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7月3日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的影响,2020年7月3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鉴于今日有1100亿元到期,人民银行实现净回笼1100亿元。昨日,资金面整体边际宽松,短端资金利率有所下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下行22.2个基点,14天Shibor下行16.1个基点。
银行在市场权重大,走势一直也一直有人关注,但较长时间以来,银行股价以往下调整为主基调,周一银行股价再度调整,并引发指数调整,银行缘何出现调整? 《中国经济周刊》发表署名钮文新文章认为,6月15日,央行以2.95%——与上次持平的利率水平拍卖2000亿元1年期MLF(中期流动性便利)。从而缓解市场"紧缩担忧"。随之,债券市场上行,收益率回落。但是,由于MLF降息预期落空,银行成本下降预期暂停,以致银行股股价有所回落,并拖累指数有所下跌。 监管导向就是通过MLF利率下行引导LPR下行,银行适度让利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MLF利率不变,LPR利率也就不变。 作为投资者,我是不认可钮文新观点的,MLF利率与银行股价涨跌不存在太多的关联,之所以MLF利率与银行股价涨跌有关,在于MLF资金利率与LPR利率有关,而LPR利率下行,在负债端成本难以有效下行下,会导致银行净息差不断收窄,影响银行利润,MLF利率下行越多,LPR利率也会跟着下跌越多,银行净息差收窄也就越多,银行股价调整也就更加压力大。 银行负债端成本高低和贷款利率高低决定了银行净息差的高低,现在监管思路是引导银行适度让利支持实体经济,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下调逆回购利率和MLF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可是银行负债结构MLF资金占比有限,主要是存款,有机构测算,在2019年上市银行负债结构中,参考一年期MLF操作利率计算成本的向央行借款这一负债占比普遍较小,国有银行权重为2.33%,股份制银行权重为4.32%,城商行权重为3.95%,农商行权重仅为1.43%。MLF利率下行对银行负债成本的直接传导作用是有限的,因此MLF资金利率下行不可能覆盖银行贷款端利率下行,在没有政策对冲下,MLF资金利率下跌越多LPR利率调整越大,银行利润损失也就越大。 自从LPR改革以来,市场担忧净息差减少就没有停止过,银行走势就弱于大盘,去年因为LPR利率下行缓慢,加上银行股价位于低位,对股价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新年以后,LPR利率下调加快,对股价影响增加,LPR第一次报价是19年8月20日,1年期为4.25%,低于此前4.31%的水平,5年期以上为4.85%,4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较上一期下调20个和10个基点,1年期LPR降至3.85%,五年期LPR降至4.65%,一年期利率下跌40个基点,五年期下跌20个基点,19年8月19日银行指数是1880点,截至今天银行指数是1790点,下跌4.8%,上证综指19日是2883,截至今天是2931点,上涨1.7%,银行指数跑输上证综指6.5个百分点,实际上上证综指远远跑输创业板指数,还引发了上证综指指数编制问题大讨论,上证综指缘何跑输创业板,其中就有银行股价不涨反跌拖累所致。 现在银行面临问题是负债端成本难以有效下行,可是贷款端利率面临下行压力,2020年2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49%,较2019年12月下降25个基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1年期LPR的降幅,这就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1%,比上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虽然周一MLF利率不变,但市场预期MLF利率还将下调引导LPR利率下行,这是银行股价调整的因素,其中也有被动资金调仓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尾盘部分银行股突然调整,如果周一央行继续下调MLF利率,引导LPR利率进一步下行,银行股价可能会调整更多,现在市场最担忧的就是监管不断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带来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银行要拿出自己的利润补贴实体经济。 前一段时间,有人士指出;“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有助于银行补充资本,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达到国际监管标准,维护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信心。“,笔者是高度认可这一观点,因此不认可继续下调MLF资金利率引导LPR利率下行,进一步压缩银行净息差,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1%低于美国银行业19年三季度净息差是3.35%,损害银行利润合理增长,毕竟银行要拿出剩余的60%利润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如果新冠疫情过去了,全球经济就会持续恢复向上吗?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来看,即使没有疫情,经济本身也是处于下行通道。再加上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国内政策上很难看到强刺激、走老路。 除了经济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近期的一些事件表明,外部风险已经大到不容忽视。短期应该防范风险资产回调,避险为主。而利率债和黄金类资产的牛市或远未结束。 中泰宏观每周思考第75期 摘要 1、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也在下行。无论是从量还是价的指标来看,经济从2018年就已经处于下行通道,疫情只是加速了下行速度和节奏而已。在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触底、没有到最差的时候之前,不要轻言经济见底。往前看,经济的走势大概率是先上后下;而不是一路向上。 2、没有强刺激,没有走老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刺激、走老路的姿态,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尤其是做好“六稳”、“六保”,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既然没有了经济增速的硬性目标,强刺激的动机有限。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建房子、修路,都难以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3、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利率债、黄金牛市很长。