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 一、广义货币增长11.1%,狭义货币增长5.5%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9.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个和2.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当月净回笼现金1537亿元。 二、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207亿美元 4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6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6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 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6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56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6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4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910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04亿元。 4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当月外币贷款增加207亿美元,同比多增413亿美元。 三、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外币存款减少110亿美元 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0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7%。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02.2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1.4个百分点。 4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多增1.0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799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2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71亿元。 4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当月外币存款减少110亿美元,同比多减93亿美元。 四、4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均为1.11% 4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 148.19万亿元,日均成交6.74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2.6%。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6.1%,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4.7%,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6%。 4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11%,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9个和1.3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11%,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33个和1.35个百分点。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3: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注4:报告中的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赛诺医疗公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12.2万元,同比下滑28.84%,主要是疫情影响销售量下降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87.5万元,同比下滑66.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60.8万元,同比下滑71.14%。 受疫情影响销量下降,临近有效期的库存商品增加,赛诺医疗一季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导致资产减值损失增加109.01%。 一季度末,赛诺医疗预付款项683.1万元,较期初增加280.69%,主要是预付原材料款增加;其他非流动资产765.5万元,较期初增加275.26%,主要是临床试验支出及固定资产采购预付款增加所致。 赛诺医疗还提示,由于疫情给公司的销售、研发及市场拓展等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公司预计在下一个报告期期末净利润为正,与上年同期相比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动。 赛诺医疗于2007年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注册资本3.6亿元人民币,在北京、香港、美国、日本、荷兰、法国设有全资子公司。2019年10月,公司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科创板上市企业(股票代码688108.SH)。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赛诺医疗初步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生产和运营体系,业务涵盖心血管、脑血管、结构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的重点领域。已拥有8项核心技术,13种产品管线;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0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和独占许可;产品临床研究结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 赛诺医疗主营产品冠脉药物支架、冠脉球囊、颅内快速交换球囊等使用超过80万个,进入上千家医院,中国、东南亚、南美的数十万患者因此获益。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冠脉药物支架BuMA Supreme是目前唯一获得美国、日本主管机构批准开展大规模临床实验的国产心脏支架产品,2019年7月完成全部1632例病人入组。 (责任编辑:赵金博)
硕世生物公布2020年一季度财报,因一季度新冠检测试剂销量突增,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276.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670.91%。 财报显示,一季度末硕世生物应收账款6807.6万元,较期初增加89.30%,主要系新冠疫情期间公司应急发货导致应收款增加;预付款项1112.8万元,较期初增加369.46%,主要系应急采购新冠试剂的预付材料款;存货5135.2万元,较期初增加170.58%,主要系新冠产品备货所致。 此外,财报数据显示,硕世生物一季度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由上年期的11.95%减至5.87%,大幅减少50.85个百分点。 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10年,坐落于国家级医药高新科技园区--江苏泰州中国医药(600056,股吧)城。硕世生物以分子诊断技术为核心,是集高端诊断试剂、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分子诊断行业的标杆企业,并于2019年12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代码688399。 (责任编辑:赵金博)
蓝光发展三季度末借款余额618.1亿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 段文平)10月22日,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合并口径下的借款余额为618.10亿元,较公司2018年末经审计借款余额569.58亿元增加48.52亿元,2019年1-9月累计新增借款占2018年末经审计净资产270.93亿元的17.91%,低于20%。 在新增的48.52亿元借款中,银行贷款增加22.03亿元,占比8.13%;发行债券增加4.16亿元,占比1.54%;发行资产支持票据减少1.26亿元,占比0.47%;其他借款增加23.59亿元,占比8.71%。 蓝光发展表示,上述新增借款系公司正常经营发展需要而产生。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蓝光发展盈利预计大增。据蓝光发展公告显示,预计公司2019年1-9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约9.38亿元,同比增加约77%;预计公司2019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8.6亿元左右,同比增加71%左右。
7月非税收入大增56%创年内新高,为何高增长? 与税收收入逐月下滑不同,今年非税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5月以来,非税收入同比增速超过了40%。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非税收入2155亿元,同比增长56%,这一增速创年内新高。1~7月,全国非税收入17577亿,同比增长24.8%。 非税收入顾名思义就是税收以外的财政收入,目前主要包括专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等。 为何今年5月份以来非税收入暴增?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今年2万亿元空前规模减税降费造成财政短收,财政收支缺口一方面需要靠政府发债来弥补,但为了控制债务风险,发债规模不宜扩张太大,因此需要动政府存量利益来弥补收支缺口,这反映增加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而5月份开始,今年增值税减税新政效应开始显现,社保降费也在5月实施,为了弥补收支缺口,5月份以来非税收入增长很快。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前7个月,中央非税收入增长1.8倍,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以及部分中央金融企业分红收入,合计增加2120亿元,占全国非税收入增收额的61%,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15.1个百分点。 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以及部分中央金融企业分红收入,归属于非税收入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按照2019年中央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计收入5650亿元,比去年增加2432亿元,同比增长75.6%。这是中央财政弥补收支缺口的重要举措。 施正文表示,大幅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是来自国企央企,是今年中央财政弥补收支缺口的特殊性举措,它动的是政府存量利益,不会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因此这一举措很有必要。 相比于中央非税收入超高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地方非税收入增长10.7%,主要是地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增加856亿元,占全国非税收入增收额的24.5%,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6.1个百分点。 地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反映的是有偿转让国有资源(资产)而取得收入,比如场地和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等等。 与企业和老百姓相关的非税收入,主要是专项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这部分收入今年前7个月同比下降0.8%。今年7月份开始,3000亿元降费举措正式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有望进一步减少。 “根据目前官方的非税收入数据来看,跟企业和老百姓相关的非税收入仍保持下滑趋势,增收主要来源于政府自己的存量利益这部分,因此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不会增加市场主体负担。”施正文说,在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大背景下,乱收费依然值得高度警惕。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梳理部分省份2018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发现13个省份依然存在乱收费现象。 乱收费集中在四个方面:一些地方有令不行,继续收取已经取消、免征等收费项目;乱设收费项目;违规收取或未及时清退保证金;一些政府部门或单位将自己承担的费用转嫁给企业。 国务院今年高度重视乱收费问题。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已经发文部署进一步加强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工作,新一轮整治乱收费风暴已来,9月底前各部门及商业银行将完成自查自纠,各部委年底前将随机抽查并曝光典型乱收费案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5月召开部分地方减税降费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为减税降费,中央财政做了充分准备,通过增加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利润上缴、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等多种措施,可以平衡全国收支大账。从地方看,也有条件克服困难,实现减税降费落地和财政收支平衡。各地要深挖潜力,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政府存量资产、增加地方国企利润上缴等,做大可用财力“蛋糕”,支持减税降费,决不能搞变通靠增加企业负担来缓解财政收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