,通过精密涂布等工艺与不同特性的基材载体(如PET膜、PI膜、铜箔等)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功能性材料。然而,面对创业之初有限的资源和条件,“耗不起”的顾正青只能定位公司产品于“快捷”二字。“当时条件有限,精密制程应用材料是一个相对复杂,但认证比较快捷的产品。它不需要经过终端客户前期的产品性能认证,而只需要直接客户也就是加工厂商将公司产品加工成功能器件,并获得终端客户认证即可,相比电子复合功能材料和光电显示模组材料,减少了终端客户前期的产品性能认证。”顾正青回忆道。iPad问世的当年,全球范围内共销售出1500万部,实现了平板电脑市场从“0”到“1”的跨越。与此同时,仅靠一件产品,顾正青的世华科技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在功能性材料领域站稳脚跟。“国际大品牌友商的目标是那些在产品里的关键材料,因为料件很多,物量很大,价格很高。而那些标准很高,又是定制化的小料件,因为没有太多物量,友商也不想做,苹果就给到了世华。”顾正青表示,当年海外巨头们认为“食之无味”的小料件,让刚成立不久的世华科技“甘之如饴”,也由此进入苹果公司的供应体系。而回忆起第一次接到客户电话,被告知公司产品被用在iPad上时,顾正青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时临近春节,我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突然接到电话,说公司的材料用上了,马上要放量生产。我当时送完家人后一顿饭也没吃,直接回了苏州。”就这样,2011年的春节,世华科技的生产一直持续到除夕夜,在短暂放假3天后,大年初三便又恢复生产。正是这一年春节期间的加班加点,世华科技赚到了“第一桶金”,开启了“滚雪球”式的发展之路,也让顾正青更加坚定“一定要做功能性材料”。十年积累 换一份口碑“一个料件不管量的大小,对世华的意义都一样,因为都是功能性材料,都上终端图纸,都由苹果直接定价,而且采购完全根据苹果的出货量,其他公司无法替换。”精密制程应用材料的初战告捷,让世华科技得以在功能性材料领域迈开双腿,大步向前。消费电子领域中,苹果公司备受关注。在精密制程应用材料持续与客户建立供货关系后,世华科技的功能性材料也逐渐叩开苹果公司的“大门”。从最初的一两颗料件,到如今的100颗,从以前的微量生产,到陆陆续续的放量需求,如今的世华科技已与苹果公司形成深度的产业链合作,成为与海外巨头们平起平坐的核心功能性材料供应商。问及其中的奥秘,顾正青认为研发、产品、服务的三位合一至关重要。研发方面,顾正青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路线,通过多年来的研发与实践,逐步掌握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合技术与接枝改性、功能涂层配方设计、纳米级高精密涂布、功能涂层均相融合、耐高温材料合成、抗翘曲材料合成、生物基粘接材料合成等诸多核心技术。招股书显示,公司已取得各类授权专利共52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我们只做功能性材料,而功能性材料是以粘接为特性,在这基础上有很多的功能性,比如导电、屏蔽、散热等,在不同的综合性能下,如何进行匹配,这就是世华的核心能力。”顾正青介绍道。“真正有意义的是能给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顾正青如是说。在他看来,世华科技多年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沉淀,已形成矩阵式研发,可以柔性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在此基础上,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体现出的优质服务,成为世华科技与海外巨头竞争的“加分项”。事实上,按照苹果公司的认证流程,从最初提出需求,到样品的实验室检测,再到小批量生产测试,最后进入量产图纸,整个周期需求约一年半的时间。而对世华科技而言,已经供应苹果公司的100多颗料件悉数获得认证,至少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百般应用 得一片市场作为自动化生产及元器件保护的重要材料基础,又是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华科技的功能性材料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苹果公司、三星公司等多家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并与其产业链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同时,中国是全球消费电子终端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我们在募投项目里,有一部分要引进行业内的关键硬件,再加上我们的技术和市场沉淀,我们要把资源相对集中,突破一些国内公司还是空白的领域。”在顾正青看来,当下是世华科技集中资源“爆破”细分市场的最好时机。“我们也在小批量地做一些应用,是相对比较前沿一部分,但距离产业化还需要一些时间。”事实上,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功能性材料在消费电子领域之外应用之广,超乎想象。放大视野范围,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医疗机械等高新技术领域正在与新材料产业加速融合,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从世华科技的竞争对手就可见一斑——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对标的3M、Nitto、Tesa等公司,无一不是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跟这些国际品牌合作,我们的能力也得到提升,然后再服务于国内市场。”顾正青认为,世华科技作为TO B的企业,需要与核心客户建立深度联系,掌握并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推动国内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研发边际成本消化后,世华就可以给国内带来高性价比的产品,把一条路走久了就能变成行业的能力。”因此,在谈及未来规划时,顾正青表示,世华科技在继续服务高端客户、持续投入研发创新的同时,也会寻求产品的规模化,并积极探索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比如新能源汽车,不仅车内显示屏需要很多功能性材料,动力电池和高压线束其实也都是功能性材料,我们也有汽车体系的相关认证。”顾正青憧憬道,“现在就是产能受限,只能满足前两块业务。”
