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继续深化和各项功能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显著提升。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截至12月15日,今年A股股票市场融资金额达12760亿元,较去年全年融资额增幅近三成。债券市场发行金额同样显著增加,今年前10个月,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47.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两成。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开放举措稳步推进,市场枢纽功能不断增强,直接融资额大幅增加,成为支持疫情防控、助力经济恢复的重要支撑。 直接融资金额显著增长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始终受到各方关注。今年以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有效发挥,市场融资额大幅增长。 从股票市场看,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12月15日,今年A股新股首次发行(IPO)募资金额已超过4480亿元,创下近10年来新高; 包括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在内的股票增发募集金额接近7800亿元;股票市场配股融资约为480亿元。总体看,今年以来,股票市场融资达到12760亿元。此外,今年可转债发行量继续保持高位,融资额达到2630亿元,与2019年全年持平。 股票市场融资规模的显著增长,得益于资本市场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改革落地。特别是2019年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到今年注册制推广到创业板,这些重大改革在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提高了股票发行效率。同时,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落地,相关门槛降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热情高涨,促进了再融资金额增加。 债券市场的发行额在2020年同样增幅较大,特别是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更是显著增长。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债券市场共累计发行各类债券超过4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合计发行达11.7万亿元,同比增长约四成。截至10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约114.6万亿元。 随着直接融资额的增长,我国融资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从结构看,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7%,同比高0.4个百分点;政府债券余额占比16%,同比高1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2.9%,与上年同期持平。 助“六稳”促“六保”成效发挥 当前,我国经济正持续稳定恢复,多项关键经济指标已经由负转正,我国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经济恢复增长过程中,资本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助“六稳”促“六保”的有力支撑。 年初国内疫情出现后,金融管理部门迅速出台多项举措,提升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效能。比如,开通“绿色通道”提升融资效率,减免各项费用等。注册制的实施和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提升了资本市场包容性,众多科创类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创业板、新三板改革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稳步发展等,给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金融服务,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统筹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恢复增长过程中,债券市场各类债券发行量明显增加,在助“六稳”促“六保”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作为仅次于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渠道,今年以来,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额大增,对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市场主体意义重大。包括国债和地方债在内的政府类债券、民营企业发债量、小微金融债等发行量均增长明显;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以及抗疫金融债、信用债等特别品种的发行,成为对冲疫情冲击的特别政策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安排发行3.75万亿元,较去年2.15万亿元大幅提升。从投向看,专项债重点支持促消费惠民生以及“两新一重”建设,有效缓解了地方财力缺口问题,对基建增速、民生领域和经济的拉动产生积极影响。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挥助“六稳”促“六保”积极作用的同时,资本市场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从国际成熟市场看,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尤其是推动科技创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资本市场要肩负起推动创新转型的使命。这次疫情势必助推新产业新科技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深化并实行注册制,推动国内创新创业、科技“硬核”企业发行上市,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畅通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今年IPO企业所属行业中,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等科技公司集中的行业,合计占到年内A股IPO总数的六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为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近日表示,要加快探索形成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和体系。他指出,要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激发企业家精神、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私募股权基金等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用好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政策工具,促进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引导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随着成绩单“预披露”进入高峰期,A股上市公司2020年的业绩表现正逐步揭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7日,沪深两市共有743家A股公司发布了2020年业绩预告。