从近期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来看,外部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今年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局势大概率都会更加紧张。我们认为,考虑到经济和政策、内外环境,我国利率债市场的牛市或远未结束。同时,只要经济不稳定下来,各国纸币超发的节奏将不会慢下来,黄金很难会进入熊市。 1 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也在下行 今年以来,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之大,甚至让大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经济的下行完全就是由新冠病毒导致的,而只要疫情过去,经济就会彻底好起来。 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经济增速也是要下行的。所以我们在去年完全没有疫情的时候,在市场上第一家提出“中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开始”(详见报告:《降息周期才刚刚开始!——对货币政策框架的思考》)。无论是从量还是价的指标来看,经济从2018年就已经处于下行通道。也就是说,经济的下行并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疫情只是加速了下行速度和节奏而已。 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也是如此,经济指标的下行也是从2018年开始的。毕竟过去十几年,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所以我国诸多经济指标都是领先于欧美的。 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仍是房地产。经济增长都是有路径依赖的,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居民财富有6成以上都直接或间接配置在房地产领域,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依然很依赖,房地产仍是我国经济边际走势的主导因素(详见报告:《消费沉浮:成也地产,败也地产》)。 经过连续几年的天量销售后,房地产市场已经过度透支了需求空间,面临较大的均值回归压力。当棚改“QE”的政策逐渐减退,居民“追涨”买房的热情趋于冷静,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压力从2018年就开始不断暴露。 在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触底、没有到最差的时候之前,不要轻言经济见底,要谨慎看待我国经济状况,过去大家预期了很多次,但事后来看都是错的,发现都只是经济短期的波动而已。 除了房地产方面的压力,新冠疫情的短期冲击可以很快过去,但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企业退出市场,这些偏中长期的影响难以快速消退。更何况现在疫情还未完全过去,防控措施还不能完全撤出,居民对疫情依然心存担忧。经济需求比生产恢复得慢得多,导致工业品库存大量积累,通缩压力明显增大。 去年我们发专题提出“从来就没有库存周期”,现在来看确实如此。需求才是主导因素,不管库存再低,如果需求不好,就不会补库存,库存不会因为水平低而自发的补库存。之前库存水平已经很低,但今年疫情来了以后,需求大幅走弱,库存水平相比需求迅速达到了高位,还没有来得及补库存,又要去库存了。 所以综合来看,即使疫情完全过去了,经济要想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也是很缓慢的过程。再加上经济本身就处于下行通道,往前看,经济的走势大概率是先上后下;而不是一路向上。 2 “没有强刺激,没有走老路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刺激、走老路的姿态。3.6%的财政赤字率,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的专项债,基本都是符合预期的。考虑到经济的回落幅度,以及单纯抗疫开支的增大,从财政加码的量来看,并没有要走“四万亿”强刺激老路的意思。 不仅量上的增加相对有限,对这些财政资金的用途也有要求,不一定会全投到基建上去。例如,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增加的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专项债也是重点支持新经济领域,例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我们认为,政策没有要进行强刺激的意思,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尤其是做好“六稳”、“六保”,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也不再设定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既然没有了经济增速的硬性目标,强刺激的动机也有限。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从内部来看,房地产泡沫已经足够大,进一步刺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基建刺激尽管可以短期托底经济,但持续时间很短,一旦刺激力度减退,经济下行压力就会再度出现,解决不了长期问题。而且过去十多年的基建强刺激,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过大,加杠杆空间有限。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之间的长期竞争关系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国内部问题过大的情况下,会不断向外部转移矛盾。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长期挺过外部压力。建房子、修路,都难以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3 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利率债、黄金牛市很长 从近期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来看,外部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特朗普面对选举压力,会继续更大规模的向外部转移矛盾。11月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局势大概率都会更加紧张,大国之间的摩擦会进一步升级。这种风险,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我们认为对于风险资产,短期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近期市场的调整,恐怕只是开始。 