行业前期研发周期很长,一款产品往往要研发五六年,认证要两三年,产品使用周期的巅峰却只有三四年。这就要求我们提前为十年后做规划。 12月8日,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迁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作为高端金属粉国内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如今正式开启资本市场新征程。“对于公司而言,这绝对是重大历史时刻。”董事长王利平感慨道。 MLCC材料领域细分龙头 “芯片制程越来越小,从14纳米到7纳米,再到如今的5纳米,整个行业配套的零部件都在变小。”王利平介绍,其中负责给芯片供电的电容设备MLCC的体积也经历着不断迭代。 MLCC又称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由印好电极的陶瓷介质膜片以错位的方式叠合起来,经过一次性高温烧结形成陶瓷芯片,用于为芯片设备供电。其中,极薄的陶瓷片之间以各类超细金属粉为介质,这便是博迁新材的主营产品。“金属粉从早年的800纳米,到如今的80纳米,行业每三四年就会经历一轮迭代。”王利平说。 招股书显示,2017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304.80万元、52760.22万元、48073.69万元、25603.53万元;分别实现利润5861.22万元、12545.62万元、16775.33万元、8876.87万元,整体保持增长态势。综合毛利率方面,近年来也逐步提升至47.6%左右。 博迁新材成立于2010年11月,主营业务为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纳米级及亚微米级镍粉、亚微米级及微米级铜粉、银粉、合金粉。相关材料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镍粉、铜粉主要应用于MLCC的生产,以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工业用途为主。公司是我国首部电容器电极镍粉行业标准唯一起草和制定单位,该标准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工艺设计、工艺装备和过程控制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关键技术都需要通过非常复杂、细致的工艺过程来实现。“客户要用一款新品,光是认证就需要两三年,因此客户选择供应商非常慎重,一旦选定,客户忠诚度非常高。”王利平介绍,目前,公司与三星电机、台湾国巨、台湾华新科、风华高科等电子元器件行业领先企业保持长期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充分说明公司的过硬技术得到业内的充分认可。“不过,该行业最大的客户都集中在日本与韩国,这是博迁产品出口比例高的原因。”据招股书,博迁新材产品出口占比超85%。 招股书显示,博迁新材上市募集资金主要投向“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生产基地建设及搬迁升级项目”“年产1200吨超细纳米金属粉体材料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二代气相分级项目”等。 “要放眼未来十年发展” 王利平对于行业的认知视角非常超前。“该行业前期研发周期很长,一款产品往往要研发五六年,认证要两三年,产品使用周期的巅峰却只有三四年。这就要求我们提前为十年后做规划。”王利平透露,目前公司重点技术积累已比市场应用领先数年,“做这一行,要放眼未来十年发展。” 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行业处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前端,核心驱动因素为终端市场的产品迭代和需求升级,近年来该行业的迭代速度有目共睹。招股书显示,上市后博迁新材将进一步扩大金属粉体产能,扩建多条生产线,同时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研发合金粉体。 除了长期深耕的MLCC领域,博迁新材已将下一个十年的战略眼光投入电动汽车行业。王利平表示:“眼下最大的问题在于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足,这一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电池上。”博迁新材以此为切入点,在电池相关的材料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招股书,未来博迁新材发展的一大着力点是“研发锂电池负极材料并推动产业化”。目前,公司开始在电动汽车电池负极材料方面开展研发。王利平介绍,通过调整电池负极材料,可极大提升电池的充电效率,从而大大延长汽车的续航里程。 如今博迁新材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拥有各项专利,且许多设备的核心部件都由公司自主研发生产。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王利平充满信心:“相信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等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罗牛山公告,根据反馈意见的要求,公司需在回复期限内清理包括未开发土地在内的房地产业务。经公司与中介机构审慎研究,综合考虑国家房地产政策及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公司无法在期限内完成清理房地产业务并注销房地产开发资质。公司决定终止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并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撤回相关申请材料。
