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日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19.3%,比上季提高6.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5.2个百分点。其中,62.0%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37.4%认为“正常”,0.6%认为“偏热”。二产品销售价格感受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产品销售价格感受指数为43.2%,比上季提高3.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4.1个百分点。其中,7.7%的企业家认为本季产品销售价格比上季“上升”,71.0%认为“持平”,21.2%认为“下降”。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为52.8%,比上季低4.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5.9个百分点。其中,17.9%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季“上升”,69.8%认为“持平”,12.3%认为“下降”。三出口订单指数和国内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为32.0%,比上季提高13.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4.3个百分点。其中,12.4%的企业家认为出口订单比上季“增加”,39.3%认为“持平”,48.3%认为“减少”。国内订单指数为50.9%,比上季提高33.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28.1%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国内订单比上季“增加”,45.6%认为“持平”,26.3%认为“减少”。四资金周转指数和销货款回笼指数资金周转指数为51.6%,比上季提高6.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6.2个百分点。其中,24.0%的企业家认为本季资金周转状况“良好”,55.3%认为“一般”,20.7%认为“困难”。销货款回笼指数为53.4%,比上季提高7.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8.9个百分点。其中,23.5%的企业家认为本季销货款回笼状况“良好”,59.9%认为“一般”,16.6%认为“困难”。五经营景气指数和盈利指数经营景气指数为42.7%,比上季提高1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2.2个百分点。其中,11.2%的企业家认为本季企业经营状况“较好”,63.1%认为“一般”,25.7%认为“较差”。盈利指数为49.6%,比上季提高27.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7.0个百分点。其中,33.7%的企业家认为比上季“增盈或减亏”,31.8%认为“盈亏不变”,34.5%认为“增亏或减盈”。编制说明:企业家问卷调查是中国人民银行1992年起建立的一项季度调查。调查对象为全国范围内(除西藏外)的5000多户工业企业,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总体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资金状况、成本效益状况、投资状况和其他等七个方面。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中的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各选项占比,并分别赋予各选项不同的权重(赋予“好/增长”选项权重为1, 赋予“一般/不变”选项权重为0.5, 赋予“差/下降”选项权重为0),将各项的占比乘以相应的权重,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指数在50%以上,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向好或扩张状态;低于50%,反映该项指标处于变差或收缩状态。主要指数计算方法简单介绍如下:1.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反映企业家对本季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经济形势“偏热”与“正常”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2.产品销售价格感受指数:反映企业家对企业本季产品销售价格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季“上升”与“持平”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3.原材料购进价格感受指数:反映企业家对本季原材料购进价格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原材料购进价格较上季“上升”与“持平”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4.国内订单指数:反映企业家对企业本季产品国内订货水平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国内产品订单比上季“增加”与“持平”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5.出口订单指数:反映企业家对企业本季出口产品订单比上季变化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区分出有出口业务的企业,之后在所有出口企业中,分别计算认为本季出口订单比上季“增加”与“持平”的占比,最后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6.资金周转指数:反映企业家对本企业本季资金周转情况判断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企业资金周转“良好”与“一般”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7.销货款回笼指数:反映企业家认为本季本企业销货款回笼状况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企业家认为销货款回笼状况“良好”与“一般”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8.经营景气指数:反映企业家对本企业本季总体经营状况判断的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较好”与“一般”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9.盈利指数:反映企业家认为企业本季盈利与上季相比的扩散指数。该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全部调查的企业中,先分别计算认为本季企业盈利“增盈/减亏”与“盈亏不变”的占比,再分别赋予权重1和0.5后求和得出。
据彭博社28日报道,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最新民调显示,随着新冠肺炎病例在多州激增,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人民因此情绪低落。 民调显示,只有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情况非常好,40%的受访者认为情况非常糟糕,19%的人认为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比较好,而36%的受访者认为有点糟糕。 多数受访美国人表示,回顾前几个月的情况,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特朗普政府没能做好应对的准备。72%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对此没有准备,仅2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准备充分。 民调结果公布当天,美国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已经超过250万例,死亡人数超过12.5万,这两个数字都是世界最高。美国本周创下单日新增病例的记录,这种情况与基本控制住疫情的欧洲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政府官员将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与不断增加的病毒检测联系到一起,然而卫生专家并不认同。 49%的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夏季将更严重地暴发,剩余的人们则一部分认为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部分认为情况将保持不变。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月23日至26日对2009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民调,误差幅度为正负2.6个百分点。