尽管国内利率债经历了短期调整,但我们认为,利率债市场的牛市还远没有结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货币会进一步放松,降准降息政策仍会推出,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条件也已经成熟。每一波利率债市场的短期调整,都是好时机。 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纸币不断超发,只要供给速度较慢、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资产,其以纸币标价的名义价格都将受益。再加上风险事件增加,我们继续看好黄金类资产的表现。只要经济不稳定下来,纸币的快速超发将不会停,黄金就很难会进入熊市。 风险提示:中美问题,新冠疫情,经济下行,政策变动。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梁中华 如果新冠疫情过去了,全球经济就会持续恢复向上吗?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来看,即使没有疫情,经济本身也是处于下行通道。再加上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国内政策上很难看到强刺激、走老路。 除了经济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近期的一些事件表明,外部风险已经大到不容忽视。短期应该防范风险资产回调,避险为主。而利率债和黄金类资产的牛市或远未结束。 1、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也在下行。无论是从量还是价的指标来看,经济从2018年就已经处于下行通道,疫情只是加速了下行速度和节奏而已。在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触底、没有到最差的时候之前,不要轻言经济见底。往前看,经济的走势大概率是先上后下;而不是一路向上。 2、没有强刺激,没有走老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刺激、走老路的姿态,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尤其是做好“六稳”、“六保”,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既然没有了经济增速的硬性目标,强刺激的动机有限。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建房子、修路,都难以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3、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利率债、黄金牛市很长。从近期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来看,外部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今年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局势大概率都会更加紧张。我们认为,考虑到经济和政策、内外环境,我国利率债市场的牛市或远未结束。同时,只要经济不稳定下来,各国纸币超发的节奏将不会慢下来,黄金很难会进入熊市。 1 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也在下行 今年以来,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之大,甚至让大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经济的下行完全就是由新冠病毒导致的,而只要疫情过去,经济就会彻底好起来。 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经济增速也是要下行的。所以我们在去年完全没有疫情的时候,在市场上第一家提出“中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开始”。无论是从量还是价的指标来看,经济从2018年就已经处于下行通道。也就是说,经济的下行并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疫情只是加速了下行速度和节奏而已。 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也是如此,经济指标的下行也是从2018年开始的。毕竟过去十几年,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所以我国诸多经济指标都是领先于欧美的。 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仍是房地产。经济增长都是有路径依赖的,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居民财富有6成以上都直接或间接配置在房地产领域,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依然很依赖,房地产仍是我国经济边际走势的主导因素。 经过连续几年的天量销售后,房地产市场已经过度透支了需求空间,面临较大的均值回归压力。当棚改“QE”的政策逐渐减退,居民“追涨”买房的热情趋于冷静,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压力从2018年就开始不断暴露。 在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触底、没有到最差的时候之前,不要轻言经济见底,要谨慎看待我国经济状况,过去大家预期了很多次,但事后来看都是错的,发现都只是经济短期的波动而已。 除了房地产方面的压力,新冠疫情的短期冲击可以很快过去,但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企业退出市场,这些偏中长期的影响难以快速消退。更何况现在疫情还未完全过去,防控措施还不能完全撤出,居民对疫情依然心存担忧。经济需求比生产恢复得慢得多,导致工业品库存大量积累,通缩压力明显增大。 去年我们发专题提出“从来就没有库存周期”,现在来看确实如此。需求才是主导因素,不管库存再低,如果需求不好,就不会补库存,库存不会因为水平低而自发的补库存。之前库存水平已经很低,但今年疫情来了以后,需求大幅走弱,库存水平相比需求迅速达到了高位,还没有来得及补库存,又要去库存了。 所以综合来看,即使疫情完全过去了,经济要想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也是很缓慢的过程。再加上经济本身就处于下行通道,往前看,经济的走势大概率是先上后下;而不是一路向上。 2 “没有强刺激,没有走老路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刺激、走老路的姿态。3.6%的财政赤字率,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的专项债,基本都是符合预期的。考虑到经济的回落幅度,以及单纯抗疫开支的增大,从财政加码的量来看,并没有要走“四万亿”强刺激老路的意思。 不仅量上的增加相对有限,对这些财政资金的用途也有要求,不一定会全投到基建上去。