虽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透露出的暖意已足以描摹2020年A股公司的经营情况。 在743家公司中,有346家预喜(包括预增、略增、扭亏及续盈),占比46.57%,其中144家预计净利润最大同比增幅不低于100%,占比19.38%;78家在2019年亏损的公司预计扭亏为盈。分行业看,受益于景气度提升,医药、新能源汽车、农林牧渔等板块2020年业绩增势喜人,是构筑A股公司整体业绩增长的主力。 144家公司预增幅度大 据统计,在743家公司中,预增147家、略增104家、续盈17家、扭亏78家;略减86家、首亏74家、续亏58家、预减58家;另有121家公司不确定。在预喜阵营中,目前有多达144家公司预计2020年净利润最大同比增幅不低于100%,其中40家公司更是预计同比增幅超过200%。 延续上年的情况,2020年业绩预计增幅较大的公司,大部分来自产业景气度改善、主营业务拓展以及创新能力提升。 目前排在业绩增幅排行榜首位的是天赐材料,公司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6.5亿元至7.5亿元,同比增长3882.84%至4495.59%,原因是卡波姆等高毛利产品销量及销售额占比上升,锂离子电池材料电解液市场需求增长,销量较上年同期明显上升,产品原材料自产率提高,毛利率提升。 两家生物医药公司紧随其后。达安基因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20亿元至22亿元,同比增长2069.63%至2286.59%。公司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幅增加。东方生物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5.56亿元,同比增长1795.10%左右。 “扭亏”成为2020年业绩预告的关键词之一。在预计扭亏的78家公司中,不少公司的扭亏已是预料之中的。如汤臣倍健预计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12亿元至16.21亿元,而上年同期公司亏损3.56亿元。公司解释称,2019年计提了商誉减值,导致当期亏损,2020年该风险消除,预计扭亏为盈。 多个行业增长势头好 从业绩增长势头来看,医药、新能源汽车、农林牧渔等板块表现较好,尤其是板块中的龙头公司,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实力。 医药行业高增长主要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包括上文提及的达安基因、东方生物在内,参与抗疫的公司大多实现了业绩的超常规增长。以岭药业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1.52亿元至12.74亿元,同比增长90%至110%。公司表示,报告期内连花清瘟产品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快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则来自消费者的认可。比亚迪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42亿元至46亿元,同比增长160.15%至184.93%。公司表示,“汉”“唐”车型累计大量在手订单,预计将继续推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增长,新能源商用车预计同比大幅增长,燃油车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电子领域玻璃陶瓷及新型智能产品出货量增长迅猛。 不仅是比亚迪,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业绩表现同样火热,如亚华集团、当升科技等均预计业绩大幅增长。 在2019年表现抢眼的农林牧渔有望在2020年续写佳绩。新五丰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至3.6亿元,同比增长279.16%至468.74%,公司给出的业绩增长原因很简单:生猪价格上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A股的一些龙头公司在2019年较大基数的基础上,2020年仍延续了较高的业绩增长势头。立讯精密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70.71亿元至73.06亿元,同比增长50%至55%。汇川技术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18.09亿元至22.85亿元,同比增长90%至140%。公司表示,通用低压变频器、通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新能源乘用车电控等产品收入取得快速增长,同时降本增效效果良好。
近日,咨询机构IDC发布PC市场最新预测指出,2021年中国PC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预计增长10.7%,K12、智慧办公以及政府行业将成为中国PC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因。厂商方面,IDC认为,传统的全球性PC厂商依然有很强的研发、产品和规模优势。 IDC将商用企业分为数字驱动、数字原生、大众跟随、墨守陈规四类企业。最近几年,数字原生化企业数量明显提升,而PC更是助力了企业在未来文化、未来劳动力、未来空间等多方面的转型。预计2021年数字原生企业对于PC的需求量增长率将超过20%。 国泰君安也预计2021年PC出货量将保持强劲。当前,多个零部件出现短缺,例如处理器、面板和其他子组件。鉴于短缺更多是由于业务计划不足而不是技术故障造成的,预计产能不会突然增加。因此预计积压的未完成订单将会进入2021年。此外,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从每个家庭一台PC变为每人一台PC,预计PC出货量和平均售价将强势。 据联想集团发布的财务数据,营业额达到10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税前利润达到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7%。净利润达到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4%。
2021年总体上讲经济形势可能看起来不错,8%甚至于8%以上的增长速度,因为2020年的增长速度比较低,所以2021年按照6%的强度去增长,表现出来的增长速度可能是8%。 在这个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要非常非常明确,双循环这个新格局的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定要打造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 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够有任何的闪失,必须要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我们最终需求的上升,坦率地讲不是来自于我们供给侧质量的提高,供给离不开需求的提高,离不开潜在需求的释放,再高质量的供给也不能够带来增长。 中国现在是14亿人口,还有10亿人口没有进入到中等发展水平,解决这10亿人口的问题是我们提升内需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 怎么办?怎么样释放这10亿人口最终的需求?关键之关键就是一条——城镇化。重要的事说三遍“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是最重要的抓手。 城镇化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够统一认识,学术界、政策界保持密切的沟通,我个人的观点非常明确,一定要按照经济发展、经济地理的格局演变的客观规律去从事我们的工作,去释放内需。 具体一点说,当前正在出现的北方弱、南方强这个新的态势,这恐怕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任何像中国这么一个大的地理环境的国家都是这么一个态势。 我讲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过去40多年的增长,我们的经济至少翻了三番,历史上平均200年才翻一番。过去我们是翻了三番,相当于2000年我们经济的变化。 