我认为此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有清晰一致的逻辑,货币政策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脱离实体,也不能透支未来。我认为这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实际上是金融体系的一次合作,是金融体系针对其他部门的一个回应。 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疫情期间要应急,在后疫情时代做出适度调整。未来虽会保持宽松,但M2和社融同比增速可能较前五个月增速低一些,全年还是会符合两会精神。易行长也明确表示,降准和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也是补充银行流动性的有效政策,缩表与扩表要保持平衡。郭书记同时提到未来要考虑银行的风险以及不良资产,要保留政策空间。所以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度解读国常会。 1.5万亿是金融系统的共同表态,是金融系统共同测算后所提出的让利方案。首先,通过降低利率让利实体,前5个月主要在央行,后7个月则主要在商业银行。首先,我认为降利率的规模大概是9000多亿,平均下来央行要承担其中的5000亿甚至更多。第二,货币直达实体,包括财政部的免还本付息、推迟还本付息让的利,大概是2000多亿。第三,银行减少收费,大概占3000亿。按照主体分,大体是商业银行、央行、财政部三个主体,每家承担三分之一左右,按照1.5万亿测算,商业银行将承担三分之一略多一些。 我维持6月3日的观点不变,六月不会降准降息。背后的逻辑一是打击空转套利,二是利率中枢的总体上移。就DR007来说,如果突破1.5%-2%的合意利率中枢,或是进一步升高就会触发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未来央行将通过对LPR加点部分考核的方式进一步压缩加点,推动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现在准备金已经降到10以下,货币乘数上升,基础货币投放的需求有所减少,扩张广义货币的能力有所增强。所以我维持之前的观点不变,本周和下周不会降准。 陆家嘴论坛和国常会受到了很多关注,一是让利1.5万亿,二是降准的表态。有很多人在做历史概率统计,认为国常会在提到降准后的两周内即会兑现,但我认为不应仅仅用过去的逻辑推断未来。 一 关于货币政策 我认为此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有清晰一致的逻辑。易纲和郭树清的讲话都传递了一个信号,货币政策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各界不应对货币政策有过度期待,尤其是金融市场。货币政策不能脱离实体,也不能透支未来。我认为陆家嘴论坛里易纲和郭树清的讲话实际上针对的是其他政府部门甚至高层。我认为“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是金融系统共同测算后所提出的让利方案。现在的最高原则是金融服务实体,但在做出表态后,如何执行、以什么工具、在什么时间推出,会按照央行自己的逻辑进行。虽然一行两会在很多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但就金融支持实体来说,我认为这次国常会和陆家嘴论坛实际上是金融体系的一次合作、共同发声,是针对其他部门的一个回应。 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疫情期间要应急,在后疫情时代做出适度调整。易纲更注重在货币政策的具体操作,郭树清则讲了两个方面,一是银保监会的业务的操作,二是对货币政策总体思路的表态,他们反映的信息都非常一致。易纲提到,“要注意政策设计,要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是指某些直达实体的工具,如再贷款,在疫情期间为了应急做了很多,但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易行长明确说到“预计将带动全年的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两会已要求今年的M2和社融要显著高于去年,到五月份为止其实已经很宽松了,虽然未来还会保持宽松,但不需要释放之前那种量。未来M2和社融的同比增速可能比前五个月要低一点,但全年仍将符合两会精神。易行长也明确表示,降准和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也是补充银行流动性的有效政策,缩表与扩表要保持平衡。我们认为两会后的货币政策精神是两降两贷,但大家尤其关注的还是降准降息。易行长也隐晦地指出,不一定要通过降准,再贷款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要保持大体平衡。郭书记对货币政策的表态较为直白,未来要对银行的风险以及不良资产问题有所顾忌,要保留政策空间。因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度解读国常会。 二 关于降准 我维持6月3日的观点不变,六月份不会降准不会降息。背后的逻辑一个是打击空转套利,另一个是利率中枢的总体上移。我认为没有必要期待降准降息。星期一我就特别国债的问题召开了电话会议,一是讲特别国债本身的事情,二是讲特别国债会不会导致降准。关于降准和特别国债的配合问题,首先,特别国债导致的利率上行是一个短期现象,因为现在财政直达的速度很快,募集完毕后很快会投向项目,之后形成银行存款。待交付9%、10%的准备金后,又可以去买下一期的特别国债。所以特别国债引起的债券市场扰动是短期现象,不宜用降准这种的长期政策来处理。所以我认为,通过逆回购操作消化抗疫特别国债是可行的。关于利率的问题,短期利率的攀升对应的是短期流动性管理。就DR007来说,如果突破2%或是进一步升高就会触发央行进行逆回购操作。合意的中枢可能是略低于2%,在1.5%-2%之间,再鹰派一点1.6%、1.7%-2%之间,如果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利率显著高于2%或接近2.1%将会触发逆回购。此次国常会关于降准的表述与两会报告完全一致,并不意味着要立即降准,而是综合运用再贷款的方式。所以我非常坚定地认为本周五乃至下周都不会降准。 关于利率的问题,10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时在2.5%左右,现在上行了30bp至2.8%。我认为平稳在2.8%是一个合意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水平。对于10年期抗疫特别国债的收益率,据我估算将在2.8%-2.85%的小范围之内。此次五年期抗疫特别国国债的收益率比较低,也预示了我对10年期的估算较为合理。 对于易行长所提到的准备金和流动性的关系,与我之前的观点一致,这是最基本的货币银行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现在准备金率已经降到10%以下,所以货币乘数在上升,对基础货币的投放需求在减少,因此扩张广义货币的能力是增强的。因此我维持之前的观点不变,本周和下周不会降准。 三 关于金融让利1.5万亿 易行长在陆家嘴论坛指出1.5万亿测算方法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降利率,一部分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还有一部分是银行减少收费。根据易行长的讲话,我做了以下估算。 首先,通过降低利率让利实体,前5个月主要在央行,后7个月则主要在商业银行。在5月底之前,央行已共计降低30bps,并在降低MLF利率的同时要求降低LPR。因此这里存在不对称性,大部分在央行,小部分在商业银行。未来,至少短期在6月、7月之内央行将不会通过逆回购、MLF、LPR三同步这种方式降利率,将主要通过压缩LPR加点部分推动贷款利率下行。我认为降利率的规模大概是9000多亿。由于加点的压缩空间有限,所以平均下来央行至少要承担其中的5000亿甚至更多。第二,货币直达实体,包括财政部的免还本付息、推迟还本付息让的利,大概是2000多亿。第三是银行自己减少收费,大概为3000亿。我认为包括降利率和最后一部分,5000亿到7000亿之间是银行让利的部分。按照主体分,是商业银行、央行、财政部三个主体,每家基本上承担三分之一,按照1.5万亿算,商业银行将会承担三分之一略多一些,这也符合之前框架所提到的5000-7000亿。我们是要向实体让利,共克时艰,但不能因为这种措施导致新的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有其自身逻辑,有人问这次国常会为什么没有提到降息,我个人认为不会通过MLF降息而是通过压缩LPR加点部分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另外,我认为今年有降准的可能性,但不在6月或7月初。 四 提问环节 提问1:颜老师,我想请教一下,您对总理提到的债券利率下行怎么看? 颜色:您好,我认为提债券利率下行和特别国债有一定关系,特别国债的收益率不会定的太高, 2.8%-2.85%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范围,另外在较长的时间段保证债券利率的下行也有融资成本的考量。但是,我们不能跟最低点2.5%比。 我认为,央行还是比较强调现在短期利率和收益率的上行,因为发特别国债导致了供给侧的冲击,这是一个短期现象。在更长时间段,债券的收益率肯定是要保证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里说的“低水平”,我认为是不超过2.8%以上。 提问2:您提到央行认为收益率上行是暂时性的,但是从高层指标看,近期恢复速度其实是比较快的。所以如果各项数据都在向积极方向发展的话,以后收益率水平在2.8%会不会不再上升? 颜色:首先,我认为2.8%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收益率水平,央行可以接受。