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尚伃 5月15日,统计局公布4月经济数据。华尔街见闻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发表点评认为,4月份各项经济数据反弹,V型复苏的证据链趋于完整。目前从PMI、进出口、社融、工业增加值、消费、投资等数据来看,均支持经济V型反转。 其中,对于债券市场策略,邓海清研究团队认为,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基本面是否确定性回升,这决定了长期债券单边牛市是否存在;二是央行货币政策是否加码宽松,这决定了中短期债券市场单边牛市是否存在;三是央行货币政策何时逆转,这决定了债券市场何时牛转熊。“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基本面已经确定性回升,因此债券单边牛市大概率已经结束;对于第二个问题,央行是否会加码宽松,市场分歧非常大,央行态度也非常模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我们没有读到增量宽松的信息,但是也没有不增量宽松的信息;对于第三个问题,货币政策转向难度非常大,二季度基本不存在,但如果二季度经济增速能够回升至5%以上,那么我们认为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回归是可以看到的,这对债券市场加杠杆套息的逻辑将产生根本性冲击。政策利率的上行可能性目前完全看不到,只有中国经济过热、特别是通胀或者金融系统风险显著上升才会出现,年内出现可能性几乎没有。” 总结来看,邓海清研究团队认为:基本面拐点已经出现,经济大概率V型反转,因此债券单边牛市大概率已经结束;在央行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之前,目前应当是“单边牛市”转为“宽幅震荡市”;最早在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如果经济复苏如预期,则有可能看到市场利率向政策利率的回归,这对当前债券收益率将造成根本性冲击,特别是中短端;整体绝对低利率水平下,建议降低收益预期,避免在整体低利率背景下过度追求高收益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盲目加杠杆、加久期等等;建议寻找收益率曲线斜率、凸度等增厚收益的机会,例如在流动性宽裕时做陡、流动性收敛时做平、蝶式策略(多2年和10年、空5年)等机会。(编辑 乔川川)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经济增长目标、2020年财政赤字率等都将会给出一个总目标,中国也将由此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 那么,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在“后疫情”时代将会如何演绎?本周,《红周刊》面对面栏目专访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他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年四季度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速度和增速都会好于其他主要国家。中国资本市场会更加受到海内外资金的认可,而A股、黄金会是比较好的配置资产。 中国经济大概率“V形”反弹 到四季度恢复至正常水平 《红周刊》:您对我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有何看法? 鲁政委:从总体走势上看,2020年的GDP增长轨迹应该是“V形”反弹。我认为最迟到今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上,而这个反弹预期会一直持续到明年上半年。 《红周刊》:在经历了几年去杠杆后,您认为稳增长和稳杠杆的关系该怎么平衡?会有明显加杠杆过程吗? 鲁政委:杠杆率水平不仅要纵向看,更重要的是横向对比。在此轮疫情之后,其他主要经济体财政大幅扩张,杠杆率显著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杠杆率水平在横向比较下是比较低的,低于其他主要国家。对于国际投资人来说也一样,他们是横向比较的思维,当看到中国的杠杆率水平低于其他很多国家后,就会觉得中国的风险没那么大。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一家企业高于行业平均杠杆率水平,那它是比较危险的;反之那就稳健一些。所以杠杆率不是一个静态概念,当全球主要国家的杠杆率都在上升的时候,中国的杠杆率也有所上升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地看待杠杆率水平。 目前市场预测中国2002年的广义财政赤字率将达到10%左右,当然预算内的财政赤字率不会达到这么高,具体的数字会在5月份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公布。货币政策方面,短端利率(1年期以下)绝大部分已经基本调整到位了,未来下降的空间不是很大;贷款利率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但整体上下一阶段会以财政政策为主。 《红周刊》: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资产来看,政策方面是否会“重拾”房地产投资? 鲁政委:我们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房地产业,既不能认为房地产是洪水猛兽,也不能说要大规模刺激房地产,因为中央已经明确表示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希望在“三稳”的方向之下,房地产行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这也应该是大家所期待的。 《红周刊》:从制造业来说,当前有国家希望跨国企业能搬回本国,您怎么看? 鲁政委:逆全球化不是因为疫情而产生的,而是从2008年以来一直存在的一股潮流,只不过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影响。有媒体报道,美国、日本等有给企业搬家费、让企业搬回本国的言论,但我认为这其中有一定的炒作因素。因为从企业的角度看,搬家费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持续的运营成本才是最重要的。即便美国和日本有些企业把产业链搬出去了,只要中国的商业环境好、运营效率高,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效率就会比搬回美国和日本的企业高。跨国企业搬与不搬,关键看效率。 当然,疫情后,还是会出现一些新的动向。比如一些国家会将重点医药企业纳入战略储备物资的产业链中,要求这类医药企业可能会在国内建设一条生产线,但这并不排斥在国外继续保留一个平行产业链。 在欧美,除非是采取立法的方式,否则,政府官员的言论对企业家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企业主要还是会按照市场规律和竞争逻辑来进行选择。 全球经济“机理”是健康的 预计到明年上半年恢复正常 《红周刊》:市场依然担心此次疫情引发的危机会比2008年或1929年危机更严重。 