你想想看,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前,从秦朝统一,到改革开放初年,这2000年我们的经济地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开始的经济中心在西安,在陕西,在甘肃,秦朝是从甘肃起源的,后来又延续到了河南,后来又延续到了河北、北京这一带,后来又延续到了南方,南方指的是江南,还不是广东。这是2000年的变化。 设想一下,过去我们40多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2000年的经济发展的力度,它对我们人口布局的影响当然应该是2000年的尺度的。 如果按这个尺度算,2000年的尺度有什么基本的规律?基本的规律是我们人类技术进步,卫生条件改进了以后,我们人类是从过去习惯于在寒带和温带生活,会转向习惯于在热带生活。 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历史上医学不够发达,我们那个时候最担心的是传染病,传染病夏天最容易通过蚊子、通过脏的水传播,所以南方、热带地区,德国一位历史学家讲过热带没有现代文明,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中国成功的朝代的首都都是在北方,这是有基本的经济、社会、技术的原因的。但是时代变迁了,我们医疗的技术飞速的发展,我们有了抗生素,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大规模的传染病的医疗卫生技术,包括疟疾,包括脑膜炎都能够应对。 所以,自然而然到了这个时刻,人类的生活要重新择居,重新变迁,总体来讲是从天气冷的地方往天气暖和的地方走,这种时候我们的经济发展应该顺应它的发展。只要北方以及西部保持一定的经济规模,不要出现国防、军事等等的隐患。 在这种前提下,我们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保证留在北方的和西部的百姓生活水平能够提高,他的人均生活水平能够跟南方的人同样提高就行了,就不一定非要追求全国各个地区一二三齐步走,总体经济规模保持一致。 要从追求总体规模大致保持一致转向追求各个地区人均的发展规模、人均生活水平、人均的发展指数要保持一致,这是以人为本,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发展道路。 我在此呼吁,在城镇化问题上要研究新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因为我们的尺度,要用上千年的尺度来看未来的城镇化的发展。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也呼吁,在很多资源上,比如节能减排,比如说耕地使用、建设用地使用、产能等等,要允许跨地区进行交易、进行调配,而不要说在每一个地区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把每一个地区都圈定好,你这个地方一定要按某个速度发展,那很可能是什么局面呢?发达地区建设用地不够,节能减排的指标没有,他必须减量发展。经济不发达地区,北方地区有指标,但是找不到投资,这就是造成了我们内部的浪费。
作为A股市场的第一高价股,进入2021年后,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一如既往地受到市场的关注。对于其2021年的表现,一些机构与市场人士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预测。比如,在近日召开的上交所ETF高峰论坛上,面对2100元的贵州茅台,中泰证券(行情600918,诊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直言茅台不贵。而在此之前,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上调贵州茅台目标价30%至2739元,二者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那么2100元的贵州茅台到底贵不贵呢?李迅雷给出的不贵理由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高端消费,如酒消费在2020年快速增长。相比于居民收入增长,茅台的市价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这个理由其实是莫须有的。2020年是疫情年,居民收入增长其实是有限的(目前还没有官方的正式数据),而贵州茅台的股价在2020年上涨了近70%。因此,不知道这个相对合理水平是如何界定的。 实际上,不论上述理由成立与否,其实都不妨碍李迅雷直言茅台不贵的说法。毕竟作为券商来说,唱多是一种职业行为,也即职业性唱多。券商就是靠投资者的交易来吃饭的,如果唱空的话,投资者也就没有了交易,券商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券商是很少有唱空的时候的。券商唱空是真正的“千年等一回”。李迅雷作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自然要与中泰证券的利益保持一致,保持唱多的本色。 而且李迅雷直言茅台不贵也不是没有道理。茅台贵不贵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工薪阶层来说,一个月的收入买不了2股贵州茅台,这贵州茅台当然就贵了。但李迅雷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他说茅台不贵,自然有他不贵的道理。虽然2020年全国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未必乐观,但李迅雷收入增长或许跑赢了贵州茅台股价的上涨呢?毕竟券商的日子在2020年还是相当好过的。 并且贵州茅台贵不贵也要看花的是谁的钱。比如,贵州茅台酒本身,买酒的人不喝,喝酒的人不买。如此一来,喝茅台酒的人自然不会认为茅台酒贵。现在对贵州茅台股票的投资也是这个道理。现在买贵州茅台股票的,大都用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客户的钱,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机构投资者;而作为中小投资者来说,他们用的是自己的钱进行投资,但他们已很少买贵州茅台股票了。因此,在机构的眼里,茅台不贵也是有道理的。 但茅台贵不贵还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就是市盈率指标。在贵州茅台股价站上2100元的时候,其股票的市盈率也站在了59倍,接近60倍的市盈率水平。这意味着即便贵州茅台每年将利润全部用于分红,投资者回本也需要等60年。相信60年之后,目前市场上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你说贵州茅台的股价是贵还是不贵? 也许有人会说,贵州茅台的效益会进一步增长,从而降低股票的市盈率。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但关键在于,贵州茅台的股价并不是静止的,实际上,市场还在炒高茅台的股价。而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是跑不过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的。比如,中金公司直接将贵州茅台的目标价上调了30%,但2021年,贵州茅台的业绩能增长30%吗?毕竟2020年贵州茅台的业绩只增长了10%左右。业绩增长30%,这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 那么,贵州茅台的股价会不会达到2739元呢?这个显然不是中金公司说了算的。这个得由市场说了算。毕竟贵州茅台的市盈率已经接近60倍,已经不属于价值投资的范围。目前市场对贵州茅台股票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博傻,当然,说得好听些就叫抱团取暖。所以,贵州茅台后期的走势,取决于市场的博傻程度,博傻的力量越强大,贵州茅台的股价就会炒得越高。只要博傻力量足够强大,贵州茅台的股价到达2739元也不为奇,甚至可以达到更高。毕竟贵州茅台已经成为博傻者的游戏,投资者需要的就是博傻的胆量。当然,如果投资者没有这个胆量的话,那就观望好了。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0.6%,均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三季度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全球的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