例如,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增加的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专项债也是重点支持新经济领域,例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我们认为,政策没有要进行强刺激的意思,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尤其是做好“六稳”、“六保”,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也不再设定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既然没有了经济增速的硬性目标,强刺激的动机也有限。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从内部来看,房地产泡沫已经足够大,进一步刺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基建刺激尽管可以短期托底经济,但持续时间很短,一旦刺激力度减退,经济下行压力就会再度出现,解决不了长期问题。而且过去十多年的基建强刺激,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过大,加杠杆空间有限。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之间的长期竞争关系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国内部问题过大的情况下,会不断向外部转移矛盾。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长期挺过外部压力。建房子、修路,都难以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3 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利率债、黄金牛市很长 从近期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来看,外部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特朗普面对选举压力,会继续更大规模的向外部转移矛盾。11月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局势大概率都会更加紧张,大国之间的摩擦会进一步升级。这种风险,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我们认为对于风险资产,短期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近期市场的调整,恐怕只是开始。 尽管国内利率债经历了短期调整,但我们认为,利率债市场的牛市还远没有结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货币会进一步放松,降准降息政策仍会推出,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条件也已经成熟。每一波利率债市场的短期调整,都是好时机。 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纸币不断超发,只要供给速度较慢、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资产,其以纸币标价的名义价格都将受益。再加上风险事件增加,我们继续看好黄金类资产的表现。只要经济不稳定下来,纸币的快速超发将不会停,黄金就很难会进入熊市。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梁中华 如果新冠疫情过去了,全球经济就会持续恢复向上吗?如果我们拉长时间来看,即使没有疫情,经济本身也是处于下行通道。再加上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国内政策上很难看到强刺激、走老路。 除了经济方面的压力,我们认为,近期的一些事件表明,外部风险已经大到不容忽视。短期应该防范风险资产回调,避险为主。而利率债和黄金类资产的牛市或远未结束。 1、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也在下行。无论是从量还是价的指标来看,经济从2018年就已经处于下行通道,疫情只是加速了下行速度和节奏而已。在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触底、没有到最差的时候之前,不要轻言经济见底。往前看,经济的走势大概率是先上后下;而不是一路向上。 2、没有强刺激,没有走老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刺激、走老路的姿态,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尤其是做好“六稳”、“六保”,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既然没有了经济增速的硬性目标,强刺激的动机有限。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建房子、修路,都难以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3、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利率债、黄金牛市很长。从近期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来看,外部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今年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局势大概率都会更加紧张。我们认为,考虑到经济和政策、内外环境,我国利率债市场的牛市或远未结束。同时,只要经济不稳定下来,各国纸币超发的节奏将不会慢下来,黄金很难会进入熊市。 1 即使没有疫情,经济也在下行 今年以来,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之大,甚至让大家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经济的下行完全就是由新冠病毒导致的,而只要疫情过去,经济就会彻底好起来。 但事实上,即使没有疫情,经济增速也是要下行的。所以我们在去年完全没有疫情的时候,在市场上第一家提出“中国的降息周期才刚开始”。无论是从量还是价的指标来看,经济从2018年就已经处于下行通道。也就是说,经济的下行并不是因为新冠疫情,疫情只是加速了下行速度和节奏而已。 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也是如此,经济指标的下行也是从2018年开始的。毕竟过去十几年,我国是全球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所以我国诸多经济指标都是领先于欧美的。 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仍是房地产。经济增长都是有路径依赖的,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居民财富有6成以上都直接或间接配置在房地产领域,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依然很依赖,房地产仍是我国经济边际走势的主导因素。 