近期市场行情震荡,昨日两市成交量创下近3个月以来的新低,也是直接带来交易情绪的冰点。 但是作为A股投资代表人物之一的高毅冯柳,丝毫不惧市场的震荡,豪掷上亿资金加仓。 根据昨日盘后大宗交易记录显示,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基金御用营业部深圳国信证券深圳振华路砸下近3亿买入1600万股光启技术。溢价率在14.12%,折合成本便是18.30元/股。 这只股在7月份、8月份被国信证券深圳振华路第一次买入,分别是1500万股、2318.56万股,总共持有5418.17万股,根据其折价率大致估算其成本15.57元/股,持仓市值5.46亿。 1 PPT公司 光启技术,很多人说它是"披着皇帝新衣的PPT公司",老板叫刘若鹏,被称为是"深圳新生代科技专家",2009年从美国杜克大学回来后,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隐形衣",这一成果被《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 这种隐形衣类似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而变化,其关键原理是"形状和材料",形状用来消除大部分的回波,材料用来吸收电磁波以至于不被雷达发现,给人视觉上形成一种隐身的感觉。这种黑科技用于军事上,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提升作战能力,这种材料被称为"隐身材料"。 光启技术的前身是做汽车零配件的"龙生股份",通过先定增募资再资产注入的方式,以4.46亿的自有资金并购了超材料业务主体"光启尖端",形成商誉3.21亿。保留原有汽车零配件业务,切入了军工尖端装备"超材料"领域,摇身一变"光启技术"。 但是上市之后并没有好好发展业务,在资本市场混的风生水起,刘若鹏在A股、港股以及澳洲各有一家上市公司,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业务上,含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整体利润也就1.28亿,2017年,光启技术切入超材料业务后,公司的收益质量反而大幅下滑,核心利润在2017年达到历年顶点后,2018年、2019年反而下滑到比之前只做汽车零部件还差的水平。直到2020年上半年,超材料业务的营收才第一次超过原来的汽车零部件业务。 8月27日,光启技术发布半年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26亿元,同比增长13.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7063万元,同比增长40.1%,报告期内,超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6%,占合并营业收入的比例从30.93%大幅增长到61.46%。 所以本来在前两年业务下滑,光启技术的股价表现平平,一直被吐槽,但是今年其股价走出一波大行情,成为今年妖股代表。从7月初到8月中旬高点位置,累计涨幅近4倍。 值得一提的是,冯柳在光启技术股价启动后第一波调整期也就是8月17日通过大宗交易买进,次日马上开启第二波上涨行情。不得不说冯柳买入的时机之准,同时在8月份持续加仓。 2 光启技术为什么成妖股? 首先是它的产能,在7月份,光启技术公告公司产能打满,银星基地完成产能扩建,产能提升至8000公斤,计划投资总额为14.9亿的顺德基地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预计今年12月投产,产能可以达到40000公斤,能满足客户对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未来3-5年的交付需求。 同时,一份“光启尖端通过成都某重要客户的外包合格供方资格审查”的公告显示,光启技术已经拿下航空领域的重要客户,并且由超材料成品供应商,晋升成为航空“成品+机体结构”的双料供应商,获客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另外,军工行业在7月份非常强势,主要因为从2015年至今,军工调整了五年,很多股票回到了历史低位,属于超跌,同时军工企业业绩出现明显的转折性增长再加上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同时又即将迎来“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在国防军工板块上的持续投入。 在利好和行业趋势景气的情况下,光启技术成为今年军工行情的龙头股,但是募投项目还能不能顺利推进,还要且看。而且股价已经被炒作上去了,作为以前一直割韭菜的光启技术不出意料的出现大笔减持。 尽管光启技术无论是业绩还是业务发展均是疑点重重,高毅冯柳已经累计买进光启技术近8个亿的仓位,不过持仓成本很低,在这只票的浮盈丰厚。进一步加仓这只问题重重的个股,能否带来较大回报,还很难难说。 3 冯柳的仓位遭遇大回撤 冯柳最知名的便是“弱者体系”,简单来说,就是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去买入目前业绩不太好的公司,以换取后面业绩与估值修复时的更高回报。在近期市场震荡中,冯柳的仓位遭遇的大幅度的回撤。 同仁堂,在8月份初产生一笔巨额大宗交易,买方为国信证券深圳振华路营业部,成本价在26元附近。这家公司是典型的弱者体系。