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但这个水平不会引起银行非常激烈的反应。第二点,如果国内外的实体经济强劲复苏,货币政策肯定会进一步调整。这是相机抉择的,需要根据二季度的数据再做判断。 但是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实体经济投资还是相对较弱,消费虽有补偿消费,但全年看起来还是比较弱。经济是在复苏,但总体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如果是渐进复苏,我认为依然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另外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复苏是一个考量标准,但同时上层对于降实体的融资成本有非常明确和坚定的要求,降贷款利率降实体成本。现在降实体的融资成本就是压缩LPR加点,它和利率、债券收益率不太一样,是更高层面的要求。所以从全年来看,降准备金率或者定向降准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另外,我认为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比如MLF降一些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期借贷便利(MLF)续做的承诺兑现,但利率却保持不变。人民银行15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公告显示,中标利率保持2.95%不变。当日无逆回购操作。 鉴于本月共有7400亿元MLF到期,昨日2000亿元MLF为缩量续做。市场人士认为,在市场资金利率较低的情况下,MLF操作量满足了机构需求,央行更多通过宽信用直接支持实体经济,通过改革降成本,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货币政策操作相对谨慎。 宽信用遏制资金空转 4、5月份连续缩量续做,本月MLF操作的量缩价平,略低于市场预期。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央行此举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目前央行更多通过宽信用直接支持实体经济,包括6月初创设两大工具,近期信贷和社融表现强劲。二是通过改革降成本,包括通过存量切换、压降银行点差,来实现降成本的作用,而不是央行主动进行降息。三是在近期全球市场风险情绪影响下,美元有所走强,考虑到外部因素,货币政策操作总体保持谨慎态度。 实际上,目前银行间市场1年期资金利率约为2.2%,仍低于同期限MLF操作利率。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成本相对较高、市场需求较少,可能是本次缩量续做的原因。 自5月底以来,资金利率出现显著回升,1个月以上期限的资金利率逐渐拉升,期限利差有所扩大。上周五,1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上行5.1个基点。 “短期内市场利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实际上也是在释放继续遏制金融空转的政策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此时如果下调MLF利率,则市场利率势必随之出现一定幅度下调,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不利于巩固防范金融空转效果。 近日,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债券收益率连续下行。6月11日、12日,国债期货连续走强。上周五,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至2.72%,触及6月份以来低位。尽管央行缩量续做MLF,国债期货走势也没有明显走弱,大部分品种仍然上涨。 本月LPR可能按兵不动 在经历4、5月份货币投放边际趋紧态势后,市场普遍认为,6月份可能成为政策观察期。 此次MLF释放信号后,明明认为,按照目前态势来看,本月货币政策可能没有太多操作空间了,降息和降准的概率均较低,本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可能也会保持不变。 王青认为,6月MLF利率保持不变,意味着20日LPR报价也将大概率维持上月水平。年初以来,商业银行利差持续在收窄,加之近期市场利率上行,实际上也在抬高银行边际资金成本。由此,本月银行主动压缩LPR报价加点的动力不足。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预计,此次MLF操作量缩价平,后续银行间利率短期内可能上行,或触发央行再次进行逆回购操作对冲,但利率依然保持不变。可能要等到二季度数据公布,再确定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方向。 “下一次MLF利率下调最迟或将在8月启动,下半年整体还有4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这将带动企业一般贷款利率出现更大幅度下行,有序扩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王青认为。
美股回调风险上升 在全球经济活动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美股连续上涨。业内人士说,流动性利好和预期经济最差时刻已过成为美股连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但美股回调风险已需引起重视。 摩根资管亚洲首席市场策略师TaiHui表示,当前标普500指数回到年初水平,纳指再创新高,意味着各国央行稳定市场的努力开始奏效,但实际上全球经济活动远未达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此轮上涨缘于投资者认为经济衰退最糟糕的时期已过,在此情况下,股票投资者倾向于关注长期收益前景,而非关注未来12个月的经济形势。 TaiHui指出,风险资产的势头强劲或持续数周,若投资者继续消化快速复苏的影响,股市回调的风险将上升,尤其是容易受到疫情以及外围摩擦升级影响的行业。未来的潜在风险体现在:一方面,第二波疫情威胁尚未消除,尤其在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新感染率上升的情况下;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对外围摩擦再度升级持谨慎态度,而失业率上升和破产的第二轮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复苏。 少数派投资认为,此轮美股反弹主要是居民、外资和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弹核心在于美联储应对疫情向全球市场投放了史无前例的货币流动性,包括重启零利率和启动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且,如今各个经济体的降息空间非常小,降息周期也缩短,全球货币宽松推动了全球最大经济体的股市反弹。 专注资产配置解决方案的吸引子科技也表示,即使考虑到2021年的经济恢复,美股估值也不便宜,美股的连续上涨只有利率下行才能解释。 A股仍具吸引力 3月份美股大幅回调时A股跌幅更小,但在4月以来的本轮反弹中,A股指数涨幅却不及美股。机构人士认为,本轮反弹A股和美股的差异主要与资金面有关,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有吸引力。 少数派投资指出,国内流动性释放较为克制,同时货币宽松支持实体经济,因此无需从两个月的视角判断两地股市的差异。 富达国际中国区股票投资主管、基金经理周文群认为,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有吸引力。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势头不减,基建投资和消费升级将有望引领经济反弹。整体看,由于受疫情和海外不确定因素影响,A股整体业绩或会有下调空间,但科技创新仍是重要增长点,而且强者恒强的格局也愈加突显,流动性宽松将支持股指震荡上行。短期内建议规避出口型企业,长期挖掘有机会成为全球性企业的标的。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洪灏指出,从过往数据看,目前上证综指与标普500指数的相对表现已经达到一个拐点,预示着未来上证指数的相对回报更好。随着基本面边际改善、市场长期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和货币宽松的持续,长期看中国将相对跑赢美国市场。港股方面,在3月份的下跌中,恒指也触及当前周期的低点,这个低点不太可能被突破。他认为,未来A股和港股有可能受到美国成长股泡沫破灭的影响,但即便有影响,价值投资者也不会拒绝更好的价格。 价值与成长同受关注 与纳指引领美股反弹类似,A股今年以来创业板表现最为强势。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创业板指上涨22.46%,同期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下跌3.49%、1.39%。基金经理认为,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成长股依旧是重要的布局方向,但传统行业中的一些价值股也值得关注。 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科技仍是未来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在目前市场分化特征显著的情况下,从平衡组合风险收益特征来看,也需投资一些安全边际较高的传统产业。