鲁政委:有观点认为此次危机超过2008年和1929年,是因为一个重要指标——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2008年和1929年时的水平,美国目前的失业人数为2600万,1929年时失业人数为1300万,2008年时失业人数为870万。 目前来看,疫情还没有结束,失业人数还可能增加,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预测,美国失业率最终会达到16%,远超2008年时水平。 但如果从原因来看,这次经济活动停摆是由于疫情的爆发,就像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突然被迫趴下一样,生理机能本身是没问题的;而2008年和1929年的危机是经济本身出现了问题,是“器官衰竭”导致“人”趴下了。所以,同样是严重的失业,但机理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只要疫情导致的停工时间不会太长,就不会出现像之前一样的危机情况。 而实际上,无论疫苗何时投入使用,我也认为停工的时间其实不会特别长。因为大家在家待的时间越长,复工复产的意愿就越强烈,所以我认为不会出现经济危机和大萧条,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应该已经过去了。虽然国外患病人数还在增加,但感染人数爆发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了,未来会逐步回落。我判断全球经济的低点会在今年二季度出现,三季度经济增速会好于二季度,一直恢复到明年上半年,之后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正常水平。 《红周刊》:那么怎么出现了原油期货负价格现象呢? 鲁政委:从交易细节来看,这是一次由于库容不足所导致的对于无法进行实物交割者的“逼多”行为,但从实质上看,这也表明美国原油期货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考虑此次负油价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很多国外交易者实际上是很难在其内陆的库欣地区(WTI期货合约交割地)进行实物交割的。因此,我认为,未来WTI这个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会逐渐下降,全球投资人会产生寻找更为合适的新定价锚市场的潜在诉求。 必须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扩展一下视野,短期来看,负油价是个奇葩。但从长期来看,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因为原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而碳一旦排放出来就很难被消弭、捕捉。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所能容忍的温度升高是有上限的,这就意味着地球对碳的库容也是有极限的。一旦越过某一个边界,石油、煤炭最终很可能都要变成负资产,到那时就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红周刊》:还有美联储释放巨量流动性的问题,这可能正埋下新的重大隐患? 鲁政委:我认为还好,美联储从2008年释放大量流动性之后,然后从2011年前后便开始为退出做准备,最终一直到2018年到达了加息周期的顶部,所以他们已有了QE退出的经验。 另外,大家不能机械地看货币发行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货币量和人们的心理有关系,不能因为我们看到直接从美联储那里释放了很多所谓的“水”出来,就认为经济里面的“水”很多。实际上,影响“水”的多少的是双层机制,一层是央行,另外一层是经济本身,后者对应货币的流通速度。而流通速度跟经济增长情况有关,以前实体经济正常运转时,央行释放的1块钱,可以变成5块钱,但疫情导致了很多企业停工,货币流动速度变慢了,1块钱只能变成3块钱,另外2块钱需要靠央行来补足,所以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没有我们感受到的那么多。近期美元指数一直在走强,也是这个原因。 全球“水漫金山” 股市、黄金是“方舟” 《红周刊》:现在各个国家的投资人都在担心自己国家的货币贬值,您认为全球资产的“锚”是什么? 鲁政委:在危机中,大家都在寻找稳定的“锚”,但问题是我们有过“锚”吗?黄金价格的波动性极高,已经从昔日的货币王座上跌落了下来。货币有两个价格,在国内表现为利率,在国外表现为汇率,任何一个下降都是一种货币条件的放松,国内降息能舒缓经济,所以不应该认为人民币走弱对经济不利。 还有观点认为,一些优质企业可以当作资产“锚”,因为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这些企业依然赚钱。但实际上,有两重因素导致了这些企业股价的上涨:第一重因素,是这些企业业绩增长带来了股价上涨,跟货币没有任何关系;第二重因素,是货币因素,如果一家企业盈利没有增长,股价还在上涨,这就和发行货币有关系了。 《红周刊》: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哪些是能够避险的资产? 鲁政委:在全球“水漫金山”的时候,只能投资于“实物资产”以规避风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经济学上的“实物资产”,第一类是股票,第二类是房子,第三类是黄金这样的资产。我认为,目前股票是在长期最值得增加配置的资产,但要做组合投资;贵金属未来也还会有较好的增长空间;矿产也是比较好的配置方向,但要做区分。 《红周刊》:A股的估值会水涨船高吗? 鲁政委:估值水涨船高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共同规律,但估值的上涨也需要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货币政策偏宽松,中国经济前景更明朗,企业复工也在稳步推进,我们现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 但海外投资人对我国A股熟悉程度仍有待深入,在我们谈中国资产的吸引力的时候,我们真正需要使用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差异。我国的规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高,海外投资人越熟悉,风险调整因子的影响就越会小。■ (本文已刊发于5月2日的《红周刊》)原标题《中国经济有V形反弹可能 “水漫金山”下配置资产首选股票——专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