经过连续几年的天量销售后,房地产市场已经过度透支了需求空间,面临较大的均值回归压力。当棚改“QE”的政策逐渐减退,居民“追涨”买房的热情趋于冷静,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才刚刚开始,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压力从2018年就开始不断暴露。 在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触底、没有到最差的时候之前,不要轻言经济见底,要谨慎看待我国经济状况,过去大家预期了很多次,但事后来看都是错的,发现都只是经济短期的波动而已。 除了房地产方面的压力,新冠疫情的短期冲击可以很快过去,但居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企业退出市场,这些偏中长期的影响难以快速消退。更何况现在疫情还未完全过去,防控措施还不能完全撤出,居民对疫情依然心存担忧。经济需求比生产恢复得慢得多,导致工业品库存大量积累,通缩压力明显增大。 去年我们发专题提出“从来就没有库存周期”,现在来看确实如此。需求才是主导因素,不管库存再低,如果需求不好,就不会补库存,库存不会因为水平低而自发的补库存。之前库存水平已经很低,但今年疫情来了以后,需求大幅走弱,库存水平相比需求迅速达到了高位,还没有来得及补库存,又要去库存了。 所以综合来看,即使疫情完全过去了,经济要想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也是很缓慢的过程。再加上经济本身就处于下行通道,往前看,经济的走势大概率是先上后下;而不是一路向上。 2 “没有强刺激,没有走老路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政策上并不是要进行强刺激、走老路的姿态。3.6%的财政赤字率,1万亿的抗疫特别国债,3.75万亿的专项债,基本都是符合预期的。考虑到经济的回落幅度,以及单纯抗疫开支的增大,从财政加码的量来看,并没有要走“四万亿”强刺激老路的意思。 不仅量上的增加相对有限,对这些财政资金的用途也有要求,不一定会全投到基建上去。例如,财政赤字和特别国债增加的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专项债也是重点支持新经济领域,例如“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我们认为,政策没有要进行强刺激的意思,而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尤其是做好“六稳”、“六保”,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也不再设定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既然没有了经济增速的硬性目标,强刺激的动机也有限。 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从内部来看,房地产泡沫已经足够大,进一步刺激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基建刺激尽管可以短期托底经济,但持续时间很短,一旦刺激力度减退,经济下行压力就会再度出现,解决不了长期问题。而且过去十多年的基建强刺激,也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过大,加杠杆空间有限。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之间的长期竞争关系依然存在,尤其是美国内部问题过大的情况下,会不断向外部转移矛盾。我们只有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长期挺过外部压力。建房子、修路,都难以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3 外部风险不容忽视,利率债、黄金牛市很长 从近期发生的一些关键事件来看,外部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特朗普面对选举压力,会继续更大规模的向外部转移矛盾。11月美国大选结束之前,局势大概率都会更加紧张,大国之间的摩擦会进一步升级。这种风险,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我们认为对于风险资产,短期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近期市场的调整,恐怕只是开始。 尽管国内利率债经历了短期调整,但我们认为,利率债市场的牛市还远没有结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通缩的风险大于通胀,货币会进一步放松,降准降息政策仍会推出,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条件也已经成熟。每一波利率债市场的短期调整,都是好时机。 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纸币不断超发,只要供给速度较慢、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资产,其以纸币标价的名义价格都将受益。再加上风险事件增加,我们继续看好黄金类资产的表现。只要经济不稳定下来,纸币的快速超发将不会停,黄金就很难会进入熊市。
2020年,什么时候降息? 报告要点 全面降准落地揭开货币政策新年序幕,将有利于1月LPR下行、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从稳增长和降成本的角度而言,货币政策都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无论从效果还是政策空间而言,仍有降息的必要。我们预计,年初央行将进一步下调MLF和OMO利率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 降准落地符合预期,揭开货币政策新年序幕。从总量上看,此次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一定程度上弥补春节前后的流动性缺口,相较2019年初降准,本次降准力度并不弱。考虑普惠金融定向降准、MLF/TMLF操作规模及当前资金面,本次降准力度彰显货币宽松意图。结合今年财政政策提前发力、专项债发行前置、春节到期前后同业存单到期集中等因素,后续预计还将开展逆回购、新作MLF等。 降成本仍然是货币政策目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再到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四季度例会,直至央行新年第一天宣布全面降准,表明了2020年货币政策仍然以降成本、逆周期、稳增长为主要目标。此外,本次降准也加大了对小微、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降准有助于1月LPR报价下行,但对一般贷款加权利率的引导效果有限。本次全面降准类似于2019年9月全面降准,预计本次降准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1月LPR下行至多5bp。