由于这些公司本身管理较优秀,虽然处于传统行业,但长期需求预期相对稳定。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竞争缓和的状况下,企业经营波动变小,叠加非常低的估值水平,未来收益可期。 吸引子科技表示,成长风格表现远超价值风格是最近半年全球股市的普遍现象,现在已经极化,目前美股的风格正在发生变化,能否持续要看利率能否回升。预计A股价值风格里严重低估的行业将出现修复,比如非银。 另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未来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外部因素,但长期看会加速推动国产化进程。所以,在科技领域长期看好企业信息化和云化,一是未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不同地点员工的沟通将更有效率;二是企业的运转不会因为一个地区的突发事件停摆,企业的运营费用也将大大降低。 本周二晚间,美股表现分化:纳指上涨0.29%,盘中突破10000点,创历史新高,但标普500与道指分别下跌0.78%和1.09%。实际上,近一段时间,美股在强劲反弹中持续分化,纳指从3月底的6631.42低点上涨至9953.75点,涨幅超50%,远超标普500与道指。 虽然美股持续反弹,但机构认为美股回调风险正在上升。在本轮反弹中,虽然A股不及美股,但A股在全球股市中仍具吸引力。在近期全球股市成长股持续跑赢价值股的风格背景下,传统行业中的一些价值股也开始受到机构关注。 □本报记者李惠敏林荣华
意见领袖丨颜色(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对于降准,我认为未来会降但未必在6月。目前我国9.4%的准备金率,不高不低,要降的话未来也就两次左右的空间。那么在6月份这个时点该不该降呢?因为4月份5月份刚刚降过,可能也有一个消化吸收和观察的过程,央行可能不会连续的每个月都去降准。并不是单方面的共识说一定会降准,二是两方面的可能性都有,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等等看看,这是我对降准的判断。 我认为今年全年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基调不变,一是两会已对降准降息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M2和社融增速显著高于去年的目标是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但是近期债市波动反映了市场对短期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变。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对于合意利率中枢的判断。我认为,由于今年政策的整体基调是M2和社融增速要显著高于去年,所以DR007比逆回购利率低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低太多,如70、80bp甚至更多,使得DR001到了0.8%、0.7%,DR007在1%左右,则将导致央行进行干预,通过暂停逆回购、停止降低MLF利率和窗口指导。因此市场中枢可能会略微上移,DR007在1.5%-2%之间应当是合意水平。因此,我认为六月份央行仍会进行MLF操作,但利率可能不会调整,以推动市场利率向合意中枢水平靠近。 资金空转和套利问题导致了我们对利率判断的变化。由于之前利率过低,使得资金空转状况较为严重。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利率不够市场化。但是,短期解决空转问题只能推动市场利率靠近政策利率。当然,央行还需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但是实现方式可能不是降MLF和LPR利率,而是对LPR加点部分考核的方式进一步压缩加点。此外,当前国债收益率水平并不太高,利率上涨对发债成本的考量不足为虑。 短期货币政策预期转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六月流动性的提供。我们可能高估了经济对基础货币的需求。持续降准导致货币乘数提高,使得金融体系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并不太大。由于财政在经济中循环往复的特征,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对流动性的增量需求没有想象的大。而且上月刚刚降准,需要消化吸收,我们认为6月降准概率较小。如果出现流动性紧张,中长期流动性可以通过再贷款补充,短期流动性可以通过逆回购补充。 近期债市波动反映了市场对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变。最近债市波动大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市场对未来、尤其是6月货币政策产生了一些新看法,而这些新看法反应了市场预期的变化。最初,尤其是在4月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央行给市场造成了一种认为利率会逐步往下行的一致性预期,实际上当时央行的意愿也是进一步下移利率中枢。我认为预期于5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4月政治局会议要求降准降息,我们判断至少会下调MLF利率后,5月MLF降息落空导致的。另一方面,在4月决定定向降准,并于4月、5月分两次实施后,央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进行任何逆回购操作,直到月底流动性紧张情况发生后连续4天进行逆回购操作6700亿元。而在本周逆回购相继到期的情况下,这两天并没有做逆回购,因此市场信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 我认为今年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不变。与前一段时间比,货币政策会有一些新变化,我认为这需要大家特别关注。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今年货币政策总体基调肯定还是宽松。一是两会已对降准降息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降准降息”、“引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等。尤其是“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是以往都没有提出过的,而两会是针对全年货币政策总体思路的表述,也就是说全年货币政策的基调肯定是偏宽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6月就一定要立刻执行,我们要分清长短期区别。二是M2和社融增速显著高于去年的目标是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目前M2和社融增速已显著高于去年,按照现在的操作节奏,二季度也会如此。我认为在发行地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后,M2和社融肯定会显著高于去年。按照疫情后的正常货币政策操作,M2和社融显著高于去年不难达到。 如何看待新的财政工具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和冲击值得关注。6月为什么会有一些新变化呢?这里涉及到一些新的工具,包括抗疫特别国债。 一、关于降息 首先,降息的核心问题在于央行有没有给定利率中枢范围。实际上央行十分关注DR001,DR007利率。疫情前,在去年逆回购利率还在2.5%时,DR007基本围绕着逆回购利率波动,所以当时央行合意的利率中枢是政策性的利率。但疫情后发生了一些变化,DR007一直低于逆回购的利率。我认为,由于我们今年的整体基调是M2和社融增速要显著高于去年,所以DR007比逆回购利率低一点,或者低10bp-30bp,甚至40bp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低太多,到70、80bp甚至更多时,包括由于3、4月份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使得DR001到了0.8%、0.7%,DR007在1%左右,这将过于偏离政策指导的利率,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我认为总体货币政策的基调宽松体现了一个变化,疫情之前围绕着政策利率,我认为疫情之后央行是愿意它持续低于政策性利率的,但是不能太远。但央行对此没有明确范围,我猜测有时波动在50bp这个范围之内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到70、80bp,100bp以上时,肯定是不可以的。 第二,货币政策信号不够明确。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如果不希望市场利率偏离政策利率太远,那么为什么在3、4月份释放了宽松信号,比如降低超储利率,使得整体利率快速下移,我认为央行在整体调控的手法上偏生硬,造成了市场的较强调整。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3月份、4月份因为整体流动性充裕,造成了流动性的堆积,所以市场利率大幅下移。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政策性利率太多,就造成资金空转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政策上所关心的问题可能与债市交易员关心的问题大有不同。