这家公司拥有300多年的老品牌,同时在2009年-2017年间,营收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但是自2018年以来其营收增速跌破10%,2019年更是出现负增长,不及2017年的收入水平。 从2020年财报来看,今年一季度业绩同比更是下降31.56%,仅为2.39亿元,远不及2015年一季度的水平,几乎是来到悬崖边。近期随着市场震荡,同仁堂股价跌幅近13%,近乎接近冯柳持仓的成本价。 博雅生物,以血液制品业务为主,集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产业集团。产品包括血液制品、糖尿病及抗感染类化学药、生化药等,其中纤维蛋白原产品收得率和市场份额排在全国前列。 在过去四年,博雅生物的经营性现金流金额分别为1.99亿元、-2381.62亿元、3490.27亿元和-1.15亿元,合计为0.35亿元。但是,同期的净利润却分别为2.72亿元、3.57亿元、4.69亿元和4.26亿元,合计为15.24亿元。净现比仅为2.3%,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这家公司在9月份,其控股方高特佳董事长蔡达建的妻子在网上发了一篇公开信,指出了蔡老板保养女秘书十多年,矛头指向蔡老板婚外情导致经营不善,滥用公司费用携小秘游山玩水,并导致丹霞生物并购失控的种种劣迹,被深交所月内两发函,股价表现萎靡,近期股价从高点累计回撤近27%。 不过,冯柳却是在博雅生物下跌过程中连续加仓,在9月份通过大宗交易累计买入近1.8亿元。在昨日,博雅生物停牌,主要是因为博雅生物高特佳集团拟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不低于69,331,978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数的16%)股份协议转让给华润医药,并将其持有的上市公司全部剩余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华润医药行使。若上述事项最终达成,华润医药将成为博雅生物的实际控制人,极有可能否极泰来。
“不管是海外的或是国内的企业,都有他们的优势,对世华而言就是一个博采众长的学习过程,不断去‘积硅步成千里,积点滴成江河’,所以我们用10年时间才慢慢成长起来。”谦虚,是世华科技董事长顾正青在采访中,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这位80后董事长始终把自己和世华科技定义为行业内的“学生”。 正是这份谦虚,让世华科技在顾正青的掌舵下,从最初的“拾人牙慧”,到如今的“登堂入室”,用10年时间打破了功能性材料海外龙头的技术垄断,成功跻身该领域的第一梯队。 如今,登陆科创板,让这位“学生”得以集中资源攻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功能性材料这一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矢志创业 立一块招牌 2010年1月27日,iPhone问世后的第三年,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芳草地艺术中心发布了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iPad。同一年,年仅27岁的顾正青刚刚离职,正谋划着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都是逼出来的。”顾正青笑着说道,“当时我刚结婚,各种各样的压力就来了,包括个人的自我价值,还有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曾经接触过功能性材料,并对其了解和调研长达2年之久的顾正青,看到了这一细分领域的光明前景,世华科技由此诞生。 所谓功能性材料,是指将具有特定功能(如粘接、导电、电磁屏蔽、绝缘等)的高分子功能涂层,通过精密涂布等工艺与不同特性的基材载体(如PET膜、PI膜、铜箔等)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功能性材料。 然而,面对创业之初有限的资源和条件,“耗不起”的顾正青只能定位公司产品于“快捷”二字。“当时条件有限,精密制程应用材料是一个相对复杂,但认证比较快捷的产品。它不需要经过终端客户前期的产品性能认证,而只需要直接客户也就是加工厂商将公司产品加工成功能器件,并获得终端客户认证即可,相比电子复合功能材料和光电显示模组材料,减少了终端客户前期的产品性能认证。”顾正青回忆道。 iPad问世的当年,全球范围内共销售出1500万部,实现了平板电脑市场从“0”到“1”的跨越。与此同时,仅靠一件产品,顾正青的世华科技也实现了从无到有,在功能性材料领域站稳脚跟。 “国际大品牌友商的目标是那些在产品里的关键材料,因为料件很多,物量很大,价格很高。而那些标准很高,又是定制化的小料件,因为没有太多物量,友商也不想做,苹果就给到了世华。”顾正青表示,当年海外巨头们认为“食之无味”的小料件,让刚成立不久的世华科技“甘之如饴”,也由此进入苹果公司的供应体系。 而回忆起第一次接到客户电话,被告知公司产品被用在iPad上时,顾正青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时临近春节,我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突然接到电话,说公司的材料用上了,马上要放量生产。我当时送完家人后一顿饭也没吃,直接回了苏州。” 就这样,2011年的春节,世华科技的生产一直持续到除夕夜,在短暂放假3天后,大年初三便又恢复生产。正是这一年春节期间的加班加点,世华科技赚到了“第一桶金”,开启了“滚雪球”式的发展之路,也让顾正青更加坚定“一定要做功能性材料”。 十年积累 换一份口碑 “一个料件不管量的大小,对世华的意义都一样,因为都是功能性材料,都上终端图纸,都由苹果直接定价,而且采购完全根据苹果的出货量,其他公司无法替换。”精密制程应用材料的初战告捷,让世华科技得以在功能性材料领域迈开双腿,大步向前。 消费电子领域中,苹果公司备受关注。在精密制程应用材料持续与客户建立供货关系后,世华科技的功能性材料也逐渐叩开苹果公司的“大门”。从最初的一两颗料件,到如今的100颗,从以前的微量生产,到陆陆续续的放量需求,如今的世华科技已与苹果公司形成深度的产业链合作,成为与海外巨头们平起平坐的核心功能性材料供应商。 