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是降成本的主要指标之一,从2018年以来的数次降准效果来看,降准对一般贷款加权利率的引导效果十分有限,背后可能的原因在于:(1)存量贷款占比仍然较大,LPR下行仅能影响新增贷款利率下行;(2)贷款期限结构拉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被动上行。 要进一步降成本,加快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切换至LPR、进一步引导LPR下行。目前降成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LPR下行难;第二是中长期贷款增速预计将继续回升。2019年9月贷款利率小幅下行说明了LPR机制改革的效果,2020年央行要求银行抓紧完成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向LPR切换,为进一步降低存量贷款的成本铺路搭桥,也有助于LPR下行对贷款利率的引导。而降成本的核心问题还是需要落到LPR下行上来,而要引导LPR下行,需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压低负债成本。无论从基本面稳增长角度还是降成本角度,货币政策都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而无论从效果还是政策空间而言都支持降息的落地。 债市策略:央行以全面降准揭开新年序幕,但没有明显超预期成分,能维持流动性环境的合理充裕,短端利率继续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长端利率下行。然而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宽松并不局限于降准,在降成本任务加重、降准空间逐渐逼仄的背景下,降息的必要性增强、制约逐步解除,不排除年初再次降息的可能性。我们坚定看好年初利率债的表现,随着政策空间打开,10年国债将走向3%的“第一阶段”目标。在当前时点,建议把握预期差带来的配置机会。 正文 利率自11月降息过后快速下行并转为震荡走势,近期工业企业利润、PMI等软数据持续示好、周期股继续走强,但债券市场的情绪并没有受明显压制,长端利率在降准预期以及资金利率和短端利率的带动下也有一定幅度下行。但对于明年开年的债市,此前市场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大部分市场观点并不看好年初的债市表现,昨天央行元旦宣布降准,如何看待后续的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势? 降准落地符合预期,揭开货币政策新年序幕 从总量上看,此次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一定程度上弥补春节前后的流动性缺口。《债市启明系列20191227——1月流动性展望》中对1月份资金到期规模、春节期间现金需求、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等流动性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粗略估计1月份流动性总缺口约3.2万亿,需要央行进一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MLF以及降准操作对冲资金缺口。本次央行全面降准释放8000亿元左右资金,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部分春节期间的流动性缺口。 相较2019年初降准,本次降准力度并不弱。和去年春节分两次降准1个百分点相比,从流动性投放层面看并不逊于往年。2019年1月份分两次全面降准超市场预期,但是从实际的流动性释放规模来看,2019年初降准包含三个部分:两次降准释放资金1.5万亿-置换一季度MLF到期1.2万亿+1月下旬TMLF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所释放的资金约5000亿元=8000亿元,与本次降准释放8000多亿元资金基本相当。 考虑普惠金融定向降准、MLF/TMLF操作规模及当前资金面,本次降准力度彰显货币宽松意图。从到期量上,2019年1月资金缺口较2020年1月多1000亿左右,若考虑2020年年初地方债发行较2019年1月有所增长,总资金缺口基本持平。但从结构上,2019年中短期资金到期压力大,尤其是逆回购、MLF和国库现金定存到期资金达1.3万亿,远远高于2020年1月份8575亿元的自然到期资金规模。2019年流动性投放规模还包括了1月底TMLF和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口径调整带来的资金投放,若排除这部分2019年降准带来的流动性净投放仅仅3000亿元。 此外,2019年9月份全面+定向降准后,流动性总量已经处于较为充裕的水平,DR007中枢趋于下行,元旦前资金利率较往年明显偏低、隔夜资金最低触及1%以下。因此,本次降准力度在总体资金释放规模上并不逊于2019年。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次降准从无降准预期到产生预期再到预期落空,直到降准落地的过程中,至少说明了货币政策仍然是宽松取向,结合今年财政政策提前发力、专项债发行前置、春节到期前后同业存单到期集中等因素,后续预计还将开展逆回购、新作MLF等。 降成本仍然是货币政策目标 政策对降成本和稳增长诉求较大。从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进一步降成本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稳增长为主、加强逆周期调节,到12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成都考察时表示“国家将进一步研究采取降准和定向降准、再贷款和再贴现等多种措施,降低实际利率和综合融资成本,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明显缓解”,再到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再到元旦上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四季度例会中强调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直至央行新年第一天宣布全面降准,表明了2020年货币政策仍然以降成本、逆周期、稳增长为主要目标。 此外,本次降准也加大了对小微、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获得长期资金1200多亿元。 降准过后还有降息吗? 在新年第一天全面降准就落地,但超预期部分较少,而市场更加关注的还是11月开启降息周期后,下一次降息什么时候到来。我们认为2020年货币政策的主线是逆周期和降成本,而在经历了两年的数量宽松后降成本效应并不明显,降息的必要性仍在而制约逐步接触,后续降息操作仍将继续。而从降息时机上看,降成本任务紧迫,降息宜早不宜迟。 降准有助于1月LPR报价下行,但对一般贷款加权利率的引导效果有限。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是降成本的主要指标之一,从2018年以来的数次降准效果来看,降准对一般贷款加权利率的引导效果十分有限。2019年9月底一般贷款加权利率较2017年底上行16bp,相对于区间最高点2018年9月底有23bp的下行空间。