债市交易员可能更关心利率的波动以及利率中枢的位置,而央行则更关心资金是怎样流入实体的。现在资金空转的情况据说比较厉害,由于之前利率过低,使得资金空转状况较为严重。好一点的是把这种低利率的资金去做结构化存款,做理财。更加严重则是把资金转给下属企业,甚至走进房地产。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利率不够市场化。从央行货政司角度来说,钱的流动是没有办法一直追踪的,并且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但从短期来说,如果政策关心资金怎么样流入实体的话,那央行将会对利率过低的状况保持警惕。 资金空转问题导致了我们对利率判断的变化。5月我是非常乐观的,但我认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短期内防止资金空转,可能需要改变利率偏离过多的状况,市场中枢或将略微上移,但绝对不会到平均波动率。我们不是说DR007就不会超过2%,但是我认为平均在1.5%-2%之间都是正常的,会在一个合意的水平。 我认为未来央行仍会进行MLF操作,将通过LPR加点部分考核进一步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政治局和两会都要求进一步降准降息,而降准降息的目的是降低贷款利率,使实体得到好处。一是得到钱,二是降低成本。但贷款利率已经明显下降了,而且央行会进一步考核加点,会对LPR加点部分进行考核。通过加强管理、加强对银行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压缩贷款利率。因为LPR只是最优贷款,不如把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压缩,而其主要办法就是对加点部分进行考核,我认为这将是6月降低贷款利率的主要方式。根据我的研究和判断,通过压缩加点的方式推动贷款利率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且央行对银行让利实体的要求,尤其是一季报披露后,这种要求更加明显,所以我认为不一定要通过降低政策性利率这种方式进行。我认为六月份央行仍会进行MLF操作,但利率可能不会调整,以推动市场利率向合意中枢水平靠近。 二、关于流动性 关于流动性,有两个原因表明对量的需要并没有想象的大。首先我们要判断对于基础货币量的需求有多大。从理论上来说,基于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道理,随着准备金率一直降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是9.4%,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2.1%,加起来超过10%),货币乘数实际上提高了,4月份公布的货币乘数是6.72,目前的货币乘数可能更高。假定货币需求不变,则意味着需要的基础货币减少了,因为基础货币变成广义货币的速度加快了。所以货币和信用的区分不是要看基础货币,最重要要看广义货币,所以对于近期“紧货币、宽信用”的说法,只能说是紧基础货币,如果说广义货币的话,货币和信用其实是一回事,信用创造货币。所以对基础货币的需求量可能没有那么大,这是第一。 第二,我国6月份财政发债量较多。一是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目前尚未发行,但6月应该发行一些;除了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量比较大。商业银行因而需要流动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之前也反复强调过,经济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财政募资后放在央行财政部的帐户上面,然后这个帐户很快把钱花出去,所以花的时候又到了银行的手上,银行又拿这个钱再去买债,买债以后这个钱循环流通。就是在某个时点上,商业银行需要存量货币购买新发的国债和地方债,其实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基于经济循环往复的过程,商业银行其实对于买债的额外的流动性的需求没有想象的大,再加上基础货币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总体流动性的增量需求有限,这个情况跟以前是有变化的。 对于降准,我认为未来会降但未必在6月。目前我国9.4%的准备金率,不高不低,要降的话未来也就两次左右的空间。那么在6月份这个时点该不该降呢?因为4月份5月份刚刚降过,可能也有一个消化吸收和观察的过程,央行可能不会连续的每个月都去降准。并不是单方面的共识说一定会降准,二是两方面的可能性都有,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等等看看,这是我对降准的判断。 对于发债成本的顾虑,我认为并不需要担心。有观点认为发行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如果不把利率压低一点,也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部的成本。这个问题担心不担心呢?整体的融资成本是一回事,另外财政部的融资成本是在上升。但是当前的国债利率水平(1年期国债利率昨收1.5777%,10年期国债利率昨收2.8145%)总体上也不是特别高,这个利率水平大体上还是比较合意。 综上,总体的政策跟6月份的政策还是有一些偏差,6月份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前面提到的变化。然后昨天市场上的一些观点,可能是一些模糊的某些意愿的表达。一些操作也能模糊的从大体上感受到一种倾向,这并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可能更多的是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自己的判断。 再次强调关键问题,很多投资者关心利率中枢到底是在哪里,我的观点如下。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这个利率中枢是可以持续低于政策性利率的,但是不能偏离太远,这是我的一个核心的回答,这个回答我认为经得起考验;第二,从宏观需求上来说(而不是从债券交易的角度),对于基础货币的需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对总体流动性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大,所以这是我的两个核心观点;第三个,我想补充一点,在利率比较波动的时候逆回购会不会做呢?这个不排除。逆回购的原则其实非常简单,如果DR001和DR007显著升高,出现异常波动,就可能会触发逆回购操作。但是具体的操作时间点只能去观察。比如说我上周的判断,当然我判断的是比较准确,我觉得会持续的做,连着做,那这个哪一天触发现在不好判断,只能再观察。但是我认为央行并不排除这种短期流动性管理,短期流动性管理始终是灵活的。但是对于某个月份里某个时间段的利率中枢的看法,高低与否以及流动性情况,我认为央行有自己的判断的。 我认为央行确实从3月份到现在操作手法是比较生硬的,对于预期管理和市场沟通有很多不足。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认为央行的操作方式还是可以更加改进的:预期的变化太快,形成了一个一致性预期,现在却要打破一致性预期,这个可能是央行操作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当前的情况,我希望大家还是有更加现实的判断,面对这个现实要调整相应策略。市场上一些观点肯定还是有它的一些依据,而且我认为甚至到5月份的时候还没有如此变化,也就是过去这两周整体情况出现了变化,具体其他细节可以单独沟通。我觉得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空转的问题,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三、提问环节 提问1:颜老师你好,你觉得资金空转如何定义,还有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定义为资金不空转?如果说这一轮是资金空转,什么样的状态可以称为合意状态? 颜色: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也提一下和这相关的问题。首先关于资金空转的核心定义,就是我给你提供较多优惠利率资金,一是总利率较低,二是再贷款利率是财政贴息的,以保证钱进入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如果把资金存在结构性存款以获得高额回报,或是投入房地产,而没有进入实际的实体生产,则定义为资金空转。 我觉得资金空转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利率,不管是再贷款贴息还是现在这种利率,总体上利率不够市场化,所以它和市场的利率出现了偏离,就导致套利。所以资金空转的结果就是套利,这种情况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我觉得可能出现一些边际调整。另外还有对冲的问题,如果想要对冲就是要货币政策发力,提供更多的信贷以刺激经济增长。可现实的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钱到位之后没地方去,只好拿钱去做别的事。很多人都在批评资金空转的情况,资金空转情况到底有多严重,解决方法是什么,我们需要更严谨一点的研究。第二个问题,因为这里有很多再贷款,包括前几天的SPV。这次央行向SPV提供了4000亿再贷款资金,和400亿的激励以支撑3.7万亿左右的贷款延期。之前有一个3000亿,一个5000亿,一个一万亿,加上这次的4000亿和400亿,一共有22400亿的再贷款再贴现。再贷款相对于别的资金来说可能是专款专用或是考核较为严格,有特定用途。 