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露华 直播带货风起两年多,而今最大受益者是谁?是主播,而不是品牌。 这两天就又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案例,演员吴孟达首踏直播江湖,遭“惨淡翻车”,承诺最低销售10000单,但最后只卖出了9单。不过,吴孟达收了15万坑位费,目前消息商家协商退还坑位费未果。 直播带货最大的受益者,并非品牌 商家为“占坑”,需要对有影响力的头部主播付出动辄数十万、上百万元的坑位费,这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MCN机构、公关公司的层层加价。 除了巨额的坑位费,直播带货这件事上,往往还“坑里有坑”,品牌方面临的雷区太多。 在影响颇广的杨坤带货翻车事件里,一位卖阿胶糕的商家向杨坤团队付了12万元坑位费,直播当晚销售额高达120万元左右,但是在其后两天内,退款高达110多万元,留下来的销售额只有4万元。由于无法直接证明这种“显而易见”的注水、刷单,商家至今仍未实现妥善维权。 有的直播间观看人数达到300多万,但其中90%以上是机器人;高流量名人和明星遭遇低成交量的话题更是见怪不怪,甚至都失去了登上热搜的资格。 而此前,双方签订的合同里白纸黑字写着“不保证销量”,让品牌方只能“苦水往肚子里倒”。 甚至,一些主播借着卖货的假数据为自己积累流量,转头成为流量网红,而品牌方似乎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还有一个更隐形但可能致命的成本——对品牌形象的损害。例如某保温杯品牌请了一些知名明星为其带货,然而某女星在直播过程中甚至没有触碰产品,另外一位歌手不仅对着口播稿照本宣科,还没有展示出多次强调的核心卖点。更大范围来看,直播行业的低门槛让大量涌进来的中小主播水平参差不齐,主播专业性缺失,难以抓住核心卖点促成销售转化,只能一味追求低价……长远而言,如此不专业对品牌美誉度的伤害,远甚于没卖出多少货的损失。 也就是说,这场直播带货的大买卖里,稳赚的是主播和MCN机构,而品牌方是否受益,难说。尤其是对于中小品牌、不熟悉电商运营的商家,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更高。 成本高就不参与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流量向电商平台、直播平台转移的趋势早已明朗,这对品牌和企业而言,甚至关乎生死存亡。正如一些商家所面临的真实困局:如果不能完成线上转型,既无法获取新的消费群,也无法留住原来的顾客。 那么,品牌企业究竟应该如何避开行业bug,让直播带货为己所用呢? 官方直发——红周刊打造上市公司好物直播间 “红周刊上市公司好物直播间”正在成为一个桥梁,致力于做“上市公司的官方直发超市”,让上市公司的优质产品直接走近更多消费者,而且全程对于企业不收取任何坑位费,是零坑位费,希望极大减轻企业的负担,并让广大有品质的成长中企业也能积极参与其中,让消费者和企业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红周刊》作为资深证券媒体,在对粗放生长的直播购物业态做了长时间的深度了解后,深感行业亟需变革。初心就是整合上市公司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让上市公司的各种优质产品直接被广大消费者所了解、所享用,打造直播购物新业态!赋予行业新能量,让直播购物从此实惠买、放心购! 我们为什么能做到? 作为专业的证券媒体,我们已与上千家上市公司无缝对接。2020年中国股市迎来了超过4000家上市公司,他们构筑起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提供了大多数国民的生产与消费产品,然而许多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各细分行业的头部公司和佼佼者,除了生产销售环节受到各个部门的监管,还有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媒体的监督,产品质量相对更有保障,生活中很多品质好物其实都来源于A股上市公司。《红周刊》专注服务职业投资人,恰能通过把上市公司产品带到向投资者、消费者身边的同时,传递优秀公司的价值所在。而这正与《红周刊》一直倡导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寻找好公司好价格的方向相一致。 另外,《红周刊》有资深的记者、编辑和研究人员,能够深度挖掘上市公司和产品的优势和核心卖点;加上在策划、传播方面的优势,未来除了培养自己全新类型专业主播外,还将与有潜力的专业中小主播合作,形成专场垂直品类产品平台化的集群效应,在直播带货的同时增加企业品牌曝光度,创造更大的附加值。 