公募看降准:利好企业盈利改善,关注A股科技硬资产板块 9月6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作为资本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公募基金对降准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记者从股市、债市及降准原因三方面梳理了各家观点。机构看降准,都在关注什么? A股:看好科技和消费 华夏基金认为,此次降准与9月中旬税期形成对冲,而且定向降准分两次实施,资金有序释放下依然延续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基调,而非大水漫灌。降准有利于企业盈利改善,结合国内环境,建议关注景气度正出现积极变化的科技硬资产和可选消费板块。 星石投资认为,此次降准主要目标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对资本市场形成实质提振,有利于科技行情继续走强。 国泰基金表示,对短期A股市场比较乐观,本轮行情预计还会持续。近期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增加。我们相对看好的行业包括流动性宽松利好的券商,景气度不断提升且有望持续的5G、计算机和新能源板块(光伏、风电)以及行业有望触底回升的汽车。 平安基金认为,全面加额外定向降准,力度比较大,除了货币政策外,专项债的落实和明年专项债额度的提前释放这几天也有针对性部署。包括汽车,消费,农村建设,区域经济,高端制造业等主题政策最近也持续发酵,主要经济体PMI滑落至景气度以下表征全球衰退风险加剧,国内严控地产、基建复苏乏力导致经济潜在压力加大。 博时宏观表示,全球央行重新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国内逆周期调控也进入新一轮的升级,但目前还有一个关键的约束条件没有明确放松,那就是对于债务和杠杆的态度,只有看到这一点出现边际松动,基建的反弹力度才可能比较明显,否则在财政压力和隐性债务规范等约束下,基建的反弹力度会比较有限。 九泰基金认为,从A股市场近期表现来看,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及韧性,且走出强劲回升的态势,上证指数实现日K线“五连阳”,明显优于同期美股走势。而降准降息或将使资本的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 宏观:有利于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宽松 对宏观经济及债券市场,各家基金公司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夏基金认为,对宏观经济影响看,降准对经济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尤其是定向降准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精准传导;从交易的节奏上看,目前市场宽松预期已经重启,短期内市场的乐观情绪有望延续。 朱雀基金认为,此次降准除了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还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缓解了银行负债成本压力,预计在LPR和MLF挂钩的情况下,后续央行可能会进一步下调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利率,从而带动实体融资成本的下行。 总体来看,本次降准对于股市和债市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在融资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本次降准操作和后续可能的降息,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强,对股票市场整体估值的提升和盈利预期的上行有所带动。 国泰基金认为,本次降准在市场的整体预期之中,整体货币政策加码信号进一步明确。 九泰基金宏观策略组认为,此次降准采取普遍降准加定向降准的组合形式,为四年来首次。随着市场流动性增强,对股票、债券等大类资产也具有普惠效应。全面降准之后,银行的资金成本也会下降,有助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一定实质作用。 南方基金认为,降准对股市和债市将产生积极影响。 从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上看,本次降准或比较有限。首先,国常会提出降准之后,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已经非常充分,本次降准的幅度并未超过市场预期,算是利多兑现。其次,本轮债券牛市以来,已经经历了多次降准,市场对降准的反映也在逐渐钝化。再者,流动性环境持续处在中性、甚至偶尔中性偏紧的状态中。因此,我们认为,降准事件虽然改善了短期的资金面环境,但中长期的逻辑,依然需要等待基本面的进一步下行和央行货币政策的更明确的转向放松。 平安基金认为,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下行有待MLF/OMO利率下调。此次降准是对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确认;不过,国常会透露降准之后,市场对此次降准已经有预期,考虑到前期无风险收益率已经明显下行、当前已处于绝对低位,我们认为因此次降准带来的收益率下行空间相对有限;中长期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如果出现MLF利率下调或者OMO利率下调,则央行加码宽松得以确认,债券收益率下行空间有望再次打开,但如果未出现前述情形,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可能步入震荡。 时机:为何此时降准? 对于为何选择这个时点降准,各家公募基金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博时宏观表示,全面降准加额外定向降准,力度比较大,除了货币政策外,专项债的落实和明年专项债额度的提前释放这几天也有针对性部署。包括汽车、消费、农村建设、区域经济、高端制造业等主题政策最近也持续发酵,主要经济体PMI滑落至景气度以下表征全球衰退风险加剧,国内严控地产、基建复苏乏力导致经济潜在压力加大。 南方基金认为,降准有利于经济企稳,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稳健灵活到稳健略宽松,是逆周期调节政策加码的表现,但仍属于结构性宽松,并非大水漫灌。近期经济数据走弱,降准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托底经济的作用,体现了保经济和保就业的思路。此外,对省内经营的城商行定向降准能够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 汇丰晋信首席宏观及策略师闵良超认为,本次降准意图是落实中央关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措施。目前是经济退和政策进的组合,不同阶段对于权益市场的影响不同。而目前,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助于权益市场,如果经济阶段性企稳,则有助于风险溢价的均值修复。 华夏基金认为,观察2018年起,国务院释放宽松信号后,央行通常在4-18天内会有实质性响应,本次降准即为9月4日国常会“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方针下的落地举措。降准意在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额外对部分城商行降准1个百分点,能够更好实现货币政策传导,也显示大力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政策方向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