我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让央行选择,想要提供流动性,因为关心的是实体能不能拿到钱。如果流动性不足,对于短期流动性来说就是逆回购,有需要就做,这没问题。但对于中长期流动性,是需要降准还是再贷款来满足流动性呢?如果真有额外需求,出于帮助实体的角度,可能是利用好现有的再贷款,如果不够我再放再贷款。也不是说22400亿之后就不做再贷款,流动性可能在当前的情况下会更加偏好再贷款,这是我的个人判断,也是对你问题的回答。 提问2:颜老师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央行最近的操作可能是因为资金空转导致了资金利率比较明显的波动和利率中枢的上升。那么资金空转这个问题如果缓解之后,央行还会不会像今年3、4月份那样把这个资金利率继续往下引导到3、4月份的水平呢?这个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第二个问题是央行这些政策利率包括7天逆回购利率,包括MLF后面还有下调的空间吗? 颜色:你好,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好。首先就是怎么解决资金空转的问题,或者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刚才也回答过。现在资金空转问题的统计更多的是根据一些媒体的报告,一些分行、银行分支机构提供的报告。从宏观统计层面有多严重,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是一个量化的指标。这些钱有没有去套利,套利的规模大小,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既然现在还不清楚宏观意义上的统计以及它的严重性,我们又如何解决呢?我觉得我看不到在当前我们半市场半计划的状态,整体货币政策工具仍需完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力必然导致空转。如果要避免空转和套利,可能只有政策性利率和市场利率偏离不要太大。所以我个人认为,央行总体上还是要保持宽松,低一点没关系,但低太多不行,这是大体思路。这就联系到你的第二个问题。避免空转只有一个办法,即使利差相对小一点,要么让政策性利率降一点,要么让市场利率高一点。我认为,3,4月份,在当前或者短期1-2个月的情况下,因为疫情在全球的扩散程度,所以也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情况,现在还无法预测宏观经济的状况。但你我觉得6,7月份甚至整个三季度,你说要回到3,4月份,我觉得隔夜0.8%,7天1%左右,比1%略高一点点,这个显然是一个过低的利率水平。我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即使MLF降一点,利率水平也到不了3,4月份的水平,这是我个人比较明确的判断。我个人觉得那个水平确实是太低了,为什么会达到那个水平,我觉得跟超储的下调也有一定的关系。之前已经降低了,然后超储下调后强化了这种预期,但是现在这种预期已经终结了,所以我觉得最后到那个水平不太可能。 你说MLF能不能再降,今年我觉得依然有比较明确的降的可能性,因为两会也明确了降准降息,所以我认为今年肯定还会有降准,肯定也会有降息。我觉得降息这个事情需要逐月逐月的判断,我觉得6月份可能性并不大,7月份也要再观望,需要再看看有没有情况的变化。但我觉得依然还是有,如果说宏观经济不出现重大变化,我觉得下降20bp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是5-10bp找机会再实施的情况。另外一个情况是,等到第二季度的时候又有综合贷款成本的考量。如果综合贷款成本不是很明显的降低,可能在下一个季度会有诉求。所以我就只能每个月的去看,我个人觉得可能性是有的但幅度不会太大。如果幅度不是太大,如果说市场利率降到3,4月份的那会儿,那么偏差依然很大,所以我觉得回到3,4月份的利率水平不太可能。 提问3:颜老师您好,您怎么看待空转的问题?这个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货币政策吗?现在的货币政策里面有多少成份是因为空转的因素? 颜色:如果跟去杠杆之前比,肯定去杠杆之前情况会更加严重。但是,当前的情况有特殊的意义,在疫情期间主要是让中小微企业活下来。说得更重要一些,这是中小微企业的救命钱,跟去杠杆之前有区别,所以它有更大的敏感性。 我不能说空转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3、4月份利率过低导致了较多问题,其中空转套利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有货币乘数的增加、现在利率水平是否合意等其他因素。这种问题导致了现在边际的调整,至于调整对还是不对,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提问4:现在我们的目标一方面是确保小微企业能够拿到信贷,另一方面是降低融资成本。您觉得什么样的社会融资成本是合意的?另外,美国、日本、欧洲的力度很强,相比之下您会怎么评价我们国家央行疫情发生以来的力度? 颜色:疫情之前,中央对于今年贷款的下降有一个量化指标,要保证今年所有银行总体的融资成本再降0.5个点。理论上,疫情之后要求会比之前更大,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指标要求今年降到几个点。我认为总体来说,要保证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关于国际比较,有些东西国外能做,我们不能做;另外,我们也不能完全跟发达国家比,尤其是美元这种超主权货币,它总体上是强势货币,相对而言我们使用的是常态化货币政策。很多人认为,央行在降息的幅度上比别的国家差太远。但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的观点认为,我们并不是完全通过能够降息来体现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通过结构化定向的工具,直接直达实体。所以,我并不认为在这一点上一定要跟国外比,我们跟国外的情况不一样。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
意见领袖丨颜色(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对于降准,我认为未来会降但未必在6月。目前我国9.4%的准备金率,不高不低,要降的话未来也就两次左右的空间。那么在6月份这个时点该不该降呢?因为4月份5月份刚刚降过,可能也有一个消化吸收和观察的过程,央行可能不会连续的每个月都去降准。并不是单方面的共识说一定会降准,二是两方面的可能性都有,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等等看看,这是我对降准的判断。 我认为今年全年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基调不变,一是两会已对降准降息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M2和社融增速显著高于去年的目标是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但是近期债市波动反映了市场对短期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变。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对于合意利率中枢的判断。我认为,由于今年政策的整体基调是M2和社融增速要显著高于去年,所以DR007比逆回购利率低一些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低太多,如70、80bp甚至更多,使得DR001到了0.8%、0.7%,DR007在1%左右,则将导致央行进行干预,通过暂停逆回购、停止降低MLF利率和窗口指导。因此市场中枢可能会略微上移,DR007在1.5%-2%之间应当是合意水平。因此,我认为六月份央行仍会进行MLF操作,但利率可能不会调整,以推动市场利率向合意中枢水平靠近。 资金空转和套利问题导致了我们对利率判断的变化。由于之前利率过低,使得资金空转状况较为严重。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利率不够市场化。但是,短期解决空转问题只能推动市场利率靠近政策利率。当然,央行还需要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但是实现方式可能不是降MLF和LPR利率,而是对LPR加点部分考核的方式进一步压缩加点。此外,当前国债收益率水平并不太高,利率上涨对发债成本的考量不足为虑。 短期货币政策预期转变的另一个原因是六月流动性的提供。我们可能高估了经济对基础货币的需求。持续降准导致货币乘数提高,使得金融体系对基础货币的需求并不太大。由于财政在经济中循环往复的特征,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对流动性的增量需求没有想象的大。而且上月刚刚降准,需要消化吸收,我们认为6月降准概率较小。如果出现流动性紧张,中长期流动性可以通过再贷款补充,短期流动性可以通过逆回购补充。 近期债市波动反映了市场对货币政策预期的转变。最近债市波动大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市场对未来、尤其是6月货币政策产生了一些新看法,而这些新看法反应了市场预期的变化。最初,尤其是在4月央行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后,央行给市场造成了一种认为利率会逐步往下行的一致性预期,实际上当时央行的意愿也是进一步下移利率中枢。我认为预期于5月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4月政治局会议要求降准降息,我们判断至少会下调MLF利率后,5月MLF降息落空导致的。