问及其中的奥秘,顾正青认为研发、产品、服务的三位合一至关重要。 研发方面,顾正青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路线,通过多年来的研发与实践,逐步掌握了高分子聚合物聚合技术与接枝改性、功能涂层配方设计、纳米级高精密涂布、功能涂层均相融合、耐高温材料合成、抗翘曲材料合成、生物基粘接材料合成等诸多核心技术。 招股书显示,公司已取得各类授权专利共52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我们只做功能性材料,而功能性材料是以粘接为特性,在这基础上有很多的功能性,比如导电、屏蔽、散热等,在不同的综合性能下,如何进行匹配,这就是世华的核心能力。”顾正青介绍道。 “真正有意义的是能给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顾正青如是说。 在他看来,世华科技多年在技术和研发上的沉淀,已形成矩阵式研发,可以柔性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在此基础上,及时响应客户需求体现出的优质服务,成为世华科技与海外巨头竞争的“加分项”。 事实上,按照苹果公司的认证流程,从最初提出需求,到样品的实验室检测,再到小批量生产测试,最后进入量产图纸,整个周期需求约一年半的时间。而对世华科技而言,已经供应苹果公司的100多颗料件悉数获得认证,至少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百般应用 得一片市场 作为自动化生产及元器件保护的重要材料基础,又是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世华科技的功能性材料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苹果公司、三星公司等多家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并与其产业链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 同时,中国是全球消费电子终端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我们在募投项目里,有一部分要引进行业内的关键硬件,再加上我们的技术和市场沉淀,我们要把资源相对集中,突破一些国内公司还是空白的领域。”在顾正青看来,当下是世华科技集中资源“爆破”细分市场的最好时机。“我们也在小批量地做一些应用,是相对比较前沿一部分,但距离产业化还需要一些时间。” 事实上,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功能性材料在消费电子领域之外应用之广,超乎想象。放大视野范围,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医疗机械等高新技术领域正在与新材料产业加速融合,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从世华科技的竞争对手就可见一斑——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对标的3M、Nitto、Tesa等公司,无一不是国际知名的跨国企业。 “跟这些国际品牌合作,我们的能力也得到提升,然后再服务于国内市场。”顾正青认为,世华科技作为TO B的企业,需要与核心客户建立深度联系,掌握并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推动国内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研发边际成本消化后,世华就可以给国内带来高性价比的产品,把一条路走久了就能变成行业的能力。” 因此,在谈及未来规划时,顾正青表示,世华科技在继续服务高端客户、持续投入研发创新的同时,也会寻求产品的规模化,并积极探索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比如新能源汽车,不仅车内显示屏需要很多功能性材料,动力电池和高压线束其实也都是功能性材料,我们也有汽车体系的相关认证。”顾正青憧憬道,“现在就是产能受限,只能满足前两块业务。”
京泉华17日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氮化镓(GaN)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全球半导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是研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并与SIC、金刚石等半导体材料一起,被誉为是继第一代Ge、Si半导体材料、第二代GaAs、InP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之后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公司目前已在自研自有品牌“京泉华”产品-PD 65W电源适配器中使用该项技术,未来也会有多款产品陆续投放到国内外市场。
9月16日丨国瓷材料(300285.SZ)涨逾5%,报41.99元,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83%,总市值404亿元。 国瓷材料昨日公布,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爱尔创科技有限公司拟引入深圳高瓴醇盈投资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和松柏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两个战略投资者,并签署《投资框架协议》。 各方一致同意投资者对目标公司进行投资,拟通过以不超过5亿元人民币增资目标公司、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受让公司持有目标公司股权的方式对目标公司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