本次全面降准类似于2019年9月全面降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9月降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银行传导可以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成为9月LPR下行5bp的原因之一。预计本次降准降低资金成本有助于1月LPR下行至多5bp。 LPR下行幅度并不等同于一般贷款加权利率下行幅度。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显示,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96%,比 6 月上升 0.02个百分点,在8月推出LPR改革并推广、LPR连续两个月下行后,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并未下行反而上行,而从9月贷款利率加减点区间整体较 8 月有所下移说明LPR下行已经引导了整体的利率水平下行,在这个前提上来看,7月、8月贷款利率环比应该是有所提升的,背后可能的原因在于:(1)存量贷款占比仍然较大,LPR下行仅能影响新增贷款利率下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难以随LPR同比例下行;(2)在贷款利率脱钩贷款基准利率、与LPR挂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了贷款利率的上行,背后是贷款基准利率之上的风险溢价走阔;(3)8月贷款期限结构拉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被动上行。 目前降成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LPR下行难;第二是中长期贷款增速预计将继续回升。自2019年8月LPR改革以来已经累计下行16bp,但实际上除了9月降准和11月降息外,LPR仅仅在改革后首月主动报价下行6bp,在银行负债成本刚性的背景下LPR下行难度大。另一方面,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建相关贷款等由于期限长,本身利率偏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强调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之年初财政政策发力、基建相关贷款规模预计也将上行,将使得年初降成本的任务更重。 要进一步降成本,加快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切换至LPR、进一步引导LPR下行。2019年9月贷款利率小幅下行说明了LPR机制改革的效果,2020年央行要求银行抓紧完成存量贷款定价基准向LPR切换,为进一步降低存量贷款的成本铺路搭桥,也有助于LPR下行对贷款利率的引导。而降成本的核心问题还是需要落到LPR下行上来,而要引导LPR下行。 需通过降准、降息等方式压低负债成本。在银行负债成本没有明显变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难有动力大幅压缩净息差,甚至LPR报价都难以进一步下行。因而央行在9月底进行了全面降准、于11月小幅下调MLF操作利率,都实现了进一步压低银行负债成本、引导LPR进一步下行的效果。本次全面降准也将有助于引导LPR下行。另一方面,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要求“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维护公平定价秩序,保持银行负债端成本基本稳定”。 从稳增长的角度,年初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大,降准后仍有降息必要。市场前期普遍看好明年的制造业补库行情,但我们认为,制造业库存周期自发回暖的动力不强。预计年初基建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地产投资增速读数将明显放缓,且难以带来制造业的有效投资需求,年初制造业基数效应较明显,节奏上一季度可能会成为全年低点。此外,预计今年进出口规模均有所扩张,但出口受高基数影响存在增长压力,出口可能前低后高。年初投资底、库存底待验证,经济下行压力促使政策进一步宽松。 降息的制约也在逐步解除。(1)近期农业部介绍全国生猪生产全面向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出栏环比回正,猪肉价格逐步受到控制,后续价格上涨幅度可能低于预期,而下跌速度可能超预期,通胀对货币政策的约束更小。(2)相比全球政策利率而言,中国央行降息幅度最小,而中美政策利差仍然处于高位;而相较而言经过两年数次降准后,中国准备金率下降的空间相对降息空间显得更小,后续降息更值得期待。此外,美联储明年降息概率降低,若考虑货币政策内外协调,降息也宜早不宜迟。 总体而言,无论从基本面稳增长角度还是降成本角度,货币政策都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而降息无论从效果还是政策空间而言都支持降息的落地。降息存在必要性、政策制约逐步解除,时机则宜早不宜迟,不排除年初再次降息的可能性。 债市策略 央行以全面降准揭开新年序幕,但没有明显超预期成分,能维持流动性环境的合理充裕,短端利率继续下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长端利率下行。然而更重要的是,当前市场对于明年一季度债市的预期颇为纠结,对于明年经济和库存周期的判断也存在分歧。我们始终坚定认为当前软数据的向好并不是周期强劲回暖的依据,而明年年初经济二次探底、货币宽松推动利率将下行。货币政策宽松并不局限于降准,在降成本任务加重、降准空间逐渐逼仄的背景下,降息的必要性增强、制约逐步解除,不排除年初再次降息的可能性。我们坚定看好年初利率债的表现,随着政策空间打开,10年国债将走向3%的“第一阶段”目标。在当前时点,建议把握预期差带来的配置机会。 市场回顾 利率债 资金面市场回顾 2019年12月31日,银存间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涨跌互现,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分别变动97.74bps、9.42bps、-10.07bps、1.64bps和-1.49bps至2.31%、3.07%、3.09%、3.04%和2.93%。国债到期收益率全面下行,1年、3年、5年、10年分别变动0.08bps、-1.93bps、0.25bps、0.43bps至2.36%、2.73%、2.89%、3.14%。上证指数涨0.33%至3050.12;深证成指涨0.63%至10430.72;创业板指涨0.44%至1798.12。 周二央行公告称,年末财政支出力度较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2019年12月31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 流动性动态监测 我们对市场流动性情况进行跟踪,观测2017年开年来至今流动性的“投与收”。增量方面,我们根据逆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国库现金定存等规模计算总投放量;减量方面,我们根据2019年11月对比2016年12月M0累计增加5,825.88亿元,外汇占款累计下降7,071.31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13,233.08亿元,粗略估计通过居民取现、外占下降和税收流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计算每日流动性减少总量。同时,我们对公开市场操作到期情况进行监控。