另一方面,在4月决定定向降准,并于4月、5月分两次实施后,央行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进行任何逆回购操作,直到月底流动性紧张情况发生后连续4天进行逆回购操作6700亿元。而在本周逆回购相继到期的情况下,这两天并没有做逆回购,因此市场信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 我认为今年货币政策总体基调不变。与前一段时间比,货币政策会有一些新变化,我认为这需要大家特别关注。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今年货币政策总体基调肯定还是宽松。一是两会已对降准降息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明显高于去年”、“降准降息”、“引导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等。尤其是“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明显高于去年”,这是以往都没有提出过的,而两会是针对全年货币政策总体思路的表述,也就是说全年货币政策的基调肯定是偏宽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6月就一定要立刻执行,我们要分清长短期区别。二是M2和社融增速显著高于去年的目标是前所未有的新要求。目前M2和社融增速已显著高于去年,按照现在的操作节奏,二季度也会如此。我认为在发行地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后,M2和社融肯定会显著高于去年。按照疫情后的正常货币政策操作,M2和社融显著高于去年不难达到。 如何看待新的财政工具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和冲击值得关注。6月为什么会有一些新变化呢?这里涉及到一些新的工具,包括抗疫特别国债。 一、关于降息 首先,降息的核心问题在于央行有没有给定利率中枢范围。实际上央行十分关注DR001,DR007利率。疫情前,在去年逆回购利率还在2.5%时,DR007基本围绕着逆回购利率波动,所以当时央行合意的利率中枢是政策性的利率。但疫情后发生了一些变化,DR007一直低于逆回购的利率。我认为,由于我们今年的整体基调是M2和社融增速要显著高于去年,所以DR007比逆回购利率低一点,或者低10bp-30bp,甚至40bp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低太多,到70、80bp甚至更多时,包括由于3、4月份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使得DR001到了0.8%、0.7%,DR007在1%左右,这将过于偏离政策指导的利率,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我认为总体货币政策的基调宽松体现了一个变化,疫情之前围绕着政策利率,我认为疫情之后央行是愿意它持续低于政策性利率的,但是不能太远。但央行对此没有明确范围,我猜测有时波动在50bp这个范围之内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到70、80bp,100bp以上时,肯定是不可以的。 第二,货币政策信号不够明确。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如果不希望市场利率偏离政策利率太远,那么为什么在3、4月份释放了宽松信号,比如降低超储利率,使得整体利率快速下移,我认为央行在整体调控的手法上偏生硬,造成了市场的较强调整。但另一方面,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3月份、4月份因为整体流动性充裕,造成了流动性的堆积,所以市场利率大幅下移。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政策性利率太多,就造成资金空转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政策上所关心的问题可能与债市交易员关心的问题大有不同。债市交易员可能更关心利率的波动以及利率中枢的位置,而央行则更关心资金是怎样流入实体的。现在资金空转的情况据说比较厉害,由于之前利率过低,使得资金空转状况较为严重。好一点的是把这种低利率的资金去做结构化存款,做理财。更加严重则是把资金转给下属企业,甚至走进房地产。我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利率不够市场化。从央行货政司角度来说,钱的流动是没有办法一直追踪的,并且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但从短期来说,如果政策关心资金怎么样流入实体的话,那央行将会对利率过低的状况保持警惕。 资金空转问题导致了我们对利率判断的变化。5月我是非常乐观的,但我认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短期内防止资金空转,可能需要改变利率偏离过多的状况,市场中枢或将略微上移,但绝对不会到平均波动率。我们不是说DR007就不会超过2%,但是我认为平均在1.5%-2%之间都是正常的,会在一个合意的水平。 我认为未来央行仍会进行MLF操作,将通过LPR加点部分考核进一步推动降低贷款利率。政治局和两会都要求进一步降准降息,而降准降息的目的是降低贷款利率,使实体得到好处。一是得到钱,二是降低成本。但贷款利率已经明显下降了,而且央行会进一步考核加点,会对LPR加点部分进行考核。通过加强管理、加强对银行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压缩贷款利率。因为LPR只是最优贷款,不如把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压缩,而其主要办法就是对加点部分进行考核,我认为这将是6月降低贷款利率的主要方式。根据我的研究和判断,通过压缩加点的方式推动贷款利率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且央行对银行让利实体的要求,尤其是一季报披露后,这种要求更加明显,所以我认为不一定要通过降低政策性利率这种方式进行。我认为六月份央行仍会进行MLF操作,但利率可能不会调整,以推动市场利率向合意中枢水平靠近。 二、关于流动性 关于流动性,有两个原因表明对量的需要并没有想象的大。首先我们要判断对于基础货币量的需求有多大。从理论上来说,基于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道理,随着准备金率一直降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是9.4%,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2.1%,加起来超过10%),货币乘数实际上提高了,4月份公布的货币乘数是6.72,目前的货币乘数可能更高。假定货币需求不变,则意味着需要的基础货币减少了,因为基础货币变成广义货币的速度加快了。所以货币和信用的区分不是要看基础货币,最重要要看广义货币,所以对于近期“紧货币、宽信用”的说法,只能说是紧基础货币,如果说广义货币的话,货币和信用其实是一回事,信用创造货币。所以对基础货币的需求量可能没有那么大,这是第一。 第二,我国6月份财政发债量较多。一是特别国债,特别国债目前尚未发行,但6月应该发行一些;除了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量比较大。商业银行因而需要流动性,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之前也反复强调过,经济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财政募资后放在央行财政部的帐户上面,然后这个帐户很快把钱花出去,所以花的时候又到了银行的手上,银行又拿这个钱再去买债,买债以后这个钱循环流通。就是在某个时点上,商业银行需要存量货币购买新发的国债和地方债,其实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基于经济循环往复的过程,商业银行其实对于买债的额外的流动性的需求没有想象的大,再加上基础货币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总体流动性的增量需求有限,这个情况跟以前是有变化的。 对于降准,我认为未来会降但未必在6月。目前我国9.4%的准备金率,不高不低,要降的话未来也就两次左右的空间。那么在6月份这个时点该不该降呢?因为4月份5月份刚刚降过,可能也有一个消化吸收和观察的过程,央行可能不会连续的每个月都去降准。并不是单方面的共识说一定会降准,二是两方面的可能性都有,而且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等等看看,这是我对降准的判断。 对于发债成本的顾虑,我认为并不需要担心。有观点认为发行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如果不把利率压低一点,也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部的成本。这个问题担心不担心呢?整体的融资成本是一回事,另外财政部的融资成本是在上升。但是当前的国债利率水平(1年期国债利率昨收1.5777%,10年期国债利率昨收2.8145%)总体上也不是特别高,这个利率水平大体上还是比较合意。 综上,总体的政策跟6月份的政策还是有一些偏差,6月份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前面提到的变化。然后昨天市场上的一些观点,可能是一些模糊的某些意愿的表达。一些操作也能模糊的从大体上感受到一种倾向,这并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可能更多的是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自己的判断。 