在红周刊上市公司好物大集抖音直播间里,有专业人员对产品进行全方位了解、选品、呈现,根据消费者需求,挖掘产品最佳卖点并促成销售转化;在直播间之外,产品将24小时陈列在售卖橱窗里,帮助消费者实现随时购买;产品渠道均由上市公司掌控、从公司仓库直接发货,实现最短链路、最小化成本。 多节将至正是促销购物好时机 经过数月策划与筹备, 11月26日感恩节,《红周刊》的第一场上市公司好物大集抖音直播正式上线,目前每晚7点半都有直播节目。 2020年即将结束,圣诞节元旦春节将至,岁末年初正是各品牌商家促成售卖的绝佳时机,值此时节,红周刊上市公司好物直播间将在圣诞节前后带来更为浩大而持续的直播活动,让消费者过上一个“仓廪实”的牛年春节。同时,也诚挚欢迎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与消费者分享更多好物! 万千上市公司好物,官方直发,超值低价,品质保障,共享美好生活! 记住:买上市公司产品,来红周刊抖音直播间!
红周刊 记者 | 何艳 按照汽车行业的40%、80%市场渗透率测算,新能源车的未来市场规模将达5.4万亿、10万亿。 用苹果产业链的产业节奏来比照当前特斯拉产业链所处阶段,目前新能车行业类似于传统手机切向智能手机的情况。 近期,新能源汽车板块走出一轮独立行情。不少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本期接受《红周刊》采访的独立投资人钟杨(知名博主@鳄鱼十三)对记者表示,在产业、政策双维共振下,新能源车行业将迎来三大拐点,而行业拐点,正是投资超额收益的来源。新能源车是一个高确定的赛道,而这个万亿级别的巨大赛道才刚刚开始。 当下的新能源车 产业、政策共振 《红周刊》:近期,新能源车相关板块市场表现非常突出,不少公司股价屡创新高,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钟杨:现象背后是行业拐点,这是投资超额收益的来源。 其实新能源汽车的行业拐点第一次出现是在2019年11月,那个时点2019年7月前补贴大幅退坡导致销量下滑的局面在11月被扭转;另外一方面新能源车国际巨头特斯拉——上海工厂准备启动,龙头公司的产能问题也被解除。2019年10月特斯拉的股价为300美元,截至2020年8月底,股价已冲高至2500美元以上。随之而来的半年里,A股新能源车的几大龙头纷纷翻倍。 当下的新能源车是为数不多的产业、政策双维共振的大赛道。我用大水大鱼来形容。 《红周刊》:的确,新能源车产业链长,涉及股票多。无论是从基本面选股也有的可挖,同时整个板块也会对活跃市场起到正向作用。我们先来谈谈产业端。 钟杨:简单类比手机行业,新能源车的市场空间远大于手机。 大家知道,苹果在A股带动了许多优质的消费电子牛股,智能手机3万亿市场规模,按照汽车行业的40%、80%市场渗透率测算,新能源车的未来市场规模将达5.4万亿、10万亿,为手机市场的2~4倍之多。充电桩、电池、整车、汽车电子、人工智能都有很大成长空间。 《红周刊》:和海外新能源车巨头相比,我国新能源车行业处于什么阶段? 钟杨:汽车的电动化将降低国产品牌的进入门槛,汽车电动化之后更容易实现智能化,这是一次绝佳的弯道超车欧美的新机会。海外的高端新能源车有优势,国内的新能源也有平民、平价的优势。 市占率、国产化、政策 新能源车迎三大拐点投资机会 《红周刊》:刚才说到拐点,新能源车还有哪些超预期的拐点未被发掘? 钟杨:先来看看“占比”拐点。外界众所周知的信息是新能源车销量大涨,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占比”的变化,比如30万元中端新能源车的占比,从2019年的5%提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25%,超过国内燃油车约10%水平,我把这看做是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信心的“拐点”。 《红周刊》:新能源车的国产化也备受市场关注。 钟杨:是的,“国产化”是另一大拐点。 7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增速,在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分别为10.0/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6%/19.3%,据乘联会1-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特斯拉销量份额达到15%,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市场占比14%,合计29%,相比2019年大幅提升7%。 此外,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2期项目的建设已经进入后期,在这里将生产特斯拉Model Y车型,特斯拉的产能与国产化能力将进一步释放。 