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7天逆回购利率,债牛再度启动? 11月18日,央行开展180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下调至2.5%,较上次下调5个基点,距离最近的一次下调发生在2015年10月27日。这也是10月25日以来首次开展7天期逆回购。11月5日,同为货币市场利率的MLF(中期借贷便利)招标利率同样下调5bp。 1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近1.1个百分点,截至午盘报3.225%。“相当于调低了利率走廊的下限,是政策性微调,控制释放量,降低融资成本,债市反应较强,但预计此后仍然会以区间震荡为主。”中航信托债券投资经理朱伟林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这是四年多来首次下调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央行政策利率一般都是联动调节,没有单独调节MLF利率而不调节OMO(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现象。对于银行,下调利率有利于降低平均边际资金成本,特别是对于银行间市场资金融入量较大、民企信贷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货币市场利率下行有利于降低其负债端成本。”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对记者表示,本周三将公布新的LPR(贷款报价利率)报价,央行在此之前下调MLF利率和OMO利率,可以充分引导LPR利率下行,推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 铺路本月LPR下行 央行逆周期调节政策继续发力。11月18日当日无逆回购到期。 截至上午10点,DR001较上交易日下降1.78BP收至2.69%,DR007较上交易日下降7.92BP收至2.70%,资金面压力有所缓解。10年期国债主力连续上涨0.40%,债市全面向好。 “此次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有望扭转此前4个月货币市场利率整体边际走高,且8月和10月的DR007平均利率水平已高于上年同期的状况,意味着从11月开始,‘宽货币’势头有望恢复。”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各界也预计,本周三LPR报价利率有望下行。“央行在此之前下调MLF利率和OMO利率,可以充分引导LPR利率下行,推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下调OMO利率的时点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前后比较好,这样可以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起到相互配合的作用。”解运亮表示。 11月16日,央行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方面强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不再提“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另一方面,强调需警惕通胀预期发散,货币政策会预调微调以稳定经济主体的通胀预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对记者表示,逆周期调节仍需信用端发力。10月M2增速维持平稳,M1增速仍在3.3%的低位徘徊,其实也印证了当前经济面临的压力在于信用端需求不足。M2增速相对平稳则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在流动性供给端相对稳健的调控策略。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适当地提升M2增速,压低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水平,也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刺激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同时引导LPR利率进一步走低。 债市大涨,未来或以区间震荡为主 10月以来,债市悲观情绪弥漫,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8月接近3%的最低点一路攀升至3.4%附近,此前央行的十足定力也使得债券交易员开始做空债市。 不过,随着MLF、逆回购利率的调降,债市悲观情绪有所缓解,11月18日债市大涨,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3.2%附近。 “部分银行理财配置盘有资金配置的需求,因此对于利率债仍然是保持越跌越买的观点,就通胀而言,虽然的确制约了部分央行政策空间,但主要关注的还是核心通胀。”某股份行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 未来,各界预计政策微调仍将持续,但比起降准,央行更可能运用更为低调的工具。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预计MLF利率调降可能会在2020年春天后出现,但鉴于10月经济运行数据仍存下行压力,MLF调降提前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不过,多位债市交易员提及,鉴于后续央行难以大幅放松货币政策,且地方政府债的后续发行可能造成挤出效应,目前仍对债市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国务院早在9月就明确提前下达2020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但目前实际额度尚未下达。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认为,在当前的政策观察窗口,即便加速推进专项债额度下发,最快也要等到12月,考虑到专项债发行与基建投资之间的滞后效应,预计将在明年上半年形成有效投资。野村证券预计,明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提升至超过3万亿元的水平,较今年的2.15万亿元大幅攀升。 相比之下,此前外资对债市的看法较中资更为乐观。瑞银证券固定收益部总监孙祺近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较为谨慎,引发了市场对于近期货币政策调整的顾虑,相比之下,外资的观点更为积极。当收益率攀升至3.3%时,虽然外资并不会大幅加仓做多,但的确会出现试探性买入的现象,整体而言外资的买入意向要比中资更强。加之中美利差目前维持在近150bp,人民币汇率企稳回升,人民币债券的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