再次强调关键问题,很多投资者关心利率中枢到底是在哪里,我的观点如下。第一,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这个利率中枢是可以持续低于政策性利率的,但是不能偏离太远,这是我的一个核心的回答,这个回答我认为经得起考验;第二,从宏观需求上来说(而不是从债券交易的角度),对于基础货币的需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对总体流动性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大,所以这是我的两个核心观点;第三个,我想补充一点,在利率比较波动的时候逆回购会不会做呢?这个不排除。逆回购的原则其实非常简单,如果DR001和DR007显著升高,出现异常波动,就可能会触发逆回购操作。但是具体的操作时间点只能去观察。比如说我上周的判断,当然我判断的是比较准确,我觉得会持续的做,连着做,那这个哪一天触发现在不好判断,只能再观察。但是我认为央行并不排除这种短期流动性管理,短期流动性管理始终是灵活的。但是对于某个月份里某个时间段的利率中枢的看法,高低与否以及流动性情况,我认为央行有自己的判断的。 我认为央行确实从3月份到现在操作手法是比较生硬的,对于预期管理和市场沟通有很多不足。我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认为央行的操作方式还是可以更加改进的:预期的变化太快,形成了一个一致性预期,现在却要打破一致性预期,这个可能是央行操作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对于当前的情况,我希望大家还是有更加现实的判断,面对这个现实要调整相应策略。市场上一些观点肯定还是有它的一些依据,而且我认为甚至到5月份的时候还没有如此变化,也就是过去这两周整体情况出现了变化,具体其他细节可以单独沟通。我觉得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空转的问题,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三、提问环节 提问1:颜老师你好,你觉得资金空转如何定义,还有什么样的状态可以定义为资金不空转?如果说这一轮是资金空转,什么样的状态可以称为合意状态? 颜色: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也提一下和这相关的问题。首先关于资金空转的核心定义,就是我给你提供较多优惠利率资金,一是总利率较低,二是再贷款利率是财政贴息的,以保证钱进入中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如果把资金存在结构性存款以获得高额回报,或是投入房地产,而没有进入实际的实体生产,则定义为资金空转。 我觉得资金空转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利率,不管是再贷款贴息还是现在这种利率,总体上利率不够市场化,所以它和市场的利率出现了偏离,就导致套利。所以资金空转的结果就是套利,这种情况也获得了较多的关注,我觉得可能出现一些边际调整。另外还有对冲的问题,如果想要对冲就是要货币政策发力,提供更多的信贷以刺激经济增长。可现实的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钱到位之后没地方去,只好拿钱去做别的事。很多人都在批评资金空转的情况,资金空转情况到底有多严重,解决方法是什么,我们需要更严谨一点的研究。第二个问题,因为这里有很多再贷款,包括前几天的SPV。这次央行向SPV提供了4000亿再贷款资金,和400亿的激励以支撑3.7万亿左右的贷款延期。之前有一个3000亿,一个5000亿,一个一万亿,加上这次的4000亿和400亿,一共有22400亿的再贷款再贴现。再贷款相对于别的资金来说可能是专款专用或是考核较为严格,有特定用途。 我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让央行选择,想要提供流动性,因为关心的是实体能不能拿到钱。如果流动性不足,对于短期流动性来说就是逆回购,有需要就做,这没问题。但对于中长期流动性,是需要降准还是再贷款来满足流动性呢?如果真有额外需求,出于帮助实体的角度,可能是利用好现有的再贷款,如果不够我再放再贷款。也不是说22400亿之后就不做再贷款,流动性可能在当前的情况下会更加偏好再贷款,这是我的个人判断,也是对你问题的回答。 提问2:颜老师你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央行最近的操作可能是因为资金空转导致了资金利率比较明显的波动和利率中枢的上升。那么资金空转这个问题如果缓解之后,央行还会不会像今年3、4月份那样把这个资金利率继续往下引导到3、4月份的水平呢?这个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第二个问题是央行这些政策利率包括7天逆回购利率,包括MLF后面还有下调的空间吗? 颜色:你好,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好。首先就是怎么解决资金空转的问题,或者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刚才也回答过。现在资金空转问题的统计更多的是根据一些媒体的报告,一些分行、银行分支机构提供的报告。从宏观统计层面有多严重,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或是一个量化的指标。这些钱有没有去套利,套利的规模大小,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既然现在还不清楚宏观意义上的统计以及它的严重性,我们又如何解决呢?我觉得我看不到在当前我们半市场半计划的状态,整体货币政策工具仍需完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力必然导致空转。如果要避免空转和套利,可能只有政策性利率和市场利率偏离不要太大。所以我个人认为,央行总体上还是要保持宽松,低一点没关系,但低太多不行,这是大体思路。这就联系到你的第二个问题。避免空转只有一个办法,即使利差相对小一点,要么让政策性利率降一点,要么让市场利率高一点。我认为,3,4月份,在当前或者短期1-2个月的情况下,因为疫情在全球的扩散程度,所以也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情况,现在还无法预测宏观经济的状况。但你我觉得6,7月份甚至整个三季度,你说要回到3,4月份,我觉得隔夜0.8%,7天1%左右,比1%略高一点点,这个显然是一个过低的利率水平。我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即使MLF降一点,利率水平也到不了3,4月份的水平,这是我个人比较明确的判断。我个人觉得那个水平确实是太低了,为什么会达到那个水平,我觉得跟超储的下调也有一定的关系。之前已经降低了,然后超储下调后强化了这种预期,但是现在这种预期已经终结了,所以我觉得最后到那个水平不太可能。 你说MLF能不能再降,今年我觉得依然有比较明确的降的可能性,因为两会也明确了降准降息,所以我认为今年肯定还会有降准,肯定也会有降息。我觉得降息这个事情需要逐月逐月的判断,我觉得6月份可能性并不大,7月份也要再观望,需要再看看有没有情况的变化。但我觉得依然还是有,如果说宏观经济不出现重大变化,我觉得下降20bp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是5-10bp找机会再实施的情况。另外一个情况是,等到第二季度的时候又有综合贷款成本的考量。如果综合贷款成本不是很明显的降低,可能在下一个季度会有诉求。所以我就只能每个月的去看,我个人觉得可能性是有的但幅度不会太大。如果幅度不是太大,如果说市场利率降到3,4月份的那会儿,那么偏差依然很大,所以我觉得回到3,4月份的利率水平不太可能。 提问3:颜老师您好,您怎么看待空转的问题?这个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货币政策吗?现在的货币政策里面有多少成份是因为空转的因素? 颜色:如果跟去杠杆之前比,肯定去杠杆之前情况会更加严重。但是,当前的情况有特殊的意义,在疫情期间主要是让中小微企业活下来。说得更重要一些,这是中小微企业的救命钱,跟去杠杆之前有区别,所以它有更大的敏感性。 我不能说空转是一个主要原因,但是3、4月份利率过低导致了较多问题,其中空转套利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当然还有货币乘数的增加、现在利率水平是否合意等其他因素。这种问题导致了现在边际的调整,至于调整对还是不对,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提问4:现在我们的目标一方面是确保小微企业能够拿到信贷,另一方面是降低融资成本。您觉得什么样的社会融资成本是合意的?另外,美国、日本、欧洲的力度很强,相比之下您会怎么评价我们国家央行疫情发生以来的力度? 颜色:疫情之前,中央对于今年贷款的下降有一个量化指标,要保证今年所有银行总体的融资成本再降0.5个点。理论上,疫情之后要求会比之前更大,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指标要求今年降到几个点。我认为总体来说,要保证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关于国际比较,有些东西国外能做,我们不能做;另外,我们也不能完全跟发达国家比,尤其是美元这种超主权货币,它总体上是强势货币,相对而言我们使用的是常态化货币政策。很多人认为,央行在降息的幅度上比别的国家差太远。但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的观点认为,我们并不是完全通过能够降息来体现货币政策,更多的是通过结构化定向的工具,直接直达实体。所以,我并不认为在这一点上一定要跟国外比,我们跟国外的情况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