《红周刊》: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环比双增长,销量刷新月度纪录,除了中国市场,在新能源车赛道上前进的还有欧洲市场,传统销售淡季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强势,为何没有阻止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 钟杨:这也正是我想说的第三大拐点,即“欧洲”拐点,也可以说是“政策拐点”。欧洲的新冠疫情,并没有阻止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主要因为欧盟2020年执行了最严汽车碳排放标准,设定2021、2025、2030年达到碳排放量目标。欧洲7月新能源车销量11.4万辆,同环比分别215.7%/22.6%,延续强劲增长趋势,今年来仅4月受疫情冲击有所同比下滑。 在此政策推动下,德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了11.4%,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6%,环比上升2.8%。紧随其后的法国、英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9.48%、8.93%;同比增长7%、6.4%。反观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到5%。 在强刺激政策和新车型上市的刺激下,3季度有望继续增长持续超预期。 对标苹果产业链 把握新能源车投资节奏 《红周刊》:聊完这些“拐点”,具体到投资上去落地时,是否要关注产业周期节奏? 钟杨:是的,需要注意产业周期节奏,这决定了业绩释放的节奏。我还是用苹果产业链的产业节奏来比照当前特斯拉产业链所处阶段,目前新能车行业类似于传统手机切向智能手机的情况。 《红周刊》:请具体聊一聊? 钟杨:一阶段:2009-2012年,iPhone4开创智能手机风潮,推动智能手机供应链估值大涨。对应起来,特斯拉供应链,目前处于这个阶段,市场对Model 3及Model Y销量超预期,上游电池供应链企业股价大涨。 二阶段:2012-2017年,创新设计带来产业更新,与之配套的供应链业绩白马大涨。对应之下,特斯拉供应链下一阶段机会,包括充电桩、自动驾驶、智能地图、中控大屏等机会。 三阶段:2018-2019年,发展周边生态,耳机airpod等配件热销带动产业链公司上涨。对标起来,特斯拉供应链未来机会,周边生态链扩展,目前特斯拉已经在开发智能手表以及招募游戏开发人员。 以此类比,新能源车作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大赛道才刚刚开始起步。 《红周刊》: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把握落地的节奏?有哪些机会可以关注? 钟杨:从拐点到产业周期,四大可落地的投资机会包括: 1.继续锁定第一阶段龙头,尤其是与欧洲产业链配套紧密的国产电池龙头,以及为全球最大EV电池供应商LG做配套的中国内地上游电池材料企业。 2.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辆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在1月达到了30%,预计年底将实现全国产化,这里面具备多配件(比如内饰、底盘、汽车电子)同时供应的平台化供应链公司,要给予重点关注。 3.寻找供需不匹配的“需求痛点”,比如新基建7大模块中的充电桩板块,按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保有量配比基本达到1:1,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车桩比例仅达到3.5:1。 4.提前布局第二阶段企业,为2021年的春季做准备,包括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等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拟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能满足L3/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载终端、路侧设备的公司要给予重点关注。 (本文已刊发于9月19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 【红刊招聘季 正式启动!】 金九银十,你是否在寻求一份干货满满的优质offer?是否在寻求一个能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证券市场红周刊诚招证券新闻记者、高级推广运营,邀你一同深入价值投资领域,与投资大师面对面!详情可私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